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 不是你的錯: 瞭解自殺, 與親友的心理重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勵志成功 > 他走了, 不是你的錯: 瞭解自殺, 與親友的心理重建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9
ISBN:9789861735283
作者:Rita Robinson
页数:256页

读书报告

作者瑞塔•罗宾森在自序中点明了研究内容围绕自杀的成因、防治、遗族复原和社会影响展开。这本书的特点是收集了非常多自杀遗族现身说法的案例,因此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主体:自杀者和自杀遗族,由此又可以将研究分成两条线。对自杀者的研究是通过对遗族的直接访谈和对其他因素的分析简介完成的,聚焦在“为什么”,;而对于遗族的关注,则侧重于“自杀迷思”,分为遗族自身的迷思——对自杀者的不理解或愧疚,和遗族周围朋友的迷思,包括社会迷思——有些人会将遗族与杀人犯对等(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没有人会直接导致另一个人结束生命” ),以及宗教迷思,有些宗教谴责自杀,也拒绝给遗族提供援助。从序中可以看出研究的主题是自杀及自杀遗族研究。进一步将研究领域具体化,采用艾莫•涂尔干对自杀的定义:由清楚此举会导致致命结果的受害者本人,借助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终结个人的生命。并确定主要研究的问题有:自杀的成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脑部运作、基因)、防治(最新的自杀研究、历史、不同信仰的观点、遗族的现身说法)、遗族复原(开放、教育和爱)及对社会的影响。07、而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是:1、帮助自杀者亲友的心理重建;2、预防自杀。目录中剩下的9个章节(包括附录)的内容可以分别概括为:01遗族情绪;02遗族倾诉;03自杀迷思;04可能自杀的人群及其自杀原因分析;05对抗抑郁症;06历史;07宗教影响;08防治自救;附录(全省咨询辅导机构)。不难将这些章节分类到前面跳的研究内容中。05章分析自杀的成因;第04、07、08章阐述自杀防治;第01、02、03章研究遗族复原;第07章有关自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如下框架:社会、宗教影响复原自杀 自杀遗族 社会影响自杀精神疾病遗族复原第二章通过遗族与自杀者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两条线来叙述遗族面临的问题。作者认为导致自杀者自杀的是忧郁症,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生命创伤造成——这与死者周围的人有关,包括遗族。一个人自杀后,身边的人除了面临一个疑问——“为什么”,还有一个假设——“如果”:如果我可以适时阻止他,如果我没有骂他……有一个遗族甚至认为“至少可以让我哥哥多活一个月”,这个假设很有意思,她理所当然认为哥哥一定会自杀,而她能做的只是将这件事推迟。可见自杀者身边的人确实会对他造成影响,但只是偶然的影响,而决定性因素是他要自杀的决心,是忧郁症的结果,这也是支持自杀遗族复原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借祯方迪•沃的研究说明自责、愤怒、生气是所有丧偶者共有的情绪,强调自杀遗族受到的伤害与因为其他原因失去亲人的人差别并不大,至少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自杀遗族必定有与众不同之处,于是作者又引用了祯方迪•沃所说的“要是社会预期自杀遗族回避其他死亡形式的遗族更为悲惨,那么恐怕就会一语成谶。”自杀遗族除了要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还有可能因为一些“迟钝之人”不客观的评判而受到“额外伤害”,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一个人不可能直接造成另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同时遗族本身也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者担心亲人患忧郁症或自杀,因为自杀者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思考框架,而且自杀遗族也很可能有忧郁症的遗传基因。作者也提到,虽然几乎每个人都有身边的人自杀的经历,但是人们往往不常提起甚至想起这些,一些遗族也会把亲人的自杀当做禁忌,这是因为忧郁症或自杀在他们眼里有某种污名化。遗族在失去亲人后会经历一些情感阶段,如果无法走过其中某个阶段,或直接跳过了某个阶段,则会造成所谓“复杂的悲伤反应”,这种情况下他们比较容易想到自杀。作者提到仪式可以帮助他们放手,放手意味着遗族得开始处理与死者有关的一些事务。下一步是接受。自杀遗族会有“重新开始享受生活”的罪恶感,一方面他希望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无法释怀“你让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亲人身上,所以你自己不应该在快乐地生活下去”。此时他们要做的是解决冲突,并完成整个情绪过程。遗族分享公开表达悲伤、运动、写出自己的感受都有助于复原。此外,儿童需要特殊的协助。应该给他们有关死亡和悲伤的指导,让他们了解事实,而不是处于不明所以的状态中。自杀迷思第四章共列举了19个自杀迷思,迷思是英文myth的音译,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信念(或观点、理论)”,即这19条观点是错误的。我觉得这么反着说有一点拗口,就把它改成忠告,顺便整合了一下有相关性的条目。一、认真对待说要自杀的人。听到身边的人要自杀时,大多数人会感到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就会开启防御模式,忽略掉这些信息。然而在事后,人们往往会回忆起来:啊,其实他当时说过要自杀的。所以,勇敢地面对这件事,跟想自杀的人正面谈论自杀比置之不理要好很多。(迷思01&02&04)二、有忧郁症的人平静下来,看似好转,其实可能是下定决心要自杀,因而感觉轻松了。(迷思03)三、不是所有自杀者都是精神病患。酒精、药品、暴力(比如先杀了别人再自杀)都可能促进自杀。