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漫幽默 > 小说 > 漫话三国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7536236158
作者:刘逸生
页数:287 页页

章节摘录

  在《唐诗小札》一举成功之后,朋友们就提出过写一部《宋词小札》的建议。但是,这一良好愿望,却整整等了二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据逸堂老人说,这是由于自己当时对于宋词还未能深入了解。而另一个原因,他没有说,就是宋词中许多名篇,内容不外风花雪月,在那二十年中属于被批判对象,实在不好谈。  但《宋词小札》由此就成了老人心里的一个情结。当“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入“牛棚”,押送“干校”,又被暂时“解放”之后,在英德荒辟的山野之间,这沉埋已久的情结,便悄然萌动了。据老人回忆,他在一次请假返广州时,携回了龙榆生编的《唐宋名家词选》,之后,“偷偷阅读近一年之久”,把唐宋名家的词作,翻来覆去读了几十遍,上百遍,终于豁然开悟。  《唐宋名家词选》是一部好选本,它不仅选词数量比较多,而且集合了历代以来词界公认的佳作,眼光比较开阔,选词比较全面,因此较好地体现出一代之文学--宋词的风貌。现在,我们手边还保留着逸堂老人研读过的这部著作,上面布满红笔、蓝笔批语,可以想见当年老人挑灯夜读的心思神情。老人所做的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词家、词作的评论,另一部分是对历代以来,尤其是清代词界的谬误,予以分析、批评和纠正。以今人的历史观审视宋词的发展演变,拓清古人(主要是清“常州词派”)过求深曲的主观理解。这是一种自出手眼的气度,与那些盲目地崇拜古人,匍匐于名人篱下者,真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逸堂老人敢于推翻清代词界巨擘的成说,直指其谬误;敢于说前人对词往往未曾讲透,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徒令后学听后如云里雾里,到头来对词家词作还是若明若暗,弄不明白。也正基于此,老人穷山孤往,发愤自强,入虎穴以得虎子,并将其所得写成《宋词小札》一书,通过对一首首宋词名作的条分缕析,疏通其意,揭示门径,令读者实实在在地把握“词家之心”。  老人曾说,《宋词小札》虽不似《唐诗小札》那样声名煊赫,却花费了他更多的心血。这绝非信口之言。因为诗歌自唐以下,流传不替,经过宋人、明人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唐诗的精微已然尽出。但宋词的情况不同,五代北宋的歌唱传统,到南宋已经大量失传,元代、明代,词的创作已是不绝如缕。清代号称“词之复兴的时代”,无论创作还是论著都盛极一时。然而,词毕竟已由可唱变成不可唱,由歌词变成了案上文本,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词的写作传统、技巧的认识,也影响了对宋词的理解和认识。一句话,清代词坛的新统,遮蔽了宋词的真面。由于种种原因,宋词在社会上也远不如唐诗普及。群众基础不同,决定了作为普及性读物的《宋词小札》,较之《唐诗小札》,在写作上带来更多掣肘--必须要以“解释词意”作为每篇小札的基本任务,解说的压力增加了,加上宋词名作篇幅相对较长,内容相对狭窄,于是“知识性”、“趣味性”的发挥余地大受限制--这些客观原因,使老人写来不能像写《唐诗小札》那样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但是,话又说回来,正由于它具有上述的“荜路蓝缕”之功,《宋词小札》的深层价值其实又在《唐诗小札》之上,对于喜爱宋词的读者而言,它是一部值得郑重推荐、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品之四:漫话三国  逸堂老人的自学,随兴趣所之,在少年时代除了占典诗歌之外,就是古典小说。他说考进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第一次发薪水,全部拿来买了一部《反三国志》。那时他虽然依旧贫困,但早已步入成熟之年了,却仍旧如此痴迷!他少年时代内心的饥渴,更町以想见。其中《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自然属于老人极为喜爱的一种。读书人大约都如此,他对一部书,或一个作者,或一个问题发生了强烈兴趣,在以后的阅读中,乃至生活中、工作中,遇上有某种连带关系的触发点,他就会一下被触发、点燃,寻味一番之后,会把素材和思考所得储存起来,或以记录的方式,或以记忆的方式。