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浪潮之巅章节试读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121139512
作者:吴军
页数:584页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帝国的余晖AT&T

AT&T没有被政府制裁而击垮,却因为人的贪婪造成一次次的分拆上市,把百年的发展红利上市套现后被华尔街、高管和员工瓜分掉。超过百年的企业,高管不再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华尔街的控制会让企业的发展红利通过上市迅速抽干,这也是对后人的一个警醒。
下面是关于第一章的思维导图,Mindmanager11 制作,以飨读者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z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有时候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努力,更是因为你顺应了潮流,即浪潮之巅。对于想了解近100年的科技发展、行业竞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棒的选择。以前听说过贝尔实验室,IBM,摩托罗拉,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微软,也只是听说过而已。觉得知道很多,可要是想一想,就留下的不多了。这本书就是一个机会,一个给你看完之后,脑海里不只有空洞几个名字的好书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1、点子——发明——创新
发明可以获得专利,而创新则不能
顾客购买创新的产品,而不是发明的产品。
我们要为消除发明和创新过程中的随机性因素花费多少钱?
发明分类:基础性发明,功能性发明,产品发明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浪潮高潮与退潮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q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一定要看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摘要

Reconstruct: 公司、产业规律、大学、技术、商业
坐听潮起潮落,静看花谢花开
======================公司===========================
第一章、AT&T
应对外来机遇的不利
有远见的人不能控制与华尔街的贪婪
第二章、IBM
保守的创新者
技术上不断创新
经营上稳定已有的业务,谨慎进入新领域
内部部门的优胜劣汰机制(赚钱的IBM PC在IBM里是不赚钱和)
第三章、水果公司Apple
第五章 英特尔
将内存产业卖出,日本欢呼雀雀跃,但这只不过是英特尔弃子求势的一招,从此他专心做微处理器。
几年前,美国的历史频道评价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差不多,战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因为一个落后的时期的军队很难打赢一个兴起的工业化国家。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第六章 微软
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心比天高,但要脚踏实地
兴起于个人的微机浪潮,通过控制整个操作系统来控制整个行业,但是随着个人电脑大潮的退去,他的增长也逐渐放缓。下一个大潮是否能赶的上呢?
第七章 思科
思科的模式,一个子公司出去再回来的模式。对创业的鼓励。
第八章 雅虎
他们最大的贡献是他们制定出了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盈利。
第九章 Motorola
技术主导
1G的领导者,2G的败退,3G不知还能赶的上不。想要推迟数字手机的到来,可不幸被踢出了竞争圈子。
芯片的失败
铱星计划的失败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
SUN:对硬件的过分依赖(Norvig定律),Java的不营利模式
第十七章 Google
为了保证自己与投资者的利益,并且在上市后不受华尔街的控制,Google很清楚自己手中的牌与华尔街的牌。金融上的精明
商业模式: Big Dream: 让每个人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作恶
高技术的支持
第二十三章 下一个Google
淘宝改变了中国恶劣的商业环境
杂交水稻算的上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又一大贡献吧
=========================技术==================================
第二十章章 互联网2.0
互联网1.0时代:想要发言,只能办网站
互联网2.0时代:内容完全由客户提供、开放的平台开发,典型的bloger,twwiter。
故善者因之,其次教诲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微软之后再无微软,Google之后再无Google. 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十二章 云计算
本质上是对WinTel模式的颠覆
==========================定律=================================
第四章、计算机工业的定律
1、摩尔定律
2、安迪-比尔定律:软件不断的带动硬件的发展,硬件一直有事做的原因
3、反摩尔定律:硬件的压力还是很大
4、基因决定论:本阶段成功的因素反而会制约下一步的前进。
5、70-20-10:赢者通知的局面
6、Norvig定律
============================教育================================
第十五章 硅谷的摇篮
Stanford:
与工业界紧密的相联系、
额外好的创业气氛,一个计算机系或者是电子系的博士生不想着创业都不好意思,而且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自卑的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纽曼模式: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厌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一种,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商业=====================================
第十三章 风投公司
市场的估计、数量级提高改进的技术
对风投的敬意要远比对华尔街的敬意,他们真的是对人类的进步有贡献。
第十六章 投行
第十九章 印钞机——最佳商业模式
AT&T 电话免安装费
Google 在线广告
亚马逊:商铺-消费者模式。只要这个平台完成了,不需要有人管,只要开机就会有钱赚。
戴尔的虚拟工场:日本人将汽车的整个环节从7降至5,戴尔将它降到了2。
第二十一章 金融风暴
瑞雪兆丰年:机会到处都是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杂集

§2.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 13-07-21 22:32 (笔记)
原文:IBM如果说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一个国王。当垄断产生以后,司法部就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个垄断公司。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和IBM打了十年的反垄断官司,两家最终于1982年和解。一般认为,这是IBM的胜利。但是,IBM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IBM分出了一部分服务部门,让它们成为独立的公司;第二,IBM必须公开一些技术,从而导致了后来无数IBM-PC兼容机公司的出现。
笔记: ...
§2.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 13-07-21 22:35 (笔记)
原文:IBM PC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IBM当时营业额的1%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PC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不可能把PC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笔记: ...
§3.1传奇小子 - 13-08-13 22:33 (笔记)
原文:谈到麦金托什,必须提两点,第一,它的交互式图形窗口界面最早是从施乐(Xerox)公司帕洛阿图(Palo Alto,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验室(Parc)研制出来的。帕罗阿图实验室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新、同时也是最不会将发明创造变成商品的地方。它另一个改变了世界但是没有为施乐带来任何好处的发明是今天每个人都用的以太网。虽然苹果公司在图形界面用于操作系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它毕竟最先由施乐发明,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赚到便宜。第二,苹果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它不允许别人造兼容机,以便独吞PC市场。如果苹果开放了麦金托什的硬件技术,允许其他硬件厂商进入市场,我们今天可能使用的就不是IBMPC系列,而是苹果系列了。
笔记: ...
§3.4大难不死 - 13-08-14 22:45 (笔记)
原文:但是根据电器十八个月降一半价钱的规律,iPhone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普及的手机,成为苹果即iPod以后新的成长点,它甚至会冲击传统的手机行业。
笔记: ...
§4.1摩尔定理(Moore's Law) - 13-08-14 22:47 (笔记)
原文:最早看到这个现象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o摩尔(Gordon Moore)博士。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十八个月。现在,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十八个月价钱会降一半。虽然,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IT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
笔记: ...
§4.1摩尔定理(Moore's Law) - 13-08-15 22:00 (笔记)
原文:我们不妨往后看十年,如果我现在提出十年后每家上网的速度将提高一千倍,也许有人觉得我疯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每个家庭可以同时点播三部高清晰度、环绕立体声的电影,在三个不同的电视机上收看。还可以随时快进和跳跃到下一章节,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后,下次可以接着看。在看三部电影的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录像和文件等信息存到一个在线的服务器上,从家里访问起来就如同存在自己本机上一样快。这并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幻想,而是思科(Cisco)和微软等公司实施的IPTV的计划。再次,现有的IT公司必须有办法消除摩尔定理带来的不利因素,即每十八个月价格降一半。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两节中在讨论。
笔记: ...
§4.2安迪-比尔定理(Andy and Bill's Law) - 13-08-15 22:06 (笔记)
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笔记: ...
§5.1时势造英雄 - 13-08-18 22:16 (笔记)
原文:英特尔起步的八十年代恰恰是日本的十年,当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东京附近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房市总值。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半导体公司都在日本,PC里面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数量的60%(注意:不是价钱的60%)。以至于日本有些政治家盲目自大,认为日本到了全面挑战美国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怀疑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是否会落后于日本。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导体市场就会发现,日本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储器等芯片(即内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业,如计算机处理器和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全部在美国。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市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招棋
笔记: ...
§5.2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 13-08-18 22:18 (笔记)
原文:摩托罗拉成立于1928年,早在二战期间,它就是美军无线通信的供应商。从六十年代起,它在通信和集成电路方面领先于世界。摩托罗拉比英特尔早两年推出在小数运算性能上五倍好于8086的16位微处理器68000。68000这个名字是以它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六万八千个而获得的。
笔记: ...
§5.2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 13-08-18 22:20 (笔记)
原文:几年前,美国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在节目中评论了中日甲午战争。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相差不多,战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因为一个在专制的农业时代后期的军队很难打赢一个兴起的工业化国家的军队。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笔记: ...
§5.3指令集之争 - 13-08-18 22:23 (笔记)
原文:当今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可以根据指令集合分成复杂指令(CISC)和简单指令(RISC)两种。一个计算机的程序最终要变成一系列指令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每个处理器的指令集不相同。有些处理器在设计时候,尽可能地实现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指令,这包括早期IBM和DEC的全部计算机,今天的英特尔和AMD的处理器等等。采用复杂指令系统的处理器芯片的好处是它可以实现很复杂的指令,但是它存在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设计复杂,实现同样的性能需要的集成度高;第二,由于每个指令执行时间不一样长,处理器内部各个部分很难流水作业,处理器会出现不必要的等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过去不是问题现在是问题的缺陷,就是复杂指令芯片高集成度带来的高功耗。
笔记: ...
§5.4英特尔和AMD的关系 - 13-08-18 22:29 (笔记)
原文:AMD不同于英特尔以往的对手,它从来没有另起炉灶做一种和英特尔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断推出和英特尔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AMD的这种做法和它的基因很有关系。AMD从血缘来讲应该是英特尔的族弟,因为它也是从仙童半导体分出来的,也在硅谷,只比英特尔晚几年,而且也和英特尔一样,从半导体存储器做起。和其它处理器公司不同,AMD的创始人是搞销售出身的,而一般技术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AMD的这种基因决定了它不是自己会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市场导向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在AMD创建不久,它就成功地解刨了英特尔的一个八位处理器芯片。八十年代,由于IBM采购的原则是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公司参加竞标,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Intel主动让AMD帮它生产芯片卖给IBM等公司。
笔记: ...
§5.4英特尔和AMD的关系 - 13-08-18 22:32 (笔记)
原文: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今天AMD的股值只有英特尔的5%,后者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买下前者。但是,英特尔不能这么做,否则会有反垄断的大麻烦。其次,留着AMD 这个对手对英特尔自身的技术进步有好处。柳宗元在他的"敌戒"一文中指出,"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这条规律对于英特尔也适用。英特尔从1979年至今,将处理器速度,(如果以小数运算速度来衡量),提高了二十五万倍。如果没有诸多竞争对手的话,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现在它的主要对手只有AMD了,从激励自己的角度讲也许要留着它,毕竟,AMD在技术上不象当年的摩托罗拉和IBM那么让英特尔头疼。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事做。
笔记: ...
§6.2亡羊补牢 - 13-08-18 22:44 (笔记)
原文:随着硬件速度的提高,DOS的问题马上就显示出来了。首先,它不能直接访问640KB以上的内存,因为它当时就只是为内存特别小的微处理器设计的。第二,它在任务管理上完全是串行的,像现在一边听歌一边上网这种事在DOS上永远做不到。尤其是等到32位的处理器80386出来,DOS就大大的限制了硬件性能的发挥。作为技术出身的盖茨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别无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必须全力推广技术上已经非常落后的DOS,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对根本没有前途的DOS做了几次非实质性升级,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微软的这种做法其实很冒风险,因为它是在用大刀长矛死死抵抗着苹果和以及后来IBM(OS/2)的洋枪洋炮。
笔记: ...
§6.3人民战争 - 13-08-18 22:45 (笔记)
原文:一位日本围棋国手讲过,高手过人取胜之道,就在于抓住对手的失误。乔布斯在双雄会上的失误虽然严重,但还不是致命的,因为微软最终花了九年时间才做好图形界面加鼠标的操作系统视窗,即Windows,期间苹果本来还很有机会,但是一步致命的败棋使它断送了原来的好局。乔布斯和盖茨一样,都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安睡的垄断者,但是乔布斯和他的继任者功利之心太急了一点。在微机工业这盘大棋中,苹果是抢实地,而微软是先造势再破实空。结果是,苹果好处抢得快,微软大局布得好。
笔记: ...
§6.3人民战争 - 13-08-18 22:47 (笔记)
原文:苹果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失误就是兼容性。苹果的产品和其它微机不兼容就不用说了,就是它自己内部也不兼容。苹果的麦金托什和早期的苹果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上不兼容,当然可以认为早期的苹果机比麦金托什落后很多而后者不必要考虑兼容问题。但是后来的Power PC和麦金托什还是在硬件上不兼容。这样不仅使软件开发商无可是从,更使得用户的一遍遍花钱买新的软件(至今苹果机的软件都IBM系列的PC 机的软件贵得多)。而微软在很长时间里能打的牌就是DOS兼容性这一张,但是更能赢得用户的心。这样有了兼容机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更重要是用户的支持,微软就等于在和苹果打人民战争,虽然它的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只有DOS这个大刀长矛,却靠广大的用户基础占住了脚。
笔记: ...
§6.4帝国的诞生 - 13-08-18 23:02 (笔记)
原文:Windows 3.0(以及其后生命更长的更新版本Windows 3.1)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使得广大PC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再也不用记住并且敲入几十条很难记住的命令,而是简单地点击图标就能操作计算机,这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它突破了DOS在使用计算机资源上的限制,使得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软件,同时,大大刺激了硬件开发商提高硬件性能的动力。
笔记: ...
§6.5当世拿破仑 - 13-08-18 23:06 (笔记)
原文:盖茨首先做到了保守和冒险的平衡。盖茨和苹果争霸操作系统时,采用了最保守的做法,靠落后的DOS,靠十年的持久战取胜。如果盖茨冒冒失失地,大张旗鼓地开发宣传图形操作系统,那么,不但事倍功半,就连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都会对微软失去信心
笔记: ...
§6.5当世拿破仑 - 13-08-18 23:08 (笔记)
原文:美国不鼓励从父辈继承巨额遗产而不劳而获的作法,因此美国的遗产税高得吓人。虽然遗产税率时高时低,但大致在45%左右,而华盛顿州,因为没有州一级的收入税,为了保证州政府税收,它额外征收高达20%州遗产税。也就是说,如果盖茨将财富直接传给孩子,交完遗产税后,几乎去掉了百分之六十。美国对投资收入也征收很高的资产增值税,税率从15%到35%不等。如果盖茨卖掉自己手里长期持有的微软股票卖掉,他将缴纳15%的资产增值税,如果他兑现短期的投资所得,则要交高达35%联邦税,而在克林顿时代更高达38%。我们不妨为盖茨算一笔账,如果他将自己的股票卖掉转给孩子,那么,一个亿只剩下1×(1-45%)×(1-20%)×(1-15%)=37%,即三千七百万。假如我们将这三千七百万拿去投资,按每年10%的投资回报算(这在美国是一个合理的数),每年投资收入按平均交30%的税率缴税,那么,到三十年后盖茨的孩子将获得2.8亿美元。
笔记: ...
§6.5当世拿破仑 - 13-08-18 23:10 (笔记)
原文: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就是一个平衡木冠军,聪明藏在肚子里。 无疑,后者比前者更可怕。
笔记: ...
§6.6条顿堡之战 - 13-08-18 23:14 (笔记)
原文:我非常喜欢黑格尔地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虽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为当今不合理的现实来开脱,其实,如果我们动态地看待现实性和合理性,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微软称雄于微机时代,自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到了网络时代,显示改变了,微软再次称雄的合理性也就没有了。
笔记: ...
第七章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13-08-19 23:07 (笔记)
原文:在2000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911以后,它的股票一度缩水85%。那年,思科的CEO钱伯斯宣布了思科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裁员,同时他将自己的工资降到每年一美元,成为世界上工资最低的CEO。这种做法一度被传为佳话,并纷纷为那些愿意和公司同甘共苦的老板们效仿。几年后的今天,思科已走出低谷,并且成为世界最大的设备制造公司。
笔记: ...
§7.4诺威格定理的宿命 - 13-08-22 23:00 (笔记)
原文: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博士说,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不要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这句话在信息工业界广为流传。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但是常常被一些公司领导者忽视。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太阳公司占有了觉得部分工作站市场,市值一度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它还在盲目扩大试图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进一步开拓市场,结果,一旦经济进入低谷,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迅速收缩,即使它占到100%的市场份额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太阳公司的市值蒸发了90%多。
笔记: ...
第八章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 13-08-25 01:37 (笔记)
原文:一百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远和费罗(David Filo)。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
笔记: ...
§8.1当世福特 - 13-08-25 01:38 (笔记)
原文:是谁发明了现代内燃机的汽车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有争议。因为,德国的戴姆勒和奔驰率先发明了使用内燃机的汽车,但是是三个轮子的。十几年后,美国的福特发明了T型车,即今天汽车的雏形,因此有些人认为福特是汽车的始祖。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和德国人都倾向于维护自己的祖先。公平地讲,奔驰发明汽车早于福特,但是福特是真正开创世界汽车工业并使它进入千家万户的人。奔驰和戴姆勒,以及德国另一个汽车业先驱迈巴克(Maybach)是为富人制造汽车的。现在已属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迈巴克汽车更是比劳斯莱斯更贵的汽车。 英国的汽车业先驱罗尔斯和罗伊斯(Rolls and Royce,即劳斯莱斯的两个创始人)更是把汽车做成奢侈品。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百美元一辆的福特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德国著名汽车设计师保时捷博士仍然立志于打造最完美的汽车而不是大众化的。如果不是福特做到了让汽车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能会滞后很多。因此,把福特当作汽车工业的第一人一点也不过分。
笔记: ...
§8.2流量、流量、流量 - 13-08-25 08:59 (笔记)
原文:当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2000年以前,电子商务实际上销售额并不高,能拿出的广告费少的可怜。因此,互联网的广告费只能靠挣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的"品牌"广告费。在广告业,做品牌广告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即拥有一流品牌的公司必须在第一流的媒体上做广告,即使一个二流媒体有着同样的观众群,那个公司也不能在上面做广告,因为那会影响自己的品牌。所以,那些做品牌广告的公司永远不会在二三流网站上做广告。这种结果导致了2000年前出来雅虎外,几乎没有什么公司挣到了品牌广告的钱。至今,像保洁(P&G)公司虽然每年花70多亿做品牌广告,但是从未在二流网站上花过一分钱。
笔记: ...
§8.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13-08-25 09:04 (笔记)
原文:德克尔用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使雅虎渡过了难关。她对公司所有项目按照投入产出比排一个序,把那些亏损的项目责令按期扭亏为赢。在这期间,公司对那些项目没有新的投入,这实际上就是让那些项目死掉。期限一到,德克尔就毫不犹豫地裁撤掉那些项目。雅虎的在线支付、竞拍、购物等项目就是那时裁撤掉的。德克尔的这种休克疗法马上控制住公司的预算,完成了截流。接下来开源的任务就交给了新上任的CEO塞缪尔了。
笔记: ...
§8.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13-08-25 09:13 (笔记)
原文:塞缪尔走了,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雅虎。他的继任者首席财务官德克尔虽然是一位财务高手,但是对互联网行业的认识实在难以恭维。她留给所有投资者的一个笑柄是创下了出售Google股票的最低价。作为Google的投资者,雅虎拥有相当多的Google原始股,包括Google 上市前又给了雅虎两百七十万股。德克尔居然以低于Google上市价(85美元)的价钱82.62美元在Google上市前私下卖给了投资公司。这个低价始终没有人能接近过。这件事本身不仅说明德克尔对互联网市场一点感觉没有,而且作为公司第一把手的大局观很差。出身华尔街的德克尔应该深知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常用的对冲(hedge)手段。在具体到Google的股票上,雅虎的做法应当是持有,因为如果Google失败,股票跌到零,雅虎在整个互联网就没有了对手,损失掉Google的股票无非是小的局部损失,但赢得的是整个互联网。反过来,如果Google股价倍增,说明相对来讲雅虎业绩在下降,这时再卖掉Google的股票可以成倍的得到现金,再回来和Google竞争(如果雅虎把Google的股票持有到今天,超过40亿美元,这笔钱比雅虎从成立至今运营利润总和还多50%)。
笔记: ...
§9.1昔日硅谷之星 - 13-08-25 22:27 (笔记)
原文:到九十年代前期,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进入高峰,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仪器和昂贵的医疗仪器如核磁共振,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六十年代,惠普进入小型计算机领域,八十年代进入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行业,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公司。九十年代,惠普进入微机市场。整整五十年,惠普的发展都一帆风顺。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当时,惠普是很多斯坦福学生首选的工作公司。顺带提一句,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之一。
笔记: ...
§9.2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 13-08-25 22:31 (笔记)
原文: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IBM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IBM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计算机本来只是惠普长长的产品线上的一种产品,只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计算机部门包括其外设的营业额超过了整个惠普的一半,才格外引人注意。
笔记: ...
§9.4亚洲制造的冲击 - 13-08-25 22:36 (笔记)
原文:在九十年代末,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高质量喷墨相机的市场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有佳能和爱普生等日本公司加入竞争,喷墨打印机的利润被大大压缩了。一台高质量的彩色喷墨打印机本身的价格不过一百美元上下。因此,靠卖打印机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惠普最初将打印机墨盒的价钱定的很高,一套墨盒大约是打印机价钱的一半。这便是吉列通过刮胡子刀架挣刀片钱的做法。但是,惠普的墨盒和吉列的刀片有个很大的区别。刮胡子刀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吉列的刀片比廉价低质量的确实好不少,而且刮胡子刀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马虎不得,用一个劣质刀片刮破脸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大众会首选吉列刀片。打印机墨盒则不同,惠普的墨盒本身就是由中国的OEM厂生产的,它和兼容的墨盒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价钱上却差出了五到十倍,因此很多人不去买惠普所谓的原装墨盒而使用兼容的。后来惠普禁止兼容墨盒的出售,但是佳能和爱普生没有禁止,于是人们干脆连惠普的打印机也不买了。在喷墨打印机刚出来时,惠普是统治这个市场,而现在,虽然它还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厂商,但是在世界的份额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几了。
笔记: ...
§9.4亚洲制造的冲击 - 13-08-25 22:37 (笔记)
原文:为了抵消亚洲制造的冲击,欧美公司十分鼓励和支持代加工即OEM似的亚洲制造,这样可以降低它们的成本,但是会千方百计阻挠亚洲公司打自己的品牌,因为这样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OEM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笔记: ...
§10.1二战的品牌 - 13-08-25 22:40 (笔记)
原文:直到二十年前,摩托罗拉一直垄断这个市场,从对讲机、早期的手机,即大哥大,到九十年代初风靡中国,城市里人手一个,万元户腰里一排的BP机。人们甚至忘了它公司的名称加尔文制造公司,于是,1947年公司干脆改名摩托罗拉,由此可见当年摩托罗拉名头之响。这种事情在大公司里并不少见,几天前,松下公司也把它的名字从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名字Matsushita改为了品牌的名字Panasonic。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笔记: ...
§10.2黄金时代 - 13-08-25 22:41 (笔记)
原文:美国通信界对通信有一种通用的分类方法,即分为:有线单向(如闭路电视)、有线双向(如电话)、无线单向(如收音机)和无线双向(如手机电话和WIFI)四种。长期以来,直到十几年前,AT&T一直是有线通信之王,RCA是无线单向通信的老大,而摩托罗拉是不折不扣的无线双向通信的霸主。我们从前一节可以看到,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都和双向的无线通信有关。
笔记: ...
§10.3基因决定定理 - 13-08-25 22:46 (笔记)
原文: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EuropeanConferenceofPostaland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 (CEPT)提出了数字移动通信的标准Groupe Spécial Mobile,简称GSM。后来这个标准流行于世,欧洲又把它改称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因此很多人以讹传讹误以为GSM是后者的缩写。1989年,该标准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后来乃至成为世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即将每个无线频率均匀地分给八个(或者十六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交互地占用八分之一的信道时间。(注:人们通话时,语音直接的间歇时间其实很长,只有语音编码做的合理,就可以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信道。)GSM实现简单,在成为欧洲标准的第二年,即1991年,就由爱立信和一家芬兰公司架设了第一个GSM的移动通信网。两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几个国家采用GSM标准,今天,GSM占世界手机用户的80%,据称达20亿用户。
笔记: ...
§10.4铱星计划 - 13-08-25 23:03 (笔记)
原文: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一些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于1987年提出的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我们知道,当今的移动通信最终要通过通信卫星来传输信息,为了保证在任何时候卫星能够收发信号,卫星必须保持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变。所有的同步通信卫星都必须挂在离地球三万多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同时在地面建立很多卫星基站来联络手机和卫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基站,比如沙哈拉沙漠里,那么手机就没有信号,无法使用。铱星计划和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个卫星比同步通信卫星小得多,重量在600-700公斤左右,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由于金属元素铱有77个电子,这项计划就被称为了铱星计划,虽然后来卫星的总数降到了66个。
笔记: ...
§10.6回天乏力 - 13-08-25 23:08 (笔记)
原文:今天,至少在手机行业,各个公司产品在硬件技术上差不到哪去,设计一款手机的硬件和当年在中关村攒一台PC一样容易。现在的手机里面没有几个芯片,而且核心的只有一个,只要到TI去买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无数手机品牌的原因。)因此手机的质量都不是唯一决定市场的因素。另一方面,今天所有手机的质量比二十年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今天质量差的手机也比二十年前质量好的手机质量更好,也就是说质量差的手机也凑合能用。
笔记: ...
§10.6回天乏力 - 13-08-25 23:09 (笔记)
原文: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可以说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可能性。摩托罗拉曾经跨通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之间,甚至很有同时成为计算机和通信业霸主的可能。退一步讲,只要它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通信的数字处理器DSP或者手机任何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能顺着计算机革命或者通信革命的大潮前进,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其领导人无力领导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反而使公司没有专攻的方向,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失利。
笔记: ...
§11.1成王败寇 - 13-08-26 07:34 (笔记)
原文:硅谷的气候属地中海式气候、四季如春,是世界上最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笔记: ...
§11.1成王败寇 - 13-08-26 07:39 (笔记)
原文: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一个公司上市后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的股票在180天以后才能卖。因此,一个公司上市180天后,股价会大跌,因为员工能卖股票使得该公司股票可能供大于求。因此,通过创业成功能发大财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笔记: ...
