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万恶吗?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资本主义万恶吗?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08631516
作者:(英)宾厄姆
页数:306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企业家一风险招募青年参与探险之旅,报酬微薄,环境酷寒,将有数月不见天日,旅程中时有危险,无法保证安全。然一旦成功,必将获得无上荣耀与认可。——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于1914年发布的招募广告一切始于性格。性格与风险。风险多种多样。风险时时出现,又转瞬即逝,很可能我们多数人根本都来不及注意。偶然偷听到的只言片语;某个咄咄逼人的客户的雄伟计划;某人的离世;某个想法;某次喉咙不适。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总在寻求温馨舒适的生活。暴富固然好,但我们早已心知肚明,金钱买不来知己良友。动物易猎得,但想博他人一笑则难矣。我们对安定生活——定期发工资、有一座安乐窝、积蓄无被盗之虞——的追求并非急不可耐,我们也可以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一周,然后在周末出海游行两天。但我们确有这样的追求,想要一切求稳。诗人菲利普•拉金将这种追求喻为“蟾蜍”:“它的臀部……重得像恶运,冰得像霜雪”。○1这只蟾蜍盘踞在我们心头,时常拷问我们如果资产投尽、收入败光会有何感觉。它会问我们,假如某一天,我们在酒吧里和旧友重聚,看到他们工作稳定、前途无量,而自己却为自己当初自作聪明、过于乐观的宏伟蓝图尝尽苦头,我们介时会有何感想。同样,风险时时出现,却又转瞬即逝。由于我们从未细心注意,即便它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也毫不知晓。在庸庸众人中间,可能总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特立异行的人。他们不是战胜了内心的蟾蜍,不是挣扎许久之后制服了这只猛兽,而是内心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蟾蜍。威廉•诺克斯•达西○2生于1849年,家境优越。他毕业于精英公立中学威斯敏斯特学校。学校周围便是错落有致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自1066年以来,每任英国国王都在这里加冕登基,十七位国王长眠于此。1866年,威廉的父亲破产,携全家迁往澳大利亚,从头做起。最终他们在中昆士兰州的罗克汉普顿定居。如今罗克汉普顿已不再是荒芜之地,但当初对他们来说可是离家万里,再难听到教堂的钟声轰鸣。年轻的达西子承父业,进入家族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在殖民地,已经小获成就的他似乎也要终其一生为“蟾蜍”所累。然而,在1882年阳光明媚的某一天,达西的办公室进来了三兄弟。三人皆为壮实汉子,在当地挖矿,刚从当地银行出来,便一路奔赴这里。他们带来两样东西:一个故事和一块石头。故事很简单,三言两语就讲完了。这仨人——弗雷德里克•摩根、埃德温•摩根和托马斯•摩根——原本在迪谷勘探银矿,但一直无功而返。我们现在知道,那儿根本没什么银矿。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说,他们回城路上,埃德温人有三急,于是去营地外小便。期间,他不禁注意到一大块样子格外特别的黑石头。这块石头是从山坡上滚落到谷底的。埃德温是个粗汉子,本身又是开矿的,一时兴起便扬起镐头砍向石头。他原也没多想,只觉得石头本就应该被砸,镐头本就是砸石器具,于是便挥镐而下。不料一块碎石蹦出,金光闪闪。这块石头——至少看起来如此——满含黄金。摩根兄弟坚信他们撞上了金山,觉得这几乎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了,但也自知他们需要外部帮助。一是法律上的帮助,以便他们能全权所有这座金山。二是财政上的帮助,以便能筹集资金,对这项发现加以利用。三是技术上的帮助,以便能碎山成石、炼石成金。四是商务上的帮助,以便能招募员工、解决运输、推广营销。他们首先直奔了银行,然后就赶到了达西的办公室。(在此也许有必要注意,此故事版本诸多,但都大同小异。)至此,我们姑且暂停一下。如果当初换作是你坐在达西的办公桌后,凝神注视着窗外尘土飞扬的街道,屋外前厅里喧闹一片,看着眼前刚刚踏入办公室的这几位非同寻常的客户,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巧遇,手中玩捏着一小块黑金相间的石头——你会怎么做?又会怎么说?你要何去何从?还是务实一点吧。至少,你应该知道自己有资本坐地起价。罗克汉普顿的律师少之又少,这三位客户可没条件讨价还价。如果石头里夹杂的真的是黄金,而你贡献了自己的法律知识,他们会如数付钱、一分不少。