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金融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302295976
作者:李俊辰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国际金融顾问、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白乐威爵士作为2005年至2006年的伦敦金融城市长,我当时有两个角色。第一个是政府角色,是合作建设大伦敦市的政府领导之一、英国和伦敦最主要的经济区-伦敦金融城及其运营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领导、行政长官。同时我也作为一个更加广泛的商业角色,在英国和世界整体范围内建立和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地位。专业分析师告诉我们的是,伦敦金融城拥有44%的全球资产,每天有价值7530亿美元的外资交易。同时,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已经在伦敦金融城设立了它们的分公司。在伦敦金融城有287家外国银行-比其他任何欧洲的金融中心,甚至纽约和东京都要多。伦敦金融城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完善的税收制度、悠久的历史沉淀、合理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各行业专业人士的支持、优越的基础设施建设、理想的地理环境,以及有效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等。伦敦金融城,这个城市的威望、技能和规划建设,显示出其已经在世界商务和金融舞台拥有了相当卓越的地位,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时同样重要。另外,“人”的因素在伦敦金融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千上万的金融公司和其他相关的专业公司在这“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伦敦金融城的通俗说法)和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运作,这意味那里是智慧的聚集地。每天有三十多万人在这方圆之地做着全球商业的延伸-国际公司以及国际工作的合作。在“一平方英里”工作的人员素质在金融服务组织中普遍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且带动了全英国乃至欧洲的市场。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说有绝对的、永恒的辉煌。在变化莫测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不得不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保持其竞争优势。当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伦敦金融城已经不断地提高并完善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份额。我们认为伦敦金融城成功的关键是国际性的合作关系。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与中国的关系至关重要的原因。我真的非常高兴,在我任职期间有两次机会访问中国。第一次访问在2006年2月和3月初,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香港、成都、重庆和深圳,第二次是9月,去的是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和沈阳。在两次访问中,同行的还有以英国著名公司代表组成的金融服务代表团。为了表达我们进一步合作的愿望,这些公司大部分已经在北京或上海建立了自己的代表处。伦敦金融城在中国的代表处已经从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和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得到了许多帮助。同时,我也很高兴借李先生关于伦敦金融城的著作出版之际,邀请中国的商人、投资者、考察者和旅游者来伦敦,并且我已经荣幸地邀请到来自上海、深圳、重庆、辽宁和中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领导人来伦敦金融城。在李俊辰先生的著作中,我确信你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伦敦金融城的信息。

前言

不知不觉,到伦敦已经超过十年了。风霜雪雨,一切似乎经历些许改变。俯瞰泰晤士河,如浴千年历史长河。迎接新千年而建造的世界最大摩天轮-伦敦眼和象征帝国之威的伦敦塔之古朴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就是现代大都市的大伦敦市和帝国之都伦敦金融城的写照-相隔千年却浑然一体。连日来,伦敦的天气并不算好,处于倒春寒。虽偶尔有蓝天白云阳光,却寒风刺骨。当你看到摩肩接踵的白领上班族迈着快速的步伐走进位于伦敦金融城一栋栋掌握“世界经济动力”的大厦时,你会感受到艺术的、商业的、财富的、古典的、高雅的气氛包围着你,让你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年代!从来没有想到过,寒风里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缓缓驶过充满现代和古典的伦敦金融城的画面也能给人带来灵感。看着奥运的标牌,想到,嗯,这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了。长久以来,关于全球金融中心的状元之争持续不断,究竟是伦敦金融城还是纽约华尔街;长久以来,关于中国的香港、上海或是北京何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伦敦金融城的崛起,蕴涵了世界经济史中的高潮部分。市场力量的驱动、区域经济的博弈、政府管制的进退、科技手段的崛起,在伦敦金融城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说过,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是法国的巴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的纽约,而现在(指21世纪)则是伦敦的“金色时代”。2005年《新闻周刊》高级记者威廉姆·恩德希尔撰写的《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将伦敦标榜为今日“开发商的克伦代克”、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两年后的2007年,麦肯锡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和美国《纽约》杂志的封面故事《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又将伦敦排在了纽约之前。可以看出,在伦敦日渐“牛气”的今天,连一直以纽约华尔街为荣的美国人也岌岌可危。即便是在欧债危机之际,英国和伦敦仍然有自己强大的话语权。2012年3月,伦敦又重新被权威机构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这应该对英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加分不少。《2012年财富报告》显示,在调查了全球120个城市的竞争力之后,他们的结论是,全球城市吸引财富的格局并未有大的变化,伦敦仍是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紧随其后的是纽约、中国香港和巴黎。而且,伦敦在未来10年内仍将会被亿万富豪视为最重要的城市。同时,中国的超级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已迅速冒起,成为富豪投资及经商的主要城市。报告对投资者和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了他们对上海经济地位的预期:在挑选心目中2050年最重要的城市的时候,他们给上海投了重要的一票。个人安全、经济开放度和社会稳定是发展成国际都市的主要指标,而伦敦在这些方面遥遥领先,是全球最受富豪青睐的城市。可以说,伦敦的国际地位令英国人自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枢。金融搞好了,全盘皆活;金融搞乱了,全盘皆输。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中国如何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法制建设,这些都注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纽约,知道纽约的华尔街。也有很多中国人知道英国的“雾都”-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伦敦。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伦敦金融城。在这泰晤士河流经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近万美元。伦敦的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独立警署。连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伦敦金融城政府、市长、行会、庆典、建筑等独特风格,并展现了伦敦金融城今日的伟大变革、创新发展、金融革新、市场博弈、财富梦想和光荣未来。伦敦金融城究竟与伦敦有何关系?伦敦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与伦敦金融城有何关系?它们是一体的还是相互独立的?200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书兄弟篇-《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是第一本且唯一全面介绍“伦敦金融城”的中文著作,目前在中文网络上关于介绍“伦敦金融城”的资料大部分均来源于该书。