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志异(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白话聊斋志异(上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10418846
作者:蒲松龄
页数:935页

章节摘录

水莽草    水莽是毒草,像葛类一样蔓生,花是紫色的,像扁豆。人如误吃了这种毒草,就会立即死去,变成“水莽鬼”。民间传说,这种鬼不能轮回,一定得再有被毒死的代替,才能去投生。因此,楚中桃花江一带,这种水莽鬼特多。    楚中人称呼同岁的人为“同年”。往来拜访时,互称庚兄庚弟,子侄辈们则称他们为庚伯,这是本地的习俗。    有个姓祝的书生,一次去拜访他的一个同年。途中非常干渴,很想喝水。忽然看见路旁有个凉棚,一个老婆婆在里面施舍茶水,祝生就跑了过去。老婆婆将他迎入棚内,端上茶来,十分殷勤。祝生一闻,有股怪味,不像是茶水,便放下不喝,起身要走。老婆婆忙拦住他,回头向棚里喊道:“三娘,端杯好茶来!”一会儿,便有个少女捧着杯茶从棚后出来,大约十四五岁年纪,容貌艳丽绝伦。手上的戒指、腕上的镯子,光亮得能照见人影。祝生见了少女,立即被吸引住了。接过茶水一闻,只觉芳香无比,一饮而尽,还想再喝一杯。乘老婆婆出去,祝生一下抓住少女的纤纤手腕,从她手指上脱下一枚戒指。少女红着脸微微一笑,祝生更加着迷,便询问她的家世。少女说:“你晚上再来吧,我还在这里。”祝生要了她一撮茶叶,连同那枚戒指,一块藏在身上走了。    祝生赶到同年家,忽觉心头不适,怀疑是喝了那杯茶水的缘故,便将经过告诉了同年。那同年惊骇地说:“坏了,这是水莽鬼,我父亲就是这样被害死的。无药可救,这可怎么办?”祝生恐惧万分,忙拿出藏在身上的茶叶一看,果然是水莽草。又拿出那枚戒指,向同年描述了那少女的模样。同年冥想了一会,说:“那人必定是寇三娘!”祝生听他说的名字相符,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同年回答说:“南村富户寇家的女儿,叫三娘,以艳丽闻名。几年前误吃了水莽草死去,肯定是她在作怪害人!”有人说,碰到水莽鬼的人,如知道鬼的姓名,只要求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急忙赶到寇家,讲明了实情,长跪在地,苦苦哀求帮忙。寇家却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从此可以超生,坚决不给。同年无可奈何忿忿回去,告诉了祝生。祝生咬牙切齿地说:“我死后,绝不让他家女儿投生!”这时,祝生已走不动了。同年将他背回家,刚到家门就死了。祝生的母亲号啕大哭,只得把他埋葬了。祝生死后,留下一子,刚刚周岁。妻子不能守节,过了半年就改嫁走了。母亲一人抚养着小孙子,劳累不堪,天天哭泣。    一天,祝生母亲正抱着孙子在屋里啼哭,祝生忽然无声无息地进来了。祝母大惊,抹着眼泪问他情况。祝生回答说:“儿在地下听到母亲哭泣,心里悲伤,所以来早晚伺候你。儿虽然死了,但已经成家,媳妇也马上同来替母亲操劳,母亲不要难过了!”母亲惊疑地问:“儿媳妇是谁?”祝生回答说:“寇家坐视儿死不救,儿非常恨他们!死后,一心要去找寇三娘,但不知她住在什么地方。最近遇到一个庚伯,承蒙他告诉我三娘的去向。儿去了后,三娘已投生到任侍郎家。儿急忙又赶到任家,将她强捉了回来。现在她已成为儿的媳妇,跟儿相处得很融洽,没什么苦恼。”过了会儿,一个女子从门外进来,打扮得非常漂亮,见了祝母,跪到地上拜见。祝生告诉母亲:“她就是寇三娘。”虽然儿媳不是活人,但祝母也觉安慰。祝生便吩咐三娘干活,三娘对家务事很不习惯,但性情柔顺,让人爱冷。二人就这样住下,不走了。三娘请婆母告诉自己娘家一声,祝生不同意。但母亲顺从了三娘的心愿,还是告诉了寇家。寇老夫妇听了大惊,急忙备车赶来,看那女子果然是女儿三娘,不禁失声痛哭。三娘忙劝住了。寇老太太见祝生家非常贫困,心里很是忧伤。三娘安慰她说:“女儿已成了鬼,还嫌什么贫穷呢?祝郎母子待我情义深厚,女儿已决意在这里安居了。”寇老太太又问:“当初和你一块施茶的那老婆婆是谁?”三娘回答说:“她姓倪。因她年老,自惭不能迷惑路人,所以求女儿帮助她。现在她已投生到郡城一个卖酒的人家。”三娘说完,看着祝生说:“既然已成了我家的女婿,却不拜见岳父母,让我心里怎好过啊?”祝生忙向寇老夫妇拜下去。三娘便进了厨房,代婆母做饭款待自己的父母。寇老太太见了,不禁伤心。回去后,派了两个奴婢来供女儿使唤,送了一百两银子,几十匹布。此后还不时送些酒肉等物,祝母的生活因此稍稍富裕些了。寇家也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不几天,三娘就说:“家里没人,应早送女儿回去。”有时故意留住她不让走,三娘则总是飘然自回。寇老翁便替祝生盖了座大房子,很华丽宽敞。但祝生始终没到寇家去过。    一天,村里有个中了水莽毒的人,忽然死而复生了。大家争相传说,都认为是怪事。祝生说:“是我让他又活过来的。他被水莽鬼李九所害,我替他将李九赶走了,才救了他。”母亲说:“你怎么不找个人替自己呢?”祝生说:“儿最恨这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正想将他们全部赶走,自己又怎肯做这害人的勾当!况且,儿侍奉母亲最快乐,不想再投生。”从此后,凡中了水莽毒的人,都备下丰盛的宴席,到祝家祈祷,无不灵验。    又过了十几年,祝母死了。祝生夫妇非常悲痛,但不接待来吊丧的客人,只命儿子穿着丧服,代为尽礼。埋葬母亲后,又过了两年,祝生为儿子娶了媳妇。新媳妇就是任侍郎的孙女。起初,任侍郎的爱妾生了个女孩,仅几个月就死了。后来任侍郎听说了三娘投生自己家,被祝生捉回这件奇异的事,便驱车赶到祝家,认祝生为女婿。到现在,任侍郎又将孙女嫁给了祝生的儿子,两家更加来往不断。    一天,祝生对儿子说:“上天因为我有功于人世,任命我做‘四渎牧龙君(四渎:据《尔雅》,四渎是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现在就要走了。”一会儿,便见院子里有四匹马,驾着一辆黄帷车,马的四肢上布满了鳞甲。祝生夫妻盛装而出,一同上了车。儿子和儿媳都哭着拜倒在地。瞬间,车马便无影无踪了。同一天,寇家也见女儿来到,拜别父母,说的也和祝生说的一样。母亲哭着挽留她,三娘说:“祝郎巳先走了!”出门后一下子就不见了。    祝生的儿子名叫祝鹗,字离尘。他请求寇家同意后,将三娘的骸骨与祝生合葬了。    P98-101

