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程序法 >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301205204
作者:田文昌,陈瑞华
页数:393页

内容概要

田文昌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1983年—1995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5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95年创办京都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十佳律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等栏目先后对其进行过多次专访报道。2002年被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曾出版著作:《刑罚目的论》、《刑事辩护学》、《控辩审三人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律师制度教程》、《律师与法治》、《中国名律师辩护词代理词精选——田文昌专辑》(共两辑)。
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

书籍目录



一中国刑辩三十年的发展脉络
辩护的概念与要素
法庭辩护与审判前辩护的并存
实体辩护与程序辩护的分离
实体辩护的分化
罪轻辩护与量刑辩护的关系


二证据辩护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法定化?0
证据信息真实性的推定规则0
证明责任的分配0
证明标准0


三程序辩护
程序性辩护的困境
程序性辩护的技巧


四无罪辩护
实体上的无罪辩护0
证据上的无罪辩护
程序辩护向无罪辩护的转化


五量刑辩护
量刑辩护的技巧
消极的辩护与积极的辩护
罪轻辩护


六辩护思路的形成
开庭前辩护思路的形成
开庭前与被告人的沟通与协商
一审中辩护思路的调整
辩护思路的再次调整


七庭审前的辩护准备
会见的注意事项
阅卷权问题
阅卷的技巧
调查取证的困境与技巧


八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上)
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关系
对控方言词证据的质证
对控方鉴定结论的质证
对控方实物证据的质证
法庭举证技巧


九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中)
辩方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律师与委托人的关系


十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下)
法庭辩论技巧
法庭辩论的语言艺术
法庭应变
法庭辩论的风格
指导性案例的运用
第二轮辩论的技巧



一二审和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
二审程序中的辩护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



二律师职业风险防范
律师职业风险的表现
《刑法》第306条问题
职业风险的防范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刑事辩护带来的新空间与新挑战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人地位的确立
律师辩护范围的扩大
律师在侦查阶段会见权的保障
律师阅卷权的保障
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
证人、鉴定人出庭与律师辩护
二审审判开庭审理范围的扩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程序辩护

