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析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子部 > 《庄子》内七篇析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208109681
作者:张文江
页数:259页

章节摘录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御风而行”当为庄子的想象,后世道教乃执以为实。“泠然善也”,泠然是轻曼美妙,善当自以为是,洋洋得意。宋荣子“于世”虽然层次稍高,尚在世间法之内;列子“于致福者”否定世间法,而仍属有为法。“数数然也”,贪著计较而有所求,未能上窥高一层次境界。“列子御风而行”虽然解脱了部分的地心引力,而“有待”仍为其失。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窅然丧其天下焉”,此即“若有所失”情感之扩大。藐姑射之山,犹如音乐性的存在。天地间生物之美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那我操劳一生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于是尧终日辛辛苦苦地捧在手中的珍贵物品——天下,不知不觉地脱手掉在了地下。摔碎了没有呢?没有。它还原成泥,还原成水,还原成鲲鹏展翅所欲到达的南冥,也还原成庄子的净土。  缦者,窖者,密者。  缦者,窖者,密者,是三种接构形式,也是三种心理状态。缦者遮遮掩掩,不想被别人知道。窖者深于缦者,很少流露出来,然而自己知道。密者更深于窖者,它甚至隐瞒过普通的自省,本人也不知道。然而密者最宜注意,《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修治不及处即此,而最宜修治处亦此。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一生就是这样攻与守,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渐行渐消。要知道人天生有其纯真和美好,道家所谓的阳气,即使坏人也有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呵。秋冬时节,气温下降,尽管也有比较暖和的时候(比如“十月小阳春”),总趋势却是一天比一天冷。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则真伪显,言隐则是非显,真伪显则道不存,是非显则言不可。盖道无往而不在,言无说而不可。隐亦即有所遮蔽,未能见及真相(aletheia)。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以符号(指)来阐明符号不同于非符号(非指),亦即种种具体的事物、关系,不如以种种具体的事物、关系来阐明符号(指)之非符号(非指)。“指”,今称能指,符号;“非指”,今称所指,事物、关系。以马的概念来阐明马的概念不同于真实的马,不如以真实的马来阐明马的概念不是真实的马。……“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非马喻马之非马”,此即后世所谓的“直指”,试图透过语言的局限性,以阐明事物的真相,求其实而不为符号所困。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未达者之知,由外入;达者之知,由内出。盖由身而心,由行而知,故通而为一也。寓诸庸即不用之用,可通之用,亦即儒家“中庸”之“庸”。庸亦即用,用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庸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中。用相应于得,然有得必有失。庸相应于适得,适谓时空相合,乃贯通得失,故曰“则几矣”。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有成与亏和无成与亏,乃一事之两面。昭文,古之善鼓琴者。有成与亏者物,无成与亏者道。人类艺术的最高表现是音乐,英国批评家佩特(W.Pater,1839—1894)谓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旨归,而音乐之表现无非为成与亏,成与亏亦即阴阳。且表现方式有二:一,演奏(鼓琴);二,默然(不鼓琴)。鼓琴者,乃演绎事物之纷繁;不鼓琴者,乃大音希声,本来如是也。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此为起始之层,亦即常识所谓梦。“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此向内逆推一层,即所谓梦中之梦。然后向外顺推一层,即常识所谓觉,亦即梦醒。“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此向外再推一层,则常识所谓觉,其实仍在梦中,亦即人生如梦。愚者自以为觉的人生乃大梦,而大觉乃成真实的人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诅咒并逐出伊甸园。上帝担心他们又去摘生命树上的果子吃,于是在伊甸园东边安设了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住了通往生命树的道路。……返回伊甸园是人类永恒的冲动,然而仅仅追求知识,越走越远,终不免“以有涯随无涯”之殆。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身”与“全生”不同。“保身”是物质基础,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做。因为身体是所谓的耗散结构,如果不补充负熵,也就是不穿衣、吃饭、睡觉,很快不能维持。“全生”包含“保身”而大于“保身”。“保身”偏重物质,至多百年,“全生”涉及精神,至少百年。“全生”要对一生负责,似乎没有“保身”迫切,很多人比较忽略,甚至完全忽略。(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先秦庄子寓言,犹如古希腊柏拉图对话,充满戏剧性。秦失的三号与老聃门人的哭子哭母,形成了鲜明对照。以字形而言,“友”者如左右手,两手不同而一,此之谓默契(agreement)。秦失“吊焉若此”,盖欲补老聃之失,且代老聃为其门人上最后一课,亦所以尽友道。秦失在老聃死时一出场,就此在庄书乃至历史上消失,亦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象也。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会”,师生间的相合处乃至感通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观其所会之所在。……“蕲”通“祈”,内心深处的期待、要求。“言”,一说通“唁”。老聃的教导终究还有问题,把学生感情给限制住了。凡宗教成派者,皆有其失。《新约?马太福音》耶稣谓门徒在天亮之前有三次不认他,《大智度论》卷二《释总说如是我闻》记阿难未启请释迦住世,可见此问题没有解决。故秦失批评老子“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背弃了天然和情感,忘记了人的本然。“遁天之刑”,脱离了天然和天性,把枷锁套上了。(第83-84页)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诸存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先存诸己而后诸存人”,可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常用的意思,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律己严,责人宽”。一层是隐含的意思,那就是“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未能“存诸人”就没有“存诸己”。……反求诸己,于是有生生世世修“菩萨行”的概念。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维摩诘居士“为众生病”,亦通于此。无诸己而求诸人,此所以教育无效也。  ……

