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下)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跌荡一百年(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08616445
作者:吴晓波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1938年:怪乱的“孤岛”  1938年的上海被称为“孤岛”,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隐喻。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在1937年底的保卫战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重创,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书中认定:“上海乃是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摧毁的世界大都会。”据《申报年鉴》记载,当时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上海丧失了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致使人口从150万猛增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生地。吴晓波像一个勤奋的论文写作者一样,从堆满历史灰尘的报刊里,寻找被遗忘的人物与纷争,描绘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英国《金融时报》  关于中国企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散布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晓波花费数年时间,将它们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个人观察组成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陈旧信息中,梳理出了历史的脉络。  ——《南方周末》  在中国诡谲多变的商场里,企业起起落落乃是常态,能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企业必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而外人对于中国

内容概要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等。 其中《大败局》被评为 “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与“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奖。

书籍目录

第四部 1938-1948:抗战与挣扎
1938年:怪乱的“孤岛”
【企业史人物】江村经济
1941年:大后方
【企业史人物】李氏难题
1944年:此消彼长的中国
【企业史人物】定县实验
1945年:接收之乱
【企业史人物】
1948年:最后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1949年:两陈驯沪
【企业史人物】相纸之父
1950年:改造的浪潮
【企业史人物】英东“走私”
1953年:“156工程”
【企业史人物】工厂798
1956年:“绝种”
1958年:赶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1959年:最苦难的三年
【企业史人物】单干专家
1964年:秘密的三线
1966年:造反与浩劫
1972年:最后的冰期
1976年:转折的前夜

编辑推荐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  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  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的血脉基因。

作者简介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图书封面


 跌荡一百年(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0条)