作者简介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当然,任何律师都不能说自己的辩护经验就等于"中国律师的经验",任何学者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就"完全总结了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他们所说的"中国经验"主要是对中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即"中国特色"而言。他们两人通过对话希望尽量展示中国刑事辩护的一般经验,并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图书封面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六年前,我在西南某地法院审理一起案件。这是一起普通的抢劫案,由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辩护人没有提供新的证据,只希望法庭考虑被告并非主犯,能够从轻处罚。为论证这一点,律师当庭发表了长篇大论,详尽介绍了共同犯罪的定义、特点,甚至列举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学说。  庭审结束后,我委婉提醒律师:“你说的,我们都学过;其实你的发言可以更简短些,这里毕竟是法院,不是法学院。”他也坦言:“这案子实在没什么好辩的,但被告人亲属都在场旁听,如果我说的太少,他们会觉得我不尽力,水平低,所以还请多多包涵、体谅。”我倒是能理解这位律师的苦衷,也尊重他陈述意见的权利,可是,如果在刑事审判中,辩护人预设的听众是当事人及其亲属,而非负责定案的法官,庭辩时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完全不考虑法官关注的重点,这样的辩护效果,又能好到哪儿去?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辩护呢?过去,每当有人抛出这个问题,我都会推荐《打好你的官司:说服法官的艺术》(Making Your Case:The Art of Persuading Judges)一书。这本书由美国最高法院现任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与著名律师布莱恩·加纳(Bryan Garner)合著,从文书写作、问答技巧到司法修辞等各个层面,全面讨论了律师的庭辩艺术。书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记住,律师是对着法官在说话,你要说服的对象也是这些人,而不是空空的审判席。”  也有朋友说,美国人总结的技巧固然可贵,但在“咱们这儿”,只能算“屠龙之技”,看看这里的刑事庭审情况:证人、警察出庭率极低;公诉人既是“运动员”,又是“监督员”;法官偶尔为难律师,说话也未必算数;律师取证、质证空间有限,头上还高悬着刑法第306条。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与其强调“说服法官的技巧”,不如教律师如何利用“微博”扩大影响,争取舆论。面对朋友的质疑,我又亮出一本新书:《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然后说:“舶来经验用不着,就看本土加强版吧。”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收录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与资深刑辩律师田文昌就刑事辩护问题进行的对话。在刑事诉讼法学界,陈瑞华教授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学者。他注重“以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的问题”,提倡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法学研究,做的是“接地气”的学问。他曾用“案件笔录中心主义”形容目前的刑事裁判模式,即:“侦查程序通过案卷笔录,对审判形成绝对影响,成为整个刑事诉讼的中心,法庭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对侦查结论的审查和确认过程”。尽管这一说法略显绝对,但的确切中要害。至于田文昌律师,也是中国当代刑事司法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他不仅参与了许多重大案件的辩护,对刑事立法的制定与完善,也有过极大的推动作用。由这样两位“高手”来讨论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当然是实至名归。  当然,一本书的实际价值,不能用作者的名气和学问来评判。任何律师都没资格说自己的辩护经验就等于“中国律师的经验”,任何学者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就“完全总结了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事实上,早在田、陈之前,就有不少专业人士试图归纳刑事辩护的“中国特色”。例如,媒体人沈亚川曾把律师的辩护方式,分为“艺术派”与“技术派”。其中,“艺术派”特指某些律师擅长与媒体互动,适时传播诉讼行为,媒体紧紧跟随,甚至亦步亦趋,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进而争取理想效果。上海律师张培鸿则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刑事辩护的三种“刀法”,即“踮着脚、扯着嗓子的辩护”;“跪下去、屈从权势的辩护”;“蹲下来、但直着腰的辩护”。其中,第一路“刀法”近似于“艺术派”,而他本人则认同第三路“刀法”,倾向于更务实、低调的辩护策略。  与前述说法相比,《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的优势,在于既有归纳、提炼,又有分析、展望,甚至就困扰刑辩律师的某些现实障碍,给出了解决思路。例如,律师打算作无罪辩护,当事人却打算认罪,这时该如何抉择?庭前会见如何避免违规?什么情况下应退出辩护?如何介入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如何令自己的辩护意见更好地被法官采纳?稍微对照当下媒体、微博上热议的司法话题,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可都不是凭空设想的“伪问题”。  是的,作为法官,这些问题对我并不构成困扰,但是,我可以从旁观者和裁判者的角度,审视书中的解决方案是不是真有可操作性,是不是的确有助于说服法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就以“律师如何令自己的辩护意见更好地被法官采纳”为例。对话者认为,律师可以尝试在辩护意见中援引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著述观点,或者直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的判决书或典型案例,作为辩护的法理依据。某种程度上说,这么做远比单纯罗列各种理论学说效果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常对某些律师朋友开玩笑说,最好的辩护意见,就是法官会大篇幅“侵犯”律师著作权的意见。在法庭上,法官只是倾听者,而在庭外,由于承办法官要与合议庭其他成员或者审委会成员交流、讨论,有时还得扮演说服者的角色。如果辩护意见能够提供有效的法理依据,既能顺利被法官采纳,也有助于他说服其他同僚,甚至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判决说理中去。  难能可贵的是,《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不仅分析了刑辩之“术”,还详细讨论了刑辩之“道”。这个“道”,其实就是司法伦理,或者说律师执业道德。