然而,这正是“蟾蜍”之奴的思维方式。不冒一点风险,就能小捞一笔,无人会错失这般良机。于是你坐地起价,那除此之外呢?在尚不确定能否有所收益的情况下,你会为此劳时劳力吗?你会参与投资吗?如果参与的话,你会投多少?想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考虑周全。你本身并没有多少钱,而且已有家室。刚刚步入社会的你顺风顺水,早已习惯优越的生活,而在罗克汉普顿,花钱容易挣钱难。因此我建议你采取我的做法。表现出自己有意参与,但不要急于拍板。铭记时间不等人,而你的主要优势是,你是世上第五位见过摸过那块小黑石头的人,于是你要加紧搜集各方信息。你要和妻子交流讨论,估算你们的经济状况,排除孩子所需的花费和你们夫妇二人的基本生活花销,最终确定自己可以赌上的金额。你既要保证正常的工作时间,保证正常周薪一分不少,也要耗费时间在这个结果不得而知的计划上——你们有可能是在异想天开,也可能会因此一朝飞黄腾达。你要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你可以冒险投机,但要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达西没有这样做。他投了一大笔钱进去。巨额投资。他和昆士兰州的两位企业家——托马斯•霍尔与威廉•帕蒂森——以及三位矿工联合成立了一家辛迪加集团。摩根兄弟贡献了他们的开采权,另外三位提供了用以提炼金的粉碎机。达西当时并非腰缠万贯,但一下子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投了进去。他孤注一掷,不仅堵上了自己的未来,还有妻子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他赌上了自己的一切。今天我们对这个故事已然耳熟能详,其原因只有一个——达西的豪赌大获成功。那块大黑石头确实是自金山——现已命名为摩根山——滚落而下。这六人借此一夜暴富,但获利最多的还要数达西本人。他成为了世上屈指可数的顶级富翁之一,衣锦还乡,回到英格兰。在鼎盛时期,其资产换算成今天的数值之后可达几十亿英镑。他在城里买了一座豪宅,在乡下购置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地产。第一任妻子与他分居后不久便辞世,他于是再婚,婚礼极尽奢华。性格与风险。三个粗人和一个毫不着调的故事,再加上风水轮流转,于是便有了天文数字的收益。然而,你也许对此还颇有微词。你坐在罗克汉普顿的办公室里,凝神注视着窗外尘土飞扬的街道。也许你也会投一大笔进去。也许任何人都会做此抉择。也许这和性格毫无干系,根本就是天时地利的问题。重要的是时运,不是秉性。你也许会有此想法,是因为我还未完全直截了当地讲清楚。故事远不止如此。达西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徒。在当时,一个远在昆士兰州的地方律师一般手头上不会有太多钱可以挥霍。达西之所以能有资本进行投资,是因为他早已开始进行巨额地产投资,且已收益颇丰。他之所以有条件在摩根山上豪赌,是因为他早已胃口大开,对这般豪赌已然迫不及待。故事继续,这位年轻人衣锦还乡,回到伦敦。他再无需为生计问题冒任何风险。他原可以收藏艺术品、吃喝玩乐、流连于各色社交场合、宴请四方、实现自己所有异想天开的想法——总之是随心所欲。但能令他心驰神往的却只有赛马。埃普瑟姆赛马场只有两个私人包厢,一个属于达西,一个属于女王。远离金矿开采生活之后,骏马奔驰的快感刚好填补了他生活的空虚。他需要不断冒险才能保持活力。最后一点,也是主要的一点。正因为这一点,达西才能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不只是一个在殖民地撞了大运的投机者。1900年,波斯排遣使者前来寻觅有意投资波斯石油勘探的“一流资本家”。波斯地质条件非常优越。而美国的洛克菲勒和英国壳牌公司的马库斯•塞缪尔也已凭借石油生意大发其财。这样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于是达西心生兴趣。之前,达西已经两上赌桌。第一次是地产,第二次是金矿。在英国,赛马只能暂时缓解他的赌瘾,这般小打小闹绝难满足其赌徒的性格。而波斯提供的这次机会,风险却远超此三种。凡有过管理大型企业、巨额投资经验的真正商人,都会三思而后行。达西也确实假模假式地考量了一番。他调查了地质情况,绘制了地图,也听取了建议。但这些建议均为溜须拍马之用,因为他主意已定。

前言

