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安全科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9787502553616
作者:徐德蜀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1)科学事实的发现 它包含对未知实体、实体的性质以及实体与实体、实体的性质与性质的关系等。  (2)科学定律的发现 对事物运动的规律或事物运动遵循的特殊轨迹,不受地点和外界的影响,始终表现出某一事物的运动或转换的规律。例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场理论等。  (3)科学理论的形成 这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事实本身或是在理论指导下发现的或是本身需要理论解释的内容,对科学规律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并能满意解释,例如对X射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uhelm Conrad Roentgen)通过他进一步研究而断言,在电子管屏上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而引起,它能穿透玻璃,也能穿透不透明的材料。它是一种电磁辐射,是电子撞击高原子序数材料而产生的电磁现象。后来被医学界和工业界作为射线照相及探伤设备。  三、关于科学的定义  科学像文化一样,是极难界定的名词。至今仍没有对科学下一个世人所能公认的定义。有人把众多的科学定义或解释加以概括和整理,可以给出一个为多数可以接受的“科学”概念,以供读者理解和认识:  ①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  ②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③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在我国的《辞海》中,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研究科学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本质和规律,懂得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前言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乃至当代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靠劳动、靠知识、靠技能、靠科学、靠学习、靠发明、靠创造……,简要地说,就是靠人类的文化,靠人类文化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国度文化,地域文化、信仰文化,自然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无论何种文化,都具有承传性和创新性的共同特点。既不断学习和继承前辈的优秀文化,又在劳动实践基础上融炼、创新出社会需要的当代文化,两者交融和优化,形成与日俱进的先进文化,并采用符合时代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来。  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又靠什么呢?靠科学、靠技术、靠经济,同时还要靠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人权的重要内涵;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安全将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内容概要

  徐德蜀,男,1939年出生,研究员,国家首批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主编。从事国防科研工作20余年,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两项。1985年步入劳动保护、安全科技界,历任中国电子工业劳保科技学会副秘书长,电子部劳保教育中心副主任,机电工业部级安全评价师,中国劳保科技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副主编、主编,国家经贸委安全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等职,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首都经贸大学等四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中国香港职业安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安全科学与安全生产》、《现代安全卫生工程系列丛书》、《安全文化通论》等十余部;《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防范来自技术的风险》等合著五部;发表论文近200篇。  主要研究方向: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及工程应用,安全、减灾与环保,非传统安全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科学技术体系浅说第一节 现代科学及其发展趋势一、关于科学的理解二、关于科学的内涵三、关于科学的定义四、关于科学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关于技术的内涵和作用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的特征与特性一、科学的特征与特性二、技术的特征与特性第四节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生产-技术-科学二、科学-技术-生产三、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四、市场经济竞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科学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二、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三、数学将成为科学的基础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紧密结合五、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已成潮流六、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影响深远七、系统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八、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更加快捷和广泛九、科学技术活动竞争与合作并存十、当代科技进步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第六节 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结构一、16世纪以前未形成科学技术体系二、18世纪80年代仅有自然科学三、19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新发展四、19世纪末工程技术才被确认五、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框架六、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及体系结构第二章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述一、劳动保护的来由及内涵二、劳动保护工作及劳动保护法规三、劳动保护政策及劳动保护事业第二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探索的先行者一、关于“劳动保护学”的范畴与任务二、劳动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三、关于“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的构想四、关于“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的探讨第三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首次学术讨论会一、首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意义二、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属性——综合性科学取得共识三、对劳动保护科学的内容、体系及理论问题的研讨四、劳动保护管理学-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学体系五、劳动保护学学科体系四层次结构六、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体系三层次结构七、劳动保护学三大科学技术体系八、人类群体保护的学科联合体系——人类保护学九、劳动保护科学的学科、专业三级体系结构十、其他形式的劳动保护学科体系十一、对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研讨的期望第四节 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一、第二次学术讨论的四大议题二、关于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及学科内容三、关于工业安全工程(学)或安全工程学的体系四、劳动保护科学的三层次学科体系五、劳动保护科学四层次结构六、人类安全健康保护“三足鼎立”模式及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结构七、安全人机-安全人体-安全系统的学科体系八、劳动保护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九、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体系结构十、劳动科学与劳动保护科学第五节 钱学森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一、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二、钱学森的交叉科学思想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三、钱学森的教诲和指导与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第六节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雏形第三章 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我国诞生的背景第一节 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不断强化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一、1949-1980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和奠基阶段二、1980-1992年: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提高阶段三、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教育与培训为安全科普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一、我国劳动保护专业与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形成与发展二、劳动保护及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其三级学位学科、专业教育第三节 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专业队伍建设一、劳动保护、安全科研机构状况二、劳动部及其劳动有关部门的科研机构状况三、有关产业部所属的劳动保护科研机构状况四、公安部、交通部门及省市地方交通部门所属的交通科研机构五、公安部直属的消防科研机构及北京市消防研究所第四节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对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创建的作用一、中国劳保学会是大联合的安全科技社团二、中国劳保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使安全科学登上科技殿堂三、中国劳保学会始终背负着学科、专业学位教育的重担四、召开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为安全科学的创建奠基五、中国劳保学会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六、使劳动保护(安全)科学在“中图法”、“主题词表”、“国家叙词库”中确立了合法地位七、使“安全科学”扩展为“安全与环境科学”,纳入《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之列八、为安全(劳动保护)科学创建奋斗十余载,终成现实九、中国劳保学会创办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属国内外首创十、中国劳保学会是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技术宣传教育的基地第五节 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研讨的问题一、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安全课题二、关于能量安全利用及其风险控制三、关于物质危害、风险及其控制四、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五、关于生产安全及风险评价六、关于安全管理科学及风险管理七、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带来的思索第六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创刊及其影响一、《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从试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二、《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宗旨及其涉及的范围……第四章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第五章 学科分类及其代码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第六章 安全科学技术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及现状第七章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及其拓展第八章 安全、减灾、环保——大安全观第九章 安全、减灾、环保新兴学科的构想第十章 安全、减灾、环保科学相关的学科及其展望第十一章 非传统安全与安全科学技术后记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用科学哲学、学科建设及科学学的观点,回顾了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的艰辛历程;首次编入了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建立劳动保护科学的种种论点,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探索安全科学的珍贵纪实;分析了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创建的时代背景;评价了钱学森教授及老一辈劳保科技专家、学者对安全科学创建的功绩,介绍了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和安全科研的发展和现状。《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重点研讨了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构架和学科体系,对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及其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描述。以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的思路,提出了安全科学及工程拓展的领域;给出了安全、减灾、环保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构想;预示了未来可能诞生的新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强调了安全科学与工程是解决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持和实用手段,是与人类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永远同步发展的一门常青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适合安全科技工作者、现代安全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安全科学相关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概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