这其中,既包括如何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怎样与法官、检察官打交道。有意思的是,两位对谈者都将“艺术派”辩护方式与传统的刑事辩护进行了“切割”,那就是:律师在媒体上发表与案件有关的言论,尽管也是为案件最终得到公正处理而进行的活动,但并不是辩护活动,只能说是利用媒体舆论,对案件施加一定影响的社会活动。  其实,无论是美国的法庭剧,还是中国的罪案剧,刑事法庭的控辩对抗,总是最吸引人的精彩环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刑事庭审,总是枯燥有余,活跃不足,令旁听者昏昏欲睡。归根结底,与中国律师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足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律师充分发挥作用,对法官查明事实真相,侦控机关避免错案,都具有重要价值。阅读《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或许能从某种意义上,给予中国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一些启发,从而更好地构建共识、反思伦理、推动法治。
  •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我想在任何一个国家出他本国刑事辩护领域的书直接叫《刑事辩护的经验》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中国的经验?从这点上来看就能想到,中国的刑事辩护一定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否则干嘛要在书名上多此一举?通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贴近现实!没有冠冕堂皇的政治标榜,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抱怨说教,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就事论事。说实话,在听多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宣传和脱离现实的教育之后,想认真的做点事,了解一下现实,尤其是在实务中做事的边界,能找到的书并不多。在此先说说两位作者。田文昌的名气大,我在学校时便听过他的讲座,但看过此书就能发现他的担当,虽然是做实务,但现实中的思考一直都没有停止,边干边想,对问题不回避,也没有一味的抱怨,即使不如意也在中间寻找着可能的空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社会才能进步!陈瑞华我听过,但并不熟悉,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著作,同样在读完此书发现他是那种务实的做学问的学者。由于他的很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的差异,如果学者都这样做学问,那么专家可能就不是“砖家”了!他们围绕中国的刑事辩护进行的这场对话,等于让我了解了有关中国刑事辩护的“前世今生”。这些,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最宝贵的信息!初读这本书时,我从事的是法律相关行业,但远离刑事辩护,所以那时是雾里看花。书还没读完,我转换跑道去了律师事务所,开始接触律师实务,带着初始的困惑干了一段时间,又想起了这本书。读伴随着干,干着又回头想,我才知道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也感叹在执业初始就能看到这么一本书是幸运!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以及以前和律师聊天,总之很多渠道你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中国刑事辩护的不易。尤其近期的 “李庄事件”、“北海事件”,的确值得警示!说一句套话,也是现实,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理念在碰撞、各种制度还在建设中,不尽人意的地方随处可见,很多人尤其是从业者因此对中国的司法体制表现出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在进来之前,你很容易觉得刑事辩护太危险了,还是不要随便介入的好。但实际上,任何事你想做好并得到一定的利益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差,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关键的关键是,平和的心态意味着只要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你都得先去接受它,然后从务实的角度去了解、分析进而想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乃至失望。这两位作者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事的态度,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再艰难的环境依然有很多事有可为,甚至大有作为。我刚接触刑事辩护的时候,阅阅卷、分析分析证据,对很多事实清楚、当事人认罪的案件也觉得没什么可辩的,我自己都误以为这样的案子请律师是浪费钱。可是看了田文昌老师的经验和技巧,我才知道,只要你下功夫,总能找到辩护的角度。键是你自己对当事人负责,不放弃,这种精神气质会贯穿案件始终,真的会改变案件中的一些事,即使大结果不如意,个中细节也是能体现作用的。我现在才理解为什么刑事诉讼法会被称为“小宪法”,它和人的最重要的基本权利真是息息相关,一个负责任的刑辩律师真的在为国家的法治进程添砖加瓦。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去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的那些讨论,为什么会有激烈的碰撞?在接触现实情况前很多点我是体会不到的。现在有了自己的感触,加上这本书中的分析和展开,真的扩展了我的思维角度,我也开始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沿着前辈们的路边走边思考。除了这些大的观念性的影响,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案技巧,有些甚至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中的技巧,比如交叉询问。自古以来,就有“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之说,想遇到一个胸怀宽广的师傅那需要相当大的运气。现在能有人把这些宝贵经验用出书的方式告诉你,岂不是把运气放大了?这样的书少之又少,有心的未必有力,有力的又未必有心,看到了就不应该放过。读毕此书,我有信心在中国的刑事辩护领域前行,田文昌老师让我看到,任何职业要做得好都得有勇有谋,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     现实不仅不如电视上的侦破法律类故事炫酷,甚至LOW B很多,很多。原来中国的审判,证人基本是不出庭的。那些炫酷的交叉质询,我们根本就木有,律师们也都不会。原来法庭的秩序,是不标准的。那些庄严的法庭场景,现实中一团乱。甚至连开庭的时间都不会跟律师商量,有的律师同一时间有两个开庭,根本没人能协调,只能缺席一个。原来刑讯逼供,是很难取证的。那些开庭时候翻供,说自己是被刑讯逼供的,因为无法提供证据。往往不被认可,而的之前的笔录供述为准。原来律师有时候连阅卷都没有办法完成。那些律师为自己的当事人奔走,调查。实际也不会发生,因为找控方证人太危险,极其容易被职业报复,所有一般都是消极辩护。甚至一大摞文件,有时候律师都没来得及看完,消化就要出庭。被动迎战。等等等等。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这本书是我喜欢的老师陈虎老师推荐的,所以我要看看,有用
