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国际经济 >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301147498
作者:[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美] 安娜·J.施瓦茨
页数:681页

章节摘录

  前言  《美国货币史》洋洋大观,其主旨,以金融研究界的共识,一言以蔽之,就是“货币很重要”:货币是一个对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独立而可控的力量。在经济史上,可能很难找到比当前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更好的案例来分析和印证“货币很重要”这个观点了。如果说此前的经济周期基本上是从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活动扩散到金融市场的话,那么,当前的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第一次全球意义上从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周期,货币金融因素成为经济波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主导这场全球金融海啸的,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制造出来的、被高杠杆扩散到全球的“有毒资产”,是华尔街自己制造出来的“货币魔鬼”。货币从这个层面再次证明了它自身的重要性。  美国一些金融界人士一度认为,美国不幸之中的万幸,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以研究大萧条著称的伯南克教授,正好担任美联储的主席,这使得此前只能代表伯南克研究水准的关于大萧条的专业成果,能够迅速成为美联储的力度很大的具体政策举措。如果从通常的教科书意义上,伯南克及其领导下的美联储在危机中采用了种种政策措施,在传统的中央银行学中多数是“非典型的货币政策”,但是其基本思路来自伯南克对于大萧条的研究。而在对于大萧条的种种深刻的研究中,弗里德曼及其《美国货币史》都是其中的权威著作,说伯南克的研究和当前的政策深受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说法,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分析脉络中找到当前美联储和全球央行救市政策的理论上的蛛丝马迹。  第1章 绪论  本书讨论了美国货币存量。书中回顾了自南北战争(Civi1 War)刚刚结束到1960年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  我们的分析之所以从1867年开始,是因为1867年是美国货币存量估计值形成连续序列的最早时点。当《国民银行法》(Nationa1 Banking Act)在南北战争期间通过的时候,人们都相信州立银行很快就将不复存在。结果,联邦针对州立银行的系统的数据统计中止了。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州立银行只是经历了暂时的萎靡,并没有完全地衰落。因此,我们的统计数据中有一段严重的缺失。南北战争前的统计数据也要比1863—1867年的数据更容易获得。  像在其他时期、地点一样,在本书跨越的时期里,货币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中的发展,以至于本书读起来可能有点像一般的经济史。不过我们提醒读者并非如此,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自始至终,我们都在跟踪一条线索,那就是货币存量,我们对这条线索的关注也决定了本书将详细分析哪些事件,而哪些将被一带而过。  我们所构筑的货币存量估计值第一次给出了时间跨度超过90年的连续序列。如图1所示(表A-1中给出了具体数据),这些估计值清晰地显示了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历史上大多数主要事件对货币存量的影响。

前言

  本书的由来,起源于十多年前我们中的一员与已故的沃尔特·斯图尔特的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如何对商业周期中的货币因素进行统计研究(这是当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所作的关于经济周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斯图尔特强调最好将美国内战之后的货币发展情况加以“分析性描述”(analytical narrative),以作为统计研究的背景,同时也指出有关“描述”的资料在当时并不容易获得,但是这种“分析性描述”会在数据之外为分析增加更为需要的视角。  他的建议使我们在原计划的专题报告中,增加了一章来描述货币存量的历史背景。这一章是在我们已经完成其余章节的第一稿之后才开始着手撰写的,但是它的确显示出了自己的生命力。由开始的一章变为两章,然后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现在已独立成书。虽然本书与统计分析各自单独成书,但是本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本书所使用的一些统计数据在即将出版的姊妹篇《美国货币存量的趋势和周期,1867—1960》中有全面的解释(后者成稿在前,但是付印在后)。当我们修订《美国货币存量的趋势和周期,1867—1960》一书时,斯图尔特具有先见性的建议一次义一次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遵嘱所增加的对货币史的描述对我们所做的统计分析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对货币因素的周期性的兴趣,起源于它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与当前研究直接相关的最早研究成果是1947年出版的关于货币和库存现金的技术论文第4号(1947)。该书所作的估算,虽然目前已经被取代,但是它是货币序列研究的第一步,这些内容构成了本书以及Phillip cagan即将出版的《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1875—1955》一书中有关统汁的主体部分。一些早期的成果发表在两篇关于货币需求的不定期出版物上,以及一篇关于插值计算方法呵能存在的问题的技术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货币史》改变了有关大萧条的争论。这部为所有宏观经济学家所熟知的著作,详细考察了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无论是当局的主观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体系变化等非个人力量所致——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化的关系。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探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力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伯南克(Ben Bernanke),美联储主席  本书将难以计数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合在货币制度、法规、政策、人物和政治的历史演进中,叙述引人入胜,并以清晰的写作手法跃然纸上……本书将成为货币研究领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货币史》是一个著名的、长期的历史性和经济性学识的成功。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把90多年的繁杂的、多变的经济史组织成一幅条理清晰的画面,在这里,主要的事件因为其原因已被确认而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幅画面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次本不应当发生的事件,它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部著作必将为经济学家们所推崇。本书注定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而不是逐步被认可的经典。