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集(共2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杨嗣昌集(共2册)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807611028
作者:杨嗣昌
页数:1448页

内容概要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曾自资在德山孤峰岭修建石塔和八方楼;父亲杨鹤(?-1635),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诗文俱佳。杨嗣昌晚父六年,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因处乱世,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步入仕途后,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1623)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里。崇祯元年(1628),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今山海关显功祠内有杨嗣昌塑像,称赞他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抵御后金入侵有功。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旋以其父母相继去世而回家丁忧。崇祯十年,农民起义席卷中原,他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起义,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杨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1640)为总理五省军务,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书籍目录

卷之一 疏   驳承天备监参提佃户稿   复留金花等银充辽饷稿   催点抚按稿   算调募辽兵请借拖欠金花稿   陈言兵饷疏   请立兵册清查辽饷确数稿   处置南京铸钱稿卷之二 疏   请帑稿   南直催饷疏   再陈兵饷疏   复战马乏料兼请帑第一稿   复袁经略战守次第疏请会议辽饷稿卷之三 疏   斟酌九边饷赏请帑第二稿   请帑第三稿   请帑第四稿   请帑第五稿   复袁经略疏不主调车夫稿   酌免京东加派稿   复楚抚议查盘各处司库稿   复中外条陈述加派难免稿   驳宣府补兵请用新饷稿   复议蓟门督抚增用饷稿   复议山东河北增兵用饷稿   复辽兵加饷并查新旧各兵稿卷之四 疏   驳通州巡抚疏   帑金发完请敕各处奏缴稿   复议通州募兵额饷稿   复户科条议考成并立册库稿   述辽饷支用全数并乞罢第一疏   闻广宁变料理关门粮饷稿   再计关饷并抚辽人稿   复登莱巡抚请帑稿   乞罢第二疏   复核山海新饷责期奏报稿   乞罢第三疏   微臣自审非才疏  敬陈关门防御事宜疏  情急呼天身代父罪疏  臣父蒙谴泣谢天恩再请代罪疏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五十七补录一补录二补录三

作者简介

《杨嗣昌集(共2册)》底本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五十七卷,另补录未收稿一卷、《武陵竞渡略》一卷、《薛文清公年谱》一卷。 在明末社会动荡兴替之际,杨嗣昌作为崇祯时期的一位首辅大臣,既主持中枢参与朝廷决策,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其奏疏、召对纪事、书信乃至诗词等,都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其著作为明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他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山水民俗旅游文学作家,他的诗词、散文反映了湖湘地方风土民情、山水风光,是研究明末文学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图书封面


