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感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管理与培训 > 紧迫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08614434
作者:约翰·科特
页数:192页

章节摘录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本书提出的观点很可能变得更加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身边充满了变数。世界不仅把新的机遇和危险抛向我们,而且正在许多领域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这样做。竞争不断加剧,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持续深入,创新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切都在加快变化的速度。各行业、各级政府和各国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一态势的意义永远相同。对现状感到满足的人将把自己置于一个越来越危险的境地。而如果人们没有把焦虑和恼怒放对地方,经常把时间浪费在一连串没有必要的行动上,将变得越来越经不住挫折。只有发自内心地准备现在就行动

前言

  本书讨论的问题似乎很窄——如何在足够大的人群中建立足够强的紧迫感——但我最终认识到,它是当前这个瞬息万变、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头等重要的问题。紧迫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即便是再能干的人或掌握了丰富资源的组织都有可能深受其害;如果处理好了,即便面临巨大障碍,我们也能取得期待中的成果。  我得出这些结论可追溯到13年前出版《领导变革》一书之时。那本书依据的是对不同组织中大约100项大规模变革案例所做的分析,这些案例的内容包括:实行新的发展战略、引进新型IT系统、重组企业以降低开支等。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发现在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目前的经济寒冬中,我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在这样的寒冬,居然找不到一本书作为过冬的理论支撑。这些天,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紧迫感》,一种畅快油然而生,很  ——北京锡恩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姜汝祥  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独特、有价值的视角,它让我们可以深刻地去看待事物,并使我们从中发现对组织和组织成员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够激发领导团队找到灵感并鼓舞着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理想效果。  ——高瑞彬,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企业需要持续创新,真正难以做到

内容概要

  约翰·科特,哈佛商学院百年思想领袖,全球管理大师,举世闻名的领导力专家,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权威的代言人,广泛影响中国商界的领导变革之父。  科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圣地亚哥,早年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年仅33岁的科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历史上荣获此项殊荣最年轻的得主。2001年10月,《商业周刊》杂志称科特是美国头号“领导力大师”,2004年被评为世界最具声望的5位管理和商业思想领导者之一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没有紧迫,就没有真正的执行!自序第1章 一切始于紧迫感一些错误的想法自满与虚假紧迫感什么是真正的紧迫感缺乏紧迫感的恶果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专家总结:为什么“优秀是卓越的敌人”?第2章 自满与虚假紧迫感什么是自满什么是虚假紧迫感寻找示警红旗帮助其他人发现问题专家总结:李东生的自我革命每一次成功都当成是一次悼词第3章 增强真正的紧迫感——一套战略与四个策略一个失败的案例动之以情基本战略示例具体策略专家总结:为什么影响中国企业改革进程的是海尔,不是万向

编辑推荐

  ·企业过冬的思想读本  ·哈佛百年思想领袖、全球管理大师约翰?科特最新力作  ·北京锡恩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结合中国企业案例,全面解读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高瑞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王文京联袂推荐,《哈佛商业周刊》、《中国企业家》、《IT经理世界》、《中国经营报》、《环球企业家》、《商学院》、《经理人》、FT中文网、 世界经理人网站等众多财经媒体高度关注,荣登《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作者简介

《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主要内容:紧迫感是多变经济形势下的核心生存能力!全球经济剧变,企业面临危机,变革成为解决危机的关键问题。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成功变革自救?我们看到,企业的各种变革措施纷纷出台,持续改进、企业再造,到外包策略、缩小规模,甚至裁员并购,都是变革所采取的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企业界变革失败的机率远远超过了成功的机率。为什么?
当我们观察那些在多变世界的中做得格外出色的组织时,我们发现他们都运用了一个相同的基本模式……
真正的紧迫感是领导变革和应对危机的关键,但却没有人发现它。
这《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传递给你两个重要的信息:
在成功中预见危机——居安思危
在危机中找到机遇——居危思危
帮助你消除通往持续成功的两大障碍:
忙碌得热火朝天却抓不住重点——虚假紧迫感
成功之后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不再关注变化的世界——自满情绪
在严峻的经济形式下,企业要存续发展,每一个员工都要具有高度的紧迫感。紧迫感帮助企业化危机为机遇,使每一个人变被动为主动!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紧迫感(典藏版)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A Sense of Urgency

