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黑洞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高盛黑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08633626
作者:马克·洛奇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希腊债务危机   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看上去像一只乖巧的小猫,说话的时候嘴唇微微翘起:“我们现在玩点什么呢?”在大家看来,她精力充沛,睿智无比,但是对同事极其严苛。她以酷爱冒险、擅长销售而闻名,被同事们亲昵地称为阿迪,是高盛国际伦敦分部的银行家。这位复杂金融产品专家是希腊人,并以希腊人为豪。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阿迪这样描述自己:“为工作而痴狂,握着写满笔记的记事本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就是她成功地帮助希腊掩盖了债务,使其在账面上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而加入欧元区。   阿迪负责的这项金融事务着实让她的雇主发了一笔小财,但却为9年之后欧元区最严峻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然而,在2001年的时候,希腊并不太受高盛关注。当时的高盛专注于新兴国家,后者刚刚开始吸引某些大银行的目光。高盛国际将重心放在德国、东欧以及突尼斯身上,它在雅典甚至没有设立分部。与海上贸易融资一样,希腊文版的相关材料是从希腊船商集居的伦敦开始产生的。   早在1999年决定创建欧元之初,希腊并未能加入这一体系。《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有着非常苛刻的标准: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保持在60%以下,财政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而希腊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当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进来,从而奠定欧元作为统一货币的地位,打击投机者—投机者早就混进来了—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敦促欧盟接受希腊。伦敦城和华尔街应该早就想到这些了。这两个金融圣地不怀好意地注视着一个潜在竞争对手的诞生—法兰克福,欧洲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时任欧盟主席的意大利人罗马诺·普罗迪坚决抵制欧元区的扩大。时任欧盟经济与货币事务专员的法国人伊夫–蒂博·德·西尔吉,作为欧元创建者之一,将这一扩大问题视做个人问题。这个新成立的俱乐部里的每一个成员,在拟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时降低赤字,这当中难道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吗?伪君子的舞会……   欧元发行的第二天,希腊政府请求高盛帮忙设法加入欧元区,尤其想掩盖其巨大的赤字。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由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领导的希腊内阁特别希望清除公共支出中沉重的军事费用—由于与土耳其潜在的冲突,军事支出巨大。   高盛怎么会拒绝这样的委托呢?这可意味着丰厚的报酬!虽然难度很大,甚至成效难以预见,但帮助各国政府的确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工作。如果欧洲的银行舍弃这份交易的话,它们的美国对手一定会争抢这块肥肉。欧盟的其他国家呼吁各大金融机构的智囊团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比如意大利就和美国的银行摩根大通合作过。   对于高盛而言,希腊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希腊是一个小国,银行体系基础薄弱,国家财政统计简陋,经济萧条,只是侥幸地期待税收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高盛怎么会拒绝它呢?在希腊,股市缺乏强制性的规则,政府干扰经济法则,过于烦琐的《股民公约》就是其法则,所以金融巨头高盛有了施展才能的最佳用武之地。   高盛帝国之所以对希腊怀揣一份特殊的兴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债务的性质。复杂债券的标准很模糊,便于投机。它们的国库券缺乏流动性,发行日期也是随机的。总而言之,它们与法国的债券完全相反,法国债券属于简单型债券,具有可预见性和流动性,并且发行日期精确。   在追逐欧元的过程中,考虑到希腊债务的特殊性,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深感兴趣的还有第三个因素:作为条例主宰的欧盟统计局极其混乱。2002年1月1日,欧元的发行着实让欧盟统计局惊出了一身冷汗,它负责美化欧盟各成员国的统计数据,以便规定欧盟的收入与支出总额,是欧洲中央银行进行预算监管和货币政策制定时的重要参照。