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街公寓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32149971
作者:(苏)尤里·特里丰诺夫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尤里•特里丰诺夫(1925—1981 ),前苏联作家。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阳光下》、长篇小说《解渴》和纪实性小说《篝火的反光》等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特里丰诺夫陆续发表了风格迥异于前的五部中篇小说——《交换》、《预期的总结》、《长别离》、《另一种生活》和《滨河街公寓》。这组作品以首都莫斯科的生活为题材,被称为“莫斯科小说”,其后的长篇小说《老人》和《时间和地点》也可以看作是“莫斯科小说”的延续。这些作品针砭时弊,以描写当代市侩著称,被称为“时代的艺术文献”。特里丰诺夫被西方评论界公认为俄罗斯文学契诃夫传统(即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者。1980年,由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希•伯尔推荐,特里丰诺夫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竞争者,只因作家突然去世,无缘此殊荣。

作者简介

文学的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使人变得更美好。——尤里•特里丰诺夫
本书写于1976年,借小人物格列勃夫以求官心走学术路、终于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发家史,生动刻画了斯大林时代的世风时相。当年的滨河街公寓居住着前苏联的高干、学者和各界名人,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也成为主人公格列勃夫野心的象征。当他终于拜入著名学者甘丘克门下并获得教授女儿的芳心,眼见跻身上流社会指日可待之时,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学校当权派对甘丘克的诬陷与排挤,他以十足的“理性”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可耻的抉择,墙头草格列勃夫的发家史自此开始。)在这部高度浓缩的中篇小说里,前苏联社会各时期、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新老权贵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悲喜剧。本书出版后引起读者和文坛热议,被解读为“反市侩小说”、“反特权小说”。小说也因此遭到前苏联当局诟病,被指责为歪曲现实的反苏小说。这部作品中文版曾于1978年出版,封面左角印着‘供内部参考。


 滨河街公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滨河街公寓》:以阶级斗争对付阶级斗争在喜欢苏联文学的网友中,很多人都提到《滨河街公寓》,并给予勿庸置疑的经典地位。很好奇,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竟然被追捧到如此高昂的地位。拜读之下,知悉这是一部并不长的中篇小说,但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整个小说是以一种煞有介事、剑拔弩张的笔触展开它的故事情节的,苏联小说里最让我撼动的还是《鱼王》这种舒缓的带着忧伤的白描小说,其实即使在《鱼王》中,也有部分章回的内容,与整体的小说风格不够一致,比如其中写到一个女大学生迷路在大森林中的那一篇,后来她受到渔民的救治而两个人在天高地远的僻地里尽享激情之欢,就给人一种过分编织的感觉,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低俗的趣味。这就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女人安慰与拯救情结的传统。苏俄文学中有两种典型的大相径庭的风格:一种是托尔斯泰的那种过度的心理描写的风格,另一种是肖洛霍夫式的白描风格。