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到谷底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从巅峰到谷底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302289944
作者:提姆·菲利普斯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到20世纪90年代,麦道夫已有大约3200个客户。唯一的问题是:麦道夫甚至没有可以代表客户投资的许可证。此时,即麦道夫被人识破的 17年前,监管者首次认为麦道夫肯定在搞庞氏骗局,但最后又认为他没 有问题。“这是个诱人的华尔街神话”,《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于1992年12月16日写道,“证券和交易委员会未就史上最大规模未注 册证券的销售达成一致……合伙人许诺给投资人难以置信的13.5%--20% 的年回报率——由匿名的经纪人管理。监管人担心这全部都是个大骗局。‘我们开始考虑这可能造成大灾难’,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纽约地区负责人 理查德·沃尔克(Richard Walker。)说道。”他们调查时,这些钱就在那里:“最后证明,所谓匿名经纪人只不过 是伯纳德·麦道夫本人——这位华尔街非常成功且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但 直到现在,麦道夫也并未被认为是一流的基金经理。”麦道夫声称,投资回报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只是比大多数基金经 理先一步兑付而已。“他们吸纳了近乎5亿美元,这些资金都不在我们的 监管体系内”,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沃尔克说道,“这太可怕了。”麦道夫对其投资策略语焉不详,只提供给投资人信息量有限的盈利报 告,甚至在股市整体市值下跌的1984年和1991年也如此。该文把麦道 夫的话当作一则有趣的八卦:“54岁的麦道夫先生说,他不知道自己管理 的资金是通过非法渠道募集而来的。他坚持认为,在1982年和1992年 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均回报率16.3%的背景下,他提供的投资回报并没有 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人说和标准普尔指数长达十年的高回报率相比,我所提供的投资回报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会对这种说法感到吃惊’,麦道 夫如是说道。”当时就有推测认为,麦道夫4.4亿美元的投资业务和他所交易的做市 份额相互关联。麦道夫的这种做法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抢先交易 (front running)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当你知道会改变市场价格的大规模交易 即将发生时,你会选择提前完成客户的购销业务。在受到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严厉斥责之后,麦道夫把资金管理控制在 更正常的规模内,但采用的是同样的机制:招募少数几个经纪人为其服务,特别是那些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有钱人。欧洲一些最富有的家庭把所有财 产都交由麦道夫管理(仅在卢森堡一个国家,他的债权方就有17家基金)。联接型基金(Feeder funds)支付2%的佣金,但如果他们能帮助募集更 多资金,麦道夫就返还给他们一半的佣金。2000—2008年间,麦道夫的 基金从4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了650亿美元。P12-13

前言

  在我多年前开始筹划本书的时候,公司失败的案例就一直持续不断地出现,我似乎应该为此感到庆幸。  感谢艾丽莎·丹妮格蕾丝(Alyssa Danigelis)和邦妮·福克斯·加里蒂教授(Professor Bonnie Fox Garrity),没有她们所作的有价值的研究,我就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遗漏。还要感谢位于纽约水牛城的凯尼休斯学院(Canisius College in Buffalo,NY.)的帕特里夏·赫顿教授(Professor Patricia Hutton)。显然,如果你计划创作一本书并对赫顿教授提及此事,她将就此书的主题组织一次研讨会,与会者能提供很多作者本人根本想不到的好想法。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的出版代理商罗布·达德利(Rob Dudley)和编辑乔恩·芬奇(Jon Finch)对诸如超过规定期限交稿等琐事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容。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娜撒勒(Nazaret)。好消息,娜扎:就在写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完成了此书。