内容概要

张文江,1956年生,上海市人。1978—1982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师从施蛰存先生攻读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学术、先秦文化和文学。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

书籍目录

《逍遥游》析义---------------------------------------------- 01
《齐物论》析义---------------------------------------------- 19
《养生主》析义-----------------------------------------------73
《人间世》析义----------------------------------------------- 87
《德充符》析义-----------------------------------------------133
《大宗师》析义-----------------------------------------------165
《应帝王》析义----------------------------------------------- 213
•附录
南郭子綦的姓名变化及其进步路线-------------------------231
子綦的另外一段场景------------------------------------------ 245
•后记---------------------------------------------------------------257

编辑推荐

  张文江先生解读《庄子》内七篇,采取逐段、逐句、逐字串讲的形式,既涉及词义学、考据学,又结合现实,旁征博引,使人对庄学有了更好的理解。张文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史知识和学修,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庄子>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

图书封面


 《庄子》内七篇析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莊生之書,少時即喜之,以其言玄妙,“夢蝶”、“魚樂”之說頗吸引人。而求超越、求自由,亦潛藏於胸中,蓋往日受拘束甚多故也。然雖喜《莊》,除曾執某盜版書翻閱一過,又內篇及《天下》等數篇借以窺先秦學術而稍多涉獵外,卻未曾深入研讀。昔曾見錢穆先生致余英時信,以爲讀《莊》,郭注實宜精讀。當時《南華真經注疏》尚未重印,多家書店已售罄,百計覓之,乃於其時尚存之北區後紀念路小型圖書市場內購得。卻置之而已,直到去年爲作論文研究新學解莊之作而匆匆讀過。於莊生之義,未敢言有得。近讀張文江先生此書,頗喜之,然未敢言盡明其義,亦未敢評騭是非。讀之必有所感,否則瞽,故聊記讀後一失之見而已。太史公傳莊子,稱“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予讀張先生此書,亦有其文“洸洋自恣以適己”之感,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無不爲彼所用。借鄧師之說,此乃“以觀象之法剖析‘七篇’之義”。張先生承潘雨廷先生之學,深通易理,亦能用易,故能以易道論莊生之精義,而予每見其說自潘先生處來。莊生當亦深明於易者,易道如是,固可融通而論,而於此益可窺張先生之境界矣。在第一篇《逍遙游》之“解題”中,張先生即已明確表達出他對於莊子一書的認識:“《莊子》一書,探求的是如何解脫層層束縛而飛上去,看看大自然和生命本身的壯麗和美好。”