托氏的风格是在所有的人物动作背后,都要去分析他的心理动机,给人一种叠床架屋的累赘感与烦琐感,而过于累赘的东西,最终给人一种一览无余的轻渺感。比如《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心理展示的过分通透,反而失去了一种模糊性与朦胧性;而肖洛霍夫的小说里注重人物的外在与自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虚化,反而拓宽人物的心理空间,给人一种无限广阔的广度。因此,《静静的顿河》就给予了人们以无限解读的可能与空间。《滨河街公寓》显然属于一种一览无余的叙述笔调,它是以“意”贯“事“,叙述的语调太一本正经,从来不知道什么幽默,这一点与同样是以“意”贯“事”的瓦西里耶夫可谓是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瓦西里耶夫在叙述的主调上,采取的是一种契诃夫式的幽默的轻松的语调,这种轻松的语调令整个小说里洋溢着一种轻灵、敦厚、温暖的基调,而《滨河街公寓》的作者,则给人一种怒发冲冠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似乎他拿着一个解剖刀,穷凶极恶地向一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物单刀直入、疱丁解牛一般地宰割下去,非要一针见血,非要证明作者的深刻程度。但是这种气势汹汹的叙述语调,如果不能够在小说里揭示出更深刻的生活本质,就会让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虽然《滨河街公寓》在苏联当年曾经获得过巨大的反响与追捧,但我们离开了那个语境,很难体味到小说里充斥着什么样的敏感的内质。而恰恰相反,小说里的核心事件,今日读来却感受到作者的思维空间与反映空间的狭隘与苍白。小说里的主人公反映的是大学里的一段恩怨与纠葛。之前,作者曾经以长篇小说《大学生》一炮打红,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大学生的恩怨纠葛其实无非是与老师的那么一点碰撞而已,《滨河街公寓》从某种程度上,在重复着《大学生》里的相似的主题,就是小说主人公格列勃夫在大学期间,左右逢源,当看到曾经提携他的恩师遭受到打击的时候,他立刻见风使舵,离开这艘破船,另觅高枝了。这个情节太司空见惯了,而这种学术之争,也根本没有对与错的最终结论,格列勃夫离开他的辅导老师,并不能证明他就是“市侩”式的背弃。通过学术之争的没有定性的矛盾模式,来界定在这种冲突中的正确与错误的一方,也往往缺乏说服力,最终感受是令人觉得无所适从。再来看看格列勃夫的老师甘丘克遭遇到了什么样的事,也是耐人寻味的。小说里确定了甘丘克的一套文学观点,使得小说更像是一个文学评论的背景读物。小说里说甘丘克曾经在三十年代之前,是加盟过肃反部门的官员,对付过多罗德诺夫这一类投机分子,当时他手软,没有把这些人干掉。后来甘丘克转到文化战线上来,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学院里的当权派,利用当时的形势,来进行他的阶级斗争的复仇。从这样的设置来看,甘丘克受到打击与报复,是因为他当年的手下留情,没有坚决执行肃反的冷酷无情的策略,导致这些当年的阶级敌人漏网之鱼重新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转手对当年的暴力执行者回赠同样的暴力,甘丘克十分后悔地说,早知道就不应该在一九二八年的时候,对这些今天置他于死地的那些当权者手下留情。这样的逻辑可以看出,《滨河街公寓》里恰恰证明出,当年的阶级斗争的肃反形式是相当必要的,甘丘克遭遇到的迫害,恰恰是因为他当年给阶级敌人的雷霆般的手段是不彻底的,如果他当年杀了那些投机分子,那么,他就不会在学院里遭遇到清除与迫害。小说里否定了大致在四、五十年代的学院里的左的一套,但作者把这些左的东西归咎于混入到政权内部的投机分子的所为,“左”来自于阶级敌人。这一点,在《磨刀石农庄》里也看到相似的设置。小说里描写到反革命分子为了打击苏维埃,以左的面目出现,造成大面积的饥荒,使群众对政权产生反感。从这一个角度讲,“左”正是“右”的敌人所为。这种设置手法,在我们中国的文学中也有着雷同的设置。这样,便把“左”的危害划入到阶级敌人的破坏的范畴中去,似乎“左”也是阶级敌人所为,而正确的政权是不可能有“左”的。所以,消灭了阶级敌人,“左”自然也就消失了。回到《滨河街公寓》里来,甘丘克教授在学院里遭受到的批判,实际上是阶级敌人利用“左”的面目来行使发自私欲的报复。