但是,被卷入一起内部财政丑闻风暴之中的统计局,在处理希腊事务时完全瘫痪了。统计局的领导们一声不吭地接受了希腊政府提出的要求。   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组事务总负责人米歇尔·阿比尔拒绝为希腊的赤字作担保。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因为某些军事费用没有合理入账,尤其是购买美国飞机的费用,还是欧盟区域援助计划模糊不清?欧洲各国财政部长对此作何反应呢?这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这件事应该抛在脑后,忘掉算了。   早在2000年,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就成为了高盛的合伙人。与雅典签订的协议最终让那些对她的晋升眼红的嫉妒者们闭上了嘴巴。他们认为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的升职得益于美国的性别歧视政策。对于这个把握一切机会施展才能、随时准备狩猎的女人来说,伦理与道德问题根本无须考虑。她那走起路来嗒嗒作响的鞋跟是绝不会陷在脏乱的地毯里的。她的成功得益于其专业化的外汇事务团队,这个团队在公司内部赫赫有名。为了达到目的,她运用了一套当时不太出名的机制—风险覆盖系统,我们称之为信用违约掉期,即CDS。这听起来非常简单,就像一句见面时的问候语。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这些复杂的、无法理解的、后来成为过激投机象征的工具,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信用违约掉期”这一命名过于直白,那么它的运行可就简单多了。那是一份债务担保合同,为债权人作出担保,即便债务人违约,债权人依然会得到偿付。只要是国家或企业发行的债券,投资者的风险都得以大幅降低。另一个优点是:这一金融产品的市场是模糊的。因此交易不受监视,远离股票场所,远离强制规则,没有中介,无须对其运行或发起人进行鉴定。   对于希腊的债券而言,这一机制使它最初以美元发行的债务在转换为欧元时得以逃避汇率的影响。既定的兑换税对高盛是非常有利的。此外,信用违约掉期覆盖的风险总额超过了希腊国债的总额!希腊通过变更其债券偿付票据,许诺向高盛支付大额款项,到2009年时截止。这笔昂贵的支出更是加剧了希腊的金融困境。在银行家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看来,这种类似于高利贷的条件并没有什么不合理。高盛不是慈善家,而客户作为乞求者,唯有摇尾乞怜。阿迪玩弄运气于股掌之间。把握分寸尤为重要,不可太过亦不可稍欠,不可多亦不可少……   在高盛国际新事务委员会进行了快速审核之后,阿迪的计划便被送往邮局,和普通的信件一样。“材料拟定极其详尽,她的眼光相当精准。可以赚的钱太多太多了。她和另外十来个人一起迅速投入到这项机密的事务之中。没有理由放弃任何机会。”一个完成此项任务之后不久便离开了高盛的参与者回忆道。   信用违约掉期之类的购买与以投机为目的的购买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不过这根本无关紧要。在希腊事务中,任何一方都会赢利。这一计策使雅典可以暂时将数十亿欧元的债务瞬间化为乌有。而高盛则可以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赚头,并塑造出优秀债务管理人的形象。   但是,从长期来看,希腊政府支付的利息远比普通的银行贷款高得多,只是等待合约生效要很久很久。信誉受损的希腊,如今在货币联盟中就像一名偷渡客。   自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全城居民驱逐古波斯游牧部落以来,这个国家便一直向往西方。1981年它加入欧盟,仿佛是古希腊人的现代继承者。欧元取代了德拉克马,阿迪又将希腊历史及其重大事件弃之脑后。傲慢、不择手段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主导着她。作弊者无法进入先贤祠,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然而,2006年,高盛集团与希腊划清了界限。不过,为了保留一席之地,它还是担任了希腊最大的商业银行—希腊国家银行(NBG)的顾问。在希腊国家银行内部,有一位对高盛举足轻重的盟友,即佩特罗斯·克里斯托多罗。这位金融衍生品专家此前是高盛伦敦的交易员,1998年来到雅典任希腊国家银行经理。通过一家设在美国“避税天堂”特拉华州的海外公司,一部分希腊国债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入了希腊国家银行的账户。   2009年10月,社会党人小乔治·帕潘德里欧在希腊大选中获胜。一个月后,高盛的第二号人物加里·柯恩在众多投资者的陪同下亲赴雅典,其中包括约翰·保尔森—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总裁、高盛Abacus交易中的大客户。柯恩和保尔森一起建议新政府—社会党政府—将军事开支用于医疗卫生预算。此外,高盛还悄悄地将一部分希腊债务出售给在中国的投资者。   帕潘德里欧沉着稳重,一副圣者的姿态。蓝色的眼睛不时闪烁着狡黠的目光,映衬着光滑的面孔,给人以狂者的感觉。他审慎多疑,沉默寡言,思绪有条不紊。这可不是投资银行家喜欢的类型,这类人往往会令银行家们无功而返。银行家们的陷阱,这次可不会得逞。   在希腊事务中,高盛一方面作为希腊政府的银行家顾问,从中获得丰厚的酬劳;另一方面,它也在希腊债务上进行投机。在欧元陷入危机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便显现出来了。