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答问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子部 > 尔雅台答问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34368875
作者:马一浮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示袁心粲三则  得十一月廿一日来书,并附来近作诗文,知迩来用力精进。后又见与星贤书,见赠摄影,气象和悦,弥觉可慰。此学务在力行,不在讲说。践履既真,义理自然浃洽。一切时,一切处能作得主宰,不被物转,不被境迁,方有受用。象山云:“得力处便觉省力,向上愈简要是也。”老年亦不必多作文字,随分教学。一日间,亦须令有闲暇时节,勿拘迫太过,方有优游涵泳之乐。与星贤书,劝其勿戚戚,意甚是。然乐是自然之效,亦非可袭而取。见其大而忘其小,则庶几矣。书院在今日,已无存理。自是吾德薄,不能感人。向来讲论都无所益,今刻书亦难为计。所忧者不在绝粮,俗情难喻,无足深责,而相从二三子于自己性分内事,亦未能见得亲切,故知共处无益。吾不能弃忠信以为道,动而有悔。所遭之时则然,但其所以自处者,欲求不害义而已。鬻书亦是不得已而为之,无济于刻书。苟足以自活,斯亦已耳。亦不暇为长久计,犹欲及身能还乡里。时势尚不可知,只有任运以俟之。有人言,浙中唯温州尚为善地,道路犹通。如使寇势不张,即未能偃兵,苟可行旅,思取道衡阳、历粤闽,以达雁荡。有贤与约三、仲劫在彼,或为假一僧寺,暂容栖止。赁民房亦可。未知其事不甚难否?但相随人众,约十人。奇住即或犹可,而道路之费实不易谋,此亦空想而已。然彼中,现时物价,亦愿因便稍稍示及,俾可作万一之准备。倘有可行之机,亦不俟终日也。  ……

内容概要

马一浮( 1882--1967年),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撰《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后又游学德国,学德文。回国时带回德文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久又留学日本,研究西方哲学。1911年回过,赞同孫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
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书籍目录

尔雅台答问  说明 序 编例 答张立民 答袁竹漪 答杨石井 答杨霞峰 答张德钧 答程泽溥 答夏眉杰 答王伯尹 答陈兆贫 答贾君 答吴君 答池君 答黄君 答云颂天 答某上座 答郭君 答刘君 答许君 答张君 答刘君 答张君 答龚君 答罗君 答王君 答徐君 答张君 答许君 答杨君 答熊君 答赵蕃叔 答刘君 答刘君 答许君 答谢子厚 答李君 答杨君 答徐君 答鄢君 答周君 答徐君 答任君尔雅台答问续编尔雅台答问补编

编辑推荐

  沉者,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者,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痛者,如吃棒受刃,透骨彻心。快者,如痼疾新除,久渴得饮。脉畅筋舒,神清气爽,如此,方形容得此四字意味。然此是效验,不是功夫。功夫乃是忠信笃敬,须是实到此田地,方能觉得效验如此真切。若言功夫,更无一毫不尽,才是忠。更无一毫不实,才是信。真积力久,无一息间断,才是笃。精严缜密,无一线走作,才是敬。忠信四字,于功夫见本体。沉著四字,于效验见功夫。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图书封面


