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建成/反建筑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未建成/反建筑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112067862
作者:矶崎新
页数:445页

内容概要

矶崎新,建筑师。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6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数学与物理学系研究生院,建筑学博士。1963年成立矶崎新工作室。
主要作品:大分县立图书馆、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筑波中心大楼、洛杉矶现代美术馆、巴塞罗那体育馆、水户艺术馆、B-con Plaza、克拉科夫日

书籍目录

反建筑史流言城市1960年代 空中城市 都市破坏业 空中城市/标志汽车公司大楼/新宿计划 孵化过程/丸之内计划/空中城市/斯科普里城市规划 日本之所谓“恶性场所” 巨柱幻想的现实政治1970年代 电脑城市 第14届米兰三年展“电气迷宫”/A宅 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节日广场”/电脑城市 跨领域的反建筑 “电脑城市”或信息乌托帮的白鲸1980年代 虚体城市 东京都新都厅舍 东京都新都厅舍设计说明 框架与容积——灵魂与体量 冈崎乾二部/矶崎新/浅田彰 市民、公共、共同体——东京都新都厅舍设计方案竞标1990年代 蜃楼城市 深圳国际交易广场/海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看不见的城市” 只有“现在”这个时间存在未建成/反建筑史——关于建筑的起源 五十岚太郎/矶崎新作品解说作者简历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反建筑理论和工程项目。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并未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这本出版于21世纪之初的书提出一个反论:建筑史(即建筑叙述)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矶崎新的语言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曾经述说的“反建筑”正是建筑本身。……也就是说,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他的事业,那时媒体正在加速发展,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本书介绍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的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在下一个千年来临之时,大部分现存的20世纪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历史学家易地怎样回顾20世纪?只有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媒体储存的信息将成为依据。……将来的人们,却有可能在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中,发现21世纪建筑的前兆。