前言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村人,清代杰出文学家,其代表作《聊斋志异》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蒲松龄出生地,为今山东省淄博市,是古齐国故都所在地,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齐文化,历史上钟灵毓秀、名人众多。齐桓公、齐景公、管仲、晏婴等政治家曾在这里写下光辉的篇章;孔子、苟子、屈原、郦食其、曹参等思想家、文学家曾在这里留下历史的足迹;有清一代,仅与蒲松龄大致同时的就有王渔洋、唐梦赉、孙廷铨、赵执信等名垂史册的文化名人。蒲松龄出生于明朝末年,其时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民变正风起云涌,关外满清铁蹄步步紧逼,明王朝在内外夹击下风雨飘摇,国境内外,矛盾空前尖锐,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蒲松龄出生。他在后来写的《聊斋自志》中写道:“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蒲氏先祖为元代般阳路总管蒲鲁浑、蒲居仁,宁顺年间因遭夷族之祸只遗“藐孤”,易姓更名藏匿民间,此即蒲姓始祖蒲璋。蒲松龄的祖父是蒲生油,父亲蒲槃。蒲松龄系嫡母董氏所生之次子,行三,故蒲氏后裔称其为“三老祖”。蒲氏自明代初年,便世居淄川城东的满井庄,明洪武年间恢复本姓后,子孙日繁,所居之满井庄渐渐更名为蒲家庄。蒲氏并非名门望族,但子孙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幼习举子业,以博学闻名乡里,但应科举不利,于是弃儒经商,家中饶有资产,称“素封”。年四十余苦无子,于是“得财辄散去”;后“累举四男”(蒲松龄《述刘氏行实》),子孙众多;加以经过明末动乱,家道遂衰落。到蒲松龄出生后,蒲槃无力延请塾师,便亲自课子读书。蒲松龄天资聪慧,攻读勤奋,“经史皆过目能了”(清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深为父亲喜爱。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淄川县、济南府、山东学道三试第一的成绩考中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于是“文名籍籍诸生间”(清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蒲松龄踌躇满志,以为取功名富贵如拾草芥。顺治十六年(1659年),蒲松龄与同邑好友李希梅、张历友、王鹿瞻等人共结“郢中诗社”,希望“由此学问可以相长,躁志可以潜消,与文业亦非无补”。(蒲松龄《郢中社序》)明确表达了他们奋发向上寄希望于仕途的理想。后又应李希梅之邀,假馆于李家,潜心治学,互相砥砺,“相期矫首跃龙津”。此时的蒲松龄风华正茂,好强气盛,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时。然而造化弄人,此后蒲松龄屡应乡试,却始终不中,在科举的道路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才“援例”得了一个“岁贡生”的虚名,不几年便与世长辞。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遵父命娶同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之次女刘孺人为妻。刘氏性情温和,温柔贤惠,两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共同度过了五十六年。康熙四年(1665年),蒲松龄二十五岁时,因妯娌不和,蒲氏兄弟析箸。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此后数应乡试皆落第,加之几个孩子相继出生,生活陷入困境。大约从康熙六年(1667年)开始,蒲松龄就走上了他的塾师生涯。为养家糊口,他四处设馆并为人代笔歌哭,正如其诗云:“君子受艰难,斯文不值钱。有人成书馆,便是救命仙。”在三十一岁时,他有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康熙九年(1670年),蒲松龄应同邑好友、江苏宝应县令孙蕙之聘为其做幕宾。在宝应,蒲松龄跟随孙蕙前后,为其出谋划策奉迎上司,应付同僚,抚慰民众,办了不少造福人民的好事。同时,官场生涯使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在宝应期间,他目睹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百姓的水深火热,了解了宝应、高邮、扬州一带的风土人情,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和主题。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却也日甚一日,他在《寄家》一诗中写道:“年来憔悴在风尘,凋敝谁怜季子贫?瑟瑟晚风吹落木,萧萧衰柳怨行人。秋残病骨先知冷,梦里归魂不记身。雁足帛书何所寄?布帆无恙旅愁新。”倾诉了他久客在外往来奔波受尽的风霜之苦,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外他更难忘的是第二年的乡试,因此南游仅仅一年他便决意辞幕归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松龄两次应乡试皆落第,他的心情低沉和愤懑到了极点。其诗作“世人原不解怜才”“回首生平事事非”等句都流露出他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苦闷伤感情绪。科举无望,天旱不收,税赋沉重,儿子相继出世,家境再一次陷入困境。此后数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又做起代人歌哭的营生和处处设馆舌耕度日的困苦生涯。他在一首题为《四十》的诗中写道:“忽然四十岁,人间半世人。贫困荒益累,愁与病相循。坐爱青山好,忽看白发新。不堪复对镜,顾影欲沾巾!”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十岁的蒲松龄终于结束了漂泊不定的塾师生涯,应同邑西铺村毕际有之聘,设帐毕家之“绰然堂”,教毕家的几个孙子读书,自此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毕家为官宦世家,门庭显赫。