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经典常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32543182
作者:朱自清
页数:115页

内容概要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
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书籍目录

韵言序《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附】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

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图书封面


 经典常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学时代,学过朱自清的几篇散文,譬如说是《背影》、《荷塘月色》,我就想我再也不会再去读他的文字了。感觉他这人甚虚伪,甚迂酸,且名不副实。现在居然又要读他的书了,但是这次感觉却是,也许、可能他是个顶有趣的老头儿。首先要说的,当然是朱老师的语言。记得在《春秋三传》,写到孔子见麟而泣的故事: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可是原文是只有短短几句话: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时候一个可感可触的孔子在我面前了,而另一个有趣的、带点幻想感的、还有点romantic的老头子——朱老师也就跃然纸上了。其次,《经典常读》让我对古典文集充满了兴趣。就像以前只读得懂现代诗歌的我,开窍了之后,读起古诗,也能渐渐体会得到个中意旨了。有几点感触在这里谈谈。古籍像是载在独木舟上一般,漂流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路途之中可能有春秋争霸,可能有始皇坑儒,还有三国烽火不绝,这些无不在啃噬着它。散佚了,断代了,后人冒充更改了……这些都会让最初的经典逐渐斑驳如旧墙纸,一屑一屑地褪去,只剩泛黄的墙壁。所以,现今还遗存下来的古籍,应该是宛若敦煌的佛像一般。譬如说《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它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由下面的图可见一斑:(居然看不见~我也没有办法叻)这过程之中,更不乏精彩的细节,譬如有伏生抱《书》私授于齐鲁的故事,有汉文帝派晃错请师于伏生的典故,有《尚书》的29篇讹说为取法天象,有鲁恭王因《尚书》而不敢继续拆孔宅,还有西汉经学一大史迹——今古文之争,更有张霸、王肃做伪作的荒唐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一件稀世珍宝必然会引来稀世的瑰丽奇异的历程。再者,读《经典常读》,我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过的美。譬如《诗经》、譬如《礼》。且先看朱老师阐释的《诗》,与我之前接触的虚幻的美不一样,那是一种质朴的歌:“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吗别人回肠荡气。……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个人的记忆里。有了现在的歌儿,就可惜他人酒怀,浇自己块垒……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知慧’了。”这个时候的“诗”仿佛是婴儿的呓语,朴野而纯净。后来到了“诗言志”的时代,古代所謂“言志”和现在所謂“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这是一个在诗的历史里,我不愿多说的。而后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果说第一个属于诞生的时代,像是松树的眼泪,还透着盛夏森林的芬香;那么这个时候诗就像是松树眼泪凝结后的琥珀,充满岁月的质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是治玉,将玉比执行。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是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地没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也许是因为下里巴人不尚礼节,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从小也甚厌恶所谓的礼数。但是读完朱自清介绍的《礼》之后,感觉便大不同了。试想,当人们从阴面走向阳处,从深山走向平原,从散居再到群居,各人都有各人的欲望,于是纷争难免。于是作《礼》,可谓是群居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音乐也是礼的一部分。人有情感淤积在心了,便会歌之,丝竹之,管乐之。而乐声的绵延与融合也象征着天地万物都“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越发地让人的群居生活变得更有智慧: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体。当然礼也有不健康的一面。表达真情实意的少,踵事增华的多,演变成为所谓的繁文缛节了。不过,倘若人只是生活在《礼》之中,那么生命岂不是太过无趣。林语堂说过,人最大的精彩便在他的错误。于是便诞生精彩绝伦的《史记》、《汉书》来记录了。不论是“文直而事核”的《史记》,还是“文赡而事详”的《汉书》,其精彩绝伦的背后是作者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甚至是坎坷艰辛。