 尔雅台答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P70示吴敬生:“嗟呼!今人每以散乱心读书,求知识,其志亦仅在多闻而止。此与圣贤穷理尽性之学,觌体相反。纵使多闻,于自己身心全无交涉。以散乱心应事接物,其与事物当然之理,决不能得。即或偶中,亦是义袭而取,其涸可立而待也。。。”
  •     1939年,马一浮到四川乐山复性书院主持学术之事,遂有《尔雅台答问》一书行世。我在多年前读《马一浮》集,最喜欢的是他的这一部分内容,有心性本然的美,儒家学说动人的部分在此款款而来,可以说悟道深深。了解国学的治学方法,此处的启发不可小视。  马一浮与鲁迅同乡,后来的“道”完全不同。我对他的兴趣,源于与鲁迅的比较,是要看看何以路径不一,心想,也许提供了诸种可能性也说不定。了解域外文化的他,没有加入新文化运动,而是回到国故里,且深浸其间,自有其道理。鲁迅往前走,在没有路的地方探路,搞的是新文学。马一浮向后看,将被践踏的路找出来,进入古人的思想里。都是不易的选择。  《尔雅台答问》多是对学生、友人问学的对答,以尺牍的形式谈论学术,言简意赅,也随意得很。但真知灼见常常流溢于此,阅之如沐春风,清爽的感觉自不必言。他讲的为学之道和为人之道,是日渐边缘的思路,不被新文学家所理解。看法有陈旧的地方不可免,但就心性的问题而言,他讲得很深,为“五四”以来的文人所稀有。这也是我喜欢此书的原因。  儒学到了晚清,被西学冲击,腐儒陈词滥调,难与新学抗拒,不免狼藉于途。但马一浮是了解西学的,他的海外工作经历,使其深感传统的危机,欲振之于衰微之际,实在也是不小的抱负。进化论入中国,一切都顺势应变,此不可抗拒的潮流。但马一浮看到了人世间存在着“常”与“变”的问题。在“变”中,能否有“常”,即不失固有之血脉。此亦大难之事。《尔雅台答问》便有他的梦想和信念在。  这本问答录,涉及的思想很多,参差不一。所言《易》、《诗》,都有慧识,如灯耀目,悄然会心处多多。比如讲“摄生之道”,便说:“莫要于心不散乱”;“盖心不散乱,则精神自然凝聚”(示王星贤)。言及鬼神之事则云:“凡世间所谓鬼神,皆识所变现,非是实有”(答吴敬生)。从马一浮的只言片语看,他注重心悟,自省,不乱方寸。在认识论上,去一切虚妄,以独思内省为乐。他在一封信中说:“不可著一毫成见,虚心涵泳,先将文义理会明白,着实真下一番涵养功夫,识得自己心性义理端的,然后不被此等杂学惑乱,方可得其条理。且莫轻下批评,妄生舍取,始有讨论处。另有一法,则研究佛乘。将心意识、诸法名相认识清晰,然后知一切知解只是妄心计度,须令铲除净尽。”(答许君)  马一浮的看法,不是一般儒家的理念的外化,佛学的因素在此渗透着。佛学与儒学交融,在认识论上,便有深切的因素在。汉代以后,这是有传统的。我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在世象纷扰之中,保持心性的宁静和自然,不被妄念所扰。现代思潮各式各样,也各有特点。但是马一浮以为,让国人保持爱意,有敬畏之心,殊为重要。他的学生想以西学的理念研究儒学,被其喝止,认为应找到古人的真义后才可为之,不可轻易下笔。这些属于学理层面的话题,现在人们的看法也不太一致。可是马一浮的思路,乃坚守固有的认知范畴,或者说是从东方人的视角考虑东方的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研究路径。  晚清以来的学人,治学的方法大变。有往外寻路的,胡适、陈独秀这样;有向后走的,熊十力、马一浮如此。还有的杂取种种,得东西文化之妙意而用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便是。读马一浮的书,觉得有清纯之气,是固有思想的闪光。我总是想,了解现代思想与艺术,不可偏食。翻翻鲁迅,亦可读读马一浮。对读的时候,有时可以发现问题,让我们思之又思。不仅可见彼此的抵牾,互渗互补也是有的吧。
  •     马一浮先生谈沉着痛快、忠信笃敬昨日读马一浮先生《尔雅台答问续编》,中有谈诗处:“沉者,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者,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痛者,如吃棒受刃,透骨彻心。快者,如痼疾新除,久渴得饮。脉畅筋舒,神清气爽,如此,方形容得此四字意味。然此是效验,不是功夫。功夫乃是忠信笃敬,须是实到此田地,方能觉得效验如此真切。若言功夫,更无一毫不尽,才是忠。更无一毫不实,才是信。真积力久,无一息间断,才是笃。精严缜密,无一线走作,才是敬。忠信四字,于功夫见本体。沉着四字,于效验见功夫。”我应如此严格要求自己。——2006年7月1日博客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比复性书院讲录好看!易用!
  •     马一浮先生是一宗教家。
  •     名声很大,晦涩难懂
  •     先生之言,字字玑珠,大儒风范
  •     听说是马一浮的作品,所以买了。回来一看,不太明白。不好意思,文化水平有限
  •     马一浮名气挺大,别的没读过,这一本刚看了一点,感觉一般般,
  •     没系统的读,大师的著作要细读细品
  •     这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是马一浮先生和学生间的精神对话,里面寄于了先生的思想、精神、道德、理想,作为新儒家的开山宗师,时至今日,从中我们可以反思许多过去走过的弯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
  •     正在看,没看玩呢,暂时不好评论,从文笔看是讲究。
  •     看了一部分了,还没看完,大师的作品,是值得的下功夫的,有的章节确实给人启迪。但没基础的暂时先不要看了。我看起来稍有点费劲,对文言文还是不过关。
  •     书还没看,但质量很好,很有质感
  •     : B222.05/7113-1
  •     新儒家代表作
  •     马一浮先生,新儒家三圣之一,著述不多,尔雅台答问,非常敬仰!
  •     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太喜欢了
  •     许可老师推荐
  •       马一浮先生谈沉着痛快、忠信笃敬
      