本书灵感源于一个七岁的小女孩、一个破烂不堪的蒸锅和一次金融危机。七岁的凯特是我和妻子的朋友之女。不久前,她来我家和我们共度周末。虽然我们安排了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她却对我们的房子情有独钟。在这座完美的茅屋之中,那庞大而古旧的壁炉、旧时用作熏肉的房间和烤制面包的砖炉,都令她兴趣盎然。她喜欢爬上阁楼,在那里,在已有350年历史的屋顶木条间,建房之初所用的茅草依然依稀可见。不仅如此,得知那些木条砍自窗外的树篱,而屋顶上的茅草摘自树篱后的草地之后,她更是目瞪口呆。在凯特的世界里,东西都是商店买的、卡车拉的或者网上订的,更没有人会自己亲手盖房子,用的还是周围树篱和草地上现找的材料。在她的眼中,我们的房子像是童话里的一样,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壁炉旁有只年头已久的金属蒸锅,我们用它收纳旧报纸、打火机和其他烧火用的零零碎碎。凯特对这口锅也尤为关心,不知为何偏要坚信它也有350年的历史。想到曾经有大她十八辈的人用过这口锅(她自己的臆想),她便兴趣陡增。我不想纠正她,原因有二。首先,这口锅的确又旧又破,很可能已经用了一两个世纪;其次,我知道这座房子曾住过一位寡妇,而她确有一口铁锅。我知道这件事,是因为一位邻居曾借给我一卷地方志,上面刚好记载了这位女士的遗嘱。她将自己少得可怜的财产分别赠予了不同的家人:一只凳子留给某某,一些农具留给某某,一口“盖子已破损的蒸锅”留给某某等等。虽然身后所剩无几,但她却十分在意自己仅有的这一点家当。在那个年代,任何东西都有用武之地。凯特隐约察觉到了这点,知道这个童话世界的运行法则和她所处的世界全然不同。我们和凯特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在她离开后,那口蒸锅也失去了其魔幻色彩,恢复到了从前的地位,和商店买来的打火机无甚区别。我原本不应该将这件事记挂在心上,但这个故事还有最后一环:金融危机。因为就在这件事发生的前一周,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双双倒闭。而就在当周,雷曼兄弟公司壮烈破产;美联储贷出800亿美元救助濒临倒闭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投资银行业巨头美林证券被美国美洲银行收购;英国银行业巨头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由于强烈的投机冲击也惨遭并购。在这些金融灾难面前,之前信贷紧缩所造成的影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英国北岩银行?哼!盟友之间借个250亿美元算什么大事?那周之前,信贷紧缩在美国的最大受害者当数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该公司迫不得已以22亿美元的低价被收购,一时间贻笑大方。但现在,无论价钱多低,都不会再有人嘲笑这些被收购的公司。感觉似乎如今你走在华尔街上,只要怀揣10美元和一袋面包圈,便能随心所欲买下任何一家银行。卖家还会感恩戴德地说:“先生,这些面包圈也算在内吗?您真是好人。”在这种令人全然不知所措的情形下,我想起一句名言。我刚开始并没想起其出处,但它却长期盘踞在我的脑海:“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虽然韵押错了,但其感情却如莎士比亚的诗一般强烈。我感觉到原文定然不只我所想起的只言片句,于是将全文查了出来: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60年前写就了这段话,但他们的描述却与2008年9月份发生的金融危机几乎完全吻合。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或者确切的说,是在一些措手不及的政府和愤怒不已的纳税人手中烟消云散了,而华尔街不能再支配自己的法术了。至此,我最好澄清一下,我绝非共产主义者。我在牛津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学位,毕业后直接去了伦敦市中心区,在摩根大通公司工作了几年。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绩,正是它以22亿美元的低价收购了贝尔斯登公司。两年后,我辞职了。我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总觉得自己既然有一身才华就应为人类福祉服务。原本我打算利用我在摩根大通公司习得的一把好口才混进世界银行。但时值1989年,柏林墙倒塌,垂垂老矣的苏联帝国正在土崩瓦解。老朽的社会主义模式宣告失败,但资本主义模式要想走上正轨仍然任重道远。简言之,东欧需要援助。它的重建需要我的参与。于是我接受了一个临时工作——为波兰新兴的民主政府(不久后垮台)提供经济方面的建议。之后我又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一家旨在帮助东欧重建的开发银行——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当中,我来回穿梭于东欧各地,寻找投资良机。当时,众多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各个都前途无量。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一切都在急速变化,同时也赋予我们巨大的责任。我们很幸运能生在合适的年代,也投身在了合适的地方。但我的某些理想却幻灭了。这绝不是因为东欧人民,他们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让自己的国家重回正轨。