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金融投資 > 貿易的故事

出版社:經濟新潮
ISBN:9789867889836

章节摘录

  14.自給自足是通向貧窮之路  保護主義錯在哪裡?  【前情提要】  故事的主角,是十九世紀知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是「比較利益」原理的奠基者。為了進入天堂,他必須說服一家電視機製造商的老闆艾德?強森相信:即使開放進口會打擊本國產業,但是對國家整體還是有利的。為了說服他,李嘉圖帶他穿梭時空,看看完全禁止進口的世界是什麼景象。結果……  「艾德,現在是法蘭克.貝茲在一九六○年當選總統,並且美國通過了禁止進口法案後的世界。你現在看到的美國已經過了四十五年自給自足的日子。我想讓你回憶一下這一系列的事件:從為日本電視機施加配額開始,當人們看到你的工人日益富足時,他們就會要求也保護他們的產業。一般來說,這種努力在現實中會以失敗結尾。但是我被賦予了一種超凡的力量,可以讓你看到如果所有外國商品都被禁止的話將會怎樣。」  「大衛,我現在明白自由貿易的力量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一個沒有貿易的世界會這樣糟糕。畢竟,自給自足是一種美德,自力更生比依賴他人要好啊。」  「看起來似乎如此,但是,自給自足是通向貧窮之路。你告訴過我,你自己不種玉米。但是你至少可以想像一下,你自己做襯衫會怎樣?自己種棉花,把它紡成線,然後再織成布要花掉你多少時間?這樣的話,你確實是自給自足了,但是如果依靠棉農、紡紗工和織布工不是會更好嗎?完全靠自己來縫製衣服鞋帽、種植五穀雜糧,只能使生活陷入悲慘的窘境,這不是顯而易見嗎?」  「這個道理用在單獨一個人身上我明白,但怎麼把它應用於整個國家呢?」  「你的電視機產業得到保護後,其他行業也如法炮製,尋求貿易保護以避開外國競爭。對電視機工人有利的政策也一定會對汽車工人、紡織工人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人有利。貝茲總統提出了一項禁止所有進口的法案。」  「後來怎麼樣了?」  「剛開始沒什麼,但是變化漸漸發生了。沒有了進口,美元到不了外國人手裡,那些以出口維生的行業慢慢萎縮或者完全崩潰了。當美國停止進口時,有些重要的產品就不能從國外買。」  「能舉個例子嗎?」  「石油、紡織品、鞋、汽車和鋼材。消費者只能買美國貨。」  「這對那些產品的美國生產商肯定是有好處的。」  「你可能會這樣認為,就好比當美國人被迫去買你公司生產的電視機而不是買日本電視機時,你的工人富裕了,你的工廠繁榮了。但是當現在所有的產業都在同一條船上時,你就不能得到同樣的效果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對整體經濟會有不良的影響?」  「你可以把它看做是違逆『間接致富理論』而遭到的懲罰。當你的產業興旺繁榮的時候,我們以前說過,消費者所損失的利益,會比你們電視機公司所獲得的要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電視機變得更貴了。」  「對,消費者不得不為電視機花更多的錢。但其負面影響還不止於此。當電視機工業擴張的時候,它會和其他產業爭奪工人、資金和原材料,這樣美國就失去了這些產業可以生產的其他產品。一個產業可以靠犧牲其他產業和消費者利益來自我擴張,但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可以同時擴張,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人、資金和原材料。」  「這個道理我懂,大衛,我只是不懂事情為何一定要這樣發展。你說沒有足夠的工人可以雇用,但是那些過去生產出口品的工人現在可以轉來生產進口品呀。」  「沒錯,但是採用間接而非直接的途徑來生產總是有原因的。如果美國每樣產品都自己生產,它一定會變窮的。想想那些美國原來依靠進口的產品,現在樣樣都要自己生產。想想所有的鋼材、汽車、手錶、計算機、羊毛、棉花、糖、咖啡等等,足足可以把它們堆到天上。在自由貿易下美國人怎麼才能享用到所有這些東西呢?」  「間接生產途徑?」  「對,間接生產途徑。