  •     本题中,我们来分析下中国目前的各种情况:1、国外: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民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2、国内: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时期,企业家要流着“道德的血”; 3、从房价的高企不下到汶川地震再到三鹿事件...,民众对企业家阶层的仇富——不宽恕——彻底冷落; 4、相伴产生的新生企业家阶层的自我反观、寻根和确认。吴晓波在《在跌荡一百年》下中曾经这样给中国的企业家画过一幅像: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业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中国社会的边缘人物。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各行各业里,你看到很多企业家,无论是IT还是服装,冒险是他们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能忍。用鲁冠球的话说就是“忍者神龟”,能够比较善于妥协的、比较低调的,比较能够顺应中国国情的这些企业家。你认为他给中国企业家的像画得如何?拿吴晓波的话说,想做中国的企业家就得忍,这忍又包含着那些内涵在里面?
  •     vcxzxcczxcxzcxzcxzfdyadfSBAD<K.A hndaku,F>U ?DA<R.cqGRCYL.Q UR.UNQRPOCWCmrn8oqnPMWNUCRUELundehyUIRGNEY
  •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涉嫌严重抄袭魏斐德的《上海歹土》。近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上海观察》上就自己牵扯进王林一事所引发的风波发声,称自己是 “绝对不会迎合屌丝”的精英, 并斩钉截铁的称“任何人自甘于屌丝就是一种堕落的标志” 。访谈中吴晓波以被“仇富、仇官”情绪伤害的精英自居,坚称自己的“评论半径基本上还是围绕着整个财富阶层”,还写文章大呼要“拒绝屌丝文化。” 如此决绝的口气真是让人目瞪口呆,是有多大的刺激会让以80、90后“思想传播者 ”自居的吴晓波老师如此出离于愤怒?以致于一个当代广大网友,特别是80、90后网友用来自嘲的名词,到了他嘴里却变成了“自甘堕落”。这样一打一大片真的好吗?但是今天,笔者还有另外一个疑问要请教一下“思想传播者”吴老师,这个问题和您的另一个半径有关,那就是吴晓波你的抄袭半径止步于何方? 你2009年出版的《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 一书,为什么会和已故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魏斐德(1937—2006)的名作、2003年被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翻译出版《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 存在大量的雷同?好奇的读者们肯定早已按耐不住,想要问笔者有证据吗?证据在哪里?下面笔者就逐一列举,摆事实、讲证据,好满足各位的好奇心 。一A报纸评论。吴书第八页:魏著第59页:魏著,第3页,夏衍的比喻:首先,这两段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到,吴书分别提到报纸评论和棉花投机,巧合的是魏书也在一页之中出现了相似,乃至全然相同的内容。特别是吴所称的报纸评论,魏斐德也引用了同样的内容,但给的出处却不是什么报纸评论,而是: ,这显然不是什么报纸评论。这是 请问吴晓波老师,你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一模一样的内容的呢? 不过,更可笑的还在后面,首先是夏衍的“地狱”比喻是形容的抗战之前的上海,到了吴晓波的笔下却成了形容抗战时上海的残酷。但是《上海歹土》一书的译者已经明确在注释里说明了此话并非夏衍所说,是魏斐德误读了汉文。可是吴晓波呢,他是盲人骑瞎马,魏斐德错,他也跟着错。而且还自作聪明的把夏衍的话后移到了抗战时,错上加错。真是可笑至极。小学生考试作弊都知道,一样对不一定是抄袭,可错都错得一样,想抵赖就难了。B尼科尔森报告,吴书第11页:魏书第五页:而魏斐德给出的出处是:据笔者所知这份报告尚没有中文版,仅有的中文翻译也仅有这一段。那么,吴晓波又是从哪里得到这完全一模一样的报告译文呢?如果是吴晓波老师自己翻译的,怎么全部一模一样?如果是引用的别人的,出处呢?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类似的事情下面将不止一次的出现,露出的马脚越来越多。C宏济善堂和日军上尉,吴书第11页:魏著第6、7页:同样的三个日本顾问,同样的北冈上尉,同样的58家鸦片行,只是隶属单位由魏书中的苏浙皖禁烟局张冠李戴成了“宏济善堂”,职责却一模一样,让人喷饭。D土耳其至“满洲”的鸦片贸易,大连-上海-日本之间的鸦片贸易。吴书第11页:魏著第6页:又是相似的内容出现了,只不过吴书是将魏著的内容剪切、压缩、糅合、拼贴,最后再加上自己的臆测而成的。不过这才只是开始,更明目张胆的还在后面。E苏州、北平、汉口等地的鸦片烟馆。吴书第12页:魏书第5、6页:又是同样的苏州、北平、杭州、汉口、南京鸦片贩卖贸易,怎么吴晓波书中的数字、地名会和魏斐德的一模一样。广州烟贩子和米贩数量的对比也完全相同,就连汪伪政权的鸦片收益都一样。这是巧合吗?不,这决不是巧合。更可笑的是,魏斐德书里面国民政府1939年给国联的报告是的说鸦片不再增长,但到了吴晓波的书里却成了国民政府向国联控诉日伪贩卖鸦片的告状信。吴晓波老师,你又是哪来的国联报告,怎么1939年国民政府的两份报告前后相差如此之大?怎么复制粘贴都搞错了呢?难道是故意拼凑,想掩人耳目?真是拙劣。F银行之战。重庆与日伪围绕银行和上海金融货币控制权的血腥杀戮恐怕吴书1938年一章之中比较重要的一节了。但是即使是这一节内容也难逃抄袭嫌疑,而且是有百分之七十的内容存在雷同。