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古籍整理概论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806224649
作者:黄永年
页数:179页

内容概要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他是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书籍目录

前言
绪论
底本
(一)优劣
(二)选择
影印
(一)源流
(二)方法
校勘
(一)正名
(二)成果
(三)对校
(四)本校
(五)他校
(六)理校
(七)校记
辑佚
(一)历史
(二)前途
标点
(一)章句
(二)标点
(三)摘瑕
(四)商榷
注译
(一)先驱
(二)编制
(三)电脑
索引
(一)先驱
(二)编制
(三)电脑
其他
(一)序跋
(二)附录
(三)存旧
后记
再记

作者简介

《古籍整理概论》是一本实用的教材,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图书封面


 古籍整理概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随着这书的阅读,对黄永年先生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啊,如数家珍,都不能形容其对这学问的熟稔。在对其水平令我高山仰止之后,还是有些感到困惑的问题,我想这是因为自己仅仅是这学问的门外张望者的缘故。但是还是先记下来,看看是不是以后能明白。还有就算稍许笔记吧。1、底本,古籍整理者的专用语。影印时选定的本子,称为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时候选一个本子为主,这就是校勘的底本,也叫工作本。2、祖本:后来各种本子都从它直接或间接传抄传刊之谓。3、辑佚这个行为包含的范围,按照作者编排章节的意思,应该是因为各种原因佚失的古籍,通过它者的转抄和引用部分,重新组织在一起,可以一窥原貌或者原貌的一部分。但是讲到近代的辑佚成绩和前途时候,内容有些对不上。比如把近年编的《全宋文》到《全清词》之类的合集也归入此类。但是这种合集在古代应该没有单独的合集吧。4、商务印书馆的四部要籍《四部丛刊》要远好于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关于电脑索引的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了。这部分内容看后记是补充在2000年前后,这时候的文献检索和索引技术,应该远远不止如此了。我90年代末上的计算机检索技术课,过个两三年再看,就是笑话。
  •     薄薄一册,不足皕页,然根基扎实,五藏皆在,不由得想起十年前颇喜之《大家小书》系列。而本书封面简单古朴,又让人心生信赖,外与内,合于一。黄永生先生在本书中,将古籍整理分作“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序跋”“附录”几大部分,一一析解。分别明确,解析条理。每一部分,皆解内涵,叙其源流,论前人得失,谈今人作为,心得见解,亦不藏私,明白解说,飨之读者。一一读去,平淡之间,所得已颇丰矣。黄先生书中引文不少,例证极多,一眼扫去,便不得不佩服先生读书之广、治学之深。在诸多章节,先生反复提到“目录学”之于古籍整理的重要,诚为金科玉律,为后生小子指点津要。尤其“存旧”一节,他书未尝见。先生略述整理古籍当存“古”之形式,而不当只为“简省”而皆求便宜。虽不必尽与原版相同,但书名、序跋、题衔当一仍其旧,以存其真。理由充分而清晰,令人信服。梁思成论古建修复“修旧如旧”,同理也。先生因《春秋经》《左氏传》《贞观政要》等书整理时乱删序跋,而言辞激烈“……按照这样的标准,干脆把古籍统统毁掉算了,还重印干什么!”全书仅一见的情绪,却透出先生对古籍深厚之爱,令书前鄙人,不禁向往。零零碎碎翻看完毕,费时尚不足一日。然这短短的时光中,收获却已难衡量。反思自己,恐已难走上这条向往的道路,但也不妨于冬日夏时,夜前午后,寻觅闲瑕,翻阅一二,或可略补遗憾吧。
  •     《閑讀札記-數字閱讀》是文祇為數字閱讀,本亦數字彙編。(一)----------------------------------------------------------------------------------------------------------------------中國歷代書刊印行數字一覽-據《新中華雜志》1946年第4卷第7期----------------------------------------------------------------------------------------------------------------------西漢及西漢以前:總刊行著述1,033部,共計13,029卷。東漢:總刊行著述1,100卷,共計2,900卷。三國:總刊行著述1,122部,共計4,562卷。晉:總刊行著述2,438部,共計14,887卷。南北朝:總刊行著述7,049部,共計50,885捲。隋、唐:總刊行著述10,036部,共計173,324卷。五代:總刊行著述770部,共計11,750卷。宋:總刊行著述11,519部,共計124,919卷。西夏、遼、金、元:總刊行著述5,970部,共計52,891卷。明:總刊行著述12,024部,共計218,029卷。清:總刊行著述126,649部,共計1,700,000卷。----------------------------------------------------------------------------------------------------------------------歷代合計:總刊行著述179,710部,共計2,367,176卷。----------------------------------------------------------------------------------------------------------------------(二)----------------------------------------------------------------------------------------------------------------------1911年-1949年-據中華書局《四部備要》與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書》古籍刊印數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336種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書》:502種----------------------------------------------------------------------------------------------------------------------總計:838種----------------------------------------------------------------------------------------------------------------------(三)----------------------------------------------------------------------------------------------------------------------1949年-1981年-據《古籍整理編目1949-1981》-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中華書局----------------------------------------------------------------------------------------------------------------------1949年10月以後:2種1950年:7種1951年:16種1952年:4種1953年:13種1954年:39種1955年:95種1956年:81種1957年:188種1958年:182種1959年:148種1960年:50種1961年:53種1962年:97種1963年:88種1964年:39種1965年:18種1966年:5種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2種1972年:3種1973年:9種1974年:22種1975年:24種1976年:13種1977年:19種1978年:26種1979年:75種1980年:138種1981年:103種----------------------------------------------------------------------------------------------------------------------總計:1,559種----------------------------------------------------------------------------------------------------------------------關於中華文化之著述刊行數字,案頭資料,大抵如是。