馆东毕际有,字载绩,号存吾,明末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之次子,曾任山西稷山县知县,南通州知州,时已解职归田,为乡里名绅。毕际有对蒲松龄的学识早有耳闻,故对他分外器重,常与他一起咏诗唱和、谈论世隋,非一般私塾先生对待。毕家环境良好,藏书甚丰,无疑对蒲松龄的著述大有裨益,使他可以继续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在毕家读书、教书、著书之余,还代馆东作了大量的贺吊往来的应酬文字,渐渐成为毕家不可缺少的人物。尽管他有时也有寄人篱下之感,为不得居家亲自课子读书而抱感,但除此而外也别无好的处境,何况他与毕家有了友情,因此在毕家一直待了三十个年头,直到七十岁时才撤帐归里。    在毕家设帐期间,蒲松龄曾数次参加乡试,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因“闱中越幅”被黜。极度悲愤之中他写下了《大圣乐》’一词:“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干瓢冷汗粘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十一岁的蒲松龄再次到济南应试。又因“二场抱病,不获终试”,再次被黜。主考官深为惋惜,蒲松龄也是痛心疾首,“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撤帐归里后的蒲松龄已有“养老之田五十余亩”。家中还有仆人,且四个儿子“均输国课,不使租吏登门”(清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他本可以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抱卷自适。但当他得知鱼肉乡里、已被革职的蠹役漕粮经承康利贞厚赂王渔洋欲官复原职时,拍案而起,愤然上书王渔洋,陈述利害,使康利贞的阴谋没有得逞,体现了他为民请命、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初一,县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与当年的郢中社友张历友、李希梅一起,被举为乡饮介宾。蒲松龄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写下了“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龙津。谁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的诗句,道出了他们终生不第的苦闷心情。此后不久,他几个心爱的小孙子相继被天花夺去了性命,使他“眼泪忍不住,鼻酸不成涕”。祸不单行,第二年,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刘氏去世,更使蒲松龄痛不欲生,“欲呼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叩不一应,泪下如流泉”。蒲松龄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自此他身心交病,“对酒无欢只欲愁”,终在两年之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聊斋“倚窗危坐而卒”,走完了他步履艰难的漫漫人生路。    蒲松龄终生困于场屋,怀才不遇,大半生依靠教私塾度日,教书、读书、著书是他毕生主要的生活内容。他身处社会底层,家境贫寒,也曾受过催租吏的恫吓、逼迫,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境况十分了解。另一方面,他与社会的上层官僚、缙绅又有交往。特别是到他晚年,因为《聊斋志异》的巨大成功,以及在毕家的重要地位,使他经常接触地方的缙绅名流。他与当时的朝廷高官兼诗坛领袖王渔洋就是在毕家结识的,并有二十年的文字之交。这种处境深刻影响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他一方面创作了像《聊斋志异》这样大雅的巨著,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另一方面又创作了大量俚曲、戏曲这样的通俗文学,撰写了如《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实用性极强的文化、技术普及读物。    蒲松龄自幼即“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闻则命笔,遂以成编”(《聊斋自志》)。现有文献证明,他从二十多岁时便热衷于记述奇闻异事,写作鬼狐故事。一开始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但对于一位志在举业,希图通过博得一第进入仕途、施展自己宏伟抱负的书生来讲,这未免不务正业。事实上这个爱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科举考试,因此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劝阻。他自己也十分明白这一点,但强烈的爱好使他欲罢不能,他为此十分苦恼而困惑。到他四十岁进入毕家设帐时,他决意放弃自己的爱好,就此搁笔,于是将做成的篇章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并撰写了一篇情词凄切、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但是毕家宽松的环境、主人的赏识、大量的藏书,使他并没有屈从社会的误解;特别是随着科举的失意、境遇的困苦,使他逐渐产生了一股“愤懑”之情,他越来越将这种愤懑之情寄托于自己的创作之中,这便也是他称《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的由来。实际上这也正是蒲松龄创作鬼狐故事异于前人的地方,或者说是他独具创造性的地方。他的创作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衣钵,在观念和作法上又有了质的飞跃。六朝志怪小说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述怪志异是信其为实有;唐传奇是“假幻设以自见”,重在构想之幻,情节之奇,而少现实内容和意蕴。