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形与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宅形与文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112092758
作者:阿摩斯·拉普卜特
页数:156页

章节摘录

  人类在气候适宜的地方不需要藏身之所,在条件略差的地方可以在洞穴中容身。然而,一旦离开了这些地方,就要针对气候进行设计。就此而言,住宅就成为一种容器。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其中的人和物加以庇护,以防野兽和敌人、乃至气候等自然力的侵扰。住宅也是一种工具,它形成一个适于居住的环境,使人能够摆脱周围事物的不利影响,得以自由从事其他活动。  人类需要克服的自然力强弱不一,对庇护所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于是,气候量度便成为确定这种需求的有效概念。如果将之绘成图表,其范围将从气候方面的无需容身之所跨越到最需要庇护的地方。表中的每种解决办法都会在特定的技术资源和社会需求下,为住户提供尽可能的保护。气候越严酷,住宅的形式就越有限、越固定。如果引入一个术语叫“惟气候论”,那么该术语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选择的余地自然就小了。然而,气候再严酷也不可能完全限制选择。虽然山区的寒冬意味着人和动物都难免足不出户,其庇护所仍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  在气候最恶劣、物质环境最差的地方,解决的办法往往最有效,也最具启发性。常见的实例包括北极地带,尤其是北美极地完美的冰屋;沙漠里,特别是新、旧大陆沙漠地带的泥屋与石屋,以及湿热地带架空楼板,深远出檐和不立墙壁的经典作法。将这些形式纳入考察范围的确很重要,但我们的视野恐怕还要放宽。很多问题都要举出更多的实例才能说明,比如为什么说上述手段是经过深思熟虑产生的,建造者对需求的认识与应对措施如何,以及与气候对立的作法的存在原因等。  ……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阿摩斯·拉普卜特
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著名教授,建筑与人类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是环境与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专注于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原则、交叉文化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与综合。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城镇与地域设计专业的硕士学位。是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及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会员。在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并曾在英国、阿根廷、加拿大、瑞士等国做过访问学者。并被邀请在世界各地进行讲学。他著有200多篇论文,多部著作和专著。其作品曾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是《城市生态学》杂志的主编,同时还是很多国际级刊物的编委会成员和国际组织的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授予EDRA杰出职业奖。被任命为NEA和GRAHAM基金会的高级董事。1982-1983年期间。成为剑桥的克菜尔-霍尔(ClareHall)的特别会员,还是国际建筑评论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第一章 宅形研究的性质与定义
分化轨迹
研究缘由
研究方法
特定目标
第二章 有关宅形的理论
气候与庇护所
材料、建造与技术
场地
防护
经济条件
宗教
物质决定论批判
第三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宅形
基本假说
社会文化与宅形
生存限度与选择
基本需求
住宅与聚落
相地
恒常与变异
第四章 气候限定因素
气候量度
无形手段
探究途径
因地制宜
气温:干热
气温:湿热
气温:寒冷
湿度

雨水
辐射与光
第五章 技术限定因素
建造过程
选材依据
移动性
预制结构
侧向力
耐久性
重力
纯受拉结构
框架结构
受压结构
垂直承重构件
第六章 纵观当今
发展中国家的宅形
西方的文化与宅形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宅形与文化》是以一个环境设计师的视角,关注风土建筑与聚落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究促成这些民间居住建筑形态及可识别特征的作用力,反观今日住宅之得失,这是写作的初衷。我觉得把这样的想法在课堂上提出来,作为正式讲授内容还是第一次。学生们的热衷使我对此益发投入,而答疑过程也确实让我理顺了思路。
《宅形与文化》试图提出一个概念框架,以观察千姿百态的民居类型和住宅形态,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不断对这一复杂领域加以限定,以便更好地理解宅形的决定因素。
这一课题要把建筑学、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人类学、民族志、跨文化研究,甚至行为学结合起来。

