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教辅 > 城市设计概论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112132829
作者:王一
页数:175页

章节摘录

  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状态的反映,但同时城市空间环境又能塑造人的精神,或者说城市的物质性(空间环境)和非物质性(城市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脱离了城市空间环境的物质性去讨论城市文化等内容是没有意义的,而剥离了非物质性内涵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没有价值的。  正因为这样,芒福德说:“最初城市是神的家园,而最后城市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始料未及的。”芒福德进一步认为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是关怀人、陶冶人”。  2)“人”的个体性和主体地位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对象的非给定性”,即人的理论对象、人的实践对象,乃至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切,都同人的存在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从而相对应地,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再创造并非是对某种独立干人之外的绝对不变的东西和发现与展示,而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我们认为这才是城市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终极所在。因此,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以人为本”,是在对个体性尊重的前提下对人主体地位的强调。  关于城市与人的关系,《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的根本依据”,它强调:“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出解释和反应。”不可否认的是,城市规划也研究人,然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时候,作为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往往被抽象成人口数量、年龄构成、人口增长等概念,并演化出一整套以抽象指标为核心的逻辑方法。可以说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学科特征和研究重点所决定的。  以上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大量对城市特征的描述,并非是想得到关于城市的最终定义,而只是试图从人们对城市特征多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中,寻求同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性)的最为相关的内容。   ……

内容概要

  王一,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及城市设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助理。从1995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城市历史与城市形态、城市设计方法论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实践项目,涵盖城市更新、滨水区、城市中心和交通空间等领域,获省部级设计奖项多项。同时担任众多国际联合城市设计的指导教师或评委。2006年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讲授当代中国城市研究与城市策略课程。2010年至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绪论0.1 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0.2 当代城市设计0.3 城市设计与城市性(urbanity)0.4 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0.5 关于本书第1章 城市设计的概念1.1 认识城市1.2 设计的本质1.3 形态、空间、场所第2章 城市发展与理想城市模式2.1 古希腊城市:城邦精神城与希波丹姆规划2.2 古罗马城市:罗马的精神世界与“伟大的罗马”2.3 中世纪城市:基督教的精神与上帝之城2.4 新古典城市:人文主义的繁盛2.5 从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之后:机器时代的城市发展第3章 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3.1 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2 系统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3 形式主义的城市设计观3.4 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第4章 价值、认识与方法:当代城市设计的策略与实践第5章 结语: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的五个问题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城市发展历史、政治与政策、经济与开发、环境行为等众多方面。其必须面对的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内容如此庞杂的重要原因。《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的重点是,首先把城市设计置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脉络中来加以考察,梳理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历史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对当代众多城市设计理论的批判和对中外城市设计典型案例的剖析,构建一个由价值、认识和方法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知识体系,从而力图廓清城市设计的重要基本概念,建立对城市设计产生、发展、对象和理念的基本认识。

