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全十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后汉书(全十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0-05
ISBN:9787101003062
作者:[宋] 范晔 撰,[唐] 李贤 等注
页数:368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秋九月,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东海王政来朝。 秋九月,怖匡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东海王政来朝。 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来及临飨。眇眇小于,属当圣业。闲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旦元日,复践辟雍。韦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肤亲袒割,执爵而醋。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于庭。肤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储刺彼已,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肤街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际爵关内侯,盒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恤劝孤,惠鳏寡,称肤意焉。』

内容概要

作者:(南朝宋)范晔 注释解说词:(唐)李贤

书籍目录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和帝
殇帝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顺帝
冲帝
质帝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光武郭皇后
光烈阴皇后
明德马皇后
贾贵人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安思阎皇后
顺烈梁皇后
虞美人
陈夫人
孝崇�皇后
桓帝懿献梁皇后
桓帝邓皇后
桓思窦皇后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献帝伏皇后
献穆曹皇后
附皇女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刘玄
刘盆子
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王昌
刘永
庞萌
张步
王闳
李宪
彭宠
卢芳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隗嚣
公孙述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齐武王�
子北海靖王兴
赵孝王良
城阳恭王祉
泗水王歙
安成孝侯赐
成武孝侯顺
顺阳怀侯嘉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李通
王常
邓晨
来歙
曾孙历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邓禹
子训
孙骘
寇恂
曾孙荣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冯异
岑彭
贾复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吴汉
盖延
陈俊
臧宫
卷十九 耿�列传第九
耿�
弟国
国子秉
秉弟夔
国弟子恭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铫期
王霸
祭遵
从弟肜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任光
子隗
李忠
万�
邳彤
刘植
耿纯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朱�
景丹
王梁
杜茂
马成
刘隆
傅俊
坚镡
马武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窦融
弟子固
曾孙宪
玄孙章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马援
子廖
子防
兄子严
族孙棱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卓茂
鲁恭
弟丕
魏霸
刘宽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伏湛
子隆
侯霸
宋弘
族孙汉
蔡茂
郭贺
冯勤
赵熹
牟融
章彪
族子义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郭丹
吴良
承宫
郑均
赵典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桓谭
冯衍
卷二十八下 冯衍传第十八下
马衍
子豹
卷二十九中 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申屠刚
鲍永
子昱
郅恽
子寿
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苏竟
杨厚
卷三十下 郎�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郎�
襄楷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郭�
杜诗
孔奋
张堪
廉范
王堂
苏章
族孙不韦
羊续
贾琮
陆康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樊宏
子�
族曾孙准
阴识
弟兴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朱浮
冯鲂
虞延
郑弘
周章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梁统
子松
子竦
曾孙商
玄孙冀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张纯
子奋
曹褒
郑玄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郑兴
子众
范升
陈元
贾逵
张霸
子楷
楷子陵
陵弟玄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桓荣
子郁
郁子焉
焉孙典
郁孙鸾
鸾子晔
郁曾孙彬
丁鸿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张宗
法雄
滕抚
冯绲
度尚
杨�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刘平
王望
王扶
赵孝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子恺
周磐
赵咨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
班彪
子固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子固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第五伦