2010年2月15日的《金融时报》上,德意志联邦银行前任董事、原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奥特马尔·伊辛,发表了一篇反对欧洲救助运动的文章,文风尖锐犀利。他认为,为了不让欧元区陷入险境,希腊必须自己应对危机。伊辛发表此番言论的同时,却忘了他自2006年以来便是高盛国际的顾问。与此同时,高盛的交易部门早已作好准备停止一切对欧洲的干预,它和所有投机者一样对欧元做空头。从理论上来讲,这场在欧洲的争夺只会使欧元反弹。这是难以根除的祸患……   高盛行径的泄露在希腊引起了一番强烈的抗议。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某些银行帮助希腊在账目上弄虚作假,最终导致了欧元的危机。在伦敦的一次密谈中,西班牙、挪威、英国首相一致表示支持他们的希腊同行。帕潘德里欧将责任推给前任卡拉曼利斯政府的“轻率”和高盛集团。为避免希腊悲剧的重演,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加强监管和制裁机制。唯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草草调查之后,认定高盛并没有帮助希腊掩盖其财政赤字。某些人总算从中看到了“高盛政府”的影响。   希腊危机对于纽约的银行巨头们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高盛银行从希腊政府那里获得了丰厚的佣金,它无耻地利用希腊困境进行投机,以对抗欧元。而每一次对赌,它都是赢家。   然而,论战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面对名誉受损的危险,自恃傲慢的高盛被迫作出解释。它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公告,表示颇存异议的运作对于希腊在全球范围内的预算情况的影响微乎其微。在那几年里,希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105.3%跌至103.7%。   杰拉尔德·科里根是高盛帝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得不对欧洲议会的提问作出答复。这位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满脸皱纹,目光慈祥,和蔼地坦陈高盛为掩盖希腊赤字作出的努力。他语气低沉的解释里尽是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透明的规范显然会更好。”   在陈词滥调和政治算盘之外,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遭到如此这般诋毁的投机大大改善了市场的确定性和流动性,简化了交易的过程,确保了价格的公正,也是保障市场良好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这一运作对资本进行了更好的分配。投机者是投资者的侦察兵,后者打着体面的幌子,对证券的涨跌下赌注。诸多市场在攻击希腊和欧元的同时,向政客们传达了一条重要而有益的信息:赤字已经变得无法控制。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对这些情况,高盛的辩护非常简单。希腊拒绝了欧元区依照预算规范确定的逻辑。至于道德问题,雅典必须自己提出。高盛银行只是扮演技术专家的角色,满足客户的需求。   高盛似乎没有违背任何法则。但实际上,它越过了警戒线,越过了大集团的道德底线。   “真正的专业人士”,在2001年的那次出击之后,阿迪的上司这样评价她。安蒂根妮·劳迪亚蒂丝因此跻身高盛旗下的人寿保险公司的管理层,负责和平均寿命相关的金融产品研发。财富往往对勇敢之人微笑。   ……

前言

   序   “我从事的是上帝的工作。”高盛总裁劳尔德·布莱克费恩的这句话,尽管一度被视做玩笑之言,却高度概括了高盛银行对权力的无限渴望。这个集团悄无声息地操纵着全球。自从1868年高盛成立之后,这一沉默的法则从未有人敢于打破。在全球最大的两个金融圣地—华尔街和伦敦流传着这样的质问:它真的能够操纵全球吗?倘若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操纵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2008年秋天爆发的经济危机—股市震荡、经济衰退,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高盛推上了全球新闻的头条。2008年9月15日深夜至16日,仅仅一天之间,这个宣称从事着“上帝的工作”的帝国,向全世界的人们证实了它的存在。“上帝的工作”,换言之,统治全球金融、操纵数万亿美元……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高盛便无处不在: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贬值、抵制金融监管、掩盖财政赤字,乃至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我们对这个无处不在的神秘帝国所从事的一系列事件展开了调查,其神秘的面纱随之被揭开:投机石油价格,操纵工业垄断,泄露金融信息,无视监管机构,以及其与证券收购者之间错乱的关系。   借助于独一无二的影响力,高盛斡旋于世界棋局之上,渗透到全球各大组织之中。在它管理的这个帝国里,太阳永不落下。   高盛痴迷于权势,却丢失了灵魂:践踏着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它被指控侵犯客户的权益。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的投资资金被它千方百计地掠去了!