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只是把述怪志异作为一种方式,诸如以人死为鬼,幽灵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等等,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但其内核却是针砭现实,抒发忧愤,寄托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表达精神上的向往和追求。这是《聊斋志异》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志怪小说,从而使中国的文言小说创作达到最高峰的原因之所在。    《聊斋志异》共490多篇,内容复杂,作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揭露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席方平》、《梦狼》、《鬼哭》、《谢迁》、《野狗》、《白莲教》等等。二是鞭挞豪绅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欺辱良善,如《窦女》、《红玉》等。三是抨击科举制度,讽刺科考场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凡庸,塑造了科举制度下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部分是《聊斋志异》中的重点,也是作者寄托孤愤最为集中的篇章。如《考弊司》、《三生》、《何仙》、《司文郎》、《贾奉雉》等等。四是歌颂男女爱情的篇章,如《连城》、《青娥》、《婴宁》、《瑞云》等等。五是体现人生经验哲理,嘲谑世态炎凉、浇薄风俗的作品。从创作艺术上说,《聊斋志异》有很多创新。充分发挥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的艺术潜力,呈现出情节结构模式的多样化。有的故事以情节曲折取胜,极尽起伏跌宕之能事;有的重在刻画人物性格,或重在叙写一个内蕴深沉的场面,或重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叙事中虽然基本采用全知视角,但却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情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经高珩、唐梦赉作序,王渔洋点评,在作者尚在世时已被竞相传抄。但由于蒲松龄生前家境贫寒无力付梓,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有第一个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问世,随后各种批点、诠释、评点、图咏、拾遗本相继在海内外出版。二十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迄今已有日、韩、德、美、法、保、罗、捷、意等20多种语言、数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和《聊斋志异》都是不朽的!    (刘玉湘)

内容概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译者:
刘玉湘,曾任山东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现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长年致力于《聊斋志异》研究。翻译本书之时,译者摩意聊斋主人,一步一趋,未敢自专,随曲就伸,贴紧原著,将原文神韵,再现于读者目前。文中难解之处,皆做有详细注释。

书籍目录

目 录
卷一
考城隍 1
耳中人 2
尸变 3
喷水 5
瞳人语 6
画壁 8
山魈 10
咬鬼 11
捉狐 12
荞中怪 13
宅妖 14
王六郎 14
偷桃 17
种梨 19
劳山道士 20
长清僧 22
蛇人 24
斫蟒 26
犬奸 27
雹神 28
狐嫁女 29
娇娜 31
僧孽 35
妖术 36
野狗 38
三生 39
狐入瓶 41
鬼哭 42
真定女 43
焦螟 43
叶生 44
四十千 47
成仙 48
新郎 52
灵官 53
王兰 54
鹰虎神 56
王成 57
青凤 61
画皮 65
贾儿 68
蛇癖 71− −

编辑推荐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由刘玉湘和王光福翻译的《白话聊斋志异》就是它的白话文版本。因此,无论你学历有多高,此书都适合你阅读,只要你喜欢花妖狐魅传奇故事就行。

作者简介

《聊斋志异》为我国文学史上光焰照人的短篇小
说集,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精力所寄。全书凡491
篇,皆寄意神怪狐鬼,留情人世百态。人爱篇中鬼狐,
款款多情;聊斋主人,笔端变化,气象万千。三百年
来,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本书《白话聊斋志异》为白话全译本。译者刘玉湘,曾任山东蒲松
龄纪念馆馆长,现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长年致力于
《聊斋志异》研究。翻译本书之时,译者摩意聊斋主
人,一步一趋,未敢自专,随曲就伸,贴紧原著,将原
文神韵,再现于读者目前。文中难解之处,皆做有详细
注释。
《白话聊斋志异》插图皆出自《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图咏》
系清末广百宋斋主人徐润,据《聊斋志异》最早的青柯
亭本篇目,爰请当时名手,绘制而成。每图皆选取篇中
最有代表性的场景,绘图时,“小有未洽,无不再三更
改,以求至当”。“每图题七绝一首,以当款字,风华
简朴,各肖题情。并以篇名之字,篆为各式小印,钤之
图中”,集诗、画、印为一体,时人爱之,誉为“《山
经》、你雅》之外,别开生面者”。

图书封面