该书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财智系列,该系列的书还有《感悟涅 -中国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崛起》等。英国《金融时报》曾于该书出版前进行过连载。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进行了重大改革,被誉为伦敦金融业内的一次“大爆炸”(即“金融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大爆炸”标志着伦敦金融城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领域。同期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逐步确立和巩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金融城金融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寻梦圣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来到伦敦,进入伦敦金融城寻求自己的“摇钱树”。现代金融业竞争激烈,企业希望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必要“扩张”抑或是“收缩”。然而,这在欧洲大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直到现在,欧洲大陆各政府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欧洲大陆的劳工法而言,英国更容易操作。当然,所有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大爆炸”(“金融大变革”)也不例外,其影响力不单纯地局限于金融服务及其相关的诸如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等领域,在资本的培育下,体育、文化、艺术、娱乐、音乐等行业也如浴春雨,如沐春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自由驰骋。2000年,伦敦发生了一个对伦敦人的日常生活产生非常重大影响的事件,即伦敦市市长开始以民主直选的方式产生,任期4年。同期伴随产生的还有选举产生的拥有25名议员的议会,任期也是4年。根据1999年《大伦敦法案》的规定,伦敦市长的职责权限都大大超出了伦敦金融城区域。相对于伦敦来说,伦敦金融城毕竟只是以伦巴底街(Lombord Stree)和针线街(Threadneedle Street)的银行中心为主的一个狭小区域。伦敦市政府议会和市长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伦敦的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涉及的事务包括交通、经济规划、安全、消防、文化、体育和其他紧急事务。任何区域或城市的发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伦敦金融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除了伦敦的独立运作外,伦敦金融城还面临着来自伦敦金融城东区金丝雀码头-这个金融机构新的汇聚地的挑战。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伦敦金融城及其当局-伦敦金融城政府的独立性,这点早在1215年就列入了《约翰国王大宪章》中。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其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密不可分。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不再局限于所在区域或所在国,而是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尤其是对伦敦、伦敦金融城、金丝雀码头这样备受世界商业巨头关注的地点。虽然,不同层级的区域具有互补作用,但由于争取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区域功能,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伦敦这样包含有伦敦金融城的城市,就好像纽约拥有纽约华尔街一样,处于世界城市的顶端。而伦敦金融城和纽约华尔街正是金融服务高尚品质的代名词。“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可以说是伦敦金融城的当前写照。然而,“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伦敦和金丝雀码头以及其他因素迫使这个“古老”的“城中城”面对现实,改变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成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无畏者”。2000年起,被称为别样的伦敦金融区的“金丝雀码头”如磁石一般开始吸引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美国银行和企业,而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也着眼在伦敦西区皇宫所在地的威斯敏斯特市的梅菲尔区(Mayfair,伦敦上流社会住宅区)和圣詹姆士区(St. James,以充满英国皇室风情著称)寻求新址发展业务-伦敦西区是威望的象征,是白金汉宫和皇室花园所在地。金丝雀码头鳞次栉比的众多大厦中,包括许多银行的总部、分部和商业巨头的总公司,耳熟能详的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英格兰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等,还有每日电讯、独立报、路透社以及镜报等国际媒体巨头。在英国伦敦,一个世纪前著名的金丝雀码头,如今正在打造商业金融CBD。 金丝雀码头的船坞贸易,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到1980年,码头已经停止了运营,彻底被废弃。这个时候,伦敦市政府开始介入。此后,金丝雀码头被伦敦市政府定位为都市内的新城区,利用原本的码头地理位置,创造新颖的水岸都市,整个新城区的规划走向更以“金融区”为导向。 将旧码头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伦敦市政府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在多年前笔者就提到,面临着金融和航运中心双重发展机遇的上海,可以未雨绸缪,为将来某一天的“饱和”先谋划好退路。这也是现在上海的发展重点之一。伦敦的“发家史”,依然遵循着“以港兴城,以城建港”这一历史规则。天然港口的地理优势在老牌金融中心伦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伦敦航运交易所成立于1744年,它的前身是一家供水手休息、交换轮船信息的咖啡馆。时至今日,伦敦航交所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航运市场信息权威发布部门。除了发布航运信息外,伦敦航交所还依托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主动搭建平台,让企业从事船舶融资、航运保险、二手船舶交易等业务。随着航运的发展,为了给航运提供金融支持,包换融资、结算、兑换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开始在伦敦聚集。作为英镑的重要结算场所,伦敦的金融地位与日俱增。航运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伦敦金融城对于航运业融资、保险、担保等业务同样介入甚多,是欧洲船舶经纪、船舶金融、船舶保险的中心。金融与航运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伦敦的繁荣。英中金融投资商会及伦敦金斯特格咨询公司的相关统计表明,虽然伦敦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萎缩到200万标准箱,却仍是举世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因为它掌握了全球船舶融资市场的18%,油轮租赁业务的50%。这些数据无一例外地表明金融和港口发展关系非常密切。比较起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的软环境依然薄弱。上海要成为金融中心,在港口航运方面的发展必不可少-航运交易中心、航运信息中心,船舶管理、船运咨询、融资保险、海事仲裁和公证公估等产业链密切相关,一定要共同发展,彼此兼顾。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上海金融中心。数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金融家及其家人都把伦敦金融城当成能“安居乐业”的城市。他们缔造了富有创意的多语种文化,并从十分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中获益。从某种角度看,伦敦和伦敦金融城的成功秘诀包括对外国移民“包容”。伦敦人是出色的生意经纪人。成千上万的伦敦人,他们来自国外或英国其他地区,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生活,成为新伦敦人。古往今来,似乎已成为一种传统:13世纪,来自英国东方的德国人就在此设定纯银的标准;伦巴底人在银行业的深远影响是一个传奇;6个世纪前,年轻的意大利银行家漂洋过海来到伦敦,至今他们仍源源不断,纷至沓来。相对于米兰的保守,伦敦金融城是个充满活力的市场。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是引力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欧元区数以万计的银行家。从1990年起,伦敦的人口增长了约50万。在这些新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涌入伦敦金融城。另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英国的财政政策,企业和个人税均十分有竞争力。