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補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国学普及读物 > 楚辭補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83-3
ISBN:9787101024449
作者:[宋] 洪興祖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惜诵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置于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余幼好此奇服兮,异也,奇服,好服也。年既老而不衰。衰懈也,言己少好奇伟之服,履忠直之行,至老不懈,五臣云:衰,退也。虽年老而此心不退。带长鈇之陆离兮,长鈇,剑名也。其所握长剑,楚人名日骨缺也。五臣云陆离,剑低昂貌。[补]日:缺,古挟切。,庄子。日:韩、魏为鈇。注云,把也。史记,日:弹剑而歌日:畏鈇归来乎。文选,注云:缺,刀身剑绛也,有长鈇、短缺。冠切云之崔嵬。崔嵬,高貌也,官己内修忠信之志,外带畏利之剑,戴崔嵬之冠,其高切青云也。嵬一作巍。五臣云:切云,冠名。【补】日:崔,音摧。嵬、巍,并五回切。被明口刀兮佩宝璐。在背曰被。宝璐,美玉也。官己背被明月之珠,要佩美玉,德寅兼备,行度清白也。佩,作佩。五臣云:被,犹服也。明月,珠名。【补】日:淮南。日:明月之珠,不能无颠。注云:夜光之珠,有似月光,一故日明月。璐土日路。《说文》云:玉亮世溷浊而莫余知兮,涸,乱也,贪也兮字。吾方高驰而不顾。

内容概要

洪兴祖(1090—1155年),字庆善,号练塘,丹阳人。宋政和八年(1118年)上舍及第。初为湖州士曹,寻改宣教郎。建炎三年(1129年)春,高宗驻跸扬州,被召试秘书省正字,专掌图书及校勘典籍,后迁太常博士。著有《朱子语类•杂类》、《楚辞考异》、《楚辞补注》、《论语说》等传世。
白化文,1930年8月生,北京市人。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民盟盟员1950年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书籍目录

楚辞目录
班孟坚云: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放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於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故世传楚辞。
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一本云校书郎中。《后汉・文苑传》云: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於世。
离骚经第一屈原。《释文》第一,无经字。
王逸序(一)班固《离骚赞序》(五一)刘勰《辨骚》(五一)
九歌第二《释文》第三。一本《九歌》至《九思》下,皆有传字。
东皇太一(五五)云中君(五七)湘君(五九)湘夫人(六四)大司命(六八)少司命(七一)东君(七四)河
伯(七六)山鬼(七九)国殇(八二)礼魂(八四)
天问第三《释文》第四。
九章第四《释文》第五。
惜育(一二一)涉江(一二八)哀郢(一三二)抽思(一三七)怀沙(一四一)思美人(一四六)惜往日(一四九)
橘颂(一五三)悲回凤(一五五)
远游第五《释文》第六。
卜居第六《释文》第七。
渔父第七《释文》第八。
九辩第八宋玉。《释文》第二。
招魂第九《释文》第十。
大招第十屈原,或言景差。《释文》第十六。
惜誓第十一贾谊。《释文》第十五。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释文》第九。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释文》第十二。
初放(二三六)沈江(二三八)怨世(二四二)怨思(二四七)自悲(二四八)哀命(二五○)谬谏(二五二)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释文》第十四。
九怀第十五王褒。《释文》第十一。
匡机(二六九)通路(二七○)危俊(二七一)昭世(二七三)尊嘉(二七四)蓄英(二七五)思忠(二七六)陶壅
(二七八)株昭(二七九)
九欢第十六刘向。《释文》第十三。
逢纷(二八二)怨思(二八九)远逝(二九二)惜贤(二九五)忧苦(二九九)愍命(三○二)思古
(三○六)远游(三○九)
九思第十七王逸。《释文》第十七。
逢尤(三一四)怨上(三一六)疾世(三一七)悯上(三一九)遭厄(三二一)悼乱(三二二)伤时(三二三)哀岁(三二五)守志(三二六)
按《九章》第四,《九辫》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辩》中”,知《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叙之尔。鲍钦止云:《辨骚》非楚词本书,不当录。班孟坚二序,旧在《天问》、《九歌》之后,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编辑推荐

《楚辞补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典藏书。

作者简介

《楚辞补注》是宋人洪兴祖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的补注,是现存《楚辞》注本中最古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补注不仅对旧注多所驳正,而且广征博引,保存了汉及六朝隋唐和宋人的部分遗说。书中还辑有《楚辞释文》佚文77条。

图书封面


