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星球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印度星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108031082
作者:米拉·坎达
页数:37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印度人与美国人  “这次经历会改变你们的一生。”美国印度基金会(AIF)董事维克托·梅内塞斯说。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的专业人才站在那里,琢磨着梅内塞斯话中的含义。他们是AIF服务团的新一批团员,每个人都是通过了层层严格筛选,此刻才得以站在基金会的纽约总部,参加这场专为他们举办的招待会。他们端着酒杯和盛在碟子里的印度开胃小点,有的人站得有些局促,还有的则是自信飞扬。他们之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以前去过印度;有一些是懂一种印度方言的印裔美国人;许多团员在印度没有任何亲友,只是单纯地想在改善生存条件、女性健康、基础教育等各个领域积累实践经验。  来自康涅狄格州的玛尔格丽·舒尔曼是一位身材娇小、二十出头的金发女孩,她希望进一步研究微型企业,将来更好地为美国的贫困社区服务。维玛拉‘帕兰尼斯瓦米在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长大,这一次准备去印度南部。她坦言:“我的泰米尔语讲得不太好,但还能对付。”维玛拉的父母是印度移民,她从外表看完全是南亚人,一开口说话却是地道的美国人。她告诉我,几年前的一次印度之行让她认识到了自己被“美国化”得多么彻底。“他们全都叫我美国姑娘。”现在提起这件事,她的语气里仍透着一丝惊讶,因为她一向自认为是在佐治亚长大的印度姑娘。与我交谈的每一位团员都表示,他们要把在印度获得的经验应用到今后在银行业、医疗或公共事业等各个行业的工作中去。  我拦下维克托·梅内塞斯聊了几句,他穿了一身优雅得体的西服,系着红色的丝绸领带,我问他,除了能让这些年轻的美国人到印度去传播技术和知识,这个项目对基釜会而言还有什么意义。“这些年轻的美国人回来以后,会成为印度和印度事业的使者,”他答道,“要知道,印度和美国的共通之处要比两国间的差异多得多。在很多问题的探索上,印度都是一个理想的试点。它是世界的缩影,浓缩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所有重大决策陛问题。”  去年福特基金会向AIF提供了一笔十分可观的资助,以支持面向印裔美国人开展的慈善事业。在这一举动激励下,印裔美国人想必将会更加努力地予以回报,进而形成一个对印美两国都有利的良性循环。  美国与印度:国民之间  在本世纪之前,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几乎仅限于民间的交流。之所以两国之间基本不存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印度政府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完全被英国操纵。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人曾将美国视为另一块英属殖民地,而美国实现了印度人极度渴望达成的目标——独立自主,这一点令他们钦佩不已。两个国家的哲学思想往来传播十分活跃,涌动的思潮对两国的政治未来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美国超验主义者而言,印度的哲学和神学是深邃的灵感源泉。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戴维·梭罗都曾阅读《毗湿奴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圣典。两人的诗歌及散文创作也都受到了印度典籍的启迪。  我父母的婚礼请柬引用了下面几行诗句,摘自沃尔特·惠特曼于1855年出版的著名诗集《草叶集》中的一首《向印度航行》:向印度航行呀!  怎么,灵魂,你没有从一开始就看出上帝的目的·地球要由一个纵横交错的细网联结起来,各个种族和邻居要彼此通婚并在婚媾中繁殖大洋要横渡,使远的变成近的,  不同的国土要焊接在一起。  当时是1957年,像他们这样印度人与美国人的结合还是很不寻常的。惠特曼的诗以一种人们认可的美国传统思想为这桩婚姻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女生训导主任还是把我的母亲叫到了办公室,规劝她不要犯下大错:母亲的行为在俄勒冈州虽属合法,但在美国南方却会触犯反异族通婚法。  圣雄甘地,还有他那个时代的成千上万名印度人,包括我的祖父,都是爱默生和梭罗的读者。甘地由梭罗的“消极抵抗”观点得到启发,后结合这种思想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策略。甘地早年间曾有一次在火车上被赶出了专供白人乘坐的车厢,而在这一著名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又碰到了一位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遭受同样待遇的“美国黑人”,为此深受触动。甘地及其追随者认识到,受压迫的印度人,特别是贱民,与美国种族歧视制度下的非裔居民一样,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0世纪20及30年代,非裔美国人通过《危机》等读者众多的刊物密切关注着甘地与印度独立运动的进展。1936年,霍华德,瑟曼带领一支黑人友好代表团访问南亚,见到了甘地。他们就印度贱民阶层与美国非裔居民所受压迫的相似性进行了讨论。马丁,路德,金通过瑟曼撰写的《耶稣与被剥夺者》一书了解了甘地和他的宗旨-。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台阶上发表那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时,站在他两侧的拥护者都戴着白色的尼赫鲁帽。关于甘地对他领导的这场运动的贡献,金说:“基督赐予我们精神与动力,甘地赐予我们方法。”  为独立而抗争的印度人和为平等权利而抗争的非裔美国人相互同情,彼此支持。过去的黑人大学非常欢迎印度学生人校学习。作家玛丽娜·布达荷斯告诉我,她的父亲,一位从圭亚那来到美国的印度人,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批印度来的学生一同就读于霍华德大学。  在美国西海岸,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和其他印度移民于1900年前后来到西雅图和加利福尼亚的中央谷地从事伐木及农业劳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大不列颠殖民地的臣民,权益得不到丝毫的保障,由此发起了一场摆脱英国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革命运动,名为加达运动(Ghadar movement)。他们将大本营设在旧金山,并在那里发行了—份报纸。这些印裔美国人为祖国的自由筹集资金,还备了一艘船(后沉没),装满枪支弹药准备去支援在印度战斗的同胞。另一部分移居加利福尼亚的旁遮普人攒钱买地,办起了自己的农场。加州的尤巴城及周边形成了旁遮普人聚居区,至今仍是一派繁荣。当年获准来到美国的印度人都是单身小伙,其中许多后来都娶了墨西哥裔的美国女子。1913年禁止外侨持有土地的法案颁布后,他们的农场眼看要被依法充公,很多人为保住财产,纷纷将其转到了妻子名下。  印度和美国的人民在追求独立自由和公平待遇的斗争中相互激励,两国政府间的往来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1947年印度独立后,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升温,之后便又渐渐疏离,陷入彼此戒备的状态,两国分别与对方视为大敌的国家站在了一边:印度与前苏联交好,美国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与巴基斯坦结盟。后来美国向印度移民敞开大门,竟是因为冷战时期击败苏联的需要。为了在技术和军事竞赛中占得优势,美国决定网罗最优秀的、才智出众的各路人才为己所用,即便是非洲人、亚洲人也没问题。1965年,美国放宽了对欧洲以外国家的移民政策,开始吸纳高级技术人才。  1949年我的父亲拿着学生签证来到美国,当时全美的印度裔居民只有一万,与1900年的数量相同。1965年以后,工程师、医生、科学家等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以及希望在这些领域求学深造的印度人大批涌入美国。工科学生成了这一时期印度人的形象代表(我的父亲来得更早,但也是航空工程师),几十年后则变成了信息技术专家。    20世纪70、80及90年代,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印度人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近几年里,印度送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中始终是走美的人数最多。2005年,来到美国深造的印度学生超过了8万,与6·2万中国留学生相比多出近30%。到美国求学或工作的印度人并非全都留了下来。返回印度的人不在少数。若是在过去,只有一些出身上流社会的人会选择回国,因为他们回去以后或能接掌家族生意,或有机会进入政府高层。在印度商界和政界的领导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曾在美国学习、生活或工作过;孩子或亲属有这种经历的人就更多了。我见到的印度人士中,在斯坦福、哈佛、沃顿、凯洛格等知名学府(这些院校的不少资深教授出是印度人)获得MBA学位的人多得令我惊讶!  ……