伦敦金融城的工资收入较高,在社会保险税和劳动力机动性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伦敦金融城在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自我保障上有悠久的传统,就业环境优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某家法国银行关闭其除了本土以外的其他后台办公室,却加强了在伦敦金融城的后台办公。伦敦金融城强大的成本优势也是许多全球品牌公司将整个财务部门从东京、巴黎、法兰克福或其他城市移至伦敦金融城的原因。据统计,有超过1/3的伦敦居民不是在英国出生的。据英国的官方统计,在英华人有40万人(不包括在英国留学的约8万中国学生及其家属)。根据腾飞中国基金会(欧洲)(Powering Ahead China Foundation-Europe)和英国华人青年联会的估算,在伦敦的华人加上留学生,至少有10万人。伦敦是世界上同时使用最多语言的城市,超过50个少数族裔平时交流使用超过300种语言。这就是世界级的主要航空公司将全球呼叫中心设在伦敦的原因-因为伦敦能满足说各种语言的客户的需要。在古代,城市的繁荣与衰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或地理位置,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思维上的碰撞促进了伦敦和伦敦金融城经济独特引擎的发展。文化金融更是不可或缺。苏富比、佳士得、宝龙(邦翰斯),这些响当当的全球顶尖拍卖公司总部均在伦敦。其拍卖更是屡次刷新纪录。根据大本钟奖委员会和(英国)海外中华(流失)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走出国门,跻身伦敦拍场,创造中国人的另类辉煌。所有的一并不意味着伦敦就是人间天堂,伦敦也有不少令人抱怨的地方,毕竟,伦敦不是“天堂”。而且,现在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伦敦究竟魅力何在?伦敦金融城作为伦敦、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魅力何在、优势何在?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以区区方寸之地,为何能汇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资产?金融城历史悠远为何能历久弥新,依旧引领时代潮流?真理越辩越明,通过破解百年全球金融中心屹立不倒之谜,真正了解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方面的运作,可以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作者要揭开的正是伦敦金融城的“谜”……正如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更是为数不多的介绍伦敦金融城的中文参考读物。2012年,伦敦第三次举行奥运会,可见英国的影响力。应该说,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拥有最高影响力的岛国。然而,你可曾想过,“这个日不落帝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英国政府”所创造、开拓、管理并最后拥有的“土地”乃至“领土”。这里面,和伦敦金融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此书,你会感受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英国伦敦金融城,从古至今,从政治中心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成为跨国银行家族和金融势力的“表演”舞台、竞技场,甚至是“残酷”的角斗场。即使是女王,未经过允许,也不可以随意进入伦敦金融城。和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鸦片战争,实际上也逃不开伦敦金融城利益集团的操控。控制鸦片贸易的公司,究竟深藏在何处?为何现代英国致力于金融货币财政并掌控着全球的金融经济标准,却对造船、钢铁、汽车、航天等逐步轻视?建立在伦敦金融城成功基础上的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怎样篡改了“古典主义经济学宗师”亚当·斯密的思想?“看不见的手”指向金融领域何种“黑暗”的操作?日不落帝国究竟何去何从?高盛帝国究竟怎样通过对伦敦金融城的掌控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投行?伦敦金融城中国首席代表为何自杀身亡,其中是否有伦敦金融城在中国本土水土不服的因素?英伦玫瑰和中国巨龙如何能携手合作,成为世界金融的东西方两级?第二,你会了解到:为什么在这泰晤士河流经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逾6300亿美元?为什么属于伦敦的伦敦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独立警署?为什么伦敦金融城可以顺利地历经千年从一个政治中心(约1750年)转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贸易中心(200多年)?为什么连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想进入伦敦金融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从历史着手,在展示伦敦金融城政府、市长、行会、庆典、建筑等一系列的叙述中,表达了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同时展现了伦敦金融城的伟大变革、创新发展、金融革新、市场博弈、财富梦想、光荣未来。第三,伦敦金融城已经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了代表处。《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描述了伦敦金融城与伦敦、英国、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关系,并分析了中国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对正处于改革关头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金融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伦敦金融城同我国香港已经有140多年的合作历史,1997年香港回归后,双方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另外,北京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而伦敦是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又给伦敦和北京找到共同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实用性,也是作者希望给读者以有价值的现实对比。作为世界顶级投行的高盛如何排除万难挤进伦敦金融城,进而跻身一流行伍?本书第三章给了些许思考。第四,了解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如何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领先全球。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进行了重大改革,被誉为伦敦金融业内的一次“大爆炸”(也称为“金融大变革”),同期大量涌入的国际资本逐步确立和巩固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在向多个交易部的“证券百货公司”方向迈进。如果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恢复或发展包括柜台市场在内的风险企业股票市场方面多少带有一点补课性质的话,那么英国则在原有柜台市场、区域性初级市场等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或自动报价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重覆盖、风险分散的市场体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正需要借鉴于此。第五,提高经济竞争力,中国还必须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始终强调“科学发展观”。而风险投资让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是推进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专门论述了以伦敦金融城和伦敦为代表的英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以及英中科技和风险投资合作,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书面向对经济、金融、管理、中英关系等感兴趣的读者,具有一定金融财经知识基础的专业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财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等。由于写作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及时反馈对本书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李俊辰2012年4月于伦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经济日报》(英国)张芝年《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顺时顺势,读“一卷书”如“行万里路”,其对读者了解伦敦这个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及把握全球金融发展动向大有裨益。——《星岛日报》(欧洲版)严振羽中国经济崛起,在这个历史关口远眺伦敦金融城,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一位在伦敦金融城浸染多年的专业人士,为我们从第一现场对伦敦金融城进行描述和解读。