 楚辭補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这是中華書局版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等的標點。我又翻了聞一多、姜亮夫、高亨、劉永濟、陳子展、蔣天樞、王力、金開誠等人的標點,以及上海古籍標點的朱熹《楚辭集注》和李善注《文選》,也都是如此。王逸曰:言鬼神荒忽,往來無形,近而視之,仿佛若存,遠而望之,但見水流而潺湲也。這一句很簡單,不容易產生什麼異議,所以後人的注大同小異。但是“觀”怎麼能解釋成“見”呢?“觀”,只是一個動作,相當於“看”“望”“視”,而“見”是包括了“觀”的結果的,與之相當的有“睹”。這些版本裏,似乎只有陳子展把它“直解”成“恍恍惚惚啊遠望,瞧着流水啊潺潺湲湲”,嚴格地對應,但不如王逸的解釋流暢。所以我大膽提出,把“觀”字放在上句,讀作“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望”與“觀”意思相同,放在一起意思不變。《楚辭》裏也有這種用法的例子,“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望觀”跟“覽察”、“覽相觀”、“相觀”意思用法可以說完全一樣,似乎這是屈原的習慣用法。而這樣改了之後,整句的意思並沒改變,只是下句主語變成了“流水”,乍一看似乎與上句有點不接,實際上卻更加富有詩的味道。而且這樣斷句,上下相連是“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蘭”“言”“觀”“湲”同押一韻,於聲音上也更美了。
  •     第一次读离骚是王力古代汉语的节选前部分,起初看几段,觉得没什么特别,按其名真的就是在“落难发牢骚”而已。只不过夹杂了无数貌似生涩的比喻,许多花花草草鸟鸟之类。既埋怨又不得不恭维其最高领导楚懷王同志,顺便不停的往自己脸上贴金。为何成为经典?后来尝试念出来,感觉异常爽,竟发现能顺利的边念边背,不一会儿就能背诵出一大段,欲罢不能,甚至比唐宋后代长诗顺多了……猛的觉悟,古文音韵太重要了。虽然有些字的确切念法至今仍不清或有争议,但用现在的普通话乃至方言去读去背楚辞,仍然能获得其强烈的美感体验甚至震撼力。如此风高绝丽,确实很上档次!果“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兼之也。所以如读离骚,光靠“看”非常没意思,用数字表示其审美感受的话大概只能得30%,无非是基本的文义理解,明其朴拙与雍华兼并的辞藻,知其洁身自好与正气浩荡的体性。多念几次,体会韵感得50%。如果能背下来,音与义的完美结合,那末就是90%了。最后再默写一遍(不知米芾是否如此?),我汉字形美与之,得100%已。这个版本排版不好,大段的补注稍小一号,单行尾随字体并不大的每句正文之后。初读楚辞的人会看不清原文与补注,想读原文又没有流畅感,想念下一句还得找半天。但洪兴祖的补注是理解楚辞的初步,如果对原文已略微熟悉,再读此本用于解义,便是极好。有个办法,用红色笔在原文旁划竖线示之。阅读补注记诵原文皆得。
  •     《楚辞》的编辑并成书被普遍认为是经西汉的刘向和东汉的王逸之手,其中最著名的篇章《离骚》被王逸在《离骚章句序》里第一次尊为“经”。尽管屈原之作在汉代并不具有正统地位,但在文人士大夫中却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汉文学的影响也非常大。屈原之作影响巨大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汉人对屈原其人、《离骚》其诗的评论颇多,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由于看法不同而引起过论争。在汉代尚是如此,汉代以后的学者对《楚辞》、屈原其人等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本文拟通过梳理各家对经典文本《楚辞》的注疏和屈原问题的论争,引入符号学“伴随文本”的概念,分析伴随文本对楚辞研究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自王逸《楚辞章句》“依经立义”以来,《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一、 “伴随文本”概念的提出赵毅衡在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理论的启发下,综合费斯克、本尼特、麦克林等人的看法,提出了“伴随文本”这一文化符号学概念。在赵毅衡看来,符号文本的解释依靠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接收者在接收文本信息时看到某些记号,这些记号有时候在文本内,有时候却在文本外,是符号文本发送者一道发送的附加因素,这些附加因素就构成了“伴随文本”。在解释中,不仅文本本身有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使文本不仅是符号的形式组合,更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的动态构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影响意义的解释。要理解符号表意的机制,就必须明白伴随文本的作用。赵毅衡将伴随文本作了一个详细的分类,但没有一个表单的话,恐不能清楚的显示伴随文本这个术语的理论深广度,因此现将该分类总结如下,每类伴随文本的具体释义将在下文分析《楚辞》研究情况时予以说明:第一类,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第二类,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包括同时文本);第三类,解释性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第四类,深层伴随文本。(注:笔者在这里用“承继文本”取代赵毅衡提出的“先后文本”。)上面列出的伴随文本的分类相当全面,但是我们的每一次解释不可能把一个文本携带的所有伴随文本都采用到解释里。根据符号接收的片面化原则,接收符号文本的过多的信息或品质,会造成符号表意的累赘,所以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总是会根据语境的需要而感知某些符号的部分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伴随文本就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接管符号接收者的解释努力,符号接收者只看到某一类伴随文本,这种情况被称为“伴随文本执着”,即读者的解释过于依赖伴随文本,以至于往往忘记了文本本身。二、 《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基于上面对伴随文本概念的梳理,我们应该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楚辞》一书的伴随文本实际上就是与《楚辞》有关的任何解释、评论、历代学者的注疏、训诂、考辩、解题、成书情况、屈原其人、刘向和王逸其人,甚至是《楚辞》的各种版本、现当代国内外学学界的论著等等,这些文本群共同构成了《楚辞》的伴随文本。