图书封面


 未建成/反建筑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围绕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是时间、废墟、影和暗、未建成。其中的“废墟”几乎是贯穿他一生的隐喻。年少的时候,废墟令他感到恐惧,亲眼看到广岛与长崎变成废墟,使他早早怀上了一层末世情绪。因而,去填补那些被摧毁了、消失了的空白,后来亦成了他不断渴望去创造的最大的冲动。后来,那句有名的“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一出,吓到许多人,不过矶崎新经过一番转折的解释,“废墟”的概念,便不再仅仅代表一幢建筑轰隆一声倒下的姿态,它成了一种记忆的衍生与更新,一种用来记录时间的文案。从矶崎新对废墟这个概念的理解来看,事实上首先就是与时间概念密切相关。“近代以来的时间概念,越来越走向差异性,比方说瞬间,在这个点,未来和过去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过去的废墟会留存到现在,就像将来也会变成废墟一样。而在某个时间点上,未来的废墟和过去的废墟是同时存在的。其次是以前的东西渐渐成为废墟,然后消失,接下来又在未来重新建成,因此可以说未来的城市是现在城市的废墟状态;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未来的城市也可能会变成事实上的废墟。最后,建设跟摧毁事实上是在同一时间共存的。”这便是“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的真正含义了。人们常说,我们回不到过去。从物理的常识角度固然如此,但从心理与记忆的角度而言却并非如此。就像普鲁斯特所理解的那般,时间以及它的投影会通过某种物质得以保存。这种保留如同琥珀和火山一样,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里重新被发现。那么废墟与在废墟上新产生的建筑,我们是不可以理解为对过去时间一次次的摄影,建筑师通过过去的照片,模拟与重生了人类的现在呢?安藤忠雄曾在《迈向废墟的建筑》一文的最后写到,“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做那种就算是废墟,最后只剩下地基与底楼部分,但却仍充满叙事能量的建筑。作为废墟而存在的建筑,我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不过证明这一切的,也唯有时间。”其实,安藤与矶崎新在废墟里所体验到的,都是对于过程与活力的执着。废墟在此刻,充满了美。而废墟的这种美,大抵是时间赋予的。废墟虽然已经接近结束,但奇怪的是人们注视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代表了永恒。那种破裂而不完整、还要继续这样风化下却还没倒下的建筑,被黄昏的光线拉出了巨大的倒影。黄昏与废墟,两种同样代表了即将结束又暂未结束的状态的事物,在互相结合的那一刹那,令人深深的卷入了震颤的情感。无尽的时间,在瞬间说服了我们。我们为世间的种种所震颤,其实,只是被时间所震颤。
  •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自贡市恐龙博物馆。就读的富顺二中距离自贡市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当时路不好,行程得两个小时以上。有一个同学养信鸽,他就带上了一只,到了恐龙博物馆放飞,等我们晚上回来,那鸽子早到家了。大家一路谈论这事比看恐龙还兴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在我大脑留下深深的印象。就是恐龙博物馆这个建筑。米黄色巨大的块状物,它和我日常生活的小县城的环境是那么的不同,我当然不理解建筑了,我只是隐约的觉得兴奋,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见到了一点世面。这个建筑现在想来对我影响极大,在心里埋下了对各色现代建筑好奇和容忍的基因。上周我路过一个会议室,看到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某市博物馆和剧院设计的两个公共建筑,被该市市长否定掉。大体是因为实用性和形体的不好联想。但那是两个我觉得很漂亮的建筑。没有能力理性的判断什么会对未来产生穿墙透壁的影响,唯一的就只能更感性的看待这个世界。附06年看《未建成/反建筑史》读后感——务虚的人会站出来。60年代的空中城市、70年代的电脑城市、80年代的虚体城市、90年代的蜃楼城市,这些都是矶崎新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 未建成只存在于媒介中,如眼前的这本书。这些作品,有的过分追求纯粹的理念而不适宜建造,有的对当时的技术来说过于超前,还有的甚至是设计竞赛的落选作品。 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不会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因而,看似建成的可以永恒的物质实体,却得到一个结论的死的判断,反而没有未建成对时间的超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实体消失时,将来的人们,反而可以看到文本里的概念作品与他们的接近。 没有短视的功利目标使人的思想获得自由,好的社会能看到无用的价值。务实的人在建设这个世界,世界需要拯救的时候,务虚的人会站出来。 百度搜索,自贡市恐龙博物馆的设计者叫吴德富,这个建筑1983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     60年代的空中城市、70年代的电脑城市、80年代的虚体城市、90年代的蜃楼城市,这些都是矶崎新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未建成只存在于媒介中,如眼前的这本书。这些作品,有的过分追求纯粹的理念而不适宜建造,有的对当时的技术来说过于超前,还有的甚至是设计竞赛的落选作品。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不会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因而,看似建成的可以永恒的物质实体,却得到一个结论的死的判断,反而没有未建成对时间的超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实体消失时,将来的人们,反而可以看到文本里的概念作品与他们的接近。没有短视的功利目标使人的思想获得自由,好的社会能看到无用的价值。务实的人在建设这个世界,世界需要拯救的时候,务虚的人会站出来。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自贡市恐龙博物馆。
      就读的富顺二中距离自贡市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当时路不好,行程得两个小时以上。
      有一个同学养信鸽,他就带上了一只,到了恐龙博物馆放飞,等我们晚上回来,那鸽子早到家了。
      大家一路谈论这事比看恐龙还兴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在我大脑留下深深的印象。就是恐龙博物馆这个建筑。
      米黄色巨大的块状物,它和我日常生活的小县城的环境是那么的不同,我当然不理解建筑了,我只是隐约的觉得兴奋,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见到了一点世面。
      这个建筑现在想来对我影响极大,在心里埋下了对各色现代建筑好奇和容忍的基因。
      上周我路过一个会议室,看到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某市博物馆和剧院设计的两个公共建筑,被该市市长否定掉。
      大体是因为实用性和形体的不好联想。
      但那是两个我觉得很漂亮的建筑。没有能力理性的判断什么会对未来产生穿墙透壁的影响,唯一的就只能更感性的看待这个世界。
      
