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旅游文化学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3
ISBN:9787309039139
作者:章海荣
页数:285页

章节摘录

  二、东西南北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品味。这品味或许就是长期因地理环境和文化熏陶而成的个性特点。  北京地处北方内陆,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春天沙尘弥漫,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流滚滚,惟有秋天,天高气爽,比较可爱。据说,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此地市民身居京畿之地,首善之区,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宏伟整齐,老北京建筑极尽皇家气派,所以北京人见多识广,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风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临下,又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纵横捭阖,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盛气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于是侃爷辈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恶名。  上海人的品味就大不同于北京。上海商业繁华,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霓虹闪耀,除香港外可算国内最具现代大都会气派的城市。上海人的公民素质和敬业态度在国内各城市中亦算一流,服务业可见一斑。在公共场合,上海人也总是衣冠整洁、修饰得体。遇到纠纷,至多用争吵的方式来解决,很少大打出手,对此,北方人多有不屑,以为这是上海人孱头的表现。上海人在外地人(外国人除外)面前也颇为自负,但与北京人不同。北京人总把外地人视为下级,斥得理直气壮,骗得正气凛然。上海人则把外地人视为乡下人,即使内心不屑,也很少粗暴对待。相反,如果有外地人遇上麻烦,上海人大多还能援手相助。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做事善于权衡利弊,注意与人保持距离。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所以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出诗人和武将。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却没有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常常被丑化为“小男人”,其实,他们有鉴赏趣味,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似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别有可爱之处。  我们再来看广东人。广东地处华南,其原住民外貌更多地带有马来人种的特点。有人说食在成都,也有人说食在广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成都小吃遍地,吃的花样百出,而能够在“吃”方面与成都人相媲美的,非广州莫属。与成都人相比,广州人吃得更“野”,从蛇到鼠,从猴到虫,几乎什么都敢吃。这也反映了“南蛮”“食蛇民族”的某些野性。

前言

  人是动物。这话无论从物理学或人类学来说都是对的。人的本质就在行动。“树挪即死,人动则活”。中国的古话也很早就叙说过这样的道理。  依据人类学的现行说法,人类祖先最早在非洲发源。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向四方扩散,成为如今广布全球的物类。以此推测,早期的人类移动,主要受自然界的食物牵引,范围限于资源数量、种群规模和获食能力。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特定的人群和个体大多会有较为稳定的生活区域。除非生态环境发生剧变,人类不会轻易作出长距离空间转移的决定,尤其不会到生计艰难的地方去。  后来人类发明了驯化植物和动物的方法,从而不仅改变了食物来源并也转变了自身,即分别演变出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和以放牧为业的牧民等不同“族群”。在新演化出来的生存方式里,农民开荒种地,春播秋成,精耕细作,乐业安居。这种农耕类型的群体,多依大河流域繁衍,念土思家,重守成,轻迁徙。在东亚内陆,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承继,形成了费孝通所言之“土地捆绑”的文明。而在大漠草地,牧民们居无定所,跟随自己赖以为生的牛羊,逐水草而行,无论日常活动的半径还是总体移动的空间,都大大胜于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过农牧民之外,人类还演化出另一种靠海为生的类型。他们或下海捕鱼,或出洋贸易。而相比之下,后者的游历范围显然又超过了草地牧民。  中国的文化,自秦汉以后便越发以农耕为主,并滋生出“我为中心、四方荒野”的心界。秦始皇大筑长城,分割了城墙内外农、牧两种类型。墙外的游牧部落,平时在各自的冬、夏草场生息,战时则彼此联盟,纵马驰奔,游动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显着自由自在、游动不拘的习性。长城里面的农民,不但受着土地的捆绑,还遭到中央集权的诸多控制,越来越丧失人作为“动物”种类的迁居自由和行走天性。到了明清时代,政府不但在全国强化编户管辖,甚至在各地遍设关卡,强令不得不跨地经营的民间商贾,必须先向官方领取印照,验证放行;在西南地区甚至规定马贩出行“伙伴不得过十人”,违者惩办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人是“动物”  ——章海荣先生《旅游文化学》序  人是动物。这话无论从物理学或人类学来说都是对的。人的本质就在行动。“树挪即死,人动则活”。中国的古话也很早就叙说过这样的道理。  依据人类学的现行说法,人类祖先最早在非洲发源。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向四方扩散,成为如今广布全球的物类。以此推测,早期的人类移动,主要受自然界的食物牵引,范围限于资源数量、种群规模和获食能力。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特定的人群和个体大多会有较为稳定的生活区域。除非生态环境发生剧变,人类不会轻易作出长距离空间转移的决定,尤其不会到生计艰难的地方去。  后来人类发明了驯化植物和动物的方法,从而不仅改变了食物来源并也转变了自身,即分别演变出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和以放牧为业的牧民等不同“族群”。在新演化出来的生存方式里,农民开荒种地,春播秋成,精耕细作,乐业安居。这种农耕类型的群体,多依大河流域繁衍,念土思家,重守成,轻迁徙。在东亚内陆,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承继,形成了费孝通所言之“土地捆绑”的文明,而在大漠草地,牧民们居无定所,跟随自己赖以为生的牛羊,逐水草而行,无论日常活动的半径还是总体移动的空间,都大大胜于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过农牧民之外,人类还演化出另一种靠海为生的类型。他们或下海捕鱼,或出洋贸易。而相比之下,后者的游历范围显然又超过了草地牧民。  中国的文化,自秦汉以后便越发以农耕为主,并滋生出“我为中心、四方荒野”的心界。秦始皇大筑长城,分割了城墙内外农、牧两种类型。墙外的游牧部落,平时在各自的冬、夏草场生息,战时则彼此联盟,纵马驰奔,游动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显着自由自在、游动不拘的习性。长城里面的农民,不但受着土地的捆绑,还遭到中央集权的诸多控制,越来越丧失人作为“动物”种类的迁居自由和行走天性。到了明清时代,政府不但在全国强化编户管辖,甚至在各地遍设关卡,强令不得不跨地经营的民间商贾,必须先向官方领取印照,验证放行;在西南地区甚至规定马贩出行“伙伴不得过十人”,违者惩办。在这种封建专制的治理下,乡土民众日益习惯于画地为牢,“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久而久之,便深信“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古训确切无疑。这样的传统严重制约了中国民众的眼界和知识来源,使其对外界的认识受制于书本描绘与官方宣传,以至于在对人类世界的了解上,长期局限于故乡本土和“自以为中”的东亚一隅。  幸好就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还有庄子“逍遥游”精神和玄奘、徐霞客式的“行万里路”实践,才为封建专制的“捆绑文化”,注入了恢复人之行走自由的一线生机。近代以后,从下南洋发展的沿海村民开始,直到赴东洋求变和到西洋留学的书生文人,走出国门的一批批有胆之士进一步冲破本土藩篱,把国人眼光带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开启了连通世界的全球之旅。自此,非但在原本铁板一块的社会结构里出现了南来北往的全民流动,甚至长期沉眠于“华夏中心”梦魇的整个中国,都可说像艘摇摇晃晃的老船一样,被推入了与四方交通的漫漫旅途。  ……

