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子部 > 传习录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14603385
作者:王阳明
页数:341页

内容概要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作者简介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图书封面


 传习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传习录》有两点收获:1.不是关注训诂或者是其他大师对于儒家经典的不同理解,例如看遍百家注解的论语,而是自己逐一改正自身的缺点,以我为主。学识是附属,本心是根基。2.去私心则去烦恼,则更近于本心。只要有私心则就趋向于利己,利己则必有损人之处,有违本心,则多悔恨。不喜欢之处在于王阳明引入了或者树立了,心,性,理等诸多概念来描述其理论,很多地方言论类似禅宗的顿悟。天道神一样都沾染神秘主义色彩。必将我等划为两类,少数能顿悟的和多数蠢材。这和孔子原意必有不同。王阳明另一观点不错,人不应仅在静坐中求静,一到动时,又一塌糊涂,其本质还是无论动静中都要培养本心,才能正常入世。抑郁症治疗中有一著名的森田疗法,其方式就是不能让患者仅仅卧床静养,越养越差,而是采取劳动改造的方法,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使得心能静下来,看来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发挥。串接王阳明的几句话也可以对付当前IT业界常见的猝死。王说每天使自己心情愉快则近于道。你会反问:我需要努力工作超越自我。王说人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否则就没有良知。你又会问人皆可为尧舜,为什么我不能称为盖茨。王说人皆可为尧舜的意思是,回归本心则人都是黄金。虽然尧舜是万两,你仅一两,但纯度相同。另外王阳明和南怀瑾一样,推崇古本《大学》,认为朱熹的改动有问题。其在当时的地位也和见解今天的南怀瑾类似。
  •     《传习录》一读心得近日读完了一遍《传习录》,除了感叹阳明先生的真知灼见和一世功业外,还是有一些心得的。结合我所有的些许领悟,与大家分享一下。阅读要学会跳过障碍《传习录》成于晚明,记录的是明代中期的事情。虽然文章语言浅白,作者和阳明先生也都尽量要人明白理解,但毕竟是古文,即使是记录的都是以白话的形式,也是古代的白话,现今听起来很有难度。再者,阳明先生一代大儒,阐述的是对儒家学说的再发展,学生也多是儒学大师,起码是举人功名,甚至是状元,几十年寒窗就是在读儒学经典。书中的对话和书信讨论的都是基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所以没有点儒学功底,甚至连基本的儒家概念都没有,读起来完全可能不知所云。“明明德”、“博约”、“新民”之类的词汇反复在文中出现和讨论,有必要了解。还有就是古代的常识,文化典故的缺乏也会对阅读的流畅程度造成影响。古人名字复杂,那时候的一些读书人必知必会的典故公案到了现在也都大多生僻。综上所属,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有四类内容不要过分纠结:一是人名、典故,二是儒家经典章句、概念,三是古代口语中的特别的语言习惯,四是心学中所用到的各种概念术语。特别需要说的是第四点,如果说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如何理解阳明心学呢?我以为,阳明心学本身是儒学的再发展,尽管王守仁一再强调这是反朴,但崇古作为儒家的传统,这种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他阐述自己的哲学的时候也必须依靠旧的经典和已有的各种术语词汇加以阐发。各种心、理、天、性、一、文等等概念在书信和对话中反复提起,作为讨论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名”而已。在名之下,要表达的内容其实不一定需要这些“名”。而这些名在论述中都是用“即”相连,如果纠结这些名词本身,就会陷入“都一样”的结论,若非要找出区别,大概除了晕头转向,也没有别的可能了。我的理解,阳明先生说的,大概只有一个内容,和老子、和佛陀的说法是一样的:有这么一个东西,好东西,说不清,随便给个名,你自己去体会,功夫到了自然就明白了。虽然阳明先生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和佛道两家有近似,不过,儒家的概念体系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决定了心学与佛、道不会一样。老子说大道至简,佛陀说有八万四千法门,耶稣说他的轭是轻的,他的道是容易的。阳明先生也是这么讲,可见古今中外,追求真理殊途同归吧。是病!得治!在读到《传习录》之前,依次应该是《明朝那些事》《张居正》《权力的四十八条法则》……大约七八本吧,那时候我刚刚回到北京。经过三年在外,无所事事,每日宅在家中,拖拖沓沓之后,遇到了一本让我这辈子花钱花得最值的一本书《七天治愈拖延症》豆瓣电子书排行榜第一,丁小云著。这本书写尽了我这三年反复研究探索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成为现在这种状态。那些日子,每天早上都会读这个电子书,或一节,或一段。边读边哭边抹眼泪。所谓知音难觅,如是!同事说,拖延不是病。我说,确实不是,拖延只是症状,所以叫拖延症。