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大家 - 電影篇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娛樂時尚 > 娛樂大家 - 電影篇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0198001980
作者:林奕華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關於林奕華
中學畢業前,曾擔任電視台編劇,後橫跨劇場、舞蹈、影評、文化、教育等不同領域,是香港少見的多棲創作人。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創團成員,後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表演足跡踏遍倫敦、布魯塞爾、巴黎、新加坡、澳門、台北、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94年憑《紅玫瑰白玫瑰》奪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99年獲頒香港藝術家年獎。在香港大學、浸會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多所院校擔任講師,傳授關於創意、劇場、通識的理念心得。曾在電視節目《光影三人行》擔任電影評論人,近期舞台作品包括《水滸傳》、《西游記》、《包法利夫人們》、《萬世歌王》、《萬千師奶賀台慶》等。文章見諸《新京報》、《新世紀周刊》、《明日風尚》、《外灘畫報》、《上海一周》、《南方都市報》、《明報》、《明報周刊》、《號外》等京滬粵港報刊雜誌。著有《Edward Lam On Cinema》、《Edward Lam on Love》等書籍。

作者简介

距《等待香港》系列面世,睽違三年的林奕華以嶄新的面目帶來《娛樂大家》系列,高舉娛樂旗幟,分享對於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
娛樂是名詞、動詞,更是比喻。作者從娛樂出發,尋找在物慾橫飛的消費主義時代裏,它所承載的無數符號和意義。娛樂是一面哈哈鏡,模糊地折射了現代人的慾望、權力、道德、性觀、想像和消費。變身娛樂 [名] 大家的作者換來明鏡,為大至震撼社會和小至雞毛蒜皮的娛樂人事,進行釐清、透視和評析,探索我們和娛樂的相互關係,盼能了解背後本質,啟發大家深度思考。這樣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娛樂,因為在閱讀與思考中,讀者得到的可以是滿足的歡娛與快樂。

图书封面


 娛樂大家 - 電影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娛樂大家 - 電影篇》可以既是作者林奕華的影評, 也可以作為一個反映現在男女關係之間的種種論述, 也是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的論述; 在當中, 作者依其一貫行文, 不乏精警語句, 盡顯批評之能事。此書成功道出當今香港男女社會之現況。精采段落摘錄如下: “今天媒體對於「名氣」的盲目鼓吹, 造成社會上的普遍性焦慮。但媒體的擋箭牌可以十年如一日, 就如雞和蛋的因果關係不容易找著源頭: 如果不是現代人渴求被看見 (或把被看見視為自我認同的第一步), 一夜成名的風氣又怎會愈演愈烈? 為成名而做出種種荒誕行徑 (廣東話叫「搏出位」), 又怎會無日無之的在上演? 它們的荒誕程度, 又怎會超現實至……只有費里尼的電影可比?”****“在愛情和女人面前, 男人通常最不堪一擊的是言語能力。或者, 「男人」和「女人」的「語境」本核就如天南地北。「她」喜歡問號, 「他」卻最愛句號和省略號。「她」的內心有封長信, 「他」的不過是明信片。「她」借「愛情」幫助她發表自白書, 「他」更相信「少說話多做事」。簡單來說, 「女人」恐懼有口難言, 因此甚少幻想「啞巴」談戀愛 (因為「談」的樂趣會被剝奪), 「男人」恰恰相反 — 「啞女情深」這四字正因如此才會兩性通殺。”****“男人從不以摸不透女人心為恥反而把它視為榮譽, 正是因為愈把「我不懂女人」說說得震天價響, 愈能顯示表裡一致是名「男子」。”****“拍電影對香港人的意義一向都是「只許成功, 不許失敗」, 並且在成功的定義上異常狹窄: 甚少側重在挑戰現實的規條, 反而是強化既定的價值觀, 例如賺錢。”