作为一个读书人,流离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你选择要坚守历史的时候,你就要被迫放弃功名利禄;当你选择要获得真理的时候,你就好比戴上了荆棘皇冠;当你选择皓首穷经,你就不能平步青云……其实大雨过后,我们才发现并不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我们。流离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哉书生。于斯有此感想。美国哈佛的校训里,曾经希望该校的学子:“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经典作品就是人们心灵的故乡,当我们要与真理为友时,除了摩挲经典,尚友古人,皓首穷经外,也许也就别无他图了。历史的烟尘与风霜,会消蚀一切生命。时代空茫与动荡,徒然带来无限悲凉,但在这其中所遗留下来的人物典型与知识典范,却永远在历史中发光,指引我们迈向真理之门。(编辑系的小学妹 不要抄这个东东哦 this is mine)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自购.梳理中国文学经典的发展历程
  •     所叙平常,值得注意的是词曲不在经典范围内,辞赋单是一类。前言太渣。
  •     VeryGood.............................................
  •     深入浅出。
  •     應在十四歲之前讀此書
  •     不错.不过只看一遍大概是没什么用的
  •     叶圣陶先生评论《经典常谈》时,称其为“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我看此言差矣。这就好比八九十年代兴盛一时的果珍,浓缩归浓缩,到头来亦需清水稀释。学生若真想从此书里品出些滋味来,必当具备如水之诚心,如此才能尽融其精髓于自身。只是学生若真能做到如此地步,恐怕也无需为师者多费心思了吧?
  •     清通簡要 曉暢明瞭。雖然是講述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 卻不乏生動傳情之處。涉及多元 篇幅簡短 有許多可深究 可回味的地方。可以作爲古典文學入門書來讀 藉此能夠擁有一個相對宏觀和明晰的視野 以便做進一步閱讀。
  •     大学者写小书,普及国学,建议中学生人人都要阅读
  •     朱自清先生的好書,我遺憾沒有在中學時讀到這本書
  •     国学经典的入门读物,经史诗文的历史演变。
  •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这点和钱穆的文化论着力点殊途同归。此书又是普及本,只有当做为朱自清读的了。
  •     大二
  •     简单的介绍,更有兴趣了
  •     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一本小册子,凡十三篇,每篇几千字,谈四书五经,论诸子史书,品诗评文,言简意赅,行文流水,字字见学问又不卖弄学问。
  •     常规。
  •     朱自清也和钱穆说类似的话: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     正如内容简介中说的一样,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     还没看完的,因为沉不下心来读。先收藏着吧。
  •     国学入门,值得有大学学历者学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
  •     譬如《大学》,初入门径。
  •     本身就很经典了,不过内容只能借鉴,看书要有自己的思想。
  •     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呐~连昨天晚上这种颓废状态都能井井有味地啃下来~可惜没人来升级下
  •     我讀的是台灣版的。
  •     大家小书,值得再三读。
  •     买了两个版本
  •     这次是第二回通读了
  •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完的第一感受是朱自清也会写这样的书哦。朱自清说这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到如今都是研究生大学生的入门书籍了,哎……着实都应该看看的一本尝试类书籍。
  •     说的还是略微笼统,碍于篇幅
  •     经典导读
  •     2009-05-24 读过 补记
  •     经典就是经典
  •     谢谢美人!!!喜欢朱自清说话
  •     很8錯~I LIKE!
  •     在各类对朱自清的介绍中都会提到这本书——经典常谈。记得多年以前匆匆翻过,但自己拥有这本书还是从网购。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古典典籍内容的阐述,来自两个方面:1、使人能接近经典,能懂;2、使人常常反思。所谓常谈应是包含对读者的期待。
    然而常谈不是长谈,一本薄薄的书,却是带我体会之旅。同时我也喜欢先生的各类“说法”让古典能更生动。
  •     有些点评 借到了作文 哈多谢
  •     初中读了,还不止一遍
  •     所谓“书从薄读厚,又从厚读薄”大概这就是读薄的结晶。深入浅出几笔勾画几千年,看似波澜不惊,真是厉害。最推讲文那一篇,不太喜他说诗那一节。也许诗是个人喜好更浓一些的。只是入门之作,门后大概更有乾坤。
  •     书是好书,可惜木有读懂啊,唉
  •     原想国学入门一下,看了之后却不得不说,阅读经典之前,首先要考虑成书几时?何人所著?佚失和补遗多少?后人又通过自己传道需要修改多少?为了能够流传又修改和丢弃改编多少?断章取义从孔老先生自己开始呢。其实我朝确实是一个文化大国,可惜毁于马毛邓的一厢情愿。不过不要紧,这是常理。
  •     精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