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斯登的兴衰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贝尔斯登的兴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1
ISBN:9787111319818
作者:(美)艾伦 C.格林伯格,马克.辛格
页数:204页

章节摘录

我的工作日通常是这样的:起床之后,首先阅读《纽约时报》和《纽约邮报》,早晨8点离开家门,8点15分坐到办公室里,整个上午的工作就是阅读《华尔街日报》及各部门提交的打印报告,了解公司前一天的资金管理状况及经营业绩。如果某个交易员当日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可能会马上抓起电话向他祝贺。如果情况相反,我会了解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9点30分股市开盘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我通常要打十几个电话。在交易时间里,我必须随时在线,但也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么辛苦。我发现,绝大多数电话在超过30秒之后,便会出现收获递减现象。我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事情,还有很多爱好,所以我根本就没有闲聊的时间。如果你只是掏出腰包里的钱,然后就对徘徊在身边的风险置若罔闻,那么,你肯定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找不到饭碗。证券市场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它绝对不是赌场,在这里我们最靠不住的就是运气。一个优秀的风险管理者往往能预见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我在很早就发现,这个原则是长期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投资世界里,如果说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似乎有点故作清高之嫌,这显然是不真诚的。对任何金融机构来说,赚钱都是不二的追求。但无论是贝尔斯登最初作为一家私人合伙企业还是后来成为上市公司,我都没有把赢利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贝尔斯登发展得越好,我们就能为客户提供越多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资本实力也就越雄厚,我们就能雇用更多的员工,从而给更多的家庭带来幸福,我就会更加相信,社会存在才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贝尔斯登的明天更美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上周一,我们的股价开始下跌。到中午时分,股价已经下跌了10%,从每股70美元跌至每股63美元。股价下跌的部分原因在于,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刚刚下调了我们的公司债信用等级。但罪魁祸首还是看不见的隐形杀手——毫无根据的谣言(我不知道这些谣言是否来自那些尽人皆知的阴谋家,他们早已是华尔街上声名狼藉的同流合污者)。我们的部分交易员最早听到这些传闻:坊间传闻,贝尔斯登已遭遇流动性危机。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本或信贷储备用于支撑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几十亿美元的交易,为各种各样的客户进行结算,其中包括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基金和保险公司。银行与经纪商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绝非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但是,有一种最简单的润滑剂滋润着这台巨大无比的发动机,这就是信任。对于任何一笔证券交易,如果当事人之间缺乏相互信任,任何人都不会从腰包里掏钱。怀疑和顾虑就是金融市场的空气,它们无所不在,而信誉和流动性则是催生恐慌的主要成分。无论是空穴来风的谣传,还是确有其事的现实,坏消息就像不可治愈的传染病,一旦出现,便无法消除。在华尔街,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孤立的问题。而贝尔斯登股价的暴跌更是令人心惊胆战——转瞬之间,几十亿美元的市值便灰飞烟灭、不见踪影。但是在贝尔斯登,我身边的人并没有诚惶诚恐,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失望已经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2007年夏天,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不动产对;中基金经营失败。这次惨败总共让我们损失了10亿美元,这显然给公司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

前言

既然金融界基本都同意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那么,对于这种难得的市场极端状况,如果不予以深刻的总结与反思、纠错与改进,那么,我们仍可能就仅仅是经历了危机的冲击,而不能从这种危机的经历中增进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理解,从而也就可以说是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擦肩而过而已。反思金融危机,与其空洞地、不着边际地讨论宏大的命题,不如从一些具体的金融产品、一个具体的金融机构、一个具体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切入,这样可能更为感同身受。从这一次金融危机来看,贝尔斯登公司无疑是一个最有分析价值的案例。贝尔斯登公司,可能是在这一次危机中最为贴近中国证券界的华尔街投行之一,因为据说一家中国的投行差一点儿就在贝尔斯登风雨飘摇之前买下它,而且据说是因为审批程序的冗长和拖沓,才使得这家银行与这笔差一点儿就要签署的收购合同失之交臂。在这个案例中,审批救了这家中国投行经常成为业界的一个笑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一口气读完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并且受益匪浅。艾伦C.格林伯格展示了他坦诚直率、幽默风趣的魅力,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没有人比艾伦C.格林伯格更了解华尔街了。凭借出色的交易天赋、丰富多彩的人生  经历和强硬的作风。他成为金融圈内的传奇人物。而这一切都来自华尔街一个伟大的公  司——贝尔斯登的崛起和陨落。当傲慢和欲望取代基本原则时将会发生什么。他在书中  为我们上了永恒的一课。如果你想驰骋股市,这正是你需要学习的。  ——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王牌主播在《贝尔斯登的兴衰》一书中,艾伦C.格林伯格运用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幽默风趣,直言不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贝尔斯登作为最大的金融帝国之一,如何就在我们眼前土崩瓦解了。没有任何掩饰,我为他叫好。  ——布恩·皮肯斯(T.Boone Pickens),亿万富翁、著名投资家