——《解放日报》霍中彦《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引领我们进入伦敦“神奇”的地方,它的章节就像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伦敦金融城,一个值得人们探访的伦敦城中城。——《神州学人》靳平《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的出版无疑顺应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央政策指向,也必将会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起到指导性作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电视新闻中心 李丹伦敦金融城见证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依旧是世界金融业的心脏。相信《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奇妙的金融王国。——《每日经济新闻》王健VC和PE 热潮不减,高潮持续。在这个“高温”天气中,细细品读《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讲述的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多层次市场、非公开权益资本及风险投资,犹如漫饮一杯“冰茶”。——《投资与合作》杨永翔独特的视角描绘一幅伦敦金融城的立体图景,为探索百年金融帝国提供有益的借鉴。作者以人文的视角把这“一平方英里”写得亲切而生动,虽为金融学著作,读来却不觉晦涩。——《投资有道》张彦作为世界金融业的开山鼻祖,伦敦金融城在世界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或投资家们会进入这个原本只属于西方人的领地,《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恰好是指南针,可以为他们指点方向,走出“迷途”。——海峡卫星电视台 苏航伦敦金融城,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追逐梦想”的“城市”,究竟是如何成就今天的地位?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又是怎样的?理性而睿智的笔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即使一般读者也能从中受益。——《竞报》陈芳财富炫目却令人迷乱,当你走进福建旅英华侨才俊李俊辰著述的《伦敦金融城》,触摸世界金融中心的脉动。这里有财富魅力、人的智慧和价值。——《福建侨报》黄金山

内容概要

李俊辰   原名李引亚,伦敦城市大学(LondonMet)硕士学位,职业风险投资人和私募股权投资金融专业人士,财经学者、经济学家,研究英国问题专家、艺术品鉴赏家。先就职于某专业投资集团公司。他的主要作品有《投资中国》(Investing in China,原著为英文)、《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感悟涅槃——中国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崛起》、《星光璀璨》、《布莱尔风雨十年路》。他曾被誉为“促进海外中华文物回流杰出青年领袖”,同时他也是英国华人青年联会/商会主席、欧华青联常任主席、大本钟奖天使投资人暨全球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评选组委会主任、英中金融投资商会荣誉理事长、《头条辰报》和头条辰博新闻社董事及顾问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兼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讲师、南安普顿大学客座讲师,以及浙江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他还是福建青联委员、江门青联顾问、扬州团委“青年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伦敦金融城:女王也不能随意进出
一、《大宪章》缔造伦敦金融城
(一) 英伦三岛到底是啥意思呢?
(二) 《大宪章》规范下的统一英国迈向金融强国
二、伦敦金融城银行家缔造的“日不落帝国”
(一) 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
(二) 金融寡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三、点滴英国
(一) 论英伦风尚
(二) 现代英国掠影
第二章 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一、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变迁
(一) 今朝“雾都”伦敦不多雾
(二) 那一平方英里
(三) 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合社
二、伦敦金融城的领先优势
(一) 无可争议的国际金融之都
(二) 欧洲的金融中心- 世界和欧洲彼此连接的大门
(三) 国际化毋庸置疑
(四) 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三、核心机构之“市长”
四、核心机构之自治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
五、行业协会、商业行业公会的璀璨沧桑
六、伦敦金融城金融机构的建筑魅力和历史内涵
(一) 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二) 英格兰银行
七、伦敦金融城的著名旅游及娱乐景点
(一) 圣保罗大教堂
(二) 伦敦大火纪念塔
(三) 伦敦塔
第三章 伦敦金融城与伦敦,与中国,与投行高盛帝国……
一、伦敦金融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伦敦直选市长
(二) 金丝雀码头对伦敦金融城的“有效补充”
(三) 金融与航运-伦敦金融城给上海的启示
二、工作、生活在伦敦
(一) 纯银的标准和人才涌入
(二) 语言和交通
三、伦敦金融城与伦敦共拥最佳商业环境的优势
(一) 理想的办公之所
(二) 独特的风景线
四、漫步文学伦敦金融城
(一) 布克奖
(二) 从圣保罗大教堂到塔山的文学之路
(三) 从大厦之屋到老街
五、高盛排除万难挤进伦敦金融城
(一) 投行还有生命延续吗
(二) 相当于英国工人六周工资的小费
(三) 渗入英国金融界
六、中国和伦敦金融城的渊源
(一) 现代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 伦敦金融城在中国的历史“罪恶”
(三) 中国各大城市的金融之争
第四章 在伦敦金融城上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多层次市场
一、古老而新型的伦敦证券交易所
(一) 咖啡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渊源
(二) 20世纪80年代的“大爆炸”
二、伦敦金融城以伦敦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 在伦敦金融城上市的优势
(二)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和三种上市途径
(三) 伦敦股票交易市场-主板、二板、三板及其他特色板块
(四)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需要考虑几点具有挑战性的因素
(五) 伦敦证券及衍生工具交易所
(六) 富时股票价格指数
三、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
(一) AIM二板/创业板市场与伦敦证券交易所
(二) AIM市场的优势和特征
(三) AIM市场的运作、监管及条件
(四) 在AIM市场上市的过程
(五) 投资顾问们所扮演的角色
四、高科技成长型风险企业的成功退出和伦敦金融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AIM市场的配合对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启示
(一) MTI投资Flomerics项目背景
(二) 投资者MTI风险投资公司的背景
(三) Flomerics牵手MTI-两轮融资和国际拓展
(四) 伦敦AIM市场的风险投资退出
(五) 上市后风险企业的运行
(六) 案例分析:对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启示
第五章 英伦玫瑰长盛不衰的秘密: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与稳健创新的结合
一、活力四射-伦敦金融城和英国的创新魅力
二、投资的回报
三、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结构
四、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规模
五、英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趋势
(一) 投资阶段
(二) 投资领域
(三) 地理特征
(四) 投资表现
六、英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
(一) 法规
(二) 专业公司
七、英国政府对早期阶段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支持
(一) 大学挑战基金
(二) 地区风险投资基金
(三) 早期成长发展项目和英国高技术基金
(四) 行业支持(以生物技术行业产业化为例)
八、英中科技合作和风险投资
附录一 从规则到原则-英国FSA监管方法的
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二 金融与宪政
附录三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金融城之周”活动的主旨
演讲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编辑推荐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中从英国的历史着手,描述了伦敦金融城的千年发展和其“前世今生”。作者以人文的视角把这伦敦金融城写得亲切而生动,虽为金融学著作,读来却不觉晦涩。以专业知识论述了英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结构、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海报:

作者简介

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显著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时代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创造必要条件。今天,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欧债危机”中,英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对于今后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依旧具有重要的话语权。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书中从英国的历史着手,描述了伦敦金融城的千年发展和其“前世今生”。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图书封面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支配市场经济或说自由经济的灵魂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从18世纪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典著述《国富论》中作了精辟的研究。但对于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判断,李俊辰先生在其刚刚问世的力作《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似乎于不经意间给读者提出了质疑的线索:这本推动英国“自由竞争”模式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宣言书般著作的问世,其背后很可能有着当时欧洲金融实力最为雄厚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长于运作所谓权威经济学家的理论,从而使自己家族的意志成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的决策意志,也即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如果说这样的结论似有较大臆猜成分的话,那么作者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证据:一是《国富论》极力宣扬“金本位”,事实上促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英国货币发行权的间接掌控,因为该家族掌握有巨量的实物黄金;一是在直到进入20世纪后,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曾有人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认为这一概念并非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这一无视事实的谬论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性价值给予高度的赞誉,但同时也客观地引导人们避开盲从和迷信,诱导读者找寻和深思造成经济现象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一用意,体现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始终,使全书具有了更强的知识性、厚重感和可读性。如,在我们多数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实现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英国为输出其过剩产品而对海外市场的武力开拓。但在作者笔下,这一战争却是欧洲跨国垄断金融资本将其垄断体系扩展到英国后,所精心策划的对中国一系列血腥洗劫的一次成功尝试。如此严酷真相,读来让人震惊悲愤,掩卷长思:开国200年的大清帝国何以如此地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推动其从此走入风雨飘摇、迅速土崩瓦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又究竟是什么?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当前的中国,想到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发展与未来。特别是要构建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健康强大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有力更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与世界的一体化之中,就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兴起和变迁之路,鉴往知来,长远谋划。金融是经济社会肌体的血脉与神经系统,畅通完备和健全强大的现代金融产业,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必要条件,更是其强大的象征,伦敦金融城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大爆炸”式的改革进行自我完善提升,实现与其他重要金融市场的无缝对接,迅速地继续做大做强,牢牢占据世界金融产业的制高点。但是中国这样做是肯定不成的,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产业尚处于向世界强者领教研读的学生时节,不具备对接的客观基础,而在于观念与利益的根本冲突,在于有一只时时以遏制甚至以扼杀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为目的而存在的“看不见的手”。不同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制度特征、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形成甚至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照搬照抄翻版复制,更不能依赖于他人,而只能找寻和依靠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明确引导和坚强支撑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也应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     你肯定知道伦敦,你也可能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伦敦金融城。这是一个被称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这里有着伦敦证交所、劳和社,这里女王不能随意进出,这里有着自己的市长与警察。李俊辰的新书《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从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说起,全面介绍了由这个一亩三分地所带来的英国的兴衰与全世界经济走势的发展。回首金融城的建立,这是一个与政治联系紧密地方。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英国早期历史上,无论是英法战争、狮心王的东征、红白玫瑰战争都带给英国经济不同程度的伤害。而正是狮心王的不务正事,促进了伦敦公司,也就是今天伦敦金融城的建立。为了向贵族要钱,约翰王不得不与贵族签订《大宪章》,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限制王权,这也成为了日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在大宪章的基础上,伦敦金融城的地位得到巩固,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跨过资本掌握英国资源的局面。金融城的前世辉煌在伊丽莎白时期得到彰显。在当时,有着皇家交易所,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有着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剪不断理还乱的那些事儿。而对于中国而言,当1939年林则徐实行禁烟开始,香港怡和洋行的创办人威廉更是亲自在伦敦金融城游说英国政府与满清开展。可以说,伦敦金融城初期的扩张与辉煌与当时的英国殖民政策有着不解之缘,前者帮助后者筹集资金,后者为前者搭建盈利“分享”的平台。而伦敦金融城在20世纪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与纽约华尔街一争高低的金融中心,除了历史的积累,不少银行早已在这里扎根,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在撒切尔内阁的干预下,金融城实施了“金融大改革”: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而与“一平方英里”不远的地方,金丝雀码头作为投行的聚集地更是与老金融城互相呼应,形成合力。当然,作者并非简单介绍异国情趣,更为重要的是旨在以他山之石攻玉。一方面,虽然伦敦金融城和纽约华尔街已经居于全球金融中心榜首,但是围绕到底是香港、上海或者北京能够成为全球第三个金融中心的争论还一直存在。如何借鉴伦敦金融城的经验,为我所用,这是作者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会与伦敦金融城发生更为密切的关系。就在今年的9月,有着一个中国名字“吴达为”的伦敦金融城市长阿尔德曼•大卫•伍顿先后访问了深圳、香港、北京、上海,大力“推销”致力于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伦敦。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和机遇,无疑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不过,玉有瑕疵。本书洋洋洒洒300页,可谓专业,但是作者过于用力,免不了事无巨细,比如关于英伦三岛的来由,完全可以点到为止。如何更为克制的只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或许是作者该注意的地方。
