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11276500
作者:徐滇庆,柯睿思,李昕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人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分析贫穷陷阱的成因。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有段很精彩的论述:“对为什么有些国家未能取得经济增长的解释常常着眼于贫困国家自己的过错——贫困是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腐败以及阻碍现代经济发展的落后文化所导致的。然而,社会经济系统是复杂的,由很多可以运动的部件所组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假设只有一个部件出了毛病,经济发动机的不同部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甚至是崩溃,从而使整个经济增长的机器陷于停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穷国的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萨克斯列举了八种主要的原因:  第一,贫穷陷阱。贫困本身成为经济停滞的原因。萨克斯断言,当贫穷现象非常严重时,穷国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摆脱这种困境。人们需要用全部收入来维持生存,根本没有多余的收入用来投资。在2007年,世界上最穷的国家的储蓄率还不到10%,而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为25%左右。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例如中国,储蓄率高达40%以上。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甚至负增长,而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就显得非常合情合理。  第二,地理位置。萨克斯指出:“被陆地包围的多山地区面临着扼杀几乎所有现代经济活动的高昂交通成本,以及经济上与世隔绝的状态.”他引用许多经典著作,总结了世界上穷国和富国的地理分布,论证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学中研究了投资的地域选择。众所周知,对于交通条件很差的内陆地区,或者自然环境相当严酷的地区,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高.除非有特殊理由,人们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投资。例如,美国中部的一些州,由于地理条件差,人烟稀少,很少投资。在中国的黄土高原,由于缺少水,开发成本非常高,很难吸引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只能顺应自然规律,选择条件最适宜的地区投资。