这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们倾尽全力地描写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货币史,并且没有被他们所考察的烦琐的细节所迷惑。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并有其他很多使之成为“经典”的因素。所有这些都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兰?梅尔策(Allan H. Meltzer),著名经济学家  对于上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从货币理论上分析得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应首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因此,在这次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海啸”发生之时,读者可以从这本书的分析脉络中找到指导当前美联储和全球央行应对之策理论的蛛丝马迹,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林毅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内容概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以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以及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 济学家之一。
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2012),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基础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战赤字时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主题词索引

编辑推荐

  “《大衰退》的全版译本,弗里德曼经典巨著,中译本首次授权出版”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看点:  1. 经济学大师的经典巨著。弗里德曼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他的成名之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 《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对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分析得最为透彻的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而当前日益严重的美国金融危机与“大萧条”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日益深化、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文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3. 尽管《美国货币史(1867-1960)》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它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的类比,确保“门外汉”也能读懂,这也是《美国货币史(1867-1960)》有潜力成为一本学术畅销书的原因。  4. 译者巴曙松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号召力,经常为国内多家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公司进行培训,已在各种场合帮我们宣传此书,从而为我社的营销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读者对象:  1. 金融机构(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2. 各级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  3. 广大高校教师、研究生;  4. 对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作者简介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去年研究了两个月怎么在美国卓越把这书的原版买到,当时一直在研究是办张建行的卡还是办招行的一卡通,然后就是过年,然后就是开学,开学后到书店逛,很偶然间看大这书,奶奶的,还真的就是弗里德曼学究天人的这本,没说的,拿下,居然打了八折。正在啃中~~~~~~~~~~~
  •     书中确实有很多与货币有关的数据,但是其重点明显倾向于当局的货币政策,同时,对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明显缺乏关注,对美元取得世界货币这一过程毫无叙述。译为美国货币史则嫌题目过大,如译为美国货币政策史,私以为远比美国货币史合适。货币主义万岁
  •     从买来到读完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确切的说应该是啃完的。因为在这之前的7年时间里,出于兴趣以及自身的需要,我仅仅自学了《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理财》等金融专业课程,闲暇时看看金融类的报刊杂志,浏览浏览财经类网站,毕竟不是系统的学习,知识比较零散,在这样的基础上来理解一本被现任美联储主席奉为经典的巨著着实有些难度,更何况网上有自称是经济专业硕士的人也说看不懂它。个人理解,该书描述了美国银行体系从各自为政的分散银行系统到以美联储建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系统再到20世纪30年代存款保险制度对统一银行系统完善的探索历史。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本书很适合作为《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比较而言,几年前读人大出版社编写的《货币银行学》则浅显了许多。书中尚未完全理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前几章,因为那个时候的货币体系与当下相差很大,货币种类繁杂,国际经济环境更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涉及到黄金和外汇问题的篇幅。总体来说吃透了80%,然而即使通读一遍就完全掌握了,它也是一本需要时常拿出来反复琢磨的书,因为从中一方面能感受到作者们治学的严谨,另一方面作者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对后来者颇有启迪。我想这才是本书的精髓。序言、绪论和译后记亦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绪论中提出的很多结论和观点对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全书大有裨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4章节,该节是为后续篇章论述打基础的,可以配合附录B来看。翻译整体来说不错,有个别地方读起来有些绕口,或许是语言叙述习惯的不同所致。文中提到的公众预期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显著的,甚至在某些阶段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不是很赞同“凭此书作者就把国内的经济学家都比下去”的观点,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还不是全国意义上的体系,而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系的弊端众所周知,有统计意义的货币序列恐怕也就是30年的事情。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透彻分析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动荡背后的货币战争太专业了 读的进度很慢
  •     弗里德曼的著述,巴曙松的译作,真是经典的结合啊!