图书封面


 紧迫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刚拿到EMS给我的《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时我挺高兴,毕竟此书作者约翰-科特是位领导力大师。但是今天读完之后,我却感到非常失望。作者似乎是为了写本管理畅销书而来写书,所提出的观点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很容易滑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我说此书作者约翰-科特有“唯心主义”的嫌疑不是没有根据的。他简单地把企业里的人分为有紧迫感的和没有紧迫感的两类,却忘记了紧迫感背后的东西——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拿地方政府中的官员为例来谈可能比举企业为例更容易说明问题,一个官员可能对于解决当地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没有紧迫感,但是肯定会对自己升迁问题有紧迫感。那么我们如何评定这位官员究竟是算“有紧迫感的”还是“没有紧迫感的”?早在2002年底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学习型政府》一书,指出拿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来考核地方官员是不对的,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应拿民众最关注的那些指标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各地的指标应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地方民众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政府绩效考核这个问题,我可以算是有紧迫感的了吧,迄今都给14个省的官员培训上课讲过这个题目。最主要的是,中央政府在2003年底也提出科学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对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导向不可谓不深感问题严重,可以算是很有紧迫感了。媒体上也不断有科学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文章、报道。但是紧迫感就能带来变革吗?我看已经到现在,各地政府还是在追求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为了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高价把地皮卖给房地产商人,房地产商人再盖了房子高价卖给民众,以至于现在房地产市场走入困境,大家都买不起房子了;为了追求GDP增长,各地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换回大量美元再买成美国的债券,人家美国一大印美元钞票,中国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缩水为1.5万亿美元了;因为政府向钱看,政府官员也向钱看,以至于腐败问题成为民众在人大、政协开会前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结果又怎样?政府还是把GDP增长定了一个8%的目标、指标,要求一定要实现,一定要达到,不惜一切代价。4万亿投资不够的话,以后可能会再来6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所以说,紧迫感要看用在什么地方。追求个人政绩、升官的紧迫感越大,就越有冲动搞政府投资,修建公路、铁路、机场,拉动刺激GDP,反正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钱,不是政府官员的钱。花钱的过程中,公款吃喝、出国、买小汽车、盖政府豪华大楼的钱也就顺便搭进去一起开支了。中国的问题是升官的心情太紧迫了,紧迫感过强了。哪个官员都会说:“发展要快,发展慢了就是退步,要金戈铁马、狂飙突进地发展……有条件要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我担心政府官员看到《紧迫感》这本书会更加紧迫。结果是危害更大。我宁可他们升官的心思不是那么紧迫才好。
  •     MBA里面有一个新加的学科是变革管理,发的这本书,最近通读后,感觉很不错。其中的观测虚假的紧迫感,虚假的紧迫感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同时起不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实质。这些在企业中很明显,看似很忙的人其实是处理事务不得法,甚至工作表面化,如果不进行教练式辅导,同时加以阐述,纠正不仅耽误了公司的发展而且对其本人也是不负责。另外几个章节比较深刻,如何解决自满型问题,加强紧迫感的建立。例如用外界进行影响,用外界环境和外部的客户来和内部的权威层进行沟通,加强其对于真实情况的了解。以及如何解决企业中NONO族,对待他们是用隔离,引导他们去快速忙碌起来还是放弃。包括危机中发现机遇等都是来源于紧迫感的建立。这些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感觉效果不错。尤其是用曝光的手法对待NONO族很是不错,运用其渴望改变并且加以指导使得事半功倍。
  •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紧迫感其实是团队文化里的心态,只有拥有了紧迫感并一以贯之,个人、企业甚至国家才能处于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紧迫感》一书结合大量的企业管理案例,提出了紧迫感的建立、持续保持和不断更新的方法,值得一读。姜博士的导读和一些批注很有导向性,让大师的管理科学转化成了更通俗易懂的哲理,主要收获有: 一、建立真正的紧迫感 平常的人都会安于现状,惯性、惰性和偏好都会滋生出紧迫感的杀手—自满;还有的人天天忙着开会,在压力、领导安排下穿来跑去办理很多并不重要的事情,还以为自己已经建立了紧迫感。自满和虚假的紧迫感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紧迫感只关注关键问题,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立即行动争取胜利的意志。 