****"對我來說, 香港電影就像很多的香港男人和女人。像男人的時候, 便是型與酷至上, 說話一句起兩句止, 最忌底牌被人揭穿; 另一種則裝瘋賣傻, 俗謂「詐顛納福」, 福者, 觀眾緣也。像女人的時候則更少變化可期。從近期幾齣港產片所見, 典型香港女性便是《天生一對》的楊千嬅, 《獨家試愛》的鄧麗欣, 《得閒飲茶》的梁慧嘉, 她們若非欠缺腦袋只懂條件反射, 便是動輒大吼大叫、無理取鬧。往往只准她 (們) 發難而男人唯有賠不是的埸面, 可以是港產片長久面對的問題的比喻: 編導想讓觀眾看見的不是情理, 卻是情緒。而對許多香港導演來說, 主角的「情緒失控」便是戲劇力量的最重要的來源, 甚至是全部。又由於有怎樣的導演, 便有怎樣的觀眾, 我發現新一代的觀眾對於這些只有情緒, 沒有情感; 只有故事, 沒有戲劇的張力; 只有畫面, 沒有內容的電影, 倒是很適應和歡迎。銀幕下的一雙雙的眼睛, 活脫脫是「活在當下」的印證: 看見甚麼便是甚麼, 不會把精神心思花在反問「為什麼?」或「為什麼不?」之上。換句話說, 只要願意買票入場, 他們便是某種的信徒, 不再質疑所見所聞, 而, 港產片之所以在票房成績上倒退到七十年代 — 一張戲票是當時的三倍價錢一但我們今天還是會為一部電影收入與許冠文的《大軍閥》差不多而要大擺慶功宴 — 說明了電影作為「宗教」, 它在香港所能激發的, 到底只是小撮人的痴心和妄想。"****“女人在愛情中成長, 而男人不。好看的愛情電影都是女人找到自己的過程。但這並非西方人的專利, 我們也拍過《梁山泊與祝英台》。只是時移世易, 今天由男人 (男孩?) 掌舵的「愛情片」都會把女人拍得像個「女嬰」 — 要甚麼但得不到便表演「失控」, 像甚麼愛和甚麼愛中的鄧麗欣 (或《妄想》中的蔡卓妍) 。這些男導演適宜多看思想成熟的愛情電影作為參考, 否則他們將為社會生下更多只會哭鬧不會思考, 只求有人保護而不懂得把愛情變成能力 (量) 的低智公仔, 又名「女朋友」。”****“我曾因不能忍受一部電影對「愛情」的描繪而衝出戲院叫「救命!」那是一合位叫葉念琛的導演拍的《獨家試愛》 — 還是《十分 · 愛》? 反正都是卡士一樣, 水準也差不多, 這兩齣在很多人眼中的「浪漫電影」, 於我是某種育嬰指南 — 還未懂人事的手抱小孩不是最愛無理取鬧嗎? 港產片最愛把這種EQ和IQ都低的角色交由女演員來演, 不過他們不是「返老還童」, 而是身為別人的「女朋友」。近年的港產片, 都愛把片中的女性角色寫成自覺或不自覺的精神病患者。光是那位叫鄧麗欣的女沒演員, 便經常在鏡頭前表演歇斯底里。理由是, 「她在戀愛」。我不是說現實中沒有這樣的「女朋友」, 但他們的生命既不只兩小時, 她們的情緒失控便是一定有著前因段果。鄧麗欣在香港導演的鏡頭下, 卻是可以沒有理由地瘋狂, 因為香港男人 (以至女人) 願意相信「愛情令女人失去理智」。”****“港產片大多數鼓吹的不是男人如何和女人溝通, 更不是男人為什麼會如女人不能溝通。反之, 當現實中的兩性關係愈是失敗, 電影中的男女元素在比例上便是愈是失衡。”****“對軟弱男人的了解使張愛玲永遠高於後世的流行小說 (女) 作家 — 我沒有見過一位有足夠勇氣在筆下揭開他們的面紗, 反有更多企圖以自說自話把「女人的幸福終歸是由男人給予」推銷給自己和他人。是以張愛玲的小說不可能有個《我們都是公主》的名字: 她知道女人的心裡可以永遠住著一個女孩, 但女人不可能永遠是女孩, 因為在父權文化下只有男人不長大的權利 — 你幾時聽過有女性會自命Kidult?”****“「一部電影不能只是邏輯上合理, 它還要情感上的合理!」”****“找尋屬於自己的想像力是人生的一大任務, 只是在生活被高科技主宰, 慾望變成了方程式的時代裡, 它已明升暗降地, 從「必需」淪為「奢侈」, 連帶愛情那樣理應因人而殊的經驗, 也失去了「個人性」的魅力和可貴。難怪愛情電影的橋段被一再複製也屬無可厚非, 「你不欣賞只伯要求太高」。”****“我們已先後看過《時光倒流七十年》、《情書》、《觸不到的戀人》、《情流戀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藉著雨點說愛你》, 和數不之不盡的音樂錄影帶, 似曾相識也好, 熟口熟面也好, 都會影響我 (們) 對導演編劇的創意、想像力, 以至駕馭題材 (愛情) 的能力的判斷。打個比喻, 就像你的愛人只懂得在情人節向你送花「示愛」, 生日例必燭光晚餐、甜言蜜語明顯來自經典愛情片與瓊瑤小說, 你還會認為這戀人獨特嗎? 如果只會把現成的愛情公式套在你身上, 作為戀人, 於「他」, 於「你」, 於彼此, 愛情又何獨特之有? 