日本经济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日本经济史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5072512
作者:[日] 浜野洁,井奥成彦,中村宗悦,岸田真,永江雅和,牛岛利明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插图:另一方面,关于近世耕地面积的全国性统计,只有享保、延享(1730年)前后的297万780町①这一数值。与此数值最为接近的石数是元禄时期的2,578万8,332石,如果假定1600年前后的耕地面积与石数也维持这个比率的话,那么可以推测大阁检地当时的耕地面积为206万4,657町。另外,进入明治期以后,最早关于耕地面积的数据是1873年的323万4千町。如果将这三个时点的数值加以比较的话便能看出:在17世纪,耕地面积显著增加,而从18世纪到19世纪增长速度则放慢了。另一方面,即便从河川、蓄水池、水渠、新田开发等数据来看,也可知17世纪的土木建筑工程很多,在进入18世纪之后则减少了,从1830年代前后起再次呈增加的趋势。如果假设工程数量与耕地面积的增加成正比的话,那么也可以对这三个时点耕地面积的变化进行推测。各种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我们基于上述实际石数、人口、耕地面积的值,以50年为单位推算出来的结果如图1-1①一③所示②。关于实际石数、耕地面积,我们可以依据从17世纪初开始的数值,而关于人口的数据则要引起若干注意。关于德川吉宗实施全国人口普查之前的人口变化情况,虽然可以在村以及藩的层面获得片段性线索,但还没有全国性调查数据。以前,吉田东吾假定在近世初期也保持着近世中期1人一1石这样的比率,从而认为当时日本的总人口为1,800万人。此外,速水融根据九州地区的“人畜改帐”,对这个比率重新进行计算,得出了1,200万人的数值。另外,鬼头宏考虑到与中世末期人口推算的连续性,认为当时日本的总人口为1,500万人。

前言

由美国经济适用房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其影响仍然在扩大。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RB)前总裁格林斯潘说这次经济危机是“百年不遇的海啸”①,屡屡暴跌的股票价格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由纽约股市的暴跌(黑暗的星期四)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80年前的1929年10月24日。之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美国、德国的工业生产减少了一半以上,失业率急剧上升。另外,世界上许多银行倒闭,金融系统陷入瘫痪状态。危机持续了4年,到1933年前后才逐渐平息,完全恢复过来则花费了更长的时间。凯恩斯政策便是出于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反省而出台的。该政策认为国家通过财政以及金融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有效需求。此外,还出台了替代金本位制的管理货币制度。虽然战后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已使这两种工具变得更加精致,但是,用高度发达的理论武装起来的现代经济学这种工具离尽善尽美依然相距甚远,这一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暴露无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说:“丝毫没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会遇到类似世界经济危机的事态。”②从他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内容概要

浜野洁 关西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有《人类史中的人口与家族》(晃洋书房,2003年)、《“名君”的蹉跌——藩政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拉比那著,NTT出版,2004年)、《近世京都的历史人口学研究——解读城镇人口的社会构造》(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7年)等。
井奥成彦 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日本味道酱油的历史》(吉川弘文馆,2005年)、《产业化和商家经营》(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19世纪日本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日本经济评论社,2006年)等。
中村宗悦 大东文化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有《昭和恐慌的研究》(东洋经济新报社,2004年)、《经济失策为什么会反复——媒体所报道的昭和恐慌》(东洋经济新报社,2005年)、《经济政策形成的研究—既成观念和东洋的相克》(中西屋出版,2007年)、《后藤文夫——对人格统制到国家社会统制》(日本经济评论社,2008年)等。