内容概要

  提姆·菲利普斯(Tim Phillips)是一位自由撰稿记者,为《华尔街日报(欧洲版)》(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泰晤士报》(The
Times),《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观察家报》(Observer),《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独立报》(Independent),《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和其他媒体撰稿。他是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广播节目和天空新闻台(Sky
News)的常客,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并做演讲。他还是Knockoff: The Deadly Trade in Counterfeit
Goods一书的作者和畅销书Scoring Points的作者之一(这两本书均由Kogan Page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糟糕的方式
/1
事件,孩子,是事件
/3
我们能基业长青吗
/5
关于本书
/6
第二章 “好”而不倒
/9
500亿?不是5?000万吗?!——伯纳德·麦道夫
/10
最出色的坏蛋——世通公司
/17
问一问为什么——安然公司
/25
数字游戏
/32
第三章 赌最后一把
/41
力有不逮——诺森罗克银行
/42
搞垮女王的银行——巴林银行
/51
轻松赚钱——密西西比公司
/59
追逐荣耀的人——利兹联足球俱乐部
/65
贩卖梦想
/71
第四章 当代的“兰博”们
/81
“链锯”——阿尔·邓拉普和日光公司
/83
贝尔斯登公司的家伙们
/89
“垃圾先生”拉特纳
/94
总是付钱给克拉伦斯·哈特立的人
/98
反正都是他们赢
/102
第五章 现在都凑一起了
/109
冰冻的资产——冰岛
/110
大项目:南海公司
/116
惊天败局:通用汽车公司
/120
死亡动物的臭味——阿尔巴尼亚
/124
他只会这么说,不是吗
/130
第六章 大傻瓜们
/139
提供风险——雷曼兄弟公司
/140
信心最高点——“郁金香狂热”
/146
最“伟大”的金融家——查尔斯·庞齐
/149
承诺,承诺——霍姆斯特克制造公司
/153
年轻人就是年轻人
/156
第七章 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165
一个恰当的21世纪的开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166
解散很难——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荷兰银行
/174
处理举报者——苏格兰银行和哈里法克斯银行
/179
直至无限甚至更远——USWeb
/185
当兼并变坏时
/188
第八章 近乎一场革命
/193
增级的证券化——美国国际集团
/194
金钱机器——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202
付出代价的Letsbuyit.com公司
/208
更高水平的数字味道公司
/213
比互联网还重要的赛格威车
/216
那只看不见的手
/221

编辑推荐

  跨越几个世纪,冷眼观察商业灾难,揭示公司倒闭真相。几百年来,我们总是一再重复自己的错误。尽管在失败后,大多数人都能轻易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直到公司破产的前一天,它们依然被光环和赞扬包围。商业败局为什么会发生?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出愚蠢的决策?是我们太渴望成功才导致了失败吗?《从巅峰到谷底:大公司失败史》回顾了曾经非凡一时的公司从崛起到衰败的过程,其对导致这些公司最终倒闭的灾难性事件的解释富有启发性。不管是把公司倒闭归因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是归咎于个人鲁莽的行动,《从巅峰到谷底:大公司失败史》都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把背后致命性的商业策略清晰地展现给大家。

作者简介

《从巅峰到谷底:大公司失败史》内容简介:商业上的失败总是难免,但当我们关注谁失败、什么时间和如何失败的时候,大公司倒闭的速度之快还是让我们感到震惊。《从巅峰到谷底:大公司失败史》是一本可以让你大开眼界的大公司倒闭调查。提姆•菲利普斯冷眼观察了历史上最大的商业灾难和其他一些旧时代的“经典”失败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聪明人也能做出糟糕的决定。
《从巅峰到谷底:大公司失败史》通过对商业上的细节、管理和决策的特别关注,带领我们走到CEO们中间,教会我们识别商业灾难、批判性地看待身边的企业。

