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爾街的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图书 > 經濟管理 > 香港華爾街的孩子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9620428647
作者:妍宇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擁有1/8的馬來血統,80年代新移民的獨生女。死心塌地的亞洲人,通曉五種亞洲方言。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遊走在城市之中,沉睡於字裏行間,就是她的畢生摯愛。

作者简介

作者是一對八十年代新移民父母所生的獨生女,她是八分之七個中國人,擁有八分之一的馬來血統。這身世或許預視了她將如何要成為翱翔天地、遊走在眾多城市之中的天之驕女。
作者曾留學芝大,畢業後在香港從事投資銀行行業,親歷沙士與金融海嘯,她喜歡寫作,在每天24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後,仍然抽空把在行內的經歷以及感想仔細地寫下來。
「香港華爾街」並不確實地存在,這當然,因為華爾街位處紐約,但話然如此,華爾街文化──這股操控經濟和金融命脈的巨大力量,的確切切實實地與香港的金融行業,甚至與香港的社會形態息息相關。香港和紐約的華爾街一樣,在過去百多年間從寂寂無名到綻放異彩,近年來更一直以亞洲金融中心自處,甚至希望能超英趕美,這當中,幾多人為這目標奮鬥過?捱了多少晚通宵?又換來了甚麼?他們又是如何躋身於這無比風光的行業,賺取令人嘩然的年薪,成為社會最上層的金融尖子的?作為「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不單希望通過第一身的體驗帶讀者探索年輕的投資銀行家在崛起與失意間的內心掙扎,更希望把這個屬於我們的年代,盡情的記錄下來。
說起投資銀行界,行外人總是好奇的,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除了一身西服,手執黑莓手提電話的專業打扮外,基本上仍然對這行業一無所知,原來他們還有更多法寶去幫助他們爭取金額達天文數字的交易。表面上的風光,當中的所見所聞、背後的壓力、辛酸,不足為外人所道,作者以其女性獨有的細膩筆觸,為我們介紹了風風火火的投行面貌,除此以外,她更從而帶出有關金錢、職業道德、經濟、權力等──這些彷彿矛盾的概念──的深刻反省,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投行家不盡是金錢的奴隸。

图书封面


 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妍宇——香港华尔街的孩子原文自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46f70100hiqx.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前两天Email里收到耿春亚创办的HKAMG(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群发邮件。多数情况我是2秒内扫完就存档的,当天的邮件让我眼前一亮,就是上面的这位美女Rita,中文名字叫妍宇。年龄和我相仿,也许还比我小点,她通晓五种亚洲方言,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香港投行工作。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位80后美女,现任职是高盛投资银行部副总裁,还不到30岁的她已经有了10年的投行工作经验(这里自然包括了实习经历)。邮件里主要是说Rita于今年出版了他的作品——《香港华尔街的孩子》(豆瓣地址),和大家分享一下投行的故事。我没时间去听,于是通过联校借书系统HKALL,从香港教育学院借来了这本书,即上右图所示。先说下背景知识。如果我的逻辑及记忆是正确的话,起源是来自新鸿基地产举办的“新地开心阅读”计划。这个计划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其中的活动写读后感或者一些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功力,胜出者即可参与“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再次筛选出得奖作品。妍宇的这本书即为第二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得奖作品之一。(其实我也参加过一些,不过折戟沉沙,杳无音信)说起名校毕业,毕业进投行的美女,还出过书的,我想也许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位,曾子墨。