造成拖延的病,丁小云分析了很多,我觉得算是找到病根了,但还是没有确切的病源,就是这种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在读了一遍《传习录》之后,我感觉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人在诞生之初,懵懵懂懂接触外界(下面的讨论用儒家理论和术语)。在我看来,一个婴儿的降生紧紧是完成了一个人类成员作为生物部分的大部分进化。众所周知,婴儿的身体尚未发育完整,大脑紧紧具备了基本功能,如一块新硬盘尚未格式化。在他日后成长过程需要习得语言以形成思维,需要接纳文化以形成道德。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自然界发展的结果。蒙特梭利在所提到的心理胚胎,基督教的圣灵和各种先天的良知良能的说法都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并且由衷地赞美。心学的性和理大率也如此。什么都不懂,只有不完整的感知世界的能力的时候,大约也就是性相近吧。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能力也是逐步发育的,比如婴儿大约在两周之后才会有眼睛跟踪运动物体的现象。而在这些能力发育或者说学习的过程中,婴儿感知到这些现象,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即长时间的盯着,然后理解。这就印证的心学所谓孩童之初,良知已在,并且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所举孩子学走路的例子正式此类。学走路即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然后形成大脑的基本运动反射,成为人的一部分。此种过程谓之习得。从没有父母用言语教导,用图表解释,用动画模拟的方式教授孩子走路,若有,则是疯了。整个过程全凭孩子自己完成。也难怪蒙特梭利不断感叹造物主的伟大,这确实是奇迹啊。阳明先生主张的,即是以孩子一样的习得的方式去学习适应世间一切,并实现心中理想。所谓心中理想,世界大同,不过是趋利避害且由己推人。前者是生物本能,后者则是社会妥协的产物。人发展至有了语言和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这种交流工具传递思想结果和经验教训之后,一些事情就不一定要经过实践才能获得了,所谓知行合一渐渐分离了,有些事情要先知,知后才可行。这里并非在重复阳明先生所谓的就说,而是这里的知乃是知识,而非阳明先生的感知。这里就遇到了知行的两层意思。阳明先生所举例,好好色恶恶臭一语,剖析之下,臭色皆为物,好恶皆是所感所知,即是判断,而好恶则是行为,虽未动,却有意来动,即趋避的想法。这是细节上剖析。宏观一些如何?如学数学,先是数字,再先是数数,会了数字的发音,看见一样东西就去数数,知行合一,建立数的概念后,要学加减乘除,了解了规则,算是知了,做习题,算是行了,习题强化规则,规则指导做题,然后就又习得了一项本领,俗语说识数了。阳明先生的解释的知行合一于此甚为贴切。然有了这个本领又算是一种知,这种抽象的数学原是来自于现实,现在又要应用于现实解决问题。这就是另一种行。当然,就例子来说。数学应用题算是一种过渡,也是一种引导,让人知道知识应用的方向。这种知行已经不再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行,是宏观的,推而广之的。第一遍读下来,我似乎还没找到心学对此二者所作的区分。人类发展到靠语言文字传递经验思想之后。经验不再靠习得,第二层意义上的知行就渐次分开了。学不知所用成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孩子不乐意上学,因为一方面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另一层,教师也没有告诉孩子们学这些到底可以用于何处。知行分离,不再习得,知道就算完了,不去做,不去身体力行去实践,自以为知道了。可是语言本身的抽象决定了信息传递的不完整,这种经验的传授不是全息的。所以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叹。但教育长时间通过考试来评价结果,反复如此,使人觉得完成了学习即可得到结果,并非要实践之。加之社会分工愈细,传授知识的人本身也没有实践经验,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可想而知。知道了却不去做,这是拖延的本质,这病只有一种药可治,即知行合一。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据说蒋介石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坐电车,发现几个日本人如痴如醉的抱着一本书籍在看,读到深处竟忘形大声朗读。这本书就是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后来蒋介石回国以后,苦心钻研,大力推广。撇开中日之间,个人以为就文化继承方面,日本做的更好。日维新以后,曾就是否全面西洋化,有过巨大争议。而正是因为广大学者极力推崇心学之说,使得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时,又完整保留自己的传统。现在的中国,如日维新之时。阳明心学之道,是圣学之道。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聆听,去感悟。
  •     王阳明,传习录,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推荐
  •     值得一读的书,曾经去过王阳明的故居,当时就特别想看看王阳明的书,了解“知行合一”的阳明思想。
  •     整理中 打算写个读后感之类的?
