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教辅 >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13209175
作者:陈德宇 编
页数:43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寒证:系由寒邪入侵或阴盛阳虚所致的证候。“阴盛则寒”、“阳虚则内寒”,其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色晄白、口淡不渴、喜热饮食、皮疹色淡或青紫、痰涕清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脉迟或紧。 (2)热证:系由热邪、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致的证候。“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其表现为恶热喜冷、口渴饮凉、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吐血衄血、皮疹色红、烦热、脓疱、瘀斑、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寒热辨证以指导临床治疗,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辨虚实 虚实系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状况。虚指正气不足,实反映邪气盛实,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虚证:系指正气不足的表现。其包括阴、阳、气、血、精(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在此仅介绍阴虚和阳虚两大类。①阴虚:证见五心烦热、消瘦颧红、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②阳虚:证见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胖嫩、脉沉迟无力。 (2)实证:系指邪气盛实的表现。多由外邪侵入机体和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痰饮、水湿、瘀血等停留体内引起。常表现为发热面赤、声高气粗、胸闷烦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短赤、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实辨证以别邪正盛衰,为实证宜攻、虚证宜补的治法提供依据。 4.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用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为阴,故有“二纲六要”之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中医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将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多将虚寒证称阴证、实热证称阳证。 (1)阴证:指符合阴之属性的证候。即里证、寒证及虚证均可概属于阴证范畴。其表现为:面色暗淡、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倦怠无力、语声低怯、肤色苍白或紫暗、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细弱。 (2)阳证:即符合阳的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表、热、实证概属阳证范畴。多表现为:面色偏红、发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肌肤灼热、皮疹色红、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洪大或滑实有力。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史 第一节 中医学在皮肤性病学方面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西医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皮肤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学 第二节 皮肤的组织学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下组织 四、皮肤的附属器 五、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第三章 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西医对皮肤生理功能的认识 一、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三、皮肤的吸收作用 四、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五、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六、皮肤的代谢功能 七、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二节 中医对皮肤生理功能的认识 一、皮肤的结构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三、皮肤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四章 皮肤性病病因病理学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二节 西医病因和组织病理 一、病因 二、组织病理 第五章 皮肤性病与免疫 第一节 皮肤免疫系统及功能 一、皮肤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二、皮肤免疫作用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第二节 皮肤免疫的病理反应 一、超敏反应 二、 自身免疫 三、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与皮肤病 五、HLA与皮肤病 第六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三、中医辨证方法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三、其他临床检查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一、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二、真菌检查 三、皮肤试验 四、疥螨检查 五、细胞学诊断 六、梅毒螺旋体检查 七、淋球菌检查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二、皮肤性病的预防原则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物理疗法 第八章 皮肤的保健和美容 第一节 皮肤的保健 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二、合理使用护肤品 三、皮肤皱纹的形成和预防 四、色素沉着的预防 五、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健身,保持精神愉悦 六、皮肤病的护理保健 第二节 皮肤的美容 一、按摩 二、面膜和倒模 三、物理化学美容技术 四、中医养生美容 第二篇 皮肤病学各论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头癣 第二节 体癣及股癣 第三节 手癣和足癣 第四节 甲真菌病 第五节 癣茵疹 第六节 花斑癣 第七节 马拉色菌毛囊炎 第八节 念珠茵病 第九节 孢子丝茵病 第十节 着色真菌病 第十章 球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第二节 毛囊炎、疖及痈 第三节 丹毒 第十一章 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麻风 第二节 皮肤结核病 第三节 皮肤炭疽 第四节 类丹毒 第十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寻常疣 第二节 扁平疣 第三节 跖疣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 第五节 单纯疱疹 第六节 带状疱疹 第七节 水痘 第八节 风疹 第十三章 动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疥疮 第二节 螨皮炎 第三节 蜂蜇伤 第四节 毛虫皮炎 第五节 隐翅虫皮炎 第六节 虱病 第十四章 职业性皮肤病 第一节 工业职业性皮肤病 一第二节 稻田皮炎 第十五章 皮炎与湿疹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附一:化妆品皮炎 附二: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二节 湿疹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 第十六章 荨麻疹类皮肤病 第一节 荨麻疹 第二节 丘疹性荨麻疹 第三节 血管性水肿 第十七章 药疹 第十八章 结缔组织病 第一节 红斑狼疮 第二节 皮肌炎 第三节 硬皮病 第十九章 大疱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天疱疮 第二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 第二十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日光性皮炎 第二节 多形日光疹 第三节 夏季皮炎 第四节 痱子 第五节 冻疮 第六节 鸡眼与胼胝 第七节 手足皲裂 第八节 褶烂 第九节 放射性皮炎 第二十一章 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第一节 银屑病 第二节 副银屑病 第三节 多形红斑 第四节 玫瑰糠疹 第五节 单纯糠疹 第六节 扁平苔藓 第七节 红皮病 第二十二章 瘙痒性皮肤病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二节 瘙痒症 第三节 痒疹 第四节 结节性痒疹 第二十三章 血管性皮肤病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二节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第三节 结节性红斑 第四节 结节性血管炎 第五节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第二十四章 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维生素缺乏症 第二节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第二十五章 角化性和遗传性皮肤病 第一节 鱼鳞病 第二节 掌跖角化病 第三节 毛周角化病 第四节 毛囊角化病 第五节 毛发红糠疹第二十六章 色素性皮肤病 第一节 雀斑 第二节 黄褐斑 第三节 瑞尔黑变病 第四节 白癜风 第二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一节 痤疮 第二节 酒渣鼻 第三节 脂溢性皮炎 第四节 多汗症 第五节 斑秃 第六节 雄激素性脱发 第二十八章 黏膜病 第一节 光线性唇炎 第二节 剥脱性唇炎 第三节 腺性唇炎 第四节 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 第五节 贝赫切特综合征 第二十九章 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 第一节 皮肤良性肿瘤 一、痣细胞痣 二、血管瘤 三、瘢痕疙瘩 四、脂溢性角化病 五、皮脂腺囊肿 六、脂肪瘤 第二节 癌前期皮肤病 一、日光性角化病 二、黏膜白斑 第三节 恶性皮肤肿瘤 一、Bowen病 二、Paget病 三、基底细胞癌 四、鳞状细胞癌 五、蕈样肉样肿 六、恶性黑素瘤 …… 第三篇 性病学各论 附录一 皮肤性病中医方剂 附录二 皮肤性病西药外用处方 附录三 主要参考和推荐阅读书目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内容分为三篇三十七章。第一篇总论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史、皮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中西医对皮肤生理功能的认识、皮肤性病的病因病机和组织病理学等。第二篇为皮肤病学各论,编写重点放在了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皮肤病。第三篇为性病学各论,结合我国国情介绍了8种性传播疾病,其中原“非淋菌性尿道炎”这一病名作为诊断已不确切,故改为“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其各论内容包括各种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摄。最后附中西医常用方剂和处方及主要参考和推荐阅读书目。

图书封面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不错,书是正品。老爸很喜欢。
  •     很好是正品是我喜欢的东西
  •     书本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没话说,我用过书本最好的纸张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