图书封面


 从巅峰到谷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市面上,讲企业成功股市的书琳琅满目,但是深入讲企业失败的书却不多见。之前读书会和大家分享过《大败局》上下两册的内容,书中吴晓波通过案例的方式讲述了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企业的失败史,书中的保健食品骗局、广告战术、政商关系、多元化扩张等方面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了危机。目前,国内企业的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企业也越来越像,国外公司失败案例对于分析国内企业的借鉴意义也越来越强。难得看到这么一本对于全球大公司失败历史整理这么全的书,就读了起来。书中整理案例超过三十多个,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公司,由于作者是财经记者出身,文章写得很有故事性,逻辑性略有不足。我大致整理了七种类型的公司。第一类,财务舞弊类,包括世通、安然这两大巨头。讽刺的是,这两家因为财务丑闻倒塌的公司,其CFO都在本世纪初获得过最佳财务总监的称号。其中,世通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管理层为了维持业绩稳定的增长,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公司实力业绩因为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大而需求下滑面临下滑压力时,公司竟玩起了会计的数字游戏,将没有实现的业务收入计入应收债权,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即使没有现金流入,此外还讲公司的租赁资产计入在建工程计提费用来夸大业绩,但会计带来的增长难以持续,最终败露。安然也是一个造假的典范,但是它的技俩要高明一些,他们通过游说政府同意将他们签订的能源合约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样他们就有很大的业绩调整空间,此外公司还创设特殊目的实体,将不盈利的资产注入其中来回避其产生的固定成本。第二类,欺诈类。包括麦道夫、庞齐、金字塔骗局、霍母斯戴克公司、南海公司、密西西比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用高收益或者成员归属感,来诱骗投资者投资没有基础资产收益做支撑的金融产品来获利,最终狂热之后遭到公众怀疑骗局暴露而倒塌。第三类,兼并失败类。经典的教科书为大家鼓吹,通过企业合并能够发挥协同优势,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但事与愿违,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成果90年代有接近一般兼并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这类公司有:时代华纳并购美国在线,由于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巨大差异,最后并未实现协同效应,美国在线走向了破产;苏格兰银行并购苏格兰一家住宅贷款合作社哈里法克斯后,被后者激进的放贷政策所感染,最后因为房价下跌而是银行出现破产危险;此外,还有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荷兰银行,落下赢家诅咒,因为收购价过高而拖垮。第四,CEO的不当言论。拉特纳珠宝曾经是一家非常畅销的珠宝连锁品牌,很多普通消费者是它的顾客,他们的珠宝以高性价比受到青睐。但是其老板拉特纳却在一次晚宴上拿自己的品牌开玩笑,说自己的产品不过是盘子里的玻璃杯,这个在当时的语境中是廉价品的象征。而这一玩笑被媒体以拉特纳说自己的产品不过是垃圾为标题报道。珠宝本是大家面子消费的一种,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拿拉特纳珠宝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已经买了的人也不好意思戴出来。第五类,盲目的创新类。这类公司包括发明能够在上网时候闻到香味的数字气味公司、自认为可以改变人类的赛格威滑板车,最后都因为不接地气而失败。第六类,贪婪的银行家。这类公司大多是银行家或者是金融从业者的贪婪,通过杠杆以及衍生品交易毁掉了公司,并带来了财政的损失甚至金融危机。包括LTCM、巴林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国国际保险集团。第七类,墨守陈规类。这类公司的典型代表就是通用汽车,当美国新领驾照的一代成为购车主力时,通用认为这些年轻人还是会向他们父辈一样喜欢类似的车型,但是丰田公司却针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兴趣、归属感为他们打造全新的车型车系,同时针对通用最引以为傲的卡车市场,也推出很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使得通用的份额逐步下滑,直至最后破产重整。虽然上述七类并未一一列举书中所有的案例,但是也基本总结了书中案例的精要内容。我们日常研究中对于我们的启示可能有以下几条:1.如果某个公司用股价来考核管理层的业绩,那么管理层就有动机更关注公司的短期利益,同时为了维持公司永远增长的表象,更有财务造假的动力。2.要客观的看待审计以及评级机构的作用,他们可能在危机到来之前无所作为。3.兼并重组对于价值投资者或者债券投资人而言,并不像短期炒作者眼中那么客观,很有可能没有所谓的协同效应反倒是拖垮公司。4.对于销售或者融资与公司品牌影响高度相关的公司,我们要关注其高管在公众场合的言行对于公司资质的影响。5.对于讲故事的公司,我们要了解盈利的背后有没有基础资产的支撑,判断其是不是庞氏骗局或者是金字塔骗局。6.警惕高杠杆的和贪婪的金融机构,虽然他们出事时常常有政府来救。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内容翔实 文笔流畅
  •     希望很好看的
  •     我认为远不如吴晓波的《大败局》写的好
  •     搞不清这样的书这么多人给这么高的评价,第一,书本装帧极差,翻了几页前面两页就掉下来了,我在当当买了这么多书,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当然,这是书本本身的原因,跟当当没有关系;第二,内容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我认为远不如吴晓波的《大败局》写的好。条理不轻,基本都是写口水话,说实话,翻译水平也确实不咋的。
  •     书不错,够我看好久了。
  •     全是人惹的祸,马云为何接二连三成功?又从菜鸟开始了。
  •     标题不错,内容不行,都是一些简单的堆积。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的确,有时候能从失败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     一本关于上商业失败的“故事会”。
  •     什么鬼!
  •     成功历史不可复制,但是失败是确实可以借鉴避免的,值得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