然而,它却吹嘘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高盛圣经”。   总而言之,高盛在游戏,高盛在赚钱:如它的诽谤者们所言,高盛不过是一个全球性的投机赌场。在那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赌,无论是什么。那么,高盛会破产吗?   事实上,高盛集团的传奇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无法抗拒的惊险小说。作为一名曾经在纽约、布鲁塞尔、华盛顿、伦敦等地工作过的经济记者,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金钱圣地是如何运行的。   我曾经往返于全球各地报道当今世界的重大经济事件,并非常幸运地结识了许多重量级人物:从鲁珀特·默多克到亨利·保尔森,从拉克希米·米塔尔到詹姆斯·戈德史密斯,从约翰·布朗勋爵到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或理查德·布兰森。我经常前往纽约、伦敦,途经香港、巴黎,频频拜访高盛集团的股东们。   第二次来到伦敦工作的初期,我恰巧赶上了著名的1986年伦敦“金融大爆炸”,金融城向外国金融机构敞开了大门。我亲眼见证了高盛集团一步步在伦敦站稳脚跟,然后遍布整个欧洲。从此,这个独一无二的帝国便分享着全球金融的变动,从股市动荡到技术革新,从金融产品崩溃到巨额   分红。   戴维·罗斯柴尔德的确充满魅力,他的脸上始终满带笑容。在那些金融巨头之间,这个年轻人更显绅士、谦恭、高贵。他天生一副名流的面容,让人感觉他更像是一位传统的银行家或律师。他言谈举止低调,说着罗斯柴尔德家族一贯使用的介于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独特语言。他绝对是金融舞台上一位出众的行家。   2010年4月28日,在始建于1742年、伦敦最棒的海鲜餐厅,我们有幸共同进餐。这位金融大亨对我说:“我避免谈论我们的对手,无论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位伦敦与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长老,在聊天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提及任何我熟悉的名字。   回顾这次断断续续的交谈,内容几乎涉及几十年来金融上层领域的一切动态。   他说:“罗斯柴尔德集团曾经非常热衷私有化,但是对于公共金融,我们很少向政府提建议。那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服务面向寻求技能和专业性的私人客户和公司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使那些希望一起合作的人们能够达成所愿。”这里所展示的就是各大银行之间的利益冲突。   “交易对于一家公司与对于我们而言,其含义是不同的。我们从事着风险重重的事业,因此需要巨额资金。”这就造成了近几年来在商海中博弈的众多企业间的不同地位。   我们的调查进行到最后阶段,到了该与权势集团对质的时候。我将该书的方案递交给高盛,以期与其领导层会面。他们最初给出的答复是肯定的:“我们将为您的工作提供帮助……”然而,在等待了数周之后,我得到的却是一句客套话,至于会面则只字未提:“抱歉,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提供帮助。”最终是杳无音信的会面和冠冕堂皇的客套话。因此,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未经高盛集团认可的高盛传记,除了最后一刻的三次会面:高盛法国领导层、高盛总部纽约高层以及主要交易地伦敦的负责人。除此之外,高盛帝国三缄其口。我向总裁布莱克费恩提出的上百个问题犹如石沉大海。这座堡垒像牡蛎一般合得紧紧的。没有律师信,也没有顾问的会面。有的只是沉默,守着它的高贵。缄默,沉重的缄默。而这座金融圣殿所面临的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   现在,高盛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它不得不向世人露出真面目。如今,它的老股东、前任管理人员、竞争对手、客户,甚至政客们在屡遭拒绝之后,依然在极力声讨它。   本书的构思主要源自2008年秋天的金融危机,但与我之前的职业经历也密不可分。1978~1980年间,我曾在伦敦路透社做记者。这家知名新闻社的总部位于舰队街,与《每日电讯报》和《每日快报》编辑部相邻。自从在“世界课堂”工作之后,我便有幸欣赏漫画《布莱克和莫蒂默》中这两座永恒的艺术建筑。我每天就穿行于这些大楼之间寻找新闻点。   高盛国际的欧洲分部如今占据了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每到午餐时间,周围都是西装笔挺的人在三明治小店前排队,或是拖着行李箱,脚步充满傲慢,却掩饰不住疲惫,仿佛一夜未眠。消遣、娱乐的面孔在这里可找不到。在舰队街溜达是不可能的,四处停留也是不可以的。必须快跑。在这个权力与金钱的圣地,路上并排走过的都是金融家、商务律师和工业巨头。   和高盛相关的另一段记忆是1994年我在纽约采访亨利·保尔森的经历。我与高盛的联络顾问埃德·诺沃提尼志趣相投。我一再强调要与保尔森会面,当时他是高盛的二号人物: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5点,百老汇大道85号,高盛总部。我在那里待了两个小时,在玻璃屋子—保尔森的办公室里,与他闲聊世界形势,顺便聊他的公司。