  •     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     因为是简体横排版,开始心里有疙瘩。但打开看到纸张柔和适手,文字印刷清晰,也很喜欢。十分推荐。《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王阳明心学读本,知行合一值得学习
  •     这么牛逼的书 大家都应该多看看啊!!!
  •     经历了许多事,更加领悟阳明先生的理论——知行合一,良知格物。
  •     在久不看书之后,我很庆幸看到这样的书,因为这真的不是书,是点燃心中光明的火种,它和我看到的所有书都不一样。圣经那个传道者说: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是的,我看过的所有书都成为了自己的包袱。未曾增加力量,反倒增加困惑和愁苦。   室友也是爱书之人,昨天看到我的书架后很意外,因为《资本论》《社会心理学》《血酬定律》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像少年啦飞驰》在他看来完全不搭界。我也想,为何确实如此不同的书,我都认真读过?扪心而感,我了解读这些书的感觉,前一类书是在寻求力量,为了更多的理解这个世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头脑,可以算是为了寻求足够多的信息来建立安全感吧;而后一类书,则是完全享受读书时柔软的内心。   读的书越多,思考却越混乱;见的事情渐多,阅历增长了经验,然而心里的力量依然觉得弱小。   于是不再读书,任由自己困惑,任由自己软弱。这样过了两年,在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我喜欢石悦传达出来的情感,喜欢这个人于是好奇他推荐的王守仁。   最先看电子书《传习录》,是睡不着时随手翻翻,一翻不可收拾。有几段振聋发聩,辩无可辩驳无可驳,服帖而有所得。种树之喻,”及其有根,尚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初植之时,但尽培植灌溉之功,自会有干,自会有枝有叶。尚未有根,便做叶想,悬想何益?   后渐次读之,竟无一理不通。然虽理通,思考不那么混乱,终究在工作应事中时有困惑和低落,心情依然不得解。后来在看《答陆原静》书中看到,”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顿觉如遇知音,乃切读阳明之答案,并想知道陆原静后来究竟如何了,以参考自己性格所决定的命运。   再复读之,阳明论仙佛道皆与自己曾读曾感无误,然阳明之论却让人感觉到心中有力量,而非以心之枯槁来摒息脑之混乱。   读书后终究要回到现实中,阳明所论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不再寻求阳明之论,这种感觉,和克氏的议论一样,总是让你会点燃一些属于自己的力量。而阳明更有意思之处在于,他的很多奏疏、诗词,能让人看到经世致用和切身感受的东西,亦是正气人精。   工作上最近也有所进展,不过积习之久,自然也着急不得。以柔弱之性情,从事金融业务拼杀之岗位,力有不逮。然终究感到心力有成长的方向。祸福不避,不起怒心,圣人之学,求其放心而已。   我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解不开一个困惑,自己并不太在意金钱,愿散千金以求诸人颜开,自己心平,图的只是一个感受。然而却为何却常有不平之情?然而过于有前知之意,有趋避苦乐之心,此既是偏颇了。有求财之心,何妨求之。一心求雅,亦是俗情。   许多困惑,问心便知。外求之意太重,则失其本心。 阳明的知行合一之感,以言语求不得,以阳明之论求不得,只能用心。就像无论我如何描述自己一样,别人通过我的表情、我的声音、我的行动、我的自我描述来了解我,真正的我却是这些信息背后的感受,别人只能用心感受。   上面好像信马由缰了,收回来总结下我的心情。我追寻十多年,求坦然之心,于阳明全集中乃确证无疑,幸福感和能力都有路可循。俯首拜谢阳明,起身靠自己行路。
  •     与美国人追求个体的解放不同,中国古代文人选择的道路却是一样的“内圣外王”之道。可是放在当下,用起来却难了。唉。
  •     很难
  •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最近在看网易公开课里面的王阳明心学,刚好需要一本可以配套读的书。传习录里面主要是王阳明的语录书信,感觉比文言文好理解,偏白话。有原文有翻译,蛮好的
  •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王阳明传心法给弟子们的各种言说,由弟子记录下来的。阳明的学问是致良知的学问。他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心念一动,就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就叫致良知了。他认定每一个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让人做善的事情。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     中华文明以来,文武双全者众,均臻极致者,唯阳明先生一人也。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     个人认为 阳明老师的学说是用以支撑中华民族脊梁的 宗教都算了吧,来致良知吧
