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国学普及读物 > 三国演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9787532536900
作者:罗贯中
页数:705页

内容概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於山西太原祁。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於「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编辑本段]籍贯考究    五种史书记载籍贯说法    杨立仁 罗贯中籍贯众说解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他是哪里人,600年来众说不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归有五种说法。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以上列举罗贯中籍贯问题十种书有记载,规类有五种说: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  最受人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为讨论的焦点。  杭州说:理由是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是杭州人。笔者查阅了(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名单人员,其中慈溪当地人大多为学业者,还有东平、鄞县、台和、咸宁、温州等地人,这些外地人有几位是授业者,有注从宝峰学。罗本查无记。这里的“门人”应该解为“宝峰生前的门客、友人,授业人”。不能单纯将“门人”理解为是弟子。  该名单中罗本是什么身份参加宝峰葬礼呢?  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一度投张士诚部下,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士诚不听忠言,于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职。  传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罗隐四明山,赵宝峰卒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9年间正好罗贯中隐居四明山,时期期间于至正甲辰年(1364)还与贾中明复会一次,复会地点虽然不知,证明罗贯中在隐居期间也还不时外出会友。可能,罗贯中返回四明山时,赵宝峰过世於是参加了葬礼,以友人身份去,按笔者考罗贯中生于1328年,那年他在38岁左右。  罗隐居四明山为29岁。  罗可能在至正14年(1354)投张士诚,时年26岁左右。  传说罗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这些时间表明,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其依据是,明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刻本序言中署“东原罗贯中”字样。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县当主薄时发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手抄本,於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于社会。《三国演义》的问世引起了社会文学界的关注,人们随着对作者罗贯中开始了研究。《三国演义》序中写“东原罗贯中”山东人认为蒋大器是山东人,东原在山东省东平县,便顺理成章地推定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了。可是,后来有学者找到依据认定蒋大器为浙江金华人,山东一说便失去了基本依据研究者动摇了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的说法。  有学者把罗贯中写在《水浒传》里的陈文昭,东平官,也说成是赵宝峰的一个弟子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学,罗有意的为他家乡安排上一个好官。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水浒传》人物里还有一个任原(太原人)。此人为元末明初武乡县人,明初当过户部官。