(頁1)解脫層層束縛者,消解一切執著——他執、我執,而以我執尤要;飛上去者,上進於天也;大自然,天地自然之造化,即天也;生命者,人之上通於天者也。要之,在以人合天,進至於天道也。承潘雨廷先生之說,張先生亦以為理解莊子之關鍵,在“吾喪我”一語。其論曰:“‘吾喪我’乃上出氣通之象,莊子之顯在此,莊子之密也在此。蓋‘我’者尚存小我之隔閡,喪謂消化乃至消失(sich verlieren);若‘吾’者,物我無間,天人合一也”。(頁22)由是觀之,仁義禮樂,社會政治,一切均爲有形之累,使人喪失其生命之本然,故需盡行消解以解脫之,復返之於得於自然之真吾。張先生即每注重諸般消解,將之盡行剝落。我的感覺,張先生所力求消解者,尤在乎時空之限。空間是第一層,時間則是更上一層。就人生而言,乃特強調“無生無死”。有生死即。生命或如時間之河流,然此河流乃是環形,無始無終,往復不已。予竊度之,此亦非循環論,乃是緣起緣滅,始終未有間斷、終止。經學中元、亨、利、貞,佛教生、住、異、滅抑或成、住、壞、滅,均是如此。其名只是某一特定時空下之態勢而已,強名之則有,自天道觀之則無,故有“渾沌”焉。生死乃是就人之一身而言,有其時間之階段性,無生無死則打破有形時間之束縛,而入於自然之洪流中,人已上通於天。由是言之,無生無死之意義乃益彰。潘雨廷先生論王雱等之老子注,以為頗悟死生之說,思及其時邵雍著《皇極經世》,立元、會、運、世之系,溫公重興編年之紀,則北宋中葉,士人於時間之意義已有甚深認識,頗值重視。對於此上出之途,張先生在書中每於點出該處意義甚深之後便言盡於此,愚陋如我,實難明其中奧妙。或許在張先生看來,此已入於非可言說之域,悟得即得,不懂則終不可使之懂也。此恐亦是莊禪教人之法。上根人自可由是悟入,其如中下根人何?猶有可論者。張先生“上進”一途,精要在“吾喪我”,由人而入天。然荀卿斥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雖未盡悟莊生之意,而作為一種傾向性,則不為無見。張先生雖言“天人合一”,卻又言“蓋抽去觀察的主體(人類或個人),所謂喪我者,乃由人入天也”(頁167)。即以天爲最高歸宿,人只有合於天才有其價值,否則是有所執,猶差一間。其所求者在與天地同流,臻此境者自然齊同萬物,以人世亦自然,有其運數存焉。此固是天道如此,然予既生而為人,活生生立於此世,實不能盡“喪此生之我與此世”。孔子非不達莊生之境,然自視爲“天之戮民”,此悲天憫人之情亦是不容已。生生之德與無生無死,予擇前者焉耳!癸巳立夏前一日凌晨草
  •     字大行疏,所以如果正常的字体压根连200页的一半都不到的。非常不喜欢这种路数的书。。。有所引古训 但是阐发的东西没什么的意思的。。联系的很散,连邓小平有些都上了。我觉得没必要的联系的散乱如此。。或许压根没能力读旧注的人,或者对庄子哲学没了解的人,以及走火入魔的人才喜欢这样的书。旧注加上很现代的牵连,皮毛的西方理论我觉得仅仅提示对文本的阅读有多少实际的作用,要有作用那就要深入的分析辨析 不是大概的引论各条。深度不够,连乱牵连,到底是不是庄子的。我不喜欢过分阐释文本本身。尤其是现在人的,你通过注释庄子也成不了哲学家,这个本事只有郭象之流能做到。乱炖能出来什么的。历代旧注已经够多的阐释的了,不用他加一笔。等书看完了或许有更多的意见,我翻看了豆瓣里很多庄子注释书的评价。。。我发觉豆瓣上此书评价的人数过多的。非常有炒作的嫌疑。。。的确的。。。 所以平心论也就三星 但是有这种嫌疑 降一等
  •     本来我想这样评论: 假如作为研究性书籍来读的话,这本书写得支零破碎,不成体系,没有逻辑;假如作为注疏来读的话,张文江这本书完全比不上郭象成玄英的注疏,而且有的地方名词解释还是错的。 所以综上,这本书毫无阅读的价值。 可是突然想起庄子嘲讽惠子,说他种出来的大瓢是有用的,只是惠子是傻蛋,没有发现罢了。那么,或许我也是眼光太狭窄,所以才看不到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通过看书来搞懂庄子果然是不可能的。张文江风味庄子。可以再往前的走的点很多,书中明确提到“可深思之”的地方就有好几处。行距很适合写笔记但是纸太软了。(这句话是说给自己的,不要依赖重读,不要依赖重读)