相应地,每个学者的研究,都立足于产生于他之前的所有关于《楚辞》的一系列研究。在《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中,最有名的当属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而这三部注疏性质的书又构成了其后的研究著述的伴随文本。下面,我们根据伴随文本的分类来分别讨论。第一,显性伴随文本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现层面的某些因素,它是文本的显性框架,可以分为两类:副文本和型文本。副文本比如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等,对符号的接收其重大作用。型文本则指明了文本所属的文化归类程式,比如与其他一批文本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流派、同一个题材、同一种风格等,最明显的型文本就是体裁,因而型文本意味着一个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楚辞》一书的书名“楚辞”二字,同时属于副文本(标题、作者)和型文本(楚辞本身就是汉代文学的一种体裁、经学氛围的笼罩)。就标题和作者而言,在汉代就引发了争论。贾谊发之滥觞。根据《吊屈原赋》,贾谊遭谗被疏,出任长沙王太傅,渡湘水而有感于屈原的不幸,加之自己的类似遭遇,“为赋以吊屈原”。贾谊认为“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后,司马迁认为《离骚》是屈原发愤之作,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讲到“发愤著书”时,都提到屈原放逐而赋离骚。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比较充分的论述,他认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汉代又一论及屈原且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班固。班固早期对屈原还持赞美的态度,后期就批评刘向对屈原的解读“过其真”,他认为,“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呼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指责屈原不懂明哲保身之道,投湖自杀实属极端。王逸“依经立义”,认为“《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他也肯定了屈原这个人的存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也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为“忧心烦乱,不知所愬”。可以看到,汉代的屈原论是历史上对屈原其人其作的第一次集中的评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是通过汉人对屈原的评论以至论争而确立的。然而,后世却有人开始质疑《楚辞》的副文本因素,认为屈原这个人其实并不存在。黄中模先生编的《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收录了姜亮夫、汤炳正和铃木修次等学者就此一问题的专题论文。其中,《屈原否定论谱系》一文详细梳理了学者对屈原存在的质疑。持否定说的学者有廖季平、胡适、何天行以及铃木修次等人,尤以胡适为代表,胡适的《读楚辞》一口气提出了“五个疑点”。第二,生成性伴随文本是文本在生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留下的痕迹。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一文本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与“文本间性”相近。狭义的前文本,是指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剽窃等。广义的前文本则包括了这个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因此,前文本是文本生成之前的所有文化文本组成的网络,受到之前整个文化史的意义压力影响。从广义上来说,《楚辞》前文本毫无疑问就是从上古到其创作成篇期间的整个文化发展史。如果我们缩短这个历史时空来看,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的“自风雅寝声”以来的中国诗歌史。王逸就“《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意焉” ,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艳汉侈,流弊不远”,而“经”乃“群言之祖”,正好可以矫正。当然,这里的前文本还包括了“楚辞”这一体裁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抒情诗楚歌为主要形式的楚文化的表征。而后世对楚辞的研究,根据的前文本则是整个中外学界关于楚辞的研究和阐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精神,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前文本集群。而从狭义的前文本来看,《楚辞》的阐释离不开其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这构成了王逸“依经解骚”的文本依据,他认为《离骚》的创作乃是本于《易•乾•彖辞》《诗•大雅•生民》《诗•郑风•有女同车》和《尚书•禹贡》等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或典故。第三,解释性伴随文本,顾名思义,是指产生于文本生成之后的,带有评价性质的伴随文本,只能在文本解释时起作用。