逸堂老人则更喜欢以剪报的方式,这大抵由于他的职业方便吧?他保存着许多剪报,有些就直接夹在有关的书页问。时间一长,这些相关资料会积累得很多,而对一个聪明人,它可以使他成为“问题专家”,或者换句话说,它可以使他在“这个问题”上,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逸堂老人对《三国演义》的知识造诣到底有多深?不好说。但他确是一个“三国迷”则不假。因此,到“文革”结束以后,应复办的羊城晚报之约,他就开了一个专栏叫“漫话三国”。根据晚报读者对象的要求,仍以知识性、趣味性为取向。专栏颇受欢迎,其后结集。老人为初版所作“内容提要”说:  本书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它传播历史知识,但又非史料的罗列,而充满了轶闻趣事;它进行艺术分析,但又非理论的说教,而从比较中给人启发;它也有史实的核查,但并非繁琐的考证,而言简意赅;它还有人物的评价,却不是长篇大论,而言之有据。本书各篇文字,都是围绕小说《三国演义》为中心来展开的,但不局限于此,而是牵针引线,将三国故事有关的民间传说,以及正史、野史的有关记载,施以取舍,分置轻重,搜罗编织而成……  它概括了《漫话三国》普及性的特点和作者为文的用心。但是,在翻阅这些趣味盎然的篇章时,如果对《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下过功夫的读者,并不难感受到老人修养的深浅。也和《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一样,他其实是运用深入浅出的笔致,看似闲来几句,却是举重若轻,在不经意中启导读者,通过有趣的话题激发他们上想象、探究和思考。这正是一本好的普及读物所具有的魔力,与大学讲义那般严肃、学究的面孔完全不同。  ……

前言

关于《逸堂四品》 刘斯翰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逸堂老人,又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在写出蜚声国内的《唐诗小札》之后,陆续写了《宋词小札》、《漫话三国》,主编了《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漫话丛书》两套共数十种,晚年还写了文史小品数百篇,在刊诸报章之外,并编辑出版了《史林小札》、《艺林小札》、《事林小札》等,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堪称贡献良多。岭南美术出版社有意将其中的代表作三种,加上自传体回忆录《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署其名曰“逸堂四品”。兹因编者之命,作为小文,述其所闻于逸堂老人之私语,亦问出己意,为此书提供一点辅助性参考。品之一:学海苦航“学海苦航”虽然明显地源自“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过,“苦航”二字,以其蕴涵独特的人生体验,读来仍使人印象深刻。古人所谓“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这一类的再创造。以自学为线索来写自传,老人处心之平实,由以可见。但是,当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却是——这其实是一个传奇故事。它记述了一个被农村抛弃的苦孩子,在毫无师承,无人指点,旁人看来绝无成功可能的情形之下,竟然从生活的夹缝中突围而出,最后在学问上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这么一个故事,对于读者是富于启迪与感奋的,而对于自学者尤其具有震撼力。这无疑又是当时出版社考虑出版它的重要因素之一。老人终生自学,以成大器。一个“苦”字,道出了自学的真谛,更道出了老人的平生。少年时代,他为生活所逼迫,从十一岁父亲去世开始,过早走上谋生的路,学做木匠,当果栏学徒、书店店员、报馆后生,只能在谋生的间隙中自学,无师无友,凭着天生好学和对于古典诗词敏锐的审美直觉,在极其逼仄陋劣的环境中艰难积累。成年时代,他为工作所挤压,自三十岁进入《星岛日报》后,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凡三十年,报纸工作的繁重,未曾涉足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在香港时,他经常要兼做两家报纸的编辑。建国后回到广州,则除了工作之外,每天还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搞各种政治运动,他就只能舍弃休息和消闲,紧紧抓住剩余的时间不放,即便偶然看戏,也常常提早离场……五十之年更遭遇“文革”,且一度被剥夺人身自由。