      附06年看《未建成/反建筑史》读后感——务虚的人会站出来。
      60年代的空中城市、70年代的电脑城市、80年代的虚体城市、90年代的蜃楼城市,这些都是矶崎新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
      未建成只存在于媒介中,如眼前的这本书。这些作品,有的过分追求纯粹的理念而不适宜建造,有的对当时的技术来说过于超前,还有的甚至是设计竞赛的落选作品。
      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不会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因而,看似建成的可以永恒的物质实体,却得到一个结论的死的判断,反而没有未建成对时间的超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实体消失时,将来的人们,反而可以看到文本里的概念作品与他们的接近。
      没有短视的功利目标使人的思想获得自由,好的社会能看到无用的价值。务实的人在建设这个世界,世界需要拯救的时候,务虚的人会站出来。
      
      百度搜索,自贡市恐龙博物馆的设计者叫吴德富,这个建筑1983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     书太多,我太傻 aaaaa...
  •     暗爽的一本书
  •     忘了
  •     书的本身就是态度
  •     这是建筑学的乌托邦 魔术师的墓志铭 卫道士的避难所 无名氏的乌有乡
  •     甚麼是真理?範例在此︰"architecture is culture/architecture is beyond building, RIGHT?"面對這個提問,我們都只可點頭答right,一個答案永遠都是right的問題,是乃真理。在過去兩年學習真理的日子裡,得著最多的是漸漸學會一堆名字,特別是捧走一隻接一隻金獅的日本建築師們,磯崎新就是其中之一。姑勿論「未建成」那種紙上建築的概念算不算有點撒賴,我還是欣賞磯崎新於每個時代的嘗試,特別是虛體城市和蜃樓城市的階段。環顧全書,我最喜歡開首的「流言城市」一文︰「S又出現了...」,這篇文章在好些層面上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     中文版翻译的比较晦涩,建议读英文版
  •     20120413
  •     没看懂。。
  •     。。很有日本特色。。。。很棒。。
  •     这本书里面图片很多,草图,模型,表现.实物都有,都是黑白的.有少量彩色.可说成以矶崎新的作品来写的一个建筑史.中间也夹杂一些他对当时的建筑的一些看法.书里面多以和著名建筑师等人的对谈展开看法.对初认识矶崎新,想了解大师的思路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比较偏对话,整套的图纸也有所欠缺.
  •     Sin和Arata,不是一个人。
  •     文字看起来费劲...
  •     文笔很美,思想也有深度,喜欢
  •     Arata写得一手好文章
  •       第一次知道矶崎新是在陈丹青先生的书中,本人并非建筑类学生,但是却对建筑兴趣尤佳。顺着老陈的提及找到了这本关于矶崎新的著作。
      书还没看完,整体上说看起来很吃力,不知是因为本人的汉语水平有限还是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或是译者对于日文的直译而并未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许多话我是读了很多遍也没理清头绪。特别是其中许多名人的思想也了解不彻底。目前为止只看到一位还稍有了解,安迪沃霍,在看了那么多没头没尾的谈话、思想,终于出现一位本人稍甚了解的大家,那心情还很是激动的。
      偏题了,就目前为止看到的矶崎新60年代的空中城市设想,有两点不明:“恶性场所”“非政府主义”。前者我压根就没弄清其概念,而后者,矶崎老师及椹木老师认为艺术或者建筑不应是非政府主义的。这点我的疑问最大。艺术家或者艺术行为不就应该是反政府的嘛?如果附会当局态度那又如何创造出人类自身,或者说脱离政治的独立艺术呢?当然政治艺术也存在,但艺术家的思想应该独立,这是长久以来早已达成的共识。建筑虽不属于纯艺术范畴,但对于矶崎新这样的建筑艺术家他的作品其实早已脱离建筑的固定概念,而升华至艺术品上,他可以不用考虑社会政治因素,设计自己的建筑艺术品,那么还为何宣扬“政府主义”?
      或者由于本人对建筑还不甚了解,对于矶崎新的建筑思想也理解错误了,还望专业人士能给予解答。其实本人对于矶崎老师这种弄潮儿,不断变化自身风格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建筑大家谈不上有多喜爱,但是他的某些思想对于处于混乱期的中国建筑师们或许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好吧,我会把这本书看完并努力看懂,但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能发现自己以上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     仔细读读很有读头
  •     你也是学建筑的么?
  •     建筑思想碰撞,天马行空,更适合建筑思维。
  •     看不懂,不过不喜欢他,极端不如中庸,割裂不如渐变
  •     老头子的文笔和各种领域都很有造诣啊,大师果然大师,未建成又怎样。
  •     还在读...
    先支持一下!
  •     振奋人心的设计理念
  •       现在,能有如此气魄的人不多。这和潮流是两码事。
      