1981年以後數字,待假時日讀得,再作彙編續篇。----------------------------------------------------------------------------------------------------------------------(註一)西漢至清歷代書籍刊行數字,為其當代著述與歷代古籍刊行總數。(註二)“1911年-1949年”與“1949年-1981年”書籍刊行數字,祇為古籍刊行總數。(註三)“1949年-1981年”書籍刊行數字,各出版社刊行同一著述版本之古籍,祇計數為一種,再版刊行,不作計數。(註四)資料據《新中華雜志》1946年第4卷第7期與《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是《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一書為中華書局1981年刊印,無版權頁數據。(註五)《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內,所列出版單位之名錄,如“廣益書局”、“神州國光社”、“上海沈鹤記書局”,“棠橚出版社”、“錦章書局”,“寶文堂書店”、“春明出版社”、“上海出版公司”、“四聯出版社”等,1955以後,陸續不再見,為好近代版本讀書人之遺憾,是為記之。(註六)據《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詞話》一書,1949年以後,首印刊行者為“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11月出版,木版線裝,二十一冊,分裝兩函。----------------------------------------------------------------------------------------------------------------------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是黄永年先生上古籍整理专业课的讲稿整理,属于课堂内容,比较薄的一本。还是建议与其他古籍整理方面专书相结合。
  •     内容详尽实用
  •     看了有两年了吧?薄薄的一册,很受用。
  •     不故弄晦涩,明白易懂!
  •     讲稿,比较简略。黄先生不说废话,确实是经典好书。
  •     晚上从书店购得,两小时读毕,知识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乃师顾颉刚推崇备至,文中多处提到。
  •     很不错的一本书。由资深学者撰写的语言浅近内容丰富的好书。当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才能了解明白。
  •     入门选了这么一本好书,我的运气也是不错。
  •     有一些和别家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善本含义的三性,黄永年先生提出只有一性说——历史文物性;对陈垣先生的校勘四法,做了很详细的解说。长见识了~
  •     重读对其中举例都极其好奇
  •     干货
  •     !
  •     很好。需要做筆記。
  •     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自从1982年国务院恢复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以来,这项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培养古籍整理人才,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成立古典文献专业,还招收古籍整理研究生,举办古籍整理讲习班,并开设了各种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整理古籍所需要的各种学问;一类是传授整理古籍的方法、工序及其有关知识。前一类中的有些课程过去在高等院校里开设过,多少还有一些现成的论著或讲义。后一类则仅有几本讲校勘的书,而且其中除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外,多只讲校勘沿革而未必切于实用。
    当前,已经从事古籍整理的青年同志中有许多人对工作尚缺乏经验;年长的同志虽然有经验,有学识,但也没有及时地把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总结出来,所以,急需一部全面讲述整理方法、工序的论著,以引导青年同志们升堂入室。
    我并不是整理古籍的专业工作者,我的本行是唐史研究,外加版本学、目录学。可能由于后者和古籍整理关系密切,学校里要我兼任古籍整理研究生的导师,并给古籍整理讲习班的学员讲课,而且,除给学员和研究生讲版本学、目录学外,还要讲一些整理古籍的方法、工序和有关知识。好在自己读了几十年的书,即使在十年动乱那样困难的环境里仍没有停止和古籍打交道,前人整理古籍的成果以及若干年来出版的经过整理的古籍新本也多所涉猎,对如何整理古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现在既有需要,就把这些看法整理出来,写成专书,一方面可作为授课的讲义,另方面也可供从事此项工作的青年同志参考。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如果继续沿用“校勘学”,自己不复合适。叫“校勘标点注译……学”,听起来也感到别扭。而且,校勘、标点、注译等整理古籍的工作虽然确是学问,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把它看成低级玩意,不算科研,不能作为学术成果来获得学位职称。但要讲得真像门学问,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倒也颇不容易,至少我目前无些水平。因此对“校勘学”、“校勘标点注……学”的“学”字,实不敢高攀,而去掉“学”字光叫“校勘标点注译……”更不像书名。考虑再三,索性借用“古籍整理”这个现成题目,再加上“概论”二字,把这本书叫做《古籍整理概论》,以示它只是一本粗浅的入门书,而非学术性的高文鸿著云尔。
  •     令人敬佩的古籍整理工作者。
  •     知识尚待慢慢学习,平易清晰的文风,一见即惭。
  •     是文献工作的必读书。再看看我自己以前搞的文献工作,显得太幼稚了
  •     本来打算做点笔记的,可是读来读去发现没什么要做笔记的,都是老生常谈,不过我虽然读其余文献学入门书在前,但论及出版时间自然是黄永年先生这本小册子珠玉在前。港真,入门该了解的东西我也了解不少了,文献学入门的书也读了好些了,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还是蛮苦涩,为什么?因为我料想自己绝难走上这条路了,虽然一开始对于文献学并没有太大兴趣。唔,读书要明白自己所需,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在告诉自己就当长点小知识,读完后虽然没有觉得收获巨大,但好歹,我想明白校勘的目的在于什么了...接下来就是朝着自己的想法慢慢读书了。 扣一分给校对,编辑真他娘的对不起这个书名!