内容概要

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目前担任摩根大通的名誉副董事长,著有《总裁备忘录》(Memos from the Chairman)一书。他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之久,在华尔街备受尊重。
马克·辛格

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著有多本书籍,如《有趣的金钱》(Funny Money)及《人物研究》(Character Studies)。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推荐序二  海啸后的翡歌推荐序三  不要做下一个退潮时的“裸泳者”第一章  灾难降临第二章  昔日少年第三章  初识贝尔斯登第四章  成长的轨迹第五章  固执己见的创始人第六章  续写传奇第七章  我的贝尔斯登文化第八章  《纸牌屋》的主人第九章  困境中前进第十章  危机初现第十一章  求援中信第十二章  走向宿命尾声致谢

编辑推荐

《贝尔斯登的兴衰》编辑推荐:一部金融帝国的兴衰史〈br〉披露血淋淋的收购内幕〈br〉一部传奇人物的回忆录〈br〉再现华尔街的硝烟岁月〈br〉沃伦•巴菲特〈br〉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br〉陶冬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师〈br〉郑成新 新信达证券副董事长〈br〉联袂推荐〈br〉一部金融帝国的兴衰史〈br〉贝尔斯登,与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并称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球500强企业。成立于1923年,2008年被摩根大通收购,85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神话般崛起。流星般陨落,看昔日的金融帝国掌门人如何评说兴衰成败。〈br〉一部传奇人物的回忆录〈br〉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C格林伯格,在华尔街备受尊重。他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之久。他首次叙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艾伦C.格林伯格。〈br〉披露血淋淋的收购内幕〈br〉贝尔斯登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172.69美元.最终却以2美元的超低价被收购;最后的总收购价格为2.63亿美元,只相当于贝尔斯登总部办公大楼市值的1/4。艾伦C格林伯格披露了血淋淋的收购内幕,其细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br〉再现华尔街的硝烟岁月〈br〉贝尔斯登被收购,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后,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迫转型,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已不复存在。自此,金融危机迅速从华尔街波及全世界。

作者简介

《贝尔斯登的兴衰》内容简介: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85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贝尔斯登被收购,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金融危机从华尔街波及全世界。作为华尔街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C.格林伯格,在《贝尔斯登的兴衰》中讲述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把贝尔斯登打造成华尔街顶级金融机构的非凡历程。格林伯格于1949年进入贝尔斯登,1978年正式成为公司的掌舵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清楚贝尔斯登的历史,也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贝尔斯登最后的岁月。格林伯格对贝尔斯登的兴衰进行了公正、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并对血淋淋的收购细节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披露,其细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贝尔斯登的兴衰》既是一部客观真实、妙趣横生的企业兴衰史,又是一部跌宕起伏、细致真实的个人传记,相信一定会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图书封面