后来他成为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随后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周末股东冷餐会。席间笑声不断,大家相约在伦敦再次会面。我对那次临时参加的晚宴印象非常之好,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因为决策层与媒体之间的敌对。时代不同,风俗不同。保尔森出版了自己的备忘录《峭壁边缘》之后,便退休养鸟,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去了。埃德·诺沃提尼过世了,晚宴的其他出席者也在金融的历史陷阱中消失了。   我在开始撰写关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书籍《最后一位女王》之前,白金汉宫的一位核心人物曾向我传达该书的艰巨性,他引用了乔治五世的顾问警告英格兰王室传记作家的一句话(20世纪初期):“你们要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神话。”白金汉宫向我敞开了大门,相反,高盛只是让人泄气。直至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它还在坚守这样的准则:“前进,路边没有任何值得停留观赏的。”作为世界的主宰,高盛却很少引起媒体的关注,理由非常简单,正如人们常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公众只是知道它存在而已。即便是经济类的出版物中也没有相关记载,仅有的只是两部公司官方传记。   高盛的势力,以及围绕它产生的议论当然都是赏赐给那些阴谋理论大师们的面包。非常不幸的是,它所贯彻的对隐私的崇拜恰恰有利于谣言和二手信息的滋生,难以核实。我希望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文中涉及善与恶的冲突。高盛银行并非圣灵的化身,但也不像现今许多刊物描述的那般邪恶。   高盛无所不为。调查者们试图揭开其面纱,探究其规则,揭示其代码,窥探其隐私,最终无人不头晕目眩,高盛帝国活动之恢宏令人瞠目。   最后,我尽力用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来讲述这部传奇故事——希望我真的做到了。

内容概要

马克•洛奇(Marc Roche)
从1997年至今为法国《世界报》工作,是其驻伦敦记者,专门进行金融领域方面的报道。此前曾在《日内瓦论坛报》就职,还经常为英国《独立报》和《卫报》、BBC等撰稿;出版的著作有《伊丽莎白二世》等。
由于工作需要,本书作者频繁往返于纽约、布鲁塞尔、华盛顿、伦敦等地,报道世界金融,且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高盛在欧洲的发展,频频拜访高盛集团的股东们,和许多金融巨头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书籍目录

|序|
|第1章|希腊债务
|第2章|高盛政府
|第3章|银行僧侣
|第4章|捕食者与猎物
|第5章|年轻的弗兰肯斯坦是法国人
|第6章|利益冲突
|第7章|布鲁克林的小男孩
|第8章|奥巴马悖论
|第9章|金钱国王
|第10章|狗仔队!
|第11章|金砖四国的高盛
|第12章|黑色星期一
|第13章|亲爱的朋友……
|第14章|高盛?高性?
|第15章|希望之地
|第16章|生意归生意
|第17章|赌场
|第18章|石油世界
|第19章|三雄逐鹿
|第20章|击败高盛?
|结  语|

编辑推荐

   《高盛黑洞》获2010年法国经济图书大奖   我从事的是上帝的工作   ——高盛总裁布莱克费恩如此坦言   雷曼倒闭,贝尔斯登被收购,AIG一度徘徊于破产边缘;   但,无论金融世界如何风云变幻,   高盛总能化险为夷,长盛不衰。   次贷危机、希腊债务、欧债风波,   每个角落都有这个金融巨鳄的身影,   它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赌场,   恨不能将场中所有人的赌注一抢而空。

作者简介

高盛就像一个黑洞,意图将身处世界这个金融赌场中所有人的赌注一抢而空。这是一家超级秘密的私人银行。近10年来,高盛的决策层渗透华盛顿和世界其他角落。从美国政府到国际大型组织,高盛处于一个庞大的蜘蛛网的中央。如今,尽管遭到不少客户的指控,高盛仍然富有极大的优势,其魔爪无孔不入……
《高盛黑洞》通过引人入胜的调查,主要聚焦于近五年的高盛,再现了很多高盛的情景故事和庞大的关系网络,从欧洲到纽约,从历任总裁到其他高官,《高盛黑洞》一书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高盛这家金融巨头极力想隐藏的真面目。《高盛黑洞》重点讲述了关系网之中各种巨大的利益冲突、高盛与希腊的债务、高盛与BP、高盛与互联网泡沫、高盛与黄金等等。

图书封面


 高盛黑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MONEY NEVER SLEEP——《高盛黑洞》的秘密   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从监狱7年孤独时光走出来的苍老但依然健硕的男子对他女儿年轻、充满抱负又好胜、忠诚的男朋友充满忧伤的说:“MONEY NEVER SLEEP。”