曾孙种
钟离意
宋均
族子意
寒朗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东海恭王�
沛献王辅
楚王英
济南安王康
东平宪王苍
子任城孝王尚
阜陵质王延
广陵思王荆
临淮怀公衡
中山简王焉
琅邪孝王京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朱�
孙穆
乐恢
何敞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邓彪
张禹
徐防
张敏
胡广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袁安
子京
子敞
玄孙闳
张�
韩棱
周荣
孙景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郭躬
弟子镇
陈宠
子忠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班超
子勇
梁�
何熙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杨终
李法
翟�
应奉
子劭
霍�
爰延
徐�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千乘哀王建
陈敬王羡
彭城靖王恭
乐成靖王党
下邳惠王衍
梁节王畅
淮阳顷王�
济阴悼王长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
李恂
陈禅
庞参
陈龟
桥玄
卷五十二 崔�列传第四十二
崔�
子瑗
孙�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周变
黄宪
徐�
姜肱
申屠蟠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
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千乘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庆
济北惠王寿
河�孝王开
城阳怀王淑
广宗殇王万岁
平原怀王胜和帝子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张�
子纲
王龚
子畅
种�
子岱
子拂
�子劭
陈球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杜根
栾巴
刘陶
李云
刘瑜
谢弼
卷五十八 虞传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虞诩
傅变
盖勋
臧洪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左雄
周举
子勰
黄�
孙琬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荀淑
子爽
孙悦
韩韶
钟皓
陈�
子纪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李固
子燮
杜乔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吴�
延笃
史弼
卢植
赵岐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皇甫规
张奂
段�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陈蕃
王允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刘淑
李膺
杜密
刘�
魏朗
夏馥
宗慈
巴肃
范滂
尹勋
蔡衍
羊陟
张俭
岑�
陈翔
孔昱
苑康
檀敷
刘儒
贾彪
何�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郭太
符融
许劭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窦武
何进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郑太
孔融
荀或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列传第六十一
皇甫嵩
朱�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刘虞
公孙瓒
陶谦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袁绍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绍子谭
刘表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刘焉
袁术
吕布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卫飒
任延
王景
秦彭
王涣
许荆
孟尝
第五访
刘矩
刘宠
仇览
童恢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董宣
樊晔
李章
周�
黄昌
阳球
王吉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郑众
蔡伦
孙程
曹腾
单超
侯览
曹节
吕强
张让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刘昆
洼丹
任安
杨政
张兴
戴�
孙期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张驯
尹敏
周防
孔僖
杨伦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高诩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召驯
杨仁
赵晔
卫宏
董钧
丁恭
周泽
钟兴
甄宇
楼望
程曾
张玄
李育
何休
服虔
颍容
谢该
许慎
蔡玄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杜笃
王隆
夏恭
傅毅
黄香
刘毅
李尤
苏顺
刘珍
葛龚
王逸
崔琦
边韶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张升
赵壹
刘梁
边让
郦炎
侯瑾
高彪
张超
祢衡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谯玄
李业
刘茂
温序
彭�
索卢放
周嘉
范式
李善
王�
张武
陆续
戴封
李充
缪肜
陈重
雷义
范冉
戴就
赵苞
向栩
谅辅
刘翊
王烈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任文公
郭宪
许杨
高获
王乔
谢夷吾
杨由
李南
李�
段翳
廖扶
折像
樊英
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唐檀
公沙穆
许曼
赵彦
樊志张
单�
韩说
董扶
郭玉
华陀
徐登
费长房
蓟子训
刘根
左慈
计子勋
上成公
解奴辜
甘始
王真
王和平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井丹
梁鸿
高凤
台佟
韩康
矫慎
戴良
法真
汉阴老父
陈留老父
庞公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鲍宣妻
王霸妻
姜诗妻
周郁妻
曹世叔妻
乐羊子妻
程文矩妻
孝女曹娥
许升妻
袁隗妻
庞�母
刘长卿妻
皇甫规妻
阴瑜妻
盛道妻
孝女叔先雄
董祀妻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夫余
挹娄
高句骊
东沃沮