 白话聊斋志异(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宁采臣,是浙江人。性格慷慨豪爽,品行端正。常常对人说:“我一生中没爱过第二个女人。”宁采臣有次去金华,到了城北,进一座寺庙里卸装休息。寺庙里大殿宝塔十分壮丽;但蓬蒿长得比人还高,好像没有人迹。寺庙东西两侧的僧房,两扇门都虚掩着;只有南面一间小房子,门上的锁好像是新的。又看到大殿东边的角上,高高的竹子都一把多粗;大殿的台阶下面有个大池子,里边的野藕已经开了花。宁采臣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清幽寂静。此时恰逢学使来主持考试,城中房舍价格很高,就想留住在这里,于是就散着步等待庙中僧人回来。傍晚,来了个读书人,开了南面小屋的门。宁采臣上前行礼,并且告诉他自己想在此住下。那个读书人说:“这里没有房主,我也是借宿的人。你能忍受凄清荒凉,我早晚能向你讨教,很荣幸。”宁采臣很高兴,铺些蓬蒿当做床,支块板子当桌子,打算长住下去。那天夜里,月光皎洁,如水一般,宁采臣和那位书生坐在大殿的走廊上促膝聊天,各自说出自己的姓名表字。读书人自己说:“我姓燕,字赤霞。”宁采臣怀疑他是来应考的秀才,但听他的口音,根本不像浙江人。于是就问那书生,书生说:“我是陕西人。”语气朴实诚挚。过了一会,两人无话可说,就作揖告别,回去睡觉。宁采臣因为头一次睡在这里,很长时间睡不着。他听见房子北边有人窃窃私语,好像住有家眷。他起身趴在北墙石窗下,偷偷看了一眼。看见短墙外一个小院落,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还有一个老婆子穿着褪色的红衣服,头上插着个大银梳子,弯腰驼背,老态龙钟,两人在月下说话。妇人说:“小倩为什么久久不来?”老婆子说:“差不多该到了。”妇人说:“她没向姥姥发牢骚吧?”老婆子说:“没听到,但她好像不高兴。”妇人说:“小丫头不能给她好颜色。”话没说完,就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进来,看上去很美。老婆子笑着说:“背后不说人,我们两个正说你呢,没想到你这个小妖精悄悄进来,连动静也没有。幸亏我们没说你的短处。”老婆子接着说:“小娘子长得好比画中人,我要是个男人,也会被你把魂勾跑。”女孩说:“姥姥不夸奖我几句,还有谁会说我好?”妇人和女孩子又不知说了些什么话。宁采臣想这是邻居的家眷,就躺下睡觉不再听她们说话。过了一会儿,寺庙才一片寂静。宁采臣刚要睡着,觉得有人进了他的卧室。他急忙起身一看,发现是北院那个女孩子。他吃了一惊,问她想干什么。女孩子笑着说:“月夜睡不着,想和你有夫妻之乐。”宁采臣严肃地说:“你要提防别人议论,我也害怕别人说闲话;偶然一失足,廉耻就都没有了。”女孩子说:“夜里没人知道。”宁采臣又大声呵斥她。女孩子犹豫徘徊像有话要说。宁采臣吼道:“快走开!要不然,我就把南边小屋里的人喊来。”那女孩子有些害怕,退了回去。到了门外又转身回来,把一锭金子放在宁的床褥子上。宁采臣拿起来扔到院子的台阶上,说:“不义之财,弄脏了我的口袋。”女孩子很羞愧,出来,捡起金子说:“这个男人真是铁石做的。”第二天一早,有个兰溪的书生带着一个仆人来应考,住在东厢房里。当天夜里,书生暴死了。死后发现,他的脚心有个小孔,像是被锥子刺的,还细细地流出一缕血丝。大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又过了一个晚上,书生的仆人也死了,症状和书生一样。傍晚,燕生回来,宁采臣向他请教,他认为这是鬼魅干的。宁采臣平时刚正不屈,一点也不把鬼的事放在心上。半夜里,那个女孩子又来了,她对宁采臣说:“我见过的人多了,没有心肠像你这样硬的。你真是圣贤之人,我也不敢欺骗你。我叫聂小倩,十八岁就病死了,埋在寺院旁边,不幸总是遭到妖物的威胁,干尽了下贱的勾当;我出卖色相勾引人,这并不是我愿意的事。现在这寺院里没有人可以杀了,恐怕要派夜叉来杀你。”宁采臣十分害怕,向她求办法。聂小倩说:“你跟燕生同住一室,便能免除凶灾。”宁采臣问:“为何不去迷惑燕生?”小倩回答说:“他是个奇人,鬼妖不敢靠近他。”宁采臣又问:“你们是怎么样迷惑人的?”聂小倩说:“和我亲昵温存的人,我悄悄用锥子刺他的脚心,他就迷迷糊糊昏迷过去了,于是我就吸他的血给妖怪喝;有时候,我用金子去勾引人,其实不是金子,是罗刹鬼的骨头,留下这东西,能把人的心肝截取:这两种方法,都是迎合当今社会流行的嗜好罢了。”宁采臣表示感谢。问她什么时候戒备,她说明天夜里。临别时,小倩哭着说:“我掉在苦海里,找不到彼岸。你义薄云天,一定能让受尽苦难的人重生。如果你能装殓我的朽骨,回去葬在一个平安的地方,就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宁采臣爽快地答应了她。问她的坟在哪里,她说:“请记住,有个乌鸦窝的白杨树底下,就是。”说完出门,一眨眼不见了。第二天,宁采臣恐怕燕赤霞外出,早早到他房里邀请他。辰时过后就准备好酒菜,留意观察燕赤霞。然后表示想和他同住,燕赤霞推辞说自己性格怪僻喜欢清净。宁采臣不听,强行把铺盖都搬过来了。燕赤霞不得已,只好给他挪出个床位,嘱咐他说:“我知道你是个大丈夫,对你也很佩服。关键是我有些心事,不便明说。希望你不要翻看我的箱子包裹,否则你我都没好处。”宁采臣恭敬地答应了。然后各自睡下,燕赤霞临睡前把小箱子放在窗台上,脑袋一碰枕头,就鼾声如雷。宁采臣睡不着。大约一更时分,他发现窗外隐隐约约有人影。片刻之间,就靠近窗户朝里偷看,目光闪闪。宁采臣很害怕,正要喊叫燕赤霞,忽然有个东西裂开小箱子飞出,亮闪闪像一匹白绸缎,碰断窗户上的石窗棂,猛然一射,立即收了回来,电光石火般熄灭了。这时燕赤霞也发现了情况,宁采臣假装睡着了偷看着他。燕赤霞捧起箱子检查,从里面取出一个东西,映着月光嗅了嗅看了看,白光晶晶闪亮,长两寸左右,宽不过一片韭菜叶。然后,燕赤霞包了好几层把它包牢,又放进破箱子里。燕赤霞自言自语:“什么老妖怪,竟敢这么大胆,把我的箱子都弄坏了。”于是他又躺下了。宁采臣觉得太奇怪了,就起身问他,并把刚才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燕赤霞说:“既然我们是知己好友,我也不必再隐瞒。我是个剑客。要不是石头窗棂子挡着,妖怪当时就会死的;虽说它没死,也已受了重伤。”宁采臣问:“刚才你包起来的是什么东西?”燕赤霞说:“剑。刚才我闻了闻,上面有妖气。”宁采臣想看看这柄剑。燕赤霞慷慨地拿出来给他看,亮闪闪的一柄小剑。因此,宁采臣更加敬重燕赤霞了。第二天,宁采臣到窗外查看,发现地上有血迹。于是来到寺院的北边,看见密密麻麻一片荒冢,果然有棵白杨树,树梢上有个乌鸦窝。等到办完了事,宁采臣整理行装准备回家。燕赤霞设宴送行,两人感情很深厚,燕赤霞把一个破皮囊赠送给宁采臣,说:“这是剑袋子。你好好收藏着可以避妖怪。”宁采臣想跟他学剑术,燕赤霞说:“像你这样讲信义、性格刚直的人,本是可以学的。但你是享受富贵的人,不是干我这一行的。”宁采臣谎说有个妹妹葬在这里,他挖出聂小倩的骨头,用衣衾包好,租船返回家。宁采臣的书斋靠近郊野,因此就将小倩的坟建在书斋外边。安葬后他祭祀说:“可怜你孤零零的,葬你的地方靠近我的书斋,你的悲欢我都能听见,也不会有恶鬼来欺凌你了。一杯水酒,算不上好,请不要嫌弃!”他念诵完了往回走。身后有人喊叫:“请等等,我们一块儿走!”