沒有獨特之處的愛情, 談過和沒有談過的分別又在哪裡?分別就是, 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對愛情有自己的想像。甚至, 連對自己的想像也是人有我有, 或根本連自己是怎樣一個人都不知道。”****“如果說創作是現實的補償, 那麼「好」女人折射的, 一定是男人心目中求之不得的異性 — 少說多做, 只信不問, 一言蔽之, 就是不會製造男人不想處理的麻煩, 更不會逼迫男人面對不願面對的自己。不是嗎? 港產片史上少之又少探討男人內心世界的電影, 足以證明 (男) 觀眾並不是為了了解自己而花錢買票進場的。每一部「留芳百世」的港片, 都是滿足男人對自己的想像。現實中與女性有溝通困難的, 或拿不出勇氣跟女人談一段挑戰道德的感情的男人, 在《花樣年華》與《2046》的梁朝偉身上都能找到百分百讓他們堪以告慰自己 — 軟弱不是缺點, 是優雅。虛偽不是欺騙, 是風格, 令男人看上去更有魅力。”****“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時下流行的影視題材, 無不是展戚戚的狀態。荷里活的疑神疑鬼較多是對有罪肉身施以千變萬化匪夷所思的虐待懲戒, 日韓則以幽靈魅魍作為警世鐘聲, 唯獨港劇和港片的精神失常最缺乏寓言 (比喻) 色彩, 主角們甚少甚少是編導給觀眾營造反思對象, 相反的, 愈來愈好使用 — 既不用讓創作人花太多腦汁, 又毋須觀眾太費神思考 — 的「戲劇手法」: 只要搬出「妄想症」、「抑鬱症」、「人格多重分裂」、「躁狂症」, 原來講求邏輯的地方都能輕鬆過關, 一切問題隨即迎刃而解, 因為精神病昤沒有道理與邏輯可言的。”****“香港電影發展到今天, 整個環境欠缺的不是感性, 卻是知性。而這也是港產片中杜琪峰為何高出一線的主要原因 — 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看杜琪峰處理暴力, 不止場面可以有幾火爆, 而是它的上文下理前因後果。這種對於情緒脈絡的探索, 源於導演不把拍戲當鬥牛。當然不是說所有電影都要是「思考型」(如兩齣《黑社會》), 但無可否認, 從港產片慣常地技術先行, 故事說得好不好聽屬於其次的現狀來看, 我們不只失去對劇本素質的要求, 也同時失去寫好劇本的能力。”****“當整個社會都是趨向「不要跟別人不同」時, 「不平凡」便是要與大眾為敵。在香港生活的人不難隨時聽到以下的幾句話:「甚麼都是假的, 有幾個錢傍身最重要!」「藝術有甚麼用? 理想值幾多錢一斤? 當得了飯吃麼?」「凡事都沒有絕對, 一切不過是觀點與角度問題, 見仁見智罷了。」它們的受歡迎程度, 反映出香港人的集體信念便是沒有信念。”****“長期(告訴自己)沒得吃, 當然會「營養不良」。不斷地想著要「吃」得好, 難免產生主觀期望與客觀的的落差。香港電影中的男人, 大多便是這些問題的「產物」。但自覺渺少不代表自我跟著縮水。常見的情況的是, 他們只會愈益膨脹, 所以港產片幾乎只有兩種男性: 一是小男人 (負責人喜劇部份), 二是大英雄。然而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 不怎麼用腦袋, 只會用口舌如smart talk和拳腳: 打打殺殺。”
  •     因為林奕華,電影明星跳出娛樂版,變成文化研究題目,或是香港最時興的通識教材。只有他,明星成為立體的研究對象。以劉華為例,老師可設定通識題目,刺激學生腦震盪。例如劉華形象的形容詞,一個偶像為歌迷保持單身形象,心理狀態如何,究竟是保住飯碗/自戀狂/放棄不了自己營造完美形象的執迷。可分析劉華說大話、結不結婚,對歌迷、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可否說具體一點的答案。70年生的老師可說說集體回憶,拿回一疊讀中學儲起的明星閃卡、介紹一下四大天王給95年後的學生。說到底,香港生產出特殊的娛樂生態,對不少年輕人,藝人是家人、朋友、網友外最有親切感的陌生人。劉華由出道至今,走過的路、拍電影唱歌、形象如何起伏,大家也一清二楚,比中國歷朝次序還要熟上十倍。既然大家讀書讀的那麼辛苦,香港教育局索性在中學開一門娛樂通識課,讓老師學生打成一片,閒時邀請藝人在校上堂演講,其實大家上學也希望有娛樂,老師也想娛樂呢。
