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万里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拓展读物 > 万卷书万里路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45506006
作者:杨东蓴等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娄立斋 人类社会的发生,据一般学者的研究,都认为远在三 十或四十万年以前。原始的祖先是“人猿”。“人猿”从树木上摘取果实,采掘野生植物的块根,或 捕食小小的动物,偶然使用了碎石和木片。积集了无数年 的经验,他们的前肢便从步行中解放出来,去担任生产劳 动或防御的任务。再积集了无数年的经验,他们的前肢便 进化为精巧的手,头脑也渐渐地发达起来。同时,在共同 劳动中,有音节的劳动呼声又发展成为言语。从此以后,他们便和一般动物分离,进化为人类。所以人类就是从劳 动中进化而来的。德国的经济学者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 了人类”。这句话就说明了人类的来源。人类积集了无数的劳动经验,不但能够利用工具,而 且能够制造工具。所以十八世纪的美国学者富兰克林也说 “人类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粗糙的石器,这时代历史上叫 做旧石器时代;后来逐渐进步,制造工具的原料改用了琢 磨过的石头,木材和兽骨,这时代历史上叫做新石器时代。在这两个时代,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是不 相同的。火的用途的发现,对于原始人类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 用。因为发现了火的用途以后,他们开始熟食,而且可以 移居到比较寒冷的地方,必要时还可以利用火来做防御的 武器。由于熟食和武器的发明,人类的主要食物逐渐从植 物扩充到动物;同时,人类又获得了制服其他动物的手段。不但如此,熟食更使人类的容貌——头盖骨,面部和牙 齿——发生了变化。这一切对于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跟着火的广泛使用,人类又开始发明了制造陶器,铜 器和铁器。从此以后,他们便从原始时代的前期(蒙昧时 代)进入了原始时代的后期(野蛮时代)。铁器的制造和利 用,是原始时代最伟大的,也是最后的发明。有了铁器,人类就能够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从野蛮时代进 入了文明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只能够觅取现存的自然 物来做生活资料,最初是采集些野生植物的果实和块根来 充饥,有时也吃些小小的动物。在这时候,他们的生活毫 无保障,因为生活资料没有长期的贮蓄,常常受到自然环 境的威胁。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他们的经济生活不只限于生活资 料的觅取,他们并且知道了生产。最初的生产方式是畜牧 和农业。大概是狩猎的时候偶然猎获了幼兽,就把它豢养 起来,逐渐使几种野兽变为家畜。从这一个经验中,他们 发明了畜牧。在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集牧草或者可以 吃的野生植物的时候,种子偶然落入土中,生长了新的植 物。这种经验的累积,使他们发明了农业。畜牧和农业的 发明,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保障,而且原始的分业——畜 牧部落和农业部落——也从此发生。同时又发生了原始的 商业行为——物物交换。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一般地说来是很单纯的。内部 的分化是平面的,立体形的阶级制度还没产生。社会的结 合,最初仅是几十个人组合成的“原始群”。原始群的成员 都是属于同一血缘的。他们的劳动组织是原始的共产体,对于土地没有私有观念,武器和装饰品虽归个人私有,但 并没私有财产的观念,不能承继。在生产的过程中,他们 相互间存在着性和年龄的分业:大概男子从事比较繁重的 工作;女子和孩子从事比较轻易的工作。由于人口的增殖,原始群便发展为一个个的氏族。氏 族由许多同血统的男女老幼所组成。这完全是一个血缘的 结合。它是一个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消费的单位。氏族内部,男女平等,没有阶级,没有榨取关系。氏族的 入口继续增加,组织也继续分裂。到后来,氏族之上有 “大氏族”,大氏族之上有部落。部落这一组织,已不是纯 粹的血缘结合,而是带有地域性的结合。在全部落中,有 氏族代表组成的协议机关。如遇战争,还有全部落共同推 举的军事领袖。“家族”是在原始社会临近没落的时期从氏族中分化出 来的更小的经济单位。它根据氏族的共同计划,在氏族领 导之下,从事各自的生产。后来因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分 业的逐渐专门化,原始的商业行为亦日见频繁。在这种过 程中,各氏族的人口互相混杂起来,以血统为基础的氏族 组织就渐渐被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组织所代替。我在前面说过“氏族是一个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一 个消费的单位”。这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氏族里的人们,完全 是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家畜和土地是氏族的共有财产,任何人不能占为私有。武器和装饰品虽已归私人所有,但 这种制度丝毫没有阶级社会的私有财产的意味,因为这些 东西的私有,不会构成人对人的榨取关系。所谓私有财产,一定是一种生产要素被一部分人用来榨取另一部分人的时 候,这种生产要素才得视为所有者的私有财产。铁器和耕畜的使用发明以后,人类就能够大规模地改 造自然和支配自然,农耕的技术也就迅速进展。那时土地 的耕种已不一定需要氏族的共同劳力,即以一个家族的力 量也可经营。同时,因为人口的增加,农业须要从粗放制 转向集约制,农场须要精密的管理。在这种情势之下,农 业的经营,家族私营比氏族公营更易发展,于是原始共产 社会便逐渐地由土地公有公营制演化为公有私营制。土地 的所有权仍属氏族,其经营权则归各家族所有。耕种所得 的收获,主要也归家族所有。P012-015

内容概要

王风,福州人。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包括近现代文学、学术、教育史,古琴史及古琴鉴定,各有成果。编有《废名集》,参编《故宫古琴》。本书编者:李斌,男,1982年生,四川南部人,文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主要从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抗战文化及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怎样研究本国史 杨东蒪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娄立斋 封建社会 娄立斋 020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娄立斋 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 胡 绳 从地理形势上看中国历史 胡 绳 逃不了的灭亡命运 胡 绳 063近百年来中国殖民化的过程 傅彬然 辛亥革命二十年纪念 樊仲云 “五四”谈话 茅 盾 研究地理之兴趣 桑洛卿 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地理(节选) 王伯祥 地方印象记——北平 郑振铎 地方印象记——上海 茅 盾 辛亥革命前的成都(节选) 郭沫若 “雾重庆”拾零 茅 盾 地方印象记——南京 朱自清 地方印象记——杭州 郁达夫 地方印象记——广州 巴 金 饮食男女在福州 郁达夫 地方印象记——西安(节选) 严济宽 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沈从文

作者简介

本书围绕“历史和地理”这一主题,选取了22篇民国名家的小品文,总字数约12万字。其中文章大都刊载于《中学生》《教与学月刊》《见闻杂记》等著名刊物和图书上,作者有杨东蓴、胡绳、傅彬然、周予同、竺可桢、郑振铎、矛盾、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沈从文等在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影响巨大的名家。这些文章也反映出作者对学习方法、兴趣培养、对待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该分册包涵两大板块,介绍了历史的学习方法、对待态度,还有地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地方印象等。相信通过编者的精细拣选,读者一定能通过这些篇目,真切地感受到那一特定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教育大家、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开阔视野,汲取营养,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图书封面


 万卷书万里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包含了挺多方面的文章 个人觉得这真的是当时高中的读物么?从农业到政治
  •     还不错,特别收益的是书中说地理是综合学科。政治争斗与地区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也很清晰的指出了框架,那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居然把工资劳动制度列成三种榨取形态之一,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