而是因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本身。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由来自东西欧的几十个政府联合所有,其审批程序头重脚轻、异常繁琐,对银行本身构成巨大的累赘。在东欧呆久了以后,我逐渐发现真正在干实事的正是那些背负贪婪等一干恶名的私营企业家——是他们贡献了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和知识。而我们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穷小子只能退居二线,既无作为,又不受人待见。于是我再次辞职。我面试了多家银行,但最终又回到了最初工作过的摩根大通公司,进入了并购部门。在金融业工作的那几年的确很美好。和我共事的人心地善良、能力卓著;虽然担负着重要责任,工作要求也很高,我却也乐在其中。我的并购工作生涯原本会持续下去,却不料在九十年代末,我的妻子努阿拉病入膏肓,需要长期卧床,生命垂危。于是我再次离开了市中心,到了病榻旁。我一边照顾努阿拉,一边撰写我的第一本小说。我联系到了经纪人和出版商。我觉得自己跌跌撞撞地开启了一项新事业,从世上报酬最丰厚却最为人诟病的职业,转入了报酬最微薄却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人们时常问我是否想念在投资银行业的工作。那段时光自是愉快,但仅仅愉快不能满足我内心最为深刻的需求。在银行,工作总归是工作,虽然确切讲这种高要求、高责任的工作很有意思,也绝不乏味,但正常的人绝不会乐此不疲。而写作却绝非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时常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但几乎从未觉得自己是在工作。我觉得,似乎作家这个职业令我找寻到了构成自己心灵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利。其弊在于,除了凤毛麟角的几个佼佼者之外,作家群体收入微薄,单靠稿费很难维持生计。大部分作家还是得另谋他路,补贴家用。努阿拉病重期间,我必须要全天候照顾她,只能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她病情好转之后,我才得以腾出时间,四处寻觅其他财路。2005年,我成立了一家名为“作家工作室”的公司,为初出茅庐的作家提供编辑上的建议。刚开始,公司成员只有两个,即我本人和一个同是职业作家的朋友。我们建了网站,打了广告,只等有人投稿。稿件接踵而至。惊喜也接连不断,公司居然成功了。虽然我们挣的钱买不了私人飞机,也不够在加勒比海买私人度假小岛,但确也算小有成就了。笔者之所以要告诉诸位这些,是因为鄙人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那口蒸锅有莫大联系。过去的350年发生了一些超乎寻常的奇妙变化,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对生活的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曾住在我家房子里的那位牛津郡的寡妇似乎穷困潦倒。她记录在案的财产少得可怜。没有书本,没有娱乐设施,没有交通工具,没有机器,没有上点儿档次的照明或取暖工具,没有窗帘椅套,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装饰品,没有洗浴设备,也没有计时工具。她生活中没有休假,享受不到合格的医疗服务,至多只接受过基础教育。她一日三餐只用盐来调味,没有糖、香料、茶叶、咖啡,也很少沾荤腥。特别是在春冬季节,她的餐饭更是乏善可陈。碰上不好的年头,她也可能会食不果腹。她只有零星几件农耕用具,几件家庭用品和几件必不可少的家具。仅此而已。凯特只不过窥见了这位女士生活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便立刻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但在那个年代,这位女士可算不上穷人。1674年,普通英国人每天的生活开销不超过4美元。○2为了避免混淆视听,我要在此澄清,此数据已经调整,即此4美元可直接等同于今天的4美元。如今津巴布韦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于当初那位女士及其同代人的生活水平。如今的津巴布韦人民连一口破蒸锅都舍不得扔,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并无二致。你也许觉得这已经很骇人听闻了,但记住,当时的英国可是世界历史上第二大富国(仅次于荷兰)。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当时的英国可算得上是一片富饶之地,人民长寿,生活优越,也不乏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截至当时,在人类诞生以来的19,9650年历史中,那口蒸锅所代表的英国是最为尽善尽美的人类社会。