这又是一个巧合或者无心之失吗?吴书第14、15页:这一段内容中有如下事件:2月20号六人袭击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上海分行。同日军统特务打死五名中储行员工。2月22日汪伟特务袭击农民银行,打死七人。同日汪伪虏去中国银行128人。以及4月22日蒋系特务杀死中储行科长。同日汪伪报复,抓走蒋介石中央银行9人,枪杀三人。那么同样的内容在魏斐德的书中能找到吗?回答是:能。魏著第141页,中储行遭袭案:魏著第142页,汪伪袭击农民银行,绑架中行128名员工。在这里,怎么两个人的行文方式如出一辙?而且吴晓波书中还无中生有,多出了汪伪当天又再次绑架了70人 。真是生花妙笔啊!魏著第143页,4月16日蒋系特务和汪伪之间互相攻击残杀。在这里行文类似也就罢了,但明明是4月16日发生的事件,到了吴晓波的书中却成了4月22日发生的案件。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吴晓波书中《中华日报》“以一抵三,信守诺言”这一句的凭空出现,因为遍检吴晓波此书也没有看到《中华日报》的所谓“诺言”,甚至《中华日报》在吴晓波全书中只在第15页出现了一回。那么到底是什么诺言呢?事实是,汪系特务在1941年4月8日释放了128名中央银行员工,但是将这些人软禁,并且对他们说如果日伪银行有一人被杀,那么这128人之中就有3人会被随机抽出杀死 。这就是《中华日报》的所谓诺言。由此可见,吴晓波书中这段内容全是抄袭、拼凑而成。不然怎么会出现这种只有结果没有前因的乌龙事件。这是吴晓波的疏忽吗?当然是,因为他根本没看懂魏斐德的意思,只顾复制粘贴,才会出现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乌龙。G 1941年上半年上海连环恐怖恐怖袭击案。吴书第15页:在这一段内中总共涉及近20个案件,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诸位读者,这些案例都能在魏斐德的《上海歹土》一书中找到。下面笔者一一列举。1、魏著第127页,1941年春节,八家舞厅遭炸弹袭击:在这里,魏斐德搞错了,1941年的春节是在1月26日。25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农历腊月28,。可吴晓波却把它们都当做在春节期间发生的。魏斐德错了,吴晓波又跟着错了,他又犯了盲人骑瞎马的毛病。2、魏著第113页,1月27日,公共汽车抢劫案。3、魏著第127页,商人被绑架案,四个商人被绑架,连排列顺序都一模一样,连评语都完全一样。4、5魏著第144页,虹口“小东京”爆炸案,警察局长保镖被杀案,法官家被扔炸弹。除了顺序和个别字句调换了以外,几乎原封不动的抄袭魏著。6、魏著第145/146页,印占卿、达商、赤木亲之被刺案。7、魏著第154页,沪宁线铁路遭袭和《国报》被炸案。8、魏著第155页,汪伪《中央日报》大楼爆炸案。9、魏著155页,银行家稽鲲生被杀案。魏斐德书中明明写了稽鲲生就是住在美国(乡下)总会,也是在总会门前被杀。就是说稽鲲生是在自己家门口被暗杀的,到了吴晓波的笔下却成了死在夜总会门口。而且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夜总会”一词是改革开放后才传入的新词,1941年的上海哪来的“夜总会”?吴晓波自作聪明把美国总会改成了夜总会,结果弄巧成拙,掩耳盗铃的伎俩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10、魏著第155页,渡轮“潮州丸”爆炸案、煤炭进口公司经理被绑架案11、魏著第155/156页,沪光、金光大戏院爆炸案、“大舞台”老板遇刺案、三菱公司仓库被焚毁案。12、魏著第148页,吴晓波不仅抄袭魏斐德《上海歹土》一书的正文,还抄袭注释。下面的《申报》哑弹案就是明证。总结上文所述,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第16页的这一段,全系抄袭、剪切、压缩、拼凑、糅合魏斐德著作而来。二如果说前面的内容可以抵赖,那么下面几条证据就是确凿无误,不容狡辩抵赖。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1938年一章多处引用到了一位名叫瓦尼娅.奥克斯的旅行者的话 。可是遍检各大图书馆、数据库都找不到这位瓦尼娅.奥克斯的著作,这本书根本没有中译本。瓦尼娅•奥克斯的《White Mans Folly》1943年在波士顿出版 ,时隔如此之长,国内是否藏有英文版也不可知。不过瓦尼娅.奥克斯的书只有魏斐德《上海歹土》一书之中被引用,仅有的几段翻译也只出现在《上海歹土》的中译本之中。可就是这几段翻译,全都原封不动的出现在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下)》之中。请问吴晓波老师,是您手里有这本书中文版呢?还是英文版,自己翻译的呢?如果有中文版请公布出来,如果有英文版,为什么您的翻译和《上海歹土》中文版的翻译一模一样呢?即使是参考他人的译文也该注明出处啊,可为什么却什么都没有呢?下面笔者就将两书之中瓦尼娅•奥克斯的文章摘录出来,供读者比对。1、,第7页:魏著,第60页:一开始,吴晓波还记得提到了魏斐德,可是到了引用瓦尼娅•奥克斯的时候,就全然吧魏斐德忘在一边,是自己在引用奥克斯的话了。他用魏斐德书里面引用的奥克斯的话,却不注明是转引自魏斐德,甚至提都不提魏斐德,直接当成是自己的,伪注都懒得做了。任何一个稍具知识产权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转引他人用过的材料却不注明出处,就是抄袭。2、吴书,第8页:魏著,第59页:又是直接照抄魏斐德,不注明是转引自魏斐德。3、吴书,第16页:魏著,第158页:同样的伎俩又再次使用。这是最恶劣的吗?更恶劣的还在后面。4、吴书,第16页:在吴晓波的文字里,上海人并没有回答奥克斯提出的问题。那么,实际上呢?魏著,第60页:实际上,上海人回答了奥克斯的问题。日本人控制了“大米”,用粮食控制了上海。而我们的吴晓波老师呢?他硬生生割裂了奥克斯的记录,忙不迭的提出了自己的 答案——是上海人对失序的厌倦。这种抄袭并且割裂原文已达到自己目的的卑下伎俩,真是恶劣至极,可耻至极。