      矶崎的价值不只是在建筑,在更大范围之上。
      
      
      
  •        不久以前看得这本书,图书馆,封面很干净,寻找一本建筑方面的书,完成精灵老师的论文作业,却最终想看这本“未建成”的。
        
         那时的矶崎新在中国已大有名气,只是我了解的还不多。
        
         未建成的理由有很多种,有些是过分追求纯粹的理念而不适宜建筑,如勒杜的乌托邦概念;有些是因为内含矛盾空间而不可能实现,如皮拉内西的“牢狱”;有些是设计竞赛的落选作品”,如前川国男1931年的“东京帝室博物馆方案”;还有是对于当时来说技术上过于超前,如富勒的漂浮球体城市;有些只是年轻建筑师再未接到实际项目前的练笔;当然现在很多的“未建成”是源于电脑,那些无限生成变化的电脑建筑动画般的作品,只能止步于电脑图像的王国里。
        
         从简单而悲壮一点的角度看,“未建成”应该还是一位被现实所桎梏而壮志未酬的烈士吧。因为很多时候现有社会制度(很大程度上是被很多建筑大师都情愿回避的政治吧)不允许或不情愿这样的建筑存在,而这在直观上便靠“竞标”这位冷面杀手把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建筑扼杀掉。所以,丹下健三先生的具有“象征性”的“主楼150m的上部设计有93m高的双塔”的方案,击败了矶崎新所希望的“不应该象征等级制,而应该成为可自由接触”的“市民大楼”的中层“东京都新都厅社”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当权者权力不予迎合的姿态。可是在当时的日本,过于理想的民主化建筑终究会溃不成军。
        
         有一次乘车经过青岛市政府前,导游突然说:“看,乌纱帽!我们私底下说说,这也是青岛新区的象征之一呢。”从正面看,青岛市政府大楼的确极有乌纱帽的神韵,形似且威严。“乌纱帽——青岛新区的象征之一”,可悲还是可笑?把市政府楼建成乌纱帽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奇怪的心理在作祟,难道是对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欣赏和遵循吗?这个乌纱帽背后,会有什么方案落选吗?或许,有矶崎新那样的落选方案,也是建筑界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一个可庆之事吧。
        
         “未建成”是一种哲理。因为这是一种幻想,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因为它体现着建筑师一种本能的冲动,一种全新的理念,抑或一种对建筑的无需任何依托的狂热。
        
         所以,在矶崎新眼里,“未建成”是一种幸运,因为“未建成提出了那种未被现实污染的纯粹理念”。因为“建筑和城市永远是创造和摧毁的命运”,而只有“未建成”才永远存在于思想中,没有时间性,唯有不停的完善,拥有永远的历史。
        
         “未建成”与“建成”之间,有时只有一点点距离,现实和乌托邦之间,或许也只有一点点距离。
        
         但“如果从中把乌托邦的‘乌’字去掉,也许它就会在什么地方建成了。要是真的这么做了,那就走着瞧吧。现在要将所有的托邦一网打尽,因为已经撒下了精巧的大网。”
        