  •     这种经典太少了~
  •     大概内容是20世纪前3/4的美国主要经济阶段的货币政策吧...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货币存量和高能货币,这也大概说明了这书的倾向性...数据比较多,大概有1/4厚度的附录数据...
  •     读完一半不到,那天巴曙松还问我"书到是很新,读完了没?"囧 等读完发送全部读书笔记
  •     比较难读懂
  •     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对货币的历史做了很深入的介绍。
  •     入门·入门···
  •     太枯燥!
  •     没读完~
  •     看不太懂
  •     不明觉厉。
  •     金融殖民主义的兴起
  •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对于上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从货币理论上分析得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应首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因此,在这次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海啸”发生之时,读者可以从这本书的分析脉络中找到指导当前美联储和全球央行应对之策理论的蛛丝马迹,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美国货币史》改变了有关大萧条的争论。这部为所有宏观经济学家所熟知的著作,详细考察了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无论是当局的主观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体系变化等非个人力量所致——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化的关系。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探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力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把90多年的繁杂的、多变的经济史组织成一幅条理清晰的画面,在这里,主要的事件因为其原因已被确认而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幅画面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次本不应当发生的事件,它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

    这部著作必将为经济学家们所推崇。本书注定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而不是逐步被认可的经典。这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们倾尽全力地描写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货币史,并且没有被他们所考察的烦琐的细节所迷惑。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并有其他很多使之成为“经典”的因素。所有这些都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真厚。。。。。
  •     本书真的很不错
  •     清晰线条,以货币熟练为线索分析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完全是天书,读了几十页放弃了。
  •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旗手、货币主义大师,这部与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奠定了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界的江湖大佬地位。
    这部《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位货币主义大师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告诉我们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就是货币,要研究一国经济运行及经济周期变化的规律,离开了货币和货币政策,那是万万不能的。
    弗里德曼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错误的货币政策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比如上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本就是一次不应当发生的事件,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而正是美联储错误地实现了紧缩货币政策,才使危机进一步加剧。同理我们可以推断出,长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1970年代大滞胀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正确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多么的至关重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货币政策无法承载更多的目标,维护币值稳定,应当成为货币政策首要乃至唯一的目标。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制度,如何让货币政策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添乱,这是大师留给世人最大的思考与启迪。
  •     注意其中弗里德曼对1929-1933美联储的指责是不合理的,因美联储当时确实扩大了货币供应,事实是货币供应并非弗里德曼所想的完全外生。
  •     研究美国经济史、货币主义经济学思想必备读物。
  •     以前没标的
  •     直接用书中的话吧:本书讨论了美国货币存量。回顾了1867到1960年的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货币存量:高能货币,商业银行存款与银行储备金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存款对公众持有货币的比率。
  •     看不懂
  •     弗里德曼的这本书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老师推荐。今天买了,刚刚翻翻就被吸引住了。翻译也算挺好。
  •     了解美国货币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经济史。这本书成就了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归根结底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难得的兼顾学术与大众的一本书。
