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与企业家 > 中国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302204695
作者:熊焰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  一、世界工厂的“冠冕”  1.欧美企业的“保姆”  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城里的一户有钱人,雇佣了一个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保姆。保姆不但每天要为雇主做各种家务:做饭、洗衣、缝补等等,还要精心照顾雇主的孩子。打工妹为此可以得到10美元的工资,她感到十分满足。但打工妹却不清楚:雇主由于雇佣了她,就从那些辛苦而又不得不做的家务活中解脱出来,到外面去从事一些轻松体面、收入却10倍于保姆角色的工作。城里的其他有钱人家也纷纷效仿,雇佣一些打工者为自己做家务,他们自己则解脱出来,去从事收入更高、干起来也更轻松的工作,财大气粗的大户人家甚至会同时雇佣很多个保姆,而那些打工者,也以能成为这些人家的保姆为荣。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其实是一则寓言:那个有钱的雇主,影射美国著名企业“耐克”,而那个“打工妹”,则是一家为耐克公司代工的中国工厂。打工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意指一个众所周知的金娃娃——“耐克”运动品牌。而其他的所谓有钱“大户”,是包括宝洁、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在内的众多著名的跨国企业,它们所雇佣的“打工者”,与耐克的“保姆”一样都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代工工厂。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耐克公司每卖出一双耐克鞋,价格都在100美元以上,而它为此支付给中国代工企业的报酬却只有10美元。作为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实际上不过是在为欧美企业做着“保姆式”的服务工作,既无技术含量,收益也极其微薄。  故事尽管很简单,却很有趣,因为它里面隐含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国际分工理论中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它解释了像耐克一样的跨国企业,之所以要来中国寻找代工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原因。  那个雇主为什么要雇佣打工妹做保姆?——是她的家务活做得比打工妹差?还是她对自己的孩子照料的不如打工妹细心?显然都不是。雇主可能无论在照看孩子方面,还是在做饭缝补方面,都不比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得差,甚至干得会比保姆更上心。但她还是会让保姆代替自己去做这些家务,因为这样对雇主来说更有利。  雇主如果自己去从事这些家务,显然就不得不占用她很大的时间、精力,这就耽误了她去做其他工作的机会,而如果雇主在外面工作的收入很高,她的潜在损失就会很大。此时如果雇佣一个保姆,她就能腾出这些时间去外面工作,只要工作所得的收入高于支付给保姆的工钱,对雇主来说就是划算的。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保姆与雇主相比,尽管在做家务活或照看孩子方面的能力并不占优势,但只要保姆在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雇主依然会把这些工作交由保姆去做。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进城务工的“打工妹”才会有被雇佣的机会。  “比较优势”理论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它后来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2.沉重的冠冕  明白了“比较优势”理论,再来看欧美企业到中国寻找代工工厂的原因,就显得十分清晰了:耐克鞋如果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加工,或许它的生产效率和鞋的质量等方面会比中国代工企业做得更好,但由于中国企业在鞋的加工制造方面比美国企业具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因而耐克最终还是会选择把生产加工环节放在中国去做。  由此就形成了耐克鞋的国际分工产业链:由中国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而技术研发、广告宣传、全球营销网络搭建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工作,仍放在美国本土完成。到中国来的其他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也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来中国设厂或找代工。  当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注意到了中国的这种优势,纷纷到这里抢滩时,中国的各类制造型企业就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地……中国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  但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正如前面的寓言所讲,无论中国承担着多少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无论这些产品卖到了世界多少个国家,其实都只是一直在扮演故事中的那个“保姆”角色而已:打工妹所做的工作,究其实质不过是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简单家务”而已,并没有和这家的主人学到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本领;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可能的确是一个金娃娃,但终究只是为别人带来巨大收益,而她所取得的回报,连全部收益的零头都不到。  就是这样一份要付很多辛苦,也并无多大收益的“保姆”工作,如今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雇主”方面的不断责难。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不发达国家加入了竞争,中国企业所得的报酬在竞相压价中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欧美等国还在不断指责中国企业在以低价“倾销”自己的产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受到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和贸易报复也越来越多。  清醒地自我审视,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只是戴着一顶“世界工厂”的冠冕,做着为全世界“大户人家”打工的保姆工作而已。而这顶沉重的冠冕,已经把走在路上的中国压弯了腰。  二、“工厂”还是“车间”  1.谁是制造业“霸主”  在中国之前,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田园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有着“静谧的乡村、憨厚朴实的乡民、哞哞欢叫的牛羊”场景的农业国家。18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迈入工业化行列,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依靠发达的工业实力,英国迅速对外扩张,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从加拿大到阿根廷,从恒河到刚果河,19世纪的英国几乎拥有了占地球总面积四分之一大小的殖民地,就如英国当时一首民歌中所唱到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照耀英国的领地。”  当时的英国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场,世界各国都在为英国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而英国制造出的产品,又销往了全世界。