  •     本书从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历史讲起,讲到其中的人情世故、风景人物,再讲到现在此城中包含的各项服务等,方方面面比较全,里面还引了数篇作者自己和其它人的文章针对几个点进行阐述,从这个角度上看副标题“伦敦金融诚的前生今世”更为合适,而“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至多只是书里的一部分,至于封面上“金融战”仨字儿用了特大号估计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当然,本书亮点很多,也能感觉作者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想了解伦敦金融市场的朋友来说确实值得一读。我看书之后启发比较大的是政治背后都有金融的手在操纵(不是阴谋论),比如大宪章的修定史就能看到金融的影子。还有就是很多事情都要注重其历史来源,这样在面对当下现状时才会有章可循,更主要的是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一部,比如:为何女王不能随意进出金融城,为何小小1平方公司的金融城里有自己的市长和数千警察等。很多事情背后都是历史的沉底,其实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能走到这一步很多时候是因为多方进行了妥协。书里还涉及了很多金融知识,伦敦证券交易 所的多层次市场,英伦玫瑰长盛不衰的秘密等(讲风投、私募等稳健创新的结合),介绍的都比较详细,您想深入了解可以买本看看,俺就不在这儿剧透了(说实话, 是实力不够怕写错)。本书给我刺激最大的是:书里提到一个职业人士的非正常死亡——伦敦金融城中国区负责人的自杀,让我很是感慨。根据书中引用的报道,这位负责人死时才30岁,之前长期服务抗抑郁的药百忧解,拿2.7万/月的工资(其中5K要交给一中介机构)还是税前的,过世之后伦敦金融城期望第一时间撇清与此时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搞金融的压力大,收入与压力相比也许不算太高。而此事给我的启发是——多少钱也不为工作卖命因为不值得。记得2005年作猎头时有个四大找顾问的单,找到个适合的候选人,他直接拒了机会,一句话给人警醒“多少钱也不能买的命,多给的薪水就是为了35岁之后买药用的,不值得!就此而方,您提供的这个薪水也不怎么高!”之后不久我离开 了猎头行业,世上没有一份工作值得我们用命去换的,即使是外面光鲜的伦敦金融城中国首席代表职位。本书很全面地介绍了伦敦金融城的方方面面,还是那句话有兴趣了解的朋友不防买本看看。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曾经在几年前参加过作者举办的签售会,在签售会上作者的讲座深入浅出,给当时对金融知识匮乏的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而且很耐心地解答读者的提问。后来找他签名的时候,还叫他多写了几个字,他也很Nice地写了。感觉人很好,对读者也很友好,看了网络上的资料,才知道是在研究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经验的才子呀。当时真应该留下他的联系方式。这本书依旧质量很高,很喜欢,推荐哦!
  •     史料详实,目光独到,文笔流畅!
  •     金融经典书。推荐。
  •     是正版,还不错,速度快。
  •     之前看了新闻.伦敦金融城6月最新报告:2012年伦敦在全球人民币市场的地位显著上升,无论交易量还是伦敦各银行所提供的人民币产品均不断增加,尤其突显在外汇和贸易交易上.2012年英国企业对人民币的使用量明显增多,进出口融资量达到33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00%.信用证和其它信贷担保业务则增长13倍达到47亿元人民币.作者把伦敦金融城和英国的历史结合.让人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不是很专业的语言让人受益匪浅.而且也把和中国的一些联系写得入木三分,让人唏嘘不已.
  •     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其实算是一本英国金融简史,还夹杂了一些当今金融潮流的专业分析,是一本非常不错的金融书籍。
    此书虽然名为讲诉伦敦金融城的历史,但其实内容涉及甚广,包含了所有与英国相关的金融历史。书中一共有五大章,其中第一章就是讲诉伦敦金融城的来历和英国金融制度的建立,可以说伦敦金融城就是代表着英国的金融。在第一章里,可以看到英国的强盛离不开经济体系的支撑,曾经英国国王约翰想限制金融势力对王权的渗入,结果适得其反,在各种压力的打击之下,被迫签订了《男爵法案》,而这个法案的核心就是“限制王权”。《男爵法案》也是《大宪章》的基础蓝本,这标志着未来英国的最高权力里始终受到金融势力左右,金融势力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伦敦金融城由此应运而生,这个城中之城,连英国女王都无法随意进出。它的独立性使得金融行业的充分发展,奠定了英国的繁荣。
    第二章与书名最相关联的,重点讲述了金融城里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合社。并分析了金融城的行政机构、历史事件以及旅游景点。通过前面两章,完全可以让读者明白伦敦金融城的点点滴滴。
    通过前面的了解,第三章就是讲诉伦敦金融城与中国、高盛帝国的发展关系。第四章就是专门论述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多层次市场,我认为这一章是属于本书的核心。前面三章只是让读者对伦敦金融城有所了解,后面的就是作者对各种金融市场的分析和见解,所以与其说此书叫《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还不如叫《伦敦金融城与金融市场》。最后一章就是作一些市场的预测和判断,也算是为本书作为结尾。纵观所有内容,给人感觉就是繁多的信息和专业化的知识。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好坏各占一半,好的地方我在前面已经说了,至于我所说的“坏”,就是一种“坏”的感觉。因为从阅读开始到结束,我明显觉得有些杂乱,条理性不太清晰,内容顺序也有些不正确。让读者有些找不到核心点的感觉。从头至尾也没有感觉和“金融战”这三个字有什么联系,其实这就是一本介绍英国金融历史和伦敦金融城历史的书籍,后面还顺带了一些专业市场化的分析。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优点在于信息面广,分析到位,让读者明白许多、知道许多东西。缺点就是与书名关系不太大,并且让人感到伦敦金融城根本不是书中的主角,而只是一个媒介。
    终上所述,本书具有金融专业方面的价值,值得一看,并且可以用新的视角去解读英伦历史。只是读者一定要记得,此书不仅仅是讲诉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史,而是一本汇集了多种金融知识的百科全书。
  •     "支配市场经济或说自由经济的灵魂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从18世纪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典著述《国富论》中作了精辟的研究。但对于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判断,李俊辰先生在其刚刚问世的力作《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似乎于不经意间给读者提出了质疑的线索:这本推动英国“自由竞争”模式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宣言书般著作的问世,其背后很可能有着当时欧洲金融实力最为雄厚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长于运作所谓权威经济学家的理论,从而使自己家族的意志成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的决策意志,也即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如果说这样的结论似有较大臆猜成分的话,那么作者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证据:一是《国富论》极力宣扬“金本位”,事实上促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英国货币发行权的间接掌控,因为该家族掌握有巨量的实物黄金;一是在直到进入20世纪后,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曾有人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认为这一概念并非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这一无视事实的谬论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性价值给予高度的赞誉,但同时也客观地引导人们避开盲从和迷信,诱导读者找寻和深思造成经济现象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一用意,体现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始终,使全书具有了更强的知识性、厚重感和可读性。如,在我们多数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实现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英国为输出其过剩产品而对海外市场的武力开拓。但在作者笔下,这一战争却是欧洲跨国垄断金融资本将其垄断体系扩展到英国后,所精心策划的对中国一系列血腥洗劫的一次成功尝试。如此严酷真相,读来让人震惊悲愤,掩卷长思:开国200年的大清帝国何以如此地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推动其从此走入风雨飘摇、迅速土崩瓦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又究竟是什么?