      昨日读马一浮先生《尔雅台答问续编》,中有谈诗处:
      “沉者,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者,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痛者,如吃棒受刃,透骨彻心。快者,如痼疾新除,久渴得饮。脉畅筋舒,神清气爽,如此,方形容得此四字意味。然此是效验,不是功夫。功夫乃是忠信笃敬,须是实到此田地,方能觉得效验如此真切。若言功夫,更无一毫不尽,才是忠。更无一毫不实,才是信。真积力久,无一息间断,才是笃。精严缜密,无一线走作,才是敬。忠信四字,于功夫见本体。沉着四字,于效验见功夫。”
      我应如此严格要求自己。
      
      ——2006年7月1日博客
  •     马浮先生可谓狷者,而熊子真则可谓狂者了。
  •     书没包装。。。书面也比较脏
  •     这本书非常好,推荐
  •     仁者無敵
  •     确实为学问大家的大作。
  •       1939年,马一浮到四川乐山复性书院主持学术之事,遂有《尔雅台答问》一书行世。我在多年前读《马一浮》集,最喜欢的是他的这一部分内容,有心性本然的美,儒家学说动人的部分在此款款而来,可以说悟道深深。了解国学的治学方法,此处的启发不可小视。
        马一浮与鲁迅同乡,后来的“道”完全不同。我对他的兴趣,源于与鲁迅的比较,是要看看何以路径不一,心想,也许提供了诸种可能性也说不定。了解域外文化的他,没有加入新文化运动,而是回到国故里,且深浸其间,自有其道理。鲁迅往前走,在没有路的地方探路,搞的是新文学。马一浮向后看,将被践踏的路找出来,进入古人的思想里。都是不易的选择。
        《尔雅台答问》多是对学生、友人问学的对答,以尺牍的形式谈论学术,言简意赅,也随意得很。但真知灼见常常流溢于此,阅之如沐春风,清爽的感觉自不必言。他讲的为学之道和为人之道,是日渐边缘的思路,不被新文学家所理解。看法有陈旧的地方不可免,但就心性的问题而言,他讲得很深,为“五四”以来的文人所稀有。这也是我喜欢此书的原因。
        儒学到了晚清,被西学冲击,腐儒陈词滥调,难与新学抗拒,不免狼藉于途。但马一浮是了解西学的,他的海外工作经历,使其深感传统的危机,欲振之于衰微之际,实在也是不小的抱负。进化论入中国,一切都顺势应变,此不可抗拒的潮流。但马一浮看到了人世间存在着“常”与“变”的问题。在“变”中,能否有“常”,即不失固有之血脉。此亦大难之事。《尔雅台答问》便有他的梦想和信念在。
        这本问答录,涉及的思想很多,参差不一。所言《易》、《诗》,都有慧识,如灯耀目,悄然会心处多多。比如讲“摄生之道”,便说:“莫要于心不散乱”;“盖心不散乱,则精神自然凝聚”(示王星贤)。言及鬼神之事则云:“凡世间所谓鬼神,皆识所变现,非是实有”(答吴敬生)。从马一浮的只言片语看,他注重心悟,自省,不乱方寸。在认识论上,去一切虚妄,以独思内省为乐。他在一封信中说:“不可著一毫成见,虚心涵泳,先将文义理会明白,着实真下一番涵养功夫,识得自己心性义理端的,然后不被此等杂学惑乱,方可得其条理。且莫轻下批评,妄生舍取,始有讨论处。另有一法,则研究佛乘。将心意识、诸法名相认识清晰,然后知一切知解只是妄心计度,须令铲除净尽。”(答许君)
        马一浮的看法,不是一般儒家的理念的外化,佛学的因素在此渗透着。佛学与儒学交融,在认识论上,便有深切的因素在。汉代以后,这是有传统的。我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在世象纷扰之中,保持心性的宁静和自然,不被妄念所扰。现代思潮各式各样,也各有特点。但是马一浮以为,让国人保持爱意,有敬畏之心,殊为重要。他的学生想以西学的理念研究儒学,被其喝止,认为应找到古人的真义后才可为之,不可轻易下笔。这些属于学理层面的话题,现在人们的看法也不太一致。可是马一浮的思路,乃坚守固有的认知范畴,或者说是从东方人的视角考虑东方的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研究路径。