 贝尔斯登的兴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毕竟是原掌门人,确实是经历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完的后三章,以前总觉得天气好心情就不错,但读完书却发现,原来有一种悲怆也可以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油然而生。 读到书中某个地方,脑海中会浮现出《华尔街2》的画面,但书中的想象空间远要大得多,所以可以切身感受到因为谣言而一步步被逼上悬崖的那种窒息、无奈。有时间再读一遍……
  •     截至昨天,中国上市证券公司全部完成2012年年中财务报表披露。19家券商的总利润为314亿元。几个小时之前,工商银行同样披露了其半年报,利润为1232亿元。大致为19家上市证券公司利润之和的4倍。和银行相比,中国的证券公司,哪怕是上市“大型证券公司”,也是如此屌丝。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贝尔斯登一样牛逼的投行?中国的证券行业为什么被银行业压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喘不过气来?其实答案就是两个字:监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一个公司,乃至于一个行业是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衰退,取决于其产品是否能满足同时代的经济需要。中国的银行能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建立的清算支付体系很好的满足了中国居民这十几年以来的需求。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所有大街小巷冒出了无数的自动取款机,异地存取支付变得如此便利;同样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年轻人开始用网银购物,生活开始有了后现代味道。简单一点说,中国人民再也不用把几万块钱捆了又捆然后塞进内衣袋里然后上火车,这正是中国的银行为什么能牛逼。尽管过去这十几年,中国的存款利率跟通胀率比起来很让人伤不起。证券为什么越来越弱?原因也很多。但在现在这个时点来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过度,证券公司能做的事情太少,所有的证券公司都靠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过日子,而这两个业务都是典型的通道业务,既不产生创新也不产生差异,这就使中国的证券公司除了个子大小之外,脸面都长得一个样,你都分不清谁是谁;进一步的结果就是产品同质、费率竞争、你死我活。中国会不会产生贝尔斯登一样牛逼的投行?答案在于是否能够顺利的去监管。和银行的逻辑相同,在中国居民的金融需求进一步复杂化之后,证券公司是否能做诸如资产证券化业务、回购业务,或者具体的说,如贝尔斯登一样的ABS、CDO业务,决定了中国证券行业能否有未来。只有成功去监管,中国的证券公司才能实现差异化,也才可能产生牛逼的证券公司。而这正是郭主席想干的事情。40天前的“创只有新大会”上,他以《积极地、审慎地探索和创造》的发表讲话,试图以一己之力强推证券行业创新。然而任何一种现状都有它的历史道理,无论你觉得是好是坏。利益山头如此之多,改变又岂能容易?贝尔斯登倒下已经四年了,而中国的贝尔斯登却还没有出生。
  •     巴菲特说格林伯格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在投资中,投资中最难坚持和应用的常识,最难评估的是人性,但这两者确是最重要的。对企业来说,金融公司的价值是最难评估的,金融公司的成功主要在领导人,投资金融公司难度最大。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了解一下金融巨头们在金融危机中是如何博弈的
  •     很详细得说明了整个公司发展的历史,写法也是让人很畅快得阅读,一天一口气读完。独到最后不免有很多惋惜的成风。但是全文最让我不能忘记的就是,Alan所一直秉持的企业家责任,他延续这个企业主要是考虑到1万多员工的工作机会,而并非自己的荷包。
  •     贝尔斯登的崛起源自针对几名大客户的成功推销,而且好运的押对了宝,完成了资本的原始扩张。但是"涨了就拿,跌了就卖“的仍然是典型的趋势投机,可以想象这种碰运气的发展有多脆弱。贝尔斯登简直就是华尔街大部分投机机构的缩影,就像上亿只大猩猩扔硬币,最后总有几只能连续二十次扔出面的,可是到第二十一次就很难说了。
  •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关于风险控制和重视人才的观点值得借鉴。
  •     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些问题
  •     觉得写的不客观。。。但是难免的
  •     贝尔斯登,别了。
  •     勤奋 努力 是我在每个金融大拿身上必然看到的品质
  •     真不能相信,马克·辛格是怎么写出这么差劲的一本书的
  •     高层的公开分歧是压垮Bear Stern的最后一根稻草
  •     经营了85年的贝尔斯登倒下了,年龄与贝尔斯登相仿,在贝尔斯登工作了近60年的格林伯格先生基本上可以说是见证了贝尔斯登的成长、辉煌再到毁于一旦全过程的人。本书从格林伯格先生自己的视角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讲述了贝尔斯登的故事。另外,过人之人,必有过人之处,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又一个普通职员一步一步成为贝尔斯登当家人的过程,书中某处提到1958年前“虽然我还不是贝尔斯登的合伙人,但在工作中,我一直把自己当做合伙人”,这也许就是功夫熊猫“TO BE,TO DO”的真人演绎版吧;他一直将自己收入的4%用于慈善事业。
    由于彼此的矛盾,书中对其继任者的看法也许有些偏颇,另外,也许是思维习惯问题,感觉书的结构有些松散。
  •     其实没读完,看不下去了,借的日期到了就还了,不过也读得差不多了
  •     拿到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忙这几天才开始看,像书中多讲的那样,一部金融帝国的兴衰史。值得看下~
  •     犹太民族骨子里有着对金钱和控制的热衷,不成功就怪了
  •     曾经盛极一时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最终也难免盛极而衰的悲剧。公司内部的恩怨,风险意识的淡化,这两点对于投行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
  •     一家投行兴起与衰亡
  •     打牙祭的,干货太少。还可以吧。至少可以了解一些当时的情景,剩下的要自己脑补。
  •     食物链的高层!行业决定了轨迹,花难百日红,内因外因叠加,
    持戒……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     可以作为普及读本
  •     心酸中透露着未遂的霸气,自我膨胀必将走向衰亡。而这本传记又似乎想要对世人解释什么,从名人身上总会学到点东西。
  •     还没打开看,但愿会有所收获
  •     从一个公司的兴衰看华尔街的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