    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当前的中国,想到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发展与未来。特别是要构建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健康强大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有力更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与世界的一体化之中,就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兴起和变迁之路,鉴往知来,长远谋划。金融是经济社会肌体的血脉与神经系统,畅通完备和健全强大的现代金融产业,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必要条件,更是其强大的象征,伦敦金融城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大爆炸”式的改革进行自我完善提升,实现与其他重要金融市场的无缝对接,迅速地继续做大做强,牢牢占据世界金融产业的制高点。但是中国这样做是肯定不成的,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产业尚处于向世界强者领教研读的学生时节,不具备对接的客观基础,而在于观念与利益的根本冲突,在于有一只时时以遏制甚至以扼杀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为目的而存在的“看不见的手”。不同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制度特征、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形成甚至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照搬照抄翻版复制,更不能依赖于他人,而只能找寻和依靠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明确引导和坚强支撑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也应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找寻“看不见的手”
    支配市场经济或说自由经济的灵魂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从18世纪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典著述《国富论》中作了精辟的研究。但对于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判断,李俊辰先生在其刚刚问世的力作《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一书中,似乎于不经意间给读者提出了质疑的线索:这本推动英国“自由竞争”模式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宣言书般著作的问世,其背后很可能有着当时欧洲金融实力最为雄厚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身影,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长于运作所谓权威经济学家的理论,从而使自己家族的意志成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的决策意志,也即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如果说这样的结论似有较大臆猜成分的话,那么作者又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证据:一是《国富论》极力宣扬“金本位”,事实上促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英国货币发行权的间接掌控,因为该家族掌握有巨量的实物黄金;一是在直到进入20世纪后,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曾有人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认为这一概念并非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这一无视事实的谬论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性价值给予高度的赞誉,但同时也客观地引导人们避开盲从和迷信,诱导读者找寻和深思造成经济现象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一用意,体现在《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的始终,使全书具有了更强的知识性、厚重感和可读性。如,在我们多数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实现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英国为输出其过剩产品而对海外市场的武力开拓。但在作者笔下,这一战争却是欧洲跨国垄断金融资本将其垄断体系扩展到英国后,所精心策划的对中国一系列血腥洗劫的一次成功尝试。如此严酷真相,读来让人震惊悲愤,掩卷长思:开国200年的大清帝国何以如此地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推动其从此走入风雨飘摇、迅速土崩瓦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又究竟是什么?
    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当前的中国,想到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发展与未来。特别是要构建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健康强大的经济,建设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有力更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与世界的一体化之中,就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兴起和变迁之路,鉴往知来,长远谋划。金融是经济社会肌体的血脉与神经系统,畅通完备和健全强大的现代金融产业,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必要条件,更是其强大的象征,伦敦金融城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大爆炸”式的改革进行自我完善提升,实现与其他重要金融市场的无缝对接,迅速地继续做大做强,牢牢占据世界金融产业的制高点。但是中国这样做是肯定不成的,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产业尚处于向世界强者领教研读的学生时节,不具备对接的客观基础,而在于观念与利益的根本冲突,在于有一只时时以遏制甚至以扼杀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为目的而存在的“看不见的手”。不同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制度特征、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形成甚至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照搬照抄翻版复制,更不能依赖于他人,而只能找寻和依靠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明确引导和坚强支撑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也应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在这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这里聚集了近500家外国银行,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全球1/3的外汇交易在伦敦进行,而纽约只有16%,东京9%;近200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在这里进行,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此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交易所; 20多家顶尖保险公司,全球约1/4的海事与航空险均投保于此,劳合社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专业保险市场,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商业保险人和第六大再保险人……这里就是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一块被称为“一平方英里”的地方,楼群密布,街道狭窄,虽不像纽约曼哈顿那样高楼密集,但稳健、厚重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豪华、大气的装饰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聚集着数以百计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这就是伦敦的金融城。《日不落帝国金融战》这本书就全景展示了这块最初只是商人们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如何演变成英国经济的绝对中心,从其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地位的黄金交易,到再度崛起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让我们在了解伦敦金融城兴衰成败的同时,深思自己的发展之路。