三总结上述陈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下)》涉嫌严重抄袭魏斐德的《上海歹土》。而吴晓波的抄袭特点,有如下几个:第一, 直接剪切、压缩、杂糅、拼贴魏斐德的《上海歹土》;第二, 为掩饰自己抄袭的行径,肆意篡改魏斐德的原文、原句。但有多处他根本没弄懂魏斐德的原意,自作聪明,掩耳盗铃,结果弄巧成拙,反而露出自己的马脚。第三, 直接照抄魏斐德引用的材料,却根本不提魏斐德,妄图掩盖自己的可耻行径。引用的越多,狐狸尾巴就越加的暴露出来。第四, 盲人骑瞎马,错上加错,抄袭魏斐德的文字,连魏斐德的错误也一并沿用。第五, 最为让人不齿的是,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开篇第一页就明摆的提到了魏斐德,而且不止一次的提到。更加让人反胃的是,吴晓波在最后的致谢之中更是大言不惭的写道:“我要记下并在这里朗诵这些学者的名字,他们对中国近当代史的研究令人肃然起敬:费正清…魏斐德……” 魏斐德的名字赫然名列其中。魏斐德2006年就已魂归道山,《上海歹土》的英文版1996年就已付梓,而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下)》2009年才出版。吴晓波,你是得到了魏斐德的授权吗?即使得到授权也不能如此啊!更何况有很大可能是没有。倘若魏斐德泉下有知的话,真不知道他会对吴晓波的“肃然起敬”会作何反应。四行文至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笔者还是想多说两句。此文一出,肯定会有喽啰站出来为吴晓波摇旗呐喊、鼓噪助威。或者攻击笔者是别有用心,诬赖人家,屌丝心态,嫉妒人家精英阶层得名得利;又或者是说笔者小题大做,无事生非。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书籍,作为公共产品,自它出版之日起就必须面对公众的质疑。你既然让它出版了,就应无惧他人的批评和质疑。至于所谓的屌丝心态,仇富仇官,攻击人家精英阶层。至于所谓的精英,如果他是靠抄袭这种为人不齿的手段青云直上的话,难道就不该揭露吗?可能有人又要说我不必和一个财经记者计较什么抄不抄袭。但我要说的除开知识产权不讲,那么多的读者购买了他的书,难道就不该知道这本书是抄袭而来的。再说靠抄袭出书赚钱、赚名,难道就是道德的吗?符合法律的吗? 也有人会说读者需要的只是科普而已,不必较真。但是,一个以80后、90后“思想传播者”自居的人竟然是靠抄袭出书的。那80后、90后不也太可怜了吗?难道他们就该让一个抄袭者来给他们传播思想吗?吴晓波因为他的书惹上麻烦已经不是第一回了,无论是《激荡三十年》中吴仁宝《时代》杂志封面PS,还是柳红2010年控告他抄袭自己的《吴敬琏评传》。但他至今安然无恙,仍以精英自居。说自己不会卷进屌丝发起的无谓之争,自己的评论半径仍然在财经界。不过这些年吴晓波 “著作等身”,出书像下饺子,一部接着一部。不过这些书引用的绝大多数材料都没有注明出处,而且仅仅一本书中的16页就涉嫌如此严重的抄袭,那么剩下的那些呢?笔者今天所讲的的这些很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今天我要问一句,吴晓波,你的抄袭半径到底止于何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
  •     算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史,比起激荡30年少了些惊喜,多了份历史的凝重感
  •     没有激荡三十年企业史客观、纯粹,时代的烙印太深了。说起国民党还是那个腔调,建国后的问题也不能深谈,往往避重就轻。吴是个知识分子,可惜不算个读书人
  •     有些地方写的已经碰到底线了,又不能深入下去,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作者不注明参考文献现在看来是个缺点吧。
  •     商界大佬一网打尽
  •     1 豆读
  •     跌宕一百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对中国企业的起步、发展、倒退轨迹做了梳理,思辨、睿智,充满智慧!下部比上部还好!
  •     很好,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还有中国政治历史的变革与发展结合在一起,昔日大名的人物更为具体可见。读完既悲痛也有豪情,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前辈们有做得更好的地方。而过去近一百的政治似乎是在将企业玩于股掌之中,可悲。
  •     了解中国近代企业史必读,好书!
  •     激荡有余,反思不足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全面了解一段历史及其中人物,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经济活动。
  •     通勤路上听完的
  •     非常喜欢吴晓波的书,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历史。比正史更贴近民生,非常好!
  •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     三十年的上下两部和一百年上下,四部书里面。三十年上在我看来是最弱的一本,也许面对了过于沉重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可能是刚刚开始写,所以线索多显得琐碎。一百年的可读性更强,因为这一百年,中国的历史里面的确融进了太多戏剧性的画面,令人就算想要平庸也无法。在面对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吴先生的主张还是比较明确的,他无法不怀揣某种歌功颂德的篇章,但是再另一面,也能看到他在细碎的表达里试图公正的努力。
  •     吴晓波的书里最喜欢这本,激情迸发的年代,让商业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了
  •     我无疑是吴晓波的拥趸,这种立场而评论似乎天生有失客观,但仍想赞美!