书籍目录

绪论 追寻古人足迹.回溯文化源头    一、迁徙的足迹    二、神话的启示    三、智者的业绩第一章 旅游文化学学科和核心理论  第一节 旅游文化学的理论构成及学科归属    一、旅游文化定义及其思考    二、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    三、非定居的全球趋同的旅游生活    四、休闲、游憩与旅游一体的学科    [阅读材料l-l 美国著名大学旅游学研究和专业归属」  第二节 旅游文化学的支撑学科    一、旅游学文化内涵的学科化研究    二、文化社会学对目的地的文化研究    三、专注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流学第二章 旅游主体是一定文化的负载者  第一节 人是文化的产物    一、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同步    二、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创造的第一变量    三、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  第二节 主体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品味    一、主体的文化身份与人格个性    二、东西南北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阅读材料2-1 中原文化,忠义厚道]    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阅读材料2-2 为旅游的生活]第三章 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村落与市镇  第一节 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村落文化    一、村落文化的起源    二、村落聚居地的一般特征    三、村落文化举例:徽州与黔东南  第二节 文化、文化丛和文化区域    一、文化与文化创造    二、文化层与文化丛体    三、文化圈与文化区域  第三节 市镇起源与繁荣的商贸文化    一、商业、手工业兴市    二、开放带动了移民    三、河运促进了商贸    四、繁华商贸誉满九州  案例思考1 江南古镇,碧波中的一叶    一、石桥廊棚水中游    二、粉墙黛瓦居家人    三、水乡明珠永留存第四章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第一节 城市的文化生态系统和早期城市    一、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阅读材料4-1 北京的门,又多又大又雄奇」    二、西方早期城市的历史观察    [阅读材料4-2 城堡山中世纪的布达佩斯]  第二节 城市形象的改造与观赏    一、旧城与新区,城市形象的评价    二、生态与通达,城市形象的感悟    三、城市景观与空间序列的美  第三节 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特色    一、感悟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    二、北京、香港、巴黎和纽约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品位  案例思考2 中国民居与北京四合院    一、我国各地民居择英    二、四合院,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    三、北京四合院与胡同游览第五章 人际直面交往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 旅游,当代民间跨文化交流活动    一、跨文化交流与当代世界旅游大趋势    二、旅游,在异质文化中的交往    [阅读材料5-1 我在原始部落走婚]  第二节 旅游跨文化扩散与涵化法则    一、旅游带动的文化扩散    二、文化涵化和涵化因素    三、文化涵化的一般优势法则  第三节 旅游跨文化整合与转型    一、旅游跨文化整合    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转型    三、旅游主体文化身份的转型  案例思考3 民族旅游和旅游民族    一、他乡期待:旅游启程前的“异者幻像”    二、现场观赏:展演互动中的身份转移    三、村寨旅游:客人进门后的日常变异    四、分析与结论第六章 旅游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  第一节 旅游交往中主体的文化震惊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二、旅游者的文化震惊    三、文化震惊产生后的障碍    「阅读材料6一1 感受萨乌那」  第二节 文化震惊的原因与理解    一、文化震惊的心理探索    二、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    三、对跨文化的理解和适应    [阅读材料6-2 一位文化学者的意大利之旅」  第三节 旅游在我国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    一、利弊影响的分析和关注    二、超容量接待引发的文化冲突    [阅读材料6-3 权力边缘的曼春满]综论 当代休闲消费:演绎文化的产品    一、当代文化消费趋势    [阅读材料综一五环球嘉年华登陆上海」    二、休闲文化与休闲生活    三、走向后现代的文化消费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追寻古人足迹,回溯文化源头,人类自从文明史源初走来,从没停止过追寻和拓展生活空间场所的脚步。旅游不仅体现出社会限制和家园疆界的突破,同时意味着民众对异乡的知识的认知。《旅游文化学》除绪论与综论外共分六章,论述了旅游文化学学科的理论、旅游的主体——一定文化的负载者、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人际交往与文化传播、旅游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等。《旅游文化学》的特点是配合案例,同时提供阅读材料及文化链结,使全书更通俗、更完整。
《旅游文化学》适合各大专院校旅游等专业师生,广大旅游爱好者。

图书封面


 旅游文化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替学校买的教材,很好的书
  •     看了几页,不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