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华尔街2》记录在胶片上的一个富有深意的比喻,事实上,今天,当我们讨论金融危机、衍生品风险、债务违约,那些必然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扇动起飓风波及我们生活的名词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高盛,显然,这家从来没有广告的投行巨头不会是一个日落西山的巨人,他是隐藏在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神秘的背影,我们需要了解它,即便我们离他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是了解这样一个改变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的庞然大物显然不是一件坏事。   作者马克洛奇显然也没有想要把本书写成一本华尔街的史记,没必要随风乱飙关于高盛这个充满诱惑的名词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术语,我们需要了解的不过是这些寡头们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是仁慈或者残忍、是渴望掠夺或者金钱至上。一个游走在风口浪尖的金融巨鳄为什么可以生存并且长盛不衰?它到底应该为这个世界的动荡负什么样的责任?它有什么秘密?读完这本书,这些答案就都找到了。不过让人同时感到恐惧和欣慰的是,属于高盛的故事,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它残忍的制度能够保障它无可比拟的赌徒形态和赌圣水平,可怕的是,这个故事我们似曾相识,没错,是贪婪,对于金钱的贪婪。   再让我们回到《华尔街》和《华尔街2》,没错,你回想起那个故事了么?这群应用数学的精英和天才们,用自己手中的对冲工具和风险系统,玩着一把足以烧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火苗,他们内心渴望功成名就,他们握有赌手必须的资本,用技术在争抢这个世界,他们会忽略自己的家人,投入这场战斗,金钱不过是衡量他们战绩的某种标杆,他们相互讹诈,并且以胜者为王的心态,相互设陷,有人在这场博弈当中不堪重负,选择用肉体或者精神的方式立场。他们痛悔,但是一旦让他们拥有机会,他们在寻租权利和金钱的道路上,一定会卷土重来,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   前些日子《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曝光的高盛内部的没有道义和信仰的新闻永远不会是过去式,事实上,这个故事,不过是高盛讲得最长和最为人所知而已。因此,当我们在读完这本书对这家巴伐利亚犹太人1869年创立的机构的解密和剖析后,如同作者对我们告诫的,我们必须承认:“也许此刻炼金术士令人生厌,但这无法掩盖他们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的事实。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危机后的这段不稳定时期内,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投行一直保持着它的光环。”读完以后,相信我们会成长的,尽管我们依然会是那个不太明白k线图、基金、债券的孩子,但是,我们应该可以开始明白,最终,是人的贪婪,促使了这一切。即使没有这个高盛,“我们就再把它臆造出来”。   现在,我相信,我们可以永远铭记这句话:MONEY NEVER SLEEP.   By 林怿   2012年8月9日   P.M.17:26   写于蓝牙小筑
  •     “我从事的是上帝的工作。”高盛总裁劳尔德•布莱克费恩这样说道。比利时人马克•洛奇带着对这句话的反感和疑惑,走近高盛——这个无情吞噬着财富、权力、智识和希望的黑洞。“上帝的工作”尽管一度被视为玩笑之言,却是这个黑洞于悄无声息间操纵全球的真实写照。2008年秋,经济危机爆发。以往低调的高盛,其庞大身形突然间出现在台前。处处可见这个投机石油价格、操纵工业垄断、泄漏金融住处、无视监管规则、买方卖方通吃、并织就一张错综复杂金融利益网的神秘帝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贬值、抵制金融监管、掩盖财政赤字,乃至墨西哥湾泄漏事件,都与其息息相关。2009年7月,《滚石》杂志刊发《高盛:美国最大的泡沫机器》一文,将投行比喻为道德沦丧的阴谋家和金融界最迎来的怪物。华盛顿互助银行总裁基林格样评价高盛:“我再也不相信高盛的这些次级贷款证券了。他们都是聪明的家伙,但是和他们做生意就像与鲨鱼共舞。”高盛正是这样做的。尽管它已经预测到房地产市场将要崩溃,却不断向华盛顿互助银行出售大量不良抵押资产。与此同时,自己大量减持房地产资产,并看空并暗中抛售华盛顿互助银行股票,接手者也同样是它的一些老客户。果然2008年9月,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不良抵押资产再无价值可言,华盛顿互助银行破产,不得不接受国有化,并以1美元的价格象征性地卖给了摩根大通。客户们失去了一切,而高盛却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在作者马克•洛奇看来,在金融危机中,高盛并没有干任何违法的事——这样太得不偿失——它只是不断地扮演着两面派的角色:一方面,自我标榜“服务客户”,为客户租船、加满油、雇用船员,并为航行借来资金;另一方面,在大海上自己又攻击了这艘船,烧杀劫掠一番之后又将船沉入大海。贝尔斯登的覆灭是一个例证:2007年3月,高盛发行了一款基于次贷抵押债券的金融产品,贝尔斯登购买了1/3的份额。但是仅仅一个月后,高盛却提醒自己的一些客户,要小心贝尔斯登抵押投资专项基金的风险——这一提醒迫使投资者撤离了贝尔斯登,致其最终濒临破产。用马克•洛奇的话说:“高盛在每张赌桌前都赢钱。贝尔斯登买入不良证券让高盛大赚一笔,同时还消灭了一个在对冲基金经纪业务中活跃的竞争对手,最终将这片业务纳入高盛的领地。”