三韩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南蛮
巴郡南郡蛮
板�蛮夷
西南夷
西南夷
夜郎

哀牢
邛都
�都
冉�
白马氐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羌无弋爰�
滇良
东号子麻奴
湟中月氏胡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拘弥
于�
西夜
子合
德若
条支
安息
大秦
大月氏
高附
天竺
东离
栗弋

奄蔡
莎车
疏勒
焉耆
蒲类
移支
东且弥
车师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
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因去其单于二字
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鸟桓
鲜卑
光武起后汉乙酉岁改建武元年传及十二帝至献帝建安二十
五年庚子凡一百九十五年
志第一 律历上
律准
候气
志第二 律历中
贾逵论历
永元论历
延光论历
汉安论历
熹平论历
论月食
志第三 律历下
历法
志第四 礼仪上
合朔
立春
五供
上陵

夕牲

高�
养老
先�
祓禊
志第五 礼仪中
立夏
请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黄郊
立秋
�刘
案户
祠星
立冬
冬至

大傩
土牛
遣卫土
朝会
志第六 礼仪下
大丧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志第七 祭祀上
光武即位告天

封禅
志第八 祭祀中
北郊
明堂
辟雍
灵�
迎气
增祀
六宗
老子
志第九 祭祀下
宗庙
社稷
灵星
先农
迎春
志第十 天文上
王莽三
光武十二
志第十一 天文中
明十二
章五
和三十三
殇一
安四十六
顺二十三
质三
志第十二 天文下
桓三十八
灵二十
献九
陨石
志第十三 五行一
貌不恭
淫雨
服妖
�祸
青眚
屋自坏
讹言


狼食人
志第十四 五行二
灾火
草妖
羽虫孽
羊祸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大水
水变色
大寒

冬雷
山鸣
鱼孽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地震
山崩
地陷
大风拔树

牛疫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射妖
龙蛇孽
马祸
人�
人化
死复生

投�
志第十八 五行六
日蚀
日抱
日赤无光
日黄珥
日中黑
虹贯日
月蚀非其月
志第十九 郡国一
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右司隶
志第二十 郡国二
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右豫州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
清河
赵国
勃海
右冀州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陈留
东郡
东平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济阴
右�州
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右徐州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
右青州
南阳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越�
益州
永昌
广汉属国
蜀郡属国
犍为属国
右益州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越�
益州
永昌
广汉属国
蜀郡属国
犍为属国
右益州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张掖属国
张掖居延属国
右凉州
上党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右井州
涿郡
广阳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辽东属国
右幽州
南海
苍梧
�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右交州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将军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执金吾
太子太传
大长秋
太子少傅
将作大匠
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州郡
县乡
亭里
匈奴中郎将
乌桓校尉
护羌校尉
王国
宋卫国
列侯
关内侯
四夷国
百官奉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玉辂
乘舆
金根
安车
立车
耕车
戎车
猎车
�车
青盖车
绿车
�盖车
夫人安车
大驾
法驾
小驾
轻车
大使车
小使车
载车
导从卒
车马饰
志第三十 舆服下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冠
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却非冠
却敌冠
樊哙冠
术氏冠
�冠




黄赤绶
赤绶
绿绶
紫绶
青绶
黑绶
黄绶
青绀纶
后夫人服
狱中与诸甥�书范晔
后汉书注补志序刘昭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后汉书(繁体竖排)(套装共12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后汉书(繁体竖排版)(套装共12册)》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图书封面