§11.2嗜血的地方 - 13-08-26 07:43 (笔记)
原文:我的一个朋友在2002年创立了一个小公司,打出招人的广告,讲明是没有工资的。(当然,用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合伙创业",可以得到一些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废纸的股票)居然在短短的几天里收到上百份简历,其中很多是水平超出要求的(OverQualified)工程师。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担心什么时候裁员裁到自己头上。很多时候,不是个人本事济不济的问题,而是整个部门被裁掉甚至整个公司关门。覆巢之下无完卵。
笔记: ...
§11.3机会均等 - 13-08-26 07:51 (笔记)
原文:硅谷相对于美国其它地方是机会最多也是最均等的。因此虽然这里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还是不断有人愿意来。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将人按照财富、经历、名气预先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笔记: ...
§11.5亘古而常青 - 13-08-26 07:57 (笔记)
原文:创新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这任何国家任何领导人都懂得的道理。
笔记: ...
§11.5亘古而常青 - 13-08-26 07:59 (笔记)
原文:公司内上下级之间虽然有等级的差异但是彼此是互相尊重的。(有些时候,一个优秀员工的级别和收入可能比他的直接上级还要高。)这样大家在一起共事就会觉得相对"舒服"一些,每个人都容易安心做好份内的事,而不是必须勾心斗角往上爬。硅谷的基因科技和Google在最近的好几年中,被评为全美国最适合工作的公司。硅谷公司对员工的约束也很宽松,一般不会阻止员工跳槽,更不会因此打官司。甚至当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搞发明创造(只要不是偷技术)然后出去创业,硅谷公司(包括各研究所)也不会像美国其它地方公司追究得那么厉害的,而一般采用入股的方式做到双赢。思科创始人和斯坦福之间就是这样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
笔记: ...
第十二章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13-08-26 08:06 (笔记)
原文: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节选自"三联版"舒昌善译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一个科技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前AT&T和IBM 的时代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发生的事,可能在这十年里一下就发生并结束了。
笔记: ...
§12.1 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1.昔日的辉煌 - 13-08-26 21:32 (笔记)
原文: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笔记: ...
§12.4Real Networks - 13-08-26 21:38 (笔记)
原文:MP3是当今在互联网上传播音乐的最通用的媒体格式。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述到1979年AT&T贝尔实验室搞的一些语音压缩算法。到了1991年,德国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应用研究所和AT&T贝尔实验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将高保真激光唱盘质量的音乐做成有损失压缩的音频压缩标准Audio Layer 3,简称MP3。采用MP3数据格式的音乐质量比激光唱盘的质量要差一些,但是数据文件大小小了一个数量级。在互联网兴起以前,这种音频压缩方法并没有广泛应用。1995年,弗劳恩霍夫基于MP3格式推出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的世界上第一个MP3播放器WinPlay3。当互联网兴起后,大家发现音乐经过压缩后,在互联网上传播成为可能。在MP3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理相同的音频文件压缩方法。
笔记: ...
§13.1风投的起源 - 13-08-26 21:55 (笔记)
原文:而对私有企业的投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经常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很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国大保险公司Geico(原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快要破产时,百分之百地以超低价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从而获得了几十倍的收益;另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小技术公司中,将它做大上市或者被其它公司收购。后者就是风险投资的对象。
笔记: ...
§13.2风投的结构 - 13-08-26 21:59 (笔记)
原文: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s)主要有两个来源:机构(Institutes)和非常有钱的个人。比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基金会就属于前者。当然,为了让投资者放心,风险投资公司自己也会拿出些钱一起投资。
笔记: ...
§13.2风投的结构 - 13-08-26 22:01 (笔记)
原文:为了降低风险,一轮风投基金必须要投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当然,为了投十家公司,基金经理可能需要考察几百家公司,这笔运作的费用不是个小数,必须由有限合伙人出,一般占整个基金的2%。风投公司总合伙人为了挣钱,还要从有限合伙人赚到的钱中提取一部分利润,一般是基本利润(比如8%)以上部分的20%。比如某个风投基金平均每年赚了20%的利润,总合伙人将提取(20%-8%)×20%=2.4%,外加2%的管理费共4.4%,而有限合伙人得到的回报其实只有15.6%,只相当于总回报的四分之三。因此,风投公司的收费其实是非常高昂的。
笔记: ...
§13.3风投的过程 - 13-08-26 22:04 (笔记)
原文: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在美国,一个新兴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创业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来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师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师强尼发明了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和他们所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无关,两人觉得这种技术很有商业前景,他们就写了个专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个专利律师,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关键之一,知识产权很重要)。两个人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泡在山姆家的车库里用模拟软件Matlab进行模拟,证明这种技术可以将无线通信速度提高五十倍(关键之二,是否有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性的关键)。两个人想了好几种应用,比如代替现有的计算机Wifi,或者用到手机上,于是在原有的专利上又添加了两个补充性专利。强尼和山姆于是拿着自己做的Powerpoint投影胶片、实验结果和专利申请材料到处找投资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后,找到了山姆原来的老板,思科早期雇员亚平。
笔记: ...
§13.3风投的过程 - 13-08-26 22:05 (笔记)
原文:亚平觉得可以投资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资团觉得山姆、强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值(未融资前)一百五十万美元,而三个创业者觉得他们的工作值二百五十万,最后商定定价二百万(注:对公司的估价方法有按融资前估价,即Pre-Money,和融资后估价,即Post-Money 两种。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我们这里的估计都以Pre-Money来计算)。亚平和他的投资团投入五十万,占到股份的20%。同时,亚平提出下列要求:1.亚平要成为董事会成员;
笔记: ...
§13.4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 13-08-26 22:17 (笔记)
原文:这种手机上的软件要想推广必须在手机出厂时预装,一般来讲,虽然这种软件的零售价可以高达十美元以上,但是手机厂商出的预装费不会超过一毛钱,假定为八美分。通常一个领域在稳定的竞争期会有三个竞争者,不妨假设这个创业者能跻身于三强并排到老二。在软件业中,一般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是60%、20%和10%(剩下10%给其它的竞争者),那么在很理想的情况下,这位创业者可以拿到全世界20%的手机市场的预装权。我们不妨假设全世界手机一年销售十亿部,他可以拿到两亿部的预装权,即一年两千万美元的营业额。读者可能会觉得两千万美元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实际上在风投眼里却没有多少,在美国一个工程师一年的开销就要二十万美元。世界上有四五个国家近十个主要手机生产厂家,要想拿下这20%的市场需要一家一家谈。手机的软件不像个人计算机的软件,有了漏洞(Bug)在网上发布一个补丁自动就补上了,手机软件出了问题有时要将手机回收,因此手机厂商测试时间很长,拿下一个手机合同一般要18个月的时间,因此这款软件的销售成本是很高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个小公司的纯利润率有15%(已经不低了),那么它一年的利润是二百四十万美元,虽然读者觉得一年挣几百万美元已经不错了,但是因为这个生意不可能成长很快(取决于手机市场的成长),在股市上市盈率(P/E值)平均也就是20倍,那么这个公司的市值最多最多不超过五千万美元。一个价值不超过一亿美元的公司是无法在美国上市的,因此这个公司还没有创办,它无法上市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位同学失败的原因不在技术上,不在他个人的能力,而是题目没有选好。风投喜欢的是所谓的十亿美元的生意(Billion Dollar Business)。最后,我做风投的朋友建议这位同学找找天使投资人,因为这样一件事做好了还是有利可图的,也许会有天使投资人喜欢投资。
笔记: ...
§13.4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 13-08-26 22:18 (笔记)
原文:除此之外,一个好的题目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这里面要说几句"现成市场"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新兴公司不可能等好几年时间,等市场培养成熟才开始销售。事实上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是技术、产品都很好,但市场条件不成熟。 比如当年甲骨文搞的网络PC,从创意到产品都不错,但是当时既没有普及高速上网,更没有强大的数据中心,因此失败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Google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并建立了全球相联的超级数据中心,拉里o埃里森的这个梦想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没有一个小公司能等得起十年。 横向扩展是指产品一旦做出了,很容易低成本的复制并扩展到相关领域。微软的技术就很好横向扩展,一个软件做成了想复制多少份就复制多少份。太阳能光电转换的硅片就无法横向扩展,因为它要用到制造半导体芯片的设备,成本很高,而且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规模,因为全世界半导体制造的剩余能力有限。 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我们前面介绍的手机软件的项目就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它的增长被手机的增长限制死了。 3、必须具有革命性。 我通常把科技进步和新的商业模式分成进化(Evolution)和革命(Revolution)两种,虽然它们的英文单词只差一个字母,意义可差远了。创业必须要有革命性的技术或者革命性的商业模式。
笔记: ...
§13.6著名的风投公司 - 13-08-26 22:21 (笔记)
原文:中国北京朝阳区霄云路36号国航大厦2408室,邮编100027中国上海南京西路1366,恒隆广场二座2808室,邮编200040找红杉风投前,创业者要准备好一份材料,包括1.公司目的(一句话讲清楚)。 2.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尤其要说清楚该方法对用户有什么好处。 3.要分析为什么现在创业,即证明市场已经成熟。 4.市场规模,再强调一遍,没有十亿美元的市场不要找红杉。 5.对手分析,必须知己知彼。 6.产品及开发计划。 7.商业模式,其重要性就不多讲了。 8.创始人及团队介绍,如果创始人背景不够强,可以拉上一些名人做董事。 9.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想要多少钱,为什么,怎么花。
笔记: ...
§14.1 70-20-10律 - 13-08-26 22:22 (笔记)
原文:老大是这个领域的主导者,不仅占据着超过一半,通常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并且制定了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自己稳定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并给老大一些颜色看看,但是总的来讲是受老大欺负的时间多。剩下的一群小猴子数量虽然多,但是却只能占到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市场,它们基本上唯老大马首是瞻。老大总是密切注视着老二,并时不时地打压它,防止它做大。老大和老二通常都不会太在意剩下的小企业,这样就让这一群小的企业能有挣一些小钱的地方。这里面的百分比数字70、20和10是我加的,因为信息产业大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大抵如此。
笔记: ...
§14.3基因决定定理 - 13-08-26 22:31 (笔记)
原文:一个公司的基因并不向人的基因那样(在显微镜下)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进化出来的适应该市场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管理方法、产品市场定位、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等等。一个公司在早期,一切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其基因还有改变的可能。 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创办的一个月内就定型了,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成型的公司改变基因的可能却是非常小。越是以前成功的公司越是容易相信自己固有的基因是最优秀的。
笔记: ...
§15.3纽曼+洪堡的教育模式 - 13-08-26 22:34 (笔记)
原文:洪堡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研究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它将大学从一个教育机构变成了一个教育和研究的综合机构。在强权的普鲁士,一种体制很容易被自上而下地推广。普鲁士得益于洪堡的高等教育体系,很快从欧洲一个小的农业国实现了工业化,并且一跃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最强国。德国的高等教育至今基本沿用洪堡一百五十年前制定的体制,保证了它在全世界工业界和商业界的领先地位。洪堡体系后来对美国、俄国(前苏联)和中国等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上搞了将理工专业分离的院校调整,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拆成文理型大学、工科大学,政法学院和医学院等等,完全是按照洪堡的体制来的。遗憾的是又没有学到家,"忘了"在大学里建立研究生院,以至于研究生教育至今落后)。
笔记: ...
§16.1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 13-08-26 22:38 (笔记)
原文:谈到私有银行,我必须在这里澄清一些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误解和谬误。这些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让中国投资人在美国的投资蒙受了巨额的损失。而所有的误解中最为荒谬的就是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 Rothschild家族原本是德国的犹太人,因此根据德语的发音,这个词应该翻译成罗特希尔德(在德语中th发t的音,sch在一起发sh的音,这个词的正确读音应该是ro-t-sh-ild)。 鉴于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界已经流行开来,我们只能将错就错。罗斯柴尔德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他们靠拿破仑战争发了国难财,他们的直系子侄的一度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都有不小的生意,罗斯柴尔德的后人也曾经参加了由美国金融大亨J.P. 摩根发起的联邦储备银行的筹备工作,但是所做的工作远远无法和摩根相比。今天,这个家族现在对世界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笔记: ...
§16.1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 13-08-26 22:40 (笔记)
原文:美国的金融公司五花八门,非常之多。最近美国证监会为了救股市列出了股票不能做空的上市金融公司居然高达八百家之多,而美国的银行居然多达八千家,平均一万多个家庭就有一家银行。这些公司大致可以分成几类: 1.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这是老百姓最熟悉的传统的银行,中国包括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属于这一类。在美国著名的商业银行有花旗银行(Citi Group)、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J.P.摩根银行(J.P. Morgan,以前叫大通曼哈顿银行),这三家都是道琼斯三十家工业指数中的公司。另外还有巴菲特控股的富国银行(WellsFargo),它以储蓄和商业贷款为主,和科技公司关系不大。二十世纪从三十年代大萧条开始,到里根上台以前,商业银行只能发放商业贷款和房屋贷款,不能炒作股票。但是近二十年来,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的限制放宽,很多商业银行同时又是投资公司,比如花旗名下的Smith Barney就是很大的投资公司。J.P.Morgan则身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二职。大银行中只有富国银行安分守己,因此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躲过一劫。
笔记: ...
§16.1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 13-08-26 22:41 (笔记)
原文:除了有美国的投资银行外,欧洲和日本等国也有大的投资银行,比如苏黎世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简称CSFB),瑞士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Swiss,简称UBS,它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一体)。此外,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是一个影响力极大但非常特殊的投资公司。由于巴菲特本人从来不投资科技公司,波克夏哈萨韦对科技发展影响甚微。
笔记: ...
§16.2著名的投资公司 - 13-08-26 22:43 (笔记)
原文:高盛主要的业务有三部分,事件驱动的业务(Event Driven Business),包括公司的上市,合并和拆分,财产管理(Wealth Management),和各种各样的基金,包括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笔记: ...
§16.3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 13-08-26 22:48 (笔记)
原文:因为这个选择很好地平衡了公司估价和承包商影响力,并且保证了百度股价的平稳。Piper Jaffray很小,它的作用可以忽略。选择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最大好处是,这两家投资银行不仅没有散户,连小的机构都没有。这样,就不可能有任何散户和小的机构可以按上市价拿到百度的股票,所以中小投资者要想购买百度的股票,只能从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大客户手上买。而众所周知,大客户一般比小客户更倾向于长期投资而不是短线炒股套利。因此百度上市后,市场上几乎不可能有股票流通,在相当长时间里,股价肯定看涨。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内部的股票必须在180天后才能到市场上交易(相当于中国的大小非解禁)。凡是做过股票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公司内部股票解禁,股价都会暴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不管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头几个月股票被炒得多高,等到创始人和员工可以卖时就贬得一钱不值了。百度找高盛和苏黎世信贷上市,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因为在前180天里,市场上几乎没有可流通的股票,广大的散户都得等到180天后,才能从创始人、投资者和员工手里大量购入。相反,如果百度找到美林等二流的承包商,虽然作价可以高一点,佣金可以低一点,但是由于美林等公司客户常常是众多的散户,这些散户稍微有利可图就会抛售百度的股票,因此对于对于稳定百度的股价反而不利。等到180天后李彦宏等人被允许出售股票时,股价已经大跳水了。
笔记: ...
§17.1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Nokia) - 13-08-27 07:34 (笔记)
原文: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笔记: ...
§17.1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Nokia) - 13-08-27 07:39 (笔记)
原文:其实美国政府很少帮助企业,尤其不会帮助已经成功的企业。但是,欧洲一些政府则不同,它们会比美国政府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银行也更积极地给大企业贷款。芬兰政府对诺基亚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支持却并不是像中国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看似无形的却又非常有效的支持。
笔记: ...
§17.2道琼斯的常青树(3M) - 13-08-27 07:44 (笔记)
原文:3M公司至今发明了六万种大大小小的产品,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3M的产品。该公司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近五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于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的研究搞出来的。3M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Google学去了,变成了Google的"百分之二十项目"。
笔记: ...
§17.2道琼斯的常青树(3M) - 13-08-27 07:46 (笔记)
原文:第一条经验大多数学习管理的人都清楚,就是坚持以创新为公司的灵魂。3M公司一直强调要有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必须来自近几年的创新,这样它才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鼓励创新,公司不仅放手给员工15%的工作时间用于创新,而且对于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计划弹性非常大,这样才能保证让员工放手去干。3M公司甚至希望各级主管对下属提出的、自己并不赞同的项目予以容忍和宽容,以免扼杀可能成功的发明。 第二条也不难看到但是却不容易做到。3M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强制淘汰一些看似还在挣钱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当3M公司的计算机存储设备和产品还能挣钱时,它果断地将它卖掉了。在很多经营者的脑子里,开拓新的业务没有必要放弃旧的业务,何况旧的业务还在挣钱。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基因决定定律中指出的那样,旧的业务部门的主管们因为一直在为公司挣钱,因此在公司里发言权很大,很可能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妨碍公司转型。因此,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公司会把一个发展前景不是很美妙的部门在它还值钱的时候卖出去。 第三条是很多人忽视的,就是3M的发明和产品都是针对广大用户的,而且是消耗性的。
笔记: ...
§17.3世界最大的联合体(GE) - 13-08-27 07:49 (笔记)
原文:GE的这几次扩张都比较成功。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它们都是在自己已有业务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展开地,整个转变过程比较自然。其次,GE进入的都是一些全新的或者刚刚起步的领域。在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收音机还属于高科技领域,而广播市场也才刚刚起步。二战后,电视机尤其是彩电则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而电视网络在美国发展也是方兴未艾。GE很少进入一个已经成熟而且竞争对手很多的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司,GE的创新已经不能仅仅是一两个产品的创新,而必须每次创出一个新的行业。从发电和电灯,到无线电和收音机,再到电视网和彩电,每一次GE都创出了一个新的行业。 当然,GE的扩张也有不少失败的,但是它能很聪明地及时将不可能成功的业务终止掉,不至于陷得太深。GE"著名"失败的例子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计算机领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很多公司都力争在新兴的计算机工业中占领一席之地。GE靠着RCA 强大的研究中心,也挤进了计算机领域。在六十年代,美国计算机工业界的格局是一大七小,大的是IBM,GE是七个小的之一。在计算机界,人们将这一大七小戏称为白雪公主(IBM)和七个矮人。GE当然不愿意做矮人,八十年代它看到和IBM竞争无望,便将它的计算机部门卖给了Honeywell公司。八十年代在清华和北大计算中心使用过计算机的读者应该使用过Honeywell的计算机。)
笔记: ...
§17.3世界最大的联合体(GE) - 13-08-27 07:50 (笔记)
原文:在美国办银行本不是一件难事,任何信用记录好的人只要有几百万美元的抵押金就可以申请办银行,这也是美国有八千多家大大小小银行的原因。但是,对于大实体公司,尤其是大到主导了一个行业的公司(比如沃尔玛),美国政府反而对它们办银行非常小心。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造成垄断,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产生不良的金融资本影响经济。
笔记: ...
§17.3世界最大的联合体(GE) - 13-08-27 07:52 (笔记)
原文:韦尔奇上任后和现在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口号相同,就是变革。(很巧的是,奥巴马现在的年龄和韦尔奇当年差不多。)首先,在人事上,它将高管(Executives)的人数裁减了一半,同时裁掉了10%表现最差的经理。GE以前级别森严,上下级沟通渠道不畅,韦尔奇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有时很不"职业地"越级了解情况或者传递自己的想法
笔记: ...
第十八章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 13-08-27 07:54 (笔记)
原文:在所有商业模式中,最理想的就是能像印钞机那样自动挣钱的模式。我们在这一章中介绍三个成功的模式,Google的广告系统,Ebay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戴尔的微机直销系统。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7:54 (笔记)
原文:很多人使用Google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年,一直不清楚Google靠什么挣钱,因为Google 的服务全部是免费的。答案是搜索广告和与网页内容相关的广告。(当然,Google还有一些企业级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占不到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很多人很怀疑Google靠搜索结果旁边这几个豆腐块大小的文字广告就能产生每年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因此认定Google一定是在财报上造了假。其实Google有没有在财报上造假很容易判断,如果Google没有足够的收入,如何能这么多年一直提供全球的免费服务(而像Youtube这样的视频服务是非常昂贵的),并且支付两万员工的工资。其实,Google能够每年创造上百亿广告收入是因为它的广告系统比传统广告业来的有效得多。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7:56 (笔记)
原文:要搞清楚Google广告系统的本质,先要从双击公司(DoubleClick)的商业模式着手。 双击公司诞生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九十年代末。各种中小的互联网站都希望从在线广告中分一杯羹,来支付它们的运营成本,但是这些小网站养不起太多的销售人员去拉广告。另一头出现了很多在线的商家需要做在线广告,但是这些小商家也没有精力一家家网站去谈广告事宜。因此双击公司就代理了两头,来为两边搭桥。一方面,它有很多销售人员去拉广告,另一方面它建立了一个自动向在线媒体(网站)投放广告的系统。也就是说它在订单处理和投放上实现了自动化。它的订单处理和自动投放是这样实现的:当销售人员拉来广告后,双击公司将它们按几种模板做成几种显示方式的图形和动漫,比如横幅图形广告、弹出式图形广告和嵌入式音频视频广告等有限的几种。每一个广告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它的服务器中,并且可以通过一个JavaScript从它的服务器上获得。对于要放广告的网站(媒体),它只要在双击公司开一个帐号,然后告诉双击公司它打算做哪种形式的广告,是横幅图形还是弹出式动漫等等,双击公司就会给它一些特殊的链接(根据信息指纹自动产生的,关于信息指纹请看"数学之美"),然后该网站只要把这些链接插入到自己网页中就行了,如下图。整个广告投放过程是自动的。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7:57 (笔记)
原文:当该网站的读者浏览该网站的网页时,他的浏览器会向该网站发出获取网页的请求,该网站会返回包含双击公司链接的网页。在用户看到该网页内容前,浏览器会先解释网页,得到双击公司的链接并且把广告请求送给双击公司,双击公司会从数据库中"随机"提取广告,返回给用户广告。双击公司同时会根据请求中的信息指纹知道该请求是哪家网站送来的广告请求,以便统计该网站显示广告的次数。整个广告投放过程完全是自动的。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7:57 (笔记)
原文:在双击公司的广告商业模式中,它的订单处理和投放完全是自动的,因此它比传统广告方式进了一步。但是,双击公司在广告投放过程中无法得知网站的内容和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因此它的广告投放完全是随机的,广告效果非常不好。虽然双击公司试图通过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定位读者群,但是被一家保护用户隐私的机构告上了法庭,并且赔偿了上千万美元才得以和解,因此它便不再试图做任何针对特定用户的广告投放了。(这个官司影响深远,它使得所有社交网站无法利用用户信息做广告。)Google公司的搜索广告在投放上和双击公司一样,完全是自动的。不仅如此,Google公司的搜索广告根据搜索的关键词来决定广告的内容,广告的针对性很强,效果比双击公司的随机广告高了一个数量级。对于向网页投放广告,虽然没有搜索关键词,但是Google从网页的内容中提取关键词,依然能够保证广告内容和网页内容相关。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8:00 (笔记)
原文:第三,要能识别恶意点击骗钱。 第四,要控制每个广告投放的节奏。比如某个公司愿意每天在Google上花一百美元同时对每个点击出价较高,可能每天早上一个小时它的预算就花完了,以后的二十几个小时,这家公司的广告就看不见了,对于一大早不上网的人就永远看不到这则广告。 第五,要有自动收费并且识别无效信用卡和银行账户的办法。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这个系统必须能自动修复。所有的数据必须保存很多份。当一台服务器宕机时,到达它的请求必须由其它同类服务器自动接过去。当整个一个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后,到达这个数据中心的流量必须能在最短时间里自动转到附近的数据中心。
笔记: ...
§18.1Google的广告系统 - 13-08-27 08:01 (笔记)
原文:在这台印钞机里,运营的成本就是数据中心的费用和带宽的费用,而间接的成本则是打造和改进这个印钞机的研发费用。在这台印钞机中,自动化程度必须到达一个阈值,它才能自动运转起来。而当它的自动化越高,成本就越低。相比之下,微软长期没有自己的广告源,自然就打造不出这个印钞机。而雅虎,长期对工程重视不足,它的广告系统自动化程度太低,没有达到成为印钞机的阈值,因此利润就上不去。 Google的广告模式,将传统广告业中三大成本削减其二,大大降低了整个运营成本,同时使得中小企业和个人在全球性媒体上做广告成为了可能。Google靠着这种革命性的商业模式,拔得了互联网广告业的头筹。
笔记: ...
§18.2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 13-08-27 08:02 (笔记)
原文:亚马逊还规定了每种商品的最高计费,避免了一些商家以低价格吸引顾客,然后收取高额邮费的做法。(在Ebay上,有些商品标价一分钱,却要收取十几美元的邮费。)亚马逊为每一笔交易买一笔保险,这样一旦出现了有意的欺诈行为和无意丢失商品,保险公司将支付亚马逊的损失。
笔记: ...