(迷思05)四、自杀遗族比一般人更加容易自杀,原因之一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强迫症、忧郁症这些可能导致自杀的精神疾病是会遗传的,另外,自杀者会给遗族提供一种范例,他们比较容易想到自杀。(迷思07)五、自杀的人并不是一心想死,也不是永远都想自杀。想死是因为想要结束痛苦,如果有适时的帮助,很多人会找到比自杀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痛苦的感觉是暂时的,一旦造成痛苦的问题过去了,自杀的念头也会随之消失。有些人可以靠毅力撑过去,直到危机解除,但是遇到下一次危机的时候可能又会复发,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寻求专业帮助。(迷思06&08)六、自杀未遂的人可能再次自杀,因为一回生而回熟,还有一个原因是,康复出院之后失去了住院期间的支持和照顾。(迷思09)七、遗书里表达的自杀原因往往不是真正的原因。(迷思10)八、应该注意报道自杀的方式,例如点明自杀的原因是精神疾病,避免将自杀浪漫化。另外,报道自杀可能会让人对这种行为麻木,认为这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迷思11)九、集体自杀被定义为,空间上比一般认定的社区范围还要小,时间上则为同时发生的一群自杀、自杀未遂。或者两者皆然的时间。通常是以三个月内的头一桩自杀为开端。事实上集体自杀内部并不一定有联系,人数上也不会超过单个自杀,但如果发生在富裕地区就会受到比被人忽略的地区发生的单个自杀要高得多的关注。因而容易造成集体自杀增加的假象。(迷思12)十、人们一般不会在假期或夜晚自杀。在重要的假日、节庆,人们一般都不会选择自杀,因为仪式和庆典为人们提供了生命的活力,人生充满苦难,一找到机会就应该庆祝。即使是不可控制的死亡也是如此,有研究表示很多女性撑到生日之后才死去。也有研究表示国定假日之后自杀率会升高。这一点太好理解了,每次寒暑假结束作业没做完要去上学的时候,我都想要一死百了,上大学以后就好了。关于夜晚,原文不知道为什么扯到了季节上,但是我记得在后文看到过往往自杀者希望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其实心里非常无助,所以一般会选择在黎明——家人起床时,或者傍晚——家人下班后自杀。(迷思13&14)十一、自杀的男人比女人多,自杀未遂的女人比男人多。男人喜欢使用酒精和药物,而不是寻求医疗帮助,自杀的方式比较暴力,所以容易成功。而女人采取的手段比较温和,成功率不如男人高。但这并不代表她们不是诚心想自杀。(迷思15)十二、名人、美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贫穷的和教育程度低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比一般人容易自杀。名人的自杀都会被大肆报道,而平凡人只是默默死去。黑人的生存环境很差,但是这不会导致自杀,很多人的不快乐是面对过高期望的无力感,与基因无关。证据是黑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自杀倾向与白人很像,因为他们参与了美国梦——期待物质上的成功。(迷思16&17&18&19)对抗忧郁症第五章介绍了忧郁症、临床忧郁的表现、忧郁症症状和一些疗法,我比较关注忧郁症的成因,概括成如下图:生理疾病 特定用药 不正常的荷尔蒙波动忧郁症① 生理疾病直接导致忧郁症。② 生理疾病导致不正常的荷尔蒙波动,导致抑郁症。③ 生理疾病,服用某种特定药,造成不正常的荷尔蒙波动,导致抑郁症。④ 生理疾病,服用某种特定药,导致抑郁症。⑤ 忧郁症,服用某种特定药,造成生理疾病。⑥ 各种交互作用。最后本书倾向于把自杀归因于忧郁症,而吴飞结合中国的国情,给出的是冉的解释。他在《浮生取义》中把自杀的外部原因分为“委屈”和“冤枉”,前者是家庭中的不公,后者来自公共领域。在解读委屈的时候,“家庭政治”一词被运用进来。政治,根据孙中山给出的定义,“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家庭政治就是管理家庭中的事。既然是管理,与之同在的就是权力游戏。“权力平衡和道德资本都是家庭政治中的权力游戏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 在过日子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在玩这场权力游戏。道德资本的雄厚可以致使权力游戏的胜利,但家庭政治和公共政治不同,胜利并不是最终目的,一方的道德资本积累得越多,两者的权力跷跷板就越往一边倾斜,最终的结果就是——权力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坐拥胜利的一方开始“赌气”,这是孟陬人理解自杀心理动机的最常用概念。 这是现象学角度内在冲突导致自杀意念的结果。内在冲突指的是“某些病因学因子,它们是深植在病人的内在世界中的混乱现象,并且会在他们面对日常生活所积累的压力源(相对于单一灾难性的压力时表现出来。” 在吴飞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选择自杀的原因并不是一个发生的事件,往往导火线只是一件小事,例如陆离被父亲指责不挑水,国富发现儿媳妇偷藏馒头,或超远被表哥扇巴掌等等。他们自杀意念的产生是长期权力游戏的结果。这一点与开头提到的“没有人会直接导致另一个人结束生命”字面上是一致的,但这些事例所反映出来的似乎是“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但却是间接原因”。他们遭受了委屈,或者即便赢得了权力游戏也无法拥有幸福的生活,选择用自杀来赢得权力游戏或展现自己的赌气。这可以参照Shawn Christopher Shea的解释:“自杀是一个人企图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要逃避。…如果人们可以产生其他的解决方法,他们就不会选择这些。”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人们希望取得家庭政治中的主动权,自杀成为了一个选择。这一行动对他们来说可以达成目标,是有意义的,而它的意义体现在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注和反思,并为家庭结构的重塑和家庭政治的重组提供可能,而不是自杀这件事本身。这些人选择自杀并不是(至少不全是)因为生病,而是在家庭政治中遇到了挫折。这些挫折是他们在与身边的人互动,即“过日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可见自杀在吴飞和罗宾森的观点里都是手段,目的也都是“解决问题”,但原因却是不同的。


 他走了, 不是你的錯: 瞭解自殺, 與親友的心理重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