  •     弗里德曼的著作,功夫下得足,非常好
  •     1. 经济学大师的经典巨著。弗里德曼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 本书是对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分析得最为透彻的一本书。而当前日益严重的美国金融危机与“大萧条”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日益深化、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3. 尽管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它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的类比,确保“门外汉”也能读懂,这也是本书有潜力成为一本学术畅销书的原因。
  •     弗里德曼的经典之作经管专业必读
  •     作者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经济学家,写的书自然不用说,细细品味从中获益匪浅,美国的货币史虽然讲的是1960年以前的历史但是还是给人比较多的启发,弗里德曼+施瓦茨这两个人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
  •     水平不够读不懂
  •     牛书!看的很慢。
  •     这本书很精彩,不过是纯学术著作,看得有点。。想睡觉。。。
  •     主要从历年数据来分析,这本书是很多经济类教材的参考文献~~个人觉得有点难,现在正在研究中
  •     too hard for me
  •     了解美国货币历史必读的一本书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bernanke说,正式这本书引导他走上了货币经济学的研究道路。可惜翻译质量太差,估计也没有认真校阅过,这一点比较失望。
  •     理论性很强,将难以计数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合在货币制度、法规、政策、人物和政治的历史演进中,叙述引人入胜,并以清晰的写作手法跃然纸上,读进去会有很大收获
  •     不打算做宏观了,所以这本书基本没希望细读了吧。。(年轻时就是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对知识的占有欲望。好像干渴了很久的人对水的疯狂的渴望。)
  •     我不敢说自己是专业的,但是,这本书绝对是厚重和经典的。我们看到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看到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见识。随便拿出几页,都可以发表到《经济研究》。我们只能对大师的治学态度表示尊敬,难怪人家能得诺贝尔奖。不过这本书确实属于专业人士,至少要经济或者相关专业硕士毕业,并且最好有过工作经验的,对经济真正感兴趣的人来看。
  •     本书为弗里德曼的不朽之作,征引文献翔实,郑重推荐阅读收藏!(翻译上还可以再修订提高一步)
  •     这是货币主义大师费利民(弗里德曼)所合撰的《美国货币史》,详细剖析了美联储的前世今生,洞悉了美联储作为金融危机之源的奥秘。要了解政府失灵,本书不能不读。
  •      理论性很强,将难以计数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合在货币制度、法规、政策、人物和政治的历史演进中,叙述引人入胜,并以清晰的写作手法跃然纸上,读进去会有很大收获
  •     学术著作,成名之作。。。
  •     弗里德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弗里德曼的书很不错,我喜欢
  •     书面有点脏不过是正版。。。。想了解美国货币的发展此书足以。。。
  •     确实是写的很入门级 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看懂 大师就得能写所有人都能看懂的书
  •     不枯燥,里面的方法跟分析都有蛮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     本书的晦涩早有耳闻,但看完《伟大的博弈》看这本,反差还是很大,读下去需要较强的毅力。看译后记里巴曙松重复列举一堆研究生姓名反复强调课堂讨论成果,赶脚这个译本就是苦逼烟酒僧为一纸毕业证被教授压榨push出来的。另外后记里的感想有些我也并不赞同,还有一些细节表现出巴老的不严谨之处,治学态度随意了些。
  •     喜欢
  •     透彻分析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
  •     读史书明智,货币史同样如此。
    本书涉及美国历次货币流动性与通胀的关系,结合《美国史》相信应该能给予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以启迪。
  •     挺有意思
  •     总觉得翻译是个问题。。。。
  •     历时一年,终于看完。还需再看一遍!
  •     终于看完了,看书的过程就是一路受打击的过程,学了那么多年经济金融的我居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伟大著作!
  •     囫囵吞枣的看完,虽然没看明白,但各种收获还是很大。43
  •     别人推荐买的,买来过来没有让我失望。正文500页,附录附表100页的大部头。500页的正文部分,每一页都可以另外展开再写一本厚500页的书。是研究经济和金融的必看书之一。不过感觉有点深奥,绝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普及式的经济史或金融史读物。
  •     帮同学买的,随意翻了翻,这本书很好诠释了“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喜欢收藏的朋友,值得一买!虽然没有读过,但略知一二,主要就是研究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两百多年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有它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     太专业了,但是一本很好的货币史著作,可以查阅很多资料
  •     弗里德曼的经典之作,非常好
  •       弗里德曼的论文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1953年)则替他稍后几十年的研究方法论架构了模型,并且也成为了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主要框架之一。他主张经济学身为一种学科,应该免于客观的价值衡量。除此之外,一个经济理论有用与否,不应该是以它对现实的描述(例如头发颜色)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应该以它能否有效作为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为基准。