发自我的 iPad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还没看呢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mark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三十年前在圣塔克拉拉山谷,谁又会想到这里会成为下个世纪办公方式——电脑的变更发源地——硅谷;二十年前也在这个地方,谁会想到互联网会一下子连人类的生活方式都改变了;十年前,web2.0的兴起,又让互联网的交互深入人心,微博、SNS一夜遍地开花;尽在咫尺,无线网络已经悄然侵入了你身边的众多设备,侵入了你试听;而下一个十年,又将爆发些什么,是物联网、web3.0或者是云计算。不管是什么,都不可避免的指向了一个词——技术革命。
这场革命,上演了太多的领袖传奇,创造了太多的财富神话。正如形容商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IT战来的却太过猛烈,太多奔放。很多巨人一夜成名,还未上演完谱写的歌剧就成为了绝唱;很多巨头看似即将一统天下,却悄然死在了阿喀琉斯之踵。最后留下的巨头也时刻都面临就巨大的激励与挑战。正如那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IT给了年轻人机会,给了思考者想法,给了阴谋家空间,给了挑战者时代。
怅然三十年,AT&T、IBM、微软、苹果、intel、雅虎、谷歌、facebook,等等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上演过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通史,故事有如战争一样惨烈,但人物也似英雄一样璀璨。
——这里全靠技术说话
和工业革命一样,IT革命依旧是依靠科技领域的突破。Intel能保持在电脑硬件上保持长青,是多年来一直是CPU技术的领导者,领先对手一个档次技术,让他人都只能望其项背;微软尽管有用户基础打江山的嫌疑,系统也经常在安全性上被人诟病,但单论系统的功能与强大已经甩开了mac不知道几条街;苹果也有着上千项专利;IBM拥有最先进的企业服务器;谷歌也有着搜索引擎的最高技术;
直到如今,在很多美国人后院的车库里,在学校的某个机房,在硅谷的某个实验室。有一大批人在努力研究,日思夜想,废寝忘食。一个灵感就可以让他们没日没夜的验证,一个概念也许就是下一个发明,一个方案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微软。
工业革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硅谷体现到了极致,开放的创业环境,产学研的高度结合,让这里成为了高科技的集中地,引领着科技潮流,也改变着未来。
——这里更需要眼光
当然,IT行业兴起,有的时候更需要灵光一现的奇思妙想。最先只是军事上为计算弹道而生的计算机,但天才乔布斯决定将其引进到家用,无奈实力不足,只能做成类似玩具的东西,但随即引出了IBM的PC概念,电脑第一次代替了计算机这个晦涩的语言,而微软通过帮IBM开发系统,使得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的分离,促成了第一大软件商微软,同时也促成了诸如intel一流硬件商和戴尔等一流硬件经销商。
更重要的或许是经营者的眼光,没有乔布斯推出个人电脑,或许PC的诞生会推后几十年,现在或许我们还是生活中工业可以改变一切的世界中;没有IBM认为电脑可以成为办公的优秀利器,或许电脑会变成另一种玩具;没有微软将软件的出售与硬件分开,或许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软件;没有雅虎将免费的互联网概念推向世界,互联网或许将是比尔盖兹严重的小玩意,最多也就是下一个电话网;没有……
当然也有着经营上的教训让我们谨记,AT&T忽视无线通讯,管理层急功近利拆分公司盈利,最后倒在自己的贪婪下;朗讯为了讨好华尔街,将产品卖给自己,制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最后倒在了自己制造的窟窿里;惠普选择了爱出风头领导人菲奥莉娜,开发了大量失败的产品,包袱过大,决策失误,最后从技术性企业沦为了制造系企业;雅虎的不重视技术,在自动化的时代仍恪守人工至上的原则,同样走向了末路;nokia,摩托罗拉也倒在了自己的保守下;还有很多……
有的时候也需要一点点的运气,假如谷歌在上市之初,也不过被华尔街鉴定为一个市值数亿美元的公司而已而无法上市;假如因为ebay也不过认为是一个网上的跳蚤市场而无人投资;假如比尔•盖茨没那么好运看到了乔布斯的图形界面创意;假如腾讯因为没有资金架设服务器而专卖。而这一切没有假如。
——这里充满了“阴谋诡计”
商场如战场,经典三十六计也都能一一在商场上找到原型,硅谷也不例外。有一个很经典的战术,那就是偷师。在IT行业,盗版往往是争论的最凶的东西,但因为盗版成就了很多伟大的IT公司,就让人有些唏嘘,不知道是技术上的胜利,还是道德上的败坏,不够似乎这已经成为了IT业的惯例。
有几个经典的案例,乔布斯想让盖茨为他开发一些苹果系统的软件,给盖茨展示他为完成的作品图形界面,被盖茨惊为天人,同是深深感到自己DOS系统的落后,于是在为乔布斯开发软件的同时,偷偷开发了windows,等乔布斯回过神来,windows已经占领了市场,同样与其相似的还有扎克伯格的facebook,同样的手段让人感叹时光重新,暗度陈仓,过河拆桥等计谋应用的淋漓尽致。或许在国内还有更多的抄袭与模仿者。可以感叹这或许是乔布斯的失误,是版权的不重视,但这一切并不是知识产权的薄弱,而只是IT产品太容易模仿。而纯粹的技术型的科学家并不会因此而获利,如图形界面的开发实验室,互联网的发明者博纳斯李,这些改变了人类的技术最终通过商人实现盈利,只不过这些商人也具有技术的天分,不过更多的是具有商业的眼光。
或许在历史在长河里,已经不需要去追求谁对谁错,但却让人感叹,IT业虽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彰显着平等与自由。但其中的危险与陷阱一点也不少,其中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转眼云烟,从这些云波诡谲的战场迷雾中会过神来,三十年IT业兴起的点点滴滴还是能给人诸多启示,那些东西是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经历,无疑会是后人前进的基石。
在这场岁月里,让人感触良多,不能一一道来,但有些东西已经在记忆里面沉淀,紧紧铭记。
——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目标
Ebay创始人皮尔•奥米迪带着自己的网站在华尔街寻求风险投资时,描述自己的网站就是一个网上的跳蚤市场,虽然被很多投资集团拒绝,但还是有慧眼人能够识别。这里不是要讨论奥米迪的坚持不懈,而是要表达一个质朴的真理,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目标。在华尔街的每个风险投资机构,听取计划时不会给你超过五分钟的时间,如果短时间还不能说清楚产品方案以及所展现出来的前景,也不是一个好点子甚至有可能是骗子。
体现在生活与工作,计划犹然很重要,但拥有清晰的目标才是你能执行下去的前提,也才是工作的动力。清晰的目标能让你少走弯路,也能让你更快的获得成功。
——因为基因,必须专注
在硅谷有太多巨头因为摊子铺的过大而轰然倒塌,有如at&t。行业的内的巨大优势,让那些巨头变得贪婪,想把收伸到更多更广的地方,意图一统江湖。不是说野心不对,只是过度的扩张会变得尾大不掉,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深层次的道理。
过大的产品线或许会带来人员、财务上的紧张,而这并不是巨头倒塌的原因,更多的就是一个因为企业的基因。正如IBM的盈利方式是靠出售服务器的硬件和收取每年的服务费来盈利,而不是考收取软件费用,因为最早期的软件是免费飞,这是他的基因,也是成功的基石,所以也就是IBM在pc市场不能做大的原因,虽然他技术领先,但做大客户收服务费的经营理念让IBM骨子里不适合价低利薄的PC市场,不是他不思改变,而是不可能抛弃已经良好运营的服务器市场而去将重心转移到PC市场;
同样的微软也就是看上了IBM等硬件巨头看不上软件市场,借着PC的风行,将软件的出售深入人心,或者也是各类软件的出现更加刺激了PC的发展,在服务器市场,软件的用户数量级和服务器硬件的天价可以让软件展现出来的利润极为微薄,但巨大PC用户却让软件展现的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极限,微软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于IBM的软件开发合同里耍了一个小手段,用低廉的价格让IBM的PC全部装上了windows,最后成就了一个软件帝国;
但风水轮流转,互联网的出现,就带着一股免费、自由的基因,而此时的微软已经从收费软件中赚的盆满钵翻,从来不认为互联网的免费方式能够盈利,而当雅虎等门户网站通过广告崛起,微软也只不过把他看作一些内容提供商而已,企图自己建立MSN网继续在互联网霸主地位,但微软的收费软件基因让它最终未能如愿。而当谷歌通过长尾理论(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赚取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广告,并且具备了一战微软的实力,甚至已经通过免费的android系统向微软发起挑战,并且已经在移动平台取得的骄人成绩,而微软继续着自己“老态龙钟”的步子,在互联网市场毫无建树。
同样的还有很多,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折戟沉沙,苹果在PC市场已经日渐式微,雅虎也因为不重技术而明日黄花。
重视基因,坚持自己的有点,确实能够获得更好的增长与成功,IBM砍掉了自己的PC部门,继续坚持保守的服务器市场,确实又重新获得了增长;intel一直坚持复杂指令的CPU技术,也实现了在PC市场的准霸主地位;DELL一直坚持PC在线零售,也成就了一番伟业;HP在将包袱抛尽,至少也保住了一个家电市场。
成功者除了血脉,必定是一个执着者。
——资本家的嘴脸,股市有风险
说基因决定企业或许有点绝对,但企业要改变了自己的盈利方式,而去另辟蹊径确实有点困难,能够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首先不具备那么大的勇气,其次也得为员工负责,再者重新来过技术优势未必能保持,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资本家不允许。
大多的IT企业,其实都是华尔街控制的公司,很多公司投资集团控制的股份已经远远超过了创始人,为了在投资人心中保持好印象,必须保证公司的稳定增长,而开辟新市场注定不能得到太多的投资,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注定董事会不能通过,想想微软如果要将系统免费彻底击垮苹果,与谷歌争夺移动平台,那是董事会绝对不会同意的,甚至于在投资上多倾向于微软的互联网部门,如果影响到了公司受益,那也是不可能的。在华尔街,稳定的财务报表比公司的创新重要的多。如果没有财务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预期,对于上市公司面临的也许就是一个悲剧,市场的并购与股票的抛售,会让很多创业者一贫如洗。不要认为是危言耸听,事实就是这么残酷,overstock就是几美分的股价差距未达到华尔街的预期,被降低了评级,迎来的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卖空,最后倒闭。华为街用这种方式杀鸡儆猴,让其他的公司不敢因为长期投资而牺牲短期利益。资本家的逐利本性与市场的残酷可见一斑。
同时股市180天规定不能抛售内部股,也让很多公司很受伤,在上市之初,尤其是明星企业,华尔街会拼命哄抬股价,投资者一拥而上,股价大涨,而当180天到来之前很多投资者抛售一空,股价大跌,当然一般情况下在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华尔街并不会如此,但不代表散户不会,因此基本上所以的上市公司都会有这么一个历程,资本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如此。我们熟知的中石油就是在180天因为投资者的抛售后股价暴跌,百度也在180天后,收益大大缩水,希捷也是在常年的打压下最后被收购已经算是好的结局。因此谷歌、在盈利了很久也迟迟不愿上市,实业公司更是如此,而创始人控股占优势的公司因为在资本市场评级不高获得不到很好的融资,而急急退市也不鲜见,如盛大。
这就像一个轮回,科技公司因为很难获得传统意义上融资而获得发展,有渠道有现金的公司对上市不会太有兴趣,独自打拼的创造者只能寄希望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贪婪的本性,不会太多在乎公司的发展,而只会在乎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在轮回中,很多人雄起,但更多人倒下。
这正如股市是虚的,慎入,但利润让太多人欲罢不能。
IT风云三十年,过去的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这是一个技术迸发的时代,不经意间就会有新的技术,新的盈利方式取代,在接下来的日子,谁又将主沉浮,是感应、操控为王的物联网;还是共享为主的云中心;或者是更平等开放的web3.0。不过一切都朝着更自由、更分享、更具交互性的技术平台,我可以想象着一个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世界的科技世界,伴随着各类生物技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更多的丰富多彩。现在,等待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下一个时代,要来了。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从硅谷的上古时代,一直介绍到如今,展现了历史以来各牛逼公司的沉浮,他们的得失,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很明显,在作者的领域里,他对科技改变世界深信不疑。本书的基本主旨差不多就是适者生存,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就会被淘汰,可以给那些正在初创企业或准备创业的年轻人予以指导和鼓励。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1.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2.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3.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
4. 摩尔定理、安迪-比尔定理和反摩尔定理,这三个定理和在一起,描述了IT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规律。
5. 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之为反摩尔定理。
6. 有时,一个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华尔街的意愿办事。
7. 一个操作系统成功与否,最终要看上面有多少既有用又廉价的应用软件。
8. 从生意经上讲,盖茨深知赚大钱和赚小钱的关系。盖茨和他的忘年交投资大师巴菲特做法相同,他们都是要从每一个人身上挣或多或少的一笔钱,而不是从富人身上狠宰一刀了事。要知道,世界上最挣钱的汽车公司是生产大众型汽车的丰田而不是生产跑车的法拉利和豪华车的劳斯莱斯,事实上后者因为亏损已经被卖给了宝马。
9.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虽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为当今不合理的现实来开脱,其实,如果我们动态的看待现实性和合理性,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他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
10. 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只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喝盈利。
11. 当年朗讯公司已经占了美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大半江山,它依然梦想着在这个已经开始萎缩的市场上做到快速成长。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朗讯公司采用回避问题的方式,自己创造出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拟市场:它将设备卖给根本还不上钱的公司。从短期效果看,朗讯公司向外公布的营业额上去了,虽然一大笔钱还只以应收款项出现在它的财务报表上,实际并没有进账。但是当2000年后这些钱真的收不回来的时候,朗讯公司就彻底垮掉了(同样的错误非科技公司也会犯,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为首的金融公司为了达到高速成长的目的,贷款给根本无法还贷的客户,导致几千亿美元的贷款成了换张不得不报亏损,而且这个黑洞至今看不到底)。
12. 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13. 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因为种族矛盾尖锐,后来又爆发内战,罗斯柴尔德家族对美国不看好,撤走了在美国的大部分业务,失去了追随美国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常常和别人讲,错过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车,就像一百年前错过美国发展一样可惜。)
14. 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太大,收入相对不如消费者产品来得稳定。
15.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命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16. 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外行业一眼能看清楚。
17. 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如果说终结AT&T帝国的内因是华尔街和AT&T自己的贪婪和短视,那么互联网的兴起从外界彻底击垮了这个帝国。在互联网兴起以前,固定电话几乎是人类唯一的交互通信手段,因此,只要在这个产业中占领一席之地,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由着它的波浪推着前进。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地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虽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成为当今不合理的现实来开脱,其实,如果我们动态地看待现实性和合理性,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微软称雄于微机时代,自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到了网络时代,显示改变了,微软再次称雄的合理性也就没有了。
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
在一个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刚刚形成时,它总是有多个可以互相抗衡的竞争者。但是,一旦有一家主导公司出现,它就可能成为该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把它变成在商业上难以抵消的优势,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在信息工业产业,这个过程通常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但是,一旦一个公司占有全球一大半市场时,它就不得不寻找新的成长点。而这时的跨国公司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公司了,它固有的基因使得它的转型十分艰难。如果它能够幸运的转型成功,它将再次获得新生,否则就会被技术革命的浪潮淘汰。 科学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的浪尖上的成功者,埋没掉赶不上大潮的失败者。
这时,冯?卡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当一个人往下走的时候是不需要扶的,当他往上走时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最后美国政府只好出面来收拾残局,将高达七千亿美元的烂帐收归国有,于是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共和国(United Socialist Republic States of America)。这个法案先于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被众议院否决,但是最后参众两院不得不通过它。
哈哈~笑了
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血液的作用。健康的金融环境和秩序可以帮助科技公司的成长。但是由于金融业和巨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贪婪、投机甚至非法的欺骗行为是金融业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阴影。一位银行家曾经说过,虽然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商业跟一个世纪前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华尔街和一个世纪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今后依然如此,因为这是由人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一个科技公司如何能和华尔街合作得很好,让那些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成为自己的吹鼓手而不是杀手,便是一个艺术了。事实上,在美国一个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他应该能用财务的语言,将他的公司的长远规划向华尔街讲清楚并树立华尔街对他的公司的信心。 从好的一方面理解,华尔街对上市的科技公司的追捧也好打压也好,从客观上帮助了科技行业的优胜劣汰。一个真正管理得好的并且有竞争力的公司,应该能抵御得住多次金融危机或者投机人恶意打压。它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在短期内让投资人有信心,同时能很好地和华尔街沟通。另一方面,一个科技公司又不能刻意迎合华尔街的短期期望,这样它的发展会很被动。这样的公司一旦在一两个季度里未达到预期,则会被华尔街抛弃,反而适得其反。
贪婪毁灭自身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帝国余晖

ATt公司一直都是我们敬佩的通讯公司,它一直在浪潮的通信的巅峰。
我们知道对于电话通讯业务,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态度,就是无论什么东西都会有自己的那个时间,但是一旦度过了这个时期,那么时间就是一把残忍的杀猪刀。
ATT一直重视电话方面的业务,却忽视了基本的互联网的协作能力。反观大陆中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因为有国家大量的财富保障和支持,所以在股市上有良好的表现则不足为奇。那么,为什么在美国电话业务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呢?
本质的原因在于很多沟通完全可以通过MSN、facebookmessage来实现,电话费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家身上的沟通的意识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所以自然电话费不付给你了。我们需要的像思科一样的数据交换的公司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沟通。
最后来谈谈分拆这件事情。
话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从来都没有把通讯设备、电信设备两个业务分开,谁都知道这两个业务合并之后,才是用户增长的重要保障。因为一旦通信设备分拆出去,那么这些运营商该花多少钱重新设置和购买、整合这些东西。这是巨大的成本。
可是为什么最后ATT还是被拆分了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朗讯公司,是为了一时的利益的增长而进行分拆的,它希望凭借自己在通讯设备制造方面的优势,打通其他几家电信公司市场,从而获得短暂的高回报。这也是私人公司一个弊端吧,因为股权由投机的华尔街人士操控,所以很多投资人都急着想变现,都忘了自己曾经在哈佛与沃顿商学院的风险意识判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某个时代的趋势影响,在判断一个模型是否盈利的情况下首先要问问自己这个模型在目前或者未来的产业趋势下是否能继续盈利。
于是,ATT与朗讯的分离成为美国通讯史上的一大悲剧。ATT需要买大量通讯设备,自然这些东西都变成了自己本公司的负债,创新和发展动力都受到重挫。
这一篇对ATT文章唯一不同的观点就是语音识别技术的认知错误,我认为未来的语音识别技术会会随着一些语音助手的工具发展而得到推广。尽管语音理解技术存在许多瓶颈,各大互联网公司对人们交往与逻辑数据的处理目前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未来一定会出现标配的移动手机的语音类产品,到那时候,你通过全语音控制手机,再也不需要键盘了。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一、起到领头作用的是最近接用户的公司。intel,IBM生产硬件的公司业绩一般在微软推出一款新的操作系统之后。
二、三大定律:
摩尔定律:差不多2年(18个月),技术将会提高一倍,价格会降低一半
反摩尔定律:差不多2年,如果公司的技术不能提高一倍,不能推出新产品,则营业额会下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软件与硬件性能比始终是一个恒定的值。随着硬件性能的提高,软件也会变得庞大,而不会提高。对与用户性能体验而言,都差不多
三、蓝筹股是因为在赌博中,蓝色代表最高的筹码。说明蓝筹股的风险高。期权是公司与员工的一份协议,可以让员工按照协议定的价格买入公司的股票。在股票上升期,员工就可以按照上升前的定价买入,以现在的价格卖出
四、一流的网站始终对应一流的广告。一流的广告不会在二流的网站投放,即使二流网站流量比一流网站要高
五、当某产品市场份额大于50%时,就不能再指望市场占有率往上翻。此时应该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变通!
六、5.1电影院指:5个声道加上1个超低音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的纸张不错,不知道是用的啥纸,摸起来好舒服。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基因决定论:公司进入成熟期后都有它自己的基因,这种基因决定了它很难在新领域里成功。如果这波它站在潮头,必然会更加固化已形成的基因,下一波它很难站在浪潮之颠。遗传学的基因及其基因突变理论被用到了科技企业的兴衰,貌似还很有说服力!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成功的商业模式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书中疑问&解释

这本书,我看了2遍之所以看第二遍是因为第一遍看过后书中很多逻辑我真的没搞明白!
