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高职高专教材 > 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11321705
作者:辛艺峰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3.6.2室内环境中的陈设设计物品类型  从室内环境陈设设计物品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家具、纺织陈设物品、日用陈设物品、装饰陈设物品与绿化植物等内容,它们分别为:  1.纺织陈设物品  所谓纺织陈设物品,它是室内环境设计中除了家具以外使用面积最广的陈设物品之一。由于室内纺织陈设物品的柔软特性,因此它成为室内软环境创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从广义上来说,纺织陈设物品是由较小单位的基材所构成的柔软编织物或组合物,具有实用与装饰两大功能的织料;而从狭义上来说,纺织陈设物品是指以纤维为基本原料,而且多数必须经过纺纱、织造、染整等主要工序,必要时还需采用印花的程序制作而成。现代室内纺织陈设物品作为室内环境设计中特有的软性面料材料,正以多彩多姿、充满生机的新面貌,体现出实用和装饰相统一的特征,起着拓展视觉和延伸空间环境的作用。  (1)纺织陈设设计物品的种类:  纺织陈设设计物品是现代建筑室内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类很多,用途广泛。按材料来分,可分为棉、毛、丝、麻、化纤等纺织陈设物品。按工艺来分,可分为印、织、绣、补、编结、纯纺、混纺、长丝交织等纺织陈设物品;按用途来分,可分为窗帘、床罩、靠垫、椅垫、沙发套、桌布、地毯、壁毯、吊毯等纺织陈设物品;按使用部位来分,可分为墙面贴饰、地面铺设、家具蒙面、帷幔挂饰、床上用品、卫生盥洗、餐厨杂饰及其他织物等纺织陈设物品。  上述划分方法中,从使用部位来分的方法便于室内设计中的操作,其详细内容及作用分别为:  1)墙面贴饰织物——主要包括无纺、涂塑、粘合、针刺、机织等墙布(纸)及棉、麻、线、绒、毡各类贴饰织物。它们除具有装饰上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潮、防霉、阻燃、抗污、吸声及隔热等作用。施工时只需利用胶粘剂就能将其粘贴到墙面与顶面的天花板上。  2)地面铺设织物——主要包括机织、簇绒、针刺、枪刺、手工编织地毯及人造草坪等各类铺设织物。同墙面贴饰织物一样,在室内除具有装饰功能外,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富有弹性,同时具有防潮、隔热、吸声、抗污与阻燃多种功能的内部空间环境,并在提示及创造象征性室内空间方面具有作用。  3)家具蒙面织物——主要包括椅、凳、沙发等家具的固定蒙面织物及各类家用电器、有固定蒙面织物而需要保护的家具活络套,以及起装饰与保护作用的披巾、白布与靠垫等。其功能特色是厚实、坚韧、耐拉、抗磨损、有弹性、触感好、防油污、挡灰尘等,靠垫还能用来调节人体的坐卧姿态,使人体与家具间的接触更加贴切,若设计处理的成功,还能起到点缀作用,使室内空间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增强,增添艺术的魅力。  4)帷幔挂饰织物——主要包括窗帘、帷幕、屏风、门帘、帐幔、壁挂等帷幔挂饰织物。其作用是调节光线、温度、声音与视线,分隔空间,加强空间的私密性、安全感,渲染环境气氛,增添装饰韵味,并起到防尘、挡风、避虫的作用。  5)床上用品织物——主要包括被褥、床垫、衣服、睡衣、毛毯、毛巾被、枕头、床单、床罩、被单、被面、被套、枕套与枕巾等床上用品织物。其作用主要是供人们睡眠、休息所用,也具有实用和装饰两个方面的作用。

前言

  我祝贺辛艺峰教授两本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著出版。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使自然环境成为人类能够按自己的愿望加以改造的对象。当科学技术得到正确使用时,它可以作为第一生产力创造丰硕的人类财富;但当科学技术陷入不正确使用时,它又可以作为巨大破坏者引发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这已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并成为经济全球化中严峻的现实。由联合国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后来的《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充分体现出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  显然,这些也为环境艺术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即“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  环境艺术设计当然应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人居空间为前提,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应将对人类生活与环境生态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是否能创造符合人性的栖居、是否能为人类积极主动地构造更为适合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己任。当代有社会责任感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现实世界,他们试图更清醒、更深入地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世界中隶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这些理念在我校艺术设计系辛艺峰教授的新著《室内环境设计》与《商业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两书中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印证。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结构工程、数理、艺术、美学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创立至今尚不足二十年。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由艺术院校设立,而国外类似学科多设置在理工科专业的院校中。我一贯主张在有理工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设置人文学科专业,设置人文与科技的交叉学科专业当然就更有必要了。我常常说: “人文文化为科学文化导向,科学文化为人文文化奠基。”这句话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可能不无用处。  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生产、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物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们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且能达到最好的环境保护功能。当然,作用也可能恰恰相反。所以,身为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本身的演变,还要了解在人类作用下自然环境是怎样演变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不行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是其两翼。爱因斯坦认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主要奋斗目标。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也明确表示:工程师不能只追求工程的最大效益而成为“文盲”。

内容概要

  辛艺峰,1961年11月生。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导师,艺术设计系副系主任,负责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研究生教学及主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室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及室内设计分会理事、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及首批认定的高级设计师。  主要从事城市及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理论研究、教学、科研与工程设计工作。著有《建筑绘画表现技法》、《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快速效果表现技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业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建设部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暨“十一五”规划教材《室内设计原理》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展出及完成各类城市及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与工程项目百余项。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结论 认识窒内及其环境设计 0.1 认识室内 0.2 室内环境设计观念的演变 0.3 室内环境与相关设计的关系 0.4 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观念第1章 窒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 1.1 室内环境设计的意义与特点 1.2 室内环境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1.3 室内环境设计的依据与要求 1.4 室内环境设计的内容与范畴 1.5 室内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2章 室内环境设计的风格变迁  2.1  中国传统室内环境设计风格 2.2 西方传统室内环境设计风格  2.3 近现代室内环境设计风格 2.4 未来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第3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原理. 3.1 室内环境的设计美学法则 3.2 室内环境的空间设计 3.3 室内环境的色彩设计 3.4 室内环境的照明设计 3.5 室内环境的家具设计 3.6 室内环境的陈设设计 3.7 室内环境的绿化设计 3.8 室内环境的识别设计第4章 室内环境设计的技术问题 4.1 人体工学与室内环境设计 4.2 装饰材料与室内环境设计 ……第5章 室内环境设计的学习方法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辛艺峰教授编著,全书分为10章,详细介绍了现代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文化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建筑、生产及特殊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意义、原则与要点予以叙述。同时,还选择了70余个中外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采用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作品分析、主要设计图纸和实景拍摄图片的构架形式进行编排,可供读者在设计中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艺术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5章。《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各个要素合于逻辑而又清晰简明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紧扣当前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从设计理论和具体实践两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对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艺术原理、技术问题予以阐述,并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归纳出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方法。
《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叙述深入浅出、体例选择得当,是一本系统介绍室内环境设计的专业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土木建筑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建筑及其相关内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对室内环境设计具有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和使用。

图书封面


 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与入门方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因为下雨,还害怕会打湿了。拆开一看挺好的。不错
  •     很好,跟想象的一样,很有帮助
  •     初学入门很实用~
  •     书挺好的 印刷清晰 服务到位
  •     除了考试,我实在不知道这书有什么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