 后汉书(全十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是因为看了《秀丽江山》才开始看这个的刘秀啊 阴丽华啊 邓禹啊 冯异啊 哎呀 花痴了不过皇后纪里面阴丽华的诏书真是太感人了 加上小说的背景!“吾自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还有《东山》里面的内容 还有说郭圣通“而有吕、霍之风”啊 什么的 过瘾啊
  •     严光,字子陵,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和好友。刘秀是太学生出身,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也算是独一无二的高学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就是他的同学。光武即位,严光隐居不见,光武令人画影图形寻访,终于在齐国发现一个男子披着羊裘在水边垂钓,派遣使者三次往返,严光才前往京城。刘秀亲自到住所探视,严光躺着不起来,刘秀进了卧室,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假睡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熟视光武,说:“从前唐尧盛德,还有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逼迫呢?”光武叹息而去。严光不出山,刘秀不逼迫,可以说是“各有志”而不相侵的典范。后来严光耕于富春山,至今富春江畔仍有严子陵钓台。刘秀是能容人的,孝廉丁邯嫌尚书郎官位不好,不愿意做,经过一番抗争,刘秀居然也同意了。真正的隐士,大约分可为两类,一者不乐仕途,无意进取,许由、巢父、严光、林和靖等,也有怀才不遇,失意而隐的,如陶渊明,二者心怀天下之忧,不得已而隐,或时运不至,隐以待时,如姜太公、诸葛亮、谢安,或胜朝遗民,不耻入仕,如顾炎武、黄宗羲。两类类隐士都受中国传统之重视,而许由、巢父一派因为完全没有政治的、经济的、个人的野心,无欲则刚,所以倍受推崇。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大夫穆叔和晋国卿范宣子讨论时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事。毛泽东说“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讲堂录》)所谓传教之人,为万世百姓立言,办事之人,为当代百姓立功,而立言、立功,并需立德。巢、由这一派既没有立言,也有立功,只有立德,因此往往有人借此讽喻百无一用。南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 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 人间何处有严陵。”客星是用了严光的典故。严光和光武同眠,严光把脚放在光武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客星冒犯御座”,光武笑着说:“我和老朋友严子陵一起躺着而已。”元贡师泰《钓台》:“百战关河血未干,汉家宗社要重安。当年尽着羊裘去,谁向云台画里看。”最厉害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专门写了一篇《严光论》来做系统的批判,理由有二:一、上不知报君恩。“赤眉、王郎、刘盆子等人尚未平定,天下混淆之时,严光又能上哪儿去垂钓?拖家带口流落草莽之间,求温饱、顾平安还来不及,怎能悠哉游哉的垂钓?”光武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你严光的大救星,拒不出仕,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说这话朱元璋是很有切肤之痛的,他在《大诰》里面反复强调“朕”使你们免于强盗劫匪、仇暴相侵,是你们的再生父母,你们竟然不肯出仕,该死。这些案例已见前文,不赘。毛泽东说:“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这是后来人的评价,可当是之时,哪个帝王不是自认永远正确?更何况怀揣这种拯天下万民于水火的道德制高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二、下不知恤民情。“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人才紧缺”之际,君主忧心天下百姓,礼贤下士,如果天下荒芜,民受其害,严光不得辞其咎,真是这样,他还能这样优游乐钓吗?所以“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于严光、周党之徒!”前面讲的是自绝于党,这里讲的是自绝于人民。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是不错的,然而孟子没有说,当你可以“达”的时候,有没有“穷”的权利?严光面对昔日同学邀请的时候,有没有独善其身的权利?按照朱元璋的朴素农民逻辑,不能“济人利物”,那就是“沽名钓誉”;按照顾炎武、黄宗羲一派隐士的逻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严光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     和史记、汉书比起来,由于范晔处在一个骈文逐步兴盛的时代,而史汉的优良传统也并未中断,所以,《后汉书》的语言是融骈散于一炉的。