IBM兼容机就是,IBM开发的它所开发的IBM-PC的硬件细节参数后,其他计算机厂商直接按照那些硬件细节参数生产的电脑!而APPLE在后来一直走封闭的路线没有公开其硬件标准所以。。。。。。。。。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可能是之前对美国计算机发展史略有了解,感觉本书的内容面挺广,但深度欠佳。很多信息是在wikipedia上就可以找到的。比较适合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作为入门。另外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属于叙事型的。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1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1

1.乔布斯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
2.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就一定不能买因特尔等的股票。
3.手机两个处理器: 一个数字处理器DSP,一个CPU
4.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反而只得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一份。
5.硅谷中心圣塔克拉拉县(HP GOOGLE intel apple yahoo ebay microsoft)
6.茨威格“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滑铁卢的一分钟》
7.KPCB 红杉风投在同一轮一起投资的公司: google
另外 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 bank是亚洲最著名投资公司
8.风投 vs 华尔街 前者在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更新。
9.standford:HP 思科 太阳 雅虎 google intel MIPS SGI 显卡Nvidia 视频会议Webex Nike
10.斯坦福夫人: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11.美国最美的三大校园:斯坦福 康奈尔 普林斯顿
12.硅谷之父:弗里德里克。特尔曼
13.教育方式:note 3404-3438
14.斯坦福在这方面比较开明,只要大家坦诚协商好将来利益的分配,它甚至鼓励她的学生和教授利用职务之便创业,一般斯坦福要的股份少的可怜。
就如同低税率可以刺激经济一样,从长远来看斯坦福这种少占股份的做法是双赢的,因为可以鼓励创业。作为对母校的感激,几乎所有创业成功的人都非常慷慨地给予了斯坦福巨额的资助。
15.上市: 融资的成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10%-25%。
每一家科技公司的背后都隐藏着华尔街的庄家。
16.道琼斯的常青树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3M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7.基因决定定律:旧的业务部门。。。。妨碍公司转型。因此,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公司会把一个发展前景不是很美妙的部门在它还值钱的时候卖出去。
18.GE公司 全球最大联合体 到2007年,它包括6大部门,每个部门如果独立,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
RCA和GE一起制定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标准,电缆及各种信号线接口 ,收音机和音响喇叭的电压电阻标准。
GE-蜗牛事件周恩来
GE MoneyBank
与其让华尔街对GE动刀子,不如自己做手术。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某章节

google都开始自己布光纤了,当然无线资源和基站估计暂时还动不到,但是WIFI已经到处都是了,在不再需要SIM卡的年代,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帝国余辉

又看一遍,喜欢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浪潮之巅.mobi
2014-01-09 15:17:37
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2014-01-09 15:17:46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2014-01-09 15:33:28
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
2014-01-09 15:37:39
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2014-01-09 15:39:36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2014-01-09 16:55:28
在传统的公司里,一个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包括奖金和退休金等现金。一般员工并不拥有公司的一部分。很多高科技公司,为了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前途绑在一起,发给员工一些股票的期权(StockOption)。所谓期权就是在一定时间,比如十年内,按一定价格,比如当前市场价购买股票的权利。获得期权的员工,会对公司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如果公司的股票上涨,那么拥有股票期权的人可以以过去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即所谓的exercise,然后以现在高的价钱卖出,从中赚到差价。股权只有当公司股票不断上涨时才有意义。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公司的股票只涨不落,因此股权有时会变得毫无意义。一些公司为了让股权变得有意义,在中间做手脚,修改股权授予时间,用最低的价钱将股票授予管理层和员工。
2014-01-09 17:02:50
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品,只有IT一个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2014-01-09 17:04:35
一种新的处理器收回成本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通常,用户可以看到,一般新的处理器发布一年半以后,价格会开始大幅下调。当然,英特尔的新品此时也已经在研发中。
2014-01-09 17:06:25
这就为一些新兴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在十年前,不会有人去想办一个YouTube这样的公司,因为那时候网络的速度无法满足在网上看录像的要求;现在YouTube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样,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我们不妨往后看十年,如果我现在提出十年后每家上网的速度将提高一千倍,也许有人觉得我疯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能够达到的目标。
2014-01-09 17:09:35
迪-比尔定理(AndyandBill’sLaw) 摩尔定理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十八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买计算机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有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它的IT产品也是如此。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世界上的个人微机销量在持续增长。2004年,英特尔公司估计,五年内,即到2009年,世界上PC(包括个人机和小型服务器)的销量会增长60%,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理,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gives,Billtakesaway)。 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AndyGrove),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过去整个视窗操作系统不过十几兆大小,现在要几千兆,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台十年前的计算机能装多少应用程序,现在的也不过装这么多,虽然硬盘的容量增加了一千倍。更糟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连上网也是个问题。而十年前买得起的车却照样可以跑。
2014-01-09 17:10:53
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和调程序的时间,编程的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Java就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二十年前的C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
2014-01-09 17:12:27
个例子,到去年上半年为止,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20%到40%。去年底,微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Vista终于上市了,当然微软自己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今年初扭转的颓势,当然惠普和戴尔也同时得到增长。今年,这三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涨。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该轮到硬盘、内存和其它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开始复苏了。Vista相比前一个版本XP,也许多提供了20%的功能,但是它的内存使用几乎要翻两番,CPU使用要翻一番,这样,除非是新机器,否则无法运行Vista。当然,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原来的操作系统XP,但是很快的,微软和其它软件开发商会逐渐减少对XP系统的支持,这样就逼着用户更新机器。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2014-01-09 17:13:37
这样,安迪-比尔定理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领域的发展。
2014-01-09 20:38:20
摩尔定理(ReverseMoore’sLaw) Google(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IT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IT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反摩尔定理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赶上摩尔定理规定的更新速度。事实上,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
2014-01-09 20:44:41
在科技进步量变的过程中,新的小公司是无法和老的大公司竞争的,因为后者在老的技术方面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比如,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在老式的模拟手机上是无法和传统的通信设备老大摩托罗拉竞争的。但是,在抓住质变机遇上,有些小公司会做得比大公司更好而后来居上,因为它们没有包袱,也比大公司灵活。这也是硅谷出现了众多的新技术公司的原因。
2014-01-09 20:46:33
反摩尔定理使得IT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大公司们,除了要保持很高的研发投入,还要时刻注意周围和自己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经常收购有革命性新技术的小公司。
2014-01-09 20:51:31
八十年代恰恰是日本的十年,当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东京附近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房市总值。
2014-01-09 20:52:27
今天日本的股市不到1990年40%的水平,可是美国却涨了五倍。
2014-01-09 21:11:23
英特尔公司则是一的典型的硅谷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强度比摩托罗拉要大很多,但是每个人平均的股票期权也多很多。硅谷几个比较好的学区的房子,不少被英特尔公司的早期员工买走了,而这些房子靠工资是一辈子也买不起的。
2014-01-09 21:33:16
现在,一个酷睿处理器如果昼夜不停使用,一年的耗电量已经等同于它的价格。因此,今后处理器设计必须考虑能耗。
2014-01-09 21:36:22
在2000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911以后,它的股票一度缩水85%
2014-01-09 21:51:29
在一般人印象中,硬件生产厂家的利润不会太高,但是思科的毛利却高达65%。不仅在整个IT领域大公司里排第二位,仅次于微软的80%,而且远远高于一般人想象的高利润的石油工业(35%)。这种高利润只有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才能做到。
2014-01-09 21:59:56
“中国制造”的效应。它基本的影响是,当一个原本只能在美欧生产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则可以过渡到日本和韩国,进而落脚于中国。美欧公司能赚钱的时间只有从美国到中国这段时间差,以前这段时间可以长达数十年,现在只有几年。一旦一项产品可以由中国制造,那么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美欧公司退出市场。现在,思科和华为的竞争就是在这种阴影笼罩下。
2014-01-09 22:02:07
我们在一次看到安迪-比尔定理的作用。在互联网行业,服务型公司谷歌和雅虎等会先起步,然后带动网络设备公司的业绩。从股票表现看,从2003年到去年,谷歌的股票率先增长,思科和Juniper公司有个滞后,从去年起开始恢复。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思科的股票走势和谷歌吻合的非常好。 相反,思科和传统电信业则不太吻合。
2014-01-11 13:16:07
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今后的命运
2014-01-11 14:13:40
摩托罗拉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工资,高福利的大锅饭,员工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摩托罗拉的本意是想避免员工之间不必要的攀比,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安心工作。这是四五十年前大公司吸引人才的方式,欧洲公司至今还采用这种办法。但是这不太适合喜欢冒险的美国人。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技公司为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采用的股票期权制(我们以后再仔细介绍)。而摩托罗拉公司很晚都没有采用这种福利,直到今天,摩托罗拉公司给员工的期权依然数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受摩托罗拉的传统管理方式所限。因此,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个去养老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公司。
2014-01-11 15:11:19
关于硅谷的故事:“有两、三个缀学的大学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车库里甚至是不经意发明了一个什么东东,马上来了几个(没头没脑的)风投资本家,随手给了他们几百万美元。两年后,这几个年轻人办起的burnmoney.com公司就上市了,华尔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没有盈利,当天就把它的股价炒了三倍,这几个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跟着他们喝汤的员工们也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接下来,他们盖起百万千万的豪宅、开上保时捷甚至法拉利的跑车。每个人又甩手给母校盖了栋大楼,于是张三李四王五的大楼就到处都是了。”
2014-01-11 15:31:54
我们不妨看看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据统计,即使是在网络泡沫高峰、创业最容易的2000年,创业的小公司(Startups)最终能成功的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购的,不过百分之二到三而已。绝大多数都夭折了,这些创业者也就默默无闻了。人们从来就是只记得住英雄的名字。网络泡沫破碎以后,我在谷歌面试过很多创业者(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某某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不乏很聪明、专业知识扎实,又很有干劲的人,这些优点远远不能保证他们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其中很多人不适合创业。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一类是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领袖人物,另一类是出点子的谋臣,像郭嘉、诸葛亮。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16-20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著名的语音技术公司Nuance的共同创始人麦克.科恩(MikeCohen)博士跟我讲,创业是一件极麻烦的事,创办一家公司的初期,小到安装一个传真机这种杂事都得自己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挣钱,就去搞网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Model)。Ebay和谷歌的成功很重要地在于它们很早就找到的好的商业模型。但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有时比发明一项技术更难,即使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在这上面也经常栽跟头。成功投资谷歌、太阳和Ebay等公司的风投之王KPCB也在毫无市场前景的、很酷的产品“Segway”上浪费了几千万。(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说明为什么Segway没有出路。)我一直不看好Web2.0的原因也是它们至今没有好的商业模型- 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通常,办起一个公司并不难,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做到盈利就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路要走,不免要遇到数不清的岔路,任何一次错误的选择都可能使原本看上去不错的公司运营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因为小公司对抗大公司时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误的。执行力是保证正确的决定能够最终实现的因素。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CEO,就是这个目的-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很多很有前途的公司因为创办的时机不对,也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而夭折。比如2000年成立的公司就鲜有成功的。这样,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就凤毛麟角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共同创始人柯岩博士对我讲,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运气。 当一个小公司成功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又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大部分公司上市后股价平平,甚至不如上市价(即在中国常说的原始股价)。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两年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两家很不错的半导体公司,中星微电子和展讯现在的价钱都不到上市时的一半。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私募基金(PrivateEquity)公司黑石(BlackStone),上市半年后的股价也只有上市时的一半(用中国股民的话讲叫跌穿发行价)。更糟糕的情况是上市不久因无法持续盈利或者达不到预期盈利,就不得不再下市,或者被私募基金买掉。比如著名的硬盘制造商Seagate和美国最大的网上旅行社Orbitz.com。其实,中国现在如日中天的网易公司,也曾经被Nasdaq勒令下市。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一个公司上市后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的股票在180天以后才能卖。因此,一个公司上市180天后,股价会大跌,因为员工能卖股票使得该公司股票可能供大于求。因此,通过创业成功能发大财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2014-01-11 15:40:10
在硅谷,首先工作时间超长。我第一次去硅谷的IBMAlmaden研究中心时,接待我的一位科学家在陪我吃完晚饭八点多以后又回到实验室干活去了。在那之前,我刚访问过IBM在纽约的华生实验室,记得那里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因此,我颇为惊讶地问他,是否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必须完成。他告诉我,他几乎天天如此。虽然同样是IBM的雇员,在加州的人实际工作量顶得上美国东部两个人的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加州那些小公司员工比IBM的工作时间还要长、负担还有重。 美国的公司从理论上讲不鼓励加班,从法律上讲也不能要求正式雇员加班。对于按小时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给加班费。但是正式员工如果自己想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我并不确定全美国IT行业的员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也许是四十小时左右吧,因为法律规定如此。在美国东部和南部,IT行业的从业者每周工作很少能超过这个数。但是在加州,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远不止四十小时。即使是在我们前几章已经提到过的一些大跨国公司里,很多人经常周末要去加班。在小公 Chapter_4 司里,尤其是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周工作七八十小时甚至一百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日本人号称工作时间长,但和硅谷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在日本,大家是没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干不完的活。虽然硅谷工程师的薪水比美国同行要多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每小时实际收入其实要低得多。更何况,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工作时间太长,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生活质量就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硅谷不是很好的生活的地方。这倒不是雇主不想对员工更好些,事实上加州的法律比其他州更倾向于保护雇员的利益,但是公司之间激励竞争的大环境使然。所有人,上至公司最高管理层,下至新入职的普通员工,在这样紧张环境下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
2014-01-11 15:42:39
当然,如果只是工作时间长一些,还可以忍受。硅谷失业的压力要比美国其它地区大得多。到了经济不好的年头,这里的失业率会率先攀升上去。记得网络泡沫破碎后的两年,在硅谷中心的圣塔克拉拉县(惠普、Google、英特尔、苹果、Yahoo、Ebay、微软、太阳等公司都在该县),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七,远高于全国百分之五的平均水平,这还只是有资格领救济的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即拿绿卡的),并不包括很多持有H1B工作签证的人。很多人一年以上找不到工作,被迫离开硅谷,有的去了美国东部,很多移民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海归的高潮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个申请者要么技术已经荒废、要么自身条件不强,否则为什么半年还找不到工作。)我的一个朋友在2002年创立了一个小公司,打出招人的广告,讲明是没有工资的。(当然,用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合伙创业”,可以得到一些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废纸的股票)居然在短短的几天里收到上百份简历,其中很多是水平超出要求的(OverQualified)工程师。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担心什么时候裁员裁到自己头上。很多时候,不是个人本事济不济的问题,而是整个部门被裁掉甚至整个公司关门。覆巢之下无完卵。
2014-01-11 15:58:07
阿巴度(ClaudioAbbado)指挥的音乐会、多明戈的歌剧或者看莫斯科大芭蕾舞团的演出,不过几十到一百美元。而在硅谷,这种文化生活是根本没有的。硅谷人最常去的解压度假的地方只有塔户湖(LakeTahoe)的滑雪场和拉斯维加斯的赌馆。
2014-01-11 15:58:15
由于生活所迫,硅谷的人在外人眼里都相对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在硅谷不提供股票期权的公司,几乎找不到技术人员。按规定,一个雇员工作满一年就能按期权的价钱买下股票(这个过程叫Exercise),因此形成了一种在某公司工作满一年,拿到股票期权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风气。如果说风险投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成本,那么很多硅谷雇员这是分散他们的生命来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两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员工也就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生活压力使然。
2014-01-11 15:58:34
坦率地讲,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几十年来总有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开拓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2014-01-11 16:01:16
但是,硅谷却从不迷信权威。任何人要想在这里获得成功,都得真刀真枪地拿出真本事干出个样子。在美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产业中,普遍看中甚至过于看重个人的经历(Resume)而不是做事情的本领。比如一个毕业生要想到位于美国东部的IBM华生实验室或者以前的贝尔实验室搞研究,必须出身于有些名望的实验室,有导师和教授们的推荐。(在日本公司更是如此)大公司雇用一个主管或者资深职务的员工,首先要看简历上的经验和头衔。这种做法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即使再真实的简历,也不免有夸大其辞的部分,更何况简历上的经历只是一个人以前做过什么而不是今后能做什么。在硅谷谋职,简历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本事(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软本领)才是各个公司真正看中的。由于每个公司产品的压力很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淘汰率很高,硅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权威而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很多人向我抱怨过谷歌在招人时忽视以前的工作经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和大部分的硅谷公司一样,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所以,在招人的时侯,总喜欢考一考。
2014-01-11 19:29:26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2014-01-13 16:26:12
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太阳公司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销路太好了、太挣钱了。虽然太阳公司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被微软/英特尔联盟侵蚀,但是它也在不断占领原来DEC和HP小型机的市场并有足够的处女地可以开发。因此,它的整体业务还在不断扩大。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
2014-01-13 20:51:13
风投的起源 任何一个公司的创办都离不开资金。传统上创业资金的合法来源只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靠积累(比如继承遗产或者是自己多年的积蓄),第二种是靠借贷(比如从家人、亲戚和朋友那里凑钱,或者从银行抵押贷款)。如果要求创业者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创业,很多人可能会知难而退,更何况最喜欢创业的年轻人恰恰是积蓄最少的群体。从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财产可抵押,对于有房子的人来讲最值钱的就是房子,但是房子一旦抵押出去很可能赎不回来,自己便无家可归了,而且不是人人都有房子可抵押。因此,年轻人要通过这两种传统的方法获得创业资金很不容易。这样,资金就成了创业的瓶颈。在很多国家,包括几乎整个欧洲,很少能看到新的公司兴起,原因就是没有人愿意提供创业的资金。 美国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年轻的国度。二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后,一些愿意以高风险换取高回报的投资人发明了一种非常规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Investment,orVC),在中国又简称风投。风险投资和以往需要有抵押的贷款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风投资本家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如果不成功,钱就打水漂了。对创业者来讲,使用风险投资创业即使失败,也不会背上债务。这样就使得年轻人创业成为可能。几十年来,这种投资方式总的来讲非常成功,硅谷在创造科技公司神话的同时,也创造出另一种神话——投资的神话。
2014-01-13 20:57:52
风投在六十年代后(而不是二战以前)在美国(而不是世界其它国家)蓬勃兴起有它的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主导了世界的金融业,在二战后的较长时间里,美国是资本的净输出国,比其它国家有多得多的资本可以进行投资。传统的投资方法是将资本投入到股市上去(PublicEquity)或者购买债券(Bonds,比如国债)。前者一百多年来的回报率平均是百分之七左右,后者就更低了(美国国债的回报率是百分之五左右)。要想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过去的办法只有投入到未上市流通的企业中去(PrivateEquity)。由于吃过1929年到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亏,美国政府在很长时间里严格限制银行的各种炒作行为。直到七十年代时,闲余资本只能进行投资,很难用于金融炒作。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纯金融的一些游戏,比如对冲基金(HedgeFunds),那都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而对私有企业的投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经常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很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国大保险公司Geico(原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EmployeeInsuranceCompany)快要破产时,百分之百地以超低价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从而获得了几十倍的收益;另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小技术公司中,将它做大上市或者被其它公司收购。后者就是风险投资的对象。
2014-01-13 20:58:20
和抵押贷款不同,风险投资是无抵押的,一旦投资失败就血本全无。因此,风投资本家必须有办法确认接受投资的人是老老实实用这笔钱创业的实业家,而不是卷了钱就跑了的骗子(事实上,风险投资钱被骗的事件还时有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任总统的努力,美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SocialSecuritySystem)和信用制度(CreditSystem),使得美国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信用(Credit)这一基础之上。每个人(和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信用记录,通过其社会保险号可以查到。美国社会对一个人最初的假定都是清白和诚实的(InnocentandHonest),但是只要发现某个人有一次不诚实的行为,这个人的信用就完蛋了——再不会有任何银行借给他钱,而他的话也永远不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诚信上犯了错误,改了也不是好人。全美国有了这样的信用基础,银行就敢把钱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借出去,投资人也敢把钱交给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去创业。不仅如此,只要创业者是真正的人才,严格按合同去执行,尽了最大努力,即使失败了,风投公司以后还会愿意给他投资。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大家普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世界其它国家很难做到(当然,如果创业者是以创业为名骗取投资,他今后的路便全被堵死了)。美国工业化时间长,商业发达,和商业有关的法律健全,也容易保护风险投资。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很多美国人是第一代移民,爱冒险,而且想象力丰富,乐于通过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美国的大学总体水平领先于世界,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平衡得比较好,容易做出能够产业化的发明创造。这两条加在一起,使得风险投资人可以很方便的发掘到好的投资项目和人才。上述这一切原因凑到一起,就形成了风险投资出现和发展的环境。 高回报的投资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但反过来高风险常常并不能带来高回报。任何一种长期赚大钱的金融投资必须有它内在的动力做保证。股票长期来讲总是呈上涨趋势,因为全世界经济在发展。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它内在的推动力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由于新的行业会不断取代老的行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专门投资新兴行业和技术的风险投资从长期来讲回报必定高于股市。因此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是并不是赌博,它和私募基金都是至今为止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分别在15%和20%上下)。正是鉴于它的高回报,不断有人和单位(Institute)愿意将越来越多的钱放到风险投资基金中去,比如斯坦福大学将其退休基金的很大一部分放到在风投公司KPBC去投资。近三十年来,风投基金越滚越大,从早期的一年几万美元,到2006年的每季度六七十亿美元。由于风投公司不公开财务报告,很难准确了解美国风投的准确规模,但是普遍估计2007年的美国的风投基金规模大约是二三百亿美元。现在,美国自己已经消化不了全部的风投资本了,因此这些年美国大的风投公司也开始在海外投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在了中国和印度(欧洲的风投至今仍然很少)。 从财务和税务上讲,风险投资和传统的私募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类似,但是它们的投资对象和方式完全不同。私募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拥有大量不动产和很强的现金流(CashFlow)的传统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被看好,但是这些企业因为管理问题,不能盈利。私募基金收购这些企业,首先让它下市,然后采用换管理层、大量裁员、出售不动产等方式,几年内将它扭亏为盈。这时或者让它再上市,比如高盛收购汉堡王(BurgerKing)后再次上市;或者将它出售,比如Hellman&Friedman基金收购双击广告公司DoubleClick,重组后卖给Google。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估价一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金运作本领,但是最关键的是要能摆平劳工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蓝领的工人和工会(因为私募基金一旦收购一个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卖掉不良资产和大规模裁员)。从这个角度上讲,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2014-01-13 21:01:11
为了避税,在美国融资的基金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在世界上其它地区融资的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Islands)或者是巴哈马(Bahamas)等无企业税的国家和地区(如果读者创业时遇到一个注册在加州或纽约的美国基金,那一定是遇到骗子了)。
2014-01-13 21:30:27
大的风险投资公司每一轮融资的资金都很多,比如红杉风投一轮基金动辄十几亿美元,如果每家公司只投资一两百万美元,一来没有这么多公司可供投资,二来即使有,总合伙人要在几年里审查几千几万家公司,也是明显不现实的,因此它们每一笔投资不能太小;而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公司本身都很小,尤其是初期,它们只需要融资几十万甚至几万美元就可以了,大风险投资公司就不会参与。对于这些公司的投资就由一类特殊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来完成。 天使投资(AngelInvestment)本质上是早期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人,简称天使,常常是这样一些有钱人:他们很多人以前成功地创办了公司,对技术很敏锐,又不愿意再辛辛苦苦创业了,希望出钱让别人干。在硅谷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的想法就是“不愿意当总(经理),只肯当董(事)”。 一些天使投资人独立寻找项目,进行投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几个人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小的有限责任公司LLC或者有限伙伴关系(LimitedPartnership,简称LP),通常称作天使投资社AngelFirm来共同投资。天使投资社的经营管理方法千差万别,有的是大家把钱凑在一起,共同投资;有的是每个人自己选项目各自投资,同时介绍给社里,社里会加倍投入(Match)该天使投资人所投金额。其实,约翰.多尔和麦克.莫利兹投资Google是就是采用这种策略,他们两人每人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些钱投给Google,同时他们所在的KPCB和红杉风投拿出同样(可能更多)的钱也投到了Google上。当然,有些天使投资社管理更灵活,当某个天使投资人投资一个公司后,其他合伙人可以选择跟进(Follow),也可以不跟进(Pass),没有什么义务,大家坐到一起只是为了讨论一下问题而已,共同使用一个律师和会计。
2014-01-13 21:49:54
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在美国,一个新兴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创业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来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师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师强尼发明了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和他们所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无关,两人觉得这种技术很有商业前景,他们就写了个专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个专利律师,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关键之一,知识产权很重要)。两个人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泡在山姆家的车库里用模拟软件Matlab进行模拟,证明这种技术可以将无线通信速度提高五十倍(关键之二,是否有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性的关键。)两个人想了好几种应用,比如代替现有的计算机Wifi,或者用到手机上,于是在原有的专利上又添加了两个补充性专利。强尼和山姆于是拿着自己做的Powerpoint投影胶片、实验结果和专利申请材料到处找投资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后,找到了山姆原来的老板,思科早期雇员亚平。亚平从思科发了财后不再当技术主管了,自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有钱人一起在做天使投资人。亚平和不下百十来个创业者谈过投资,对新技术眼光颇为敏锐,发现山姆和强尼的技术很有独到之处,但是因为山姆和强尼讲不清楚这种技术的具体商业前景在哪里,建议他们找一个精通商业的人制定一个商业计划BusinessPlan(关键之三,商业计划很重要)。 强尼找到做市场和销售的朋友迪克,并向迪克大致介绍了自己的发明,希望迪克加盟共同开发市场。迪克觉得和这两个人谈得来,愿意共同创业。这时出现了第一次股权分配问题。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工作都是山姆和强尼做的,两个人各占未来公司的50%股权和投票权。迪克加盟后,三个人商定,如果迪克制定出一个商业计划书,他将获得20%的股权,山姆和强尼将减持到40%。迪克经过调查发现,山姆和强尼的发明在高清晰度家庭娱乐中心的前景十分可观,于是制定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并得到了20%的股权。三个人到目前为止对今后公司的所有权见下表。 三个人再次找到亚平,亚平请他的朋友,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查理曼教授作了评估,证实了山姆等人的技术是先进的并有相当的复杂度,而且有专利保护,别人不易抄袭模仿。亚平觉得可以投资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资团觉得山姆、强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值(未融资前)一百五十万美元,而三个创业者觉得他们的工作值二百五十万,最后商定定价二百万(注:对公司的估价方法有按融资前估价,即Pre-Money,和融资后估价,即Post-Money两种。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我们这里的估计都以Pre-Money来计算)。亚平和他的投资团投入五十万,占到股份的20%。同时,亚平提出下列要求: 1.亚平要成为董事会成员; 2.山姆、强尼和迪克三人必须从原有公司辞职,全职为新公司工作。并且在没有新的投资进来以前,三个人的工资不得高于每月四千美元; 3.山姆等三人的股票必须按月在今后的四年里逐步获得(Vested),而不是在公司成立时立即获得。这样如果其中有人离开了,他只能得到一部分股票; 4.如果有新的任何融资行为必须通知亚平的天使投资团。 现在山姆等人就必须正式成立公司了。为了将来融资和开展业务方便起见,他们在特拉华州注册了赛通科技有限公司。山姆任董事会主席、迪克和亚平任董事。山姆任总裁,强尼任主管技术的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迪克任主管市场和营销的副总裁。三个人均为共同创始人。公司注册股票一千五百万股,内部核算价格每股二十美分。 在亚平投资后(的那一瞬间),该公司的内部估计已经从两百万增加到二百五十万,以每股二十美分计算,所有股东的股票只占到1250万股(250万/0.2=1250万)。那么为什么会多出来250万股,它们并没有相应的资金或者技术做抵押,这些股票的存在实际上稀释了(Dilute)所有股东的股权。为什么公司自己要印这些空头钞票呢?因为它们必须留出来给下面的用途: 1.由于山姆等人的工资很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贡献,拿到一部分股票作为补偿; 2.公司正式成立后需要雇人,需要给员工发股票期权; 3.公司还有一些重要的成员没有进来,包括CEO,他们将获得相当数量的股票。