然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高盛却不仅仅意味着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掠夺者。虽然高盛“唯利是图”的本性无法改变,但其对于华尔街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一定程度上却扮演着特种部队的角色。比如,2001年,高盛帮助希腊掩盖财政赤字、发行信用违约掉期,为今天的欧债危机种下特洛伊木马。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美国不但成功转移了世界对其金融危机的关注,拉欧元下水,使欧洲无法趁虚而入地收购美国金融资产,还得以瓦解了欧洲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增强了自己在欧洲和亚太经济格局的话语权和控制能力。而在境内,机构投资者确实改善了市场的确定性流动性,简化了交易的过程,确保了价格的公正 ,也对资本进行了更好的分配。另一方面,高盛和其他的投行一样,除了提供金融服务之外,还有力地推动了新经济的兴起。当然了,资本市场是新兴投资者最为活跃的场所。看上去可靠的风控和止损机制,看上去划得来的融资和投资渠道,便于投资者们四处嗅着风险与暴利的机会。用作者洛奇的话说,在高盛看来,互联网企业也不过是来交易所的路上顺手抓的兔子、野猪或者别的什么,然后给它改头换面,穿上三件套制服,带来证券所,不用做什么预警措施,也不必过分顾虑,只给它随便取一个名字,比如girafe.com,然后卖给老主顾们。至于girafe.com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并不是高盛和投资者们要关心的事。这或许有造成金融泡沫帮凶之嫌,却实际上为互联网企业获得投资创造了机会。高盛1996年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IPO上大获其利,这家企业叫作雅虎。两年内,高盛帮助24家互联网企业成功上市,1999年是47家,2000年前4个月就有18家……这些企业或许生存周期不长,却如同兴奋针剂般刺激了互联网行业的繁荣。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找到创新和转型的契机,迈向了持续十年的增长。和其他投行一样,高盛之内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辛酸、嫉妒和利益。然而,当你真地走进高盛,却是另一种似乎修道院般的气氛迎面扑来。任何高调的自我表现、自命不凡都不会受到欢迎。团队合作的内部沟通才是生存的法则。人人都是仪表得体的模样。深色西服、白色衬衫、暗色领带,修剪整齐的短发,剃得干净利落的胡须,灰色短袜、黑色皮鞋。同时,必须保持洁净,哪怕是指甲也要做到一尘不染。脚步谨慎轻微。挺立如松,泰然自若,从不轻易流露情感。身体和神经同样强壮。他们按时间表保持健身,人们甚至会以为看到的,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在这里,任何形式的自我表现、自命不凡都会受到排斥。通常使用的词是我们而不是我。公司文化是彻底的平均主义,没有私人飞机,没有公务车。一言以蔽之,严肃朴实。领导们的办公室紧密相邻,门永远敞开。二人搭档的传统自高层领导到基层交易员一样,这使得大家能够互补互长。高盛“十四条军规”中的第七条这样写道:“对于那些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之上的人,我们是不会给他留任何位置的。”全球共30000名员工的这家投行共有着4000名左右的合伙人。合伙人掌管着公司,但绝不会将此作为荣耀进行炫耀。浅褐色的名片上从来不会提及头衔。合伙人组成的同业公会,有如共济会般低调、团结。虽然不讨论宗教信仰,却实际孕育并传播着某种类似于信仰的精神。在世界各地,优秀的毕业生们准备着参加提名进入高盛。HR重视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体育爱好。公共课程和社团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们与顽强拼搏的训练和团队合作精神密切相关。求职者需要具备一切条件:智慧、天分、学历、知识、野心、雷厉风行的作风,特别是求富的欲望。他们还必须是对睡眠时间要求特别低的人,并准备好随时接受挑战。作者马克•洛奇描述了那位以出售Abacus、引发房市危机加剧而闻名的交易员法布里斯•图尔的应聘过程:法布里斯在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后,在一次示范课程中获得了去高盛面试的机会。这是一次真正的战斗,他必须快速应对与合伙人的20多次谈话。当他终于获得通往百老汇大道85号的门票,他激动不已。棕色大理石的接待大厅里,他拿到了代表初级交易员身份的门卡。进入交易大厅,里面放满了电脑、手机电池、专业年鉴和美国小国旗。走进大厅深处的抵押贷款部,喧哗声更大了。交易员们眼睛紧盯着屏幕,嘴唇贴着麦克风。同事们的脑袋里都是对金融分析和数学计算公式的热爱。这时,他想起电影《华尔街》里的那句著名台词:“如果你想在交易大厅找个好朋友的话,那就牵只狗吧。”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相比,高盛都将美式工作文化推到了极致。一位名为尼古拉•萨尔克斯的前高盛员工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状态:一天工作18个小时,一周至少工作6天,一年工作50周。名为银行家的这群工蜂任人奴役着。吃饭、睡觉,甚至做爱都在手提电脑旁边进行。他们的黑莓手机从不关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公司附近长期为他们准备着套房,房间虽然名为卧室,其实办公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连开会的小圆桌和投影仪都能轻易找到。