内容概要

米拉·坎达,亚洲协会会员,1992年起任美国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作品多以印度为主题,其中获奖作品《Motiba’s Tattoos》是一部有关印度家人的回忆录。除了为《国际先驱论坛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供稿,坎达还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新闻》、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担任印度问题的评论嘉宾。目前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住在纽约市。

书籍目录

引言  这颗星球上的生活第一章  印度人与美国人第二章  印度构想未来第三章  印度零售业第四章  六十万村庄第五章  城市第六章  另一个印度第七章  国家的力量结束语  印度牵动世界注释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印度是全球几大经济体之一。到2034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6亿,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的总人口。印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人口结构是全世界最年轻的有6亿人年龄在25岁以下。2007年,印度手机销量可达7200万部。印度己成为吸引海外投资的大国。1991年,印度汽车销量为150000辆2007年,预计可达1000万辆。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有:350万份脑力劳动工作被外包到其他国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当中的第一大武器装备进口国。与印度签订的民用核协议预计将为美国企业带来200一400亿美元的收益。2007年,印裔美国人有220万,据估计这一数字每十年可翻一番。印度国民中有29%,的人会讲英语——也就是35亿人。

作者简介

作者以犀利的报道和启发性的分析,探究了印度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惊人转变,她带领大家走进印度,了解印度的人民、企业、塑造新印度的政策,以及这一切将如何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对世界的未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图书封面