公元十五世纪,普通人类每天的生活开销相当于今天的1.25美元。在如今经济学家的眼中,这一数据标志着最为恶劣的赤贫生活。这般贫困的生活会致使饥荒成灾、饿殍遍野,会令人民穷困潦倒、寸步难行。这样的对比理应多加强调,因为我们很容易忽视掉过去250年里所发生的奇迹。由于凯特的一时兴起,那个逝去的世界才重新唤起我的注意。过去发生的一些超乎寻常的奇妙变化改变了人类的面貌,令我们从一个几乎普遍处于极度贫困的种族一跃成为普遍较为富足的种族。当然,世界上的贫困人口仍然不在少数,但相比以前,情况已然好转不少。创造财富的奇迹由来已久,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于是开始要求更多。让亚洲也富裕起来!让非洲也富裕起来!消除贫困!消除传染病!让全民都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让人类登上火星!我要活到一百岁!降低飞机票价,降低驾车成本,还要阻止气候变化,行动起来!我对这些雄心壮志毫无反对之意。相反,我百分百支持人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我只是想指出这其中有一点很了不起,即我们如今放出这些豪言,没有人会觉得我们神志失常。可以这样说,人类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约前19,9750年。在这个阶段里,人类生活在普遍的极端贫困中,生活几乎和畜生并无二致,平均寿命极短,文化程度和科学水平极端低下,且无论男女,才华几乎都无处施展。第二个阶段,迄今为止,已延续250年。在这个阶段里,人类高速发展,富裕程度得以极大提高。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产品均由中国制造,网上订购,一眨眼的功夫就能送到家门口;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是iPod和爆米花,是对冲基金和研究实验室;屋顶建材再也不用我们亲手从树篱上砍,也不用从田地里摘。这个世界——是凯特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纷繁复杂,令人费解,而正是这个复杂庞大的结构蕴藏着能够点石成金的点金石。然而,这种奇妙变化也有弊端。就在凯特来我家做客的当周,弊端显现,摧毁了大家家门口的一家银行。伦敦和纽约惊慌失措、震动不已,而我却一下子惊醒。我精通金融,做过经济学家,在金融业闯荡多年,还自己创过业(虽然规模很小),但对于世界运行规则的某方面,我却一窍不通。我会画供求曲线,能够讲解比较优势规律,甚至可以告诉你资产担保证券为何、信用违约互换如何作用以及雷曼兄弟公司何以落得破产的境地。但这些只是逻辑上的理解。在其他方面,我却是一片空白。我自以为对资本主义体制了若指掌,殊不知自己的这点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至于其他方面,我却一无所知。也正因为我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得我能够熟练画出供求曲线,能够随便就证券类别高谈阔论一番,我才一直没能察觉自己的无知之处。无论如何,我都是彻头彻尾的无知之人。这就像我博览了无数意大利文书籍,却从未亲身去过意大利一样。凯特离开几周后,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开始收拾残局,我忽然想到写一本介绍金钱世界的指南书籍。我想让自己的认识超越逻辑层面,更为深刻地探究究竟是何魔力能将人类从极端贫困中解救出来,过上日益富裕的生活。我想了解这次从天而降的灾祸,它似乎动摇了我们所有根深蒂固的想法。我想要拜访所有帮助世界扭转颓势的人:身价百万的企业家和印度的轮班工人,小型加工工厂老板和大型公司的总裁。我想要了解奇迹的真谛所在,了解它何以能将一个贫穷的蛮荒世界转变为一个日益富足、日益自由的世界。我想要探究这个世界的文化内涵——令其生生不息的深层韵律。最重要的是,我想像行者游历意大利一样,假以时日,亲身了解这个世界。本书便是这次考察的成果。我采访的商人管理着价值几千亿美元的公司;我所采访的银行家经手过价值过万亿的并购交易,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资难以数计。同时我也采访了一些普通人。他们虽然做着平淡无奇的工作,却也对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体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言之,我想了解一切经济学课程以外的事情,一切十年伦敦金融区生活将我隔绝开来的事情。我仍然不知道怎样炼油、冶炼金属、制作塑料、蚀刻硅、编写程式码等等,而正是这些令人钦佩的工作造就了凯特所生活的富足繁荣的世界。但我现在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整个体系如何连接粘合在一起。我了解到,金融危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资本主义的奇迹依然会延续下去。