  •     王阳明,这个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我第一次知道的历史人物,知道他历尽艰苦,是个博学鸿儒,也知道他军事有建树。他主张实用主义。这次看了他的传习录,说实话里面类似孔子和学生的对答,出现很多从其他书籍的摘录,那些古书又没读过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我坚信这是一本值得终身受用的好书,就慢慢读,一遍不懂就两便,两便不懂就三便,总会弄明白他的主张和精髓,因为值得我肯定的人很少,他是少有的几个完美的人
  •     致良知
  •     似懂非懂,倒是实用,致知格物,诚心正意
  •     书还行,但是里面的注释跟原文没多大区别,还不如买一本不带注释的!
  •     终于买到梦寐以求的传习录了!一生俯首拜阳明!好好习读!
  •     作为中国史上文武双全的一位伟人,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传习录也是我们全面学习其心学的一本好书。
  •     刚刚读完徐爱录,自觉很有收获,旧疑得解,新疑又生
  •     王阳明的传世经典 中国人真的值得一学 王阳明的心学 以及后面发展来的泰州学派等等学派 在那个时代 发扬光大 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之一
  •     有人说王阳明是明朝一哥,有人说王阳明是心学大师,我只想说王阳明是非常厉害、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或想读懂毛泽东、读懂曾国藩,则需先读懂王阳明,王阳明给曾国藩树立了"团练"的榜样和案例,也教会了毛泽东化军于民,走游击战等,毛泽东的思想根源更多根植在王阳明的"王学"土壤上。 传习录是王阳明思想理论的最真实体现。
  •     很早就像看一下王阳明的的传习录,果然很经典。
    书挺不错的,给个好评!
  •     王阳明的名号者不必多说,但对于心学来说,你必须好好看看此书,对在人性美好的自由性被传统儒学抹杀的时候,王阳明站了出来,连小日本都从此书得到了极大的借鉴,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好好了解这位大师,而这本传习录更是经典之作。
  •     很多批评王阳明,批他放荡,甚至认为心学要为明亡负责。但也很奇怪,近代很多大家都是推崇阳明,梁漱溟,也包括老蒋这样的人。个人认为,真正读过他的书可能就不会有这些人云亦云的意见了。王阳明是治病的,治读书人知道的远远多过行动,对国家和社会贡献远远小于预期,治"慵懒散贪",治“心中贼”。至于王学末流,就如同孟学末流,佛教后期一样,不能归罪于王(若一定要这样推论,那么首先应该谴责的就是人类始祖和这宇宙,这显然是荒谬的)。还有人可能批评他的理论不圆融,我认为按照他自身的逻辑是没有妨碍的,至于跟现实的巨大差距,那是另一回事。
  •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一生俯首拜阳明,传习录是他的代表作,喜欢
  •     慢慢品的书。
  •     传习录:王阳明传世经典,中国读书人的传承
  •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王阳明,但是只知道那个人,只知道他的心学,后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的评价非常高,以后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王阳明。既然崇拜王阳明,传习录这本书就不得不看,也不得不买了。
  •     天欲立其人,必先苦其心,而先生却不信天。先生觉得:心的强大才是最强大的。在龙场这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先生才恍然大悟: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先生悟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强大至圣,这就是阳明心学。
  •     值得读一生的书,读了好多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知行合一,这是一辈子的修行。
  •     听《明朝一哥王阳明》的作者介绍的,虽然《明朝一哥王阳明》写的很烂,但想看看王阳明的《传习录》怎么样
  •     记录了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及心学的一些内容,值得一读。
  •     一生俯首拜阳明!中华民族的复习,到以后仅仅靠一个孔子来支撑千年的文化石不够的。中国人追求三立,似乎只有王阳明是真三不朽!
