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史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文學 > 聖母峰史詩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3
ISBN:9789867247193
作者:佛蘭西斯.楊赫斯本(Sir Francis Younghusband)
页数:336页

在谁心中有你的路

在我以前做的“山地户外运动概论”课件里面,会提到三位登山探险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依次是乔治•马洛里、埃德蒙•希拉里和莱因霍尔德(雷纳德)•梅斯纳尔。实际上我对这三位的经历不过仅是略有耳闻,并不得其详,现在做了专职教练,总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近来总会找些相关的书来阅读,以免犯不知所云的错误。在读过埃德蒙•希拉里的自传《险峰岁月》后,我感觉该把这家伙从三人名单中剔除了,这人不过是个交了狗屎运的土老帽,不需要额外的敬重,倒是上个世界初死于南极探险的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更值得跟户外的爱好者们说一说。乔治•马洛里因为一句话而名垂青史。这句话是在他到纽约做巡讲时对《纽约时报》记者说的,他在1921年和1922年的两次珠峰攀登均未成功,于是记者反复追问他为何仍然还要去,此时颇不耐烦的乔治•马洛里给出了“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 is there)”这句有点不知所云而又意味深长的回答,也从而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这本书便是讲1921年至1924年英国探险队三次珠峰远征的前前后后,作者是当时担任英国圣母峰委员会主席的杨赫斯本爵士,他在乔治•马洛里和欧文消失于珠峰的二十年后写就了这本书,回顾英国探险队三次远征的经历。从这本书里,我并未对乔治•马洛里留下什么印象,倒是作者杨赫斯本爵士对于登山探险的阐述引发了我一点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泛泛之思。“当我们看见一座山,迟早总会被吸引去尝试登顶。我们不会让它永远站在那儿而不去踩踏一番。这部分是因为我们喜欢从高处俯瞰风景,更确切说,是因为山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能与之匹敌,必须标明我们能够爬到它的最高点——表现给自己看,也表现给邻居看。我们喜欢炫耀自己,展现自己的本领。登高是一番努力,但我们喜欢身体力行。这番作为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并带来内心的满足。”“人与山同样源于地球,两者间也就存有一些共通处。但无论山多么庞大,外观上多么令人自觉渺小,山的存在层面终究在人之下。人,外型较微小,实质上较伟大;不让他落足在那较低存在物的最高点上,他心中那股驱动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不会因为山的高大而畏缩。山容或高,但他会显示他的精神更高;直到将它征服于脚底,他才会心满意足。”看看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西方所谓的探险多少都带着“征服”和“战胜”的意味,这个可能跟西方的发展历史有关,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英国等各自发展的鼎盛时期看,无不与他们的侵略和殖民地发展有关,他们东征西讨,从来不甘寂寞,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点类似欧洲十四、十五世纪的圈地运动,好像谁先在一个地方撒了泡尿那地儿就是谁的。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似乎不是这样子。姚明NBA打球时,一直被媒体诟病其缺少“侵略性”,后来打的稍微有点“侵略性”了,人也受伤退役了。从历史上看,我们跟外面打交道,大都以“和亲”之类的方式,把自家的闺女送出去,再搭上无数金银珠宝,等等,从此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一家,文成公主是这样,昭君出塞也是这样,这类的例子还不少,额们国家“大口里面有小口”的回族便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中亚各民族通婚杂居的结果。郑和七次下西洋虽然也有打打杀杀,但也有一路送礼拜码头,用官方的话说:“郑和时代的中国,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这跟早期西班牙人和后来的美国人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的方式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有人曾夸张的说,若是抗战失败了话,那现在中国就有57个民族了,多了个大和民族。他还说,想当年耀武扬威的满族就是这么给变没的。有个重走马可波罗之路的纪实片里讲了个颇为不合常理的故事:在中亚某个人烟稀少的地段,有旅人从那儿经过时,当地人会将自家的老婆女儿献给这些过路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尽可能多的留下些不同的基因,这样自身的基因经过“客串”改造后才可能更顽强的接力传递下去。这种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套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也曾再次上演,上海是国内最大的移民城市,这个移民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掀起过的外嫁狂潮一时蔚为大观,当时还为不少国粹分子诟病为“崇洋媚外”,偶有娶个洋妞的男人出现便被誉为扬我国威的英雄式角色。