前言

  早在1964年,联合国就提出“向贫穷宣战”,并且在1999年公布了消除贫穷的《千年发展计划》。可是,至今全球还有40%以上的人生活在贫穷之中,每年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高达800万。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人们纷纷为穷国出谋划策,众说纷纭。除了经济学家之外,还有些人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习俗、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探讨导致贫穷的原因。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启发人们思考,可是也有一些文章不着边际,让人无所适从;有些文章在华丽的辞藻后面空洞无物;有些文章陷入了一个走不出来的逻辑陷阱:由于穷,所以穷,弄不清楚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正如林毅夫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体系绝大多数是由生活、工作在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根据他所观察到的,主要是最发达国家的现象提出的。无可否认,这些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时有其价值。但是,由于发展阶段、先天禀赋、文化历史的差异,有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看似相同的问题,实际上其成因和经济行为者在做选择时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限制因素却经常不同,因此,运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经常遇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境。”显然,当旧有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时候,就应当发展新的理论。  终结贫穷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可是,如何才能终结贫穷?尚需认真探讨、摸索终结贫穷的道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四小龙”率先摆脱了贫穷。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相继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出现的变化鼓舞了发展中国家的斗志。人们特别关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这两个国家人口众多,如果它们能够摆脱贫穷,肯定可以为那些穷国树立榜样,提供借鉴。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论:中国和印度走的是两条路。中国的路是正确的,非常遗憾,印度走错了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30年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印度一倍多,各项经济指标都将印度抛在身后。如果印度不能及时改变发展战略,那么印度非但不能赶上中国,两国之间的差距也许会越来越大。  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是根据以下的一些依据。  1.必须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发展战略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和印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计划经济道路。结果,两国领导人赶超先进国家的良好愿望都落空了。赶超战略留下的惯性思维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穷国在经济发展上很容易犯急性病。如果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必然要作为发展经济的主体。为了给资本密集型产业筹集资金,就不得不由政府出面控制经济。一旦开始控制,就很难刹车,最后很可能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可能欲速而不达。  实践证明,必须充分发挥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才能取得长期、显著的经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彻底放弃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赶超战略。改换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必然要相应改变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中国必须加速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印度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下大气力发展能够创造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往往过度强调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却没有告诉穷国,资金从何而来?萨克斯(J.Sachs)等人极力主张增加外援,帮助穷国脱贫。实践证明,外部援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穷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对小国,外援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可是,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即使外部援助在短期内起些作用,也很难帮助穷国跳出贫穷陷阱。事实上,中国获得的外援远远不如印度,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却远远高于印度。  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外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第一,外国援助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畅。第二,外国援助给贪污腐败提供了土壤。第三,外援产权转移的原则不清楚。在人们自力更生、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产权是清晰的,谁创造的财富谁拥有产权。外部援助理应促进这个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能取代这个过程。无偿赠送外部资金,无论捐赠者出于如何良好的愿望,都很难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尽管世界银行扶贫贷款总额不断增加,但仍然很难满足贫穷国家的需要。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战略问题,仅仅减免债务并不能使穷国脱离贫穷陷阱。外债拉动型经济增长很难持久,短期繁荣之后很可能再度陷入衰退。说到底,摆脱贫穷的根本出路在于让穷人有活可于,凭自己的双手来挣钱,自己养活自己,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3.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中国和印度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可能越采越大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两个部分: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固定资本量的增加和资本利月率的改善。根据中国1984~2006年的数据模拟证明:劳动生产率对产出的影响最女,资本利用率其次,再次是固定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最小。  中国改革30年来培养和训练出来2亿产业大军,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工业生产组织,从而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了固定资本形成。印度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合同和订单就不能开工,没有就业机会,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无从谈起。  4.人口陷阱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人口分布拟合线的负斜率可以被视为“人口陷阱”的必要条件。中印两国人口结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印度人口分布拟合线斜率为负,而中国为正。由于中国不存在人口陷阱,人口扰动在逐年变小,在度过新增人口高峰之后,只要能不断开拓就业门路,中国就业压力有可能获得缓解。  “人口红利”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条件。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如果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根本谈不上什么“人口红利”。印度必须非常警惕,千万不要坠入人口陷阱。  5.印度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属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在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穷国和富国的经济周期规律有三点不同。第一,短缺经济和正常经济的区别。在缓解严重短缺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短期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很高,但是并不说明什么问题。第二,经济体的边界区别。不断拓展经济边界使得中国得以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可是,除了一些高科技领域之外,印度经济还被束缚在国境之内。第三,制度压抑型经济和一般经济体的区别。在解除了一些制度约束之后,蕴藏在社会中的能量得以释放,有可能导致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这种释放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  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政企不分是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拓展市场边界,印度遭遇经济周期性衰退的时间可能来得更早一些。  6.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下一步产业转移的方向取决于市场竞争  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还要考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采取合理对策。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产业升级就是新陈代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加速产业升级才能让经济体充满活力。第四次劳动密集型产品大转移的去向取决于市场竞争。看谁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仅工资水平要低,而且劳动生产率要高。中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绝非易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转移去印度,除了单位劳动力成本之外,还要考虑转移成本。在其他条件都相近的情况下,在经济体内转移的成本要比向国外转移更低。产业转移是全球竞争的结果,究竟花落谁家?要看下一轮竞争。  7.只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才能促进整体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四小龙”比较类似,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印度的农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也居高不下,甚至出乎意料地出现回升。这说明印度就业非常困难。跳跃式发展使得印度没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众多的人口非但没有推动经济发展,反而拖累了整体的竞争力。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必然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上徘徊,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贫穷。  中国对外贸易不仅总量增加很快,而且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印度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不降反升,说明印度的工业制成品缺乏竞争力,不仅阻碍了印度扩大出口,并且导致出口结构的倒退。  印度在高科技服务外包上取得很大进展。可是,脱离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走不远。印度模式并不符合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印度的实验能否成功,尚需拭目以待。  8.参与竞争的组别不利于印度的发展  中国走向世界市场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国参与的竞争组别比较低,对手比较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依然保留着相当强的竞争优势,还有扩张空间。印度参加的竞争组别层次较高,对手的实力很强。虽然印度可以在IT产业中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是竞争的前景并不看好。  “中国制造”基本上并没有替代美国的劳工,和美国就业机会的外流没有多大关系。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提高了美国家庭的实质购买力。印度和美国在信息行业就业上具有替代关系。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美国收入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中国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印度从美国得到服务业外包,这些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都是合理的。  9.绝对不能让贪污腐败制度化  在20世纪,印度的贪污腐败问题比中国严重。最近几年,印度的清廉指数有所上升。  由统计数据可见:第一,穷国的腐败比富国更严重;第二,贪污腐败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直接关系;第三,贪污腐败突然恶化与经济体制变革有关。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和纯粹的计划经济中寻租的空间很小。中国和印度都属于计划和市场同时并存的混合经济类型,难怪都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的寻租、腐败都来源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政府控制越多,寻租的空间就越大。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寻租和腐败。出现寻租并不可怕,但是绝对不能让寻租制度化。一旦制度化了,再要治理,难度和成本会很高。整治寻租的最佳方式是加速改革,限制政府,政企分开。  10.中国和印度各有优势,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中印度处子下风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印度,中国产品比印度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印度的劳动生产率虽有所提高,但仍然落后于中国。在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印度较中国要落后很多。印度的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上有如下不利因素: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人员训练成本、销售渠道和销售成本。印度的劳动法限制了印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规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畸形发展形式,使得广大民众找不到足够的就业机会。  许多人希望印度能够赶上或超过中国,这是一件好事。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能够激发中国人的斗志,需要经常提醒中国人,千万不能骄傲自满,稍不留意,印度就会赶上来。  中国要向印度学习,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积极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尽快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如果不彻底改革,金融危机势必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能为更多的印度人创造就业机会,那么,印度不仅赶不上中国,两国之间的差距可能继续扩大。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赛刚刚开始,预言谁将最终取得胜利还为时过早。  在我们的研究中还涉及中国和印度的不平等问题。效率与平等是经济学永恒的课题。中国的贫富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严重,基尼系数持续上升,必须认真对待。影响基尼系数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其中,城乡差距是推动中国基尼系数上升的主要原因。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于就业。中国最穷的人并不是在城市中的低收入劳动者,而是在农村没活可干的农民。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是农村现代化的出路。