  •     王阳明无需多说了,老少皆识,中外拜服之先贤。而传习录之王阳明则相当于论语之于孔子,其重要地位更是毋庸赘述。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文中注释偏少,对一些文常与典故的介绍不多,个人更喜欢从原件原味中体会个中意境,而不是借助译文。
  •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集儒家之大乘之作,他的核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是非常实用的。心学 务实的学派,我心向往。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一生俯首拜阳明!
  •     王阳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后世典范,传习录也为后人研习。
  •     王阳明心学的代表作,类似于论语的风格,要了解这位大儒及其学术的入门必读
  •     王阳明是一位大家,传习录是其传世经典,历来为名贤大家所推崇,值得一读!
  •     说来好笑,自己国家的‘真三不朽’圣人,竟然是在日本经营之圣——稻圣先生的著作中才知道的,后来看了浙大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才对阳明先生有一个基本的轮廓认识,现在正准备拜读先生的大作,感觉遇到知音了,看众多评价都非常高。尤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对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而这也正是我所缺少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一,用圣贤来改造自己,拜谢阳明先生。
  •     抄完一遍了。
  •     这版书诚意实在不够,校对不认真,译文也极尽偷工减料之能事,这版书实是一废品。
  •     至善者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最早知道王阳明的名字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一行字“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后来做政治习题他的思想总是唯物论的反面题材做辨析题。再后来看了《明朝那些事》,对他有了其他的认识,想更多的了解他,所以买了这本《传习录》,聆听大师聆讯。王阳明善良、澄澈的心灵给我带来许多思考,他对世事的理解更是让我受益良多。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     王阳明是一个迷,能综合各家之长为己所用,成就一代思想宗师,而且在军事上的建树一点也不亚于思想,可谓传道、立业两不误。这本书能帮你比较轻松地了解阳明。
  •     王阳明先生文治武功,心学影响深远。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着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     去掉儒学帷幕,便是已经得道了。今人读此书,最重要的是辨析其儒学帷幕之下的真理。
  •     包装不错,里面的内容类似论语。
  •     晦涩难懂,很多地方不仔细想想,很难看懂。
  •     王阳明这个名字经常听到,但是对于他的心学了解不多,直到有次看到世人对他和他的心学评价,才想到去认真读一读《传习录》,希望能让自己内心更强大。书本质量很好。
  •     看传习录,里面文字因为王阳明的口语化而显得更加通俗易懂些,但思想上我还是没能够达到与古人的契合,毕竟王阳明也是半生悟道,哪能如此让人轻易就能知晓呢,还要再读上几遍,看看这本书具体的魅力所在,当年蒋中正先生在日本留学坐地铁时看到一小日本拿着此书在细细阅读,还吓了一跳,不知道中国古代王阳明圣贤还有如此教义以晓天下,回去看时才觉王阳明天人一般.所以再读上七八遍,看看能否穷天理.
  •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王阳明被后人评为半个圣人。一直以来很想学习他的著作,先从这本传习录开始吧,一点点看,总之,需要时间慢慢琢磨
  •     《传习录》是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被钱穆先生选为的中国人必读的七本书之一。
  •     《传习录》这本书很好地阐明了阳明心学的特点,读来让人受益匪浅,确实是好书!