    书中关于20年前,在撒切尔内阁的干预下,金融城实施的“金融大改革”尤其让我关注,那些颠覆的条款至今看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曾经的金融霸主,不仅要在现实面前低头,还要改弦更张、几近推倒重来,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强悍的执行力:解除管制,引入竞争;证券交易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取消了许多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限制,并对外国金融机构放开市场;取消了固定佣金制,使得有实力的机构(当时主要是美国金融机构)能把大量的业务集中起来,获得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同时大量外国金融从业人员涌入伦敦,不但给金融城带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金融城慵懒的作风,更给整个伦敦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改革导致一些固步自封的英国金融机构被外国对手吞并,因而引发激烈的争议,被称为伦敦金融业的“大爆炸”。 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无人再对当年的改革提出半点质疑。原因很简单:今天的金融城已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恢复或发展包括柜台市场在内的风险企业股票市场、在区域性初级市场等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业性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或自动报价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和多重覆盖、风险分散的市场体系。难怪很多英国经济专家也都认可这样的观点:“金融大改革”的经验就是——要保护一个产业,就不能保护这个产业中本国数一数二的企业。
    通过《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一书,我们也不难看出伦敦金融城的发迹史,除了遵循“以港兴城、以城建港”的历史原则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金融城不是基于行政命令建立的,而是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随着金融业专业技能的不断积累,逐步建立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高度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及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所需的市场结构。其中包括便利的结算体系、可执行的法律框架等,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提供便利,让他们能够信任伦敦金融城,并与金融城分享他们的专业才干。
    伦敦金融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地位也不是一战而成名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出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也是在不断完善、不断变革的,尤其是经历了二战之后的衰退与改革崛起,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的重要借鉴。
  •     书补课貌相啊,没想到这本书写的这么严谨,用了大量的史实与时事资料,细节及其深入并且有理有据,提供注脚让读者参考。通篇下来,更像是一本伦敦金融城的百科全书。不光值得读,更值得收藏:鲜花与鲜血、光明与黑暗,荣耀与耻辱,生机与危机,稳定与混乱,道德与罪恶……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
  •     偶然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出于奥运刚过的热情,买了这本和英国有关的书,感觉内容很充实,历史文化和金融的关系娓娓道来,很有英伦范。今年在当当买的第一本书,送货也快。封面感觉也很好。有那种金融战的感觉。内容也有介绍奥运和雾都解疑等。尤其是金融博弈的一块,挺不错的。
  •     自由与财产权保护,是经济活跃的根本。
  •     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母”,这句话的份量可以窥探出这本书的用心程度。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华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中英文化很深的了解。一面由浅至深的诉说英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金融帝国地位,一面合理引用类似三国演义开篇来解释我们
    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
    这是一本与历史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书,读起来很有味道,书中对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也做出了很深层次上的解析,直指幕后黑手--伦敦金融城。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很辉煌,书中的前半段好无保留的将金融城所创造的财富、文化、影响等等各方面都展示无疑。而后半段无可避免的,因为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正在
    发生改变,伦敦金融城所受到来自中国的挑战,以及中国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应该在这个金融巨人面前如何虚心学习,以获得更好的发展都做出了比较客观的叙述和展望。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我认为还是他中西结合的表诉,拿段文字举个例子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可以说是伦敦金融城的当前写照。然而,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伦敦和金丝雀码头以及其他因素迫使这个“古老”的“城中城”面对现实,改变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成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无畏者”。
      伦敦金融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立在全世界最高点的金融中心,然而,他的背后不仅有美国华尔街、日本东京等这些老资本帝国主义金融中心的紧紧跟随,现如今,中国
    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如今上海这样的新金融高地。
      上海的陆家嘴,在多年前不过是一片荒地,而如今,高楼比比皆是,国际跨国公司纷纷入住,我在上海呆了一年多,那些建设摩天大楼的吊车,从来没有哪天消失过。
      翻翻此书的最后几页,有一大堆非常专业的参考资料目录以及作者致谢的各位朋友,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虽然由史释今的告诉了我们伦敦金融城的发家史,但对于涉及非
    介绍与叙述性的专业金融知识的了解,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的,若是对金融一点都不了解的读者,这本书权可当本了解金融史与中国未来金融发展的小说来看。
  •     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多少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挥汗拼杀,多少体育爱好者在电视机前为其呐喊助威,伦敦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再一次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体育燃烧起来的激情长时间不能熄灭,甚至“后奥运游”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兴起在旅游市场上,日不落帝国的伦敦城庄严美丽地等待着迎接一批一批前去感受她的游客。
    除了旅游之外,世界文化的热点也集中在奥运城市伦敦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便是从伦敦金融城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角度,将其历史变迁、独特传统、现代风貌和奇闻异事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并阐述了其在金融业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伦敦金融城拥有44%的全球资产,每天有价值7530亿美元的外资交易,同时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世界500墙企业中有75%已经在伦敦金融城设立了它们的分公司。在伦敦金融城有287家外国银行,比其他任何欧洲金融中心,甚至纽约和东京都要多。远隔重阳的中国人,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英国女王是英国最具权威的女人,英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她,但我们却不知道,即使是她,未经过允许,也不可以随意进入伦敦金融城的。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经过200年的发展,伦敦从一个政治中心逐渐转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贸易中心,期间多少斗争,多少故事,都在等待我们去感受。
    本书还为我们解密了伦敦金融城为何长盛不衰的秘密,那就是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稳健创新的结合,我个人认为仔细阅读这一章节,确实对于我国拓宽金融服务的思路和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作者李引亚毕业于伦敦城市大学,是研究英国问题的专家,曾经写了很多关于英国金融历史和中国投资的专著。他关于伦敦金融城的介绍非常全面和详尽,就如《神州学人》的评论一样:“本书引领我们进入伦敦“神奇”的地方,它的章节就像罗琳造就的《哈利波特》,为读者洞开了一扇扇神秘而具魅力的门窗。”
  •     虽然是2012年的,也不妨碍窥视
  •     真心不错,适合金融学的人读
  •     沪伦通前,读读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史,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监管的发展有个简单的认识。
  •     一本纵观伦敦金融历史的好书籍
  •     非常不错的书,对了解伦敦金融城很有帮助
  •     书不可貌相啊,没想到这本书写的这么严谨,用了大量的史实与时事资料,细节及其深入并且有理有据,提供注脚让读者参考。通篇下来,更像是一本伦敦金融城的百科全书。鲜花与鲜血、光明与黑暗,荣耀与耻辱,生机与危机,稳定与混乱,道德与罪恶……才是战争
  •     非常适合希望了解英国的历史以及金融史的著作,作者将伦敦金融城历史娓娓道来,确实是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很棒!
  •     内容很好,只是字有些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