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探索之旅远远超越了这些。四处游历、拜访各式人等自然益处颇多,而我也从中发现,财富的魔力深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都对金钱怀有强烈的情感。我们有时敛财如命,有时视财如土;有时贪得无厌,有时慷慨大方;有时惧怕金钱,有时赞扬金钱。这次对金钱世界的探索之旅,如未深入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我们自己喧闹躁动的情感欲求,则绝无法称为完美。本书记录了我的旅行见闻。在这次旅行中,我体会到了那令世界翻天覆地的神奇魔力——人类的造富奇迹。我也认识到了深植于资本主义核心的一个悖论及其真谛——金钱既是世上最举足轻重的东西,又完全不值一提。我逐渐发现,大学课堂上、所有经济学畅销书上的经济学根本是一个骗局。它谎称能够解释一切,实际上却全然不知经济的真谛:人与金钱的关系。但在旅程结束之际,而非旅程伊始,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认识这些道理。因为这次旅程只能始自一个地方:企业家的头脑与直觉。

内容概要

哈里·宾厄姆,毕业于牛津大学,就学期间曾研读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并获得了牛津大学的一个经济学奖项。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银行家,曾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工作过两年,帮助腐朽的东欧经济重新恢复资本主义活力。之后,他又回到了伦敦市中心,就职于摩根大通公司的并购部门。
现在他再度离开伦敦市中心,转职成为了一名作家,并开办了一间工作室,为初出茅庐的作家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一边写作,一边经营工作室。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企业家
一、 风险
二、 意志
三、 推销
四、 发明
五、 无耻
第二部分:金融家
六、 银行家
七、 投资家
八、 宇宙主宰者
九、 数豆人
第三部分:公司与市场
十、 市场
十一、 公司
十二、 代理人
十三、 精神病人
十四、 宝莱坞一代
第四部分:我们的思维
十五、 白痴
十六、 幸福感
十七、 泡沫
第五部分:理论
十八、 经济学家
十九、 动机
二十、 意识形态
第六部分:揭开资本主义的秘密
二十一、揭开资本主义的秘密
致谢
补充书目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万恶吗?:公司与资本家如何改变你我的世界》编辑推荐:企业家天生就没有惧怕风险的基因,在普通人看来,他们胆识过人,可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喜欢冒险的疯子;金融家对道德也有同样感觉,那就是——对不道德的行为没什么特别感觉;与你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这种性格特点决定了或者一败涂地,或者掌控亿万财富的命运,而所有这些与个人努力的关系,很多时候还不如赌徒和运气的关系密切。这就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冰山一角。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资本家的贪婪、自私和无良似乎成为了社会共识,而正是这样一群人活跃的年代,人类创造了之前上千年所未曾拥有的财富。相比之前几千年的文明历程,资本主义诞生的100多年中,更多普通人得到了温饱,一些世界级的富人的财富超过了中世纪时欧洲某些国家全国的财富总额。资本主义真的万恶吗?如果是,何以发达国家皆为资本家主导?如果不是,为什么连最富有的人都羞于提及个人财富,而更愿意谈到慈善事业?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了解早已落后于它今天所拥有的社会形态和实际面貌,而这一些又与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

金融界的动荡不安推翻了哈里?宾厄姆曾经坚信不疑的资本主义基本信条。他于是决定重新回归基本原则,探索企业家、投资家、金融家和商人的角逐争夺,找出究竟是何种动机驱使他们将人类从赤贫生活带到这个日渐繁荣的世界中。他首次认识到经济所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绝非仅仅金钱就能概括。事实上,那些擅于创造财富的顶尖人才时常将金钱视若无物。
从东南亚的稻田到德克萨斯州的油田,本书对资本主义世界做了大胆的重新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将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道出如何规避下一场能将万亿财富化为乌有的金融灾难。