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倩。聂小倩欢天喜地谢宁采臣说:“你的信义,我死十次也不足以报答。请让我跟你回去,拜见公婆,就是做婢妾也心甘情愿。”宁采臣细细打量她,见她肌肤泛着光彩,三寸金莲像尖尖的竹笋,白天里看她的模样,更加娇艳无比。于是,宁采臣带聂小倩来到书斋。让她先坐一会儿,他先进去告诉母亲。他母亲听说后感到吃惊。当时,宁采臣的妻子已病了很长时间,母亲叫他不要声张,以免惊吓着病人。正说着,聂小倩已翩然进屋,跪下就拜见宁母。宁采臣说:“这就是小倩。”宁母惊慌地看了看她,就想走。聂小倩对宁母说:“儿孤单一身,远离父母兄弟。承蒙公子关怀,像雨露一般滋润着我的头发和肌肤,我愿意端着簸箕、拿着笤帚侍奉他,以报答他的高情厚谊。”宁母见她长得文静可爱,才敢跟她说话:“姑娘你肯照顾我儿子,我老太婆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我一生只这个儿子,要靠他传宗接代,不敢让他娶个鬼妻。”小倩说:“儿真的没有二心。九泉之下的人既然不被老母信任看做媳妇儿,那就让我把他当做哥哥对待,在你的左右,早晨晚上听候你老人家吩咐,怎样?”宁母可怜小倩的真诚,便答应了她。小倩就想着拜见嫂夫人,宁母因宁妻患病推辞了她,她也就没有去。小倩立即到厨房,替母亲生火做饭。她在宁采臣家穿堂入室,像是长期居住非常熟悉一样。到了晚上,宁母有些怕她,不给她摆设床褥。小倩意识到宁母的意思,就走了。经过宁采臣的书房,想进去坐坐,突然后退,在门外徘徊,似乎有所畏惧。宁采臣叫她进去,她说:“房里有剑气,怪吓人的。以前在路上没有出来见你,就是因为这个。”宁采臣顿时想起燕赤霞送给他的皮袋子,他赶忙拿下来挂到别的房间里。小倩这才进了书房,在蜡烛旁坐下。坐了半天也不说一句话。很长时间后,她问宁采臣:“你晚上读书吗?我小时候念过《楞严经》,现在多半已忘了。请你帮我找一册,夜晚空闲时,请哥哥指点指点。”宁采臣答应了。又坐下,又无话可说,二更都过完了,小倩还坐在书房里不说走。宁采臣催她。她伤心地说:“我是外地来的孤魂,特别害怕到荒墓里去。”宁采臣说:“这里没有别的床铺,而且兄妹之间也应避嫌。”小倩站起身,愁眉苦脸好像要哭,趔趔趄趄迈不动腿。她慢慢儿走出书房,下了台阶就不见了。宁采臣心里很可怜她,想留她睡在别的床上,又担心母亲会责怪。小倩一早就向母亲请安,端水让她盥洗,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样样都合宁母的心。傍晚时就自动告退,往往从书房旁边经过,借着烛光念经。感觉宁采臣要睡觉了,她才凄然离去。前一阵子,宁妻病倒不能劳作,宁母操持家务疲劳不堪;自从小倩来了,宁母清闲得很,很感激小倩。时间一长,也就熟悉了,宁母对小倩就像对待自己的亲闺女,已忘了小倩是个女鬼;也不忍心晚上叫她离开,留下她跟自己一起睡一起起。小倩初来时,不吃不喝,半年后才开始喝点稀饭。宁采臣母子都很喜爱她,避讳说鬼,别人也看不出来。不久,宁妻病逝了。宁母暗中想收小倩做儿媳,只怕对儿子不好。小倩暗中也看出了母亲的心意,找机会对母亲说:“住了一年多了,应该明白我的心肠。为了不害人,才跟郎君来到这里。我小倩没有别的意思,只因为公子光明磊落,为老天和凡人共同敬重,我只是想依赖帮助他三五年,托他的福得到朝廷的封号,九泉之下也觉光彩。”宁母也知道小倩没有恶意,又害怕她不能生孩子。小倩说:“生男生女是老天决定的。郎君是有福之人,有三个光宗耀祖的儿子,不会因为有鬼妻就没有后代。”宁母相信她的话,和宁采臣商量。宁采臣大喜,于是大办酒席,遍请亲友。有人想看看新娘子,小倩大大方方、穿戴华丽衣服出来,把满屋的人都看呆了。人们不怀疑她是鬼,而怀疑她是仙人。于是五服内亲属的女眷,都拿着礼物来祝贺,争着拜见认识她。小倩擅长画兰花和梅花,经常画小幅作品答谢宾客,得到画的人把画珍藏起来,并以此为荣。一天,小倩靠在窗前,惆怅若有所失。忽然问:“皮囊在哪里?”宁采臣说:“因为你怕它,所以把它包起来放到别处了。”小倩说:“我接受生人的气息很久了,应该不再害怕,最好将皮囊挂在床头上。”宁采臣问她这是何意,小倩说:“三天以来,我心里一直惊惧不安,料想金华的妖怪,记恨我远逃,恐怕旦夕之间就要找来了。”宁采臣就把皮囊拿来。小倩反复看了看,说:“这个是剑仙用来盛人头的。破成这样,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我现在看到它,还浑身发抖。”于是把皮囊悬挂起来。第二天,又让宁采臣移挂到门口。夜里小倩点灯坐着,和宁采臣说好不要睡觉。忽然有一个东西,像飞鸟一样落了下来。小倩吓得躲到了夹幕里。宁采臣看那东西,如夜叉一般,眼睛发出电光舌头流血,晃荡着两个明亮的爪子,朝前走来。到门口停了下来;徘徊了好久,慢慢靠近皮囊,用爪子摘下皮囊,好像要将它撕裂。皮囊嘎啦一声,变得像两个大竹筐;恍惚之间有鬼物从皮囊里伸出半个身子,把夜叉揪了进去,于是就没有声音了,皮囊也变回之前的样子。宁采臣又害怕又奇怪。小倩也出来,高兴地说:“没事了!”一起看皮囊里面,只有清水好几斗罢了。几年后,宁采臣果然考中了进士。小倩生下一个男孩。宁采臣又娶了一房小老婆,和小倩各生了一个男孩,这三个孩子都当官当得很好。
  •     阳信县有一个老翁(阳信:今山东阳信),家住本县蔡店,离县城约有五六里地。父子两人在大路边开了一个客店,供往来行商的人们住宿。有几个车夫,在这一带来来往往做买卖,经常住在他们家。一天,天已晚了,这四个车夫又来投宿,客店却已全住满了。四人无处可去,坚持请老翁收留他们。老翁沉吟了一会儿,想起一个地方,又怕客人不满意。车夫们说:“只求有一块容身的地方,不敢挑剔别的。”原来老翁有个儿媳妇刚刚死去,尸体停放在屋里,儿子外出购买棺材还没回来。老翁想让他们到停尸房中住宿,客人们都同意了。老翁因为那里比较僻静,不好找,就领着客人穿过大街找到了地方。进入房中,只见案桌上有盏昏黄的灯,案桌后面是一道帷帐;帷帐后就是灵床,隐隐约约看见灵床上躺着一具尸体,上面盖着黄裱纸。看了看住宿的地方,套间内有一张大通铺。四人奔波劳累,早已困倦不堪,倒头便睡,头刚挨着枕头,就发出了鼾声。唯有一个客人,还朦朦胧胧没睡死。忽然听见灵床上发出嚓嚓的声音,他急忙睁眼一看,只见灵床上的尸体在案桌上灯光的照射下,慢慢坐了起来,揭去盖在脸上的黄裱纸,走下灵床,一会儿就来到了客人们住宿的卧室。尸体的脸是淡黄色的,额头上系着一缕丝巾。死尸慢慢走近床前,俯下身子,照着已经熟睡的三个客人的脸上吹着气。见此情景,这个客人害怕得要死,怕一会儿轮到自己,就暗暗地用被子蒙住头,屏住呼吸、忍住唾沫,悄悄地听女尸的动静。不一会儿,女尸果然走过来,就像吹其他的客人那样,也照着他的脸上吹了口气。慢慢的,听见女尸走了出去,又听见黄裱纸窸窸索索的声音。客人偷偷的探出头瞧了瞧,见女尸仍然像以前那样躺了下去。客人非常害怕,一点声音也不敢出,暗暗地用脚踢了踢其他的客人,他们却一动不动。