2014-01-13 22:03:45
接下来,山姆等人辞去以前的职务,全职创业。公司很成功,半年后做出了产品的原型(Prototype)。但是,50万投资已经花完了,公司也发展到20多人。250万股票也用去了150万股。这时,他们必须再融资。由于该公司前景可观,终于得到了红杉风投的青睐。红杉风投为该公司作价1500万美元,这时,该公司的股票每股值1美元了,比亚平投资时涨了四倍。红杉同意投资500万美元,占25%,这样总股数增加到2000万股。同时,红杉风投将委派一人到该公司董事会任职。山姆等人还答应,由红杉风投帮助寻找一位职业经理人做公司的正式CEO。双方还商定,融资后再稀释5%,即100万股,为以后的员工发期权。现在该公司股权如下: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红杉风投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股东。 两年后,该公司的样品研制成功,并获得东芝公司的订单,同时请到了前博通公司的COO比尔出任CEO。比尔进入了董事会,并以每股三美元的价钱获得100万股的期权。当然新来的员工也用去一些未分配的股票。这时该公司的股价其实比红杉风投投资时,已经涨了两倍。比尔到任后,公司进一步发展,但是仍然没有盈利。于是,董事会决定再一次融资,由红杉风投领头协同另两家风投投资一千五百万。公司在投资时作价一亿五百万,即每股五美元。现在,该公司股权变为: 这时,投资者的股份已占到44%,和创始人相对,即拥有了一半左右的控制权。又过了两年,该公司开始盈利,并在高盛的帮助下增发六百万股,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时原始股定价每股25美元。这样,一个科技公司在VC的帮助下便创办成功了。上市后,该公司总市值大约七亿五千万美元。该公司股权如下: 这时,创始人山姆等人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其员工共持有价值近五千万美元的股票,不少也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山姆等全体公司员工只持有44%的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的大部分从创始人和员工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中。一般来讲,一个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10%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亚平的天使投资团收益最高,高达一百二十四倍。红杉风投的第一轮获利二十四倍,第二轮和其它两家风投均获利四倍。显然,越早投资一个有希望的公司获利越大,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2014-01-13 22:16:03
一位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手机上的软件,非常有用,他在网上让人免费下载试用,然后在试用期满后向愿意继续使用的用户收一些钱,这样几年他也挣了十来万美元。他想成立一家公司把这个软件做大做好。他找到一家风投,正巧这个风投基金的总合伙人是我的朋友,就拉我一起和这个创业者面谈。我们仔细听了他的介绍并且看了他的软件。投资人承认他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软件也是个好软件,但是不投资。投资人给他算了一笔账。这种手机上的软件要想推广必须在手机出厂时预装,一般来讲,虽然这种软件的零售价可以高达十美元以上,但是手机厂商出的预装费不会超过一毛钱,假定为八美分。通常一个领域在稳定的竞争期会有三个竞争者,不妨假设这个创业者能跻身于三强并排到老二。在软件业中,一般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是60%、20%和10%(剩下10%给其它的竞争者),那么在很理想的情况下,这位创业者可以拿到全世界20%的手机市场的预装权。我们不妨假设全世界手机一年销售十亿部,他可以拿到两亿部的预装权,即一年两千万美元的营业额。读者可能会觉得两千万美元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实际上在风投眼里却没有多少,在美国一个工程师一年的开销就要二十万美元。世界上有四五个国家近十个主要手机生产厂家,要想拿下这20%的市场需要一家一家谈。手机的软件不像个人计算机的软件,有了漏洞(Bug)在网上发布一个补丁自动就补上了,手机软件出了问题有时要将手机回收,因此手机厂商测试时间很长,拿下一个手机合同一般要18个月的时间,因此这款软件的销售成本是很高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个小公司的纯利润率有15%(已经不低了),那么它一年的利润是二百四十万美元,虽然读者觉得一年挣几百万美元已经不错了,但是因为这个生意不可能成长很快(取决于手机市场的成长),在股市上市盈率(P/E值)平均也就是20倍,那么这个公司的市值最多最多不超过五千万美元。一个价值不超过一亿美元的公司是无法在美国上市的,因此这个公司还没有创办,它无法上市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位同学失败的原因不在技术上,不在他个人的能力,而是题目没有选好。风投喜欢的是所谓的十亿美元的生意(BillionDollarBusiness)。最后,我做风投的朋友建议这位同学找找天使投资人,因为这样一件事做好了还是有利可图的,也许会有天使投资人喜欢投资。
2014-01-13 22:27:30
要做到高回报必须首先选对题目。一个好的创业题目最要紧的是具有新颖性,通常是别人没想到的,而不是别人已经做成功的。很多创业者喜欢模仿,虽然这样也有成功的可能,却不可能为风投挣到几十上百倍的投资回报。比如中国九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做DVD机的厂家,早期的几家挣到了钱,后面的几百家都没挣到什么钱;其次,创业的题目不能和主流公司的主要业务撞车。九十年代时,风投公司对软件公司的创业者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要做的事情,微软有没有可能做?”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回答“可能”,那么风投基金的总合伙人接下来就会说“既然微软会做,你们就不必做了。”如果回答是“不会”,那么总合伙人又会说“既然微软不做,看来没必要做,你们做它干什么?”二零零零年后,风投公司还是对软件和互联网的创业者问这个问题,只是微软变成了Google。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创业的项目和微软和Google这样的公司的业务有可能撞车,那么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除此之外,一个好的题目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这里面要说几句“现成市场”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新兴公司不可能等好几年时间,等市场培养成熟才开始销售。事实上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是技术、产品都很好,但市场条件不成熟。比如当年甲骨文搞的网络PC,从创意到产品都不错,但是当时既没有普及高速上网,更没有强大的数据中心,因此失败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Google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并建立了全球相联的超级数据中心,拉里-埃里森的这个梦想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没有一个小公司能等得起十年。 横向扩展是指产品一旦做出了,很容易低成本的复制并扩展到相关领域。微软的技术就很好横向扩展,一个软件做成了想复制多少份就复制多少份。太阳能光电转换的硅片就无法横向扩展,因为它要用到制造半导体芯片的设备,成本很高,而且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规模,因为全世界半导体制造的剩余能力有限。 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我们前面介绍的手机软件的项目就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它的增长被手机的增长限制死了。 3.必须具有革命性。 我通常把科技进步和新的商业模式分成进化(Evolution)和革命(Revolution)两种,虽然它们的英文单词只差一个字母,意义可差远了。创业必须要有革命性的技术或者革命性的商业模式。
2014-01-14 01:41:21
和投资股市不同,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没有利润甚至没有营业额可言,其估价不能按照传统的市盈率(P/E值)或者折扣现金流(DiscountedCashFlow)来衡量,关键是看今后几年该公司发展的前景以及看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发展到哪一步了。和投资股市另一个不同之处,新创公司因为没有什么业绩可以衡量,创始人和早期员工的素质就变得很关键。一般来讲,一些HighProfile的创始人,比如思科公司的资深雇员和斯坦福的教授,创办的公司容易获得较高的股价。
2014-01-14 01:44:40
一个风投公司要想成功,光有钱,有眼光还很不够,还要储备许多能代表自己出去管理公司的人才。这也是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比小投资公司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前者手中攥着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
2014-01-14 01:45:58
风投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越是成功的风投公司,投资成功上市的越多,它们以后投资的公司相对越容易上市、再不济也容易被收购。因此,大多数想去小公司发财的人,选择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看它幕后的风投公司的知名度。Google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求职者眼中的热门公司了,固然有它许多成功之处和吸引人的办法,以及创始人的魅力,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它是第一家KPCB和红杉风投在同一轮一起投资的公司,在此以前,这两家风投从不同时投一家公司。
2014-01-14 01:52:11
相比其它的风投,红杉风投更喜欢投快速发展的公司(而不是快速盈利的),即使它的风险较大。苹果、Google、Yahoo等公司都具备这个特点。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公司是否有发展潜力呢?根据我对红杉风投的了解,它大致有两个标准: 第一、被投公司的技术必须有跳变(用红杉风投自己的话讲叫做SuddenChange),就是我常说的质变或者革命。当然,如何判断一个技术是真的革命性进步还只是一般的革新,需要有专业人士帮助把关。由于红杉风投名气大,联系广,很容易找到很好的专家; 第二、被投公司最好处在一个别人没有尝试过的行业,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在苹果以前,微机行业是一片空白,在Yahoo以前,互联网还没有门户网站。这样的投资方式风险很大,因为以前无人能证明新的领域有商业潜力,当然,回报也高。这种投资要求总合伙人的眼光要很准。相对来讲,红杉风投的合伙人经历的事情较多,眼光是不错的。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的公司,红杉风投有一些基本要求 1.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得清楚。红杉风投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牌背面的一点点地方写清楚。显然,一个连创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业务将来很难向别人推销。 2.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如果该公司的生意不是十亿美元的生意,就不用上门了。 3.公司的项目(发明、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必须一目了然。 4.要有绝活,这就不用多说了。 5.公司的业务是花小钱就能作成大生意的。比如说当初投资思科,是因为它不需要雇几个人就能搞定路由器的设计。让红杉风投投资一个钢铁厂,它是绝对不干的。 对于创始人,红杉风投也有一些基本要求 1.思路开阔,脑瓜灵活,能证明自己比对手强。 2.公司和创始人的基因要好。当然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成立的三个月中形成,优秀创始人才能吸引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奠定好的公司的基础。 3.动作快,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败现有的大公司。刚刚创办的小公司和跨国公司竞争无异于婴儿和巨人交战,要想赢必须快速灵活。
2014-01-14 02:22:30
诺威格定理决定了在一个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的财源,才能做到长盛不衰。到目前为止,开拓新的财源有效的途径只有两条,而胡乱的尝试倒有无数多种。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包括“扩展”(Leverage)现有业务和转型。
2014-01-14 15:37:27
一个公司和一个人一样,改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当它涉足一个过去它不熟悉的领域,就好比一个已经养尊处优的四十岁的人重新走入课堂去和一群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起从头开始读书,学习起来比没有负担的年轻公司要难得多。更何况,年轻的公司没有退路只有向前进,而成熟的公司总有它传统的业务可以依赖,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退缩。
2014-01-14 19:47:20
在一个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刚刚形成时,它总是有多个可以互相抗衡的竞争者。但是,一旦有一家主导公司出现,它就可能成为该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把它变成在商业上难以抵消的优势,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在信息工业产业,这个过程通常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但是,一旦一个公司占有全球一大半市场时,它就不得不寻找新的成长点。而这时的跨国公司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公司了,它固有的基因使得它的转型十分艰难。如果它能够幸运的转型成功,它将再次获得新生,否则就会被技术革命的浪潮淘汰。
2014-01-14 20:00:28
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唯一一个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它的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长期以来并列美国第一,它的法学院仅次于耶鲁大学排在第二,它的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也是第二名,斯坦福医学院也在美国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国其它大学都显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鲁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
2014-01-14 20:33:38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能从政府拿到大笔研究经费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和从工业界拿经费相比,拿政府的经费有很多好处。首先,美国政府的资助一般来讲强度较高,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一样,无需格外说明。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容易交帐得多。比如搞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拿了八六三的大额经费要做识别系统,而在美国只需要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算法,证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会像李开复博士那样真正开发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美国从来没有中国的科研鉴定会。)NSF和DARPA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机构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它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让科学家们能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研究本身。这是美国能够在科技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毫无疑问,很多大学教授,乐于接受这样的项目,他们既可以专注于做学问、多发表论文,又可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响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长期大额的政府合同,比如我已经多次提到的著名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贾里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经费常常是系里其它教授经费的总和。久而久之,他们和政府互相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自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国政府的NSF和DARPA等科研经费一般资助的都是工业界不愿意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许多项目。这些研究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商业价值,有些可能永远没有商业价值,由政府出钱来资助这些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对搜索技术研究的资助,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盈利的技术。几周前我接待了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Google,在最后的提问时间,一位官员问美国是否对Google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和照顾,在场的Google副总裁回答,她觉得Google作为一个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从政府得到特殊的关照。需要政府帮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阳能公司。 即使是在工程领域,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应用面非常窄,有时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读,更不用说有商业意义了。贾里尼克教授讽刺这种现象是“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美国对政府研究经费管理很严,严格禁止拿一个项目的经费去资助自己其它研究项目,即使经费有结余,教授们也不可能用它来研究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于是,拿了足够多政府经费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应用课题了,更不要说自己去开办公司了。久而久之,在美国东部的著名大学里就营造了一种清高的风气,大家比谁获得的政府经费多,谁的研究论文出的多,谁的研究成果理论水平高。教授们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学校的博士生们在学校时做实验、写论文,毕业以后接着当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实验室做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有美国最好的电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系,但是麻省当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完全是对的,但是这种研究对创业帮助不大。 斯坦福大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相对比东部的名校少,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斯坦福大学守着硅谷,从工业界拿的钱比任何一个同样规模的东部大学不知多多少倍。从公司拿钱一般来讲强度不会有政府那么大,而且还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项目甚至无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所以美国东部名校的很多资金充足的教授不屑于和工业界打交道。
2014-01-14 20:34:56
但是,从工业界拿钱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接工业界的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凡是和导师接过公司项目的读者对这点都会有所体会。这样用工业界的钱,斯坦福就培养和锻炼了很多技术上的全才,他们从设计并实现一种产品到项目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好处,不过是把原来可能当教授的年轻人培养成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而不是工业界领袖和创业者。其实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并且为工业界做研究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看清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找到新的机会。这个潜在的好处对于年轻的学生甚至比资深的教授们更明显,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斯坦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开发,它本身是一个工程性强但学术性弱的题目,MIT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题目的。但是,一般的网络设备制造公司因为局限于现有产品也不会动脑筋去发明一个通用的路由器,这样波萨克和勒纳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发明了一种通用的路由器,并且因此而创办了思科公司。再比如DSL的发明和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用于DSL的编码方法早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大家不过是发表几篇论文制定一些标准而已。而同时工业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厂家还在为将传输率从14.4K提高到28.8K费脑筋,它们本身没有可能做到质的提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约翰.查菲,当时还是斯坦福年轻的助理教授,他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来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查菲,当时已经是信道编码的世界级专家,他比工业界的任何研究员都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一直接受工业界研究经费,比绝大多数教授更会做实际的东西。在理论上查菲完善了DSL的编码方法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标准,同时,查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办起了Avanta公司,真正实现了DSL取代拨号上网这一跨时代的变革
2014-01-14 20:55:07
高盛由于有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波克夏哈萨韦公司支持,应该没有问题了。
2014-01-14 21:15:12
我常常和别人讲,错过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车,就像一百五十年前错过美国发展一样可惜。
2014-01-14 21:40:17
由于美国严格限制共同基金公司做空股票和期货,很多华尔街的大鳄觉得这些规定限制了自己炒作的才华,于是办起不是出于投资目的而是专门靠炒作而挣钱的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规模较小,全球只有一万五千亿美元的规模,但是由于它们可以卖空股票、期货和货币,并且可以通过借贷用自己码金(Margin)几倍甚至几十倍地买多和卖空一支证券或商品期货,因此它们的力量不能低估。索罗斯等人的量子基金在 1998 年几乎要了东南亚国家的命,虽然索罗斯本人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文艺复兴技术公司是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平均年收益超过30%,高于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
2014-01-15 18:28:51
1999 年,在美国上市成风的高潮年代,作为私营公司长达百年的高盛自己也上市了(历史证明,当一些根本不需要资金的、长期私有的大公司也通过上市捞一笔钱时,股市就到了几年顶部
2014-01-15 21:00:46
在上市前,百度需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承包商。百度需要和多家承包商洽谈,找到一个自己中意的。而在谈判中,关键要谈清楚三件事。 第一,在上市的一瞬间百度总的市值值多少钱。由于在此以前百度是私有的公司,它的股票没有在市场上交易过,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个公司到底该值多少钱。百度当然希望把自己作价越高越好,而承包商则希望作价适中。作价太高,它们一来无法保证百度的股票全部被认购,而且它们大量的以上市价核算的百度股票期权获利甚微。作价太低,它们将拿不到什么佣金。佣金是承包商旱涝保收的钱,而它们得到的期权却未必能够最终变成利润,比如黑石公司上市时的期权基本上如同废纸。那么是否替百度作价高的公司就一定好呢?这并不一定,因为承包商的影响力对上市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后,百度选择了由高盛(亚洲)和苏黎世信贷第一波士顿领衔做主要承包商,Piper Jaffray 会衔。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很好地平衡了公司估价和承包商影响力,并且保证了百度股价的平稳。Piper Jaffray 很小,它的作用可以忽略。选择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最大好处是,这两家投资银行不仅没有散户,连小的机构都没有。这样,就不可能有任何散户和小的机构可以按上市价拿到百度的股票,所以中小投资者要想购买百度的股票,只能从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大客户手上买。而众所周知,大客户一般比小客户更倾向于长期投资而不是短线炒股套利。因此百度上市后,市场上几乎不可能有股票流通,在相当长时间里,股价肯定看涨。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司内部的股票必须在 180 天后才能到市场上交易(相当于中国的大小非解禁)。凡是做过股票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公司内部股票解禁,股价都会暴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不管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头几个月股票被炒得多高,等到创始人和员工可以卖时就贬得一钱不值了。百度找高盛和苏黎世信贷上市,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因为在前 180 天里,市场上几乎没有可流通的股票,广大的散户都得等到 180 天后,才能从创始人、投资者和员工手里大量购入。相反,如果百度找到美林等二流的承包商,虽然作价可以高一点,佣金可以低一点,但是由于美林等公司客户常常是众多的散户,这些散户稍微有利可图就会抛售百度的股票,因此对于对于稳定百度的股价反而不利。等到 180 天后李彦宏等人被允许出售股票时,股价已经大跳水了。 和百度相反,中石油在香港的上市堪称败笔。首先它作为全球最大的融资行动,却选择了一家二流的承包商瑞士联合银行和不入流的中信。瑞士联合银行虽然是瑞士最大的商业银行,但是其投资银行的水准却比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相差甚多,甚至不如它的同胞公司苏黎世信贷。这两家承包商为中石油作出了天价的融资股价,以至于长期持有它的巴菲特马上套现。两家的客户中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包括机构),当他们幸运地分得一些中石油的股票后,在上市的当天就抛售给了更小的散户。虽然中石油在上市的当天创下世界股值最高的公司的记录,但是不到半年就跌破了发行价。等到中石油自己手上的股票解禁时,已经卖不出多少钱了。
2014-01-15 21:02:51
第二,上市公司融资多少。一般来讲,当确定了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的基本价值后,那么要上市公司就需要和承包商协商融资的额度。一般来讲,只要能卖出去,承包商倾向于多融资,这样它可以多拿佣金,而且可以打压上市价。而对于想上市的公司来讲,融资太多会过度稀释股权,使得公司的总市值变小,融资不足则无法保证今后发展的资金。具体到百度,当时高盛等承包商按照 300 到 400 的市盈率,为它估价在六到七亿美元之间。后来由于网络搜索在 2005 年非常热门,百度首发(IPO)股票认购量超过发行量的十倍,高盛等承包商同意将百度的市值提高到了八点六亿美元。当时百度有两千八百万股,这些股票属于投资人,创始人和员工,一起称为原有股东。假如公司想融资两亿美元,那么原有股东的股值就只剩下 8.6-2=6.6 亿美元,每股的价钱在 23 美元左右。如果百度只融资两千万美元,原有股东的股票还可以值 8.6-0.2=8.4 亿美元,那么每股值 30 美元左右。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金,但是原有股东的利益损失很大。在后一种情况下,原有股东过于吝啬,使得公司错过了很好的融资机会。最后,百度取了个平衡,它在上市时将增发四百万股,融资 1.1 亿美元,因此每股最后定价 27 美元。 融资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危害的。过度的融资不仅导致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由于在短时间里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的危害也很明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融资不足而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2000 年有两家规模和水平相当的语音识别公司在美国上市,第一家 Nuance 融资近两亿美元,基本保证了它安全度过 2001-2003 网络泡沫破碎后的艰难时期,第二家 SpeechWorks 融资不到一亿美元,到 2002 年它已无足够的现金继续运营下去,只好在这一年被低价收购。这里面融资的成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 10% 到 25%。
2014-01-17 09:39:42
美国政府很少帮助企业,尤其不会帮助已经成功的企业。但是,欧洲一些政府则不同,它们会比美国政府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银行也更积极地给大企业贷款。芬兰政府对诺基亚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支持却并不是像中国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看似无形的却又非常有效的支持。
2014-01-17 09:51:40
基因决定定律中讲到,在一个大公司内部,现有部门的主管因为为公司带来了利润会有很大的发言权,会自觉和不自觉地阻挠新产品部门的发展。为了顺利转型,公司在开发新的产品的同时,必须痛下决心把旧的分离出去。因此,当软盘、磁带和其它计算机存储设备成为发展慢、利润低的产品时,3M 果断地将这个部门分离出去单独上市
2014-01-17 10:24:24
到 2007 年底,GE 是美国(可能也是全球)仅有的五个信用评级为 AAA 的公司。这里面有三个是债券保险公司,它们因为为次贷担保损失巨大,已经无法维持 AAA 的评级了,另外的一个是巴菲特的波克夏.哈萨韦公司。AAA 是什么概念呢?这是美国州政府信用的最高级。美国最大的几家商业银行,包括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信用评价不过是 A+ 到 AA。而中国的几大国有银行的评级为 BAA 左右,还达不到 A。GE 的信用是它上百年积累的结果,而一个暴发户式的公司很难有这样好的信贷评级。(注释:GE 和波克夏.哈萨韦的信用终于在 2009 年 3 月被降级成 AA+,至此世界上 AAA 信用的公司全部消失了。但是 AA+ 的信用度依然比美国很多州政府的信用度还好不少,比如加州政府的信用度只有 A+。)
2014-01-17 10:38:36
在商业上,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型,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多次提到了它的重要性。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多成功的 IT 业巨头,在商业模式上都有创新。 以 AT&T 来讲,在十九世纪末它就懂得只收服务费而不收高得吓人的安装费,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业模式的革命。正是因为为用户免去了大部分安装费,才使得美国的电话在几十年里就普及到所有的家庭。中国电信不懂这个道理,一笔高额初装费的门槛拦住了大部分有心安装电话的人,直到十年前这个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 英特尔的崛起固然主要是半导体技术进步的因素,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它也有创新。在 IBM 主导计算机产业的时代,计算机的每一个部件都是自己开发的。IBM 如此,DEC 和惠普也是如此。假如四十年前开发一个 CPU 芯片当时需要一千万美元,这三家就花掉了三千万美元。这时英特尔站出来说,我花一千万美元开发芯片,然后按每家五百万卖给你们,IBM、DEC 和惠普都觉得比自己开发要便宜,于是便接受了。而英特尔的处理器卖了三家后收入一千五百万,除去成本还盈利五百万,于是便发展起来了。 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外行也一眼能看清楚。AT&T 和英特尔在商业模式上的变革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相反,如果一种商业模式几个小时都说不清楚,那么它要么根本不对,要么是在骗人。巴菲特最近讲这样一件事,前两年一家金融公司向他推销金融衍生产品,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了它们上百页的商业报告书(Prospectus),仍然搞不懂这个金融衍生产品是如何运作和挣钱的,最后它得出结论这里面一定有鬼。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红杉风投对于那些几分钟讲不清楚商业模式的创业者,都会婉言地劝走。 微软和甲骨文的商业模型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只有三个字—“卖软件”。读者也许会问,难道以前软件不是是卖的。的确,以前的软件还真不是卖的。(当然,也不是盗版的。)以前在 IBM 时代计算机公司软硬件都开发,软件的价值要通过硬件实现,没有单独的软件公司。IBM 是把软件的价钱搭到它每年收的服务费中。这种服务费很像保护费,需不需要服务都是要收的。甲骨文公司改变了这个收费方式,它向用户一次性收取软件费,然后用户有事找它,没有事就不用再交服务费了,这样用户的成本就降低了,甲骨文的数据库就抢了IBM的市场。苹果公司也许是出现得太早,沿用了 IBM 那种软件价值通过硬件体现的商业模式,最终在微机领域输给了卖软件的微软。 反过来没有好的商业模型的公司一定长久不了,互联网泡沫时代的诸多网络公司都是如此,虽然也开发了一些技术和应用,但是不知道自己怎么挣钱,因此兴起得快,衰亡得更快。 在所有商业模式中,最理想的就是能像印钞机那样自动挣钱的模式。我们在这一章中介绍三个成功的模式,Google 的广告系统,Ebay 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戴尔的微机直销系统。
2014-01-17 10:46:12
最初的传媒广告业的运作过程大抵如下。一个媒体必须有一个广告部门,它其实是一个销售部门,它负责把报纸(或者网站)的版面和广播、电视的时间销售给做广告的客户。它的成本有三项。第一,运营的费用,比如报纸的成本、印刷费和发行渠道的成本;第二,批发或者零售的费用,包括给广告批发商让利或者支付广告销售人员的工资等;第三,订单处理,各种对于广告订单的管理和安排如何刊登或者播放广告。这三项成本除了第一项外,其实主要都是人工的费用。这种商业模式效率较低,对于大的媒体来讲,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份收入,就要添加一些人工,因此成本下不去,利润率不可能很高,市场扩张也不会很快。对于小的媒体来讲成本更高,它们不可能养活三个部门专门负责上述三件事,因此它通常只能从广告批发商那里拿广告,而不能做直销。而对于做广告的人来讲,这个模式使得在(全国性)大媒体上做广告的门槛很高,因此小商家做不起读者观众很广的电视和报纸广告,只能在当地小报纸和电台上做一些广告,业务也很难跨地区发展。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在运营上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广告业的运作方式。首先,它也有公司运营的基本费用,比如服务器和带宽的费用,相对于报纸纸张的成本和印刷的费用,其次,它的广告营销部门完全和传统广告业一样,要么是靠自己的员工拉广告,要么是委托广告批发商找广告。(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是支付自己人工资高还是支付给中介的佣金高。)第三,在订单处理和投放上基本还是手工方式。虽然雅虎采用数据库管理它的所有广告,但是,广告如何投放,在它那一类网页,网页的什么位置都是半手工的工作。因此,虽然雅虎公司和微软的MSN的在网络技术上很不错,它的运营效率可能比传统报纸媒体高一些,但是运作的方式实际上还是传统传媒的翻版。 Google 虽然被分到和雅虎同一类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它的广告模式和雅虎有本质区别。作为一个公司,Google 当然也有运营的基本开销,包括数据中心的开销和带宽的费用,这是谁也省不了的。但是,Google 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第二种和第三种广告的成本。这样,Google 不仅仅在关键词广告匹配的技术上领先于对手,更关键的是它的商业模式比包括雅虎和微软 MSN 传统广告业领先了整整一代。这样,它在商业上实际上是用“洋枪洋炮”对雅虎和 MSN 的“大刀长矛”
2014-01-17 12:08:09
近十年电子商务发展的统计表明,电子商务在整个零售商业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呈直线发展的事态(见下图),从十年前的百分之零点六,上升到今天的百分之三。到2008年第二季度,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季度1350亿美元的规模。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2008年,电子商务的营业额也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而商业零售的同期增长只有1%。在快速发展了十年后,电子商务也不过占到了零售业的3%,因此它的前景依然十分看好。Ebay从1998年上市到2005年,它不仅营业额和利润一直好于华尔街的预期,而且是唯一一个股票回报率一直超过大盘的公司。1998到2005年美国股市经历了大牛市到大熊市再回到牛市的过程,像思科和苹果这样的明星科技公司,在牛市中比大盘表现好,而在熊市中跌得比大盘还要快,而像波克夏哈萨韦这样保守的公司,虽然在熊市中非常抗跌(实际上在2001到2003年美国股市下滑三分之一时,它还在增长。),但是在1998-2000年的牛市时它的表现并不好。Ebay是唯一能够在那七年中一直表现良好的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而在整个电子商务中,Ebay的商业模型又是最简单有效的
2014-01-17 13:09:21