梁起超建议读史从《后汉书》开始,本书语言上的特色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马援所说,光武帝刘秀赶不上汉高祖刘邦,正因为他事事都守规矩,不像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所以他建立的王朝,没能享受前汉那么长久伟大的辉煌。前汉在武帝穷兵黩武的消耗国力之后,出了一个汉昭帝、一个汉宣帝,为中兴之君,使汉朝重新走上繁荣的金光大道。相比之下,后汉没有中兴之主,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过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外戚宦官专权、内部权力斗争之中,直到灭亡都没有再出一个像样的皇帝。我想,这与开国之君刘秀的性格也是有关的。他没有培养起一批强有力的大臣,却处处抑制开国将帅们的权利,搞出了一个文弱的王朝,结果是有开明之君主则已,一旦没有开明之君主,则朝廷不足以震攝内外,且无霍光之流,则不可以得到汉宣帝那样的君王。外戚宦官之所以有机会专权,就是因为权外朝无权,宰相备位而已,大臣不能发挥匡扶作用。后汉之亡,与赵宋有个共同之点,就是失之文弱,武气不足。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后汉时下层人民已经不像先汉那样容易有机会展示才能了。有些“阶级固化”的味道。光武帝本身是皇族,不像汉高祖起于细末。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后汉人物也很少了。即使在光武时期,只有马援、吴汉等等。反倒是到了后汉末期,曹操、袁绍、刘备等等为人所知。这个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而不是后汉书。人们总是愿意回忆起强盛的前汉时期,而忘记不那么强盛的后汉。每当提起后汉,也是作为前汉的反面教材出现的,呵呵。
  •     20150610~0701,第1册。0709,第2册。0717,第3册。0724,第4册。0730,第5册。0805,第6册。0810,第7册。0821,第8册。0904,第9册。0906,第11、12册,志略读。0911,第10册。读毕。
  •     全十二册
  •     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     只读了后汉党锢之祸的那段。这本书是描写东汉的历史的书籍,细致的描写了党锢之祸的历史事实,从这之前的叙述可以看出党锢之祸的原因,从后来的叙述可以看出党锢之祸对东汉政治的影响。党锢之祸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东汉长期以来的发展结果,对东汉影响很大。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党锢之祸的历史事实,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东汉的政治腐朽。
  •     2012年10月,遭逢大变,神思俱乱,诸事皆不得理,故开始读两汉史事,先以《通鉴》两汉纪部分,接之以知网所下相关论文,并翻检阎步克、严耕望等人汉代之论述,下载电子文献甚多。又开始读《后汉书》,期间逢开题等诸多事务,寒假在家续读《后汉书》,间作注记,仅完成全书三分之一左右。所获仅为于两汉职官、年代加多了解而已。时隔许久,今记之。
  •     后面的列传都是抄三国志的。。。。。
  •     皇帝年小又短命,外戚和宦官交相掌权。
  •     最深刻是党锢列传。
  •     越到后面,内容跟三国重叠越多。三国演义开头写黄巾军的部分就来自此书吧。只读了前九十卷,后三十卷为志,暂时不读了。
  •     09年购自某毕业研究生,90年代版,50
  •     二十四史读完一部再买一部,各部用力不一致,应当好好地读好其中之一部。没有必要全部买下,选择买精要的,除非搞专门研究。至于哪些是精要的,要结合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定。二十四史都是中国历史要籍,是史籍中的精华。按钱穆教授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的介绍重点,精中选精,当以如下几部领先,可作参考。“前四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另外一部写得好的是《明史》。最差的当数第二十五史《清史稿》,一般读者用不着买。
  •     前四史最后一本终于读完,收获颇丰
  •     司马温公曰: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     重要史料,应该多读几遍
  •     我看到书已是书脊破损了,封面也污了,不知本来如此,还是被儿子碰的。不过书页真的很薄,或许内容太过沉重,都透过纸页了!
  •     前四史之末
  •     新可惜。
  •     读书札记:http://asaki1607.lofter.com/post/e1452_ab96c3d
  •     其实没有读完=。=
  •     可以先看最后一本上的百官,这样看前面的会更清楚。
  •     繁体竖排,2011,12月瑞古冠中印制的,扉页没有出版信息,竟然只在末页印出,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