六十以后,老人摆脱了工作和生活的羁绊,获得了宝贵的自由,步入他一生中丰收的时期,忙于著述、交游、吟咏、旅行、出版著作。七十以后,由于血尿之疾发生,严重影响了老人怡静的心境,晚年的治学因而处于顽疾的困扰之中。我想,老人其实天生具有做学者的禀赋。第一,他记忆力好,书中的回忆就有不少例子,而直到中晚年,在闲谈之中,他对于所经眼书籍、诗词、人物一直保有令闻者称叹的记忆力。我曾经向他请教过旧诗中的典实,他随口就能说出它们在《二十四史》中的具体位置,那确乎不仅是读书的工夫,而是记性真好。第二,领悟力强,自学而不具备过人的领悟力,要想取得像老人这样的成就,是不可能的。第三,好书成癖,老人生来爱书,但和藏书家的书癖不同,他之于书,乃视之为知识的渊薮、学问的海洋,他初则如海绵吸水,渴求不已,继则如鱼得水,涵泳其中,以为大快乐!老人晚年坐拥书城,心犹未足,尚时时探问网上查书的消息,听到有好书,还是要买来浏览一番。第四,勤于动手,做学问的人,不单眼要勤,而且手要勤,老人的藏书中,常常可见夹着字条,或者剪报,是与书中内容有关的材料,这为他各种札记文章的写作,做了有效的准备。老人写文章信手拈来,独具只眼,就颇得益于这材料积累的工夫。第五,不盲从。做学问的人,能够不盲从,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老人深得此要,‘所以有《唐诗小札》的独树一帜,所以有百余年中无人敢为的《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和《龚自珍诗编年笺注》。所以我想,以逸堂老人这样的资质和性分,如果遇着一个富裕的家庭,一条可以从小学读到大学的人生道路,几乎可以肯定,他必会在大学潜心学术。然而,造物主却作了另类安排。品之二:唐诗小札上世纪60年代初,当《唐诗小札》面世,广州新华书店竟然出现了排队争购的场面。从此它一纸风行,风靡了大江南北!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唐诗小札》哺育了几代人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和爱好。其实,以类似小札这样的形式谈诗词,并非《唐诗小札》首创,在它之前,已经有人使用过它。有趣的是,近二十年来,受《唐诗小札》启示而发扬光大的各种“鉴赏辞典”,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一试身手,但是,却还没有谁能够把《唐诗小札》比下去。当“鉴赏”大潮过后,它以“刘逸生小札系列”丛书之一再度推出,仍然很受读者欢迎。《唐诗小札》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它何以能够成功,尚吟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两条:一是作者对于唐诗具有“深入”的理解,二是其优美“如散文诗”的文笔。说得都对,但我以为还可以补充一条,就是它的富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于《唐诗小札》其实相当重要。因为通俗地谈篇幅短小而不算深奥的唐诗,要敷衍成篇并不容易,而要做到各篇自具面目,使人读数十篇而不生雷同之感,欲罢不能,更是谈何容易!单凭疏解文义和优美文笔,足办不到的,这就要发挥“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长处。照我看,《唐诗小札》的成功,一半有赖于此。这里所谓“知识性”并不等于有知识,读书人往往并不缺少知识,但容易受知识所拘囿,成了知识的奴隶,他的知识不能够和自己的文笔融为一体,只是些死知识。逸堂老人则不然。丰富庞杂的知识贮藏在他脑中,他是主人,知识则好比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仆,他运用知识,挥洒自如地引领读者出入古今,上天下地,纵横四海,而绝无掉书袋、说名理的冬烘气。“趣味性”除了有个高低问题,对通俗读物作者来说,更要紧的是,对现实社会、对周围的生活,有没有息息相通的广泛的兴趣。把握不到现代人、一般读者的趣味所在,就无法吸引他们,更谈不上把他们的趣味提高。哪怕作者有再高的品位,对望望然去之的读者,也只有徒唤奈何。而要了解读者的兴趣,他们所以“喜闻乐见”,就只有靠实践,从长期经验积累中悟得,舍此别无他途。逸常老人置身新闻界而多年从事副刊工作,使他具备了对“趣味性”这说来有些虚无缥缈之物的敏锐触觉。老人曾经追述他在羊城晚报副刊工作的经历,其中就说到:“在快满九年的时间里,经我的手,在《晚会》总共发表了两万多篇长短不齐的文章、诗词、漫画、照片、剪纸、谜语……之类。《晚会》的宗旨,读者一看就明白,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内容自然是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飞潜动植,文武百工,无所不包。