一个传统的制造业需要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七个环节才能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当然,产品需要市场推广和广告推销。)一个企业或者投资人,需要先投入资金,然后经过这么一大圈才能挣到钱。所有的公司总是在尽可能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以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率。六十年代,日本人在将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的概念扩展到仓储运输和整个加工制造中,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在很多日本工厂里,没有库存零件,当第一批零件用完了,第二批已经用汽车送到,而第三批正在路上,第四批在上家的流水线上。同样当产品一下流水线,开往港口的汽车已经准备装货了。这种高效率,使得“日本制造”打败了美国和欧洲制造,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欧美日大公司开始在东南亚和中国建工厂,将加工制造这个环节的成本压到了最低。 其实,最聪明的办法是直接减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环节,这样资金从投入到收回最快,利用率最高,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计算机制造商戴尔(Dell),它将上述七个环节减少到两个,使得它打败各家兼容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 戴尔公司以它的创始人麦克戴尔名字命名。戴尔和盖茨、乔布斯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读完大学的创业者。和中关村无数攒PC的人一样,戴尔1984年还在奥斯丁的德州大学读本科时就开始攒PC机卖。一个暑假他挣了一辆宝马汽车,尝到攒PC机甜头的戴尔干脆退学专职攒PC,并且成立了戴尔公司。戴尔公司相比当时的IBM,甚至兼容机的龙头老大康柏(Compaq)没有什么技术优势可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C机起步时,比戴尔大的兼容机公司不计其数。但是戴尔在商业模式上改进了传统制造业从设计到销售的过程,使得戴尔计算机的价格比其竞争对手低得多,市场占有率渐渐成长起来,到2000年终于成为美国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 和很多制造业外包一样,戴尔为了降低成本干脆不设工厂,而由东南亚主要是台湾的OEM工厂加工。这样,它就不需要投入资金于建工厂和维持工厂的开销。接下来,戴尔干脆将产品设计也外包了。自己攒过PC机的读者会知道,PC机的设计其实没有什么学问,和搭积木差不多。至于原料采购,戴尔每年和英特尔、AMD、Seagate等几家主要PC的芯片和配件生产厂商谈好协议,由这些公司直接将货发给那些OEM厂,便省去了原料采购和一半的仓储运输的环节。(计算机成品从OEM厂到顾客的仓储运输现在尚未省去。)最后,戴尔在销售渠道上做文章,将批发和零售商的利润降到最低。 像计算机这样的产品,过去设计、制造和销售(包括市场推广)分别占售价的三成、三成和四成。也就是说零售价在一万人民币的微机,制造成本只有三千元,开发成本也大致这么多,而广告和批发零售的耗费和利润占掉了四千元。现在戴尔把开发和制造的成本压到了最低,现在开始打批发和零售商的主意了。戴尔一直坚持直销,它基本上不设批发商,在很长时间里也很少通过零售商分销。戴尔有自己的销售人员负责向企业级的大客户推销产品。而对于个人和小企业,戴尔以前只提供电话订购、邮购和网上订购等购买方式。近几年为了和惠普争夺市场份额,戴尔才通过沃尔玛和Costco等连锁店出售电脑。戴尔的直销方式很简单,它像顾客发放各种配置的计算机的价格表,上面个人计算机的价格比其它品牌计算机的零售价会低很多。很多顾客会被它的价格吸引,打电话或者上网选一个型号并提供给戴尔自己的付款方式就行了,整个过程不需要五分钟时间。戴尔得到的订单,直接通知它在台湾和中国的OEM工厂。工厂每天在生产线生产出订单数量上的计算机,然后按照戴尔提供的地址发货。这些成品计算机根本不需要经过戴尔就到达了顾客手中。这样戴尔将仓储运输的另一半也省掉了,因此戴尔根本不需要有仓库。上面戴尔这种直销方式不仅省去了批发和零售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而且在价格上非常透明,也省去了个人消费者讨价还价的麻烦。戴尔开发了一个在线的订购系统,在一头顾客在上面填自己要买的计算机配置和个人信息,另一个自动通知工厂生产和发货,利润就自动流入戴尔公司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印钞机式的商业模式。戴尔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牢牢控制住订单处理和零售(主要是市场推广)这两个环节。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p9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p18 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一直千疮百孔的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IBM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OS/2 的项目。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如果去过IBMAlmaden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 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见下图)。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盖得实在太贵,在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p21 IBM 实验室迄今为止有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1993 年郭士纳上台后大量削减研究经费,很多人离开了IBM 去华尔街。其中很多人,主要是一些数学很强的科学家,去了后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文艺复兴技术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并撑起了半个浪潮之巅(On The Top of Tides)20公司。可见科学和金融也是相通的。文艺复兴公司迄今为止二十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每年37%,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这二十年来,两个公司的总回报率分别是200 倍和20 倍,而标普500 指数是6 倍。IBM 实验室第二次大变动是在最近几年。现在,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因此一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不得不离开。对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p27 。乔布斯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学习,并且能把得准时代的脉搏。经过十几年磨练的乔布斯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他已经认识到了苹果封闭式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法和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做了两件事,他在苹果的微机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Free BSD 作新的苹果操作系统的内核。这样相对开放的体系使得全社会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很容易地为苹果开发软件。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为苹果找到PC 以外的成长点,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当年斯库利的观点。
p47 毫无疑问,乔布斯不经意的错误等于告诉了盖茨今后个人微机操作系统发展的方向。我想,如果乔布斯年龄大上个二十岁,他不会犯这个简单的错误。我在学校的老板贾里尼克院士以前在IBM当任要职,因此我们经常去IBM作报告,每次去以前贾里尼克都要确认我们报告的每一页内容是已经公开发表过的。原因很简单,IBM 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可以用比你还快的速度将你没有发表的想法实现、申请专利并发表。在这次双雄会上,乔布斯犯下的错误有两方面,首先,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在今后整个微机工业中的重要性,否则他不会过早地给别人看他还没上市的设计;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这个人看。
p52 苹果失去地利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信息领域的摩尔定理和安迪-比尔定理。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规模上万亿美元,绝不是一家公司能吃得下的。诚然在这个领域生态链的不同环节需要垄断,但是各个环节之间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整个计算机工业形成这样一种默契,由软件更新带动硬件更新。在更新软件时,软件公司先得到发展,但是,旧的硬件很快会显得性能不够。这时,用户不是抱怨软件做的不好,而是去更新硬件。这才使得诸多硬件公司得以快速发展速度,众人拾材火焰才能高。苹果既做硬件又做软件,很难平衡两者的速度。软件做得太快了硬件就跟不上,硬件做的太快了有没有合适的软件可用。在历史上,苹果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来时速度就已经落后了;还有几款比如早期PowerPC 推出来时速度奇快但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另外,要用户每几年更新一次计算机价钱不能太贵,苹果机的价钱大部分时候是IBM PC兼容机的两倍以上,一般个人用户用不起。概括地讲,一个公司再强也拗不过客观规律。
(网景对于微软就如同微信对于Google)
最后,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
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
p55 盖茨首先做到了保守和冒险的平衡。盖茨和苹果争霸操作系统时,采用了最保守的做法,靠落后的DOS,靠十年的持久战取胜。如果盖茨冒冒失失地,大张旗鼓地开发宣传图形操作系统,那么,不但事倍功半,就连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都会对微软失去信心。我们以后会看到,雅虎前CEO塞缪尔是如何大张旗鼓地吹嘘雅虎的新项目帕拿马,从而断送雅虎的。另一方面,盖茨在起家时,包括微软成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惯用冒险的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抢的先机。1980年,盖茨到IBM去推广自己作的BASIC解释器,在那里了解到IBM需要一种微机的操作系统。盖茨给IBM推荐了DR公司,但是DR和IBM公司在价钱上谈不拢。IBM又回过头来问盖茨是否可以做类似DR-DOS 的东西,盖茨非常聪明地从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SCP买下了DOS,但是没有讲其实是IBM要,所以买价只有区区七万五千美元(也有说是五万元)。而盖茨再卖给IBM 时,只收版权费,不卖源代码。这样盖茨就控制了微机的操作系统。盖茨以后干脆多次打擦边球,仿制甚至抄袭别人的东西,使用这种做法使得微软避免了很多漫无目的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败,因为别的公司已经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了他。
p58 。这一年,日耳曼人开始发难,罗马帝国派大军出征,但是在条顿堡(Teutonburg)森林被日耳曼人全歼,至此,罗马帝国的扩张结束。罗马帝国以后还不断
地打胜仗,但是其疆土的没有超过奥古斯都时代
p62 在2000 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
p66 思科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这样本来想离开思科出去创业的人也就不用麻烦了,接着上自己的班,只是名以上换
了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些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那么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的钱,没有额外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调动了各种员工尤其是早期员工的积极性,也避免这些员工将来成为自己的对手或者加入对手的阵营。
p78 塞缪尔走了,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雅虎。他的继任者首席财务官德克尔虽然是一位财务高手,但是对互联网行业的认识实在难以恭维。她留给所有投资者的一个笑柄是创下了出售Google股票的最低价。作为Google的投资者,雅虎拥有相当多的Google原始股,包括Google上市前又给了雅虎两百七十万股。德克尔居然以低于Google 上市价(85 美元)的价钱82.62美元在Google 上市前私下卖给了投资公司。这个低价始终没有人能接近过。这件事本身不仅说明德克尔对互联网市场一点感觉没有,而且作为公司第一把手的大局观很差。出身华尔街的德克尔应该深知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常用的对冲(hedge)手段。在具体到Google的股票上,雅虎的做法应当是持有,因为如果Google 失败,股票跌到零,雅虎在整个互联网就没有了对手,损失掉Google 的股票无非是小的局部损失,但赢得的是整个互联网。反过来,如果Google股价倍增,说明相对来讲雅虎业绩在下降,这时再卖掉Google的股票可以成倍的得到现金,再回来和Google 竞争(如果雅虎把Google 的股票持有到今天,超过40 亿美元,这笔钱比雅虎从成立至今运营利润总和还多50%)。现在,雅虎交到了德克尔手里,它的前景堪忧。
我们前面提到的IT 行业的浪尖上的公司,除了后来分崩离析的AT&T,每家都有最优秀的领导人,比如IBM 的郭士纳、微软的盖茨和鲍尔默、英特尔的格罗夫和思科的钱伯斯。但是,雅虎现在却一位这样的领袖。
p80 塞缪尔看到了雅虎在技术上的缺陷,试图把它重塑造成一个技术公司,但是这又谈何容易。让它和当今最有活力的技术公司Google拼技术更是勉为其难。Google对技术的重视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作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以及Google另一个创始人布林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在Google,工程师的地位非常高,最高级别的写程序的工程师可以享受全球副总裁的待遇,这一点不仅在雅虎办不到,可能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到。
世界上没有一个公司不强调对技术的重视,但是,有的公司是挂在嘴边,只有少数的公司落在实处,Google 显然是后者。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是否愿意为自己的公司尽全力,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被重视了。重视一方面体现在收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在公司有多少发言权。当然一个公司总的发言权是个常数,技术部门的发言权大了,必然有的部门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在很多传统的公司,包括雅虎,相对来讲市场部门、产品部门的发言权较大,而工程部门的发言权较小。而Google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提高工程师们的工作效率,Google在很多小事上想得很周到,比如Google的每个工程师可以得到两个崭新的24 英寸的液晶显示器和一个高性能的主机,外加一个最新的笔记本电脑。
两个公司在技术上的竞争,除了人的竞争,就是执行力的竞争。Google 由于它宽松的工
作环境很对技术人员的胃口,不仅使得它在人才的争夺战上有别的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使得它的效率比同类公司要高。大公司提高效率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免费午餐这么简单,首先要能打破山头,打破部门界限,协调合作。Google 一方面是全世界单位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它对雅虎有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在将研究结果转化成产品上,也是被认为是全世界做的最有效的,因为它的科研和开发部门本身就是合一的。雅虎花很大力气打造了研究部门,但是采用了过去贝尔实验室那种科研和开发分家的做法。科研人员有时甚至无法从产品部门拿到真实的数据做实验。
p81 1.雅虎摊子铺得太大。对于每个人都想做一切事情并扮演所有角色。每个项目蜻蜓点水,资源薄薄地摊了一大片,就像抹花生酱。公司里各自为政,很少为一个清晰明了的战略进行合作,而是为所有权、策略和战术争论不休。
2.整个组织内大量的资源浪费。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极其官僚的组织架构内——虽然它在
创立时是出于好意。对于许许多多员工而言,都可以找到一个在职责上高度雷同与重叠的同事。
3.缺少决策能力,因为没有清晰的权力划分,使得决策要么无法制定,要么错失良机。
因为没有明晰而专注的眼光,没有将权力划分清楚,我们没有制定决策的宏观视角。
p108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一类是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领袖人物,另一类是出点子的谋臣,像郭嘉、诸葛亮。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16-20 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著名的语音技术公司Nuance 的共同创始人麦克.科恩(Mike Cohen)博士跟我讲,创业是一件极麻烦的事,创办一家公司的初期,小到安装一个传真机这种杂事都得自己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挣钱,就去搞网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败的。
•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
模型(Business Model)。Ebay 和谷歌的成功很重要地在于它们很早就找到的好的商业模型。
但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有时比发明一项技术更难,即使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在这上面也经常栽跟头。成功投资谷歌、太阳和Ebay 等公司的风投之王KPCB 也在毫无市场前景的、很酷的产品“Segway”上浪费了几千万。(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说明为什么Segway 没有出路。)我一直不看好Web 2.0 的原因也是它们至今没有好的商业模型。
• 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通常,办起一个公司并不难,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做到
盈利就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路要走,不免要遇到数不清的岔路,任何一次错误的选择都可能使原本看上去不错的公司运营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因为小公司对抗大公司时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误的。执行力是保证正确的决定能够最终实现的因素。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CEO ,就是这个目的。
•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
好不好,很多很有前途的公司因为创办的时机不对,也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而夭折。比如2000 年成立的公司就鲜有成功的。这样,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就凤毛麟角了。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 共同
创始人柯岩博士对我讲,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运气。
p110 。按规定,一个雇员工作满一年就能按期权的价钱买下股票(这个过程叫Exercise ),因此形成了一种在某公司工作满一年,拿到股票期权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风气。如果说风险投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成本,那么很多硅谷雇员这是分散他们的生命来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两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员工也就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生活压力使然。
p151 1、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这里面要说几句“现成市场”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新兴公司不可能等好几年时间,等市
场培养成熟才开始销售。事实上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是技术、产品都很好,但市场条件不成熟。
比如当年甲骨文搞的网络PC,从创意到产品都不错,但是当时既没有普及高速上网,更没有强大的数据中心,因此失败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Google 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并建立了全球相联的超级数据中心,拉里•埃里森的这个梦想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没有一个小公司能等得起十年。
横向扩展是指产品一旦做出了,很容易低成本的复制并扩展到相关领域。微软的技术就
很好横向扩展,一个软件做成了想复制多少份就复制多少份。太阳能光电转换的硅片就无法横向扩展,因为它要用到制造半导体芯片的设备,成本很高,而且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规模,因为全世界半导体制造的剩余能力有限。
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我们前面介绍的手机软件的项目就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它的增长被手机的增长限制死
了。
3、必须具有革命性。我通常把科技进步和新的商业模式分成进化(Evolution)和革命(Revolution)两种,虽然它们的英文单词只差一个字母,意义可差远了。创业必须要有革命性的技术或者革命性的商业模式。
p159 对于创始人,红杉风投也有一些基本要求1.思路开阔,脑瓜灵活,能证明自己比对手强。
2.公司和创始人的基因要好。当然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
在成立的三个月中形成,优秀创始人才能吸引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奠定好的公司的基础。
3.动作快,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败现有的大公司。刚刚创办的小公司和跨国公司竞争
无异于婴儿和巨人交战,要想赢必须快速灵活
(作者从利润角度分析了通用汽车出售休斯的失败,但通用高层更多是考虑政治收益)
p204 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10% 到25%。
p206 那么一个上市的科技公司只要盈利,是否就可以忽视华尔街对自己股票的打压而专注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呢?事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要想不受华尔街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上市。这就是Google 在盈利很久以后迟迟不肯上市的原因。一些很有潜力的上市公司因为某种原因,受到华尔街长期打压,这时,私募基金会出钱将该公司流通的股份全部收回将它变成私有公司,经过包装后从新上市,这时新的公司常常就会从华尔街的弃儿变为宠儿。著名的计算机硬盘公司Seagate 就经历过此过程。
p208 也许有些读者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微软提出收购雅虎后,自己股价会大跌。难道这不是微软强化它在互联网领域地位的“好棋”吗?微软股价下跌的原因是华尔街不看好微软收购雅虎以后的前景。事实上华尔街对微软在MSN上长期赔钱一直不满。华尔街更希望看到的是微软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软件业,保持高利润,而不是不断用从软件上挣的钱去补贴MSN 这个无底洞。单纯从投资的角度讲,华尔街希望微软和Google 各自分好工,前者专心做好操作系统而后者负责互联网广告业。这样,两家的利润率都会很高,它们这些投资者挣钱自然就多。
反之,如果这两个IT 巨头都入侵对方的领域,它们竞争的结果必定使得双方的利润都受到打压。显然如果这个并购实现,那么新的微软必将和Google 针锋相对地竞争。考虑到它和雅虎在对Google 竞争的弱势地位,以及微软整合雅虎的难度,微软必须在合并后大量投入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竞争,这样微软的利润会下降,这是华尔街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Google 绝大部分流通的股票都在华尔街大的投资公司和基金中,而不是个人投资者手中,因此华尔街要保证它们在Google 投资的回报,也不希望微软不计后果地盲目收购。(注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雅虎的新董事会担心公司不能挺过这次危机,请走了杨致远,开始积极寻找收购的可能性,这已经是后话了)
p229 在双击公司的广告商业模式中,它的订单处理和投放完全是自动的,因此它比传统广告方式进了一步。但是,双击公司在广告投放过程中无法得知网站的内容和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因此它的广告投放完全是随机的,广告效果非常不好。虽然双击公司试图通过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定位读者群,但是被一家保护用户隐私的机构告上了法庭,并且赔偿了上千万美元才得以和解,因此它便不再试图做任何针对特定用户的广告投放了。(这个官司影响深远,它使得所有社交网站无法利用用户信息做广告。)
Google 公司的搜索广告在投放上和双击公司一样,完全是自动的。不仅如此,Google 公司的搜索广告根据搜索的关键词来决定广告的内容,广告的针对性很强,效果比双击公司的随机广告高了一个数量级。对于向网页投放广告,虽然没有搜索关键词,但是Google 从网页的内容中提取关键词,依然能够保证广告内容和网页内容相关。
Google 比双击公司另一大改进之处在于打造了一个自动接纳广告的系统,从而基本上省
去了广告销售这一成本。不管什么人想在Google 上做广告,只要在Google 的网站上填一张表,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和广告的内容,再告诉Google 每天愿意付的广告费即可。为了方便做广告的商家了解广告的效果,Google 有一套自动的模拟系统,告诉商家它的广告每天可以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点击。(商家可以推算出每次浏览或者点击的广告费。)为了让商家对Google 关键词广告的效果满意,Google 按广告点击量,而不是广告显示的次数收费。
毫无疑问,广告商都喜欢这种收费方式,因此很多公司和个人就从其它广告媒体转到Google上来了。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第一章 AT&T帝国余辉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第二章 蓝色巨人(IBM)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 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 毫无疑问, 保守使得 IBM
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
即使他们已经离去除了正常的生意, IBM 还将它的打孔机,制
表机等等设备大量地卖给了德国纳粹政府。IBM 从没有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IBM 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的磁盘操作系统 (DOS) ,转手卖给了 IBM。
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 CEO 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
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 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IBM 在百年来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在
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
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
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微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
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
技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
技术革命。 第三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 苹果到了几乎被人遗
忘的地步。好在它像艺术家一般的创新的灵魂未死,并且在它的创始人再次归来之后,得到
再生和升华。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 界把它总结
成安迪-比尔定理,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
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 CEO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
虽然用户很是烦恼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但是在 IT 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虽然在手机行业,并没有一个类似微软
的通用操作系统公司存在,但是手机制造商自己、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软的作用。它们在提供新的但是越来越消耗资源的服务,使得用户不得不几年更新一次手机。
Google(谷歌)的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
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反摩尔定理 (Reverse Moore’s Law)
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 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第五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 — Intel) 英特尔公司八九十年代的 CEO 格罗夫虽然是学者出身,同时也是微机时代最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几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 CEO。摩
托罗拉公司由加尔文(Galvin)兄弟创办,公司六十年代传到了儿子手里,八九十年代传到了孙子手里,是个典型的家族公司。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果然应验在加尔文家族上,三代人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
一般来讲,华尔街总是希望一个上市公司有尽可能多的而不是单一的收入来源。有时,一个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华尔街的意愿办事。
英特尔和 AMD 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重量级对手之间的比赛,因此算不上是战争。我想,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英特尔很可能已经把 AMD 击垮或者收购了
英特尔不断地为全世界的各种用户提供廉价的、越来越好的处理器,直接地使个人微
机得以普及。它大投入、大批量的做法成为当今半导体工业的典范。它无疑是过去二十年信息革命大潮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但是今后除非它能找到新的成长点,否则它会随着 PC 时代的过去而进入自己平和的中老年期。第六章 IT 业的罗马帝国(微软 – Microsoft) Jim Allchin当时对微软的技术根本瞧不上,他说,你们微软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烂的。盖茨倒很大度,回答说,正因为它们很烂,才要请你来把它们做好。
微软将BASIC免费提供给 IBM,同时已近乎免费的价格,即每个拷
贝5美元,将DOS预装在IBM PC机上,这个价钱便宜得大家连盗版都懒得盗。
一位日本围棋国手讲过,高手过人取胜之道,就在于抓住对手的失误。乔布斯在双雄会
上的失误虽然严重,但还不是致命的,因为微软最终花了九年时间才做好图形界面加鼠标的操作系统视窗,即 Windows,期间苹果本来还很有机会,但是一步致命的败棋使它断送了原来的好局。乔布斯和盖茨一样,都是卧榻之旁不容他人安睡的垄断者,但是乔布斯和他的继任者功利之心太急了一点。在微机工业这盘大棋中,苹果是抢实地,而微软是先造势再破实空。结果是,苹果好处抢得快,微软大局布得好。 领先下的苹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走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
苹果失去地利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信息领域的摩尔定理和安迪-
比尔定理。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规模上万亿美元,绝不是一家公司能吃得下的。
1995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子,盖茨在微软宣布向互联网进军。盖茨把微软当时的处境比成被日本打败的美国舰队。盖茨让很多工程师立即停掉手里的工作,不管做到那个阶段,然后全力投入微软浏览器 IE 的开发。盖茨的这种魄力我以后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过一次,而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很快,微软的 IE 浏览器就问世了,但是功能上远不如网景的。盖茨动用了他的杀招—和 Windows 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很快,网景就被垄断了操作系统的微软用这种非技术,非正常竞争的手段打败。微软终于取得了用户到网络的控制权
也许是年龄大了的影响,盖茨在退居二线的前几年,做事已经平和了许多,微软空手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基本上不做了,对知识产权也重视多了。
盖茨和华尔街合作很默契,每次报业绩时,微软每股的利润总是略高于华尔街预期一两美分,然后让华尔街替它把股票抬上去。因此,它的股票从上市到2000年都涨到很好,几乎年年翻番。
盖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针对全世界所有人的,这样才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盖茨基金会只不过是盖茨通过它来实现自己改良世界的理想的机构,以及将财富传给子孙万代的避税港。盖茨很会兼顾慈善事业和他自己家族利益的关系。
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就是一个平衡木冠军,聪明藏在肚子里。无疑,后者比前者更可怕。
我非常喜欢黑格尔地一句话: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
第七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红杉风投投资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红杉果然没有看错,到 1990 年,思科就成功地上市。
思科对创业的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
回报。这样本来想离开思科出去创业的人也就不用麻烦了,接着上自己的班,只是名以上换了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些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那么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的钱,没有额外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调动了各种员工尤其是早期员工的积极性,也避免这些员工将来成为自己的对手或者加入对手的阵营。
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信息工业中,这句
话要反过来讲,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思科这种成功的做法,一般的公司是抄不来的。
这里,我们在一次看到安迪-比尔定理的作用。在互联网行业,服务型公司谷歌和雅虎等会先起步,然后带动网络设备公司的业绩。
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博士说,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以后,就不要
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这句话在信息工业界广为流传。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但是常常被一些公司领导者忽视。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太阳公司占有了觉得部分工作站市场,市值一度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它还在盲目扩大试图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进一步开拓市场,结果,一旦经济进入低谷,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迅速收缩,即使它占到 100% 的市场份额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太阳公司的市值蒸发了 90% 多。
第八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一百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远和费罗(David Filo) 。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
本来,办公司是为了盈利。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个产品如果不能盈利,就是对人类的犯
罪,因为它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它们原来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疯狂年代,松下这种睿智而朴素的观点被看成是过时的了。无数风险投资的钱投到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中,不管这些公司是否有前途。
2002年的一天,雅虎的员工突然听到窗外一阵喧嚣,大家挤到窗口一看,来了一辆立了一个大牌子的巨大卡车,上面印着 Google 几个大字。当时雅虎和 Google 还是合作伙伴,雅虎的员工都莫名其妙 Google 来捣什么乱,仔细再一看在 Google底下有 Inktomi 几个很小的字,还有一句大意是“让我们回来”的话。原来是 Inktomi 的人来
向雅虎传递一个在 Google 高压下希望投到雅虎怀抱。不久,雅虎收购了 Inktomi。
一个技术公司,无论是过去的 AT&T,还是现在的 Google,都会尽可能地采用技术而不是人工来解决问题,当然所有的技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一个崇尚技术的公司的态度是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倒退到手工操作。至今,雅虎仍然会手工地调整搜索结果,和Google完全用计算机排名不同。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是否愿意为自己的公司尽全力,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被重视了。重视一方面体现在收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在公司有多少发言权。
第九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菲奥莉娜从AT&T最底层做起,仅仅十五年就成为 AT&T 的高级副总裁,应该是有过人之处。也许当年惠普就是考虑了这一点才请她来当 CEO 的,但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
其实,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 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 Dell 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这样,Dell 计算机降价的空间就很大,很容易占领市场。显然收购康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惠普新的舵手是马克.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而是
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赫德很少讲大道理,从来是用数字说话。他做一小时报告,常常要引用几十个数字,平均一分钟一个。
更糟糕的是,惠普已经被打上了消费电子公司的标记,这样对于向往创新的工程师和科
学家来说,惠普就不再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了,这对惠普的长期发展不利。第十章 没落的贵族 — 摩托罗拉 铱星计划是通信史上一个流星,一个美丽的故事(A Beautiful Story)
首先,市场分析现在看来就有问题,成本过高导致用户数量不可能达到预计的盈利所必需的规模。而成本过高的原因又是技术选择的失误造成的。摩托罗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公司,它长于技术,但是过分相信技术的作用。铱星计划在技术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过于超前市场的技术不仅导致成本过高,而且维护费用也是巨大的。第十一章 硅谷的另一面 如果说风险投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成本,那么很多硅谷雇员这是分散他们的生命来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两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员工也就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生活压力使然。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
模型(Business Model)
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
“辫子没有了,神留下。”硅谷也是一样,或者说半导体并不是硅谷真正的本质。硅谷的灵魂是创新。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很多国家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建造自己类似硅谷的科技园,以鼓励创新,但鲜有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其它地方很难再复制硅谷的天时(二战后 IT 工业的发展) 、地利(背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和人和。而这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它就是在硅谷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生产关系。
硅谷科技公司(包括基因科技等生物公司)在上市前,一般员工的股权可以占到公司的百分之十到十五。也就是说像 Google、英特尔和思科这样规模的公司,每家都有几
十亿美元的财富掌握在员工手中。员工从股票上的收益可以大于自己的工资,这就是大家拼命干活的动力。在人与人、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上,硅谷的环境是对发挥员工创造性最有利的。
第十二章 短暂的春秋 — 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佩奇的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讲,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网景公司在微软捆绑推广
自己的浏览器IE 后,注定难逃破产的厄运。当然,微软这种非常规的竞争方法很厉害,但是,网景公司也有自己的问题,否则它有可能在微软的压力下生存并发展。网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畅销到网络用户时,没有居安思危,它没有注意去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失去了保护自己和反击微软的可能性。本来它最有可能成为雅虎。
当网景公司搞出 Netscape 浏览器时,杨致远和费罗还在学习 HTTP 的协议。
1979 年 AT&T 贝尔实验室搞的一些语音压缩算法。到了 1991 年,德国弗劳恩霍夫
(Fraunhofer)应用研究所和 AT&T 贝尔实验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将高保真激光唱盘质量的音乐做成有损失压缩的音频压缩标准 Audio Layer 3, 简称 MP3 。
第十三章 幕后的英雄 —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s)主要有两个来源:机构(Institutes)和非常有钱的个人。比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基金会就属于前者。当然,为了让投资者放心,风险投资公司自己也会拿出些钱一起投资。
虽然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追求高利润,但这些高利润是他们应得的报酬。我对风险投资家
的敬意远远高于对华尔街,因为风险投资对社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华尔街经常会起负面作用(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油价暴涨就是华尔街造成的) 。风险投资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成功与否,它们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而华尔街做的事,常常是将一个口袋里的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
第十四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Google 研究院主任、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资深会员(Fellow,中文有些地方翻译成
会士) 、人工智能专家彼得·诺威格博士(Peter Norvig)讲,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这几乎是任何人都懂的大白话,但是却道出了许多跨国公司兴衰的根源。
诺威格定理决定了在一个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的财源,才能做到长
盛不衰。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包括“扩展” (Leverage) 现有业务和转型。第十五章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 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斯坦福人从不掩饰对自己学校的自豪感,甚至从教授到学生经常拿其它名校开玩笑。下面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实的考试题。某个公司希望设计一种符合 A、B、C 和 D 等条件的数字滤波器,他们找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不会,你能帮助他们设计这样的滤波器吗?