         所以,乌托邦只能是乌托邦,真正的“未建成”永远是“未建成”,幸运也罢,悲哀也罢。
      
  •     进入不了情境
  •     实在没有时间仔细读,待以后补上。
  •     ISOZAKI无愧大师称号。东京新都厅的描述人让我想到了CCTV。分析很到位,感慨ISOZAKI的前瞻性
  •     新陈代谢,445页算是啃完了~
  •     矶崎新老师是歌“变色龙”,从新陈代谢派到现代派,再到后现代,再到解构,到现在的新现代,呵呵,总是弄潮儿。
  •     书没看过,不过我其实有点不同意这个观点的。
    我觉得未来的建筑也许会是一种反思的建筑,而风格多样化。
    那些实验性的体量大的建筑很有科技感,也的确很牛。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并不会成为像现代主义这么流行的趋势。
    原因很简单,地球的资源问题,金钱问题,都会让这种建筑面临生存的挑战。造这种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cctv, 鸟巢,这些我相信没有多少国家可以花这么多钱用在这些建筑上面。而现代主义不同,他能流行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就在于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廉价与功能的特质。
    所以说,发展中的国家就迫切需要那些看上去很牛,很高调的东西。来象征自己的成就。
    而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步入反思和环保的阶段。所以他们很少需要这些东西。
    迪拜的东西其实只是受人们关注多,觉得它牛,就好像cctv 一样,但真的是不是在业界评价高呢?我觉得会有更多人笑它们如同一个暴发户一样没有格调。虽然它能成为很好的地标,但因为过于奢侈,又有多少个迪拜可以让我们造这种东西?
  •     不是厄,我学心理学
  •     最喜欢这种边介绍自己方案边陈述观点的书啦!不得不说矶崎新在城市层面上的考虑,要大于建筑,尽管城市和建筑是一体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新京都厅舍的方案,很喜欢他想用一个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过是一个灰空间,表达一种现代民主的精神,但若不是太“民主”,恐怕就建成了,
  •       围绕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是时间、废墟、影和暗、未建成。其中的“废墟”几乎是贯穿他一生的隐喻。年少的时候,废墟令他感到恐惧,亲眼看到广岛与长崎变成废墟,使他早早怀上了一层末世情绪。因而,去填补那些被摧毁了、消失了的空白,后来亦成了他不断渴望去创造的最大的冲动。
      后来,那句有名的“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一出,吓到许多人,不过矶崎新经过一番转折的解释,“废墟”的概念,便不再仅仅代表一幢建筑轰隆一声倒下的姿态,它成了一种记忆的衍生与更新,一种用来记录时间的文案。
      
      从矶崎新对废墟这个概念的理解来看,事实上首先就是与时间概念密切相关。“近代以来的时间概念,越来越走向差异性,比方说瞬间,在这个点,未来和过去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过去的废墟会留存到现在,就像将来也会变成废墟一样。而在某个时间点上,未来的废墟和过去的废墟是同时存在的。其次是以前的东西渐渐成为废墟,然后消失,接下来又在未来重新建成,因此可以说未来的城市是现在城市的废墟状态;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未来的城市也可能会变成事实上的废墟。最后,建设跟摧毁事实上是在同一时间共存的。”
      这便是“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的真正含义了。人们常说,我们回不到过去。从物理的常识角度固然如此,但从心理与记忆的角度而言却并非如此。就像普鲁斯特所理解的那般,时间以及它的投影会通过某种物质得以保存。这种保留如同琥珀和火山一样,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里重新被发现。那么废墟与在废墟上新产生的建筑,我们是不可以理解为对过去时间一次次的摄影,建筑师通过过去的照片,模拟与重生了人类的现在呢?
      