岸田真 日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著有“南满州铁道外债交涉和日本对外金融政策1927—1928年”(《社会经济史学》第65卷5号,2000年)、“东京市外债发行交涉和宪政会内阁期的回归金本位制政策1924—1927年”(《社会经济史学》第68卷4号,2002年)等。
与农地改革——以埼玉县南墒玉郡八条村为例”(《土地制度史学》第161号,1998年)、《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农业问题》(日本经济评论社,2000年)、《日本不动产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7年)等。
牛岛利明 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院教授。著有《日本经济200年》(日本评论社,1996年)、“战后零售业的地区间竞争和规模之间的关系——以山梨甲府市为例”(《三田商学研究》第48卷5号,2005年)、“战后煤炭产业的构造调整和企业重建——植村构想和第四次煤炭政策”(《三田商学研究》第50卷6号,2008年)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近世的成立和全国市场的形成
总论从经济指标看江户时代
第一节大开垦的时代
第二节海运的完善和全国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锁国”和开展贸易
第四节从元禄到享保
第二章从田沼时代到松方财政
总论过渡期的经济构造
第一节政策的推移(1)——从田沼期到幕藩体制崩溃
第二节政策的推移(2)——从明治政府成立到松方通货紧缩结束
第三节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对外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从松方通货紧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论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1881—1940)
第一节近代经济增长的开始
第二节诸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从“小政府”到“大政府”
第四节日本与亚洲
第四章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昭和恐慌期
总论国际体系的转变和日本经济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经济
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济
第三节经济政策和金解禁问题
第四节世界恐慌和昭和恐慌
第五节“高桥财政”和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经济
第五章从战时经济到民主化、复兴
总论“连续”和“断裂”的时代
第一节战时统制经济的形成和崩溃
第二节战败和战后改革
第三节通货膨胀下的战后复兴
第四节从道奇方针到特需景气
第六章从高速增长到平成萧条
总论战后经济的增长和停滞
第一节高速增长的机制
第二节高速经济增长的终结和结构调整——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前半期的日本经济
第三节泡沫经济及其崩溃——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之后的日本经济
引用·参考文献
年表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日本经济史(1600-2000)》是阅读日本书系之一。

作者简介

从近代到现代,400年来日本经济的变迁尽在其中。 本书由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浜野洁、庆应义塾大学井奥成彦等6名教授领衔编写,为日本经济史学派的经典之作。 已被日本图书馆协会推荐为指定馆藏书。

图书封面


 日本经济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笔记总结:1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回顾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过去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能够找出现在(即金融危机后)所面临 经济问题的答案。2 本书为日本经济史入门教材,叙述近世到近代日本经济的历史,对政策及经济现象进行探讨。3 作者为滨野浩等大学教授共同编写,每人执笔一章,成书于2009年。4 本书通过比较史观对日本各个时代经济进行分析,有借鉴作用。5 全书架构:分为六章,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近世(1600年)日本经济开始,一直到平成年代(2000年)为止近四百年的经济史叙述。二、随感:本书为一部日本经济简明历史,能够快速了解近四百年近代日本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些历史问题背后经济的因素的影响。