图书封面


 资本主义万恶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883年,英国的班敦铁路公司并购西科克铁路公司。就在并购签字画押的前一刻,西科克宣布向管理团队发放巨额奖金。班敦公司立即向英国高等法院突出上诉,认为西科克不应该那么干。英国高等法院受理此案。法庭权衡再三,最终作出判决。法官说:一家铁路公司或公司主管,可以允许车站的服务员开个小差,到亭间喝杯茶,而费用由公司埋单。为何不呢?……公司若时刻严苛对待员工,一点不留情面,……很快就会众叛亲离。但是法官到此话锋一转:公司的慷慨布施必须有利可图才无可厚非,否则即是单纯的行善积德,不可饶恕。“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公司不能想职员施以蜜糖,但除非有益于公司利益,否则公司不能向职员施以蜜糖。”“有一种慈善是从施善者的利益出发的,它披着慈善的外衣,实则是为董事会谋利,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于是法官一槌定音,班敦胜诉,西科克败诉,经理们被迫交回发放的奖金。生活如常,但这纸判决书成了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任何企业,都被禁止为了行善而行善。董事会所体现出的菩萨心肠,只能是假慈悲,否则即是违法行为,公司别无选择。为何法庭会做出这么一个奇怪然而深思之后才觉奥秘无穷的判决?英国先为银行家、后为作家的哈里•宾厄姆(Hary Bingham)妙笔生花、洋洋万言地解释了其中缘由。且听我以自己的理解概述:一、公司是资本主义的基石之一,它应该为利润而生、为利润而死;二、公司如纯粹行善,也不再是公司,更可能是借行善之名剥夺股东和公众利益贪污腐败;三、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在一个健全的法制体系下总会顾及自己的名声,而鲜铤而走险;至于个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更难取信于人,哪怕他胸怀大志,举止崇高。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万科王石的理性。当年他在灾害时的举措与言语一下激起滔天公愤,凡人如我等心中也不免愤愤。然而,细细寻思,方知王石对于公司和当今世界的理解早已过了我们凡人的境界。诚然,那时行善对于公司的名声自有益处,然而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公司理应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宾厄姆这册书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公司,他还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金融家以及市场等等。出言诡秘,角度刁钻,一旦与我个人的认识匹配,其强大的解释能力无可置疑。他不遵循任何经济理论框架,一切从实际出发,解人疑惑,破除迷障。如果要我挑他的刺,我只能说,他去解释现实资本主义上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但是,资本主义应如何改进?在他的书中看不出半点端倪。资本主义需要改进,已是公认的准则。当然,别的主义更需要改进,也已尽在不言中。此另说。中信出版社推出的这册《资本主义万恶吗?》,题目吸尽眼球。原题似为《资本主义的天分、风险和秘密》。但宾厄姆的笔触让人迷恋、沉醉甚至狂喜,一般的小说家和小报记者,如果有他的文笔,作品读者不知可以立马猛增多少倍。一方面,他天马行空,世上万事,无不可随时拉来凑一热闹;另一方面,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他一说,顿觉关系紧密非常。其自由操控直到超凡入圣之境界。更为可气的中文译者王晓鹂,不知是原文好还是她的译文更好,让人读来如读口语,又精确典雅,让我等操笔人直要气死。我无端地认为:此人为我国台湾人民。点开百度,除了她译的书外,觅不到任何个人信息,百度而且还问我找的是不是王小利。(《资本主义万恶吗?》哈里•宾厄姆著,王晓鹂译,中信出版社,2012)
  •     看似是不着边于生活的书可是都蕴藏在其中,实践的例子不经意的小线索。很有趣的视角,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体会。娓娓道来是不是说服了你呢?这点可不可以借鉴用来向他人说明问题的技巧。不仅仅是经济类读物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     万恶的资本主义,没有亲情里根当总统时,儿子失业被迫排队去领救济金;小布什在任时,女儿自谋职业,在一家小报社聘用记者;更狠的是马英九,居然让硕士毕业的女儿学放烟花;奥巴马是个六亲不认的主,他弟弟在深圳卖烧烤,他居然不闻不问…这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样无情,太万恶了!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资本主义的旅游指南