图书封面


 宅形与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Rapoport谈论的是住宅,如果我们认为精英建筑与民间建筑真的存在分野的话,那么这里的“住宅”显然指后者。郭文亮在《象在兰阳——三种方式/多边对话》中将我们建成环境按照建构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种为“常民的方式”,即居民与家庭及社区成员自力造物,人人皆懂建造,人人皆是建筑师;第二种为“工匠的方式”(craft),即通过经验将长期积累而成的模型进行微调或组合以适应新的需求;第三种为“设计师的方式“,即通过绘图的中介将理念转译为外部形象的过程。Rapoport大体也是这样分类的,他将第一类"常民的方式“命名为“原始性”(primitive),这类方式对个人需求和环境的应答更为直接;第二类“工匠的方式”命名为“风土性”(Vernacular),这种方式产生于农耕时代,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和约定俗成的用法。这三类住宅是从前往后不断分化的,与社会形态的分化如出一辙。后者往往占据着建筑学金字塔的塔尖,而前两者则较少受到建筑界的关注,说到底,他们本身也不属于狭义建筑学的范畴,但这不代表这三种方式应该各行其是,而应该知己知彼、相互借鉴。《宅形与文化》想要讨论的是,是什么决定了民间建筑的形式呢?他批判了当时常见的气候决定论、物质or技术决定论、场所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统统以“物质”为主导因素的理论,也不赞同“宗教决定论”这样太过单一的解释。作者的论证方式是举反例,他援引了大量人类学的考察案例,视野广袤,读起来非常有趣,将建筑学的外延拓展至人类学大概也是其贡献之一。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社会文化因素起主导因素,气候与技术是修正因素。他认为”社会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括文化、风气、世界观和民族性等方面。同样举了很多民居的例证来证明同等环境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住宅形式?有条件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人们这样盖房子而不是那样?其中列举的包括基本需求、女性地位、对私密性的不同追求等都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持怀疑态度的是书中很多例证比较非典型、甚至是孤例,我不赞同它们与日常所见的大众住宅存在同等的说服力,因此用它们作为反例来证明可能不足以使人信服。甚至可以进一步假说,为什么有些居住模式日益普及而有些日渐式微,是否存在一种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自然选择“机制将一些不符合生存环境的住宅模式都淘汰掉了,如果真的有,那么这种机制可能是比”社会文化“因素更高一级的控制力。不过不管是什么因素,用因果论来推倒都容易显得武断,不如用概率论来解释更为恰当。另外书中没有谈到民族迁徙对宅形的影响,大概是因为讨论的范围过大,只能用“片段”式的文化来例证。以上只是一点个人拙见,这仍然是一本写作规范、例证详实、语言流畅、读起来令人愉悦的优秀理论书籍。
  •     赶着60年代那一批浪潮,反思民粹和文化对精英和上层建筑的意义。只是所居实例大多有选择性,过于强调文化的决定意义,论点在当时有新意,只是论证牵强,论据缺乏一手资料的支撑。看看还行,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追忆和回顾,可以算是时代的一个记号。
  •     译者的能力很强,用词也很到位,一边听课一边读书很愉快。我希望能在书中不光看到乡土建筑如何如何,还能看到转变过程中一个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现象。    蓝皮书真贵。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很薄的一本书,内容却丰富而洗练,读起来一气呵成,大为过瘾!
  •     理论框架跟森佩尔的数学式十分相似。森佩尔提出Y=F(x,y,z,etc). 其中Y=艺术作品,它由常量F和变量(x,y,z,etc)决定。森佩尔认为常量是功能,并按照类型区别功能。变量他则认为是材料,地方,民族,气候,信仰与政治等等。而到了拉普卜特这里,他将社会文化当作常量,或曰“首要因素”,而将其他物质技术因素当作变量,或曰“次要因素”
  •     送货很快,书是正版的
  •     第一次读的时候其实还蛮吃力的。
  •     不是什么讲得很明白,是什么讲得比较模糊。 过段时间我还得再读一遍第一章和第二章。
  •     这是一本很耐读的作品,作者说的很多建筑、民居、风土建筑等等,都大多数停留在字面上的描述,没有足够的图片图像、或者手绘的草图作为详解,读起来确实很费劲啊
    !!!无奈增加了读者的工作量,该书入门的门槛不知道是不是太高,确实有些东西想象不来,光用文字真的很难说明的,希望可以在再版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增减,方便著作的广为流传。不是晦涩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让读者接受,而且是尽快接受你,才是最重要的,要不书出版是为什么???
  •     追本溯源
  •     对所谓“生存模式”的阐述借助了相当数量的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实例,可谓详尽。不止书中对社会文化这个首要因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读本书也需要相当的文化涉猎广度才能更好的理解。表示对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的民族和其住宅营建方式不大能记住