        晚清以来的学人,治学的方法大变。有往外寻路的,胡适、陈独秀这样;有向后走的,熊十力、马一浮如此。还有的杂取种种,得东西文化之妙意而用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便是。读马一浮的书,觉得有清纯之气,是固有思想的闪光。我总是想,了解现代思想与艺术,不可偏食。翻翻鲁迅,亦可读读马一浮。对读的时候,有时可以发现问题,让我们思之又思。不仅可见彼此的抵牾,互渗互补也是有的吧。
  •     这类书需要用心读,并且自己要实践才行,光思维是没有用的。
  •     马一浮的书还是太少了。
  •     找了好多年了
  •     书是坏的
  •     因为我的曾祖父是马先生在复性书院的随侍弟子,所以只得净手敬读也
  •     pdf。学说易高蹈,行止极卑污,门径难入,难在心离神散也
  •     这本书在网站上还能买到,间接说明了较《复性书院讲录》,这本书的影响以及被认可程度颇有不及。不过,《讲录》虽稍系统,但与答问的差别并不太大。毕竟都不是太系统的论著。这是马先生治学的特点,也是后学所不得不注意的地方。欲了解马一浮先生的思想,首在读其诗,其次是才是讲录答问。不过可惜我们跟马先生的诗歌的距离太远,追求讲录或答问,只能算退而求其次了。另,虽距全集的出版似已不远,但若还能买到《讲录》,其实更好。当然,《讲录》最好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那版。
  •     喜欢先生的言极简,然而击中要害。
  •     需要细细读研读。
  •     大部分不懂,懂的部分收获很大。图书馆借的。
  •     该书出版装帧都很好,但看似库存的书,书面很脏,对于忠实的老顾客,似乎不应该拿库存的书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惜其还未改善!
  •     67.
  •     “沉者,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者,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痛者,如吃棒受刃,透骨彻心。快者,如痼疾新除,久渴得饮。脉畅筋舒,神清气爽,如此,方形容得此四字意味。然此是效验,不是功夫。功夫乃是忠信笃敬,须是实到此田地,方能觉得效验如此真切。若言功夫,更无一毫不尽,才是忠。更无一毫不实,才是信。真积力久,无一息间断,才是笃。精严缜密,无一线走作,才是敬。忠信四字,于功夫见本体。沉着四字,于效验见功夫。”
  •     很深,不好懂。
  •     义理精纯,先生抱“礼有来学,义无往教”的思想,以致入门弟子很少,并不立学派温文尔雅,其后学得大名者比熊十力先生的弟子要少一些。
  •     帮朋友的爸爸买的~~应该是不错的书。
  •     大师名著,开卷有益!
  •     应该深入地研究一下
  •       P70示吴敬生:“嗟呼!今人每以散乱心读书,求知识,其志亦仅在多闻而止。此与圣贤穷理尽性之学,觌体相反。纵使多闻,于自己身心全无交涉。以散乱心应事接物,其与事物当然之理,决不能得。即或偶中,亦是义袭而取,其涸可立而待也。。。”
  •     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读和收藏!
  •     香象渡河,步步踏实,所谓彻法源底也;羚羊挂角,无处寻觅,所谓于法自在也。let‘s make it 900.
  •     马一浮大儒,这本书等了很久,终于在当当上买到了,感谢当当~~
  •     沉著痛快,美妙解釋。決心收錄!
  •     大师名著 值得好好学习
  •     离咱们很近的大家经典,很值得读,趁活动买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