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文學 > 周作人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9861206875
作者:Susan Daruvala 蘇文瑜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蘇文瑜(Susan Daruvala)教授
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師從李歐梵。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中文系的資深講師。專長領域包括周作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美學、現代中國思想語境、現代性、國家主義和電影等。
作者與中國的淵源匪淺,早期專攻中國社會政治學,在1974年結束學士與碩士之後的20年間,曾經居住過上海、香港與台灣。其間親眼目睹了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的動盪、也經歷了香港與台灣由威權政治轉型至民主政體的社會進程。作者認為,相較於政治學,文學對於政治與傳統錯綜複雜的關係有著更為強大的透析力,其詮釋空間更為寬廣、全面。是故,1986年,作者返回英國學術界,專心從事文學研究。
譯者簡介
陳思齊
劍橋大學東方學系博士
現任於中原大學應用華語系
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相關研究
凌蔓苹
台大外文系學士,
高雄師範大學英美文學碩士。
《拾穗》雜誌長期譯者,與楚卿先生合譯《結構心理學》一書。
曾任高中教師,現任職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英語及翻譯課程。

作者简介

周作人,在中國文學史所占有的地位,一點也不遜於其兄魯迅,堪稱文化大家;但在政治的選擇上,他無異背負著「漢奸」的汙名,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如此爭議性大的人物,如何定位、如何平反、如何為他找到文化史的正確的位置,是在他逝世六十年後,許多評論者急於想做的事。
【本書特色】
本書是劍橋大學蘇文瑜教授以研究現代中國作家周作人、並對民族主義與現代性提出不同於前人的多重樣貌回應。
周作人在為後世文學發展定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917–23)中影響卓著,不容忽視。他代表著人道思考與界定什麼才是理想生活的一股清流。
身為一九二○年中國文協(文學研究會)的創始成員之一,周作人是極力推動以文學創作型塑人道價值觀的第一人。不過,兩年後,他背離了該項理念,不再認為文學可以影響個體自覺,當然更談不上拯救國家。
自十九世紀末期以降,全中國政治圈內的知識分子都關注國家的未來發展,從而支持一切和現代性相關的探討。五四運動更加深化了該項趨勢。如今,周作人卻覺察到對作家個人的尊重應先於國家的救亡圖存,該項理念對於後世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本書重點】
「本書裡所呈現的周作人閱讀,就某些方面而言只是提綱挈領;它並不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而已。為作深度分析,我必須穿梭在理論、文本、及周作品之前之後的各種研究;本書的架構正反映出此一用心。
第二章中,我對照周作人和魯迅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建構,引用J.G.Frazer, Andrew Lang,以及Jane Harrison之理論,檢視周如何應用神話及人類學,並且討論日本文化的建構在那些方面影響周。
本書重點的第三章關注周作人的美學抉擇;在這章中,我要鋪陳上述的美學抉擇如何讓文學脫離國家路線而去。
第四章將分析周決定使用小品文形式的過程;他又如何在1930年代涉入現代中國小品文的源起之爭,因而引起長期爭議;這兩件事與文學的自我建構以及正在上演現代化的民族國家所能容忍的自我種類是息息相關的。
第五章是我的辯證:周的文學史圖呈非直接線型發展,其中韓愈的中國建構和桐城學派的意識形態規範明顯和建國計畫相連結,這樣的史圖包含國家、社群以及個人的另類視野。周拒絕以寫作服務政治,但是,定義在當代事務與辯論的政治,卻經常為他的寫作服務。在這最後一章中,我將引用更多的事件來探索周的思考脈絡;然後將以尋根作家的美學為全書作總結。」
周作人的貢獻不只在美學,在中國身分認同這件事情上貢獻也很頗。他的其美學成為作家,如沈從文、汪曾棋及尋根作家的資源。且不論作品成熟與否,他們都替中國文學開創了新視野。那種不帶批判眼光的「抒情觀,附有一道德尺標,因為其嚴拒在充斥著教義的中國社會上加諸新的教條。」 就是周作人提醒我們,這種道德立場也曾經幫過指責程朱的批評家,這也間接地向我們證明他那套文化藍圖突破現行現代性的能力。

图书封面


 周作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性格的成败,很大一部分更取决于一个人所在的时代。时代不同,有时候结局往往天差地别。今日读《周作人》,感慨一个诚然要有善良,认真的本质,但生活最终,只把佳话留给那些性情与时代契合的英雄。周作人固然不能算作英雄。提到此人,必定要先声明是鲁迅的弟弟,大家才会恍然大悟的点头。尤其是在当代越来越浮夸的社会里,周作人这个名字,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哪怕对鲁迅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中学的课本上。至于如今对中学课本要求改革,去掉鲁迅之类的呼叫声,又可另作文章了。由于周作人性格本身使然,从小跟从鲁迅长兄的步伐,随他读三味书屋,随他赴南京,随他去日本。在他记忆里,年轻时最孤独的日子,便是一个人在南京与坐牢的祖父陪读。没有弟兄,没有同伴。而周作人此生唯一的知己,大概也只有鲁迅了。即便是在反目之后,也能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反映出来。在反目之前,周作人对鲁迅的随从并没有任何不满,相反,有这个哥哥的存在,使得自己一步步走进理想。兄弟如手足这话,在他们之间,仿佛是最后的映射。也许是出于周作人精神世界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使然,这本书反复看了两三遍,有些地方读了又读也没有厌倦,反倒能读出对周作人的思想有了一种新的领悟。也如作者所言,周先生这个人本身比一本传记要复杂的多,若是要概括完整,必须牵涉到一个大时代的变革了。他本人的生活首先就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不比哥哥鲁迅这个名字来的要壮阔。一部分原因是中日战争时期被打为叛徒,在我看来,更大的原因是他性格本身。即使当年周作人随众多文人南下,以他的个性,之后也是平淡的走完一生吧。而他的文章多是讽刺和暗喻,不像鲁迅那样攻击积极,也不大被选进教科书的可能。也正因和周作人某些精神的契合,看到周作人最后的结局,心也跟着为之一颤。这样随遇而安的性格,要是早些年,读读四书五经,考个功名,也就安享一生了。偏偏是那样衰败的朝代,腐旧的封建制度和先进的西方文化强烈的撞击在一起,衍生出了所谓的顽固派和维新派,更衍生出了鲁迅和周作人这样千千万万个激进的年轻文人。他们之中并没有所谓的对错,兄弟俩一生都怕被人利用,坚持个人主义,也曾积极保护年轻的思想,借笔书愤。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光明就死去了。周作人不是革命家,也不是唯一被时代牺牲的人。在那样时代里,命运仿佛已经被敲定。不论是周先生这样淡泊消极,还是像鲁迅那样激愤坚持,最后都逃不过被时代吞噬。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其實是很認真、扎實的研究,之前能力不足,讀不過來其實在抱歉。
  •     pageone最后一本让我淘到,三个月才读完,竖版加繁体字啊我读起来超累。作者学术做得很踏实。
  •     我看日本文的书,并不是专为通过了这文字去抓住其中的知识,乃是因为对于此事务感觉有点兴趣,连文字来赏味,有时这文字亦为其佳味之一分子,不很可以分离。
  •     感谢xc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