这样苏联四五十年代的“左”,便是因为我们的队伍里混入了阶级敌人。小说里也写到,那些打击教授的阶级敌人不久也失势了,并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可以看出,《滨河街公寓》骨子里的核心逻辑,仍然是用一种阶级斗争来反对阶级斗争。它批判了四五十年代里学院里的不正常的学术空气,但把这一切“左”的作为归罪于是因为二、三十年代对付阶级敌人的时候,手腕不够严酷,没有消除这些人的肉体,使他们潜伏下来,从而在四五十年代窃取了权柄之后卷土重来。小说似乎在证明着,当年的肃反是相当的必要的。依附在这个核心的“骨”上的肉,则是格列勃夫的投机取巧,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抛弃了他的恩师还有恩师的女儿,从此他与老师一家恩断义绝,走上了一条自我飞黄腾达之路。在道德上他显然是一个应该受批判者,小说正是用道德批判来取代了历史批判。换一个角度来看,甘丘克的立场是否就是正确的?他也是一个阶级斗争论的实践者,在该小说当年发表的时候,触动了前苏的热点议论中心,但事过境迁之后,甘丘克观点的正确与否在历史评判的天平上已经无足轻重了,那么,这时候我们再来看格列勃夫对恩师学术观点的摒弃是否还应该用历史审判的眼光来衡定?小说实际上用道德批判取代了历史审判,因为历史审判永远是具有相对性的,是难以作出优与劣的终结答案的,但是道德审判却相当有效。小说里的格列勃夫背叛老师,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分歧,是难以为格列勃夫定下罪名,但他对老师的女儿先乱终弃,就铁定无疑地将他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所以小说里的爱情段落便显得相当的重要,因为这里是为格列勃夫定罪的一个最容易获得读者认同的砝码。从小说的结构来看,也不能说是很成功的,开始的时候,小说的主要视角是以格列勃夫为观察点,这种观察的目光本来可以很好地观察到他碰到的一个搬运工人的层层迷障,他看到的陌生的熟悉人——廖夫申正是他当年的同学,似乎小说的视角观察的视域应该是廖夫申,但小说却没有将目光投射出去,却反过来扫视了格列勃夫本人。廖夫申的落魄,小说也没有提示出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的结尾,从开始就已经确定好了的,整个小说并没有一个新颖的出人意料的结局来让我们反思什么。而其中“我”的段落的插入,也让小说的视角显得相当的混乱,“我”的部分其实与对格列勃夫的心理揭示的部分,是站在一个立场上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这样勾勒出的人物只能是作者一个角度单方面、单行道塑造出的人物,没有在换一个角度的情况下,洞察到人物的立体面。相比之下,我们看看《静静的顿河》里就有多声部的人物心理交锋,作者的立场叙述与人物的心理隐秘其实并不在同样的一个平面上,这样的人物必然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而且给予人们以无限的解读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滨河街公寓》显得太满,太主观化,太越俎代庖地代替了生活的如实叙写,完全用作者的一意孤行的主观意图统帅了生活化的进程,给人一种强行塞入给读者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恩哼,跟着狗熊筒子 一路捡着,都是宝。“有一种阅读叫做爱情”,哈~(吐槽一下:俄国人的名字真是又长又多。。。五篇长书评也读完了,相当于温习了一下,除了间断出现的几个“我”以外,印象深刻的是【格里鲍耶陀夫奖学金--三十银币 】,这30银币,和犹大背叛时领取的数量契合,应该是在类比格列勃夫与之甘丘克吧。书的开头太好,“随他们去吧,猜不出来算了,他们哪有时间啊”这语气有点像谁谁谁来着,而结尾里舒列帕再一次出现,成了墓地的守门人,有一点被惊倒。滨河街和杰留金胡同,他们就这么对着,中间隔着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
  •     结尾略显仓促 收的太快 但仍不失为一部杰出的作品 对人性隐晦一面的深度观察 对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尤其让人叹服