在武乡县留有碑文,县志有记。难道这也是罗贯中精心要安排丑化此人。  笔者认为,小说作者,编个故事需要人物去衬托故事,将脑子里记有的现成人名,运用到小说里是常有的事,谈不上“精心”安排。  东原一说出自蒋大器手,还得从蒋大器在何地得《三国演义》说起。  蒋大器作《三国演义》序,时间为弘治甲寅年(1493)。于嘉靖元年(1522)出版《三国演义》。写序与出版相隔29年,可能蒋大器  在弘治甲寅年还在任上,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罗贯中死于永乐二年(1404),与蒋作序时间隔89年。蒋出版《三国演义》时间为1522年,罗死后118年之久社会上也未发现过《三国演义》的转抄本,600多年来也未听说有人发现罗的转抄本。可见,蒋发现罗手本为正本,没有转抄。地点可能在河南浚县一代。元明时黄河由武涉东入江苏由安东入海。河南黄河北,太行山东,包括济南一一带归为东原,不能认定东原专指东平。蒋大器在东原这一带得罗手本,便认为罗是东原一带人,实际上他只是猜想。  学术界评罗贯中写说本是为说书匠人写。从被社会公认的罗贯中所写几本小说看,确实是说本。我认为罗贯中写说本不可能写序言,因为说书匠人在说书时不会去说序言,听者也不喜欢听序言,听的是小说的内容情节,也不可能关注作者是谁。从《三国演义》蒋大器作序言。《粉妆楼》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浒传》金圣叹,杨定作序。这些作序者离罗生前作书,以后几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这样讲,罗作书没有作过序言,罗的作品序言是后人所为,造成了六百年来罗籍贯问题众说不一。  蒋大器在东原一代发现了《三国演义》把罗贯中作者定为东原人,这也不妥。《粉妆楼》是竹溪山人在广陵发现。《续录鬼薄》是郑振铎等学者在江苏发现,《金瓶梅》是在介休发现的。而实际上小说的发现地和作者籍贯并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个本族兄弟,名罗义(史有志,家谱有志)山西祁县人。  在明初为小卒,有功升为胙城县捕头、后升为胙城县县令。建文帝初罗义写奏章建议“周公扶成主”,入狱。燕王立帝,罗义出狱为世袭鸿庐寺卿。  罗贯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罗义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  蒋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县任主薄,胙城离河南浚县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国演义》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听说这部好书,有心求得。得书后整理出版,作序,他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形成的一说。  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至今社会上还没有再发现第二本,可能《录鬼簿续编》为孤本。  贾仲明,有人考证是山东淄川人,写《录鬼簿续编》时间约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以后至明永乐甲辰年(1424)之间完成,他们见面时,贾仲明本人只知罗贯中有三部戏曲作品,还不知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本名箸。可见三部戏曲作品在复会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国演义》等小说则是在至正甲辰年后所著。因而贾仲明在明永乐甲辰年(1424)前没有听说或看到罗贯中著的小说作品。《录鬼簿续编》没有录上。  贾明仲在《续鬼簿》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文中没有提到“罗本”提到罗的性  格、爱好、才华。“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贾与罗年令有差别,元未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社会欲建功创业,二人各行所爱。也可能是罗走入反元斗争中,贾在元朝管治的地区“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年(1364)年,罗贯中返回故乡二人复会(地点在何?)又见面。“复会”可以解为还“返回”。1364年大约贾仲明为21岁,罗贯中31岁左右,1364年罗贯中可能探家与贾仲明复会。