    NBA转播时,评论员总会说起“强队和伟大的球队”、“好球员和伟大的球员”之类的话题,便是说堪称伟大须在将基本素质做到**之后,还能有极稀缺的追加才智和技艺,从而在精英中再度稀缺。

    作为财经作家,精通财经并能流畅表达自然属于财经(专家)+(专业)作家的基本素质范畴。而吴晓波在此之外有一种特殊的抒情能力,基于与年龄不相称的历史洞察力和人世洞察力。这极为少见!

    作家堆里,之前接触中若说有类似现象的,便是金庸:武侠能力基础上有类似的抒情能力;歌手中,吴晓波博客设为背景音乐的韩磊,也有这样的抒情能力。——基于历史和人世洞察。

    本书的尾声部分,我选择从沙发上站起,朗读。
  •     这本书,王晓伟师兄的读后笔记很丰富,推荐大家阅览。 一贯的吴晓波著书风格,以具体年份为主线,关注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关系变化。历史书上,只关注几个标志性事件的点,这本书算是给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来了解在诸多国家方向选择、民族存亡等节点上,官商、民营企业家,都做了哪些努力,又怎样的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也可以慢慢读,可以结合《走向共和》、《北平无战事》等电视剧一起看。说个不靠谱八卦,当年担任官商代表的盛宣怀在1911年接任清政府铁路总局局长,100年,2011年,传言是盛宣怀后人的盛光祖担任共和国的铁道部部长。
  •     《激荡三十年》之后,《跌荡一百年》,吴晓波再一次以全面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商业的百年变迁。喜欢吴晓波的商业史是因为他那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跌荡一百年》与其说是一部商业史,不如说是一部以商业为视角的社会变迁史。吴晓波以一贯流畅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再一次接触了那个遥远却复杂动荡的年代,让我们重温了商业的变迁,通过历史的变迁让我们对商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一个主题始终缠绕着中国,那就是“强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饥不择食不择手段,而每当国家经济有强盛的苗头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就会冒出来,但始终没有得到正视,那就是我们强国的政府边界在哪里?我们的梦想从来都如此宏大,而个人的幸福是如此渺小,个人得不到尊重所有的发展都充满阴影。下册是从抗战开始,如果说上册至少还有民国黄金十年的话,下册几乎没有亮点,唯一的五十年代多种经济共存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让人实在没有开心的地方。读完全书最大的痛苦不在于过去一百年的苦难,而是眼看着国进民退的一再上演,近二十年来,每次国家刺激经济都带来新一轮的国进民退,而每次国进民退都会让国家经济在靠投资拉动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新一轮的PPP投资中,本来的公私合营变成央企的野蛮收割,身处其中份外知道艰难。
  •     跌荡一百年由于标题太长了,不知道有上下两册,只买了下册,晕。
  •     近代史不光是政治和战争 还有在中间苟延残喘的商人和经济
  •     从轮船招商局到讲到后来的败走台湾,这里和《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奋斗》里真的是揭穿许多,唯一搞不懂的是为什么两个大贪那么嚣张,蒋校长为何纵之?
  •     因为读了激荡所以读了跌荡
  •     吴晓波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客观,精炼,一针见血。在他的描述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动乱,热血的年代,有数不清的故事,数不清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应运而生,令人神往
  •     吴晓波的书很具冲击力,展示了百年中国经济的波澜壮阔场面,是少有的珍贵资料。看完了,浮想联翩,下个百年中国将会走一条什么路?可否借鉴西方大国的经验,吸取自己的历史教训,稳步达到振兴中华之路?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禁深思。政治家,学者,技术者,劳动者,大家可否达成共识?看来思想启蒙,百家争鸣,不可避免。
  •     跌跌撞撞一百年,多少悲愤图强,可耻可悲粉墨登场,让后人眼花缭乱,扼腕痛惜! 看孔宋祸国,期间国计民生,蒋氏之崩溃实属天理。再看49后不停点地折腾,国难如此,唉~ 珍惜当下吧。
  •     很喜欢吴晓波的作品,难得的人才,难得的好书。
    看了他的书,发的深省,引人反思。
  •       经济学有一个分支叫”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第一本标志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为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有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强调分工与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即市场经济主导的生产资料及商品的自由流通,通过“看不见的手”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前,鲜有自由市场概念一说,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占据了决定性作用,国营垄断和行业寡头即便在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依然顽固不化地主导中国的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流通环节-地产,金融,电力,通信,粮食,能源。
      
       所以吴晓波在本书的序言里说,“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热爱的国家遗忘。”媒体如今常提及的一个危险的事实便是现代中国社会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等特权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势力对抗,从中可以窥见的便是普通百姓阶层对财富特权的憎恨和仇视。
      
       本书在致谢里说此书“向中国的商业推动者致敬”。从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的雏形,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为现代中国的基本国策,“推动”,我理解为“变革”,是推进中国商业不断前行,被暴力撕裂又痛苦重组的荆棘道路。企业家,或者说商业者,都被历史的车轮碾在了路上。
      
       我没有能力去对宏大的中国近代商业史下任何肆意妄为的评断,却只敢透过吴晓波这本《跌荡一百年》,拉起历史厚重的大幕,以窥前进路上不断倒下的企业家们,看这些“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并且“正砸响大门的”陌生人。期望从他们身上,捡到沉在湖底的碎片,寻找启迪。
      
       改革。Adapt to change(适应能力),这是我常对他人做的要求。哲学上强调唯有变化才是静止不变的。不管世界经济,劳动市场,政治格局,还是简单到街口菜市场的鸡蛋价格,都是在瞬息变化的。清政府下的中国失去了变革的勇气,闭关锁国政策规定连一片浮木也不准流出国门。作者提到的的中日两国修建铁路就可看到“中日百年之国运异途,显非天数,而尽为人算。”如何在面对新事物与格局时,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反应以适应最新的环境从而避免出局的下场,这种如变色龙皮肤响应的能力,不是说人云亦云,而需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天生的冒险精神。所以我常认为,好的领导者,好的企业家,是实干家,也是冒险家。
      