  •     王阳明的心血对明朝的学风、官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及至现在仍有不少人自称是阳明先生的门徒。
  •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真正值得国人阅读学习。
  •     最近开始读王阳明,一本《传习录》讲得确实好,字里行间一望而知是亲历之教,绝非说说而已。就像南怀瑾说楞严是不是伪经,文字上的考据分辨终是外行说个热闹,要按着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虚。然亦觉对人力要求确高,“戒惧之念,无时可息”,便是一处“慎独”,更有几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几个超贤入圣之人。王阳明便是其中一个。
  •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读王阳明的书,受益匪浅。明心见性,直指本心。无善无恶本之心,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啊。
  •     听说常凯申是王阳明的忠实脑残粉,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第三个集大成者~一生俯首拜阳明啊
  •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     大概是在讲正心、诚意。 有些地方感觉讲得很玄虚。 很羡慕心自清明的人,大概真的是前世修得好,天生没什么业障吧哈哈哈。里面讲了孟子的“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看完书我觉得,并不是人不知道怎么养好自己,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而是因为受私欲和恐惧的影响,无法客观地看清自己和周围的情况,做出一些自负或自卑的判断,从而陷入混沌,错过一些人和事。 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有心去趋避,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焦躁焦虑。重要的是把握好契机,尽人事,物来顺应。
  •     是在《明朝那些事》了解到王阳明的,传习录不错,值得一读。
  •     有很多网友名字叫俯首拜阳明,看了传习录才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相见恨晚。图书质量很好,有注释,初读很好的选择
  •     阳明先生的个人履历及能力都是开挂的,文武双全还有大智慧。书嘛,看的有点辛苦,只能看着白话会快一些。
  •     王阳明的书强调知行合一,所谓心学该书有所体现
  •     有人曾说,明朝只有一位皇帝,就是朱元璋;明朝只有一位宰相,就是张居正。还可以再加上一句:明朝只有一位牛人,就是王阳明。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能够"立徳,立言,立功之人。一般认为有两个半人,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这部<传习录>他独创"心学"融合儒释道三家精髓,他提出"知行合一"更被后人加以广泛实践。正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才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希望通过本书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此心光明。
  •     一半以上没咋理解。。。
  •     从《明朝那些事儿》知道了王阳明,由此,知道了心学,也知道了《传习录》。

    哲学经典,却在新华书店、图书大厦鲜有库存,这不仅是一种悲哀啊。
  •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需要反复读,理解,并实践的一本书,内容很好,如果纸张和印刷能好一点就更好了。
  •     一生俯首拜阳明,传习录王守仁的经典之作
  •     读过明朝一哥王阳明,感觉心里很敞亮,从此成了阳明先生的粉丝,很好的一部书。
  •     读罢感叹我晚生了五百年啊,一生俯首拜阳明实不为过!孔孟朱王四家撑起了儒学的世界!现世需要一个大儒,整合学说继往开来!先生传教晚辈将毕生修习!
  •     小时候学一篇课文,里面对王阳明格竹子进行了一翻嘲笑,当时以为王守仁不过是迂腐之儒,后来慢慢对他了解后发现嘲笑他的人最多算个小丑,其思想境界是后世之人难以逾越的,此书是王对儒家进一步发展,称王为圣人不为过,里面有现代翻译,对文言功底不是很好的读者来说,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要收藏,最好还是买王阳明全集,无现在翻译是最适合收藏。另外送货很快,天黑了快递人员还在送货,辛苦了!
  •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不久,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
      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遗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在深处浮躁的世界 我们需要 新血来平静内心
  •     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持志如心痛。可谓锦心绣口,风致楚楚。
  •     阳明学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其中四句教是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常诵此四句,日久必有所得。
  •     是在明朝那些事看到的传习录 王阳明值得一看
  •     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应该是缘分让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想以后还会再读几遍,知行合一,让人生有了方向。
  •     什么叫传统文化,内容太多了,但如果不读一读王阳明的书,是不会了解中国哲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口头尊重传统文化的人,静下心来读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吧。虽然以西方哲学思维的方式看,这些都算不上哲学,但作为中国习以为常的系统思维,它却深刻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模式。
  •     版次:2012年4月第一版 2016年1月第11次印刷/考虑买其他版本的
  •     好喜欢呀,我一定要好好保存。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传习录是我找了好久的一本书,我要慢慢看,慢慢琢磨,慢慢理解。
  •     传习录 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之大成。
  •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     王阳明的传习录,学习文治武功。
  •     王阳明这个响亮的名字早有耳闻,买一本传习录来学习下。
  •     《传习录》是一部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其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集中反映了心性之学,该著作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其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重大影响。
  •     心情愉悦近于道,不做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顺应本心。哎,听逗比天才说这种话好气闷,好比勤勤恳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考到第二名,被看一遍书过目不忘的第一名资优生说,哎,我就随便考考而已。⊙﹏⊙b汗
  •     王阳明我一生崇拜的圣贤
  •     一直想买一本带译文的王阳明经典。终于买到了,和我男朋友一人一本,我们会偶尔就他的思想进行一点沟通交流,对于遥远的异地恋是很好的交流和了解。他的心学道理很深,每一句话都是生活的大道理却是入微的生活。待人接物处事风度等等,教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深入内心寻找最初的自己。值得品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