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好办法,不如穿上衣服逃跑。于是悄悄坐了起来,刚把衣服披到身上,就听到灵床上又发出了嚓嚓的声音。客人一惊,急忙又躺到床上,把头缩到被子里。感觉女尸走了进来,照着自己的脸连吹了好几次才离开。一会儿听见灵床响,知道女尸又躺了下去。于是他从被子里慢慢伸出手,摸到裤子,一把穿上;来不及穿鞋,光着脚从屋子里跑出来。这时,女尸也坐起来,似乎要追赶他。等到女尸从帷帐里走出来,客人已经打开门跑了出去。女尸也跑着,紧紧地在后面追赶。客人边跑边大叫救命,深夜里,村人却都听不到。想去叫客店主人的门,又怕被女尸追上,只好望着县城的方向极力逃去。一直跑到东郊,听见一个寺庙里传出敲打木鱼的声音,便急忙跑到庙门口,用力敲门。庙里的道士不知什么事,有点害怕,迟迟不敢开门。此时女尸已经赶了上来,离客人不足一尺的距离。客人异常窘迫,见庙门外有一颗大白杨树,足有四五尺粗,就用树挡着自己。女尸从右边来就往左边跑,从左边来就往右跑。女尸越发愤怒,但是此时双方都感到疲倦了,女尸就站下休息。客人也浑身大汗,喘着粗气,藏在树后。一会儿,女尸忽然猛地跳了起来,伸出两臂,隔着树去抓客人,客人一惊,吓得跌倒在地上。女尸没有抓着,抱着树僵立在那儿。庙里的道士偷听了很久,直到没了动静,才开门出来,见一人倒卧在地上。拿灯来照了照,看见客人已晕死过去,但还有一口气。便把客人背进庙里,过了一夜才苏醒过来。道士拿来热水让他喝,又问是怎么回事,客人详细讲了事情的经过。这时庙里的晨钟已经敲过了,天也渐渐亮了,道士到白杨树那里一看,果然看见一具僵立着的尸体。道士大惊,急忙报告县令。县令亲自到场察看,让人把女尸的手从树上拔下来,结果牢不可动。仔细一看,原来女尸的左右四指并在一起,弯曲如钩,已经深深的插进树里,连指甲都看不见了。又让几个人使劲拔,才把女尸从树上弄下来。见手指挖的洞就像凿子凿出来的一样。县令又派衙役到客店察看,客店里正因为女尸丢失、房客暴死,正在吵闹。衙役告诉了事情原委,客店的老翁才跟着去把尸体抬回了家。客人哭着告诉县令说:“我们四人一块出来,现在却只有我一人回去,这情形我如何才能使乡里人相信呢?”县令便给他出具了一份证明文书,又送给他路费,打发他回家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书挺好,就是太厚了,得花时间慢慢读.
  •     图文结合,便于欣赏。但是大约有440篇小说,差几十篇。
  •     真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很喜欢!蒲松龄的旷世绝作!
  •     一代才子终为布衣,人生的坎坷官场的黑暗,虽有才华盖世但是没有独具慧眼的伯乐,清政府的腐败,促使了才子在鬼狐世界的倾愤,堂堂的人才埋没了没有了用武之地,一部聊斋促成事业。足以平生。古往今来读书考试,高中时梦寐以求的事,百无一用是书生,虽有此话但是警醒我们的却是书生自有书生的快乐,可以达到常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如今社会有多少有才之士终究视为粪土,而重用庸才,可悲可悲啊!
  •     甚好。全白,像绣,享受。
  •     作为全本来说还是蛮实惠的
  •     一直都想买短篇的名著,这本书有插图,文字是白话,很不错
  •     很厚的两本,插图也很好
  •     给同事买的,他非常喜欢,尤其是小倩,天天挂在嘴上。
  •     故事真的很多,但是都不是很长,每个故事基本1页。配得图不错,看着有点意思。
  •     内容很全,很不错的一本书,就是图上的字看不太清楚,有点小遗憾
  •     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有了,翻译的还算通顺,就是有点太白话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给老公买的,老公很喜欢,内容多,价格实惠。
  •     总体来说还行,也许是将近年关了,货运过多,有一本书的后面十分之一的地方全部皱巴巴的还被揉烂了,这让人心情不太好,不过,一直在当当买书都还不错,还是好评吧~
  •     内容很全面,外观很大方,均为白话,没有古文。
  •     中国鬼怪小说集大成者,非常喜欢。
  •     米黄色的封面..很简洁的感觉...和另一本比较了很久之后选择的它..翻了一下感觉翻译很专业...最喜欢的聊斋志异...
  •     喜欢 文化瑰宝
  •     很喜欢这个版本,有文有图,文字译得也好.
  •     不错的,爱不释手。
  •     很喜欢的一本书,拿到后天天看。翻译的很有水准,把聊斋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字号也很合适,看起书来不费劲。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     已经买了一本聊斋志异了,这本对照看,好!
  •     总体来说,买了是不会后悔的,翻译的很到位。
    但和我小时候启蒙时读到的典藏版相比,还是那版好!
    可惜的是,当年根本不懂看那是哪一版谁翻译的,以至于丢了那本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     不错哦。比书店便宜
  •     通俗易懂,强烈表示看过电视剧的朋友可以在看看这套书。
  •     这是白话聊斋最好的版本,还有清版插图,非常好。非常适合阅读,实惠。
  •     上册和下册的纸张切割明显不一样,上册很整齐,下册边缘有些毛糙,字体适合阅读。
  •     成年人看的书籍.
  •     和宣传的基本吻合,很全。只是在字体的选择上有点欠缺——笔画太细、颜色有点浅,但不影响阅读。感觉不错。
  •     字体,印刷,开本都是我喜欢的
  •     这是儿子要的书他很喜欢看
  •     书是塑封的,整齐干净。版面设计的很舒服,装订质量和印刷质量都很好,插图也很不错。
  •     翻译精辟权威,推荐
  •     媳妇一直想看这书,买回来很吃惊,没想到这书有点太大了,太长了,刚买回来慢慢看吧!
  •     白话翻译和纸质质量都不错~~
  •     书刚到,没有看。貌似不值:书太贵,我还以为是古汉结合的!
  •     字体大小适中,并附有插画,引人入胜,值得珍藏
  •     以往看的《聊斋》都不是全本,有些所谓的“糟粕”内容被摒弃掉了,其实没那么可怕,可见“XX”猛于虎啊。
    这套书翻译得很好,读起来不拗口,比那些直译的好太多。
    向大家推荐。
  •     白话版本的聊斋,通俗易懂,更合适现代人们的赏读!不失原著的精华!的确是本好书!