在近九年之间,确实也绞了不少脑汁,费了不少气力。”我想,如果逸堂老人早就在大学当教授,或者没有进入新闻界,或者进入了新闻界却没有到《羊城晚报》主持“晚会”副刊,对“知识性”和“趣味性”积累了深刻的了解,真不知道他能否写得出《唐诗小札》这样成功的作品?老人晚年曾把他的“小札”与《唐诗三百首》相比,评价它们对唐诗普及的功劳。无疑地,无论在选诗的眼光,还是诗歌的审美和解诗的“深入浅出”上,“小札”是大大超过了后者的。《唐诗小札》自1961年出版,到今天仍然在再版,跨越了从“文革”前到“改革开放”后这样巨大的社会发展变化,而作者并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这表明它的确葆有不受时移世易淘汰的金刚不坏身。而这一点是与《唐诗三百首》差可比拟的。品之三:宋词小札在《唐诗小札》一举成功之后,朋友们就提出过写一部《宋词小札》的建议。但是,这一良好愿望,却整整等了二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据逸堂老人说,这是由于自己当时对于宋词还未能深入了解。而另一个原因,他没有说,就是宋词中许多名篇,内容不外风花雪月,在那二十年中属于被批判对象,实在不好谈。但《宋词小札》由此就成了老人心里的一个情结。当“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入“牛棚”,押送“干校”,又被暂时“解放”之后,在英德荒辟的山野之间,这沉埋已久的情结,便悄然萌动了。据老人回忆,他在一次请假返广州时,携回了龙榆生编的《唐宋名家词选》,之后,“偷偷阅读近一年之久”,把唐宋名家的词作,翻来覆去读了几十遍,上百遍,终于豁然开悟。《唐宋名家词选》是一部好选本,它不仅选词数量比较多,而且集合了历代以来词界公认的佳作,眼光比较开阔,选词比较全面,因此较好地体现出一代之文学——宋词的风貌。现在,我们手边还保留着逸堂老人研读过的这部著作,上面布满红笔、蓝笔批语,可以想见当年老人挑灯夜读的心思神情。老人所做的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词家、词作的评论,另一部分是对历代以来,尤其是清代词界的谬误,予以分析、批评和纠正。以今人的历史观审视宋词的发展演变,拓清古人(主要是清“常州词派”)过求深曲的主观理解。这是一种自出手眼的气度,与那些盲目地崇拜古人,匍匐于名人篱下者,真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逸堂老人敢于推翻清代词界巨擘的成说,直指其谬误;敢于说前人对词往往未曾讲透,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徒令后学听后如云里雾里,到头来对词家词作还是若明若暗,弄不明白。也正基于此,老人穷山孤往,发愤自强,入虎穴以得虎子,并将其所得写成《宋词小札》一书,通过对一首首宋词名作的条分缕析,疏通其意,揭示门径,令读者实实在在地把握“词家之心”。老人曾说,《宋词小札》虽不似《唐诗小札》那样声名煊赫,却花费了他更多的心血。这绝非信口之言。因为诗歌自唐以下,流传不替,经过宋人、明人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唐诗的精微已然尽出。但宋词的情况不同,五代北宋的歌唱传统,到南宋已经大量失传,元代、明代,词的创作已是不绝如缕。清代号称“词之复兴的时代”,无论创作还是论著都盛极一时。然而,词毕竟已由可唱变成不可唱,由歌词变成了案上文本,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词的写作传统、技巧的认识,也影响了对宋词的理解和认识。一句话,清代词坛的新统,遮蔽了宋词的真面。由于种种原因,宋词在社会上也远不如唐诗普及。群众基础不同,决定了作为普及性读物的《宋词小札》,较之《唐诗小札》,在写作上带来更多掣肘——必须要以“解释词意”作为每篇小札的基本任务,解说的压力增加了,加上宋词名作篇幅相对较长,内容相对狭窄,于是“知识性”、“趣味性”的发挥余地大受限制——这些客观原因,使老人写来不能像写《唐诗小札》那样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但是,话又说回来,正由于它具有上述的“荜路蓝缕”之功,《宋词小札》的深层价值其实又在《唐诗小札》之上,对于喜爱宋词的读者而言,它是一部值得郑重推荐、不可多得的入门书。品之四:漫话三国逸堂老人的自学,随兴趣所之,在少年时代除了占典诗歌之外,就是古典小说。他说考进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第一次发薪水,全部拿来买了一部《反三国志》。那时他虽然依旧贫困,但早已步入成熟之年了,却仍旧如此痴迷!