在斯坦福读在职博士的硅谷员工通常比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
题,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工业界的经历,知道哪些课题今后对自己帮助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学金生活,他们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们手上的钱(对于没钱的刚毕业的学生,常常要为了争取奖学金而牺牲自己的兴趣) 。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硅谷工作过的博士学生一般不存在。这使得斯坦福高级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好。
英国牛津的主教、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的发起人约翰•纽曼有点像围棋里的求道派,在他看来,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纽曼在他的著名演讲“大学的理念” (Ideas of University)中讲到“先生们,如果让
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
在哈佛商学院里不能和同学们玩到一起的人是白交学费了。
纽曼的教育方法要求受教育的人有很高的自觉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
个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问题学生,而学校又不加管束,这个大学一定办得一团糟。
拉里•佩奇在 Google 成功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强调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成为全才(用他的原话讲,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从培养全才来讲,斯坦福大学无出其右。
当冯卡门在肯尼迪总统的陪同下走下白宫的楼梯时,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肯尼迪总统马上上前去搀扶。冯∙卡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年轻人,当一个人往下走的时候是不需要扶的,当他往上走时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
虽然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有一个官方的联系校友的机构,可是很多都形同虚设。但是美
国很多著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的这种机构是实实在在地、经常地和校友,尤其是事业有成的校友联系。它们会有专人定期地到各地向那里的杰出校友通报学校的情况,既分享学校的发展成就,也通报学校遇到的困难。遇到后一种情况,很多有钱的校友会倾囊相助。而斯坦福对慷慨的捐赠者给予衷心的感激和很高的敬意。
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学硅谷的经验, 办起了自己的科技园。 尽管有些地区自称自己是 “xx 的硅谷” ,并且带动了地区性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但是并没有孕育出像思科和雅虎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公司。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缺乏一所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新的公司乃至新的产业的孵化器。
第十六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 — 投资银行 美国的金融公司五花八门,非常之多。最近美国证监会为了救股市列出了股票不能做空
的上市金融公司居然高达八百家之多,而美国的银行居然多达八千家,平均一万多个家庭就有一家银行。
高盛主要的业务有三部分,事件驱动的业务(Event Driven Business) ,包括公司的上市,合并和拆分,财产管理(Wealth Management) ,和各种各样的基金,包括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1999 年,在美国上市成风的高潮年代,作为私营公司长达百年的高盛自己也上市了(历
史证明,当一些根本不需要资金的、长期私有的大公司也通过上市捞一笔钱时,股市就到了几年顶部)
在科技公司中,大家最害怕的莫过于微软。而微软至今也不过挤垮了一家几千人的网景
公司,打压了太阳公司和苹果公司。高盛在最近的半年里,先在石油上整垮了一批石油大鳄,继而连俄罗斯这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打压下去了,接着又在这个月的金融危机中整垮了它一百年来的两个的竞争对手雷曼和美林。
一个科技公司的成功从根本上讲要看它是否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潮流,要看它的运营等自
身的因素。但是,华尔街对它的影响也是难以低估的。当一个科技公司从开始准备上市时,投资者对它的影响就从风投基金过渡给华尔街了。
第十七章 成功的转基因 1992 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才将移动通信做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这
一决定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长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3M 公司至今发明了六万种大大小小的产品,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 3M 的产品。该公司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近五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于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的研究搞出来的。3M 允许员工用 15% 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 Google 学去了,变成了 Google 的“百分之二十项目”。在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里,3M 的排名更在 Google 和苹果这些以创新而闻名的公司前面。
在六十年代,美国计算机工业界的格局是一大七小,大的是 IBM,GE 是七个小的之一。在计算机界,人们将这一大七小戏称为白雪公主(IBM)和七个矮人。GE 当然不愿意做矮人,八十年代它看到和 IBM 竞争无望,便将它的计算机部门卖给了 Honeywell 公司。
GE 历代 CEO 中,以上一任 CEO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最为突出,
我想用“国士无双”来形容韦尔奇也不为过。 韦尔奇从 1981 年开始执掌 GE,到 2000 年退休。在这二十年中,进行了近 1000 次的企业并购和部门分离,把 GE 从全球十几名的公司,发展成全世界最盈利、市值最高的公司。1981 年,GE 的营业额为二百五十亿美元,2000 年达到一千三百亿美元,纯利润超过一百亿美元
韦尔奇在 GE 的 CEO 生涯中另一个大手笔就是大力推动金融资本与制造业相结合,将原来 GE 很小的消费产品贷款部门,扩展成 GE 的商业银行 (GE Money Bank)和提供制造业的贷款、 保险和金融咨询业务的GE 金融部门。 同时韦尔奇通过合作和收购, 在不到十年里,将 GE 的金融业务扩展到全世界。今天,GE 商业银行在全球五十几个国家有分支机构。今天的 GE 基本上保留了韦尔奇留下的布局,经过业务重组,GE 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公司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韦尔奇是让恐龙跳舞的人。 第十八章 印钞机 — 最佳的商业模式
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外行也一眼能看清楚。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AT&T
IBM
Apple
三个定律(摩尔、安迪-比尔、反摩尔)
Intel
Microsoft
Cisco
Yahoo
HP
Motorola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风投

一、风投公司每一次融资便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它的寿命是从资金的投入,到最终回报。会为要投资的创业公司设立专门的基金。
二、成立专门的基金后,会定期融资,成立一期期的风险基金。资金来源于风投公司本身,扮演着总合伙人,与其他投资者,被称为有限合伙人。
三、有限合伙人为了监督投资的资金运作,需要成立一个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董事和顾问要么是商业界和科技界的精英,要么是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人。参与讨论,但决定还是由总投资人来做。
四、一般当一家被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占的股份较大时,上市后,这部分股票不能统统卖掉而获取回报,因为这会让公司股价一落千丈。通常的做法是将股票直接付给每个合伙人,让他们自己定夺出售或持有。
五、新的创业公司规模小,只需要融资几十万甚至几万,大风险投资公司就不会参与。对于这些公司,就由一类特殊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来完成
六、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会利用自身的人脉,为创业公司寻找一位职业经理人任公司的正式CEO
七、有时候,买股票时,可以观察某家将要上市的公司背后的投资人是否存在著名的风投如红杉资本或KPCB,因为有他们选择的公司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并且是高回报的。同样的道理,当你考虑选择一家小公司或创业公司时,可以看它幕后的风投公司的知名度与它投资过的公司现在发展状况。
八、创业者在风投圈子的能力与信誉很重要,即使你创业的公司失败了,但能力与品格突出,风投公司会将你作为精英管理者的候选人,派你到新的公司做CEO。又或者再次给予帮助。一个人一旦在风投圈失去信用,基本一辈子就失去了获得风投资金在创业的可能。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想起前段时间看的那个视频了,关于讲80后生存现状与未来的。老师讲了这样一句话,大体是,作为生存在社会上的人,应当有U盘的意识。他认为在社会中最底层的人已然从从前的工人到了现在貌似光鲜的白领。放眼看现在的快递员,水工,木工等等,每个月都是万儿八千,很多高楼大厦的白领,每个月仅仅几千块钱。人若成长,必须把自己变成U盘。插到哪里,哪个公司,都有能让自己得以立足的长处。反观自己,数了半天也没一个自己敢说出来,我在这点上,做的非常棒。做到别人无可取代。我没有。
我看浪潮之巅,隐隐觉出在公司里,和个人发展所类似的东西。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成长点和利润点。必须要有自己牛X的地方。开山鼻祖也好,辉煌灿烂无人替代也好,也许都会有衰败的一天。
第一章是关于AT&T公司的。关于公司经营策略上我不甚了解。在华尔街的吹捧下,在很多人的利益熏心下,AT&T渐渐被人遗忘。无可否认,公司盈利第一位,但若变成个人短期盈利第一,那灭亡是早晚的事情。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却得以让全世界人类受益。我们有了电话,有了手机,让生活便捷美好。
很多时候有种感觉是,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对这些改变的感触可能仅仅是微小的。没了摩托罗拉,我们还能选诺基亚,三星。直至后面还可以选择后起之秀苹果。我记着高中时,摩托罗拉非常畅销。那年我妈妈的手机是个红色翻盖的手机。用了好几年,最后是中间那个“5”不好用了。再后来是诺基亚,那个手机我用了整整大学四年。最后因为听筒不清楚换掉了。大概是高中和大学刚开始那段时间,好像什么都是java的,买手机一定要买带JAVA功能的。后来?没几年已经是android和ios的天下。明年呢,后年呢,也许会加上windows phone来分一杯羹。也许,也会出现一个我们之前没想到的,会出现的新东西。
创新,思考,永远是让人走在前面的东西。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乔帮主的名言指引着苹果。社会优胜劣汰。这就是无可更变的法则。企业必须有自己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microsoft,intel,google……这些强中之强,无不在迅速前进。你若停止,便是倒退。科技改变生活。
说到个人,我又想讲关乎被贴了太久标签的80后。作为80后,见证了世界迅速发展的那几年。经历过经济危机。同时80后又带着太多独生子女的骄傲。我之前反对人的傲气和自负。我认为那简直是固执和不可理喻。慢慢的,在不断与人沟通和成长中,骄傲不是太坏的事情。乔帮主因为骄傲,自信地做到最好。我们之所以在艰难中行走而不退缩,靠的就是心里存留的骄傲。
骄傲是自己给的。而不是外在的那些东西给自己的。
但是谦逊。却是阻碍很多人前进的障碍。盲目骄傲必自毙。
嘿。我依然是个理想主义者。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AT&T
下午下班的路上还和同事讨论说通讯业慢慢将退出高科技行业而归为和制造业一样的传统行业。AT&T记得初中还是高中是在历史课还是什么课中读到,电报电话似乎是跟爱迪生联系在一起的,刚开始读时会读做"at"&"t"。既然放在第一章,吴博士也谈到基本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那能抢到第一章的位置一定是厉害的主。读之前还有的概念就是03~04年在外接私活,学习并利用“AT”指令编写了类似垃圾短信的程序。我大学不是通讯专业,我是信息工程专业,所以读到香农出自AT&T实验室时忍不住的惊讶与亲切,至今大学老师把香农在信息论的地位还历历在目。如今我在诺基亚西门子工作,虽然“阿诺爱中华”已被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捷与出位挤得在IT行业新闻中往往落于下风,但对于AT&T这样的老牌运营商以及贝尔实验室的崇敬之情还是处于神一般的地位。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1

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略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最初的来源是google黑板报上面2007年7月开始的一系列博文!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读后感:
1.在正确的时间把握住时代趋势将使公司乘势发展十数至数十年...
2.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3.斯坦福 硅谷 VC 心驰神往
4.美国的反垄断机制保证了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公正与合理!!!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在巴菲特看来,广大消费者才是一切商业的衣食父母。佩奇和布林也深深体会到,广大最终的用户(网民和广告商)才是为Google 带来生意的人,因此, Google 的产品一直是针对广大用户,既非像IBM 那样针对企业,又非像苹果那样针对精英。这样的商业策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Google 的商业风险,就像不论经济形势好坏大家都要购买日用消费品一样,大家也都要上网。这就是Google CEO 施密特讲Google 有很好的抵抗经济衰退的能力的原因。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浪潮之巅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1.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2. 我们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
3. 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
4. IBM从来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仍是如此。IBM一旦签下一个大型机销售的合同,不单可以直接紧张上百万美元,而且每年还可以收销售价10%左右的服务费。等客户需要更新计算机时,十有八九还得向IBM购买。这样,它每谈下一个合同,就可以坐地收钱了。
5. 当时IBM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PC ,连操作系统都懒得自己开发,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标。IBM先找到了DR公司(Digital Research),因为价钱没谈好,只好作罢。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且,IBM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DOS到处卖,IBM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
6. IBM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IBM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IBM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IBM合作开发OS/2,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当视窗3.1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将,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7. 在公司内部,他(郭士纳)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和全公司的、而不是以前的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8. IBM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它们专利的公司,每年IBM从专利费上挣来的钱是十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卖卖。…IBM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9. IBM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将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同时扩大核心的利润高的生意。…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
10. 乔布斯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有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
11. 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价格上最强硬的Sony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达成了协议,Sony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iPod用户群在外。
12.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Moore)博士早在1965年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十八个月。
13. 和其它任何商品相比,IT产品的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非常少,成本几乎是零。…因此,一种新的处理器回收成本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
14.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世界上的个人微机销量在持续增长。2004年,英特尔公司估计,五年内,即到2009年,世界上PC(包括个人机和小型服务器)的销量会增长60%,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理,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
15. 虽然用户很是烦恼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16.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商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得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购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17. 安迪-比尔定理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领域的发展。
18. 反摩尔定理(Reverse Moore’s Law) Google的CEO埃里克 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成为反摩尔定理。
19. 反摩尔定理使得IT产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大公司们,除了要保持很高的研发投入,还要时刻注意周围和自己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经常收购有革命性新技术的小公司。它们甚至出钱投资一些有希望的小公司。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思科公司,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买回了很多自己投资的小公司。
20. 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到圣荷西(San Jose)之间,围绕着旧金山海湾有几十公里长,几公里宽的峡谷,通常称为硅谷。
21. 可以看出在这个生态链中,只有作为操作系统开发商的微软和作为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英特尔的崛起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正是时势造英雄。
22. 1985年,英特尔公司继摩托罗拉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的全部投入的好几倍。
23. 资金密集型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终究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的英特尔公司的对手。英特尔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只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罗拉。正如罗马帝国的崛起是通过在布匿战争中打败原有的霸主迦太基而完成的,英特尔的崛起是靠几百老牌半导体公司摩托罗拉而实现的。
24. 摩托罗拉之败,首先是外界微软的因素,即英特尔有了微软这个没有签约的同盟军。但是,摩托罗拉自己在商业、管理和市场诸方面也有很多失误。…几年前,美国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在节目中评论了中日甲午战争。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相差不多,战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因为一个在专制的农业时代后期的军队很难打赢一个兴起的工业化国家的军队。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25. 英特尔经过十年努力终于答应了对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之战。需要强调的是,英特尔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市场打赢的此战。
26. 我认为,总的来讲,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AMD打死。因为留着AMD对它利大于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今天AMD的股值只有英特尔的5%,后者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买下前者。但是,英特尔不能这么做,否则会有反垄断的大麻烦。其次,留着AMD这个对手对英特尔自身的技术进步有好处。柳宗元在他的“故戒”一文中指出。“秦有六国,兢兢则强;六国既除,訑訑而亡”。…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事做。
27. 红杉风投投资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红杉果然没有看出,到1990年,思科就成功地上市。
28. 在中国,固定电话市话的通话从2005年起甚至出现了下降。…思科自从诞生,就处在了一个想不挣钱都难的行业,而朗讯则进入了一个神仙也没办法的时代。
29. 思考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需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
30. 思科通过这种做法,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因为一旦有更新更好的技术出现,思科总是能有钱买回来。如果说微软是赤裸裸地直接垄断市场,那么思科则是通过技术简介垄断了互联网设备的市场。在一般人印象中,硬件生产厂家的利润不会太高,但是思科的毛利率却高达65%。不仅在整个IT领域大公司里排第二位,仅次于微软的80%,而且远远高于一般人想象的高利润的石油工业(35%)。这种高利润只有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才能做到。
31. 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信息工业中,这句话要反过来讲,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思科这种成功的做法,一般的公司是抄不来的。
32. 思科真正的对手是中国的小弟弟华为。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华为虽然得到了政府的一些帮助,但是,它能够发展起来和它一开办就定了一个高起点,还靠私营企业的高效率和员工的勤劳。…虽然目前华为的市场占有率按营业额计算只有思科的四分之一,但是前途不可限量。这不仅因为华为以比思科更快的速度发展,更重要的是华为将思科拖入了“中国制造”效应的阴影中,这是后者既不愿意的。
33. 华为可能是中国目前在IT行业唯一可以和世界上的行业老大竞争的公司,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华为从公司结构和经营上已经和美欧上市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华为有一位了不起的统帅任正非。任正非,作为一个创造者和巨人(Builder and Titan)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100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唯一作为创造者和巨人上榜的人,也是全世界除美国以外绝不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华为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免亚洲家族企业从兴到衰的宿命。
34. 惠普的性质已经由一个高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以家电为主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35. 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利润丰厚,由于门槛很高,新的公司很难进入,因此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惠普在全世界真正的对手只有GE一家。(在核磁共振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品质上比美国公司的要差一些。)但是成长不是很快,尤其是新的技术和设备都要经过FDA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因此研发周期极长。从情理上讲,惠普应该保留这个利润丰厚的部门,因为里来公司都是剥离利润低的部门而保留利润高的。但是,GE这个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上百年来,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常青树,而它的核磁共振机是惠普永远无法超越的。
36.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账,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37. 并入康柏后,惠普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康柏加惠普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最低的2002-2003年,它只勉强维持了康柏原有的份额。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原因很简单,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它经营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
38. 在菲奥莉娜执掌惠普的接下来的五年间,惠普从一个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电器公司。它原本是和GE、IBM以及Sun这样的科技公司竞争,现在它蜕变为和Dell、索尼、佳能和爱普生一类的低利润普通电器公司。
39. 根据美国公司的惯例,惠普提供给她一笔丰厚的退休金,然后由她自己提出辞职,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菲奥莉娜临走还从惠普投资者的手中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但是,股东们宁可花钱请她走。菲奥莉娜离职的当天,惠普的股票大涨了10%。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说明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挑选好掌舵人,以后替换他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40. 从二战到九十年代初,可以讲是摩托罗拉红火的年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美国通信界对通信有一种通用的技术分类,即分为:有线单向(如闭路电视)、有线双向(如电话)、无限单向(如收音机)和无线双向(如手机电话和WIFI)四种。长期以来,直到十几年前,AT&T一直是有线通信指望,RCA是无线单向通信的老大,而摩托罗拉是不折不扣的无线双向通信霸主。
41. 摩托罗拉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工资、高福利的大锅饭,员工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摩托罗拉的本意是想避免员工之间不必要的攀比,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安心工作。这是四五十年前大公司吸引人才的方式,欧洲公司至今还采用这种办法。但是这不太适合喜欢冒险的美国人。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技公司为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采用的股票期权制。而摩托罗拉公司很晚的没有采用这种福利直到今天,摩托罗拉给员工的期权依然数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受摩托罗拉的传统管理方式所限。因此,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个去养老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公司。摩托罗拉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管理混乱,内斗多。虽然这是上市大公司的通病,但摩托罗拉在同行业公司中问题更严重些。
42. 摩托罗拉至今都看不起三星和诺基亚不重视核心技术,旨在外形和功能上搞花架子的做法。…摩托罗拉的救星也许在中国。摩托罗拉二十年前在中国的投资就非常成功,其中国公司是摩托罗拉海外最大、营业额最高的分公司,而且是促成摩托罗拉和中国政府以及工业界全面合作的桥梁。
43. 如果摩托罗拉的领袖是盖茨或者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它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了。我在前面多次强调公司领导人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摩托罗拉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4.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美国百分之三四十的风险投资投到了只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五的硅谷地区,并且让硅谷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在这里,大约每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国前一百强的公司中,硅谷占了四成,包括IT领域的领军公搜惠普、英特尔、苹果、太阳、思科、雅虎、Google和现在很红的YouTube、Facebook,以及生物领域的基因科技公司Genetech。当然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机公司KPCB、红杉风投和很多大的投资公司也在硅谷。硅谷还拥有世界上顶级专业数量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
45. 很多人津津乐道好莱坞比华利山庄的豪宅,其实无论在规模和价值上,它们与硅谷旁边的Atherton的豪宅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46. 一个小公司想要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首先,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一类是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领袖人物,另一类是出点子的谋臣,像郭嘉、诸葛亮。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都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16~20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通常,办起一个公司并不难,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做到盈利就不容易。…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找一位专业的CEO,就是这个目的。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很多很有前途的公司因为创办的实际不会对,也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而夭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共同创始人柯岩博士对我讲,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运气。
47. 在硅谷,首先工作时间超长。我第一次去硅谷的IBM Almaden研究中心时,接待我的一位科学家在陪我吃完晚饭八点多以后又回到实验室干活去了。在那之前,我刚访问过IBM在纽约的华生实验室,记得那里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在加州,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远不止四十小时。即使是在我们前几章已经提到过的一些大跨国公司里,很多人经常周末要去加班。在小公司里,尤其是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周工作七八十小时甚至一百小时是很正常的事。
48. 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很难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能比一个基于脱离贫困现状的辍学生更有把公司办好的可能。因为前者办公司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后者则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乔布斯勉励年轻人要保持饥渴感(Keep Hungry)的原因。
49. 今天旧金山和硅谷就成为投资银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除了我们以后要专门提到的风险投资,这里的个人财产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业务也很发达。比如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有超过10%的个人财产管理经理人都都在硅谷,使硅谷成为全球仅次于纽约总部的第二大分公司。
50. 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便名气再大,才高八斗,在硅谷也很难混下去。大多数时候,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而不太看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名气。
51.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硅谷在世界经济和科研上的地位有增无减,半导体在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分量仍然在增加,只是硅谷的核心产业越来越远离半导体了。
52. 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实力。和Google一样,Gentech也是世界上单位办公面积博士密度最高的公司。就连它的七名董事中都有五名博士,九名执行官中也有六名博士。
53.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54. 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知道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落为穷国。
55. 事实证明,微软虽然是IT史上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历史上甲骨文(Oracle)、Intuit(TurboTax)、Adobe和Yahoo以及今天的Google都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微软。微软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但是,它的产品在技术上很少领先于对手,它更多的是靠商业优势取胜。
56. 太阳公司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商业模式开元,从卖操作系统变成提供服务。要知道,一份Solaris操作系统不过两三百美元,但是IT领域一小时的服务就能收这么多钱。但是,太阳公司以硬件业务(而不是服务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不可能开元,因为它主要的钱来自于硬件。(正式这个道理,苹果也不可能把它的iPhone操作系统开源。)
57. 在九十年代末,全世界计算机服务器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一方面是受美国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这两个国家贡献了全球GDP净增值的一半),另一方面,是靠全世界互联网的兴起。
58. 太阳和微软之争已经成为了历史。其中经验教训却值得科技公司总结。太阳公司首先输在人上(或者说人才体制上)。在太阳公司担任过副总裁的Google前副第一总裁罗森-韦恩讲,在人才竞争中最厉害的一招是从对手那里挖到好的人,而同时必须让它把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来。
59. 太阳公司的正确做法是联合、兼并和扶助大大小小的Unix软硬件公司,同时开源Solaris,而不是打压其他Unix公司。也许Google从太阳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和以往大多数网站都希望其它网站关门自己独大不同,Google一直在帮助其它网站共同发展,分享利润,它的同盟军包括AOL、AskJeeves在内的上百万个网站和网上销售商,这样它在和微软的竞争中至今处于不败之地,因为后者不是简简单单地与Google竞争而是与半个互联网业在竞争。
60.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61. 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在微软方面,它也正式向网景公司宣战。1995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周年纪念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盖茨把微软当时的处境比成被日本打败的美国舰队。盖茨通知很多工程师,不管做到哪个阶段,立即停掉手中的工作,然后全力投入微软浏览器IE的开发。盖茨的这种魄力我以后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看到过一次,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
62. 网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畅销到网络用户时,没有居安思危,它没有注意去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失去了保护自己和反击微软的可能性。本来它最有可能成为雅虎。
63. 当微软垄断了微机操作系统以后,就没有像样的软件公司上市并生存下来。原因很简单,如果在微机领域还存在全球性的机会,那么微软一定不会放过并且将挤垮全部的主要竞争者(Meaningful Players)。
64. 和微软这样实力雄厚、雄心勃勃的而执行力奇高的公司竞争,必须有办法顶得住微软的轮番金工,并且有二次、三次的反击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抢先控制互联网的内容外,另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联合PC制造厂商预装Netscape。这一商业手段的可行性后来已经被Google和雅虎证明了。一年前,微软在新的IE中将MSN的搜索设定为缺省搜索引擎,试图在再次利用捆绑的优势挤垮雅虎和Google。但是,雅虎和Google防到了微软这招,分别在世界前两大微机厂商惠普和戴尔的电脑出厂前预装了自己的搜索工具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微软捆绑搜索的影响。