这一类伴随文本被分为三类: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由于链文本出现在网络时代,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元文本,是指此文本生成后,文本被接受之前,所出现的影响意义解释的各种文本,包括对此作品及其作者的评论、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是有关文本的评论与环境因素,在文本出现之后才生成。一旦被当作元文本,我们便可以讨论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的楚辞阐释著作对《楚辞》本身的“影响”,对经典的重读,必然参考后出的元文本。如果我们在解读《楚辞》或其中的个别疑难之前,提前参考了王逸的章句、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集注和黄灵庚的疏证等生成性伴随文本,我们就说我们参考了《楚辞》的元文本。笔者在详细阅读《九歌》之前,就预先看了黄灵庚先生的《出土文献与<九歌>源流考辩》,黄先生在这篇论文中认为,原始的《九歌》是夏启祭天颂禹的乐歌,而今传的《九歌》中是包含了夏文化和越文化的。因此笔者必然在阅读《九歌》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楚之神名”自然而然联想到黄先生的看法,从而才能更加深入理解《九歌》。承继文本,是伴随文本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两个文本之间有超出一般文本间性的特殊关系,如仿作、续集等。在符号表意中,一个文本不仅受制于先出文本,也不得不受制于后出文本,是文化表意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就屈原《离骚》和宋玉《九辩》来看,普遍认为是宋玉在模仿屈原,因而我们可以说二者就是承继文本的关系。当然,历代有很多模范《离骚》《九辩》等经典文本的仿作,兹不一一列举。第四,深层伴随文本。这是在以上几种表层伴随文本群的背后的,更深一层的伴随文本,读者的解读经由伴随文本,经由文本通向文化,抵达文本深处更隐蔽的文化机制。这个概念类似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发掘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沉默话语。根据钱锺书《管锥编》,屈原之作实际上是“逃避苦闷,而浪迹远逝”,而洪兴祖针对《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而得出“言己忠信之行,以事于君,其志不合”的看法在钱锺书看来并不确切;王逸《离骚后序》代表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屈原作离骚的目的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进而认为显示了某种“大指之趣”;而被普遍认可的符号概念比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等等,都是从文本到文化的一种解读。三、 伴随文本对《楚辞》阐释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尽管这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明屈原及其《离骚》的广泛影响力,但我们或许可以借用这句评论来说明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对后世研究者的深远影响。任何文本必然携带以上的伴随文本,是我们通过文本与文化发生联系的方式,是我们抵达文本的必要的感知集合,因此伴随文本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对《楚辞》的研究和阐释可以说都是基于《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之上的,脱离了这些伴随文本,《楚辞》的研究要么回到《楚辞》诞生之时,要么《楚辞》就会变成一堆我们无法理解的感知集合。在普遍伴随文本的基础上,更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式阅读,揭开文本表面的模糊性,发掘文本根植与文化的因素,从体裁、框架再到内容、文本的沉默处,这是深层伴随文本的力量。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汉代由于经学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和涵盖一切的影响,汉代学者的儒家话语(以《诗大序》为代表)的正统观念不能不反映在对《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中,这就使《楚辞》的伴随文本也染上了正统的色彩:“《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正是在经学氛围的深层伴随文本的笼罩下,刘安才会给予屈原极高的评价,认为对于以上两点,“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以至于屈原其人其志其文“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也是在《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的影响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上文所引介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和阐释的伴随文本集群,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深层伴随文本机制的支撑,本文乃至其他任何一种关于《楚辞》的解释都不会存在。我们无法想象,一堆缺乏语境支撑的符码,会以何种面貌呈现在解释者面前。《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本文作于2014年12月)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楚辞的入门书,必读
  •     研究楚辞必备书籍
  •     終於抄完了,雖然沒有抄注!日後需重溫...(先寫完論文!)
