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沫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大泡沫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08-1-21
ISBN:9787508610405
作者:[美] 丹尼尔•格罗斯
页数:179页

章节摘录

  天价收购  2006年10月9日,道琼斯指数在12000的历史高点徘徊的时候,市场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Google,这个成立仅8年的造钱机器宣布以16.5亿美元收购刚刚成立18个月的网络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  老天。收购价格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一个年轻的科技公司用自己的天价股票以天价价格来收购一个为众人关注但没有多少财务收入的公司。(YouTube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严格保密,但大肆宣扬每天人们通过自己的网站进行视频浏览共达1亿次。)股票市场对Google的收购做出了相当积极的反应。(在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事物总有两面性  来源 价值中国网 尹伟  该书以大量事实来证实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事物总有两面性。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对于泡沫经济来说,是大多数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但是,我们中国网民最近的体验,恐怕就是上一次网络泡沫曾经带来不小的冲击:当时可谓唉声一篇。可是不久,网络又重新走回正常的轨道,终于赢来全面发展的时期。  泡沫经济常常加速某一行业的快速成长,但是在过度热情下导致过度投资,常常超过该行业资源的支撑,所以泡沫就会必然产生。我们总是时时警惕泡沫经济,但是事实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

内容概要

丹尼尔•格罗斯是《Slate》杂志“钱箱”(Moneybox)栏目专栏作家,曾出版过多本图书,并且担任星期日《纽约时报》“经济评论”栏目的撰稿人。他的文章还经常发表在著名杂志《纽约》和《连线》上。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格罗斯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并且获得美国历史专业的文学硕士。现在他和家人居住在康涅狄格州。

书籍目录

专家推荐  泡沫之中,泡沫之后第一章  无处不在的泡沫  天价收购  泡沫的爆炸  泡沫和创新的循环第二章  电报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电报业的狂想第三章  铁路  货物运输的巨大突破  政府的支持  铁路建设狂潮  廉价运输与经济整体  悬崖边缘  腾飞的平台第四章  金融新政  新繁荣时代  非理性狂热  崩溃最终来临  亡羊补牢  新商业模式第五章  互联网  网络泡沫  顶峰的崩溃  泡沫后的创新和增长第六章  房地产  经济衰退后的房地产发展  泡沫浮现  失去魔力  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第七章  可替代能源  进步事业  乙醇热  太阳能产业的繁荣  绿色旗帜  尚未来临的泡沫结语致谢

编辑推荐

  在泡沫之中,如何生存?在泡沫之后,会留下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强力推荐。  从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到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从英国的南海泡沫到英格兰铁路狂热,从美国的大萧条到纳斯达克泡沫。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泡沫现象?  没有什么事比眼看着一个朋友变富更困扰人们的头脑和判断力了。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前,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日本的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股市不败”和“地价不倒”成为盛行一时的神话。  没有“疯狂”,就没有“泡沫”。当牙医也开始给你推

作者简介

泡沫,比如20世纪20年代和90年代的股市泡沫,是现代经济生活令人深恶痛绝的特征。美国的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受到快钱、新技术和过度乐观情绪的引诱而头脑发热。当泡沫破灭时,他们一次又一次证明着自己的愚蠢。因此,金融史也是一部梦想破灭和痛苦反思的悲剧史。
但这是故事的全部吗?现在回顾起来,泡沫是否也有它积极的作用?这种疯狂的经济狂热是否也为机遇、增长和创新打下了基础?泡沫能成为经济的一个有利因素吗?
在本书中,丹尼尔•格罗斯从大量事实中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所有的泡沫都有积极作用。从19世纪的电报狂潮到当今美国对于可替代能源的狂热,从铁路到房地产,格罗斯带我们回顾了这些大胆投资者和先锋所带来的旋风,分析了它们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被认为是灾难的泡沫实际上曾经帮助人们建立了商业基础设施,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泡沫其实也是重大的科技和商业创新时代中迅速扭转经济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打击金融泡沫并且成功走出阴霾的能力也是经济的韧性和繁荣的秘诀之一。