内容概要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沈阳市政府经济顾问,加中金融学会顾问,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学术委员,2000年任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2003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曾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顾问。《中国经济评论》和《技术经济和数量经济》等经济学杂志编辑。著有《政府与经济发展》、《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房价与泡沫经济》、《房价与物业税》等10多部专著,主编作品多部。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大陆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数百篇论文。
柯睿思(Christer Ljungwall) 2003年获得瑞典哥登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工作,协助建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200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客座研究员。
李听 2009年获中山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2008~2009年问,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留学一年。

书籍目录

第1章:向贫困宣战
第2章:贫困陷阱
第3章:贫困陷阱的经济模型
第4章: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困境
第5章:中国与印度的起点和差距
第6章:印度的又是和潜力
第7章:赶超战略,事与愿违
第8章:有限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错在哪里
第9章:中国和印度的寻租和腐败
第10章:贫穷怪圈
第11章: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周期
第12章:产业转移与终结贫穷
第13章: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印发展战略
第14章:人力资本
第15章:人口陷阱与就业压力
第16章:外国援助与中介贫穷
第17章: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
第18章: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博弈格局
第19章:印度能否赶上或超过中国
第20章:终结贫穷的道路

编辑推荐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论;中国的路是正确的;非常遗憾,印度走错了路。

作者简介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从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如资源禀赋、外部援助、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经济政策等详细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各自选择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通过分析中印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进行有益的探讨,乃至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提供有益的洞见。当今世界,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路经济学家纷纷为发展中国家出谋划策,众说纷纭,但有不少落人了“因为穷,所以穷”的怪圈。

图书封面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摘自罗胖观点——   目前的世界格局:喷泉效应,中国在下面,美国在上面。以及美国的铸币税,全世界人民为美元买单。   中国崛起的几点确定:四亿因市场开放和全球化而被深耕过的产业人口(与印度对比),以及大多数人对财富的渴望。   几点不确定:1、中美关系,历史上从来没有和平的过渡;2、互联网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3、中国内部各种利益的博弈。      http://bbs.tiexue.net/post_7043598_1.html   http://bbs.tiexue.net/post_7043599_1.html
  •     穷国的发展就想毕业生找工作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要求这要求那,既竞争不过名牌大学生,又竞争不过老员工,肯定没offer。所以,重要的是认清现状,有offer总比没有强。只要你愿意从底层开始做起,努力学习,边干边学,每天进步一点点,时间总会改变现状的。个人觉得本书内容其实挺好的,只是有两点可能需要改进一下:1. 书中重复啰嗦的内容太多,需要重新编排一下2. 本书不是一本专业著作,里面的数学公式起没有必要,又不协调,删掉的话,可以让全书行文更流畅。
  •     罗胖推荐的书,一定是好书!在此书中,从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对比中国和印度,非常适合喜欢经济学、人文学的书友看。另,本人有《罗辑思维》1-57期推荐的131本书,电子版的合集,有意的可加我qq:348533194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不错的,很支持当当网
  •     一般
  •     还没读,慢慢读
  •     图书源于罗辑思维推荐,值得一看
  •     : F124/2230
  •     本质上就是在黑阿三们……外带继续从作者别的书里复制粘贴……
  •     不错包装、内容还没看!
  •     感觉像一篇论文拉扯成了一本书, 反复讲比较优势. 另外,书里没有回答的一个问题是, 大国独立时,如果不搞计划经济,怎么快速建立工业系统.如果没有建立完善工业系统,会不会在后面的改革开放中因为基础不牢而失败
  •     一本经济学研究论文,太多专业经济学公式,表示很费解!
  •     其实我觉得写得蛮好的,有理但缺少据。纯文字构建不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经济学思维,就业带来的利益或者是否能开启腾飞之路比较需要在严格条件下更多的数学模型来下定论。
  •     思路清晰明了。
  •     把宏观与微观结合,把历史与现代结合,老徐这书写得太好了.
  •     挺好看的书,分析的很透彻
  •     内容还可以,还可以了解改革发展思路。
  •     关于“衬衫换飞机”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     用历史说明现实,易懂,但是数学模型确实需要再学习才知道
  •     书还是好书,但是真感觉过于冗长了,一篇论文,写成这么长的一本书,但是感觉我国很多产业的顶层设计都不及印度啊,这本书更多的写的08年之前的事情,15年印度的FDI已经超过中国,也从侧面反映印度惊人的发展速度。
  •     过于书生了 死板的数据模型分析 ,唯有解析贫穷板块写的不错,中印对比有失偏颇,论文气十足,层次却乱糟糟,重复论点
  •     用论文硬改的书。说实话这论文也不怎么样
  •     我不喜欢作者对印度的偏见,对中国的偏袒,但还是值得一看
  •     怎么感觉是二手书,内容不作评价
  •     书中分析经济发展的方法论不错,很值得学习!
  •     作者有这很强的感情倾向,可以说较强的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口味。整本书更像是一片研究报告,本来几万字就能讲清楚的事情却拖了一本书。书中较多引用林毅夫的观点。总体感觉也就那样。
  •     不错的发展经济学导论
  •     老公看的~应该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