  •     对于什么主义什么阶级,真是只是权力的牌坊罢了
  •     随便看了看,内容还是不错的,重要的是没花钱,是买二送一送的。
  •     金融界的动荡不安推翻了哈里?宾厄姆曾经坚信不疑的资本主义基本信条。他于是决定重新回归基本原则,探索企业家、投资家、金融家和商人的角逐争夺,找出究竟是何种动机驱使他们将人类从赤贫生活带到这个日渐繁荣的世界中。他首次认识到经济所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绝非仅仅金钱就能概括。事实上,那些擅于创造财富的顶尖人才时常将金钱视若无物。从东南亚的稻田到德克萨斯州的油田,本书对资本主义世界做了大胆的重新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将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道出如何规避下一场能将万亿财富化为乌有的金融灾难。
  •     鬼佬谈社会主义,越谈越像共产主义,有空可以一阅,没空就不要看了,浪废时间。
  •     本书对资本主义并非一味歌颂,也不是彻底否定。从学理上看比较浅,但其中记述的一些故事很有趣,例如中世纪西欧对商人的歧视和打击,这同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前对所谓“投机倒把”的打击,简直如出一辙。
  •     从个案推论全体是危险的
  •     看了两章了。有点意思
  •     还可以吧,比较浅显易懂,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是个有益的补充
  •     这本书还有几个姊妹书,建议看看
  •     只读了30页左右就看不下去了,作者语气能不能更膜拜……感觉中心思想分别是:他碉堡了吧?他碉堡了吧?他碉堡了吧?和 鱼唇的凡人啊!
  •     建议全套阅读,并辅助读一下郎教授的资本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改革
  •     合格的畅销书
  •     翻译的书名太标题党了
  •     想买这本书不是这本书本身吸引我,而是其魔鬼金融三部曲的名称吸引了我,然后试读一部分,确实写得好,推荐喜欢金融的朋友一定要看啊。
  •     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新中国。
  •     首先声明绝对不是书托。这书绝对非常棒,中信出版社的书一贯好,装帧精美,纸张上乘。作者文笔极为幽默风趣,翻译也都言简意赅,恰到好处,翻译者的功夫也是相当到位,完美的做到信达雅。文笔幽默,也决不肤浅,让人有所思考,深度思考。好书!推荐!
  •     经济学人推荐,按照人物归类研究,值得一看。。
  •     全书主旨:资本主义好,不够分析的还是有说服力了
  •     送死党儿子的书,顺便选了本大人书。意外的惊喜,朋友看后立即产生了实践效应。至少开拓了思路,不错。
  •     看完后你会对资本主义有了不同的认识哦
  •     感觉栗子穿插着 还挺好懂的
  •     资本主义应该是 目前最适合的 尊重人性
  •     鼓吹资本主义好。书里论点事例较多,但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这是亘古不变的。作者没有写基层人民的苦难。
  •     好吧,还是没怎么看懂
  •     大量案例,老调重弹。
  •     对比着9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不在看,能开阔思路,没有原来那么愤青了
  •     1、资本主义有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之分。 2、企业家精神源自天性,企业家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金融家大部分都是不好的。 3、作者号称看不懂中国,中国走的确实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我很喜欢书中的观点!而且作者根本就不是为资本主义辩护,而是阐述资本主义与人的关系,红色道德者可以休矣!
  •     资本就是剥削
  •     普及读物,复习了一遍常识
  •     喜欢他们的评价
  •     这本书是讲人如何通过合理的赌博赢取胜利的,内容不错
  •     揭开资本主义的迷雾,给出我们少见的资本主义的另一面!
  •     写得最好。意思稍欠
  •     资本主义旅游指南
  •     学习到了好多经济常识
  •     资本主义不见得万恶 有很多东西都有两面性 要辩证的看
  •     获益良多,精彩,学经济的要好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