首先从江户时代经济开始,历数全国市场如何形成;江户时代中期田沼进行经济改革以及后期松平的经济改革,这一时期主要在土地制度即石数制改革;明治时代主要是发展工业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革,围绕货币制度,经济产业政策,政府角色进行;战前,日本经济主要是围绕金本位制以及通货膨胀和紧缩的交替经济政策为特点;战后复兴时期,日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高科技产业下的经济高速增长,而在91年则因为股市和房价的泡沫而崩溃,这一点值得我们警示。这部经济史着眼于比较史观以及时间的连续性。第一,比较史观不仅在于将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联系,同时,对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如55年体制后经济水平与战前经济水平比较。运用了众多图表进行深入探究,类似于欧美经济学教科书的体例。第二,时间的连续性体现在不以历史时代的划分而进行时间节点的经济情况比较,二是将一战与二战相联系,近世日本与近代日本相延续的进行比较,以此进行整体和连续性的分析,这与之前日本学者的整体史观有相似之处。这本书中同样有一些点引起我的注意。第一,幕府早在1666年便颁布法令禁止过度开垦,植树造林,这是现代环保思想的日本表现,日本的环保及资源利用源头古已有之。第二,大部分产业政策是由政府与民间企业等协商之后推行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政府准备推行汽车产业集中三家企业的政策,遭到民间企业反对,政策不了了之。以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相关方合作推行法令,以此来经济改革和发展,对于日本经济有非常重要影响。反观我们,中央监管层过于集中权力,许多领域监管政策过于严格,企业活力无法发挥。前不久的熔断机制便是很好例证。三、关键问题:1 本书为比较史观点下第一部日本经济史。编者主要重点在:首先,时间跨度比较大,从近世到近代。其次,在各章前设置“总论”,从长期数据中选取重要情况进行解说。最后,本书分为六章,腔调时间的连续性,而不是简单的时代划分。四、本书特点:本书为近世和近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注重比较史及时间连续性分析。五、关键词:1600年-200年,日本经济,经济史乙未年冬月书于存远斋
  •     日本近代经济史除了明治维新之外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大萧条前后的政策应对,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井上准之助和高桥是清,而这段历史要从一战讲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助益极大,4年间出口增长3倍多从6亿到21亿日元,各行各业都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物价大幅上涨。但随着战争结束,欧陆各国产能恢复且具有价格优势,日本的出口竞争力显著下降,在1920年出现了第一次明显的萧条,出口额急降并引发了一次银行危机,靠日本银行注入流动性才得以控制。日本的出口额在整个1920年代都在20亿日元左右上下波动,经济增长再也没有恢复到一战中的速度。而1923年关东大地震更变本加厉地恶化了局面,使得贸易收支急剧恶化成大幅逆差。为了赈灾和保持金融系统运行,日本银行通过回购票据对银行业注入资金,但几年之后发现很多银行经历的不是地震导致的流动性危机而是战后经济萧条引起的偿付性危机。这些积累的不良债权越滚越大,政府终于发现他们根本无力偿还央行的款项。于是1927年日本银行业迎来了挤兑倒闭风潮。包括东京横滨等地的多家银行破产,事件也波及台湾导致台湾银行破产,很多储户损失很大。这就是所谓“昭和金融恐慌”。在“昭和金融恐慌”期间执政的是宪政会,也就是后来的立宪民政党,之前最大的政党立宪政友会是在野党。宪政会(后来的民政党)和政友会在两次大战期间曾轮流执政,他们在经济政策上的重要区别则是民政党偏向紧缩而政友会偏宽松。然而在金融恐慌的时候实施紧缩政策是自杀性的行为,宪政会内阁对金融恐慌的应对招来了很多批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错误是1927年3月大藏大臣片冈直温在国会回答提问时说东京渡边银行破产了,从而导致了一轮大规模的银行挤兑风潮,也直接导致了4月底宪政会内阁下台,随后宪政会重组成民政党。政友会重新上台并以田中义一为内阁总理,高桥是清出任大藏大臣来收拾残局。日本银行业在这次危机后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的收购兼并,银行数量急剧减少,大银行规模扩大。所谓“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大扩张了。田中义一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的“田中奏折”,虽然现在很多人怀疑这个奏折的真实性,但可以确认的是田中的外交政策确实和宪政会内阁很不同。宪政会内阁期间任外务大臣的币原重喜郎以尊重一战后多边国际体系著称,外交政策偏“鸽派”,避免单边对中国用武力而激怒其他国家。而田中是日本军人出身,更为“鹰派”,上任之后即一改前任的政策,积极向中国派兵。1927年国民北伐军遭遇的“济南事变”就是田中义一的策划。然而田中内阁生存时间并不太长。他的政策和民政党相比固然“鹰派”,但他也并不支持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搞阴谋暗杀张作霖。