图书封面


 大泡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老聃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破不立”,也许这就是美国新型产业发展的轨迹。由于美国以自由市场为主导的政策和美国人对创新的投资热情。让新型产业的发展总是充满变数。对于某项新产业,或许冷清的无人问津,或许是熙熙攘攘、人流攒动。对于前者,说明时代的发展还没有孕育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推动那个产业前进的地步,暂不提。对于后者,由于政府的无管制状态,甚至绝大多数是鼓励的政策,美国民众的投资热情无限高涨,资金大量输入,媒体的聒噪宣传,最终导致的产能的过剩,供过于求。因而竞争者之间无奈的打着价格战,玩着红海的游戏,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最终整个产业出现了暂时的一片萧条。这时候,一直坚挺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并购,并开始利用这些过剩的产能工具。最终,一个或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把整个行业或产业推到了一个它本该正常运行的轨道上。这个“立”的过程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电报行业,80年代的铁路行业;二十世纪的大萧条的新政策;90年代的互联网;本世纪初的房地产和能源行业都可以看出端倪。
  •     在图书馆中邂逅了此书。随手翻翻,说的是泡沫的好处。又是一本逆向思维的书,于是借下。读罢此书,改变了过去谈泡沫色变的观念。书中用7个美国式泡沫的例子向我们娓娓道来,泡沫是资本市场的一种自发式融资,当大量的资本涌向一个产业,泡沫开始形成,然后是产能过剩导致产业内恶性竞争,大量投资者亏损最终泡沫破灭。泡沫也不过是一种资产的再分配。如何在泡沫中生存下来才是我们该思考的。泡沫对于社会进步也有着推动作用,大量资本涌入到一个行业时,会加快该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ZF不愿意让房地产泡沫破灭,因为近10年来的房地产行业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如若破灭,一则城市化进程变慢,二则引发大量的失业,引起社会动荡,三则,减缓了GDP,减少了政客赖以生存的政绩。
  •     真的挺简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美式大跃进——泡沫经济:结尾的六个建议也许会有用:1.关注原材料2.避免在上升期合并3.保持良性的资产负债表4.破了再兼并5.成立一个贪吃公司6.服务新客户。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从历史性的泡沫中得出概括性的结论---泡沫存在的必然性..和带来的创新性.. 通过它写了篇小的金融论文..有些小成就感..
  •     一篇长微博的事儿,太啰嗦了
  •     就是讲泡沫的历史,特点,形成过程提出泡沫也是有好处的有意思的是预测可再生能源将是新的泡沫
  •     虽然比较流水帐,虽然观点有些惊人,虽然数字明显有错,借鉴意义还是有的。
  •     作者在写案例方面采取的是美国的实例,所以看起来有些困难,毕竟对美国的经济不是太过了解,推荐给熟悉美国经济的读者看,应该会觉得不错
  •     有些内容还算新颖,角度有启发
  •     若干例子千篇一律,总之就是说,泡沫破裂后留下一堆基础建设,可供人们利用
  •     看个开头足矣
  •     这本书值得投资人看看
  •     感觉一般的,和现在很多书一样了
  •     新视角研究泡沫,挺好的书,值得看!
  •     。。。
  •     关于泡沫的金融史,写的很好。
  •     流畅
  •     一部没有诚意的作品
  •     从新的视角看待泡沫,分清不同的泡沫和泡沫后存在的机会
  •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推荐。
  •     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后果又如何,全球为华尔街买单吗?我认为是地球公民为阴谋买单。很多事实说明这是华尔街和美国政府的阴谋,只不过是玩儿大了,失去了控制。
  •     这本书的内容是很好的,但是翻译水平太有限,行距很大,页边距很大,只能给个三星
  •     泡沫的价值!
  •     市场也许并不绝对完美,但是相对来说,它还是最完美的一个。……如果所有新技术都理性发展……美国将不再那么疯狂,但同时也少了许多快乐和乐观精神
  •     感觉不适合我现在看,适合人群28-60
  •     不知所云。。。
  •     (也许这只是在美国)想出头可以,但要争的头破血流,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等待乱世的出现,然后混水摸鱼。但是在中国,我认为敢于吃螃蟹的人还是少数的,只要看到机遇抓住就对了
  •     这本书我在今年年初就买了,拿到书一口气读完,案例分析的很深刻,总结出来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很有规律的.
  •     翻译的一般,书基本在陈述事实,作者个人理解太少
  •     真乐观
  •     good book