在整个19世纪前70年里,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近1/2。由此,英国成为第一个被人们冠以“世界工厂”的国家。  机遇不会永远偏袒一个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日不落帝国”头顶的太阳也开始向西偏沉,英国的制造业霸主地位被昂首崛起的美国所代替。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为便于在广袤的领土上进行产品贸易,开始大力发展运输业。运河、铁路的修建把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使市场分工协作成为可能,工业随之迅速发展,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家逐渐向工业化国家转变。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欧洲各国纷纷向美国购买各类产品,美国则加大工厂机器的开动。到1945年,美国拥有了整个西方世界工业产量的60%以及对外贸易总额的1/3,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制造业新“霸主”,也成为了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日本是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二次大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魔术般地建立起一个经济强国。日本国内资源少,就从全世界进口原材料;而它在本国内生产出的产品,又外销全世界,一进一出中,日本尽得其利,经济快速成长。  据统计,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的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在主要工业产品中,1980年日本的汽车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1982年机床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1983年机械动机产销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日本的半导体工业尤为发达,美国一家报纸曾援引一位军事工业专家的话说:“如果没有日本的微型电子产品,美国就不会去打海湾战争。”至此,日本被世界推崇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但日本的机运并不如前两任“霸主”那么好。日本在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达到了辉煌顶点,此后就开始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疲态,停滞不前,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力开始减弱。此刻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东方的另外一个国家——中国。  就在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经济发展乏力、市场前进速度明显放慢的时候,中国开始异军突起,在世界市场中崭露头角。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GDP迅速增长,各类制造业的规模急剧扩大:从耐克鞋到芭比娃娃,从纽扣到集装箱,从打火机到电视机,中国在许多吃穿住用等方面的产品生产量已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第一位。日本通产省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声称:中国已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这一观点即被许多媒体引用,大为褒扬,以至越传越广,最后连中国自己也默认了这一称号,接受了这顶金光闪闪的“冠冕”。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已。  2.美丽的误会  按照人们传统上对“世界工厂”的认知,一个国家一旦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也就意味着它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成为新一代的工业霸主。历史上获得这一冠冕的,不过仅英、美、日三国而已,连工业实力十分强大的德国,也未敢加此殊荣。中国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但以目前的制造业实力水平而言,距离这种境界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单从产品制造的数量上看,中国已算得上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有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制造的各类产品产量,已占到全球产品总量的近30%。但尽管如此,中国却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贸易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改变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仅作为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提供者的地位,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的同时,为拉动本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仍是我们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此外,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尚未完成,解决就业问题还是我们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在目前最有竞争能力的制造业,这不仅关系到发挥我们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有助于解决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根本问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技术底子薄,制造业在很多领域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一些加工贸易产品的企业,只能拿到5%~10%的加工费;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高能耗带来的能源和资源“瓶颈”,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促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实施国际化战略,使中国的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竞争,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特别是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龙头企业。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促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实施国际化战略,使中国的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竞争,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特别是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龙头企业。  ——龙永图  过去“请进来”(招商引资),现在“走出去”(参股欧美);虽非“生死劫”(决胜手段),却是“中国流”(重新崛起)。中国制造业能否乘势一跃?请看本书。  ——易中天  这本书也许要流行。因为它试图回答一个颇为流行的问题,这就是一度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究竟还能不能持续?  ——周其仁  “走出去”是全球化趋势的一部分,有远见是中国企业家的使命。这本书揭示了我们要把中国市场与世界的“股权”相结合,走出改革开放的新路。  ——田溯宁