  •     常青老师翻译的,很有水准,真的很不错,强烈推荐!
  •     读了应该有收获的,也是相关研究的很好的参考书
  •     我还是读得懂的
  •     表述一种观点
  •     这个问题常常被谈到,因为太经常,大家都不在意了,觉得来来去去就那么几点,但是这本书很好,没有另辟蹊径,而是更踏实、更详尽,也更有洞察力和归纳力的把问题扩展放大和明晰~对待不确定、难比较因素的态度和方法值得学习~
  •     好書,經典不提了,一學建築就開始看的
  •     越读越有意思
  •     决定决定论
  •     前30页几乎是在说废话,所谓的对于物质决定论的质疑与批驳都是没必要反而有些勉强的,倒是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小知识~
  •     书好物快,,d顶一个...
  •     从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住宅,开阔了视野,值得一看
  •     很值得一读的建筑人类学著作,但是要结合中国或自己的文化环境来思考,才有价值。
  •     速扫,对此不是那么有兴趣
  •     从民居的角度又展现了人类的理性在盖房子这件事情上面占得并不多,文化和风俗常常更能左右建筑,科技发达后,物质环境的限制越来越少,导致现在房子更加自由了。结论部分那短短的文字更是打了理性主义的脸……本体论的东西也就包豪斯才开始作为至高无上的东西强调。其实也是众多的文化之一罢了,葛明教出房子也都长得差不多嘛……
  •     很不错哦 建筑学必看书之一
  •     给同事买的 邮来了说是像旧书
  •     经典书,在文化先行的思路下研究形式
  •     现在看来太浅泛了
  •     建筑人类学?
  •     这本书需要耐心地读才有味道
  •     深入浅出,一点都不枯燥
  •     用了一个晚上看完。丰富有趣,需再阅读的书
  •     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在全球范围内,从地理、气候等等各个方面比较了各地的民居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影响住宅 “结构” (我所理解的宅形)最大的因素使文化。 不过最近正在看《人类社会的命运》,所以对于客观条件又如何影响文化很感兴趣。
  •     物质形式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 将注意力聚焦于普通宅型 关注范围缩短至史前和前工业时期 从而更清晰地呈现出社会文化 气候 技术等因素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     书还是不错的,开了新视角。 然而看了《人类学入门》之后,感觉在建筑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可挖掘的还有千千万。
  •      译者的能力很强,用词也很到位,一边听课一边读书很愉快。我希望能在书中不光看到乡土建筑如何如何,还能看到转变过程中一个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现象。
  •     不错
  •     掉了一堆书袋。作为本科建筑学教育的必读书目不为过吧。真心觉得优秀的理论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突出的不是个人的想法有多么创新(在这样的时代,大部人是不是觉得自己曾经以为的“新点子”在过往的某个时刻已经发表并且出版了?),难得的是举一反三和强大的天线般的头脑以及在不同事物之间敏锐地察觉出相关性并为自己的综合论述作依据的能力。
  •     不错的建筑学书,文化和形式相联系
  •     最近接触了不少西方60年代出版的建筑学理论类书籍,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
  •     后面技术的部分比较枯燥。其他部分么,个人感觉求证得不够严密。
  •     不错的书 一本 建筑理论丛书
  •     风土建筑可能对今天仍有很大价值,它的价值由于限制而形成的一个一般化、“松动”的框架,人类恒久和变化特征之间交互影响能够在这个框架中得以表达。P131
  •     在豆瓣翻出来的,是常青翻译的,还有昆西小姐。
    就是当当坑爹了,一拿出来书角已经给我折坏了!
    我是给邮回去呢,还是就这么讲究呢?
  •     好需要
  •     宅形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影响力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能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而且这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内涵需从最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同时,气候状况(物质环境会鼓励某些情况的产生而使另一些情况成为不可能)、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理想环境的工具)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社会文化影响力可称为“首要因素”其他各种因素称为“次要”或“修正因素”。
  •     配图不足,可以写成儿童读物
  •     传说中的建筑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今天看来观点比较浅显和中庸。实例很多,可以作为索骥之图
  •     前2章看的很累,后面就酣畅淋漓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