      安藤忠雄曾在《迈向废墟的建筑》一文的最后写到,“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做那种就算是废墟,最后只剩下地基与底楼部分,但却仍充满叙事能量的建筑。作为废墟而存在的建筑,我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不过证明这一切的,也唯有时间。”其实,安藤与矶崎新在废墟里所体验到的,都是对于过程与活力的执着。废墟在此刻,充满了美。
      而废墟的这种美,大抵是时间赋予的。废墟虽然已经接近结束,但奇怪的是人们注视它们的时候,总觉得它们代表了永恒。那种破裂而不完整、还要继续这样风化下却还没倒下的建筑,被黄昏的光线拉出了巨大的倒影。黄昏与废墟,两种同样代表了即将结束又暂未结束的状态的事物,在互相结合的那一刹那,令人深深的卷入了震颤的情感。无尽的时间,在瞬间说服了我们。
      我们为世间的种种所震颤,其实,只是被时间所震颤。
      
  •     很想认识下lz
  •     诸类书本不宜多读
  •     未建成比建成具有更大的意义
    04年在青岛看矶崎新的个展 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认识
    现代的城市建筑 未尝不能说作是行政建筑 一种理想它在这个环境下所受的局限是很大的
    许多的优秀的建筑家难以做到妥协 就只能退避到乡野 去实现私人化的乌托邦梦想
    而某种意义上矶崎新,安腾们作为大师 他们所相对获得的自由和实施的权利会大一些
    他们也就可以把这些未建成的理想保存下去 甚至去尽力实施和发散
    未来的城市是一片废墟
    “乌托邦只能是乌托邦,真正的“未建成”永远是“未建成”,幸运也罢,悲哀也罢。 ”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 我们又能怎样~~~
  •     虽然不是很喜欢他的设计,但他的想法还真是多。。。
  •     一石文化 陆智昌……
  •     很不错。
  •     没怎么懂...大师果然是大师
  •     自贡恐龙博物馆我还没去过- -。愧为自贡人阿。~
  •     刚查了图片,作为83年的建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了.
  •     再过几年读
  •     雄伟的空中都市
  •     汉字……借助书评才略有感觉,缓缓再开始第二遍
  •     何日再版?
  •     矶崎新可以说是吸引我走进建筑学的人了,高中我就知道这本书,但直到现在才看,当然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太厚了- -。翻译很有问题,前面看的比较吃力,到电脑城市开始翻译才变得比较顺,从虚体城市东京都新都厅舍开始变得通俗易懂。个人最喜欢东京都新都厅舍和海市这两部分。他的观点很多还是有同感的。对他的感情还是和对其他建筑师不一样啊,哎。
  •     的确,像安藤忠雄所说,在建的、未完成的、废墟般的建筑是最具野性与力量的。
  •     没看过这本书。
    面,为什么艺术家就应该反政府?
  •     矶崎新1960年就能构思出如此振奋人心和异想天开的方案,真是叹为观止~
  •     嗯,其实这可以是一篇论文的雏形
  •     艺术家可能需要反对他的政府,但是建筑家反政府了是没有活干的。建筑家是最需要跟政府合作的。
    其次反政府跟无政府是不一样的……前者反的是一个具体的政府,后者是反对有“政府”这个存在。
  •     为什么在网上买不到这本书了~~~
  •     好像没读完。
  •       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呢?有一次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说未来之前,得先看看过去。
      
      事实上,我自己对自中世纪以来建筑风格的转变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见解: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人类行为的速度加快来推动的。
      
      简单的回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古典主义崇尚繁复的装饰,尤其以巴洛克建筑为甚。现代主义建筑由于是为了与工业生产相配合产生的,所以其以极度的功能化和简洁为最主要的特点。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重新回归了形式,但处理方式与古典主义已大大不同——更倾向于形式与功能结合。最后,解构主义,通过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我对这一变化的解释是,古典主义时期,人们行为的速度还比较慢——能够看到建筑更多的细节;而工业时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突然提速,建筑也不得不随之变化——简单的几何形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更像是对现代主义的极端表现进行的修正;而解构主义,是以强烈的线条打破静止的视觉观感——也就是说,使用一种运动的眼光来看这个建筑。
      
      当你慢慢走着,你可以看到爱奥尼柱上完美的比例和栩栩如生的女神雕刻一点一点绽放在你眼前。然后你有了车,在城市里穿梭,四四方方钢筋水泥的怪兽在被你车轮下的道路划分成四四方方的地块里矗立着(像刀一样)。再接着,你在靠窗的位子上,飞机慢慢起飞,城市的一起都在慢慢变小,你眼中充斥着不可辨识的小方块,但也还有一团“废纸”是你仍然能注意到的——那是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SEE?我们怎么“看”建筑确实也决定了建筑长什么样呢。
      