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全美的工人和機器用間接生產方式生產出許多商品。生產巴西人想要的東西,用它們來交換咖啡和鞋子;把藥品和飛機賣給日本人,換回計算機和錄影機。運用你的想像力,把那些工人、工廠和機器放在一起——在一個巨大的工業園區裡包括了所有的化學專家、航太工程師、行銷人員、配銷人員,以及他們的工廠和辦公室。他們是美國用來獲得進口商品的真正資源。想像你把他們都集合在一起。」  「好了。」  「當美國停止進口,所有這些人不得不去生產手錶、鞋子以及其他以前依靠進口的商品;他們不得不去製造以前從日本進口的兩百萬輛汽車;他們不得不種植棉花和咖啡,不得不掘地鑽油。」  「好的。」  「你來到這個巨大的工業園區的門口,告訴負責訂貨的職員:『我需要兩百萬輛汽車以及這麼這麼多的糖、咖啡、手錶』云云,相當於美國原來一年進口商品的總值。你告訴這個職員你會在一年後來取貨,職員把訂單送進工業園區。你認為他們能按時完成訂單嗎?」  「當然不能。你不能指望默克醫藥公司的化學專家能找到石油,也不能指望波音的裝配工可以在飛機製造廠的生產線上生產汽車。」  「好吧,讓我們給他們一個機會。一個奇蹟發生了。飛機工廠的機器變成了汽車生產線。假設為了所需的商品,所有的工廠都可以作相應的轉變。」  「那仍然不可能,工人們沒有所需的技能。」  「假設還有另一個奇蹟發生。如果默克醫藥公司的某個化學專家被分到石油產業中來了,現在讓他馬上擁有一個石油工程學的學位並且掌握該學科的全部知識。而且假設其他工人馬上獲得鐘錶、電視機等產業的相關知識,你認為他們能夠完成訂單嗎?」  「我不知道。我想可以吧。」  「他們不能。工業園區的主管會發現,不管他如何激勵這些掌握著新技能的工人,他都無法完成訂單,他必須招募新的工人到園區來工作,在這兒建立更多的工廠,或者安裝更多的機器。園區的經濟會突飛猛進,但結果也不過是生產出美國以前的進口量而已。同時,這個園區以外用來生產其他商品的工人和機器減少了。因此,美國可以享用的商品總數量會下降。」  「你怎麼知道如果不增加額外的人力和資源,園區中的工人就不能完成訂單呢?為什麼園區中不會有足夠的土地、工廠和機器呢?」  「答案在於間接致富之路。假設波音公司每年賣給日本二十五架飛機,總共花費一萬名工人一年的時間,從銷售飛機中得到的收入可使美國人從日本購進二十萬輛汽車。但是如果採取直接方式而不是間接方式生產的話,生產這二十萬輛汽車就需要不止一萬名同樣技能的工人了。」  「你怎麼知道?」  「假如不用一萬名工人就可以間接生產這麼多汽車,那麼波音或其他公司就可以用更少的資源間接生產這二十萬輛汽車。他們的成本一定更低。生產汽車比生產飛機對他們而言更有利可圖。所以,這並不是說美國在汽車製造方面的技術水平比日本低;只是說明美國在飛機製造方面的優勢更明顯,因此用這種間接的方式生產汽車更有效率。  「我希望你也明白,為什麼美國製和外國的產品具有相同的價格和品質,並不意味著美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就用自製產品來代替外國產品。  「如果你購買美國生產的汽車,你就幫助了美國汽車公司的工人和股東;如果你購買日本汽車,那麼你就幫助了默克醫藥公司和波音公司的工人、股東和管理人員。在一個市場開放的世界裡,所謂「日本」車或「美國」車的概念,就只是想要欺騙消費者,讓他們以為自己買「美國」貨,就是愛國的表現。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許多日本品牌都在美國設廠。許多美國品牌則是在海外設廠。兩種汽車都用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零件。然而即使每一輛所謂的美國車都是美國人製造,用的都是純美國製的零件,而且每一輛外國車都是在美國國外製造,用的都是外國零件,你還是應該購買你認為最有價值的車。美國汽車製造商會建議你買美國車,說這樣美國就不再依賴外國;但是阻止美國人買外國車更容易的辦法是:生產品質更好、價格更低的汽車。當美國製造商在市場上表現不佳時,它們就要求政府強制性地排斥日本汽車,或是強加一個『自願』配額。正如我們說過的,供給的減少提高了美國汽車的售價,價格提高導致了社會福利的下降,它是強加在汽車購買者身上的、用來幫助汽車製造商的一種攤提。這就是自給自足的謬誤所在!」  ——選自《貿易的故事》第十四章