65. 网景公司虽然在抓用户,抓的却是买网景公司软件的用户而不是真正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当时正处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免费的邮箱对互联网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Hotmail就是靠这一点,便取得了当时互联网全部流量的一般,这是Hotmail创始人杰克 史密斯亲口对我讲的。1997年,微软以四亿美元的价钱收购Hotmail时,它已经有了近千万用户,是当时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如果网景公司能先下手为强,收购Hotmail,它在日后和微软竞争的力量对比上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66. 其实,RealNetworks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低于微软的竞争,就是走后来苹果iPod的道路,推出自己的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也许是因为RealNetworks源于微软,不知不觉地采用了卖软件的商业模式,而没有想到做一个专门的类似iPod的消费电子产品。
67. 在很多国家,包括几乎整个欧洲,很少能看到新的公司兴起,原因就是没有人愿意提供创业的资金。
68. 全美国有了这样的信用基础,银行就敢把钱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借出去,投资人也敢把钱交给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去创业。不仅如此,只要创业者是真正的人才,严格按合同去执行,尽了最大努力,即使失败了,风投公司以后还会愿意给他投资。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
69. 任何一种长期赚大钱的金融投资必须有它内在的动力做保证。股票长期来讲总是呈上涨趋势,因为全世界经济在发展。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它内在的推动力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由于新的行业会不断取代老的行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专门投资新兴行业和技术的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是并不是赌博,它和私募基金都是至今为止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分别在15%和20%上下)。由于风投公司不公开财务报告,很难准确了解美国风投的准确规模,但是普遍估计2007年的美国风投基金规模大约是二三百亿美元。
70. 私募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拥有大量不动产和很强的现金流(Cash Flow) 的传统上是企业,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被看好,但是这些企业因为管理问题,不能盈利。私募基金收购这些企业,首先让它下市,然后采用换管理层、大量裁员、出售不动产等方式,几年内将它扭亏为盈。
71. 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股价一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金运作本领,但是最关键的是要能摆平劳工问题。
72. 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73. 风险投资公司每一次融资便成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它的寿命从资金到位开始(CloseFund)到所有投资项目要么收回投资、要么关门结束,通常需要是奶奶时间,前几年是投入,后几年是收回投资。
74. 风险投资基金的总合伙人和法人代表和基金经理们一般都是非常懂技术的人。…比如被称为风头之王的约翰 多尔(John Doerr)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中国最大最好的两个风投公司北极光(Northern Light)和赛伯乐(Cybernaut)的创始人以前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比如创办北极光床头的邓峰和柯岩博士,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Netscreen的创始人,同时是网络安全的专家。赛伯乐的创始人朱敏博士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话电视会议技术和服务公司Webex的创始人。
75. 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亚平的天使投资团收益最高,高达一百二十四倍。红杉风投的第一轮获利二十四倍第二轮和其它两家风投均获利四倍。显然,越早投资一个有希望的公司获利越大,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76. 风险投资是渐进的,在每一个阶段需要多少钱投入多少钱,这样对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有好处。对投资者来讲,早期的公司股价都不会搞,过早的大量融资会使得自己的股权占得太低,自己不但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且还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甚至在创业的一般就被投资人赶走。
77. 在软件业中,一般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是60%、20%和10%(剩下的10%给其它的竞争者)。
78. 一个好的创业题目最要紧的是具有创新性,通常是别人没想到的,而不是别人已经做成功的。很多创业者喜欢模仿,虽然这样也有成功的可能,却不可能为风投挣到几十上百倍的投资回报。…其次,创业的题目不能和主流公司的主要业务撞车。
79. 除此之外,一个好的题目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2) 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3) 必须具有革命性
80.就像华尔街已经等同于美国金融业一样,在创业者眼里“沙丘路”(SandHill Road)便是风险投资公司的代名词。沙丘路位于硅谷北部的门罗公园市(Menlo Park),斯坦福大学向北一个高速路的出口处。
81. 红杉风投是迄今为止最大、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它投资成功的公司占整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的十分之一以上,包括苹果公司、Google公司、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Yahoo公司、网景公司和YouTube等IT巨头和知名公司。它在美国、中国、印度和以色列有大约五十名合伙人,包括公司创始人凡伦汀和因为成功投资Google而被称之为风头之王的麦克 莫利兹(Michael Moritz)。
82.红杉风投在每个阶段的投资额都差一个数量级,分别为十到一百万,一百万到一千万和一千五到五千万。相比其它的风投,红杉风投更喜欢颓快速发展的公司(而不是快速盈利的),即使它的风险大。苹果、Google、Yahoo等公司都具有这个特点。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公司是否有发展潜力呢?根据我对红杉风投的了解,它大致有两个标准:
第一,被投公司的技术必须有跳变(用红杉风投自己的话讲讲座Sudden Change),就是我常说的质变或者革命;
第二,被投公司最好处在一个别人没有尝试过的行业,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83. KPCB利用他们在政府和工业界的影响,培养新的产业。比如鉴于戈尔同时担任了苹果公司的董事,KPCB专门设立了一向培养苹果iPhone软件开发公司的一亿美元的基金。考虑到今后全球对绿色能源的需求,KPCB又支持戈尔担任主席的投资绿色能源的基金,并且专门集资四亿美元建立了专门的基金。KPCB通过这种方式,在美国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时施加影响。
84. 虽然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追求高利润,但这些高利润是它们应得的报酬。我对风险投资家的敬意远远高于对华尔街,因为风险投资对社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华尔街经常会其负面作用(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油价暴涨就是华尔街造成的)。风险投资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成功与否,它们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而华尔街做的事,常常是将一个口袋里的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
85. 在一个成熟(IT)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仍然能独占60~70%的市场。在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一年有近400亿的销售额,而第二名AMD仅有60亿。在网络设备市场上,思科销售额高达400亿,是它的对手华为(100亿)和Juniper(40亿)综合的三倍。IT领域的这种特有现象,在传统工业(石油、汽车等)中很难看到。
86. 对于一个在全球某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来讲,如果不能较早地遇见市场的饱和性(或者回避这个问题)是很危险的。
87. 诺威格定力决定了在一个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的财源,才能做到长盛不衰。到目前为止,开拓新的财源有效地途径只有两条,而胡乱的尝试倒有无数多种。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包括“拓展” (Leverage)现有业务和转型。Google从基于搜索的Adwords广告扩展到基于内容的Adsense广告,微软从操作系统软件Windows扩展到应用软件Office,都属于成功的扩展。而GE从一个电气公司转型到一个传媒和金融公司则是成功的转型。
88. 通用汽车失败的根源在它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它一直认定自己是个汽车公司,一定就要以汽车公司为主。这好比在围棋盘上,通用汽车有一条经营了很长时间却已经没有气的大龙,和一片布局完美可扩展空间大的实空,通用汽车总是舍不得牺牲掉自己经营多年的大龙而错误得选择放弃前景看好的实空,最后满盘皆输。
89. 不要以为成功的跨国公司内不是铁板一块,大家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实际上大公司内部为了部门的利益也时常争得你死我活。如果IBM公司将重点转移到PC上,首先在公司内部就通不过。…一旦新的业务和公司传统业务冲突时,一些公司甚至会牺牲掉新的业务。
90. 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是美国唯一一个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167 《浪潮之巅》
用ipad+实体书的方式,终于把这本厚厚的《浪潮之巅》看完了,一本It史啊。
1. AT&T 死于贪婪和短视
2.ibm造过枪
3.凡是和微软合作得公司,没一个有好下场
4.申请专利卖版权是个不错的赚钱办法。
5.衡量员工标准 专利 产品化 发表论文
6.lBM长命因为谨慎,保住中心,砍掉不赚钱的。
7.苹果 从低端到时尚 从封闭到开放
8.摩尔定理 it定理 每一年半翻番
9.安迪比尔定律 软件吃掉硬件的进步,使数码产品成为消耗品,所以以后我们会在数码产品上花越来越多的钱。
10.反摩尔定律 it公司十八个月不进步,便是退步
11。量变接近极限时,便是质变小公司上位时
12.不是技术先进就一定能赢,例子就是英特尔复杂处理器,靠市场获得胜利。
13.英特尔留着amd当鲶鱼
14.ibm复杂处理器有可能在游戏领域战胜英特尔
15.盖茨的冒险和平衡
仿制和购买别人东西降低成本,避免失败
瞒着苹果偷开发windows
16.世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是生产大众汽车的丰田而不是生产豪华汽车的
17.思科对待早期创业员工的办法挺有意思,给钱和入股,不过前提是这公司得有钱
18.摩托罗拉 贵族 家族企业 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强,领导人不给力,发力太分散
19.硅谷: 天时 二战后软件业发展环境 地利 斯坦福和伯克利 人和 硅谷公司的管理方式持有股票可以搞发明创造
20.太阳公司副总裁韦恩说,人才竞争中最厉害的一招是把那些优秀的人才挖出来,而把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留在对手那里。太阳替对手做到了这一点。(哈哈,这说的是我老公的原公司吧)
21.网景 一个公司什么错误都不犯也会死掉
22.进入国内的著名风投资:红杉kcpb 日本软银
23.信息产业规律。70 20 10定律
研发成本高,制作成本低,生态链效应大
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公司不可能再翻番
保证增长的办法只有扩展或转型
24.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可以不必去现场听课,可以在家里或着去图书馆借录像带
25.中国的大学学的是洪宝体系,但又没学到家
26.哈佛大学学生不拿学分互相学习,但要求入学门槛高,学生有自制力
27.3m公司员工15%可以自己搞发明
28.目前互联网行业成功的商业模式
谷歌广告
亚马逊eBay网上商城
戴尔的外包
28.讲到谷歌和腾讯,作者很明显偏向,大概是因为在这两个公司工作的缘故吧。
别人进军到别的领域就是盲目扩展,谷歌就是以攻为守。失败了就是自大贪婪,成功了就是目光长远,还是以成败论英雄啊。
29.互联网2.0的特性
有一个平台,可以接受并且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服务的主体
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并提供给其他的用户使用
交互性
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平台本身不参加用户的竞争
30.2.0为何走不了广告道路?
用户的行为是交友网站了解 点评评论网站比较调查;搜索引擎找商品
广告的总盘子就不大
31.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结合是互联网的出路?(所以网游小说《贼行天下》里的情景可能会成真呢,)
32 2.0目前无成功的盈利模式,基本是为他人做嫁衣
33.经济地位决定一切 伯爵大人和手工业者们的故事
33.云计算的话,台式机会消失,硬盘不需要太大,人们只需要一个入口和钥匙就可以可,但如果真的受到外星人攻击之类的,所有数据也就消失了吧
34.客户端的竞争会在浏览器上?
35.太阳能并不清洁,太阳能硅片的制造高能耗高污染且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
而核能死的人还不如煤矿死的人多
法国的核能不仅自己够用还出口,并且用于电解水制造氢气。而太阳能依靠政府补贴
36.阿里巴巴的崛起是因为中国的恶劣商业环境。公路铁路收费太贵,运输成本高,服务太差,拿不到回款。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帝国的余晖——AT&T公司

帝国公司
如果要细数互联网行业中可以称得上“帝国”的公司,扳扳手指头,恐怕也只有AT&T和Microsoft才配得上。Apple很强大,但是做的是高端产品,用帝国和强大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恐不合适。谷歌的势头很强劲,但毕竟资历较浅。AT&T有着近百年的历史,长期处于商业垄断地位,已经深刻的影响一代代人。而微软呢?其window系列的操作系统在民间已经是家喻户晓,可以说几乎和个人电脑是同义词。如此不称帝国实在不敢想出有别的代替者了。
AT&T的历史
AT&T翻译过来就是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但是很少会有人这样叫它。如果你坚持要给他个中国名的话,那几乎和把iPhone说成是“我电话”一样傻。一个公司的名字,logo是这个公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事实上,一个公司的文化烙印往往会和这些东西被大众等同看待。乔布斯在创建NeXT公司时,就曾花大价钱去请资深设计师为他的新公司设计logo。(可以参考这个链接:http://www.macx.cn/thread-2089349-1-1.html )AT&T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创立于1877年,“从它被创立的那一天,它就是龙头老大,直到它被收购的那一天”。在它的前期,AT&T的电话专利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次它几乎全部垄断了美国的电信业务。它受到了多次反垄断诉讼,并因此分家多次。1925年分出的北电让AT&T的负担少了不少,借此幸运的挺过了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然而1985年美国司法部对其的反诉讼的胜诉,AT&T修枝剪叶,达到顶峰时期。1995年,它的帝国业绩一分为三,成为独立的三家公司:AT&T,朗讯和NCR,从此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而今天的AT&T是美国重要的移动运营商,相当于的中国的移动和联通。
贝尔实验室和香农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是曾经AT&T的科研部门,一度被公认是理想的研究和开发环境,其工作氛围“很像今天的谷歌和facebook”。著名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便诞生于此,分别由Ken Thompson 和 D.M.Ritchie 发明。香农的信息论也在此实验室产生。在长长的历史中,贝尔实验室一度非常庞大,但是研究的经费却从来不愁,所以才有了这些成就。而后一个实验室,则是因为1995年的分家,剩下的AT&T没有抢到贝尔实验室,于是把自己的实验室命名为香农实验室,后解散。
回顾
AT&T这个老牌帝国只剩下了夕阳般的余晖,而人们回顾起它的历史时,不禁为之感慨唏嘘。我想,起码在计算机和信息通信这样的行业中,常青树是很难存在的。而且百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让这个老牌的帝国失去了原本的强硬和精神劲。几代的CEO和董事会不过是在做生意,势头不好便另辟蹊径。商业模式和业务的变化,让传承难以维济。或许,历史本该如此,我们总有新的源泉带给我们惊喜。历史拖着不放是没有意义的,历史应该偶尔拿来祭奠:AT&T永远都是那个老牌的帝国。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回顾 AT&T 百年历史,几乎每个人都为这个百年老店的衰落而遗憾。它曾经是电话业的代名词,而它的贝尔实验室曾经是创新的代名词,现在这一切已成为历史。我和很多 AT&T 的主管和科学家们聊过此事,大家普遍认为 AT&T 的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错的。上个世纪 90 年代,AT&T 已经不属于一个人,一个机构,没有人对它的十年百年后的发展着想。(我们以后还会多次看到,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从华尔街,到它的高管和员工,大都希望从它身上快快地捞一笔。以前,美国政府多次要求拆散 AT&T 而做不到,但是从十年前起,它自行地把自己拆了卖。这样,它不但不能把握过去十年信息革命的机会,反而将自己葬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
一九四五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速度是能在一秒钟完成 5000 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这个三十米长、两米多高的庞然大物,重 27 吨,耗电十五万瓦。今天,使用英特尔酷睿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是每秒 500 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ENIAC 的一千万倍,体积耗电量就更不用比了。而当今(2007 年6 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IBM 的蓝色基因(BlueGene/L),速度高达每秒钟三百六十七万亿次浮点运算,是 ENIAC 的七百三十四亿倍,正好是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理的预测大致相同。尽管计算机的速度如此,存储容量的增长更快,大约每十五个月就翻一番。1976 年,苹果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容量为160KB,大约能存下 80 页的中文书。今天,同样价钱的台式个人电脑硬盘容量可以到 500GB,是当时苹果机的三百万倍,可以存得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全部文字部分。不仅如此,这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几乎是按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在增长。十三年前,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上网的用户,那时还是通过高能物理所到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实验室的一根专用线路和互联网相联,当时电话调制解调器的速度是 2.4K,如果下载谷歌拼音输入法需要八个小时。现在,商用的 ADSL 通过同样一根电话线可以做到 10M 的传输率,是十三年前的四千倍,几乎每年翻一番,下载谷歌拼音只要十秒钟左右。
安迪-比尔定理,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 CEO 安迪 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 盖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 Seagate 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
谷歌研究院院长、美国“人工智能”教科书的作者彼得.诺威格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业界广为流传: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 50% 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言下之意,这个公司就必须去挖掘新的成长点了。在 2000 年后,英特尔公司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定位。
英特尔公司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防止开发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公司例如 IBM 的死灰复燃。虽然在个人微机的市场上,英特尔x86 系列的处理器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有微软在操作系统中为它保驾。但是在服务器市场却不一定,因为,现在服务器主要的操作系统是开源的 Linux,而 Linux 在什么处理器上都可以运行,因此只要有一种处理器各方面性能明显优于英特尔的,购买服务器的客户就会考虑采用非英特尔的处理器。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服务器厂家对处理器最关心的已经不单单是速度,而是单位能耗下的速度。现在,一个酷睿处理器如果昼夜不停使用,一年的耗电量已经等同于它的价格
思科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
思科留着这个竞争对手主要是处于反垄断的考虑。因为有了 Juniper,思科省了很多反垄断法带来的麻烦。而且,美国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公司在采购时要求必须从两个以上的厂家中挑选,因此,思科为了做生意以必须允许 Juniper 的存在。否则,以思科手上的现金,就可以把 Juniper 买三次了
一旦一项产品可以由中国制造,那么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美欧公司退出市场。现在,思科和华为的竞争就是在这种阴影笼罩下。因为华为已经可以生产和思科匹敌但是价格便宜许多的低端网络设备,因此,思科相应产品的利润已经被华为封顶
在 VoIP 和网络上影视传输设备领域,思科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这样它就可以在互联网浪潮之后,再次搭上宽带通信革命的浪潮。往更长远看,思科如果能走 IBM 的道路,即不断淘汰它利润低的低端产品,将市场主动让给华为等“中国制造”的公司,保守地开拓新领域的成长点,就有可能做到长盛不衰。否则,如果它一意固守现有的市场,则很难摆脱诺威格定理的宿命,将成为下一个朗讯。
惠普虽然是一个大公司,但是它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因此,它开创出一个新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它不同于苹果,后者从来就有创新的基因,因此可以完成从微机到 iPod 再到iPhone 的过渡。前者则很难转型。)它是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硅谷的代表,而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惠普已经不能代表今天硅谷的潮流了,这也是我在开始时讲惠普是黯淡了的巨星的原因。
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可以说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可能性。摩托罗拉曾经跨通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之间,甚至很有同时成为计算机和通信业霸主的可能。退一步讲,只要它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 ,通信的数字处理器 DSP 或者手机任何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能顺着计算机革命或者通信革命的大潮前进,立于不败之地
70-20-10
为什么在信息产业的公司比传统工业的容易形成主导优势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原因。首先是不同的成本在这两种工业中占得比例相差太大。传统行业研发成本低,但各种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是非常高的。研发成本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抵消,而制造成本则不能。
其次,信息产品的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一个个人计算机用户一旦使用 Windows,在上面安装了各种软件。即使一个竞争对手推出了十倍好用的操作系统,他也很难转而采用新的操作系统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摩尔定律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
[书摘1]
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书摘2]
反垄断法逼着AT&T靠科技进步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书摘3]
英特尔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市场打赢的此战。
[书摘4]
AMD的创始人是搞销售出身的,而一般技术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AMD的这种基因决定了它不是自己会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市场导向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书摘5]
1.好风凭借力
[书摘6]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一类是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领袖人物,另一类是出点子的谋臣,像郭嘉、诸葛亮。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16-20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著名的语音技术公司Nuance的共同创始人麦克.科恩(MikeCohen)博士跟我讲,创业是一件极麻烦的事,创办一家公司的初期,小到安装一个传真机这种杂事都得自己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挣钱,就去搞网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Model)。Ebay和谷歌的成功很重要地在于它们很早就找到的好的商业模型。但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有时比发明一项技术更难,即使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在这上面也经常栽跟头。成功投资谷歌、太阳和Ebay等公司的风投之王KPCB也在毫无市场前景的、很酷的产品“Segway”上浪费了几千万。(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说明为什么Segway没有出路。)我一直不看好Web2.0的原因也是它们至今没有好的商业模型-
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通常,办起一个公司并不难,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做到盈利就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路要走,不免要遇到数不清的岔路,任何一次错误的选择都可能使原本看上去不错的公司运营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因为小公司对抗大公司时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误的。执行力是保证正确的决定能够最终实现的因素。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CEO,就是这个目的-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很多很有前途的公司因为创办的时机不对,也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而夭折。比如2000年成立的公司就鲜有成功的。这样,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就凤毛麟角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共同创始人柯岩博士对我讲,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运气。
当一个小公司成功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又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大部分公司上市后股价平平,甚至不如上市价(即在中国常说的原始股价)。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两年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两家很不错的半导体公司,中星微电子和展讯现在的价钱都不到上市时的一半。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私募基金(PrivateEquity)公司黑石(BlackStone),上市半年后的股价也只有上市时的一半(用中国股民的话讲叫跌穿发行价)。更糟糕的情况是上市不久因无法持续盈利或者达不到预期盈利,就不得不再下市,或者被私募基金买掉。比如著名的硬盘制造商Seagate和美国最大的网上旅行社Orbitz.com。其实,中国现在如日中天的网易公司,也曾经被Nasdaq勒令下市。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一个公司上市后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的股票在180天以后才能卖。因此,一个公司上市180天后,股价会大跌,因为员工能卖股票使得该公司股票可能供大于求。因此,通过创业成功能发大财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书摘7]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风险投资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很难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能比一个急于脱离贫困现状的缀学生更有把公司办好的可能。因为前者办公司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后者则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乔布斯勉励年轻人要保持饥渴感(KeepHungry)的原因。关于风险投资家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我以后还会详述。因此资深创业者和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各有优势,但是机会均等。硅谷各个层次的成功者几乎无一例外是靠自己的双手从零干起,获得成功的。
[书摘8]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书摘9]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书摘10]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书摘11]
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IT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
[书摘12]
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像斯坦福那样,让大学融入社会。开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厂校结合是它的“用”。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IT行业,无论是软件设计,还是硬件制造,还是互联网,都存在着几个定律。
第一,摩尔定律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 google

1.美国证监会规定,当一家公司的股东超过500名并且资产超过一定规模后,即使它不上市额必须在第二年的100天内公布财务状况。
2、后人写历史时为了吸引读者,往往会夸大偶然事件的作用,忽略其背后的必然关系
3、“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并且删除中间不必要的环节——互联网产品很根本的一条原则。不仅在互联网,在投资领域也一样,巴菲特筛选股票的方法就是:到大小百货超市,加油站,看看顾客都在购买什么,什么热销。因此选择可口可乐,宝洁,强生。
4、赞赏个人英雄主义,三个臭皮匠也不能当做一个诸葛亮。
5、与大公司竞争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技术与设备抢先制高点
--提前主动,采用低姿态的纳入顶尖人才
--联合中小公司,形成联盟抵御
6、想要挑战已经占领市场的巨头,需要有颠覆性的质变
--技术上的质变:如page rank算法
--盈利模式上的质变:如之前收费现在免费,之前免费提供100M,现在免费提供1G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首先浅浅的来总结一下《浪潮之巅》
第一章——AT&A电信老店
百年辉煌和几次拆分,依然继续辉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因为短线投资者们的greedy,他们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个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于是把公司拆分上市,只要上市,公司能盈利,就能继续套钱,让公司估值增加。当然,于此同时,AT&A已经没有很好的主管了这个时候,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在面对华尔街精英的炒作和变相投资,还有互联网的冲击,百年老店保不住自己了,最后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当中。
第二章——IBM这蓝色巨人
IBM的成功来自于它的保守,其实我觉得用保守来形容不对,原作者意思是想说IBM因为几次浪潮中坚守自己的阵地和领域,没有过分扩张,而没有被打翻。如果用保守来说他的成功,那么NOKIA呢?他保守,却一败涂地。姑且不说这个。IBM的辉煌由watson父子建立的,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文中说,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对,是需求推动着社会的变化,你不能闭门造车,科研必须和产相结合。
在IBM如此巨大的公司眼中,微软和苹果这些小公司不值一提,PC机子当中,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 IBM 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如果前者成功了,IBM 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直接把他压翻,根本不用采用什么收购的战略,因为他的技术庞大到可以段时间就超越对手。所以,小公司要创新,要做的好,不能让大公司把你轻而易举地推翻。
第三章——APPLE
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价钱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才会有人要。这说明,你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就要打破原有这个商业领域的格局,把这块原来肥肥的蛋糕捣烂,破坏原有的规矩。
几经周折,JOBS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因为董事会太强大了,这也表明,在创立公司时,要懂得吞股,不能让自己股份过小,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董事会把JOBS找回来了, 给他一个没用的职位,但苹果毕竟是JOBS一手建立的,对自己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此时,面对微软庞大的市场占有率,JOBS决定发展高端产品,用技术去创造艺术,于是,有了ipod,有了iphone,有了ipad。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贤若渴,学无止境,我觉得才是最好的翻译。
第四章——英特尔INTEL
时势造英雄,在IBM赶时间做个人PC的时候,采用了INTEL的芯片和微软的DOC系统时候,因为心急,给了机会对方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在跟MOTO斗争CISC芯片时候,因为公司的业绩和员工的利益关系大,英特尔公司只专注自己的芯片,在市场上坚守了自己的阵地,打败了RISC架构。后来,出现了AMD,为了保证自己的创新性,用这句话形容INTEL在适合不过: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第五章——CISCO
CISCO就是走运思了,美国政府要建立互联网中心,刚好他们学校要用他们自己实验室研发的设备,这样赚呀,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中心的设备就直接采用了CISCO的。然后CISCO扶摇直上,当然,未必所有的走运的公司都能发展下去,经营者的头脑和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公司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一般是一些非常爱冒险的人,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加入新开办的甚至是还没有投资的小公司,他们技术和能力非常强,常常每个人可以独挡一面,因为早期的公司要求员工什么都得能干。他们同时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否则他们在众多新兴公司中就不会挑选中那些日后成功的。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虽然善于开创,但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守成,而后者对于一个大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做事快,但是不够精细,因为在公司很小时,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有些事情,你永远模仿不了,所以,找到自己的市场,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第六章——HP
硅谷之星,什么都做,打印机,PC,有点像今天的佳能,但是佳能发展得非常好。HP遇到困难时期,请了个爱出镜头的女总裁,于是,HP一落千丈,就像前不久yahoo请了个女总裁,结果一样,yahoo卖的卖,剩下的盈利一直没有上去,直到遇到好的CEO,所以,公司的CEO很重要,重要的是女的CEO没有几个是走正确的道路,他们在女性中比较突出,就觉得自己强大,可以傲视群雄,你不是武则天。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它经营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会更加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
第七章——MOTOROLAR
从二战开始做军用通信,到世界第一台大哥大,谁感说他不厉害,google用1000 billion dollar并购了,并又370 billion 买给联想,多悲惨的遭遇。在手机业务上,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其实很小,这一点点差别远远不足以让用户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相反,功能、可操作性、外观等非技术因素反而比技术更重要。所以,面对市场诺基亚和三星的崛起,moto水土不服。面对INTEL的土豆片,moto也是兼顾不了那么多繁杂的业务,本来想做一个linux的手机系统,坐着坐着没做下去,而被android做了。所以,moto,缺少了有力的管理,和强硬的执行力,他输得一塌糊涂,永不翻身,世界上已经没有这个公司的存在了。
最后还讲了sun公司,网景公司等曾经昙花一现的公司。其实,很多东西,你永远预计不了,除非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眼界,市场如战场,胜者为王,拜者为寇。
IT定律
1 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集成率会在18个月内翻一番。
2 ANDY AND BILL’ S LAW,软件制约着硬件的性能发挥。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 IT 领域的发展。
3 反摩尔定理,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
办好一个高科技公司还需要有既志同道合又愿意承担风险的专业人才,他们对部分拥有一个公司比相对高的工资更感兴趣,因此就有了高科技公司员工的期权制度。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浪潮之巅》的笔记-第1页

f


 浪潮之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