      那么我们可以来谈谈未来了。我认为,城市也许功能会越来越紧凑,但为了适应人的视觉观感,形态上,城市仍然会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个“大”,指的不是面积上的大,而是整个体量或者是壮观上。
      
      当然,另一方面,我想大家也一定发现了这个“理论”上的逻辑漏洞,即“速度”与建筑形式可能仅仅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因果的关系。但是把速度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形态的一个参量来看待也未尝不可。
      
      随着工程技术的成长,人们挑战地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体量更震撼,风格更凌厉的建筑我想是会慢慢占据世界的——而对应的速度是,比如说,可以观景的太空梭,地上的新干线,甚至地下的地铁(现在地铁里的黑洞洞实在是有够无聊)。
      
      我觉得我的想法也是有证据的,不信的话就看看现在的迪拜。
      
  •     是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但是相隔已久,当时看到的时候,觉得完全是在胡言乱语,通篇的哲学术语,那时候简直看到就想睡觉,等过几年再看的时候,感觉不太一样,也许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在不同阶段阅读会有不一样感觉的好书.
  •     没看懂
  •     粗读浅止,待二度。
  •     很自我
  •     ARATA真是个传奇人物,读完UNBUILT,回头看看自己的轨迹,穿过了多少恶性场所,总是沉溺在某种模拟主义中
  •     我去过,记得米黄色。不过不记得对我有什么冲击了
  •     他理念好像是乐观的--“既是消失,也是重生”
  •     因为他们太前沿,所以诸如“非政府主义”这样的观念可能是反潮流和提供多样性选择的手段而已,他们未必是正确。以我拙见,这样去看待先锋思想,或则就会明了和好理解些吧。建筑必须加入“行政力”才能够加以实践检验。回首百年前柯布和莱特也有类似的见地,最后还是空谈,至少是没有大范围实现,因为本来理论就有很大缺陷。不要说你疑惑了,连业内众多人都疑惑,如今国中业内这样的先锋尚是少数,看世博中国馆和欧美各馆的观念对比就知道了。甲方和建筑师之前究竟如何良性循环互动,等中国真富起来吧,这都是老话了。我想国内像陈丹青这样能说几句话的人都慢慢隐回去了,不免悲观,实在退步。
  •     这本是,可以读十遍!
  •     有见地~~确实是一篇好论文的雏形
  •     这人有点意思
  •     始终对这位先生无爱。。。
  •     很早读过,一般
  •     日本建筑大师风采
  •     绝版惹……
  •       60年代的空中城市、70年代的电脑城市、80年代的虚体城市、90年代的蜃楼城市,这些都是矶崎新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
      未建成只存在于媒介中,如眼前的这本书。这些作品,有的过分追求纯粹的理念而不适宜建造,有的对当时的技术来说过于超前,还有的甚至是设计竞赛的落选作品。
      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不会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因而,看似建成的可以永恒的物质实体,却得到一个结论的死的判断,反而没有未建成对时间的超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实体消失时,将来的人们,反而可以看到文本里的概念作品与他们的接近。
      没有短视的功利目标使人的思想获得自由,好的社会能看到无用的价值。务实的人在建设这个世界,世界需要拯救的时候,务虚的人会站出来。
      
  •     小时候去,觉得博物馆好大。前几年又去了一回,觉得没那么大了,但感觉还好。终于知道了设计者的名字,多谢。
  •     废墟正是我们人类未来城市的形态 未来的城市即是废墟
  •     反建筑才是建筑本身。
  •     东京都新都厅舍,我记住了
  •     标题很新颖,不过对于不怎么了解建筑史的我来说,题目再新我也不是太能看懂。印象最深的是矶崎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未来的城市是废墟”,书中有矶崎新的想法,看完后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书中很多设计稿,大多很前卫。话说还是要看一看普通的建筑史,一下子接触太新的东西反而摸不着头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