 印度星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阿三这几年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软件,核能,高精尖技术,宝莱坞电影,外包服务和军事都发展迅猛。但绝对不想书中作者描述的那么美好。考虑到阿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创新审慎的精神和人口红利时期,未来应该有几年比中国发展的好。但阿三国内贫富差距比中国还要厉害,那么多营养不良的孩子和生活异常贫苦的农民,只凭精英教育你怎么能保证持续发展?阿三利用世界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恐惧,大力宣扬自己是一个可信任的“最大民主国家”(可以制衡中国)来获取西方大国技术与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这几年严重亲美,赌注完全押在美国佬身上,并从中获得不少好处。这些天又和日本展开战略合作,真是左右逢源。中国外交必须想办法摆脱现在的困局,杀出重围啊。当然对于中国,除了经济科技发展。现在更重要的应当是把政治不民主、腐败严重和贫富差距问题搞好
  •     书的内容比较全面,印度的各个方面都有谈及。可惜的是,这样也就没法深入地讨论某些主题。作者虽是一美裔印度人,对印度的未来也是充满了乐观情绪啊。原版是07年出的,与现在也就差两三年,却总感觉书里提到的有些东西已经变化颇大了。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恩,怎么说呢?作者在为印度摇旗呐喊(社科五)
  •     阿三的自信征服了我。三星是给辛苦的、遭受中二轰击的可怜翻译的。
  •     政治上讲的还不够
  •     对印度的吹捧看得有些肉麻 如果不了解这个国家 如果吾还有些许个幻想 或许吾还会一心觉得个本书弗错 弗过现在是弗可能有如此个想法了
  •     如果出发。出发前要读。
  •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或者之前看过较多的关于印度与中国比较的书,这本书特点不明显
  •     三联也开始出烂书了?
  •     简单直白地介绍印度这个国家。
  •     I'll be your mirror 翻了翻,考完试再去翻翻
  •     已买
  •     对印度当前社会和生活层面的简单描述,对在美印度人有比较深入描述
  •     印度人的对于21世纪印度崛起的YY书,依附与美国的崛起
  •     看着标题以为很好看,但我又不是社会学家,对它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没啥兴趣
  •     唉。。。三联也出这种书
  •     说这么多就一句只有抱美国的大腿才是硬道理
  •     第四章筆鋒一轉
  •     对印度盲目乐观,不够深入,回避了很多问题,比如种姓制度。特别佩服译者,满篇的专有名词,大部分都翻译得很确切。翻译这样的书,工程量实在太大,应该很想死吧。。。
  •     翻译得真不错。黄悦的翻译真不是盖的!
  •     了解一下印度!虽然有写内容显得
  •     三联一旦出烂书都会显得很发指。
  •     什么都说一说,什么都不深入
  •     临睡前手贱翻到了本恶心的书《印度星球》。完全被这个题目蒙蔽了啊!作者以一个印裔美国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宣告了印度将在不久的未来以效仿美国的方式超克美国,成为世界主宰。对于跨国资本娱乐产业新型农业的谄媚之辞充实其间,刻意忽略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的霸权流氓行为,整个一走狗嘴脸。
  •     读一本书,就对10亿人有了粗浅的了解,还是很值的。
  •     不好读,而且有点儿过于乐观,除此之外是好书
  •     没有金融时报那本精辟。
  •     三星半。一部受众以美国人为主体全景式勾勒印度的良好纪录片脚本,有的文字很动人,比如火车那段。看着看着觉得作者一定是个专栏新闻人,果真如此。不是学者。
  •     3.5分
  •     不仅日本,印度也是我们应当认真了解,详细解读的nation and folks .作者(印裔美国人)的叙述直接而平实,因此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现场感。而作者把对故土的深情,寄托在原原本本的记录和见证而非掩饰巨大的贫穷和隐忧,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勇气。印度,值得一读!
  •     从第四章开始越来越精彩,对印度越来越感兴趣了。
  •     描述的现象是大体是符合现实的,像印度版的《中国震撼》。叙述略显混乱,对同一个问题的描述散落在不同章节,想到哪写到哪,导致全书读来不够严谨全面。作者本身对印度的探索有限,没有对现象下的本质进行讨论。世界关注印度,其潜力绝不仅仅是有归国人才,会说英语的廉价劳力和“悲悯资本主义”这么简单。
  •     三哥的幽暗国度变成亚洲之光,问题不比清新的天朝少,就看一方面,宝莱坞年收入60%都靠海外市场了
  •     整篇都是印度与美国怎样怎样,经济怎样鹏飞,国内问题贫富差距,女性群体,种族这些大问题几句话就概括了
  •     作者一定是个乐天派,啦啦啦啦
  •     《世界是平的》之故事演绎版,流畅、直接、客观还飘着咖喱的味道
  •     Rather tedious Indian-American journalise....
  •     老牛拉着破车慢悠悠,可人家就在一直走。
  •     作者是印度裔美国人,但本质上充满了本土印度人的乐观。书里有些部分还是主观了些,但我觉得印度可以看做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很多印度遭遇的我们也在遭遇,很多印度面临的巨变我们也在面临。
  •     这本的行文节奏乍看上去比较散,基本的框架逻辑还是有的,内容很好读,算是一本不错的当代印度的入门导读
  •     很多和中国的对比,有意思的角度。
  •     真没想到评价这么差,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觉得不知所云
  •     摸起来很舒服,所以读完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