       然而中国近代商业史多少有点苍凉沉重的味道,总因“变革”太晚-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晚加入金本位制的成员国。昨日看新闻称上海证券市场推出国际板已经放上议程,开放国际板是近几年政府金融的重心-一方面是欣喜,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一次这样的排名是一百多年前,开放国际板说明了政府的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市场和进一步改革金融市场的决心;另一方面又是担忧,所谓“改革”,便要先改后革,大陆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对冲基金尚未打开,期货市场尚未成熟,股市指数完全依靠小道消息脱离基本面,如要“革”必先“改”,割肉刮骨止痛方能给予希望。金融创新的核心便是金融衍生品,如何把握创新和冒险甚至投机之间的博弈,是值得决策层反复商议的。改革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时也会阻断我自己寻求变化的决心,好在经历的事情不断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平衡点-看清所有人想要的利益,平衡立场,服从自己内心最坚定的目标,剩下就是执行力。会有快刀斩乱麻之痛,也会有凌迟缓慢之钻心,在恰当的时候做自己不后悔的事情,敢于去“改”去“革”。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和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有异曲同工之妙。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由中央政府送美留学的公派留学生,而当时“四大买办”唯一富贵百年的东山席家的席正甫,19岁到上海的钱庄跑腿,6年后25岁便成为买办,时任汇丰洋行买办年薪10万两白银及15%贷款佣金回扣。追至郑观应、徐润及唐廷枢,无一不是年少出来独自闯荡江湖,其魄力、远见、决断力,对官场及市场的预见性,都与其年纪不服;然后或许正是因为这与年龄不符的早熟,才让这批走在近代中国商业最前沿的少年有了犯错的机会,这种错误的代价在年轻时不会过高,因此站下去再爬起来的“机会成本”也不至于太高。张海鹏(冯唐)只用了六年时间成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亚太地区晋升速度最快的员工),之前的亚太老板用了也只用了6年的时间从普通职员一跃成为全球VP,再之前的同事5年时间爬到全球HR总监,交谈下来,除了对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之外,坚持自己的目标,曲线救国也好,峰回路转也罢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才是关键。感情亦如此。其实我看来,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商业的先锋,成功的秘诀不过两个字-“坚持”。
      
       吴晓波到底是个悲悯天怀的作家,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新闻从业者敏锐乐观的审计的目光,因此文字即冷静,且激情。
      
       中国的近代商业史无疑是悲怆的。不仅因为政府,或者说权力机构对于市场经济的过分强烈干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还因为“企业家”,这三个字之前曾被称呼过“地主”、“反革命份子”、“资本家”、“投机倒把分子”等一系列尖酸刻薄的恶毒绰号,且背后的代价和辛酸,唯有知者可以默晓之,所以才对敢于乘风破浪探夜路的千万个陈光甫、梁士诒、简照南式的企业家们,致以敬意。
      