  •     黄永年先生不久前仙逝,而其道德文章将永放光芒。先生此书言简意赅,可作为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专业的入门书。
  •     文獻入門小冊子
  •     这本书深入浅出,讲清了一些基本的文献学概念,是一本入门的好书。与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共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的爱好者对古代学问有了基本的认识。
  •     古籍阅读整理常识,入门书。
  •     看不进去教科书了,但是黄永年先生的这本书面面俱到,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     比较简单,入门看不错
  •     自从有了电脑排版,这样的书甚少见了,有回到几十年前的感觉。
  •     很实用,很经典的一本书,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梳理概况全面,适合初学历史文献及古典文献的同学读,力荐这本书,因为黄永年先生学问渊博,不愧是大师级人物!
  •     明了
  •     书虽薄,内涵丰富!
  •     通俗易懂的古籍整理领域的小书,这本书的篇幅很小,但关于古籍整理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了,作者黄永年先生是文献方面的大家,凭经验写就,语言流畅,毫无生涩之感。
  •     老学者写的,质量自然不错,认真看完很有收获的。
  •     内容建立在基础文史知识之上,针对古籍整理方面讲解实用细致
  •     黄先生大作。文献学基础。
  •     这本书是黄先生以生平的学术经历为长编,删繁就简写出的一本小册子,有深度却不晦涩,语言平和质朴而内涵深厚,很有名家气概,做文献学的启蒙读物是相当合适的
  •     有用小书,且温一温。
  •     书很便宜,很划算!
  •     受用。
  •     黄永年先生是大家,这本书更是黄先生的代表作,经典中的经典。
  •     和古籍版本概论一起看。
  •     书很不错,是文献学的一本好书
  •     条理分明。
  •     很好用的啊
  •     内容很不错,好书。
  •     这是一本古籍整理的入门书籍,写得平实、易懂,看你看到前辈大师的治学之道,学识之广,专业知识之深,轻轻松松之间已经把非常枯燥的古籍整理讲解得很全面、很明白,让你受益菲浅,读起来,仿佛正坐在课堂上,静心聆听老师的课程,对于喜欢这类知识的朋友们,推荐入门的时候看看,令会让你少走一些弯路的。
  •     无须多言,绝对的大家手笔。而且这是现在国内最好的版本,建议有志于古文学的中学生、大学生千万不能错过!文献,是工具之学,治书之学
  •     一本優秀的專業領域入門教材的標準無非四個字:舉重若輕。此書足當此譽。體例清晰,論述簡潔,為初學者指其門徑,示其堂奧,極誠懇,極負責。雖然讀完還是遠遠無法真切體會校勘之難,面對繁雜的版本信息仍免不了一頭霧水,但總算開始摸到一些門道。總歸還是要多看書,譬如目錄學等,今人難比古人,想要理解,先要了解,必須補。也想起一句話:“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那些真正為古代文化的保存與整理做出努力的前輩們,是真的了不起。
  •     很过瘾,这样的讲义很值得专业学习!!