前言

  第三版序  本書在九○年代初首次出版時,當時美國人憂心日本會威脅到國內的生活水準。二版寫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通過之後,時值美國人擔心墨西哥會威脅到自身的生活水準。他們創造出來的這些威脅與恐懼終究成了過眼雲煙。如今美國人害怕中國與印度。我相信人們總是會認清,這些恐懼也是多餘。  在第三版中,我作了部分的增修與調整,以探討中國與印度逐漸成長的經濟力量。美國和日本及墨西哥之間的貿易隱憂到頭來證實極不正確,同樣地,我也不相信中國與印度對美國的經濟會形成什麼威脅。事實正好相反,美國與這兩個國家的貿易對大多數美國人都是有利的。與中國及印度進行貿易,會讓美國在財務上成為一個更富有的國家,而且人們將更有機會過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新版除了盡可能將各種資料更新到二○○五年,同時增添若干章節,例如美國的製造業在經濟上扮演的角色、工作外包的經濟效應,以及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會在幫助窮國對抗貧窮時的表現。我還試著改良有關比較利益的討論,並將部分資料移到我認為最合理的地方。  羅素.羅伯玆(roberts@gmu.edu)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維吉尼亞州費爾費克斯市(Fairfax, Virginia)  二○○六年五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太迷人了!」   --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奇思妙想,別出心裁。」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  「這本書回答了所有讓你困惑不已的問題--比較利益、購買力平價理論、關稅和配額的差別、公平貿易與自由貿易之爭等等。作者羅素?羅伯茲用一個動人的故事,不僅解答了經濟全球化的種種疑問,而且令人難忘。」  --《華爾街日報》/李蘇珊(Susan Lee)  「羅素·羅伯茲充滿智慧的寓言,揭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本問題:少數人受惠,而大多數人因此付出代價。更重要的是,他能深入淺出地描述非常複雜的問題。」  --聯邦快遞CEO/弗雷得?史密斯(Fred Smith)  「本書用簡明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全球化趨勢中的複雜議題。故事的結局令人驚奇,整個旅程讓人興味盎然。而讀者可以對貿易問題具有更寬闊的視野、更生動的領悟。」  --《商業週刊》/道格?哈伯瑞契(Doug Harbrecht)

内容概要

  羅素·羅伯茲(Russell Roberts)  是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經濟系教授。他是喬治梅森莫卡特斯中心(Mercatus Center)的J. Fish and F. Smith獎座的傑出學者,同時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他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系,後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丹福、羅徹斯特大學。  羅伯茲和他的同事丹.包德瑞克斯(Don Boudreaux)一起負責海耶克小館(Cafe Hayek)部落格。他是自由與經濟圖書館(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的專題主編,也是諮詢委員會的委員。除本書外,另著有《愛上經濟》(The Invisible Heart,經濟新潮社出版)。他的最新經濟小說《The Price of Everything》亦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譯者簡介  江麗美  (負責新版的校譯工作)**中山大學外文系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學院碩士。曾任美語中心教師、美國舊金山太平洋電視公司記者與編譯、民眾日報編譯等職。譯作包括《倍增利潤》、《加值談判》、《六頂思考帽》、《團隊EQ》、《有效求才》、《有效協商》、《勇於負責》、《瑪雅》、《A級人生》、《企業文化獲利報告》、《媒體操控》、《發現亞當斯密》、《邊際謀殺》等書。

书籍目录

推薦序/劉碧珍 前言 人物介紹 作者聲明 1.天堂法庭的審訊記錄2.外國競爭的挑戰 3.間接致富之路 4.貿易對美國有利嗎? 5.新世代的競爭力6.工作外包會威脅到美國的繁榮嗎? 7.關稅可以保護本國的工作機會嗎? 8.關稅與配額 9.大城市之旅 10.為貿易保護政策辯護 11.貿易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嗎? 12.公平貿易與自由貿易之爭 13.全球化有利窮人嗎?14.自給自足是通向貧窮之路 15.抉擇 16.大衛.李嘉圖最後的話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致謝

作者简介

  ◎本書榮獲美國《商業週刊》、英國《金融時報》年度商業好書!  ◎經濟、國貿科系學生指定課外讀物  一個美好的經濟未來  故事的主角,是十九世紀知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是「比較利益」原理的奠基者。為了進入天堂,他必須說服一家電視機製造商的老闆相信:即使開放進口會打擊本國產業,但是對國家整體還是有利的。為了說服他,李嘉圖帶他穿梭時空,看看完全禁止進口的世界是什麼景象。結果……  作者羅素?羅伯茲不用深奧的經濟學術語,以小說的形式,讓讀者了解國際貿易對企業、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種種影響,從關稅、配額問題,到失業勞工和他們下一代的發展等皆有討論。重要的是,透過書中人物的生動辯論,讀者可以身歷其境思考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如何看待「全球化」、「開放市場」?我們的態度可能決定我們的生活與未來。  《貿易的故事: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抉擇》為《抉擇》之增修新版,內容符合時事且網羅全球目前關注的議題,包括:  委外的經濟效應  製造業在現代經濟體中扮演的角色  全球化與經濟發展  比較利益原理  貿易協定的政治經濟學

图书封面


 貿易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