辛苦的工作需要薪资对于高盛男孩们来说,最令人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发年终奖的那几天。圣诞假期过后,交易大厅的气氛比平时紧张得多。人人如坐针毡,情绪激动。2月初,终于到了“红包”落地的时刻。数额和上级单独告知的差不太多,是年薪的10倍、20倍或者更多。对于竞争中的胜利者来说,这不仅是丰厚的收入,还是晋升的机会。而对于失败诸而言,没有领到如数的红包则是一种暗示,暗示你将需要很快寻找出路。这些红包怎么使用呢?作者洛奇了解到这些以理财为业的交易员,也同样有着既疯狂又理性的开销方式:1/4存入一个账户以备不时之需:健康问题、解雇、甚至离婚。同样,要付1/4给私立学校,因为银行家孩子们显然不能去普通学校上学。房产的维修和添置,礼物的互赠(通常是游艇、老爷车或珍稀艺术品)将花掉1/4,最后的1/4则会帮助他们实现一些疯狂或无法理喻的愿望。高盛有如一个培训营,又有如一家修道院。作者洛奇总结道。这样的描述令人向往,并暂时忘记了它作为金融大鳄,四处出击捕食的现实。然而当然,也仅仅是暂时而已。
  •     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很赞很专业的一本书
  •     ”我从事的是上帝的工作”——高盛总裁劳尔德•布莱克费恩。客户至上的投行向对冲基金的转变,它从未陨落,全书概述了高盛在关键的经济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反应,但是个人觉得书写得不是很深入,有些闪烁其词的意思,可能是和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的原因吧。总体来说一般。
  •     刚到手,还没看。简单翻了下,感觉还不错
  •     内容丰富,书内字号很大,挺有收获的。
  •     Goldman Sacks
  •     一点点喜欢
  •     Goldman Sachs一定是直男癌最严重的机构。
  •     是我看过的几本关于高盛的书中,最**的一本,翻译得太差劲了,译者至少自己得看懂英文原著吧?二则,自己翻译的,读读看,是否通顺相比,还是李德林的几本不错以后中信出版社的书,购买之前得三思了
  •     ”如何对客户忠诚?他的客户也一样不靠谱“呵呵,倒也中肯;我赶脚自营业务和交易就该跟投行分开来
  •     浮华背后
  •     像纪传小说
  •     乱
  •     还没看 应该不错吧还没看 应该不错吧
  •     18小时工作的野心家们!
  •     书本印刷很好
  •     配上其他经济学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     高盛黑洞
  •     可以当做金融小故事去读,同时,也让你渐渐的去真正了解高盛的强大。
  •     作为一个经济学大类的学生却对资本市场运作的原理了解的甚少,于是想用这本书来做引入。这本书,在揭露资本市场运作的黑幕,高盛作为一大投行,在各种资本事件中总能明哲保身,甚至在2008金融危机中依然可以强大屹立。说实话,看完这个,个人对资本市场运作的内幕感到讨厌,过分的操作与黑暗,已经不再是关乎聪明,资本等因素了,甚至民族,宗教,性别都会被这个强大帝国的快速发展加以利用!
  •     3/100
  •     高盛黑洞:看金融巨鳄如何吸金天下
  •     Another anti-Wall Street account, with GS as the target, written by a French. All the greed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by no means good, but they are, to a large extent at least, a reflection of the normal activitie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You-can't-say-it's-wrong-but-definitely-a-pain-in-the-ass translation.
  •     主要着墨于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的高盛。以欧债危机为引子,将隐藏在黑幕之后的高盛曝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涉及林林总总利益冲突。惟利是图,冷酷无情,刻画了一个吞噬良知与人性的高盛黑洞。记者的文字会会让你很快从作者的角度了解他所知道的高盛,全面不过略感深度不足。
  •     资本市场运作的内幕就不提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奥巴马试图遏制金融投机的努力,以及高盛大金主交易员们文化品位的粗鄙...作者是长年进行金融报道的记者,写作并没有地摊文学那种令人生厌的传奇口吻/阴谋论,故事讲得也流畅
  •     在另一家网站上没货了,就在这里买了
  •     书价虚高,与内容有点不匹配
  •     差劲
  •     尖锐的语言直达问题核心,深度解析高盛的历史,影响及其运作方式,让普通人也能一览金融交易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博弈较量,是一本不错的经济学入门级读物
  •     虽然戏称高盛帝国为Goldman Sacks'但书的末尾还是不免为其洗白'也许是因为依靠智慧的掠夺总好过依靠权力吧
  •     速度挺快的!但是没有塑封,不知道是不是正品!
  •     还是去看原著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