  •     很棒的书
  •     非常详尽的楚辞版本,“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     华丽丽的屈原,口吐莲华,太可怕。
  •     个人不是很喜欢,那时楚国许多文字的发音和现在不一样,也能忍~~但是全书所有文章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感觉楚辞看屈原就好,屈原读《离骚》《哀郢》《怀沙》就够了
  •     气韵非凡,格律太美。
  •     屈子不朽。
  •     绿本中华书局简直是古典文学集注之最,看着爽爽哒。
  •     啰嗦
  •     楚辞精华在屈宋,汉人再无超越,了无新意。
  •     昔者孔子睿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摅肆妙思,缵述其词。逮至刘向,点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固有微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祥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威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讽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意焉:帝高阳之苗裔兮,则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鷖,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     读《楚辞》最好的基础版本。正体竖排读来有滋有味,哈哈。
  •     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     繁体字,看不太懂
  •     晉士只知山簡醉,楚人誰識屈原醒。古有卷葹草,拔心不死,過冬不枯,謂之宿莽。先生借宿莽以喻讒人欲困己,己受天性,終不變其心。可屈子豈是宿莽可相比者?《遠遊》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無淈滑而魂兮,彼將自然。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此老、莊、孟子所以大過人者,而原獨知之。
  •     这是一本研究古代文学尤其楚辞学的必读书目,也是入门书目,修订版改正了不少错误,但是还是有一些。趁打折时买到了,现在中华书局的书都涨价的厉害啊,郁闷!
  •     没有好好上这门课
  •     很好的书,竖版繁体字,古体书印刷排版方式,实物比当当给出的图片装帧素雅,纸张也不错。这本书适合有一定语言文字基础的人阅读,尤其需要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古书的排版,注解为古代汉语,夹在文章中,对于不常看古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并不是好的选择。
  •     前段时候看的。。王注偏儒,洪注补充。很详尽。
  •     注的特别清晰,楚辞入门推荐。
  •     都是泪什么都不说了。。。
  •     竖排,繁体.注析的确很细.就是有些影响阅读的速度.有些深度..要慢慢体会.
  •     去掉了两颗星,因为排版和印刷太差。 1、正文和注,字体的大小和距离都不好,看书的时候不容易区分,只好用尺子和铅笔把正文一句一句的划了线。 2、印刷质量太差,让人怀疑是盗版。在贴吧问了问,才发现类似情况很多。 排版和印刷毁书的典范,中华书局长点心吧!
  •     郭老说过“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自不必说,宋玉之流只还勉强为之,但作为连贯的楚辞发展,倒也看得出来什麽叫曲高和寡了。版本很好,使现有的极品,堪称经典,中华书局的质量就不用说了。
  •     书的质量不错,送书的速度也很快。
  •     排版的哥哥是要多省纸,密集恐惧症了……哭粗声啊!!!~~o(>_<)o ~~
  •     读《楚辞》的首选之作。
  •     只读了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情种所见略同
  •     洪興祖的補註,補了很多異文,對研究楚辭古本的面貌有很大的參考作用。當然,讀楚辭,愚以為第一要為學習向慕屈原的高潔品德。
  •     咸丰八年(1858年),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供走奔之劳”。次年,由亲友介绍进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宝顺洋行任职。同年冬,被派赴天津考察商务。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后掌管洋行的丝楼,并兼管轮船揽载事项。同时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1]
    同治七年
    同治七年(1868年),宝顺洋行停业,郑观应转任生祥茶栈的通事,并出资合伙经营公正轮船公司。十二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3年),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次年,受聘为该公司总理之职并兼管帐房、栈房等事,郑观应着手在长江各主要口岸开设了商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太古船运生意颇为红火。郑观应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1]
    光绪六年
