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010080567
作者: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农村问题对党执政提出的挑战  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30年;农村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30年;国际局势的发展,因世界金融危机和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也进入了新的3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新30年的发展周期,规划设计中国的发展全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这全局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对党的执政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一、农村发展方式急需创新  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支持,是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正遇到农村发展方式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党对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就业的发展方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的基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后的今天,这一发展方式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是经过30年的发展,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农民今天仍是低收入阶层,并且差距日益拉大。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8.4%,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1。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存的现象,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市、农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直接挑战党对农村的发展方式,告诉我们党必须对农村的发展方式给予创新。因为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经验、设备等要素都在向城市集结,一方面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农民收人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造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缺乏,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第三方面直接间接地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民的实际收人的很大一部分被抵消。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现金收入中所占比重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目前已从2000年时的近95%下降到83%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成本在现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涨。以2008年为例,相关统计显示,农民种粮亩均支出比上年增加近60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信心和对党的支持度。所以,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建立和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改善城乡之间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就成为党在农村加强执政基础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并且在新的复杂发展环境下,近期难于提高的新信号,也直接影响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党对农村的发展方式,有一部分内容是组织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站在中国新30年的发展角度分析,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方式都需要调整和创新。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推动城市、城镇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扣除他们在城市、城镇的自身消费,每年回到农村的资金是7000亿元左右,是农民基本的年收入。他们的工作,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形成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但另一方面,从新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长期以来,有些地区农民工工资几乎就没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060元,比上年增长10.6%。数字看似可喜,但结合外出人数和日常生活费用开支增加来看,则隐忧重重。此外,农民工应有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愿望和要求难以顺畅表达。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工资。近两年,我国每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万多亿美元。2008年第三四季度,进出口贸易;锐减,造成国内外向型企业损失严重,不少大中小企业裁减农民工,出现农民工返乡的新潮流。由于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资金链中途断裂,造成新一轮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农民工讨要工资难,也对一些地方党委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金融危机何时结束,民众心里担忧;就业机会何时增加,农民十分担心。第三方面是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大多为脏、累、苦、差的职业,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大多数农民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没有接受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第四方面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由于我国目前在农村实行与城镇不同的基本社会保障办法,农民工离乡外出打工流动性大,实际上使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同时也无法进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被纳人到城镇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内,但是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07年末,全国未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为1846万、3131万、1150万和3980万。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30年,农村改革发展新的30年,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和解决社会保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既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的关键。  三是站在新30年发展周期的角度分析,过去30年农村的发展方式,难以改变我国农村社会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现实,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入2l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机制没有形成,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①。我国的大部分财政支出和外部投资,特别是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都侧重于投资城市的基础设施,很难将资金投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于是,在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和乡镇村集体经济力量弱化的具体情况下,农村的公共服务、生产性基础设施如中低产田改造、灌溉设施建设等严重滞后,大型水利设施如抽水站、水库和部分深水机井等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已经不能使用。生活性基础设施如水、路、电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提供以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这些基础设施至今还处于相当匮乏的状态。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还有近万个乡镇、30万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或沥青路,7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般的行政村都没有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安全保证;60%以上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2%的村庄没有通电;约有1.5亿农民亟待解决烧饭、取暖的燃料问题。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人的提高;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则影响到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收入低的现状,一靠城市经济和现代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二靠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日益增强。而现时,城市经济和现代大中小企业发展明显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农民工遭裁减,农民收人水平明显下滑。而乡村自身,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方式落后,严重不适应农村社会建设需要。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实,再加上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对农村经济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使得乡村本身很难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遇到新的挑战。  四是农民缺乏利益表达机制,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这也对党在农村的发展方式形成挑战,影响着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特别是滥征乱占农村土地等问题,也在一些地区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不断觉醒和进步,农民意识正在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身份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农村的各种矛盾激化。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根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呈明显弱化趋势,对农民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加之一些农村基层领导对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农民获得外部信息变得方便快捷,这导致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出现新的变化,容易出现因某一意外事件产生或制定政策稍有不当,即会触发影响全局的群体事件发生的风险。事实上,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在农村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经使农村社会群体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扭转,必然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使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遇到严重的挑战。因此,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就要注重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站在农村改革发展新的30年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农村的发展方式在一些方面已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方式,缺乏竞争力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遇到了新挑战,需要给予创新。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农村问题对党执政提出的挑战  一、农村发展方式急需创新  二、乡村文化社会基础薄弱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新问题  四、山东诸城遇到的问题与探索第二章 诸城市委的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  一、提出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  二、全面推进农村“集聚式”社区化建设  三、构建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  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起点:第三章 在惠农富民服务中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一、惠农富民——农村社区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在惠农服务中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三、在富民服务中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四、在惠农富民服务中转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方式第四章 开辟了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中心——构建农民城市化生活的新港湾 二、规划与启动社区生活区——建设告别乡村原始村落的新居所 三、开拓服务生产新领域——打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基地 四、开辟了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 孕育了农村新的社会生态 一、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在农村社区形成 二、新的生产形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呈现. 三、新的观念形态在农村社会孕育 四、三个新的形态构成农村新的社会生态第六章 推动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区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构筑了新平台 二、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 四、建设法治、祥和、清正、廉明的农村社区 五、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呈现新格局第七章 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复兴和新文化的崛起.  一、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是党的执政使命  二、农村社区新文化的崛起  三、乡村文化现代化的复兴  四、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  五、党在农村的文化基础在日益更新与巩固第八章 农村基层党建呈现新格局  一、仓噜造性运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  二、构建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  三、党员干部、党员把根扎在社区  四、党组织与社区新型组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结束语附录后记

作者简介

《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山东省诸城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构建农民新生活的实践探索》内容简介:诸城的农村社区化发展,可以说顺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潮流。它凸显了两大特点:一是全面推进。不是零星的、局部的、样板式的建设,而是全市1257个村庄、70多万农民全部参与,形成气势磅礴的社区化发展规模。二是“集聚式”发展。不是一村一个社区,而是5个左右的行政村集成一个社区,共用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形成208个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教体育、警务司法、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农民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在208个社区内实施集中提供;农村发展需要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通过208个农村社区集群中供给;农村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化发展,也以208个社区为单元,形成集约化发展模式。这种全面的“集聚式”农村社区化发展,使政府公共服务和大众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向社区服务园区迅速集结,各方面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向农村社区集结;农村的人气、财气、旺气等,也都向社区集结。所有这些,在刚刚起步的两年时间里,就使农村发展呈现了一个新格局,显示出了如旭日初升般的生机和活力。

图书封面


 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