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黄河中下游环境.经济与社会变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环境科学 > 中古黄河中下游环境.经济与社会变动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64906733
作者:李文涛
页数:172页

章节摘录

  在农垦活动中,对森林破坏最大的就是焚烧森林以获得土地,这在古代是一种常用的开垦方式。古人虽然懂得用火焚烧树林以获取耕地,但由于很难控制火势,往往焚烧大片森林之后,却只开垦出一小块土地。这种垦荒的方式东汉末年还在使用,所以早期道教徒认为:“‘天上急禁绝火烧山林丛木之乡何也?愿闻之。’‘然,山者,太阳也,土地之纲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烧山林丛木,木不烧则阴中。阴者称母,故依下也。”可见,在早期道教徒眼中,开荒焚烧山林破坏了阴阳平衡,说明这种做法当时还很常见。到了北朝时期,这种垦荒方式依然存在,《齐民要术·耕地》记载:“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艾之,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根朽省功。)其林木大者之,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入地尽矣。)耕荒毕,以铁齿楱再遍杷之,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  经过这种方式的开荒,平原和丘陵地区的森林基本上被完全破坏。最晚到西汉时期,东部今山东地区平原的森林基本消失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古黄河中下游地区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气候变化
一、自然科学研究反映的气候变化
二、文献中记载的气候变迁
第二节 降水变化
第三节 植被变化
第二章 中古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变化
第一节 农业结构的变化
一、冬小麦种植的变化
二、大豆种植的变化
三、水稻种植的变化
四、蔬菜地位的加强
五、桑枣榆种植的重视
第二节 粮食亩产量的变化——以北朝为例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辨析
二、粮食亩产探讨
三、影响粮食亩产的因素
四、余粮率探讨
第三节 饮食结构的变化
一、燃料变化与食物制作变化
二、肉食结构变化
第四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 牛耕与旱作农业的形成
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牛耕推广的过程
二、牛耕推广过程中的困难
三、牛耕推广的动力
第三章 中古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家庭规模的变化
第二节 耕作制度与狩猎习俗的变化
第三节 北齐北周的兵制探讨——以府兵制为中心的研究
第四章 中古黄河中下游地区信仰的变化与国家的控制
第一节 水神崇拜强化——以西门豹信仰变化为例
第二节 山川崇拜与社会控制
第三节 疫病、信仰与社会控制
一、疫病的流行
二、解注信仰的出现
三、疫病与佛道二教的发展
第四节 饥荒、赈济与民间势力的出现——以北朝为中心的讨论
一、地方势力的赈济行为
二、佛教徒的赈济行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中古黄河中下游环境、经济与社会变动》,本书由李文涛在其博士论文与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涉及历史学、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兵制等多方面内容,多学科交叉,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社会领域变化以及信仰与风俗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图书封面


 中古黄河中下游环境.经济与社会变动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对黄河流域在中古时期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比较有参考价值。
  •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没想到C大图书馆还会馆藏这么新的大陆书。作者先从环境变化入手,然后分析农业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信仰在中古环境下的变化或表现形式。结论没有太深入,大多数在前人较不错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发挥。此外,作者算是把一些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因为中古史这一块,对环境变迁的记载不丰富,很难支撑起一个宏观的研究,或许做一些个案的分析比较可行。作者勉为其难讨论宏观大势,反而得出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比如黄河中下游的冬(春)小麦种植问题,P44还在讲冬小麦萎缩和北齐的十月还授,P130又在说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广和北齐府兵制难以推广了。作者一些量化方法也不很有说服力,但自己也缺乏判断能力。写到具体题目的时候,可以用作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