       不是书评的评论。借此文以自省。
  •     能够用编年体的手法述说中国近代商业史颇为不易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为长久以来被丑化的商人阶级正名
    回望历史,既让人扼腕叹息时机未能把握,也让人对权贵资本主义的幽灵保持警醒
  •     看《跌荡一百年》远不如看《激荡三十年》那么兴奋。三十年虽短,其经验可值得后人借鉴;百年虽长,其亮点缺乏善可陈,尤其是看到某些年代出现的企业发展的断层,不能不扼腕叹息,历史没有假设,惟祝愿中国早日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跨越。
  •     这才是男人读了会沉默,女人读了会流泪的书。
  •     看中国一百年,就是图的一乐。
  •     当将三十年的激荡延长至百年的跌荡之时,可看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前便已有的中国人的商业与企业文化,各种与政治与命运与时代相交割的人物和历史
  •     吴晓波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     农村是不变的泄洪口
  •     吴晓波的主要力作,对中国百年经济有很好的见地。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来重仕轻商的文化,道出了中国企业家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无赖。好书!
  •     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到浩荡两千年,大败局,包括这本,笔触的感觉没变,像是在叙述那些过去,你我在这里,都不是局外人。
  •     之前看过激荡三十年,这次买来这套书来看,同样很激动,看完以后很感慨,在看的时候就不断的把有感悟的地方划出来,同时写上自己的感慨,看完之后更是掩卷深思,脑子中近代发生的种种让作者给我脑子中填满了一幅幅画卷,感慨,感慨,还是感慨,其中的历史的内在逻辑病没有被改朝换代所打断,这句话太让我感慨了,真是如此官商,官商,国企,中国经济改革何去何从,何去何从,还是走老路,这种老路还要走多久?疑问太多,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吧,空谈无用。。
  •     精彩
  •     吴晓波的书,值得一读,阅然纸上的描写
  •     很喜欢作者的作品,都买了。作者梳理出100多年的企业史,当代作家中只此一人。告诉读者很多,以前人们不知道,或是不敢说的事情,补充了我们这一代人空缺的历史。谢谢作者,等待下一本大作。
  •     从《大败局》到《激荡三十年》再到《跌荡一百年》,吴晓波的作品还是很值得阅读的当当发货很快,下单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就拿到了
  •     本书讲述的历史始于洋务运动,终于文化大革命结束,跨度一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尽收书中,但是切入点和关注点更在当时中国商业的维度和诸多人物的命运。阅读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带着一种宿命感的笔调特别关注中国近代商业史的过程中,“公”与“私”的关系,并以三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事件为之注解。在清末,官督商办的“洋务运动”可谓当时典型的公私融合模式,而代表人物无疑是盛宣怀,这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枭雄式人物,被视为“商父”,他的经商思想在当时已算前卫,但是也按捺不住以“官”的身份和私利一点点侵吞各个行业的民营资本。而与之对应的是最早的一批私人资本,陈光辅、范旭东、虞洽卿、“百货四子”、张謇们,他们大多起于民生行业,如张謇等人还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抓住一战前后的一段中国民营经济的黄金时间铸造了自己的辉煌,又接着迎来自己的困顿。
  •     吴晓波的中国企业历,最佩服张謇和卢作孚。
  •     吴晓波的书都比较喜欢,商业历史巨著
  •     下集比上集容易买到,喜欢吴晓波的书,因为他写实且不乏各类数据做依据。
  •     从大败局到激荡30年到跌宕100年,吴晓波的文字挺喜欢
  •     从北洋到新中国,从经济看社会,很深刻的视角。
  •     从大清盛宣怀到民国宋子文,中国政商关系的演变,其实也还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史。
  •     四五年前就得到此书,直到最近才在在去德州的火车上看完。学到很多知识。
  •     最让人心痛的是在摸索社会形态时,为之耽误了青春的学生、为之付出了生命的知识分子。也许弯路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走着类似的路,那也是无药可救了。
  •     经典的历史记录,《跌荡一百年》(上下)与《激荡三十年》(上下)合到一起,也是中国百年多的经济史。开卷有益,也值得收藏。
  •     中国历史贯穿着企业的历史,吴晓波的书,觉得很好看,和激荡三十年一起阅读,很过瘾
  •     因为历史遥远,体制不同,封建皇权社会,本来这系列不想看的,但是扫了一下,可以消遣下吧。历史原因,商人地位低下且不稳,很难看到巨富们的个人思维方式,言论,思想,性格此类,所以研究意义上来讲并不大了。
  •     感触:1,拿掉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单纯去看百年间的历史舞台,可以看到相似的人物剧情不断重演;2,革命革不了心,因为人性的进步是缓慢的,百年以来的教训已经很多。
  •     癫狂的时代,拆下肋骨做火把的他们
  •     像是记流水帐
  •     当做近代史来看。
  •     尽管有些心理准备,但是对于这本书描绘的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历史,我还是非常非常诧异,吴晓波呈现的东西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比如解放初期,共产党如何在上海建立经济新秩序。他们荷枪实弹的进入证券交易所抓捕金融投机商,并公开处决他们。比如一些农村如何在稻田里塞进足够多的稻子,以便达到放卫星的目的。比如毛泽东站在密不透风的稻田里,居然欣喜地问,这么多的粮食怎么办哪。再比如,大炼钢铁、三反五反,等等等等。
    我猜,作为一个生于兹长于兹,对这片土地有深刻感情的中国人,吴晓波用笔逐一勾勒这些荒诞污浊的经济闹剧,内心一定非常难受。
    作为读者,我也非常难过。看到顾准在1974年悲惨离世的那一段,我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历史不堪回首。
    过去权威们都说,历史从来都是人民书写的。
    人民在哪里?怎么书写呢?
    在向毛顶礼膜拜,在山呼万岁,在一个劲的往地里塞稻子。
    据说毛泽东那个时候感到很孤独。他用他的脑子假象出无数个敌人,并将他们逐个置于死地;他用他无比伦比的想象力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他高度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梦想。没有边际的感觉是很孤独,就像当年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孤独。
    那个年代很特殊,是某一个人在书写历史。
  •     吴晓波的“跌荡”系列和此“激荡”系列都非常好看,对于财经类读物,社科类读物,还是比较相信中信出版社。此类书的写作是吴晓波的特长,自不用赘言。
    一部可读性很强,系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我前辈企业家的执着的高尚的精神喝彩。
  •     百年跌荡,风雨如晦
  •     吴晓波的经典力作。
  •     看过上册之后,就一直等待下册的出版。。。现正看到1958年前后这一部分,很奇怪,也很惊讶。这一年的人们为什么那么疯狂,从上到下,从科学家到一般民众,人人都在“放卫星”,粮食产量、科研成果、钢铁,似乎只要肯想,地里就肯长。。。不同的声音好弱小,刚刚有所表现就被摁下去了,哎。。。那个时候去掉了我们最宝贵的“实事求是”。。。。知史可以明鉴,知史而可以索当今事之渊源。。。吴晓波先生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这套书以及《激荡30年》都非常值得一看。
  •     原来在《经济观察报》上经常看到吴晓波写的这些经济史上的小故事,都有冲动把这些剪下来收藏,没想到出了书,真的不错。这是中国历史中很重要的方面,却是我们在正史中很难发现的,难能可贵啊!
  •     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开始,就觉得非常不错,而这套描写自晚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书更是吸引了我很大的兴趣,一看到第二本上市了就忙不及的买来看。