图书封面


 城市设计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P16 对于城市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系统,对城市的实体环境进行彻头彻尾全面设计和全面控制注定是一种梦想。P18 虽然城市设计是以生活空间的创造为目标,但是要使城市空间成为人类聚居的有意义的场所,就必须从抽象的空间走向实存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也就是以对城市形态要素的把握和操作为手段来创造生活空间。P21 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按照平等的共同理想重新组织全部社会生活的迫切要求,这一要求使所谓的“公正”成为社会的总体规范,即“整个社会的平衡依靠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各派别之间权力义务和荣誉的公平分配来获得。”P22 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美必然体现着合理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P23 韦尔南认为,古希腊思想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它形成了一个外在于宗教的与宗教无关的思想领域。其次,它提出了一种有关宇宙秩序的思想。最后,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几何学性质。P25 城邦精神具有以下特征:人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平等性,人和人的关系不是服从和统治的关系,而是处在一个以平衡为法则,以平等为规范的体制中。话语具有压到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P26 城市广场成为公共建筑的中心。城市广场往往处在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几何上具有控制和中心地位。P27 政治生活成了公共集会广场上人们公开辩论的内容,参加辩论的是被定义为平等人的公民,国家是他们的共同事物。P28 小结古希腊城市形态特征:理性的城市总体布局:神、国家、人三位一体,各据一处,各个部分具有平等地位,保持均衡的关系,体现出对世界构成和社会生活的看法。圣地建筑群:建筑群体组合在自由的布局中体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公共建筑群:城市广场是城邦精神和民主政治的体现。住宅区:方格网的街区具有严整的秩序,各种成分的市民混合居住,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平等性。P28 在罗马城邦,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曾经由国王掌握的政权转移到执政官手里。P29 如果说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么在罗马,却存在一种严格的贵族政体。整个社会始终处于各种力量的斗争之中:贵族和国王的斗争、平民和贵族的斗争等等。对力量和财富的追逐和表现,是古罗马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P30 在欧洲文化史中,罗马不是以其伟大的思想彪炳史册的,它留给后世的主要是其政治和法权体系,以及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历史经验和一个以单一的政府相联系的单一文明的观念,这甚至发展成为欧洲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P31 总之,罗马精神状态的核心乃是现实和功利的,同希腊精神的理想化特质迥然不同。P33 在一些罗马城市中,帝国广场和其他重要公共建筑的伟大往往同整个城市布局的凌乱形成鲜明对比。P34 小结古罗马城市形态特征:城市的总体布局没有统一的模式统领全局。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的重点是通过巨大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现实对财富和力量的崇拜,并用它们来隐喻帝国政权的合法性。重要公共建筑的处理显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P35 经院哲学实质上是以哲学的形式,通过论证和严格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基督教的宗教信条。P36 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宗教建筑,以体现对上帝之城的向往,是左右着中世纪城市建设的基本信条,并使整个城市面貌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征。P37 大部分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作为依据,基本上是在军事要塞、封建城堡或商业交通中心的基础上自发成长起来的,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自然(natural)或有机(organic)的发展方式。而教堂在城市中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P40 小结中世纪城市的形态特征:自由的总体布局。教堂的中心地位。边界的特殊作用。P41 人文主义者之所以热衷古代文化的复兴和再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古希腊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P44 费拉瑞特在关于理想城市的描述中提出一种几何特征十分强烈的理想城市构想:城市由几何体组合而成,讲求轴线对称,道路、公共设施、空间组织等依照几何图形的规律来布置。P45 新古典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城市总体布局和形态结构讲究理性的组织,并用严整的几何形式来比照反映宇宙和自然规律,试图通过物质形态来直观地表现世界构成的“数理”关系。理性的总体布局。城市形态和空间设计中对人的关注,从人出发塑造城市空间。世俗建筑在城市中获得了同宗教建筑同等重要的地位。P54 考察西方近现代思想史,我们可以大致理出这样两种脉络:一是科学主义,二是人文主义。P54 从古典时代到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宇宙城市模式。认为理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体现了宇宙或世界的结构,以及人在整个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人文城市模式。以人为立足点观察和塑造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机器城市模式。认为理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应该具有如同机器般的尽可能合理的功能组织和运作的高效率,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P56 当代城市设计的观念与时间划分为四个方面:功能主义(functionalist)的城市设计观系统主义(systemic)的城市设计观形式主义(formalist)的城市设计观人文主义(humanist)的城市设计观P93 凯文林奇认为,影响市民对城市整体意象形成的最关键的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路径。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人们沿着这些路径来观察城市。边界。它可能是两个面的界限,也可能是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围墙等。区域。是二维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部分。节点。它是城市结构中的一些关键点,往往是道路交叉口、十字路口。地标。它是可以作为外部参照物的一群均质要素或背景中的突出因素。P126 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分析法。涉及城市空间研究三个层面的内容:空间界定、场所营造、空间体系。行为心理分析法。视觉景观分析法。P131 波茨坦广场被称为欧洲最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混合功能:整合办公、商业、娱乐、餐饮、文化等功能,特别是保证近地面层功能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多层次公共空间:建立由室外广场、绿化公园、半室外广场、购物走廊等组成的公共空间系统,容纳不同性质不同时段和不同季节的公共活动。综合交通:以波茨坦火车站为核心,组织包括火车、地铁、公交、小汽车等构成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系统,把各主要功能区块组成一个系统。P140 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今天,车站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建筑物。日本大城市中轨道交通的重要站点在城市结构和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本身及其连带的周边建筑往往围绕交通功能组织商业、办公、酒店,形成庞大的城市综合体,既是到达和离开的空间,也是停留和消费的场所。完全超越了单一的车站功能,而成为汇聚多样城市生活的活力中心。P15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城市发展有可能超越区位的限制,发展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但又通过网络与其他城市构成单元紧密联系的复合社区。从而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弱化了城市物质要素的高度聚合,使得城市出现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虚拟空间的出现将会使一部分依附传统建筑类型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交转移到赛博空间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空间类型,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环境发生变化。P150 生活空间是目的,视觉形象是结果。P151 城市设计是由一系列步骤形成的一个过程,它以城市生活空间塑造为目标。成功的城市设计应当作为一种独立于公共或私人利益之外的“中介”,努力求得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良好平衡。原文链接:http://www.chenanqi.net/?p=527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调理明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