  •     买了收藏,和孩子一起看,这种书要买,不要客气,不要追求太高,能看就行
  •     過了一遍而已。廣博自然不及前書,范氏自負的裁剪之功其實也未必強過班氏。所以明天開始重讀漢書吧。
  •     看了前五册
  •     需要很耐心的读。
  •     随手标,好于汉书,不如三国志
  •     记得耿弇传写得极精彩,当日睡前读之,困意全无。
  •     中华钱局,不解释了,大家都懂
  •     自认为中华书局的版本最好
  •     除了光武都没看全,刘秀真是爱乱开后宫。。(才不告诉你们我萌过谁。)
  •     : K234.204.2/4160-14
  •     自後漢開始,中國告別青春期,進入到三十而立。
  •     时间的夹缝中读此书,既无时间细究,亦无较全面之评述。比较与前汉书,记事繁琐细碎,强备条目。也有不少精彩篇章,只是作者对文人凑折似乎情有独钟,但这些奏折除文辞绕变之外,实在很难反映出什么新的东西。文中依旧很多天象灾异之说。大致看出,整个东汉是汉民族逐渐下坡路的过程,而此时的经学确是蔚为壮观……虽然叙述乏味了些,但不得不说作者组织叙述的能力是很好的,而且往往有体现真知灼见处。
  •     书的内容是没问题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都是大家之作。可是我不得不说,中华书局后来的书价钱越来越高,质量却是越来越差了,封皮很脆、纸页很薄不说,里面竟然有几个字没印上,是空白。真心希望能够改进!
  •     2012年8月23日开始读后汉书。希望9月底读完后汉书三国志17本。
  •     校勘记,唐人注,主笔的史论。
  •     2017.01.02
  •     前四史搞定!下面读资治通鉴吧。
  •     看完了第一册。。文采很好。看得时候我一直在想 史书最大的作用应该是以后有孩子 可以讲故事给他听 不用为变幻而失落 不用为琐屑所束缚 你现在没发生的事也只是历史
  •     之前买过汉书,印刷质量惨不忍睹,这套书很干净字很清晰。
  •     前四史,值得一读。
  •     书本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啊!
  •     嗣論以贊,為黷彌甚。
  •     买了一套,就性价比来说,还是不错的
  •     总算如愿以偿把前四史好好读一遍,而这事一拖就是三年多。到这个时候才读完,恐怕要被方家耻笑的。但我接受耻笑,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
  •     看到后汉了,之前的太久远了,人云亦云,有点感觉不到什么东西,后汉之后可以看得就多了
  •     只能算得上翻过。
  •     本科时查资料时翻阅过,竖排繁体
  •     论文需要。
  •     书很好,水平很高,但是纸张很薄!价格不便宜!
  •     书收到后,感觉外包装很好,书没有任何损坏,书的印刷也很好。现在可以耐心阅读了。
  •     邓禹 耿弇 冯异 马援…故事太精彩
  •     惨痛的回忆……
  •     要籍補錄。
  •     可能是看过的第一部历史类的书吧。。很喜欢
  •     大约花了四个月时间,过眼一遍。不愧有前四史的大名。
  •     范书可谓精当,论赞尤佳。奈何诸事烦扰,此书竟读了三个月,难免忘却前事。话说东汉自光武中兴,历经明章之治,和帝永元之隆,之后的安、顺、桓、灵四亲政皇帝是一代更比一代差,献帝则不忍论。和帝后汉能蹉跎百余年实在侥幸,盖儒学兴盛,天下知礼之故。最向往光武起兵,十余年统一天下,云台二十八将善始善终,又有“娶妻当娶阴丽华”之语,吾辈楷模!
  •     如题。不管是对于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非常大的阅读收藏价值!
  •     像盗版啊,死白的薄纸,不足的墨印,真是糟蹋前人的成果
  •     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虽比不上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创立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如班固撰《汉书》那样,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例如刘向在西汉末写了《列女传》,《汉书》为设置这一类传是完全有条件的,而班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又如儒林、文学的分别立传也是有必要的,《汉书》没有分立,到范晔才实现了这一客观需要。
  •     我们家老爺子的 12本 一版一印 遠沒有現在這麼貴
  •     后世修史之人都很少目见亲闻、身自考察,故不能与太史公同,只能从完善资料编辑方面着手用功。汇编出来的史料重事功而轻言语、述大体而轻刻画、循体例而轻文采,是故有好之者,亦有不好之者,好之者鲜。循吏即是良吏,稳重务实、纯朴大度亦可以无咎。史书有无趣之处,一是史官无才,二是本就无甚光辉垂世的可采之处,诚难为史官矣。古人争名夺权,有无使己留名史书的心意?处王侯将相之位,即使言行一无可采,亦不至于没世无闻,自有后人为之作传。志部分可读性就不高了,当资料都看不懂。古代著书就艰难,图画之类更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是各有司有能力保存一些,战乱又损坏太多。孔子那句“文献不足故也”说得太好。这套是12印了。
  •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