二、如何建立紧迫感 企业管理者在推动紧迫感的建立和发展上大伤脑筋,作者对此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战略,通过引入外部现实、每天带着紧迫感行事、从危急中发现机会、回击NONO族这四个方面上建立起企业发展所需的真实的紧迫感。 关于紧迫感我谈几点企业管理方面的看法: 一、将紧迫感融于企业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巨人、三株、顺驰……这些企业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的某段时候风光无限,但现在却成为了企业失败的典型案例。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紧迫感,但是迷恋于成功、企业整体没有真实的紧迫感属不争的事实。 几千年的时间形成历史,几千年的历史孕育出文化。紧迫感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并不是一纸通知、一个会议能解决的。因此,每个企业家都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二、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紧迫感 很多企业家都会大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事实上很少人能完整地做到这一点。时代在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也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要做到经久不衰当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大胆进行变革。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紧迫感”。 2009年初,联想换帅的事情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由于业绩的下滑,柳总重新出山管理联想,并对媒体说“联想真的有问题了”。领导班子调整、大领导定调子……联想集团在并购IBM的美梦中醒过来,重新更新了紧迫感。 三、面对NONO族 如果说文章有些缺憾的话,我觉得作者在关于NONO族上的处理过于简单。文中提到的面对NONO族的处理办法,似乎更多倾向于批判:分散NONO族的注意力、赶出组织、将NONO族公之于众。我倒不这么看,一个企业要是没有多种声音,这个企业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很长一段路上都会迷失自我。NONO族的存在,无论其发表什么言论,他们总会让企业在决策的时候能考虑的更周全、更有操作性。 头悬梁,锥刺股。恶意地对待NONO族会给企业增加不和谐的因素,会伤及企业筋骨。善待NONO族,能让企业领导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决策的战略性。如果你不能说服NONO族,说明你的决策还存在欠缺,NONO族给决策者提供了很好的完善决策的机会。 四、总结 总之,企业管理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探索市场才能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才能财源广进,而紧迫感则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源泉。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给人留下的应该不仅仅是一篇篇的读后感,那么,开始行动吧,不管你是总裁、中层领导或者是一名普通员工,让我们开始为我们所在的企业建立紧迫感吧!2009-4-3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不错
  •     困难中的自信是一种美德,而成功后的自信,多半是一种狂妄。【每每在悦读中总能得到些感悟用于我所生活的人世。】
  •     非术是略也 一些观念虽然不新也不够深入 但对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     新华书店南京中山东路
  •     读过很长时间了,回过头看这本书是《失控》的一部分。这本书也已经成为我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强烈推荐。
  •     真正的紧迫感是有目的的行动,而不是让自己忙起来!
  •     随时发现自己的危机和机遇。消除自满。只做必要的事而不是碌碌无为。
  •     此紧迫感为有计划的理性紧迫感而非焦虑浮华毫无行动的心理精神紧迫感。实力结构挺不错的。但稍微有些空洞,紧视为鞭策用之。。
  •     让我想起老马
  •     危机是危险和机会共存,在危机中找到机遇。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紧迫意识的培养。
  •     要看~看完了。。一想打车的时候就想想这本书,霍霍
  •     一般。紧迫感还是很重要的!
  •     不是我要看的书
  •     虛假緊迫和真實緊迫之分
  •     这个题目不值得写一本书,书里屡见字号错误,还有荐读者点评,不伦不类了,制作很差。关于nono族和怀疑主义者的分别部分很有价值。nono族是搞诡辩的,为反对而反对;怀疑主义者要求实证或逻辑分析,当被说服后成为新政策的支持者。
  •     类似心灵鸡汤一样的心里书籍,对曾经未经世事的并未沾染浮躁的我提供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条款和方法,对于而今需先解决复杂进而踏实稳进的我,大概可以不用再看了!
  •     有些案例可以放入培训中,mark下
  •     还不错
  •     了解到一个NoNo族的说法
  •     没有紧迫 就没有真正的执行!
  •     虚假的紧迫感害人不浅,许多人忙忙碌碌自以为过的充实却不知其实所做之事毫无意义,至少是效益极低。真正的紧迫感并不会让人忙的头昏脑胀,相反它让人有更多时间思考重要的问题。我们应时刻关注自己身处的大环境,关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困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以学校或公司那点屁事为中心昏头转向,实在不能成大事。
  •     快速的翻完。内容没有深度,4星是给标题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还是少的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