  •     每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对泡沫的声讨。但泡沫真的一无是处吗?有些泡沫,比如郁金香之类的泡沫好像确实找不到其合理性,但本书中列举的一些基础设施类的泡沫,好像却有一些有利的因素。比如书中说的电报、铁路、金融新政、互联网和新能源等等。当泡沫破裂之后,过度的投资会导致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但泡沫中留下的基础设施却惠及大众。比如,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泡沫破裂之后,之后却诞生了google这样成功的企业。“2000年后,美国人的工作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部分原因就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大量开始使用。”低廉的上网费用使互联网广泛用于经济生活,没有泡沫中疯狂的投资,恐怕这一进程要缓慢得多。从另一个侧面看,美国的新经济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是其他国家很难比拟的,这恐怕也要拜互联网泡沫所赐。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泡沫也并非一无是处。2006年,泡沫有涌向了新能源,“这些流向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资金对于社会来说是好事,”但当泡沫破裂之后,“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就未必如此了”。所以,在投资者要考虑泡沫,享受泡沫,但也更要清楚,留下最后的繁荣给别人。因为人总是自私的。但当我们没有逃离泡沫时,我们也要安慰好自己:“跌倒也不要灰心丧气,心存感恩,站起来拍拍尘土,一切从头再来。”当然,对企业来说,在泡沫破裂之后,能够抄底的企业往往会成为行业中伟大的企业。这也是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中国政府历来担心泡沫,但缺少了泡沫就像缺少了创新和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想成为领导者,缺少这样的刺激,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的许多优秀企业都到美国和香港上市去了,中国人自己却无缘分享,这确实值得反思!“所以,决策者们不应该吧精力放在组织泡沫形成上面,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国家体系能够确保泡沫破灭之后能尽快复苏经济。”这是忠言啊。
  •     分析了几个代表性资产泡沫破裂到再繁荣的例子,说明泡沫不一定有坏处。跟经济学上讲的,适度泡沫对经济有繁荣作用,是一个道理的。
  •     感觉叙述方式西方化了点。跟以前读过的书有雷同。
  •     不懂
  •     可读性差
  •     很一般~~~甚至就是烂书了
  •     ——读《大泡沫——为什么金融、房地产、互联网、能源泡沫对经济有益》对于投资泡沫、资本泡沫、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们往往搜肠刮肚的收集材料、罗列数据,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资本泡沫、经济危机会发生,然后乐于承担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告诉大家该如何选择哪些政策可能避免危机与泡沫的发生。然而,丹尼尔·格罗斯却着力强调资本泡沫的建设性,(笔者梳理的)他的逻辑主线是,如果泡沫能留下全国性的(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并且这些先进商业基础设施能够通过并购、整合,进而为新商业模式的推广、经济的复兴奠定基础;那么,只要是符合这样一个筛选标准的泡沫,都是有益的,至少从长期来看是如此。比如,19世纪美国的电报投资泡沫、铁路投资泡沫,20世纪的互联网泡沫等等,均属此列。当然,从短期来看,资本泡沫对深陷其中的风险偏好者、盲目投资者、以及受经济危机影响波及而失业率高企的社会是有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往往新技术——比如电报、铁路、互联网——的出现是投资热的起点,乐观的投资者往往过于高估基于新技术的商业模式被市场接受的速度,对自身能力的高估、对市场容量的乐观估计使得投资者由乐观转向非理性,从而使得高于潜在需求的基础商业设施被建设;同时,技术先驱们在培育新的商业模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上投资过多;而过多的投资使得绝大部分投资者、技术先驱们没有等到收获收益就淹没在资本泡沫中。而幸存者,比如互联网时代的google,在环球电讯、MCI世界通讯、eToys等的废墟上崛起、进而成为世界的大公司;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泡沫所留下的基础商业设施——存储设施、服务器、软件、智力资本(比如工程师)——成为培育新商业模式的沃土,同时也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莫大的实惠。尽管缺乏清晰的逻辑框架,所有论述均围绕资本泡沫有益一面,但在《大泡沫——为什么金融、房地产、互联网、能源泡沫对经济有益》一书中,丹尼尔以敏锐的思考、丰富翔实的资料、通俗易懂的言辞赢得了笔者的推崇。无论是经济学者还是市井小民,只要你关注经济危机、关注投资泡沫,乐于从建设性的一面来研究分析经济危机,笔者都认为值得一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博客:新浪博客:煮鹿中原http://blog.sina.com.cn/u/1349600101凤凰博客:煮鹿中原http://blog.ifeng.com/1248193.html■声明:如非注明,所有文章均属原创,转载、引用、等请注明出处,并和本人联系■QQ:471234020■MSN:lawrence-ning@hotmail.com■邮箱:ningzuojun@126.com■本人保留文章所有版权,如非征得本人同意,不允许当当网以任何方法用于任何途径,本人自行发表于当当网的除外。