内容概要

熊焰: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第三届轮值主席,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亚杰商会常务理事,百人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博客网址:blog.sina.com.cn/xiongyanblog

书籍目录

引子:吉利出击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一、世界工厂的“冠冕”二、“工厂”还是“车间”三、微笑的产业链四、产业链的博弈附:苹果公司iPod的产业链透析第二章 陷落困局一、一个中国玩具厂商的无奈选择二、中国制造:立国之本三、“立国之本”的困局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一、中国不能承受之重二、“家底”剩多少三、取之有尽的“人口红利”四、博弈的“本钱”五、拉美化噩梦第四章 变局之探一、历史的变局二、开放路上的得与失三、合资变独资的隐忧四、市场换技术之殇五、变局下的出路附:从合资到独资的宝洁公司第五章 突围之路一、奔向大海的溪流二、困境中的“鹰”三、突围之路四、不可阻挡的潮流附: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之道第六章 百年一遇的机会一、“金融核弹”的引爆二、“墙街”与“主街”三、贪婪与恐惧四、百年一遇的机会五、时间之窗附:金融危机下的电子产业大转移第七章 “远征队”一、伟大的“远征”二、实力强大的“国企军团”三、最能战斗的“民企军团”四、屡打硬仗的“混编军团”附:“民企军团”的杰出代表第八章 超一流同盟一、晋商与PE二、“远征者”的“同盟军”三、PE是怎样练成的四、PE在中国第九章 “中国流”布局一、以弱胜强的布局二、“实地”与“大场”三、“眼位”的选择四、“选点”的原则五、三种“并购定式”附:万向的“纵向并购”第十章 陷阱一、最好与最坏的时期二、征途上的陷阱三、避开陷阱的诀窍第十一章 大局帷幄一、他山之石二、政策配套附录1:对话任建新附录2:海外并购经典案例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龙永图、易中天、周其仁、田溯宁联袂推荐。  微笑变苦笑,百年一遇的机会,产业整合而非财务抄底,中国远征队的超一流同盟。如何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者,如何破解中国制造业打工仔的命运,关乎国运的大跨越,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破解困局,乘势一跃。

作者简介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围棋选手首创一种新型布局方法,由于在对弈中利于抢占实地、获得先机而闻名国际棋坛,遂被命名为“中国流”。
在中国与西方企业激烈博弈的今天,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突破困局,必须形成并购上的“中国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让中国的要素资源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上合理分布,中国的企业得以在未来的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试图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欧美不少实体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门槛和收购价格,由“各路军团”组成的中国“远征队”开始乘风起航,海外并购的“中国流”正在展开……