说实话,孰优孰劣我是分不清的,我只是觉得像纳粹德国搞得那套将民族划分为优等劣等之类的路数基本都没啥希望,这相当于少数的肉食动物画地为牢“自绝于人民”,早晚会绝种的。生命的第一要务是将生命的火把一代代传递下去,至于怎么传递,一定是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各有各的道。英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方式让我想到“动物世界”里的一种非洲昆虫。这种昆虫为了将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多的传播出去,会用它的小家伙去戳同性的身体,然后将自己的货色种植到对方的身体里面,这位被戳的雄性后面再跟雌性交配时,其跑出去的基因就有点分不清楚鸟。再回到爬山。爬字意味着手脚并用,带着令人肃穆的敬畏和膜拜,而不像登山的登字一般好像暗含着把什么都踩在脚下的意思。这也是我喜欢说爬山而很少用登山二字的原因。在梅里雪山旅行时,藏民会善意的提醒你,不要用指头对着神山指指点点,需要做示意时,得手指并拢手心向上来做,以示对神山的尊重。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带领4万大军翻过阿尔卑斯山,跑去打击在意大利集结的奥地利军队。当拿破仑站到阿尔卑斯山上时,他自豪的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此时,身高仅有168厘米的拿破仑看来并没有早他一百多年出生的牛顿那样知道自己能扒几碗干饭,牛顿的话可能更符合中国人面对自然的心态:“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人怎么可以对自己有信心呢?人只能对老天爷有信心才是!你努力的去做事情,老天爷不会不开眼的,你要相信老天爷而不是去相信自己。曾仕强曾这么说。“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一般可以归为三条:第一,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家族伦理本位;第三,贵和尚中。西方分别是:第一,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第二,个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而梅斯纳尔说,登山的真正艺术在于生存。如果果真如此,本质上仅仅是为了能活着回来的爬山何有“征服”可言?埃德蒙•希拉里从珠峰峰顶下到营地见到队友说的第一句话是:“乔治,我们收拾那王八蛋了”。他不过是费劲巴哈的爬到了珠峰顶上去待了几分钟,连泡尿都没敢撒,就着急马慌的溜下山去,他仅仅是爬到了山顶然后把自己的身体又给活着收拾了下去而已,何谈收拾其他?如果说征服,那也是通过爬山来征服了过往的自我,自我的攀登能力由此得到拓展和提高,这时,山是衡量你攀登能力的最高标杆而非其他。“登圣母峰意指爬上去——用自己的腿爬上去。整个要点就在这儿。只有这样,人才能为自己的本事感到骄傲,而具有好本事又多么令灵魂感到满足。如果我们老是依赖机器,生命会是多么可怜的东西。我们太容易老是相信科学和机器,而不是锻炼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我们就这样失去生命中的许多喜悦——那种能淬炼我们的灵肉已臻完美境地的喜悦。”“如果说这次——以及下次——探险中,有一件事实的重要性高于其他,那就是:人的能力还有待开发与养成;如果你操纵它,他就会扩张。我们有充分理由对自己更具信心。”这也是杨赫斯本爵士在本书中说过的话。这位仁兄曾带领一支军队打到拉萨,并迫使西藏统治者签订了《英西藏条约》。但入侵西藏之后,他“仿佛获得天启般放下帝国主义屠刀,在晚年成为宣扬藏密的神秘主义者。”马洛里和欧文消失于珠峰后,英国人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了一场追思会。追思会上,一位演说的大主教引用了一句《圣经》的经文作为开场白:“在谁心中有你的路”,然后说道:“毫无疑问地,很多人知道在拉丁文版的《诗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拉丁文比英文还更常被使用,也被更多的基督教徒所熟悉。如果一定要以我们的语言说出来,那就是:他已决心向上走。”“这诗篇作者所意谓的,是既不陡峭又不危险的爬山路程。那路程顶多只是漫长而沉闷,对于住所距离神的圣殿较远的恬静灵魂而言,这算是有点冒险的事业。但那条路都是他所珍爱的。他已在上面安了心;他爱那向上的路径。这是他不变的真情。他已决心向上走。”“与平易的朝圣之旅大不相同的,是那崇山峻岭的挑战——今天在场的人当中,就有许多人因它而团结成亲密的伙伴。••••••我们这些胆小的平地步行者无法假装了解你们对高山的喜爱。但如果从远方,从低得可怜之处,我们也能俯视诸峰,知道雪地的寂静,能有宽宏的视野、体验在锐利空气中呼吸的爽快,并得以见到天空中完美的青蓝色,还有人会为了高山对那真正登山者如此具有魅力而感到奇怪吗?还有人会因为你们对极高处如此一往情深而感到不解吗?”“他已决心向上走。难道只是对高山的爱,就足以让他们下这个决心?不!毋宁说:伴随着高山之爱的,是灵性的高升,是勇气、无私及好心性的极致;这些,不见得步伐稳当、头脑清楚就上得去,还要加上慈悲、友爱,以及纯良的心。”“你将会怎么想:当那君王般的灵魂是藉着这段上行之路去到主的住所;当这段上行之路是穿透死亡达到永生;当这段上行之路是让双手干净心地纯洁的人去到上主的山丘,登上他的圣殿;当走这上行之路的人这么说:‘我先去为你们准备一个地方,因为我所在之处或许你也将来。”上面这些话,可视为对马洛里“因为山在那里”的注释版。对于为什么登山,我最喜欢的表述是:“山耸立在那里,那是一片未被认知的土地。这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经历是任何‘田园’都不可比拟的。” “一个人应该在高山上,在峭壁上,在危险里成长。登山的原动力不应是理想主义或英雄主义,而当是一种自我表白的愿望。”(梅斯纳尔语)


 聖母峰史詩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