  •     张文江老师对庄子的评点和注释。按小段注释,不解释原意,而是不拘泥形式地把思维展开到各种思维火花,庄子前后自证,与其它诸子互证,甚至小说科技也可以作为片段。
  •     一些灵光闪现,很有启发。
  •     言简意赅,很接人气,理脉连贯,但有的地方观念甚老,读着有腐味
  •     今人讲庄,最好的一本。
  •     今天整整六个小时,看完《逍遥游》和《齐物论》。相关的文章在书未出版前看过两遍了,今天第三遍,学到了更多,也化掉了更多。。。
  •     工作季开始!!
  •     可以看看,也有许多独到的妙解,但不如他的师弟张远山的《庄子奥义》
  •     终于看完了。。。。。
  •     接着讀鍾泰先生的《發微》。此書簡炼,要讀明白卻也很難
  •     褚伯秀:窃惟南华一经肆言浑浩湍激籁号,作新出奇,跌岩乎诸子之表,若不可以绳墨求;而《内篇》之奥穷神极化,道贯天人,隐然法度森严,与《易》、《老》相上下,初学未得其要,鲜不迷眩曰华之五色者矣。考其创意,立辞具有伦理,始於《逍遥游》,终以《应帝王》者,学道之要在反求诸己,无适非乐;然后外观万物,理无不齐,物齐而已,可忘已忘,而养生之主得矣。养生所以善己,应世所以善物,皆在德以充之,德充则万物符契。宗之为师,标立道原,范模天下,为圣贤续命豚,为万世开迷云,《大宗师》之本立矣。措诸治道也何难,内则为圣为神,外则应帝应王,斯道之所以敛之一身不为有余,散之天下不为不足也。帝王之功,虽曰圣人余事,然跻世真淳,挈民清静,应化极政,莫大於斯,故以终《内篇》之旨。
  •     粗线条
  •     拉杂太多,阐释过于自由,非上品
  •     眼花缭乱,其实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虽是一句一句讲,还是离庄子本文太远。“正打歪着。”
  •     有些地方汇通得很好。
  •     大失水准,比起其他讲记。颇有无用注解,言失简明,牵强附会之嫌疑,水平有限的民科味道甚浓(很明了平常的事物非要用科学技术的术语形容)。请不要走向民科之路啊张师
  •     字大行疏,所以如果正常的字体压根连200页的一半都不到的。非常不喜欢这种路数的书。。。有所引古训 但是阐发的东西没什么的意思的。。。或许压根没能力读旧注的人,或者对庄子哲学没了解的人,以及走火入魔的人才喜欢这样的书。旧注加上很现代的牵连,或许有很多狗屁都不懂的人喜欢的,我不喜欢过分阐释文本本身。历代旧注已经够多的阐释的了,不用他加一笔。
  •     只能算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吧
  •     写得很散,重点是与西文、禅宗文献相发明,亮点有,不过摸不着头脑者也不在少数。微妙的地方还是非常像《渔人之路》。可能是囿于逐段阐释的模式,较少对全篇的关照。不过我还是非常肤浅地喜欢着“叶公好龙”这样一看就觉得灵得不行的点。|二刷16.01.24
  •     换做十年前,我会喜欢这本书吧。读书需要的缘法。也许缘法已过,也许未至。
  •     未能将潘师发扬光大
  •     有心解,不习惯这种恣意的讲法。庄子意好深,基础不够只能似懂,看得晕头转向
  •     很多知识不知道。
  •     基础太弱,好多不懂,断断续续读完。各种联系串讲很有启发。
  •     近来读的最好的书
  •     比古典学术讲要更好,但没有读古典学术讲要的基础,直接来读这个,则看不出好。
  •     高兴的是,他说此处极深的地方我自己都有标出来怎么都想不通。不高兴的是看完他的解释我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些“极深”的地方。真的是之前几本注还算用功的读了,各家也有比对,所以这本读到很多地方都有种得意感。总归蛮开心。
  •     书展。