1927年皇姑屯事件令他大为不满,而国内舆论却偏向关东军,因此1929年他就辞职了,并很快暴病身亡。田中之死使得重组后的民政党在1929年7月重新上位,滨口雄幸出任总理大臣,币原回归外相,井上准之助出任大藏大臣。在这个所谓的“interwar period”世界上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回归了战前的金本位,日本则迟迟没有举动 - 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日本在震后可以扩大货币供给。然而井上上任之后执行了大规模的紧缩政策。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允许黄金出口 - 相当于开放资本账户,并且在1930年1月以一战前的价格恢复了金本位 - 使得日元兑美元升值8%左右,同时大幅减少财政支出。实行紧缩政策在现在的世界看来让人难以理解,但当时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1)井上认为20年代之所以银行业会产生危机就是因为之前的政策太宽松,很多应该破产的企业得到的贷款,现在需要实现“供给侧改革”。2)日本外债规模很大,而且在1930年左右有一大笔日俄战争借款到期需要偿还,强势货币对日本偿还外债有利。3)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20年代就已经恢复了金本位,日本的迟迟不动招来了英美的不满并对日本施加了很大压力。4)他们没有预料到1929年底美国股市会崩盘并带来世界性的大萧条。内部紧缩加上外部冲击使得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出口在1930年降到15亿日元,并在1931年大降到11亿日元。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10%左右。滨口内阁没有持续太久,原因既包括政治因素也包括经济因素。财政紧缩本身已对力主扩张的军方不利,于此同时他主持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把日本海军排水量限制在美国的60%,更加大大得罪了军方。1930年11月滨口雄幸在东京站丸之内出口遭到枪击,次年4月辞职并于8月份不治身亡。民政党内阁在滨口辞职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到1931年12月,但这期间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 大萧条不断发酵,1931年9月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贬值货币,对其他经济施加了巨大压力。日本境内广泛预期脱离金本位已不可避免,横滨正金银行每天需处理巨大的抛售日元的交易。2) 在中国东北发生了关东军下级军官主导的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使得中国要求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制裁。民政党内对此没有准备且对政策争执不下,导致内阁总辞职。在野党政友会重新上台并由犬养毅组阁,高桥再次出山任大藏相。犬养毅上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九一八事变带来的遗留问题: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的反应?他的主要策略是进行谈判并将东北主权归于南京政府而换得经济利益,而反对成立满洲国。然后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已被军方下层所不能接受。1932年3月关东军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而5月15日犬养在东京被暗杀,几位凶手仅被轻判,此刻军方的势力已无法阻挡。为了安抚军方,犬养身亡之后接任内阁总理的政治人物均为军方背景而非传统两党出身,所谓的“大正民主”和“政党政治”也划上了尾声。不过在这个阶段高桥仍堪称政坛不倒翁。他连任三任大藏大臣。31年12月13日高桥上台后立刻扭转之前井上的政策,马上宣布日本脱离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并增加财政支出。他的财政扩张政策在当时为军方所欢迎,因为在九一八之后中国扩张急需扩大军费。而之前主张紧缩的井上则在1932年2月遭到暗杀。高桥是清应对萧条的措施和凯恩斯的主张十分一致,他的财政扩张加货币贬值政策减弱了日本的通货紧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他还采取了和当代“量化宽松”非常相似的政策 -政府扩大赤字的同时由日本央行购买政府债券。目前日本正在执行的所谓“安倍经济学”和当年高桥财政就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日本脱离金本位远远早于欧美多国(美国维持金本位到1933年4月,法国直到1936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在1932年一度从1美元兑2日元急跌到5日元,这使得日本出口在当年就实现了反弹,并连续几年实现快速增长。到1936年日本出口甚至超过一战期间的水平,达到25亿以上。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出口扩张集中在所谓的“日元区”,也就是朝鲜,台湾和中国东北等日本殖民地,并非欧美。