她和妍宇都是从小到大的尖子生,美国常春藤名校毕业,毕业即进人人羡慕的投行。不过从书的扉页中,对自己的定义,可见两人的不同:-----------------------------------------曾子墨:“曾子墨,毕业于“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毕业后任职于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参与完成大约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其中包括新浪上市。2000年,加盟凤凰卫视担任主持人……”妍宇:“生于香港,拥有八分之一的马来血统,80年代新移民的独生女,死心塌地的亚洲人,通晓五种亚洲方言。毕业后一直在香港的华尔街工作,却始终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于字里行间,就是她的毕生挚爱。”-------------------------------------------个人感觉,妍宇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定性的描述,而曾子墨的更像简历中的Cover Letter求职信,充满侵略性的定量描述。相比之下,妍宇要低调的多。其实读完两本书的感觉和读自我介绍的感觉类似。曾子墨的整本书只能让我如在维港看隔岸的烟火,无比绚烂,完美无缺,同时也无法企及,看完后羡慕大过启发,无甚参考性。貌似最大的启发就是她说:“坐在飞机上,看着棉棉的《糖》,忽然顿悟,觉得上班这样累到底为了什麽,是不是该把别人的艳羡目光抛诸脑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幸,她真的这么做了。我也在努力这么做。妍宇经历相当丰富,亦异常优秀。可这些你在自述中完全看不到,字里行间的她,似乎轻轻地拉起你的手,带你一一滑过整个投行界,让你了解投行的同时,感受她的所思所想。你会发觉,原来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都有忙碌到喘不过气的时候,都有迷茫彷徨的时候,亦都有意气风发的时候。就连优秀的妍宇也不例外,你甚至一丝也感觉不到精英人士所特有的“高高在上”。她在香港出生长大。父母最开始在印尼,随着排华潮,来到福建永定县,80年举家到香港,三十多岁的父母不谙广东话,没有考过会考,求职处处碰壁。妍宇说,“父母在印尼是少数族裔,回国后是少数族裔,到了香港还是少数族裔。他们始终咬紧牙关,一路走来,对自己的过去无怨无悔,而且感到非常自豪。我衷心感谢,……,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以坚毅的意志在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更佳的生活,使我骨子里有了一股永不惧怕的精神。这些人、地和事,就像我身上的烙印一样,时刻提醒,勉励着我。”她会考是9A状元,接着去了芝加哥大学读本科。通识教育的她,除了主修的经济,让她明白了文化的冲撞中,发掘、了解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份,是维系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挥之不去的东亚情结,在大家都挤着去德、法、英交换的时候,她选择了日本,当了一年的留学生。其中,她明白了日本人生活压力的来源。大学的耳濡目染,让她也萌发了进投行的想法。不过,她明白,这个志愿是暂时的,“但至少能大胆的迈步前行”,她很清晰的认识到,“寻找志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不断面对选择、不断改变方向的过程,直至某一天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才算是真正辨识眼前的‘志’,是否如你所‘愿’。”竞争实习机会,和室友的PK中,她赢了,室友气的三天三夜没有回来。一个星期的薪水,港币5600元。她从中学到了什么?她说:“我对于每一个给过我机会的人都心存无限感激。”她虽然在香港,但她很清楚,“背靠中国,再不是香港的专利,更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努力争取的。”当分析员的日子,工作排山倒海,她也多次躲在角落里饮泣。学会平衡自己,学会说服自己,此时此刻,没人能帮到你,只有你自己。她甚至选择了欺骗自己心理,周末安排滑水和义务补习,逼迫自己重新振作(refresh),不能被压力和忿忿不平就这么轻易放倒。投行里很多人并不做投资,所以你也不要惊讶这句有多么的匪夷所思: “我在投资银行里的投资银行部的投资银行组里工作,但并非负责投资。”所以进了投行如同进了一所新的大学,具体怎么走,还是靠你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学习。