  •     张文江的路数跟乃师潘雨廷一脉相承,既好谈《易》象,又好拉杂闲谈,驳杂不纯之讥恐难避免。虽然说此类人是古已有之,但读来总不免觉得是另类,贬义地说就是野狐禅。当然,看跳跃的思维所产生的神联想也是个有趣的事儿,对于这样的书本来就不必苛求学术上的严谨,而更多的是看他的悟。这本里面经常引导禅宗语录尤其是五灯会元,大概就是为了通过比较阐发相通之处,此法虽然导源于钱先生,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其智不足以为此,不免于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值得称赞的地方是能够把内七篇打通,将相似语意的句子摘录到一起,以供参照,还有关注同一人物在不同篇中的形象,比如列子、颜回、南郭子綦,虽然并不同意他的所谓三条路线的新解,但是不失为一种读法。其他零星的感悟也有不少,比如开篇讲鱼鸟代表两极,甚好。总体看是注庄与自述之间。
  •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本书对于没有通读过庄子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显得有些不适,感觉自己是跳级了,跟不上作者的节奏。看书过程中,感觉自己只能放宽心勉强跟着节奏读完。本书更像是张先生的读书心得及体会,因而也算是了解张先生的体悟,为以后学习庄子作铺垫罢。
  •     作为庄子初心者,选此书入门显然不合适。不够浅显,旁征博引掉书袋并且半文不白,还不如百度…
  •     一般般吧,中规中矩,不出彩,也没有低级错误,可有可无的书,许多内容在别人的书中也能看到。
  •     著者别有会心之作,读者每每有所开悟。敷演南郭子綦一段故事亦精彩,不失为张氏导演的戏剧。力荐。
  •     读完这本书,觉得整个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都锻炼了一遍。强推!
  •     居然没标
  •     读了数十页,感觉有些牵强附会,先放下,以后再读。
  •     张老师这本可能不是解《庄子》最好的书,可是,读起来一点都不尴尬。全书其实很有体系并不散漫,只是有些比较的地方并没有多讲,点到即止。
  •     张老师的庄子
  •     都忘了好吧
  •     畅快淋漓。
  •     每篇阐释时分得太散,析义又多是用其他东西关联发散,所以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加强不大。风格蛮好玩也很灵活,但我始终有点不信任引用西方经典或仅凭其他文献中文字相关就互相解释论证的做法,本来希望读完这本写期末论文,还是看《庄子哲学》去吧呵呵呵。
  •     浅近,比附,无趣
  •     有趣,尤其是附录两篇,是读书得乐者。
  •     基于内七篇的详细释读,时有新见。最大亮点是以人物串联,并将其视作《庄子》的“草蛇灰线”,在常与变中彰显微言大义。然而,魅力与危机常常并存,这一串讲的“命脉”是内外杂篇之作者是否源自一人,以及今见次序是否真实如初。以文本为据,似无问题,但倘若文本呈现与历史真实有所差池,便动摇了立论的根基。总之,以人物解锁《庄子》,启钥面向的是一片隐藏的天地,这种方法尤其奏效于卮言漫衍的奇书之类
  •     庄于孔有亲切感,“天刑之,安可解”,知孔甚深
  •     其时张的文风还没成形,文白夹杂,发散性极大却收笼失力,该阐释时不予阐释,还是这两年大白话的书好,完全化成了自己的东西。读到后三篇才开始顺过来。
  •     汪洋恣睢,令人迷离徜恍,不知所守,不忍释手,总体上似不如讲《史记》那么透,不晓得是有意还是无心。
  •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作者是个民科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