复会时间与贾成书1424年恰为60年,罗贯中该为91岁贾仲明还不敢认定罗死,而用“竟不知所终”怀疑的态度。  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1364年与贾仲明复会,间隔七年时间,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几个戏曲作品。  罗贯中于1366年又出现在赵宝峰葬礼上,1364年复会,1366年参加葬礼二年时间南北千里往来,除探亲外还有什么理由往来敌人与起义军之间。  罗贯中与贾仲明复会地点。《录鬼簿续编》有记,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山西祁县石佛窑村贾氏族人明初听国家召唤,有几户移民山东,其中一户迁往淄川。贾氏人讲清朝中期山东淄川贾氏曾返石佛窑寻祖问根。贾仲明很有可能为贾氏山东淄川的移民,这样他与罗复会地点即在祁县城或祁县石佛窑村。  张士诚起义于1352年,五年后于1357年投元。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活动在方国珍起义军地盘之内的四名山,他与方国珍素无过结,此地又不属元管,可谓避难的好地方。罗贯中1364年归乡与贾仲明复会,于1366年赵慈溪县参加了宝峰葬礼。  张士诚死于1367年,传说,有位温金氏偷出张士诚两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给罗贯中,1367年后罗离开四明山,领着张士诚两个孩子奔走江湖避难。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等十几部小说。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个说书匠,笔者认为不是说书匠,是个为了求生活写小说、剧本。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沉睡了六百年的罗贯中籍贯之谜终于告白于天下。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长眠了。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它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百年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建立统一政权、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图书封面


 三国演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着看着 越来越喜欢曹操了 知人善用 能够听下属的建议 个性十足的一个人物 并不像日常所说的奸诈 奸雄 而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 丞相
  •     找不到中国戏剧出版社那个。太好看了,不愧是四大名著。孙策曹操陈宫周瑜郭嘉刘封典韦赵云庞德夏侯淳吕蒙陆逊太多豪杰记不住了。和铺天盖地的研究红学相比,三国真该好好探究探究。1:诸葛亮一出场气氛就变了。本来挺好个战国争雄,智者献计、武者生猛的故事。结果诸葛亮一出场其他人都得是智障。好衬托他懂心理学,看人下菜碟,来一个灭一个。最可气的是把周瑜写成嫉妒诸葛亮死的。罗贯中真是小人心理。把属于别人的战功写给诸葛亮,还会呼风唤雨,各种扯淡,神乎其神。个人觉得还是曹操大智慧,不愧是一代枭雄。刘备也不弱呀。懂的人都看得出来。罗贯中越是帮诸葛吹牛逼越遭人反感。2:同样被吹高的还有后来成了官商保护伞的关羽大大。温酒斩华雄,正史中华雄是孙坚所杀。颜良是关羽杀的,两军对垒中关羽纵马前来,一路劈风斩棘,颜良竟然先问话,来者何人?傻不傻。死的太逗比了。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是偷袭成功,所以关羽胜之不武,没那么潇洒。文丑历史上是死于乱军之中。曹操设计让他的士兵抢粮食,刘备也抢了。然后再发起攻击。倒霉的文丑死于乱军之中。刘备捡了条命。千里走单骑是真,但是过五关斩六将是假。3:刘备才是官渡之战的发起者。曹操自感纵虎归山,遂决定发兵讨伐刘备。刘备害怕让郑玄写信给袁绍,希望他发兵讨伐曹操。好缓解自己的困局。袁绍不顾刘备刚刚灭掉了自己的弟弟袁术,真的仗义出兵(也许是好大喜功),还让陈琳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华丽的棣文。把曹孟德的头疼病都气好了。曹孟德勇敢迎敌,也不忘了养虎为患的刘备,还是决定先干掉刘备。可惜派出的刘岱、王忠太不中用,失败了还被成功策反了。刘备不但放了刘、王二人,还让他们告诉曹操,我绝无反意,坚决支持丞相,我是爱他滴。所以,刘备可真是个心机婊。关于他耍心机的章节实在太多,罗贯中到底是捧汉中集团捧过了头哇。