  •     这本书观点新颖,思路清晰值得一看
  •     有意思的观点
  •     花俏
  •     其实还好
  •     不错,特别是在这个泡沫频发的年代,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之谈
  •     还可以!
  •     投资泡沫不可怕刚刚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大泡沫-为什么对经济有益》。作者的从长远而独特的视角看待美国历史上的经济泡沫,他不仅没有众多经济学人那么悲观,相反,他看到这些泡沫对经济发展的有益之处,并且对投资者提出善意的生存之道--如何识别泡沫,利用泡沫盈利。概述如下。。。 什么是投资泡沫?作者的解释是:“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宣称某项新技术或者新的经济设想和金融工具会带来无穷的财富。这些新事物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也会解放我们。最终的结果就是,老的规则不再适用。先驱者们利用预测的数据从短期的趋势来推测未来。传教者和他们的信徒督促人们抛弃自己的理智和原有习惯,并且恐吓那些坚持理性思维的人们。随着泡沫的逐渐成形,权威,“托儿”和真正相信它的人都会提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次并非泡沫。随着泡沫的发展,相关产业迅速膨胀,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泡沫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投资者和经理人都被跟风的心理所控制,他们相信既然第一个投资者能够获利,那第四个,第五个,甚至第六个也可以。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重要的相似过程也在进行中。在泡沫中,大量资金和精力被用在了建立新技术的“心理基础”上面--劝说人们投资,使用新媒体,使用网络电话,用电报来预订宾馆房间,用火车而不是船只来运送粮食,投资股票和信托基金而不是把现金放在家里(新媒体,网络电话,电报,铁路,都是美国历史上的投资泡沫)。由于产能过剩,有太多的网络零售商,光缆供应商,铁路,电报和公寓争夺太少的顾客,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酷的价格竞争,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绝对是坏事。接下来就是结束阶段。随着商业状况的恶化,经理人们开始恐慌。他们疯狂地降低价格,造假帐,或者肆无忌惮地撒谎。最好,当梦想和骗局遭遇经济现实后,泡沫破灭了。接下来就是哀悼和自我批评时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期以来一直收入微薄的记者们却因此获益,因为有太多悲惨的故事需要记录。因此我们就有了丰富的泡沫文学,道德故事,它们向我们讲述贪婪,幼稚以及人们疯狂和罪恶的倾向。” “然而,如果你用长远的眼光--相当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就可能发现在泡沫中和泡沫之后会出现一种模式,特别是那些留下新的商业和消费基础设施的泡沫。投资者们以及整体经济往往能够从泡沫中迅速恢复元气,在泡沫中受到抑制的资产阶级的实用性也会重新活跃起来。当新的基础设施提供新的服务和商品时,企业家们还可以把它们推向那些在泡沫中形成的庞大客户群。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许多类似于刺激经济发展并且塑造美国商业文化的大公司和产业要么是在泡沫时期形成的,要么也可以追溯到后泡沫时代。” 泡沫的确表现出了一定模式,不过泡沫破灭的时间或者崩溃后市场的反应等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而一国政府也不应该把精力放在阻止泡沫形成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国家体系能够确保泡沫破灭之后尽快复苏经济。 我们研究泡沫不是为了证明泡沫对经济的好处,那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而是要如何识别泡沫的发生,发展,破灭的过程,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受损失,甚至获益--当然不只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历史是不会完全复制的,泡沫也不会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是否有泡沫发生。一般破灭的出现会有以下特征: 1)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或者会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革命性的技术出现。比如电报,电话,铁路,互联网,或者石油危机,全球变暖等; 2)根据当前趋势对于未来的客观推断,先行者的出现。比如太阳能的尚德公司上市,互联网的雅虎; 3)对流行文化的渗透。现在的再生能源的倡导就开始渗透到流行文化,所有标榜有良知的人都在谈论绿色能源,这一定是下一个全球性的破灭; 4)对于批判者的棒喝以及过剩产能的出现。 而泡沫的破灭迹象也容易辨别: 1)资产价值的大幅度下滑; 2)对于下滑趋势的普遍否认,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人,或者资本家的竭力否认; 3)人们的愤怒,悲伤,以及最终的接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