  •     不够古雅
  •     书很厚,故事很多,应该是大全
  •     非常好的一套书,值得购买
  •     很好。质量和实体店买的一样。
  •     这套比较全,值得收藏
  •     插图精美,装帧朴素大方。
  •     书顶好
  •     《聊斋志异》原著是用比较典雅的文言写的,阅读原著有一定障碍的读者,建议入手。比较了N种白话版,此种颇得蒲氏韵味,个人感觉比中华书局那套白话本要好。家里有岳麓版《聊斋》的白文本,孩子不甚喜欢(有阅读障碍)。所以入手了这套,让孩子两厢对照,聊作参考。59.75印张,纸张、印刷、排版、字体皆善,有注释、插图。图取自清末广百宋斋主人徐润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图皆爰请当时名手绘成,誉为“《山经》《尔雅》之外,别开生面者”。
  •     图文并茂,两本厚厚的大书,很有古书的感觉。
  •     译得很好,印刷质量很好,图很有意思
  •     是我看过最全的版本了,白话语言优美顺畅,阅读起来很舒服。就是插图有点小,不太清楚。
  •     之前有一本,薄薄的,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了,这次一下子买了全两册。
    晚上睡觉前看上几个故事真的很不错,颇有几分梦回前朝的感觉,呵呵
  •     经典,建议购买
  •     白话文比较方便看
  •     好大两本啊,内容比较充实,也能读懂~~
  •     有点恐怖,不过很喜欢,经典,值得推荐
  •     这是我阅读的最棒的白话聊斋志异。插图非常不错,而且很清晰。配合着插图诗词。来一次原汁原味的聊斋之旅。
  •     原有一本文言文的,看起来很困难。这本白话版聊斋是我一直期待的,很好。
  •     以前买过不少关于聊斋的书,但是感觉都不全或者因为是D版的缘故,我都是很不满意,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这书,很喜欢,看看价格,哦!要一百大洋啊,汗!第一反应就是到当当上找找吧,也许有惊喜啊。很久前在网上买过书,但是都是印刷质量不尽人意。看见这书有人写过评论,心理有底了,赶紧下单,等书到手看了以后,恩,和书店一样。后来小侄女看见了,嚷着要先看,那就让她看吧。
  •     书印刷很好,值得购买
  •     经典之作,很值得读,儿子很喜欢。
  •     可惜纸的边缘切得有点点毛躁,是在对不起九十八元的价格
    但是纸质偏黄不容易让眼睛疲劳…
    但是内容还是挺好的,插图是在文章的下面阅读起来很好
    翻译的也挺通畅的 错别字暂时没发现…
    值得一买!~~
  •     正在读,等读完了再补充。买回来的目的是想吸收下我国小说的精华。
  •     译文很好
  •     三八节想买一本书,找到了这本白话聊斋,小时候就喜欢看,这个版本译得很到位,正是我喜欢的。
  •     喜欢,送给侄子的,
  •     书籍还可以,
  •     很喜欢!正在读
  •     半价时入手的,超值~纸质很棒,里面有很多插图,翻译地也很好~买这套书的原因是小的时候在亲戚家看过两本白话聊斋,是聊斋选集,后面每次去他家都去翻那两本书,直到那两本书再也找不到了~很怀念那种感觉……
  •     书刚收到,大概翻了一下,应该不错。
  •     是给儿子买的,他喜欢。
  •     很大本的两本 感觉可以看很久~
  •     在阶级斗争理论统治中国大地之时,《聊斋》被贴上了讽刺、影射社会现实的标签。《红楼梦》也不例外。对于《聊斋》我们当有新的眼光,或者说,回到一个没有阶级理论的状态,来看《聊斋》。这实在是一部体情察物,极尽纤毫的文学作品。思想之奇特,真追《山海经》《封神演义》。六十年来,我们总是鞭笞人情世故,贬责男女性爱,事实一再证明,我们不能离开这些,也从来没有离开这些。仔细思量《聊斋》,我们会发现,神怪恐怖,只是一层薄薄的外衣,蒲松龄,这个三百年前的落第秀才,比我们站的位置要高得多。这个译本,基本上谈得上是紧贴聊斋主人,随曲就伸,亦步亦趋,未敢自专。虽有不满意之处,总算得上是《聊斋》白话译本当中的上佳之作了。。
  •     较满意,白话通俗易懂,不过可能是因为顾忌青少年阅读的原因,书中将一些性方面词句没有直接译出,失去了原汁原味
  •     给老公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     过去只看过电视,这次比较认真的看了下书,感觉还是挺多值得深入挖掘与再创作的故事的。
  •     托古人的福,内容不错。可惜现代人印刷出来后,纸质一般,插图不是很清晰,书边还是毛的,有损原著的神采。
  •     学习中的课文,系统再学习,哈哈!
  •     厚厚的两本,插图丰富,可惜图有点偏小,不够清晰。总体来看,还不错。
  •     信雅达!不需赘言,挺
  •     未看,作收藏用,慢慢看。
  •     图文并茂,印刷清晰。内容基本上稍难一点的地方都有注释,白话文容易懂,如果能和原文一起对照看收获更多。除了一篇关于作者生平和聊斋的简介外就是目录和正文,没有其他多的文字,图片清晰,作为收藏,装帧可能简单了些,但还是值得推荐的。
  •     图文并茂,原汁原味儿。
  •     每个故事都配有插图,看起来不枯燥~很好
  •     好
    可以买本文言文的对照来看
  •     买来给儿子看的,很多的插图非常精美,相信他一定会喜欢。
  •     看了几天,感觉还可以,买白话主要是为了消遣,虽然只是直白翻译,但还是可以的
  •     包装不错,内容不错,性价比很高
  •     等了快一个星期,姐可是在上海啊。。。。
    书还被压皱了,伤心!
    很喜欢这书,就是有些地方翻的模棱两可,就又拍了本原著。
  •     淡黄色的封面,大32开厚厚两本白话版,字体清晰,字间隔适中,排版好;
    译文通顺流畅,配印黑白插图,效果更好!对古文基础薄弱的读者更显得适合;
    原先已购买过文言版,被亲戚借去阅读,因担心其阅读古文的压力,顾再购得此白话版赠送,觉得很不错!
  •     译文还可以,偶有错字
  •     这是在下看的最好版本的聊斋志异,翻译准确,图像清晰。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还有注解或注释,无论是研究还是消遣,都是上好佳作。
  •     书脊有点伤~~不妨碍看~~挺好~~
  •     多好的书大家来抢购吧
  •     家里本来就有一本原版的,由于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限看不太懂文言文,所以买了这本白话的,这本书不但篇目很全,还配有精美插图!很满意!
  •     共935面,字挺大,故事也很吸引人,不怎么吓人。包装一般,插图是黑白的,要能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     白话文轻松阅读,很好。
  •     从纸质和剪切上看,离收藏还是有点距离啊
  •     岂止故事,皆是文化
  •     作为文言原著的对照,还是很好的。
  •     书不错,插图很多,而且精美,但印刷的不太清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