  •     内容不错,看了很长见识,装帧很朴素,我很喜欢。
  •     随手翻翻,很专业的阐述,应当仔细品读
  •     关于古籍整理具体原理、方法的实用手册。深入浅出,简明易懂。这么写入门书籍多好。
  •     极佳入门读物,很久之前读过,通读一遍很快
  •     栗子是生的,但道理是通的。想来对论文论点的diffidence跟要用理校时的心虚其实也一样。作者处处强调态度要认真严肃、多读多看,不懂就查书请教、切勿想当然,想起某只微信聊天时看到眼生的单词都默默去翻字典,愈发相信毛老师说的,学有所得,皆成性格。
  •     读到这本书既害怕又欣喜,害怕的是一入学问深似海,这本书仅仅是个引子,更多的则在后面,想真正理解又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欣喜的是遇到一位学术大家,没有错过才是一生的荣幸
  •     书很好,帮同学买的,自己也翻看了下,书的内容对了解古籍整理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
  •     很好的工具书,提出了很多好古籍的整理方法,值得一读,值得珍藏!
  •     那个年代的人的表达很有意思,平白直叙。
  •     教材、讲义式的读本
  •     简明扼要。多精见卓识。已精读笔记过。
  •     讲实用,填空白。
  •     有用!文体一贯地轻松有趣
  •     黄永年老师的经典之作,文史学必读,文献学必研
  •     此书作者精通版本学,熟悉古籍整理工作,所言多为心得,为同类书中的上品。
  •     很好的古籍入门书。
  •     呵呵,那段时间迷这种竖版的繁体字书迷的不行,现在放着等哪天有时间了好好看~
  •     薄薄的一册,黄永年先生的著作,内容翔实,讲解到位,是初识古籍的基本入门书籍之一!质量不错,可以放心购买!
  •     大家的著作,值得一读
  •     古籍整理概论,非常专业。看了之后发现不是业余的人看的。
  •     精品慢慢看
  •     这是一本了解当前古文献整理的一本基础性著作,值得一读!
  •     经典教材
  •     书比较薄,但内容还是比较全,有些没说透,其中有些观点在学界还有争论。可读
  •     当国学被轻薄地兴起,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关注小学,很少有人知道目录、版本、校勘。这本《古籍整理概论》不过179页,轻飘飘的,没有什么分量,但真正地读上两页,就会完全领略一个传统学者在经史子集中的浸润,就会完全折服于作者对知识的举重若轻。版本,如果被真正认识到在学术里的重要时,这本书也就会被发现更重要的阅读意义。推荐入门者读之。
  •     入门书,通俗易懂
  •     友於圖書舘見近人著《廣東貢士錄》,惜其毀於駑馬之手
  •     讲得很实用,不过时代略久了,另外,版式过于小气,不够疏朗,是美中不足之处。
  •     内容真得实在。书的开本及朴素的装帧和内容很合拍。
  •     深入浅出
  •     内容没的说,很细致,适合初学者。
  •     大家小书,娓娓道来,毫无盛气凌人、矫揉造作、自造藩篱、故设门墙之感,诚恳谦虚,值得学习。
  •     此书入门极好,言语平实易懂,关于校法四例的阐述尤佳。不过看来黄永年先生对于张舜徽先生的确多有微词啊,编年事辑里也多有月旦。。
  •     名家名著,权威古籍整理著作,读之令人获益非浅。
  •     内容比较实用,不错
  •     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     此书写作风格朴实,扎实的为学之风和厚重的文化使命感让人读起来肃然起敬。虽然是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本书的古籍整理的治学方法讲述的是非清晰。相比现在很多市面上的泡沫经济催生下的泡沫文化有深度和可读性。
  •     篇幅很小,但很受用。
  •     黄永年先生是古籍版本的大家,他的书都应该仔细的阅读!受益非浅!
  •     火车上读完,简单实用的好书。越来越喜欢黄先生的书了。
  •     写得非常好,黄永年的确是义理和工夫兼备的
  •     l这个书评分九点零。。。能不能解释一下都是什么心态。。。
  •     研究生的课本,还不错哈~~
  •     不错的入门书。
  •     作为上海书店,书籍用纸太太一般。
  •     鹿鸣觅得。颇喜。
  •     对学古籍整理来说,算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读物,虽然书的包装实在谈不上好,但毕竟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     算是不错了,古籍整理入门
  •     古籍整理吐槽集!2001年版错字也太多了吧,不知新版有无改观?
  •     内容精简明了,适合阅读。但是纸张确实像是自己去打印出来的
  •     条理清晰,很有意思。
  •     每一次读,都要叹服一回……
  •     黄永年先生的讲义。每次看前辈名家的作品,都觉得自己和文盲差距不大。黄先生自己说,这是一周左右写出的,当时没有电脑检索输入,速度如此之快,可见基本是脑子里的东西。现在的教材,率尔操觚者比比皆是。几个人弄个项目,一群自己还没学明白的中青年教师,带一群更糊涂的学生,用几个网络数据库,上面放个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教授大名,就扯淡出一本教材。水平之差,基本属于笑话集。
  •     https://book.douban.com/pics/sth.gif
  •     不错的书,当教材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