所以,为了积累交易经验,实现理想,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路,所以,她和别人互换岗位,从香港又飞到新加坡,从打杂过渡到分析员,开始了真正的投行生涯。做穆斯林Fatwa,做中国房地产,做路演……她异常清楚,“路,是人走出来的。也许不好走,但一定要勇敢地走下去。……我深信,运气就在眼前。……就让我们时刻自勉,软实力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上,不娇柔,不外求,从根本做起。”投行家的六大法宝(超级助理、Blackberry、印刷和文书设计、24小时旅行社、餐单和人形椅子),让她学会了时间管理;裁员,她学会了保持坚强;危机,她懂得了承担责任;投行,她明白了怎样看世界,如何做自己。略显稚嫩和稍带雕琢痕迹的文字,这些相比作者给读者的启发和激励来看,已经可以忽略不计。结束本文之际,补充一句,此书的所有版税将捐作慈善用途。她说,“把收益捐赠给有需要的孩子们,让他们也有机会追逐他们的理想。”
  •     面對維港對岸那蔚為壯觀的摩天大樓,誰不想有朝一日能器宇軒昂地走進那閃閃發亮的落地玻璃后,成為香港這座金融之城的精英翹楚,但誰又能體會這些西裝革履、步履匆匆的中環精英背後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感悟。通過作者的這本簡短鬆散卻又細緻真實的隨筆,我也能管中窺豹,對於金融行業,特別是許多金融學子夢寐以求的投行業務有了一個直觀感性的瞭解。原來投行里做分析員的工作是忙得需要用自我欺騙的方法缺德心理平衡的,原來投行里也存在混跡多年22歲才中學畢業的經理,原來華爾街考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光鮮的背景,而是你的努力,你的能力。面對伊斯蘭的客戶,要的是你鍥而不捨的找到專家為你的設計的產品提供宗教方面的意見所需的死纏爛打,需要的是你爲了不懼冷言冷語不厭其煩地打無數給電話說服股東的厚臉皮,還需要的是推掉好不容易約到的女孩約會把辛苦的週末工作推到重來的那份不溫不燥。最主要的是能有一份面對經濟危機后公司裁員的寵辱不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對自己的追求的一份清醒的認識。
  •     虽然文字功底肯定是不足的,但是仍然给了五星,因为很贴切的一本书。很贴切香港,很贴切这个弹丸之地金融地位,很贴切还在“投行孩子”阶段的人的心境。整本书不是那么流畅,但是每一段各自的内容是流畅而且生动的。这本书写的才是现实吧,现实中的投行生活,不会像《wall street》那么残酷,那种残酷,反倒是演绎;而现实的投行,也一定不是温馨的办公室喜剧。现实的华尔街,无论美国或香港,其实正如书中写的一样,是永远的放不了的假,但是也有疼你如自己孩子一样的上司,人性和竞争的残酷,永远不可能真的被割裂开。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虽然是消遣的书,却读的眼眶红红。会有谁把投行男女称为孩子呢?读到她写的实习和一年级生的经历,感慨万千。一时觉得也许自己错怪了好人,也许不该对这一行心肠这么冷
  •     在香港网络和报上看到很多推荐这本书的文章引起了阅读好奇和兴趣,但文章很浅,阅读价值还不如《墨迹》,不知道为什么该书的市场团队要攻击《墨迹》因为还不如前者..;也还是是满足下普罗大众对IB的好奇心和高强度工作致敬吧..不过喜欢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怀揣梦想理想勤恳的孩子的态度
  •     少于十人评价艾。新出的书,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但给正读MBA的懒散的我一点激励。
  •     你,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过么?
  •     我认识的投行人都是男生,果然还是女人更加细腻,让人一窥生活细节。突然想起来,其实我两个堂妹都在证券和投行,所以同在上海,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     这本书目前只在香港发行,所以是繁体的,我只能猜测、蒙混去读,真心很吃力啊!作者是位80后美女,现任高盛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有10多年的投行工作经验。书中讲述了投行人的现状,以及作者一路奋斗中,在妥协和绚烂中所收获的成长。
  •     Pretty boring. I guess it's hard for those who receive education in HK to write well in Chinese.
  •     如果我们朝着月亮进发,就算最终不能达至,起码也会落在星星上。
  •     如果说有什么提示的话:1、投资银行还是一帮大忽悠 2、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