 杨嗣昌集(共2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没有从头至尾那样完全看完,不是不愿意看,是每次看一部分,心里就难受起来,要放一放才行。从前很信任“正史”与砖家。每每与人掐架讨论,喜欢引用自己读过的官修史文字句,以及砖家们的评论和定义。后来,随着八卦之心的增长,读了越来越多野史,甚至连野史都没被算入的断篇残简,慢慢地,改变了。在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前,我想说,那些在过去的时光里鲜艳或黯淡地活过的人们,并不因为他们的记录遭遇了后人的摒弃或者得到了目的不纯的吹捧而变质。他们活过,记录过,他们的声音即使如今已经无人听见,也并不损伤他们的价值。道德,是道与德,理与义,知与行,天有道,并不因人评损益,人有德,不因众口而湮灭。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也无心以冷冰冰的所谓专业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我做不到,也不稀罕做。我只想说一说单纯来自一个读书的人的感觉。时间往前追溯,到十七世纪初,那个末代皇帝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我之前以为他对杨嗣昌的提拔重用,视为肱股的开端在他即位之后。然而事实上,那一部《地官集》注定了两个人看不见的联系。有的时候,因缘是很奇怪的东西。当年轻的皇帝,第一次在宫城里见到杨嗣昌的时候,他大概怀着期待的关于《地官集》的印象,并将此印象套合于那具比他大22岁的中年男子身躯之上,双眼之中。那不是旁人以为的名气和乱投医使然,而是“那个时候,我读过你的文章,我知道你是我要找的人”使然。杨鹤改杀为戍,客观上并不使杨嗣昌满意。但皇帝的态度,令他无奈的感恩里,夹杂了更多复杂的情绪。以至于说,他之前做官的态度与之后也很不一样了。即便如此,他仍然竭力在飘荡的扁舟上,希望平波静海。那许多被赞誉为能人强将的官员们都未能做到的事,他曾说,他做不到。但是皇帝期许如此,信任如此,他提出自己的策略,开始着手平乱。这一去,再也没法回头。国库空虚,连年天灾,流民遍地,车马劳顿与军旅倥偬似乎已经令事情足够棘手,但是就此书看来,杨嗣昌最挂心和担忧的事并不是那些辛苦的外派任务,而是朝中的暗刀子。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也不加入任何团体。于是,无论是一度得意洋洋的东林党,还是忽明忽暗的阉党,都不是他的朋友。东林党自诩刚毅不阿,却常常做婊子牌坊之类的事。他们以不攀附为荣,却痛恨不肯归附自己的人。那时朝野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排名和小册,在如今常常被说成是阉党迫害东林的证明。然而在我看来,就当时情形而言,未必就是迫害,倒很有说实话的味道。东林的对立面并非某一群人,而是某几群,被统统归入阉党。阉党是不怕当婊子的因为不需要牌坊。但不论是东林还是阉党,刀子都是一样的黑,乃至于杨嗣昌一边对下属事无巨细地催促派遣,一边对张献忠的虾兵蟹将不停恩威并施内摇外剿,一边还要常常给皇帝写信,辩解黑状。皇帝的回复常常是“这个真假我自己明白,你不用担心,好好出差吧”。然而,还是要担心。如今,对杨嗣昌这个人,普遍的观点是,黑且横。打击同侪,排斥异己,暗害卢象升,还软骨头老想着求和。但是从他自己的记录看来,全然不是如此。在百忙中抽出一只手写信,写信的内容全然是急忙地抵挡那些射向自己的箭镞,辩解,澄清与报告。吐槽是附带的,攻击力实在并不高,偶尔写家书时候忍不住吐槽皇帝一句,充满纠结的语气。他的集子,由于其子杨山松在他死之后的颠沛流离,散失不少,于是我们无法看到全本,但总体立场与风格是不会有误的。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焦灼而惶惑的中年人。他对农民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无时无刻不在竭力完成自己的计划,并且这个计划可行性原本很高。他对下属敦促严正,对其的不作为和错误作为痛恨愤懑。他对家人约束极严,连连警告其言行,万不可授人以柄,使全家死无葬身之地。他对君主态度恭谨,甚至带着少许的惺惺之气,心情好时会细腻地记叙皇帝的微小动作给家人看,甚至告诉家人他昨晚上梦见皇帝了……(喂要偏了!以下省略不CJ的1000字= =)我仍然相信这个鲜活立体的记录者,在当时,写自肺腑。更多与之前印象相悖的发现,也有。比如,求和之事,人说杨嗣昌是主谋。然而他的当时召对往来记录等,证明了他从未想要求和。他的立场是坚持“不可浪战”。不光是几百年后的我们,当时的朝野就风传杨嗣昌款建虏事。然而,出来为他证明的人正是卢象升,卢象升上书表明自己并未有浪战之意,而杨嗣昌也没有求和之心。就连被人赞誉的卢象升的夜袭策略,也是杨朱卢几人共同研究的结果。杨嗣昌很清楚敌我战力,逐条分析。并且因为高起潜不靠谱,特地亲送卢象升出城,告诉他要小心。而皇帝再三叮嘱,夜袭可用但不能总用,建虏狡诈,恐被识破。可是最后,唯有卢象升成了英雄人物,只因为他死得刚烈么?更有趣的事,根据当时记录,那求和之事,卢象升也参与其中,还真不是坚定的反和人士呢。诸如此类,种种种种。说杨嗣昌拖后腿皇帝不懂军事的人们,是选择性失明吧。比如,襄王被杀,有人说杨嗣昌殆滞不救,然而他自己的行军记录里,证实了当时他并无客观条件赶去救援。他病饿而死之后,皇帝在北京哭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他的身后,遭遇的是恨他入骨的张献忠对他尸体的极端摧残和全家的屠戮追杀。朋友说,八大王恨他恨成这样,他对八大王那是干过多么过分的事啊……那么说剿匪不力的人们,八大王会去他们梦里追杀的……杨嗣昌是湖南人。出版此书的诸位对此人必然带有家乡人的体恤和爱,因此评价就很温和。而校对者,更甚,应该是很赞赏他的吧。他死去了,当时很多人欢欣。这是很多桩类似之事中的一桩:官员们只因为打倒了碍眼的人而欢欣因为碍眼的人上位了而伤心。皇帝因为有可用之人有对敌之策有百姓好日子过而欢欣,因为得力干将死了百姓死了敌人壮了而伤心。是的,御座上的那个人非常伤心,而杨嗣昌的家人甚至顾不得伤心,因为从那时开始,他们就要为明天能不能活下去而东躲西藏。明亡之季,各种谣传满塞所有人双耳,关于皇族,关于官员。一些以讹传讹的故事,因为一些人有条件记录而被传抄,假也为真不需辨。比如谈迁,比如计六奇。而一些耳闻目睹的实况记录,因为与大多数人所知的风闻不同,淹没在历史的狂潮里。比如王世德,比如杨山松。奇怪的是,对于连遣词造句都一样的一大抄记录,因为抄的次数太多,竟就成了铁证的基础。而没有被传抄的第一手资料的流落,成为了不可信的凭据。当然,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法当真假的判官,只是,如果写得整齐,抄的人多就是真,既得利益者所推崇的赞赏的就是真,那还真是寒凉的事。至于杨山松,他的愤怒的呼号和泣血的争辩,早已被腥风吹去,不留痕迹。就如同年迈的曹化淳,分辩自己并没有打开城门的事实一样。无人听取。历史不由他们书写,历史由无数安稳坐在书桌前,顶着半拉头发望着依旧的月色凝神的人们书写。所以,他们说的话,没有重量。倘若这样一个我,渺小如此,写上万言,能为他们的声音增加一分一厘的砝码,加深一丝一毫更多印象,也算得上是此生无憾计划的一步吧。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杨嗣昌在晚明风雨飘摇之际,依然秉持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念,忍辱负重,为国效力。但是,儒家道德主义(也就是对德政的期许)无力回天,杨嗣昌的一生对此给出了最佳的记录。要研究这一点,本书提供了最好的史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