  •     不用说了,直接买了仔细研读,用心收藏就是了。这种大师级的人物,写的经典书籍,那是必须买的。弗里德曼的此书,是改变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发展史的拐点书。
  •     货币经济学经典著作,弗里德曼大师之作
  •     可以的,当做教科书去了解那段货币史
  •     是美国的货币历史,分明其中有中国现在货币的特色,还没静下心好好看,慢慢来
  •     政府建立的社会金融体系
  •     了解货币史比了解战争史更重要
  •     从买来到读完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确切的说应该是啃完的。因为在这之前的7年时间里,出于兴趣以及自身的需要,我仅仅自学了《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理财》等金融专业课程,闲暇时看看金融类的报刊杂志,浏览浏览财经类网站,毕竟不是系统的学习,知识比较零散,在这样的基础上来理解一本被现任美联储主席奉为经典的巨著着实有些难度,更何况网上有自称是经济专业硕士的人也说看不懂它。个人理解,该书描述了美国银行体系从各自为政的分散银行系统到以美联储建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系统再到20世纪30年代存款保险制度对统一银行系统完善的探索历史。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本书很适合作为《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比较而言,几年前读人大出版社编写的《货币银行学》则浅显了许多。书中尚未完全理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前几章,因为那个时候的货币体系与当下相差很大,货币种类繁杂,国际经济环境更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涉及到黄金和外汇问题的篇幅。总体来说吃透了80%,然而即使通读一遍就完全掌握了,它也是一本需要时常拿出来反复琢磨的书,因为从中一方面能感受到作者们治学的严谨,另一方面作者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对后来者颇有启迪。我想这才是本书的精髓。序言、绪论和译后记亦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绪论中提出的很多结论和观点对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全书大有裨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4章节,该节是为后续篇章论述打基础的,可以配合附录B来看。翻译整体来说不错,有个别地方读起来有些绕口,或许是语言叙述习惯的不同所致。
  •     货币主义,就是太厚了……
  •     量子学院第十四本选读书,没看完。。
  •     这是朋友推荐我看的一本书,大概开了一下,很不错,可以了解到全球的金融市场
  •     弗里德曼的书,还有什么好说的
  •     书是好书,看了个选读版的,目前还是不太理解。以后买个实体书慢慢研究~~
  •     面对弗里德曼的经典之作,我还能说什么。面对巴曙松先生带一帮学生糟蹋经典,我又能说什么?
  •     最好看原版 翻译的挺好的了
  •     其实看的。。不太明白。找机会重读
  •     这本书描述了美国近100年的货币史,里面的案例和分析非常到位,只是当今的美国货币政策相较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能把这本书当成历史来看。
  •     对书里大萧条的解释很感兴趣,重新思考大萧条,原来走出大萧条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二战。书里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来客观科学的解释现象,总之,是一本严谨的书,如果对经济学感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     了解美国的货币战略,让人起到警示作用,规避损失。
  •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把美国货币史描述得十分透彻,看了它再去学宏观会有大帮助
  •     纯粹是为了做融资法律咨询而读的,读时觉得挺有趣的,美国人玩货币政策真是玩的炉火纯青。
  •     老弗里德曼的经典之作,对货币金融学问有兴趣的同仁必备之书,趁低收下了,机会难得,呵呵。
  •     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导演着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虽然看过,但还是决定收了,有时间的时候再看。
  •     : F827.129/5062
  •     数字好多,读起来很枯燥,不过看到最后觉得还是不错的。
  •     能够拓宽视野,了解一些经济金融现象的来龙去脉,需要慢慢的学习。
  •     绝对的经典,翻译还有进步空间
  •     好好复习了一遍货币史
  •     商业周期,货币因素,货币存量;流动性危机,通货紧缩,股市下挫,银行破产,货币政策无能,恶性循环,大萧条。货币存量与联邦储备体系,改革: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与联邦储备体系权力的增强。银行的倒闭与存款准备金。如何对比大萧条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
  •     透彻分析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看懂全球金融动荡背后的货币战争
  •     了解美国货币、金融发展的必读书目
  •     额,紧紧围绕mv=py进行的苦闷大作,对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畏。这才是回到经济学本身的研究,相较于现代经济学虚无缥缈的均衡解,将现象回归到理论的剖析才是正途。每个数据背后的海量储存真是让吾等跪拜仰望。联储的内部争斗直至改革让人耳目一新,对于整个货币机制的运作有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很学术的经济学著作,非科普读物。比较苦闷是真的,学术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么么扎
  •     本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作者分析深入浅出,是学习货币史的一部很好的书。
  •     一定看看的好书。啥时候咱们的货币史也可以写成这样?
  •     终于……读完了……
  •     严谨
  •     货币主义学派的旗帜人物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是研究货币领域的权威著作,但是个人认为此书在分析美国的经济危机时仅仅考虑了货币因素而没有关注其他因素,有失偏颇
  •     弗里德曼的巨著,深入学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