当然曹孟德这个识人化骨的奸雄也知道刘备才是长远的祸害,还是先攻打刘备。刘备兵败跑去找带孩子没支援他的袁绍。于是又有了他心机婊的另一经典章节。书信失联的关羽说:我们当年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多么happy。今天你忘记了曾经的誓言,要求功名富贵,我可以献上首级成全你。煽情的呀,关羽都哭了。我是想你的呀,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然后收拾行装,千里走单骑,寻他去了。当初明明是刘备兵败逃走了,留下关羽和妻小等死的啊,要不是张辽劝说,关羽很有可能为了守节自尽的。4:献帝的衣带诏一点都不高明。献帝以衣带诏梦想杀掉跋扈的曹孟德,可是他有木有想过下一步,取代曹孟德的权臣会是谁。谁又能辅佐他的大汉江山。此时孙坚袁绍袁术,各地诸侯,都在虎视眈眈。他不考虑。相比较之前的董卓和郭、李二人,曹对献帝好的不要太多。献帝却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刘皇叔亲切倍至,梦想用刘皇叔之手除掉曹孟德。简直是远为亲,近者痛的典型。为何如此?(一)伴君如伴虎。曹是实际政权的把持人,皇帝徒有虚名,嫉妒眼红者也。历史上,取了天下杀功臣的皇帝数不胜数,事成则落了个大权不外落、维持国家正统得‘美名’。(二)只有自己的太平日子,不为天下苍生。献帝就是只想着我该是皇帝,不考虑国家四分五裂,不想着拉拢能臣,收回国家政权,却把一切错都归结在曹操一人存在这事情上。即便曹操死了,不会有别的权臣把持朝政吗,他的衣食住行全是曹氏打拼,他不考虑这些,他身边的那些忠臣们,连一个落草贼寇李乐都收拾不了,还妄想着灭操后兴复汉室吗?刘皇叔自己寄人篱下颠沛流离多年最后的发迹倒是全凭那衣带诏,后来和曹军对垒还当众宣读衣带诏刺激曹操。献帝可以说是用自己和曹操之间仅存那点信任换来了刘备兴复汉室的美名。5:最侠气其实是孙策孙策的描写寥寥数笔,在整个三国演义里只有一页多一些而已。但是足够出彩。尤其是遗言难忘之至。对弟弟的嘱咐规划了江东未来的发展路径。特意对母亲说:父兄旧人,慎勿轻怠。(要对打下江山基业的功臣们好,要念旧)跟了这样的主子真是三生有幸。想想都飙泪。小霸王才是真豪杰。6:那些年,刘皇叔说过的俏皮话先不说刘备为了拉拢人心,先后和关张赵、诸葛同床而眠(书中原话),然后是各种仁义道德,最后在吕布倒台时漏出落井下石而绝不心软仁慈的真面目。就说对徐庶,甜言蜜语一大堆呀,直男都能被他哄的搞基。原话如下:我知道你要走的事,就恍惚失去了左右手,就算是给我龙肝凤髓我都觉得食而无味。还劝他以后好好对待新主子(当然指曹阿瞒),成就功名。你这么说,谁好意思呀,简直就是用话就堵了徐庶的后路哇。然后各种煽情送别,热恋情侣也不为过呀。最后人走了还狠狠的说,要把道路两旁的树都砍了,因为阻碍了我看徐庶哇。妈呀,鸡皮疙瘩掉一地有木有,还能不能行了。7:虚伪汉中集团里的实在人-刘封罗贯中应该是个三流编剧,为了捧主角会把次要人物写的脱离现实,甚至抹黑衬托主角。刘备的养子刘封就是个悲催的配角。说他是为了私心不救关羽,致使他败走麦城。其实他不援助关羽事有,但是在关羽战功赫赫的时候,所以,不对关羽的成败造成什么影响。至于是不是因为关羽嫌弃他是养子而心生隔阂,其实那也是再刘备问了了立刘封还是刘禅的试探之后关羽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已。关羽这么讲也是为了顺应大哥刘备的意思,我对你忠心耿耿,绝不会因为别人不错就动半点心思。产生这个误会的原因就是刘封是刘备尚没用刘禅时就收养了刘封,而不是罗贯中写的已有刘禅还去收养。所以,中国人对收养的敏感从古到今,不是今天才有的。致使他走向被杀的是他为了刘备的天下履立战功。最后死在功高盖主(后主刘禅),诸葛亮觉得以后他登基我不能左右他,刘备觉得还是该让亲生儿享福。最后的结局是各有私心的把刘封送上了断头台(他是自尽的,死的英烈。)如果刘备没有狠心杀了刘封,即便他没有做成皇帝,汉中集团的历史也会改写。一、他骁勇善战,绝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二、有这个养子在,诸葛亮绝不敢大权在握,排除异己那么嚣张。李严、魏延的结局也不会存在,这些人也是武将中的栋梁呀。所以说,诸葛亮的大权独揽是葬送了汉中的战斗力为代价的。他和曹孟德谁是忠奸愈加难以分辨。三、有这个战功显赫的哥哥在,刘禅也不敢怠惰,把政事全部交给诸葛亮,宠信宦官,虽然他没有历史书里那么蠢,但也绝不是个好皇帝。8:刘璋就是太憨厚刘璋活在当时真是个傻白甜哪。竟然被刘备一伙人伪君子的光环给骗的祖业都拱手相让了。就算再知道了刘备是狼子野心之后,明明有很多负隅顽抗、拼个你死我活的机会,刘璋也还是因为不想黎民受苦而放弃了,最后也因为太仁慈而选择投降了。对比打着仁德旗号的刘备,入蜀就开始大兴讨伐之战,耗民伤财,刘璋才真是把人民放在心上哪。可惜人善反而被人欺,属下背叛都打着投奔明主,刘璋暗弱不足以成天下的口号。