    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义思想的《易言》一书,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人员将西方国富强兵的书籍翻译过来,广泛传播于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并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的关税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主张“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郑观应在《易言》中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
    光绪四年
    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札委郑观应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郑观应
    为织布局总办,旋又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局总办。八年(1882年),郑观应与太古洋行聘期届满以后,正式脱离太古,接收李鸿章之聘,出任当时几至不能维持的轮船招商局帮办。上任伊始,即拟“救弊大纲”十六条上呈李鸿章,从得人用人、职责相符、赏罚分明、增加盈利、降低消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付诸实施。对外为制止太古、怡和洋行的削价竞争,郑观应亲与二洋行交涉签订了齐价合同。由于他的内外治理,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九年(1883年)十月,李鸿章擢升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1]
    光绪十年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郑观应自荐并经王之春推荐,粤东防务大臣彭玉麟调郑观应前往广东,总办湘军营务处事宜。彭玉麟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袭击法军粮草储存地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派郑观应潜往越南西贡、柬埔寨金边等地侦察敌情,并谋联络南洋各地人士袭击法军。回到广州后不久,法国舰队进攻台湾,郑观应建议与法军决战,并条陈作战建议七条。旋被委任办理援台事宜,郑观应随即去香港租船,向台湾运送军队和粮草弹药。
    开平煤矿
    于此同时,郑观应被织布局案和太古轮船公司追赔案所缠绕。前一案是由于中法战争期间上海市面银根抽紧,股票大跌,使织布局外放之款收不回而出现亏损,经元善等受清政府委派来清理局务,发现总办龚寿图有挪用公款的行为,而龚寿图却攀诬郑观应经营不善,郑观应只得垫出两万金了结此案。后一案由于郑观应离开太古时所推荐的继任者杨桂轩经营不善,挪用公司款项,致使太古公司损失十万余元,太古援引保人亏欠有偿还义务的法律,将郑观应扣留于香港追索赔款。经过这两件案子,郑观应已是心力交瘁。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十三日,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感慨道:“年来命运坎坷,事多拂逆。以致上司朋友责于外,父兄妻子怨于内,进退维谷,申诉无门。惟今身败名裂,不足取信于人,虽到处乞怜,终难应手。”于是退隐澳门,寄情山水,将全幅精力用于修订重写《易言》,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终于杀青。[1]
    《盛世危言》(2张)
    《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竭力主张速行君主立宪,针对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顽固和强硬态度,以及英国、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后的成效,郑观应愤愤说“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亟行哉?噫!傎奕!”并主张赋予议会以“揽庶政之纲领”之权。为了君主立宪能顺利推行,郑观应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内政改革,主张广办报纸,以使下隐可以上达,并对大小官员起舆论监督作用,以劝善惩恶,兴利除弊。主张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淘汰冗员和年老让贤。“延聘名师,广开艺院”。认为要国强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学的新式人才的培养,他说按古今中外各国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厚本首在学校,“艺院日多,书物日备,制造日广,国势日强”。主张大力翻译西方书籍,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
    郑观应黑白像
    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
    该书一出,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礼部尚书孙家鼐将该书推荐给光绪皇帝,光绪读毕嘉叹不已,诏命分发大臣阅读。该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而且惠及后世,如康有为、孙中山即颇受该书影响,毛泽东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1]
    光绪十七年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郑观应蛰久思动,自请盛宣怀举荐,由李鸿章委任为开平煤矿粤局总办,负责
    郑观应于1903年建造,位于三乡镇雍陌村