对中国内地的出口也并不强劲,相反九一八和后续的种种侵略导致强烈的反日情绪和各种抵制日货行为。因此很难说这种贸易增长多少是因为经济因素,多少是因为行政因素。假若1931年日本没有在中国东北搞事变,之后对东北的出口大幅增长还有可能吗?是否是满州国和台湾迫于军方压力不得不从日本增加进口?这一出口市场的特殊性也是对现在安倍经济学的挑战。到了1935年,高桥认为日本经济最大的风险已经不是通缩而是通胀,这时他认为财政扩张已无法持续,提出紧缩政策,然而任何提出缩减军费的提案都是军方所永远无法容忍的。讽刺的是在1931-32年,井上下台被杀是因为财政紧缩,高桥则因扩张受到军方欢迎。不过到了1935年底,高桥成为了那个主张紧缩的人并遭到军方憎恨。尽管他在历史上多次为日本融资 -他的声名鹊起就是因为在海外为日俄战争发债,但那段历史已经太远,军方少壮派容不下任何阻碍他们脚步的角色。在1936年著名的二二六事件中,高桥也被暗杀,随后一年的日本财政支出暴增,并从1937年起彻底走向战时财政。对于井上和高桥两人经济政策的评价在后来呈两极分化趋势。从纯经济角度看,尽管也有说法认为井上的紧缩做法是为了重塑金融秩序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萧条时期紧缩策略无异于釜底抽薪,无益于社会秩序。高桥的宽松政策明显更接近于当代应对经济萧条的策略,他因此也被称为“日本的凯恩斯”。然而从政治的角度,高桥的政策则毁誉参半。尽管他最后的死被认为是因为不对军方妥协,但很多观点认为正是因为他之前多年对财政的放任才使得军方的胃口越来越大,到最后尾大不掉无法控制。然而无论他们二人生前的政策有多么不同,他们却都死于军方暗杀。这也说明了大正-昭和初,日本政坛的主流矛盾已从民政党和政友会的矛盾过渡到了文官政府和军方(尤其是关东军)的矛盾。以上内容除了本书之外,同时还参考了《从江户到平成》以及《日本的起起落落》两书。
  •     只是记一些笔记和感受。第一章:近世的成立和全国市场的形成(1568-1868)重点看经济和政治的互动。日本社会晚熟却精致,这一阶段类似于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变局。农业经济基础从集团农业经营→小农经营(在中国是唐宋到明清发生的变化),但从政治上看,却是从贵族共和向集权帝国的进步(经济政治相互作用造就统一的链条相当长,但在日本却是短短一二百年能看出来的变化趋势)。有意思的点是:发展成小农经营后,有东亚国家共有的“内卷化”趋势。中央的财政政策通过货币成色来实现宽松或紧缩,逐渐开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财政控制力。外贸没看出味道来,大致说缫丝、纺织的历史渊源以及相对封闭的外贸环境?第二章:从田沼时代到松方财政(18C后期-19C)经济基础是从单纯的农业到农业相关加工业甚至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几经变化,可以说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这个角度看类似于秦汉之变)。强势中央希望看到扩张的财政政策,而传统的幕藩制希望保守紧缩的财政,似乎简单地通过税收、米价的变化能够摸清各方讨论的焦点。随着经济发展,地方中央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解决之道在于地方的新探索(合情合理,相比中央,地方更能和产业基础紧密结合),“改革成功的藩之后都成为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嗯,看看天朝现在的主要矛盾,也知道出路在哪里(这个角度看,与秦汉之变、唐宋之变、明清之变、民国天朝之变都类似,经济基础改变了,新的阶层如何进入历史舞台,如何和旧权贵们妥协)。明治维新成功避免了统一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产生分裂,新体制与既得利益者的妥协是很大的问题(武士阶层遗留问题),甚至爆发了叛乱。奠定新体制基础的投入来自于对地主和自耕农的剥夺,这是扶持新产业所需投入的来源。外贸,*&&*(¥……&(我真不知道怎么分析。。。。第三章:从松方通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81-1940)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持续且不可逆扩大,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政府经营→民间参与(像不像洋务运动到之后的变化?这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由摸索)三次产业发展浪潮:纺织、铁道、银行、保险→重工业、电力、机械→重化学工业化、城市化(诺诺诺,排开政府干预,就是轻工到重工再到内需驱动嘛)经济发展不协调、农工差距显现,消费社会雏形出现。各个行业不提了,重点记一下经济作用于政治产生的变化。“小政府”到“大政府”。全国统一市场的协调需要大政府,地方利益希望小政府为自己代言,政治上出现了议会,但并不是议会就能解决矛盾(作者在这顺手一黑土耳其),甚至出现了流血冲突。能解决这一矛盾,强化统一政府的原因很多:政治人物的妥协意愿;通过经济政策使小农力量被削弱,地方上形成稳固的豪强、利益团体(更有意愿妥协);遵从金本位,完美在国际局势中站队,依赖英美与俄国战争,获得海外权益缓和了国内矛盾,等等。第四章: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昭和恐慌期国际政治环境:不列颠帝国→美英共治。