图书封面


 中国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流,这个发端于围棋用语的词汇行将成为世界经济学新概念,也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新名词,清华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财经图书《中国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海外并购、全球化的重要性以及路线图。“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不能持续,而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企业改变博弈劣势的机会,这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天赐良机,势必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形成势不可挡的“中国流”。作者熊焰,作为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第三届轮值主席和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关注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这是他写这本书的动因。作为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并亲身去海外进行考察,体验到金融危机后海外市场中出现的并购机遇,形成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的判断和认识,这也是本书所展示的几个核心观点:并购欧美实体企业不是财务抄底,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中国实体企业亟需的核心产业要素;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抢夺“制高点”的决胜战,因为构成产业差距的核心要素——技术、品牌、渠道等主要都掌握在欧美大企业手里,非并购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海外并购是把中国资源要素合理布局在国际产业链上的最佳路径,也可为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找到一个安全且长效的配置通道……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与传统上认为中国已成为继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之后的新的“世界工厂” 不同的观点:针对当前世界普遍看好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的状况,作者在书中清醒地指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和不足……看似抢到了大片实地,实际上整盘棋都还没有做活,没有成形的眼位。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专家型企业家,作者用发人深省的话告诉读者,中国的资源、矿藏、劳动力都是中国用来与欧美企业进行博弈的“本钱”。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代价是使得中国资源使用殆尽,“中国奇迹”背后伴生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进行产业链博弈的本钱已越来越少……作者认为 “走出去”是当前变局下的一种自然选择,一种解决“中国式困局”的有效路径。但作者同时也客观指出,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并非易事,中国很多先行者的“走出去”道路都很曲折。作者对一些企业艰辛的海外并购之路进行了详细剖析……中国企业出海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现在所能确切知道的是这些中国企业必须出海,尽管途中可能碰到风浪,但还是必须要走出去。作者在鼓励中国企业如角马般英勇走出去的同时,也不忘提醒并购路上可能存在的各种陷阱。《中国流》分析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一次次的危机也动摇了美国的经济根本,众多美国企业在泥潭中挣扎,需要拯救者的降临,而美国政府却已力不从心,这就给中国企业创造出百年难遇的机会,此时出海并购将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中国流》还分析了海外并购的中国流构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PE等,将各自扮演他们独特的角色。《中国流》一书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云图与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作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和著名企业家田溯宁为该书写了推荐语。《中国流》刚刚上市,就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说,这本书也许会流行!是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你怎么可以不知道中国流?摘自《中国流》
  •     金融危机前前后后中国不差钱,坊间业界传闻中国经济其实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重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表现了空前的从容、积极、主动,这表明中国经济深度影响世界的大时代终于大踏步地来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大逆转开始了,中国流来了。我们有理由说,中国不高兴的时代应当过去了,没事儿偷着乐应当是中国和中国企业从此而生的新情绪和新财商,因为海外淘金、跨国并购、海外财务抄底已经成为企业界的新话题和正在尝试的新模式。最新财经图书《中国流》为企业规划了中国经济深度影响世界的线路图和方法论。中国流来了,中国流,来自中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在金融危机的前后,正在以气势磅礴之势涌向世界,掀起海外并购的小高潮,形成世界经济的新热点。从“引进来”到 “走出去”,这是具有明显标志意义的里程碑,很多有志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淘金,并且很多企业在此过程中收获不菲,其中我们不难找出成功的案例,诸如吉利并购澳大利亚发动机、联想并购美国的IBM等等,都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具操作性的经验。百年一遇的机会,中国远征队的超一流同盟正在形成,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远征军团正在整装待发,因为先迁部队首战告捷。《中国流》,中国流,这意味着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以资源和市场换他国资金技术的时代行将过去,中国以资源损失和廉价劳动力吸引世界投资的状况正在消失,中国开始在资本和技术的砝码上开始平等地与世界对话。《中国流》,本书的出版预示着流向世界的中国流,正在以势不可挡之势流向他们想去的世界经济体。龙书图先生在题给《中国流》的序中指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增强了多方面的实力,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并购其他国家企业已不再是“痴人说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后盾。企业主体方面,经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已涌现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民营企业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在竞争压力下练就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敏锐的市场观念;源于国企改制,并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兼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企业都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逐步波及其实体经济,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上企业资产估值降低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及企业运营普遍面临资金约束压力问题,因此,许多外国企业存在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来解决资金困境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实体企业,中国企业受到冲击较小,一方面我们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又存在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的长期需求。在当前的局势下,如果能够将中外企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完全有可能实现“双赢”的结果。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时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中的先进制造业、流通业、高新技术和资源类产业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中国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必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在本书出版之际也预言,有一本必将流行,这本书就是中国流。在很多关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图书中,我们读到的是更多的忧国忧民和悲凉阴阴霾,而这本书,通篇传递着信心、快乐和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的坚定和前程似锦,虽然《中国流,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是部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操性很强的著作,中国本土的企业家和对世界经济话题感兴趣的企业高管甚至普通读者,都可以捧起来读一读,它不是正襟危坐般的教科书,而是一种前卫思想、一种新锐观点、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乐观情绪,一缕让人掩卷深思并且偷着乐的阳光心情。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通俗读本,入门级
  •     nothing new
  •     中国企业发展模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