    购地建厂,填筑码头。第二年李鸿章再度委任其为招商局帮办,整顿经营不景气的招商局,入局伊始,郑观应即与最大竞争对手太古、怡和洋行再签齐价合同。并拟出《整顿招商局十条》,旋又作《上北洋大臣李傅相禀陈招商局情形并整顿条陈》十四条,内容涉及到开源节流及具体经营方略。十九年(1893年),郑观应微服寻视长江各口,了解各分局利弊情形,调查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经营情况,后又巡视汕头、厦门、福州、浙江、天津各分局。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郑观应上书清廷说日本人将偷袭清军,开战后,又多次上书提请防备日本奸细、采取不准日本人使用电报密码等措施,报告日军运送军械的情况,决定将招商局部分船只拨作军用以运送人员军械。日军攻占东北后,郑观应等将招商局轮船20艘“明卖暗托”于德、英等国洋行,挂外国旗照常行驶,并上《条陈中日战事》,反对向日本乞和。战争结束后,郑观应将轮船全部收回,并坚决反对《马关条约》。[1]
  •     研究楚辞必备之书
  •     不是这个封面的,是绿封的。纸张不怎么样,不过看书着重的是内容,对不?所以可以接受啦。
  •     棟樑說世人只知〈離騷〉,他卻更愛〈遠遊〉,愛「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如果有機會,想寫一幅王勃的「天高地窘,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惜盈虛之有數」給他。
  •     一直以来相信中华的书,不论是质量还是内容都不错,是值得珍藏的好本子(虽然这次印刷的字颜色有些淡,其他一切正常呵)
  •     中文系的人不可能缺少点古典文学的底子繁体竖排给我惊喜让我很有专心做学问的感觉内容更是没什么可挑剔的很喜欢中华书局
  •     边抄边读完了离骚和九歌。真是太美了。尤其九歌啊,那几层面具(祭司、屈原自己、神、楚王、贤人)之间的转换之灵动,之含义丰富,柏拉图都该自叹弗如。
  •     纸质不好,没有书店里买的厚重
  •     狠读离骚,方知我为楚人
  •     重点只看离骚,配合汤炳正的《楚辞今注》
  •     那些五星标记的到底是给楚辞还是给补注的。
  •     人事已尽,先生问天;天不可问,人不可知。
  •     中华书局果然严谨,编者搜集的注释也不错;但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旧式排版,不适合古文功底浅薄的人看,对现在浮躁的学术界和读者可谓是毫不妥协
  •     本书是宋人洪兴祖为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的补注。补注不仅对旧注多所驳正,而且广征博引,保存了汉及六朝隋唐和宋人的部分遗说。本书还辑有《楚辞释文》佚文77条。
  •     这个密密麻麻的的注释真是壮观,通读一遍古汉语和繁体字都长进不少。
  •     已翻。说王逸洪兴祖注的差的人都是搞笑的。
  •     王逸为了提高楚辞地位,将离骚提高到 经 的位置。于是 九歌 也成了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将其强行经解。六臣注也这样,挺无聊的。直接看原文就好。
  •     排版看瞎我狗眼
  •     洪氏振世奇才
  •     是繁体竖排的,但注的位置不太好。影响了正文阅读。
  •     好,质量很好。
  •     屈原告诉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出去玩,你的心情只会越来越差,虽然不排除自杀的可能,但你会借此登上文艺的宝座,成为无数文人意淫的对象。
  •     王逸的注不可不看但是全信是傻子
  •     此乃名著
  •     书不错,老版本,信得过
  •     繁體豎排~~很有感覺,雖然注釋什麽都放在一起看著有點擠~~
  •     字太小了。。。
  •     中华书局的书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就是这本书好奇怪啊,诗题都是标在文末的,刚开始看时好不郁闷。还有正文和注解的字号虽然有差别,但是看久了之后难免会眼花分不清楚哦~
  •     要籍補錄。士大夫的靈魂。
  •     洪兴祖之注是为经典,可惜这个版本字太小而且密集,看的晕头转向
  •     好书 值得收藏
  •     偏向语言文字,对于大意个人感觉把握一般。
  •     OKok好好好
  •     好难读。。。
  •     经典
  •     好书!就这一句.
  •     楚辞补注
  •     收到的书与图片不一致,里面的内容是我想要得,比原封面更好看一些
  •     收到的版本跟网上的不一样,不过正好是中华书局刚印刷的一套,跟其他的集子正好一套
  •     国风好色而不淫云云,屈子所以为圣贤之徒也。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云云,屈赋所以为文士者流之权舆也,而后世文弊亦自此昉矣。若思之而无邪、习之而无弊者,其唯六经孔孟程朱圣贤之文乎。
  •     就是內容被注釋分得太分散,但這就是格式,要知道書名就是補注。內容很正點。
  •     王注洪补,不适合做入门的本子。
  •     求过啊QAQ
  •     莊騷兩靈鬼,盤踞肝腸深。
  •     这是见过版本最好的楚辞了。注释真的很清析。
  •     涂波课上用到的书
  •     繁体竖排,不是选本,有文有释
  •     一直就喜欢中华书局的排版方式,太帅了
  •     相比较《诗经》,我更喜欢的是楚辞,喜欢《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招魂》《大招》,尤其喜欢屈原。诗经和楚辞的文学成就、文化价值是并列的,楚辞代表着南方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若没有楚辞,我不能想象后来的文学作品如何存在。尽管阅读楚辞十分困难,那些生僻字一直是许多人头疼的,但楚辞的功用确实也让我敬佩,更心存感激。《楚辞补注》的阅读花了我一年的时间,断断续续,但是竟连通读也谈不上,相信以后还会经常阅读楚辞,背诵离骚。楚文学、楚文化仍然值得深入挖掘。
  •     一种诗体
  •     打五星的估计都是冲着楚辞而不是注和补注去的吧?虽说往往越接近文本的古注越不容易出错,但显然王逸那个时代距离屈原、宋玉也太远了,既然王逸都这样,我们还能苛求洪兴祖什么呢……
  •     经典。
  •     耿介拔俗之姿,潇洒出尘之想。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