他少年时代内心的饥渴,更町以想见。其中《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自然属于老人极为喜爱的一种。读书人大约都如此,他对一部书,或一个作者,或一个问题发生了强烈兴趣,在以后的阅读中,乃至生活中、工作中,遇上有某种连带关系的触发点,他就会一下被触发、点燃,寻味一番之后,会把素材和思考所得储存起来,或以记录的方式,或以记忆的方式。逸堂老人则更喜欢以剪报的方式,这大抵由于他的职业方便吧?他保存着许多剪报,有些就直接夹在有关的书页问。时间一长,这些相关资料会积累得很多,而对一个聪明人,它可以使他成为“问题专家”,或者换句话说,它可以使他在“这个问题”上,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逸堂老人对《三国演义》的知识造诣到底有多深?不好说。但他确是一个“三国迷”则不假。因此,到“文革”结束以后,应复办的羊城晚报之约,他就开了一个专栏叫“漫话三国”。根据晚报读者对象的要求,仍以知识性、趣味性为取向。专栏颇受欢迎,其后结集。老人为初版所作“内容提要”说:本书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它传播历史知识,但又非史料的罗列,而充满了轶闻趣事;它进行艺术分析,但又非理论的说教,而从比较中给人启发;它也有史实的核查,但并非繁琐的考证,而言简意赅;它还有人物的评价,却不是长篇大论,而言之有据。本书各篇文字,都是围绕小说《三国演义》为中心来展开的,但不局限于此,而是牵针引线,将三国故事有关的民间传说,以及正史、野史的有关记载,施以取舍,分置轻重,搜罗编织而成……它概括了《漫话三国》普及性的特点和作者为文的用心。但是,在翻阅这些趣味盎然的篇章时,如果对《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下过功夫的读者,并不难感受到老人修养的深浅。也和《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一样,他其实是运用深入浅出的笔致,看似闲来几句,却是举重若轻,在不经意中启导读者,通过有趣的话题激发他们上想象、探究和思考。这正是一本好的普及读物所具有的魔力,与大学讲义那般严肃、学究的面孔完全不同。在读《漫话三国》时,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问发现逸堂老人不时流露出来的童心一一那足一个充满着求知欲望的、对书的海洋充满着好奇心的自学少年的心。且看这些篇章题日:关于大战若干回合……另一个“巧使连环计”……不问年龄的“桃园结义”……来历不清的关羽……奇怪的“过五关”……关羽之败,谁应负责?……何来的“五虎将”?……刘后主怀疑过孔明吗?……诸葛亮为什么要痛骂王朗?……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魏延是降将吗?……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刮骨与开颅……左慈的魔术……鲁肃的真正面目……民间创造的“赤壁之战”……华容道的面貌……草船借箭的来历……从这些吉光片羽之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逸堂老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生阅读、探究“三国故事”的浓厚兴趣和不减热情。《三国演义》对于广大中国读者的魅力,从近年易中天《品三国》,结合三国的历史开讲《三国演义》而声名鹊起,又得一证。我想指出,此类普及性的漫谈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逸堂老人的《漫话三国》中,就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了。2007年5月3日于童轩

书籍目录

关于《逸堂四品》  “真三国”和“假三国”  (代序)  略说罗贯中不寻常的开篇——桃园结义英雄也要问出处——关云长的出身天下第一条好汉——张飞“独破黄巾”——张飞的传奇张角和“太平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的大瘟疫英雄出现与善恶报应罗贯中的妙手——怒鞭督邮另有人吕布及其赤兔马吕布的方天画戟辕门射戟舞台上的大排场——三英战吕布数百回合的交锋“丑角”孙坚白脸还是红脸——复杂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兵法著作两个悲剧人物——陈宫和吕伯奢貂蝉果真有其人吗石榴园里论英雄——小杨修戏弄曹阿瞒关云长遇上好色的曹操“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  “五关”踪迹何处寻关羽的四个戊午及其谥号无处不在的关帝少有的毒辣文字——陈琳骂曹操荆州何以成为曹刘争夺的焦点孔明是为了阿斗而出山——“隆中对”闹剧《隆中对》有蓝本诸葛孔明伪诗果真“如鱼得水”吗——刘备与孔明的关系  不值得同情的徐庶第一流武将——赵云一群大显身手的青年赤壁之战纵横谈一《三国演义》中的演义——平话“赤壁之战”从孙权受箭到孔明借箭孙权有强大海军鼻涂白粉的方巾丑——蒋干孔明借风与禳星华容道的反推法鲁肃与周瑜的真面目《单刀会》这个戏生子当如孙仲谋铜雀台和大乔小乔假如庞统不死三国局面可能大变妙趣而热闹的《庞掠四郡》——张飞被困乌龙阵黄忠定计擒金全  神奇老将——黄忠《三国演义》对魏延的污蔑“五虎将”是小说家决定的一场政治婚姻的悲喜剧元代杂剧《隔江斗智》与京剧《龙凤呈祥》勇将马超的虚虚实实——他原是悲剧人物,却给“演义”写活了应该大书一笔的张飞巴西之战罗贯中妙手出新招谁来负责关羽的惨败曹操的庞大家族曹操不怕掘墓人——扑朔迷离的“七十二疑冢”用古代天文学猜破的哑谜——“狮子宫中,以安神位”曹操与“下九流”左慈的魔术于吉——一个大有来历的道士“扮猪吃老虎”的书生——陆逊关兴、张苞是“好心人的产物”罗贯中“刀下鬼”不少一——为了挽回刘、关、张的面子洛神和曹植的爱情故事三个皇帝与三个寡妇黄色竞有这等魔力吗“代汉者当涂高也”——一句挑起野心的怪语天下军事亦难预料——“隆中对”一半成泡影刘备也心狠手辣——一句话掉了脑袋的张裕痛定思痛之后——论“白帝城托孤”孔明接受托孤以后渚葛亮为何“骂死王朗”鲜明对照的一对——马谡与王平《后出师表》是一篇伪作诸葛恪是《后出师表》作伪者《三国演义》的严重败笔——刘后主可曾怀疑孔明  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孔明的妻妾及女儿——兼谈唐诗中的“峒氓”问题《出师表》中特笔提到的人物——将军向宠《三国演义》又一杰作——夏侯霸大放光彩司马懿这个阴谋家司马昭之心与钟会、邓艾之死关索是谜一样的人物口头“三国”拾趣假三国之后还有假三国——关于《反三国志演义》谈《反三国志》之“反”替孔明“补天”的反三国戏《三国演义》应该附上地图

编辑推荐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逸堂四品:漫话三国》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漫话三国(逸堂四品)》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图书封面


 漫话三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小时候因读《三国演义》入迷而种下三国情缘的人,长大后忙忙碌碌,对于这段历史虽会淡忘,却绝不可能断绝;而一旦有了机会,那情缘又会渐渐萌芽,由演义而《三国志》,而《资治通鉴》,而《后汉书》,而《华阳国志》。。。之类地读下去。犹不解渴,则还有《三国会要》、《魏晋南北朝史》、《吕著三国史话》、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等等可以充饥。当然,这只是业余爱好者不拘粗细的杂食,不是正规学历史的路数。  那天在图书馆里放归还图书的大箱子里翻捡了一下,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拿起来翻了翻,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把它跟其它三本书一起借回了家。开始并不想看,一直拖到前两天才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读它,谁知越到后面,越觉得饶有趣味。尤其是读到“刘备也心狠手辣——一句话掉了脑袋的张裕”这一篇时,才知道自己以前读《三国志》时的兴趣点实在是太窄,丢了很多有趣之处,同时对老先生知识的渊博敬佩无比。另外,关于蜀国君臣之间的阴谋论,虽然古来即有,这些年来却大有盛嚣尘上之势,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是如此。但以我看来,他们的识见似乎还不如刘逸生这位报馆老先生,窃以为书中的“痛定思痛之后——论‘白帝城托孤'”、“孔明接受托孤之后”这两篇文章,是对这个问题的极好阐释,这也是我有感而发写下这篇书评的原因,一句话:值得一读。  至于今日充斥于书店中的烂了大街的各种这三国、那三国的大话那事儿等种种奇葩书籍,就免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差不多二十年前讀過的書,唉。
  •     正史和野史都不可尽信。
  •     刘逸生逸堂四品之一,侧重于三国史诗与演义小说之间差别的考据,还原真实的三国人物。插图的绣像大赞,但异形开本太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