“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凌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若生下和平年代老好人主政也是民怨一片。该罚的不罚,主政时间一长,大臣都不把你放在眼里。民间惩处不利,法律形同虚设。虽然胜利者对手下败将的评价都有抹黑色彩,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刘璋被诸葛亮抓住把柄的就是太仁慈,压不住战乱年代人杰争雄的大环境气场。今天的蜀中人民也是到处给刘备之流立碑立嗣,却不见刘璋的半点纪念,也许有旅游宣传的需要、也许是成王败寇的必然。但是别忘了,这些胜利的外来管理者最后把蜀中弄的民不聊生。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是三国里最早完蛋的。9:白衣渡江真是牛逼的一战孙权集团已经看透了刘备和他的哥们们虚伪的嘴脸。赤壁之战,东吴出力最多,刘备就是捡漏,夺取了荆州。然后还把与世无争的刘璋赶出来蜀中。最关键是小人得志,对担起联盟作用的孙权妹妹不好,嫌弃她大小姐脾气,人家本来就是大小姐。然后连关羽也傲气的说孙权女儿是“犬女”,配不上他的虎子,多会自抬身价呀。然后在老好人鲁肃(一直主张与刘备和平共处联合抗曹)死后,孙权带着他的新一任领导班子-陆逊、吕蒙来了这次漂亮的翻身仗。你得意自满我就加倍追捧,你占据荆州不还我就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抢回来,你刘备善于打舆论战,宣传自己仁德,我吕蒙就有样学样。对关羽部下家属加倍安慰,让他们战心打折扣,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想起有人说,一切都是因果循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10:谋士的重要性-王甫的应验关羽败走麦城。后人感慨他骄兵必败。他两次感慨都是对司马王甫说:真后悔当初不听你的。王甫在关公得了襄阳,走在战功最高峰时指出要提防东吴夺荆州之心,同时用人谨慎。后来的战争指向竟然都被王甫说中了,这么神奇。罗贯中把诸葛亮捧得与耶稣无异也没有王甫牛。因为王甫的预测是没有一点怪力乱神的渲染的。而且应验之神速也是惊人的。如果罗贯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也能这么朴实无华不动神色应该就不会被读者那么诟病。当然,历史上王甫本人的书写并不多,他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普通将士而已。罗贯中作为一个文人是喜欢渲染谋士在战争中的作用的。11:曹操的死竟然有点朴实无华。虽然和很多人死法都一样,铺垫了鬼神作怪,循坏报应(罗贯中那个时代是很信这个的,孙策的死他就直接抄了《搜神记》)。一代枭雄的遗言竟然只是告诉选择接班人,还有陪伴他的那些女人,安排她们的后半生,要她们自力更生。好真诚、好煽情呐。想想他写过观沧海那样美丽豁然的诗句,真的有种被吸粉的赶脚。曹操没给自己这一生做什么辩解,对比刘备临死还说为兴复汉室,结果自己皇家血统当了皇帝。那时献帝已退位,你倒是想想把他拉过来呀。还嘱咐诸葛亮,阿斗要是能当皇帝就让他当,当不了你就取而代之。虚伪呀!到死都是一个德行。多年之后有个蒋介石和他真的很像。曹操真对得起他这辉煌的一生。就像书里说的,后人评价他的功过,他却未必在乎呢!12:汉中集团的后来是越写越无趣刘备称帝后,就开始越来越离谱。如果之前还有些偏离,把别人的战功巧取豪夺为汉中集团的。后来则完全是瞎编。潘璋本是生擒关羽的人,竟然被写成被关羽的鬼混索命而死。靡芳、博士仁也虚构了遭到报应的惨剧。在这书里关羽开始成仙了。之后的多次战役,已死的诸葛亮也是这样。虽说那时代信这一说法,但是历史非如此,有详尽的记载。三国经历时间虽短,但豪杰泳出,为了突出汉中集团开括者的能力罗贯中严重偏袒导致其他人成了陪衬。而主角天命已尽。配角也就无关紧要,有草草结尾之嫌。最关键的原因是,之后刘备不久于世,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揽权,战术上的失策,军事上的无能都显示出来。而罗贯中一直致力于追捧诸葛亮“神人”的形象,历史记载理想严重不符。现实材料的枯竭造成了罗贯中偏于鬼神类的写法。也就只能这样了。倒是魏国后期司马一族崛起开始争权,其中的风云变幻开始精彩起来。13、空城计是假的。为了诸葛亮吹了多少次牛逼,这个也是其中一个。虚构战功只是其中之一。对手取得的所有胜利,都不忘感叹一句:幸亏诸葛孔明不在这里我才胜利。或者孔明真神人呐,我比不上他呀。诸如此类。好烦呐!14、太委屈-魏延魏延投刘备,和刘备很多部下一样。在原来的君主那里不受重用,而刘备一伙玩的好舆论战,他也以为刘备贤德。刘备不论人品如何,还是知人善用的,魏延确有奇才,所以刘备重用他,赏识他,委以重职。可惜还有个心胸狭隘的诸葛亮。小说里当然一味吹捧,说诸葛亮因为他杀主投靠是不忠不义之举。首先,刘备手下除了桃园三兄弟和三顾茅庐(两段都没有历史佐证,有吹捧之嫌)其他的手下都是在原来的主子那里不被重用后来的回锅肉。