  •     看了一部分,内容详实,觉得是好书
  •     遥遥法治梦下的律师操作实务指南。
  •     没看完
  •     好东东,值得专业律师一读为快
  •     让我们对刑事司法实践有所了解 很不错 少文老师整理的 哈哈
  •     很不错 对刑事辩护实务有很大的帮助
  •     期待两位大家思想碰撞的火花
  •     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作为一名律师,最主要的是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在法庭上,最主要的是说服法官采纳自己的辩护意见。法庭辩论不是一场公开show,也不是个人演讲,无需箭拔弩张,更无须咄咄逼人,所要做的只是以理服人,所说的对象是法官,而不是当事人,也不是旁观的听众。纵使提高国家法制环境,任重道远,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当下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辩护。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思索,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脚踏实地。
  •     把刑法流程走了一遍,以后自己不幸悲剧了也好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权利。
  •     校友田文昌
  •     才拿到,还没仔细阅读,粗略翻了几页,书的内容很好。
  •     该书很值得一读,探讨了当下中国刑辩律师在职业身份定位和刑辩策略等方面的普遍困惑。
  •     两位专家的对话,对刑事辩护阐述得很详细。受益匪浅!
  •     切合实际,深入浅出,认清现实且怀有有理想!律师自然是偏左和自由的,但也要理解保守和右的看法,不偏激也不惧怕!想入实体书。
  •     这本书好 没买错
  •     【今晚读完了第一遍,值得再读细读。(20120705)】
  •     有火花
  •     我很愚钝的
  •     过来人看的更深,岸边散步看到的都是风光旖旎,潜入海水深处看到的往往是黑暗无边。
  •     在书店翻到了这本书,感觉实用性还很强,同时书籍采取对话形式,不枯燥。涉及新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辩护中的问题,值得作刑事辩护的律师认真一读。学者思维与实务精英的交流,读后受益匪浅。
  •     实务与理论的对话
  •     任重而道远。
  •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
  •     如饥似渴的读着。
  •     内容丰富,说的很到位!!不错值得一看!
  •     一本很好的书,对开展刑事辩护的新手很有帮助。对于刑事辩护整个理论体系介绍很全面
  •     喜欢两位作者
  •     这书就算再怎么好也不至于评这么高的分啊…田大状的故事很值得看。
  •     都是业内的大腕,正在阅读中。
  •     对学习新刑诉法和提高刑辩能力有帮助。
  •     不能说多高的水平或境界,只能说不错。因为此类书籍在国内几乎为仅有的一本。
  •     适合实习律师阅读
  •     以前就买过一本,后来被朋友借去,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于是又买了一本,每次读都觉得收获很多
  •     最好的刑辩律师
  •     一如既往支持陈老师
  •     涨姿势。同时看完就会详细得知道:到底我们的司法还在多么初级的阶段。
  •     一本很好的适用于律师、司法人员的攻防参考之术。
  •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我想应当是非常不错的,希望通过此书的阅读应当为自己刑事辩护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     巅峰对决,哈哈,受益匪浅
  •     辩护实例
  •     很具有前瞻性
  •     很实用,很受益
  •     读之令人唏嘘,发人深省
  •     有实践有理论
  •     一个刑诉法博导,一个伴随中国刑事司法辩护成长的律师,一场饱含对中国刑事司法辩护关心的交流。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真诚,当谈到如何更好的维护嫌疑人的权利时,田文昌说现在我国审判现场的控辩审三方的布局要改变。要让辩护人面向法官,因为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说服法官。
  •     该书理论结合实际,是一本了解实务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帮老爸买的 书到手后 包装精美 没有什么褶皱 而且爸爸说看起来是真货 纸质什么的 都很好
  •     有助于了解中国刑事辩护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加深对新刑事诉讼法的理解。高端对话,值得闲暇之余看看,不是教科书。
  •     作者是有影响力的,内容丰富实用,针对性强。紧密联系最新刑事诉讼立法。
  •     书写的挺好的,言简意赅!
  •     这本书真的不错,对于搞刑辩的人大有益处。
  •     还需得买本纸质的再看看
  •     已经是当当的老客户啦,已经时惯了在当当上买书,比到书店方便多了,更关健的是价格要优惠很多呢。
  •     虽然是外行,但看了很有启发
  •     受益匪浅!书中对于现有制度的思考,对未来改革的展望,都是来源于现实。
  •     曾几何时看专业书的方法变成倾尽全力找不认同的地方驳倒它 比较可怕的是真的很不难找 又累又没收获 本书也是带着这心情 论点合我逻辑 都是赞同+思考后有帮助 真的是给非专业不了解的人科普 完全没没说自己社会“情况特殊”要“区别对待”
  •     值得一看的 实务书
  •     打好你的官司:说服法官的艺术
  •     其实还可以啦
  •     看完后有所获、所悟、所得,但心里更是多了一份沉重,同时也有一份希望和憧憬。
  •     两位大师关于刑事辩护的读到见解,不一般
  •     帮了我很大的忙,不错特别是提到了刑事诉讼法新修订后的一些问题讨论
  •     两位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是田大状受限于身份,没在2004年以后当过法官的人很难对刑事诉讼有更深刻的认识,律师是被排除在很多环节之外的,陈老师很多问题欲言又止,不过总体说来很适合学生和初入法律人行列的人观看
  •     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中国刑事辩护的现实产生更深的体会!(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54558/)
  •     适合本人专业,收藏后慢慢阅读。
  •     没看完,对我来说还是过于枯燥,感想是在中国做刑辩律师真是带着镣铐跳舞,可发挥空间太小,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手段少之又少,即使是法律明文规定那些的也经常在现实中被理应守法的国家机关无视。PS. 想起有个姐姐,在上海起诉离婚,法官明确要三成回扣,这还是相对遵纪守法的大城市。
  •     真得写得很好!良心之作!看完后我觉得把作者加入到我的男神list上!
  •     正在看,很有收获
  •     找了好久才买到
  •     精华
  •     值得一读,观点和思路都很好,强烈推荐
  •     好书好书,看的都放不下。最近看了两本对话方式的书,另一本是刑法与民法的对话,相比之下,还是这本更好一些,也许是这本更贴近我的经验。
  •     作为刑事辩护律师,帮助良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