  •     苏俄文学书再版总是能让我很惊讶的,毕竟现代人不多爱苏俄文学了。小说的特色应该说是叙述者角度的多变和简练冷静的描写手法,前者只在叶尔绍夫的《神驼马》中见过,后者可以说是冷静以致冷漠,仿佛是上帝在高度静静地看着圆面包的不动声色、冷血无情。圆面包自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像舒尔帕那样飞扬跋扈,不像索尼娅那样一往情深……你看不出他在什么时候是以感情为依据来做事的,接近索尼娅只是为了与甘丘克教授亲近,主持外婆葬礼只是为了不用在批斗会上表态,与舒尔帕一起只是为了能沾些好处……毫不怀疑,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也正是这样他们才吃得香,但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圆面包了。以前读了只是一味地恨,现在重读,反而有种“他们就是这样的!”的同感,只是缘于同样的市侩,只好说天气很好哈哈哈。
  •     1 相当喜欢
  •     薄薄一本小书,在医院的病床上读的很难。最动人的是插入的三段第一人称叙事的段落(叙述人不明尤其动人),神来之笔。无所不能的舒烈帕最终成了墓地守门人,三段叙述中最被肯定是,是在瓦吉姆眼中无足轻重(因而在所有第三人称的叙事中也无足轻重)的安东。体弱的,满怀激情的,诗人般偏执而最早夭亡的安东。而最终成功的是那个“什么也不是”的人。既不凶狠,也不善良,既不贪婪也不慷慨,既不是章鱼,也不是死啃书本的人,既不胆怯也不勇敢,既不是机灵鬼也不是傻瓜蛋。
  •     庸俗会杀人。
  •     有的部分觉得自己一下就进入到里面了,但突然出来的我是谁?是一个人么?没有完全懂。
  •     记得最清楚的是煤添多了,别墅热如火炉,打开窗,俩人躺在被单上,赤身露体。六十年代城市生活图景,平凡中透露忍耐与残酷。不安的是梦中听见现实在低语。想体会一种感觉,先前的我不复存在。此岸世界满含痛苦,老教授却不想离开。
  •     4.5
  •     《滨河街公寓》--因为孙甘露的福泽,找到这本可能会被遗漏的书。书的第一页的第一句就像孙甘露所引用的那样扑面而来并夺人眼球--------“如今这样的男孩子在人世间是找不到了。”----zz《上海流水》60页
  •     耀眼的灯火拉开夜景的帷幕,城市大得无穷无尽。我爱这座城市,记得它,熟悉它,竭力理解它.......
  •     说实在的 没看进去……
  •     很好看。
  •     讲发动群众斗群众的一本书,因为远离了那个年代所以不能理解透彻,只觉得作者隐藏了清洗、审判等等历史背景,刻画人物手法很深刻,形象也鲜活,讲凶恶的大黑狗听到枪响却躲进沙发底下似有所指。
  •     蓝英年的作品
  •     挺喜欢的一本。尤其是插入的几段第一人称的讲述,和主人公平淡人生反差强烈,写出了苏联时代变迁下的哀伤。这本作为中篇来说布局挺好了,但时间总是在跳,像电影,缺少了长篇小说能给人带来的“生活叙述”的震撼。
  •     想起王朔,动物凶猛。
  •     语言风格点赞。
  •     这本书是一年前从开头第一段话知道的,当时现在一直被深深地震动。“如今这样的男孩子们在人世间是找不到的了。他们有的阵亡,有的病故,还有些去向不明。有的虽然活着,也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凭借某种魔法,让这另外一个人同已经消失的那个身穿绒布衬衫、脚踏帆布球鞋的孩子相遇,他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好了。恐怕他连想也不会想到这是遇见了自己。嗨,由他们去吧,猜不出来算了!他们哪儿有时间啊。他们划动双手,随波流去,飞速向前,向前,向前,快些更快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岸的景色不断变换,群山向后退去,森林日渐稀疏,天空愈益阴沉,寒气渐渐袭来。向前赶啊,赶啊——没有力气再回顾留在身后的象天边一朵残云似的凝固了的一切。 ” 作者的笔触而后变得淡淡的,引起的情绪也淡淡的。可回头一想不免心惊,格列勃夫不正是自己?
  •     特里丰诺夫的这部中篇已经包含了生活的厚度。所谓的“知识分子市侩”不正是我这样的人吗?其实我也是善良的人呀,也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就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是贫穷,是政治的激流扭曲了我们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