进攻蜀中时投奔的法正等人更是吃着刘璋的好处干着出卖的营生。而且,魏延是在看着自己好兄弟黄忠被冤杀的当口才出手的,所以,于情于理,诸葛亮的嫌弃都说不过去。只能说明,他鸡蛋里挑骨头,故意刁难。为什么这样呢?诸葛亮终其一生一直在追求权力名誉(效仿管仲),魏延性格傲慢,不会围着他转。而来,魏延来了就是拿下一座久攻不下的城池的功劳,这在三国演义里每一场胜利都的是诸葛神机妙算的功劳的孔明眼里,实在是大大的劲敌。就算在正史里,诸葛亮对比他早到的关、张、赵还算谦让。到了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连赵云、黄忠这些老将都尊诸葛亮为大,每次出战都再三请示,绝不擅作主张。看看,魏延呢,不但提出了和诸葛亮截然不同的军事战略(事实证明诸葛亮没成功),不被采用还敢有怨言。一向喜欢玩舆论战的诸葛亮不得恨死他。早除去早痛快。可是魏延是真有才,战功赫赫。所以,诸葛亮还是先用着,直到他死,魏延还带兵。诸葛亮死后,他留下的派系就抱团先干掉了魏延,很多朝代后,他的铁杆粉丝罗贯中还把魏延写成了不忠不义的叛徒。何其怨呐。如果魏延没死,蜀中也不会那么快完蛋呐。怪谁呢!15、驽马恋栈豆-曹爽看文言文版本就是要每个字句挨个抠,稍不留神就错过了典故。这个就是其中之一。曹爽天真到令人发指。出身权臣世家,身处战乱年间,东吴与汉中尚未消停,他怎么就那么天真的觉得可以生身富贵,安逸一生呢!有人总结说,出身优越的人反而会贪恋物质享受放弃与危险对抗。这句话总结的很对。他以为只要放弃权利还可以做个富家翁。对他性格有所了解的人就在司马懿与他撕破脸之前这么评价他:低等的马贪恋马槽里的饲料。结合当时的语境就是,那个笨蛋才不会听恒范的建议。果然曹爽乖乖的叫出了兵权,后面还找司马懿借粮食,试探他是否有杀心。这时候我竟然很同情他,曾几何时我也以为人不会那么坏,坏到把你当傻子,撕破脸害你回头还要你去舔他的鞋。但事实是,在贪恋权力的人面前就是一丁点的好处都会让他将有威胁的人逼近死胡同,千刀万剐还要加上一句,是你太弱而不是我狠。败在司马懿这个狠角色身上,曹爽你就认了吧。16:落魄的夏侯霸、姜维的狂妄自大夏侯霸是有才的,可惜命运不济。曹操本姓夏侯,因为他父亲过继给曹嵩,才姓了曹。所以夏侯一族也是皇族呐。书已经读到末尾。枭雄豪杰都死的差不多了。夏侯霸在这时候却推选出来了,因为他叛变了。他的出场是司马懿推荐他上战场立功。然后他果然有两把刷子。击退了蜀国后拍他远去守一座城池-雍州。击退了蜀国的进攻,诸葛亮死了,曹睿也死了。小皇帝继位,他和曹爽之流没有忧患意识,开始享乐,朝廷内部权臣蠢蠢欲动,开始内斗了。曹爽自己好傻好天真败给了老谋深算、卧薪尝胆一生的司马懿。作为曹氏一脉仅留下来的有战斗力有智慧的夏侯霸只好投靠了蜀国,去找姜维了。(难道像曹爽那样等死吗)号称诸葛亮后继有人的姜维以为得了夏侯霸就可以入侵汉中。夏侯霸到了蜀中也是尽心竭力的。这次战役中很多战术都是夏侯霸提出的,他来自魏国,了解对手的实力。他的军事建议化解了很多危机,也取得了很多暂时的胜利,凸显了他的军事实力。可是他说话不算,再加上又是敌军的降将,蜀中姜维又刚愎自用。很多建议都没采用。姜维这个人我觉得他继承诸葛亮最多的一点是-自不量力。诸葛亮多次以卵击石发动攻魏战争可能是他有私心,想要名垂千古,不管成没成功,我的美名在呀。姜维应了那句话,他把别人描述的事业理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是太自我感觉良好了。17:典韦、傅的死都挺让人动容。不管是封建王权奴役思想,还是江湖义气,总有这样的人,受人恩惠,就以性命相报。不失为人性中美丽瞬间。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爸爸你为什么要摧残我读最古老的版本 反反复复 豆瓣上都找不到那么古老的版本!古籍古籍 吴桥吴桥
  •     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再次拿起来的时候欲罢不能,听说英文版的有三千多页吓了一跳
  •     居家必备
  •     浪花淘尽英雄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初二的暑假,看的文言版,我奶当时说的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我两本一暑假都看了,那点文言文的预感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直接导致后面语文老师们都很喜欢我
  •     作为女孩子家喜爱三国演义胜过红楼梦是否不正常?N年前每个章回的标题都能背出来。。。
  •     果然是非常精彩的小说。滚滚长江东逝水,估计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初中买的书,现在才读完。
  •     只看个热闹啊,最后还丢了。哎
  •     不亏是我们国家的著作啊!