    这是我看过的将政治的发展与经济(尤其是商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描述的第一本书,我想不出什么精彩的词汇来描述它,只是在看的时候觉得确实受益非浅,对于像我这样的八零后,对于七十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确实了解不多,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直接体会(因为更多的体会全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看了这样的书,让我对中国自晚清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商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他没有把书写成人物传记的形式,其实这个并不重要,而作为读者,我依旧可以从书中看到那些一个个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或悲或喜的人生。仅拿下半部而言,陈云、顾准、孙治方、陈祖涛这些名字一个个在书里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感概于这些人在重重压力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服、坚守信念、忍辱负重的冷静、智慧、坚强与勇敢,而这些品质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非常需要的。
  •     还没看,但是应该不错,相信吴晓波的实力
  •     吴晓波的企业史系列,真不错。值得收藏。对了解中国企业史很有帮助 
  •     公开课的良好材料!
  •     以前没出下本的时候,买的上,结果现在出下的时候,再买版本已经配不上了,不过中信的书,很舒服,纸张真的很好,不比史记啊,纸张差的跟盗版似的。这样的书看的很舒服。
    还是一百年好看,30年不好看,原因很简单,近了的,凡是描写现在经济制度和企业的,恐怕要受出版尺度影响了!所以,还是看评古的好看,论今就不必了!
  •     一直很喜欢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都看过了,思维角度很新颖,评价很客观。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年轻的作家正在用历史的角度审视目前的商业社会,现在能够有这样的书真的很难得。书中有引用很多的历史古籍,能够看出作者的功底深厚。好书!
  •     苦难始终笼罩着这片百年跌荡的土地,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大饥荒、十年浩劫,通往奴役之路挤满了计划经济和马克思原教旨主义者,四大家族的覆灭与某家人的崛起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历经劫波后理性、中庸、信奉经验主义的顾准在黎明前发出了先知般的预言:这片土地终将摒弃迷恋千年的中央威权与领袖崇拜。
  •     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激荡与跌荡只一字之差,这一百年也却符合跌的含义,这一百年不只是经济史,更是政治史,外交史,等等…希望世界和平,和平才能有经济的发展。
  •     很喜欢吴晓波的书,看了这本书又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经济了。
  •     很期待吴晓波的书,值得一看!
  •     写小说里最懂金融的,懂金融的里面最会写小说的。
  •     从激荡三十年开始看起到现在 知道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曲折历史 惹人深思
  •     离我较远的年代
  •     一段之前不太熟悉的商业史 最暗的夜里也还有点点光... “荒谬只有在人们不同意它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因善于反思而得以存在”
  •     无疑吴晓波是一个新自由主义者,又带有一点民族主义的色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符合当代主流思想,又能够吸引愤青们的关注,其书能够大卖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本书就是通过一个新自由主义者的眼睛来看中国近代企业史,其中的主要脉络就是民族资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就能够蓬勃发展,成为黄金时代;在管制的环境中,则国进民退或官进民退,民族资本被压制或彻底消失,经济整体则沉闷无比。特别是在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中,毫无生机可言。但他也忽略了中国核心竞争力在这段时间的壮大——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如何来支撑中国的大国地位,靠那些服装、玩具能行吗?当然,我们赞同国不与民争利,我们赞同产权清晰,我们也感谢作者的辛勤努力!我们更希望中国能诞生更多更强大的规范运作、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     这是读吴晓波的第一本书,写得慷慨激昂,令读者身临其境。作者用流畅的笔墨描述了清末、民国、共和国的企业的兴盛。我们看到了盛宣怀,宋子文利用大权中饱私囊,这些红顶商人(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权商)在当今也非常吃香,同时也看到广大的中小企业拼搏挣扎在权商和地方政府的夹层中,联想起古人一句话,改编过来就是“兴,小企业苦,亡,小企业苦”。值得读两遍的书。
  •     继《激荡三十年》后有一部好书,让自己更了解中国的百年崛起。
  •     先买了吴晓波的《激荡30年》,睿智的书,继续阅读。看看跌荡一百年带给我们的启示。
  •     荒唐的年代
  •     吴晓波代表作,重现中国百年商业史,可悲可叹,唏嘘不已!
  •     吴晓波写这本书要翻查多少资料呀!太佩服了!
  •     经济史科普必读著作
  •     民国初,国家资本主义其实一直在打压私人资本,导致本来就先天不足的私人资本更加孱弱不堪了。民国到改革开放的商业史和金融史,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一段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斗争史
  •     我是吴晓波的忠实粉丝,他的每本书我都读过。有的书我买过几次了,因为借出去就还不回来了。只能再买一套。
  •     基本都是史实的堆砌,没太多制度层面的分析,最多就是在所有制方面提了两句。不过吴晓波文笔很好,准确来讲是叙述能力很强。权当历史书来看啦。毕竟没有受过历史学训练,书中出现多处史实错误,比如孔祥熙二女儿事件,早已被证伪,吴晓波竟然还当做史实写在书中。
  •     很不错的,吴晓波的书都不错
  •     “那么多情节相似的故事如同翻拍电视剧一般一再上演,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百年不变的剧本,那剧本里的台词竟像基因里的遗传信息一样在一代一代人身上复制和轮回。” 历史的发生冰冷无比,现世人却可以各异的温度感知并汲取力量。以史为鉴。
  •     看了很多吴晓波先生的书籍,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年下是我认为写的最精彩的,文章极其精彩,事情和问题分析的有力有据。深深感受到历史转轮的痕迹。强烈推荐!
  •     从《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每本都是细细读来,好书好在哪里: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上作者自己的适当评判,让读者在了解历史同时,也很好的思考中国过去与未来,以及我们个人在这个大时代所应该做的!
  •     历史都在重演
  •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吴晓波以其独特的眼光分析中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对现在的经济改革很有启发
  •     吴晓波写的书都值得看
  •     一部为中国商人乃至整个商业翻案和平反的力作!
  •     一个组织--无论是国家或企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一定会出于本能,主动地寻求变革突围,这时候,激进或渐进成为两条可选择的道路。耐人寻味的是,在晚清和民国晚期,统治者都选择了激进道路,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加快了灭亡的速度。
  •     精彩精彩
  •     喜欢吴晓波写的书的人不容错过的又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