  •     除了讥讽无线电视制作如何“公式化”之外,林奕华撰文批评得最多的大抵就是港产片了。“港产片”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标签,听起来比较通俗,但八十年代辉煌时期在两岸三地的确是人心所向。导演陈可辛在凤凰节目《鲁豫有约》中谈到,“1991年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到了最好阶段的结尾处,从1992年开始就往下滑了。”1992年的时候港产片还未出现像现在的“减产”和“停产”情况,陈导说的“下滑”显然是另有所指──是“资金投资”抑或是“拍摄技巧”? 林奕华经一系列的回顾及总结,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历史意识”。如果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来看待的话,我们要知道它是一种结合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跨领域的影像媒介。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十九世纪拍的《火车进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它只是拍摄了一段火车进站的短片,就令世人震撼,因为那是人类首次在大众媒体上“看得到自己”。这种举世哗然背后的意识源自于当时的人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生活面貌的真实性,一百年后的今日我们有机会重温这出电影,有感而发为它写一篇blog,纪念了前人,一如前人费煞思量地为我们做纪念,大大缩短了我们感知整个世界的距离。即使计算机的超级特效帮助电影虚拟未来世界,古代战场,魔术学校,把影像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的今日,我们也渴望看到电影里的故事能挑动我们的历史处境,让我们在变幻无常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与历史归依。因为做“记录”与“回忆”是一种敢于负责,有道德的行为,也是有理想的创作人最令人感动的特点之一。林奕华之所以要强调“历史意识”,是因为环看当下港产片的类型不乏都是:恋爱中的女主角突然无理取闹发脾气的“爱情片”;为证明荷里活做得到我们也应该做得到的“科幻片”;人格发展不健全而追求心理补偿和精神慰籍的“喜剧片”之流,令人不安的是,观众经过多年以来“被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训练已经对这些片种习以为常,有甚者更把它们推崇极至,奉为“精神食粮”。如果不是近年流行“怀旧情意结”作崇,我们也许不会看到有影评人写道“从《阿飞正传》的色调处理探讨电影对六七十年代面貌的重塑”,“从《春光乍泄》中‘离家’与‘回家’的主题看看九七前后香港人的集体意识”,“从《女人本色》看商界女强人如何在历遍金融、楼市、非典三劫之后的东山再起。”,讽刺的是,上述这些具“历史意识”的电影在最初上映的时候都被大多数的观众冷待了,由此可见,香港绝对有一大部人不愿/不敢面对历史,不愿/不敢面对历史中真正的自己。我们当然喜欢看到《功夫》里的周星驰在结局中“有上天特别卷顾”化身“英雄”撃倒某个坏人雄霸某个山寨,只是当一百年后又一个“怀旧情意结”作崇,我们重新探索星爷的电影,除了发现一大堆无厘头的“搞笑”和被刻意放大了的“贫穷”外,还可以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感兴趣,感认知的时代吗?我们会因为当时的电影失去了一种历史书写的力量而感到莫名悲哀吗?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影评写的相当犀利
  •     读读,放松轻松
  •     這個series..不很inspiring也無大共鳴
  •     冷静分析,幽默
  •     讲得透彻
  •     200812- 0912
  •     靠寫電視劇本賺得第一桶金,如今卻不遺餘力批評“師奶TV”和港產片,想想真有點小諷刺。
  •     我是真受不了这啥电影都两性角度解析的,吐槽无力。
  •     人看上去那样温文,下笔却毫不留情,有许多个人的执着在里面。然而最执着的在于他做戏剧的目的在里面,透过别人看清自己。非常不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