主线:一战景气→20C20年代慢性萧条→世界性恐慌→积极财政政策恢复。核心矛盾:恢复金本位的诉求(旧国际秩序和国际贸易体系)与产业发展、政治稳定的诉求(不跟别人好好玩呗。。)——嗯,其实对应到经济学上,也是两种路子,泾渭分明呐。一战期间的景气是出口导向,之后的萧条是内需为中心(重化工和城市化相关产业在此阶段发育,诺诺诺,仔细看这一段日本城市化怎么走的,这是成功例子好嘛)。但资源小国,凡是走内需为核心的路子,就会出现国际收支恶化的问题,外币不足。然后政府以外币为基础做财政决算,然后本币减少,然后国内紧缩,所以慢性萧条。两股力量纠结了几年(除了经济政策上,外交方针的变化也很明显)才最终回到金本位下。(还需要注意,通缩、萧条时,产业重组形成卡特尔才是合理化产业过冬的最好办法)结果,金本位自己崩了。脱离金本位之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殖民地的市场和资源也能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积极财政就有通胀风险,要抑制财政支出,将水放给市场,则必然侵犯官僚、军方的利益,高桥遇刺,军方不受控的风险渐渐显现。——积极财政的玩法很有讲究的,不是几万亿通过政府砸下去就完事,这样不知道要养肥多少怪物,一不小心就得玩脱。也许更合理的做法是先紧缩紧缩把你渴个办死,再一点点往市场放水,同时死死拖住官僚体系的触手,真是个技术活。第五章:从战时经济到民主化、复兴“非军事化”、“民主化”→复兴路线的转变是国际环境变化的结果(中共内战胜利、美苏冷战)财政规模减少,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从间接税变为直接税(似乎是中央要控制直接税更难,越靠近生产端,事务越少,中央越能控制税源,也无怪乎税制这么难变革,是要慎重)。贸易结构:东亚、美→日本→东亚(自己想当老大) 转变为 美→日本→东南亚、美(给人当小弟了咩)军方利益不能侵犯→财政恶化→进口许可制→进出口商品临时处理法和临时资金调整法(控制物资和资金),直接就变成军政府了(好吧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为军方利益代言)欧洲战场的形式促使日本南进(判断错误呀),结果德俄开战又没法从德国进口,牌越打越少只能在东亚自己玩了,还对美开战抢资源(其实我觉得根本原因是政治上不能形成对利益团体的制衡,没法协调好各方关系在既得利益下妥协,只能一步步扩张走向灭亡)。总体战打起来了结果没悬念了。几个变化:财阀弱化、日本特色工会、地主被削弱。战败后的改革也是要削减财阀的力量,协调劳资关系,以及平均地权。大致就是财阀、工会动员机制和地主的力量为战争煽风点火,随着战争进行这些力量越来越弱,战后也是清算它们(好吧其实不准确,但大致逻辑差不多?)——这是去军事化、民主化路线。复兴路线:先紧缩,后扩大生产(“不完全雇佣下的物价暴涨不是通过通缩政策,而只能通过增加生产来解决”)。要不要紧缩出现了争论“中间稳定论”和“一举稳定论”。占领军的领导原则也出现了对立。美方空降道奇来主导,采取了通缩的路线——尽管未必对经济增长有裨益,但将日本纳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加入西方阵营,为未来在西方体系中的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因朝鲜战争产生的特需,一度拉动了经济增长。第六章:从高速增长到平成萧条a).50-70年代高速增长。b).70-80前半期稳定增长。c).80后半期-90泡沫。d).90之后泡沫崩溃到长时间萧条。a).民间投资拉动的内需。起步阶段是公共投资。投资带动投资的滚动放大。技术革新带来设备投资。人口移动、社会结构变化内需扩大。国际收支成为天花板(景气→投资扩大再生产→外币不足→紧缩→不景气→寻求出口、收支转好→宽松财政→景气)。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b).美元冲击(固定汇率崩溃,日元升值)和石油冲击(全球性的事件)加上内需挖掘殆尽,导致增长放缓。滞涨发生。节能、劳资关系调整、产业变革、再分配政策变化等进行调整。c、d).贸易摩擦→广场协定→日元升值→利率上涨→政府决策失误没有及时转向紧缩财政→泡沫崩溃→长期萧条。要想增长快,凯恩斯那套最好用。要想不留后患,那还是老老实实的走保守的路子。后者得在国际体系下,得有人带你玩,嗯哼,这么战后的看日本也蛮惨的。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秒到,便宜!包装很好
  •     读了一部分,主要给的数据不多,能看出来一点趋势,但是并不清晰。
  •     300页讲400年。了解下。
  •     看了几页,觉得要有一定的日本历史才能看得比较顺畅,先慢慢看;物流有瑕疵,收到时书面上还有一层灰,不爽。
  •     此书为南京大学出版社阅读日本书系的一部有关日本经济史的好书。此丛书都为日本人所著,但称得上好书的书此本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年代跨度较大,讲述了从江户时代到20世纪末端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在这四百年里日本经历了不少经济危机,起起落落,兴旺,繁荣,减退,衰落的历程,从中能让人受益良多,以史为鉴,以邻国为鉴,正视本国经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中国来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
  •     日本的现在,我们勉强追赶的未来.......