  •     长大了,就不喜欢其中的不真实了。不过还是喜欢那种浪漫情怀。曾经将关羽作为偶像。
  •     是某个暑假读物。现在纯粹忘了。
  •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好生精彩。
  •     读了10+遍
  •     此生最讨厌的人群莫过于背叛者,三国里面比比皆是。大爱聪明的男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冥冥之中天下大局已了然如掌。算尽天下人的诸葛孔明,怎不知自出隆中时已回不去了?
  •     找不到中国戏剧出版社那个。太好看了,不愧是四大名著。孙策曹操陈宫赵云马超庞德典韦夏侯淳吕蒙陆逊太多豪杰记不住了。本来挺好个战国争雄,智者献计、武者勇猛的故事。结果诸葛亮一出场其他人都得是智障。好衬托他懂心理学,看人下菜碟,来一个灭一个。最可气的是把周瑜写成嫉妒诸葛亮死的。罗贯中真是小人心理。还是曹操大智慧,不愧是一代枭雄。懂的人都看得出来。罗贯中再怎么帮诸葛吹牛逼也白扯
  •     不是这个版本的= =...但是因为懒得找了...
  •     有地图就完美了
  •     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却是那么容易捧红或抹黑一些人,当然这绝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做到的……
  •     高中看的,帮我认了不少字儿
  •     我最钟爱的小说之一。陪我度过那么多年。我一直在看。虽然一直在忘记。
  •     認認真真的看完了一遍,不愧為經典,對那段歷史越來越感興趣
  •     同步电视剧看的。
  •     高二,大四,论文,答辩,前夜
  •     -_-写爽直,便爽直。写实诚,便实诚。若粗略,便粗略。写精细,又真正精细。一副笔墨,叙出多少豪杰,又能各极其致,绝妙。千载读之,无不汗颜。
  •     一本三国,从2003读到2013十年才读完。
  •     就是因为要做报告,硬生生地花几天时间啃完了,消化不良啊
  •     喜欢三国系列的游戏,把此书翻阅了不下五遍,很多武将文官如数家珍啊
  •     初二看的,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三国,那个暑假抱着三国坐在窗台下的墙角里,甚至还翻翻孙子兵法和六韬。。。越发没个女孩样儿了~然后听易中天先生讲三国传。一直笃信时势造英雄,枭雄,奸雄,狗雄balabala......我最喜欢的女性是孙尚香和小乔,取舍之难好比孔明和公瑾。谁会不嗟叹一个璀璨张扬的乱世呢?
  •     太狡诈了,我要是那会儿人早没了。
  •     诸葛亮,前期神乎其神,后来却计谋都失败——这就是北京人说的,先吹得呜呜嚷呜嚷的,再摔得瘪唧瘪唧的。因为源于评话,所以有很多民间流行的情节设计:差一点,曹操经常差一点被抓到;喝酒,是最常用的情节转折办法;进谏,是失败发生前必不可少的设计,但决策者就死活不听;神鬼等糟粕占了很多篇幅。
  •     第二次得奖奖品~当年小学的三国热,真是怀念。
  •     不知道这本是不是我多年前第一次看的那本三国,封面倒挺像的。
  •     感谢高中的语文老师规定我们:每周看两到三回四大名著,交一篇读后感。
  •     初二
  •     非常好kan
  •     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     中国小说的经典代表作!我就不详细说了,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但是真正读过原著,一点一点研究完的,我感觉真是不多!说实话,我也没有读完,小时候看电视了解了很多!看过大部分吧,小时候读这些文言文,感觉都不懂,现在感觉好太多了,一眼就知道再说什么!~不朽的经典!
  •     这个版本很好
  •     曹操不奸,孔明不明,劉備不德,後主不庸,周瑜不妒,此吾胸中之三國也
  •     喜欢曹操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看得太慢了 弃书了
  •     都能被背下来了,实在精彩,推荐看文言白话版
  •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跟看故事书一样。现在想想,当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点感觉都没有,有必要重看一遍
  •     必读
  •     小时候看水浒和西游,大学时才能看进红楼,到今天才第一次读完三国。一边看央视电视剧,一边看书。唯一一次落泪居然是电视剧原创情节,凤雏落坡时,庞统抱着刘备那匹临时换给他于是害死他的白马说:从此不能与你一同为主效力了,多好的白马啊。
  •     ……
  •     永远记不住擒孟获 出岐山的顺序..永远记不住司马家的顺序.. 苦逼的高中必读名著 苦逼的文科生 不解释。
  •     喜欢三国 喜欢三国里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