  •     有内容,值得一看!!!!!!!!!!!!!!!!!!!!!
  •     还没看完,不过算是难得的一本分析日本经济史的书籍。
  •     三货制度,金银钱并用。石见银山,冶炼技术,进口国变出口国。锁国状态下的其他进出口途径。藩券即纸币的发行。相对于中国的晚明时期,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阶层变迁。
  •     好。内容翔实,有情有具,到位!
  •     好书买来收藏
  •     非常值得一看,好书!
  •     了解日本的真实经济,造福中国民生,经邦治世振华夏
  •     参照物
  •     我看了两次,感觉中国不会复制日本的经济发展道路
  •     翻译勉强算是能读的通,但这译者也太不专业了,政府账户译成政府会计,日经平均指数译成日经平均股价,还有个财政黑字,这个大概是顺差数字的意思?坑爹啊
  •     明快骇要的经济史速成指南,日本的农业经济勤勉革命税收改革一路飙升到货币政策对外融入东亚经济圈乃至与帝国列强争夺商业利权到外交政治与军事的角力斗争金融恐慌乃至最后的战争动员与复兴道路都是,扎扎实实的进步,每个改革者的名字与会社都能确认到意义深远的足迹与影响。看的舒服。但第四章起翻译质量急转直下
  •     还不错 不过没有详解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原因
  •     有点宽泛
  •     研究一下小日本的过去,中国的现在可以借鉴
  •     good so good!
  •     不错,就是书皮很破,不过不影响阅读
  •     日本的历史了解太少了,对于想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值得好好读读。
  •     对日本四百年的经济发展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分享,由于是中规中矩的历史资料集缺乏阅读感8分
  •     日本经济历史发展变化概要。。。
  •     如果要观察1600-1900年间日本经济从原始社会成长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这本书还不错,但是没有多少人会有兴趣去看在奴隶制,封建制下的经济发展。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对1900-2000年日本经济发展没有详尽的研究,只是用草草一笔带过的态度来写这段时间的经济发展。
  •     很好的日本经济史
  •     没有对日本历史系统的了解,只能看到表面,将来要再读2遍的书
  •     了解日本经济的经济学入门资料。纸质不错。内容基本符合预期。
  •     书不错的呢;和好的啊。正在看
  •     喜欢就看吧
  •     重点看了战后部分,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泡沫形成及其破裂。感觉还是过于简单了。
  •     主要为了看“20世纪初到二战”这段时间里日本经济、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对最终导致战争的影响。
  •     什么垃圾玩意
  •     作者对日本经济的研究很深入也很客观。
  •     感觉没有用系统而清晰的线串起来罗列的一系列现实。
  •     在看!研究日本了解中国!
  •     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足以证明并不存在一个内在高度同质的东亚文明圈——中国和日本的差异略大于奥斯曼和德意志。
  •     翻译的比较挫,书内容很严谨很详实
  •     非常一般吧,内容不是很翔实
  •     高桥财政那段很有用……图很好
  •     觉得此书可作为经济学专业和日文专业的入门读物。另外,也非常值得非专业人士一读,因为一是内容编排上很有逻辑,结论清晰。二是编写上很系统化,方便读者掌握其中的精华要点。不愧是日本国内经济学界的数位教授们的联手之作。
  •     很好得书籍,很是受益
  •     言简意赅,线路清晰,是快速了解日本国经济史的好书:都说短文难写!
  •     只是没有我想要的关于一些更详细的内容。只是历史书吧,就是个时间和事件的交集罢了。
  •     入坑初期读的几本书之一
  •     初步建立知识框架,接下来要了解7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
  •     战后写的太简单了,一章带过
  •     包装不错,图书表面干净。纸张材质也不错。
  •     日本经济史
  •     书看完了,对日本一个经济货币有个大概了解,还有很多没看懂,估计要多看几遍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