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44754863
作者:苗炜
页数:239页

内容概要

苗炜,1968年生,小说家。已出版作品《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黑夜飞行》、《寡人有疾》等。

书籍目录

面包会有的
土豆烧熟了

作者简介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顶级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
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 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
《土豆烧熟了》
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几百年前,土豆传入欧洲,贵族们起初只观赏它的花朵;番茄则被认为是不可食用的,因为人们吃它的叶子中毒了。
在那巨变频发的时代,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老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结识神秘的朋友之后,他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地球仪,亲口尝到了炸薯条蘸番茄酱。在土豆和番茄的美味进化史之中,陆亚烈是被选中的那人,将见证诸多奇迹。


 面包会有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按美食和穿越这两个主题词来说,写作本来有滥俗的风险,但是苗师傅的《土豆烧熟了》的凹出了高智商写作的冷淡感,天马行空虚构了三百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在南京的故事,各种美食穿插其中。写吃的文字很多,风格不一。最普通的,大概是美食杂志的写法,写采集者的坚毅以强调食材新鲜、难得,厨子功夫了得、难得一见,食客或主持人夹起食物一试、喜笑颜开,偶尔也用小故事增添些所谓人文关怀。更上一个层次,作者则通常学有专长,角度随机,深入浅出。例如梁实秋写《雅舍谈吃》,就一种食物、一个菜式为题写过百篇小文,“西施舌”“狮子头”核桃酪”,目录像一份准备周全的菜单,香气四溢。老北京崔岱远写《京味儿》,常提“我家的吃法”、某样吃食xx斋做得最好,明显得益于“北京人讲究吃”的家学。法国政治人物萨瓦兰写《厨房里的哲学家》,他名门出身,流落异国,知识体系庞杂渊博,作为美食家的祖师爷,有一条不怕得罪人的毒舌,名言之一就是著名的“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苗师傅的写法又是另外一种。《土豆烧熟了》开篇就写西班牙塞哥维亚的烤乳猪,怎么写的呢:“小猪已经死透,肤色焦黄,切下四肢和躯干供大家分而食之,猪头多半留到最后,只见那猪头微微上扬,眯缝着眼睛,嘴角带着笑意,对自己短暂而悲凉的命运浑然不觉。按照塞哥维亚的传统,侍者用瓷盘子切分松脆的乳猪,然后将盘子摔倒地上,食客们听到瓷盘子破碎的声音,牙齿就变得更锋利,他们猛烈地撕咬乳猪,在餐桌上吧那头小猪再杀一次。”写杀狗:“孙大有从怀里掏出一个肉包子喂狗,转到野狗身后,双手轻抚那条狗的头部,随即攥住狗的耳朵,肥胖的身躯往狗的后背上一坐,那条狗的脊椎立刻断了,未及叫出一声就死了……孙大有手法纯熟,开膛破肚,用一把菜刀去骨去筋膜,切成肉块,用黄酒、葱、陈皮、辣椒腌制,狗肉上锅蒸透,取出来再裹上鸡蛋,再下油锅里炸至金黄,做成了一道脆皮狗肉。”信息量紧实,汁液饱满,但用笔克制的food porn。据说这本书作者写了四年,其中有三年都在做准备,“看有关吃饭的著作”。从书末的感谢名单也可看出这本书有“吃饭专业人士”的贡献。还有最重要的想象力。石墨棒变铅笔的设计,炸薯条配番茄酱、炸天妇罗的发明,笛卡尔、牛顿、达芬奇在南京古都故事中穿插,年轻传教士取自己的精液做科学实验来证明耶稣可以死而复生等,这些瞎掰头头是道,又显得漫不经心,看麦克尤恩也有类似的感觉。知乎上有人提问,麦克尤恩的《立体几何》里运用了哪些小说技巧,苗师傅回答,呀,他用了他的想象力啊。这就是天赋异禀吧。说回美食。这本书封底是英国作家C.S.刘易斯在《魔鬼家书》中的话,说过去一百年,魔鬼在欧洲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将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嘴馋而感到良心不安。吃货,已经成为大家乐意往自己身上贴的标签。对于吃货是真会吃、还是仅仅吃得多的重大区别,也宽容地不被细究。中国人从忍饥挨饿到做问心无愧的吃货,这个转变,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这一主题在《面包会有的》中表现得更充分:两个小时候吃不饱饭的主角,成年后都变成了成功的食品商人,他们对食物的热爱带着恐惧饥饿的童年阴影,即,美食暴发户。生于物质丰富年代年轻一代,没有过饿肚子的记忆,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在SNS上po滤镜下的食物照片。但由于美食文化断代,加上打开国门后各国菜系涌入,尽管中产阶级在经济上崛起,然而大部分人的美食教育无法在上一代的饭桌上完成,仍需自行学习食物新知。现在写吃的热门文章,主题一是怀旧,二是教程(例如,如何体面地使用金属餐具),还少有品鉴,也毫不奇怪了。
  •     饕餮梦中的“本我”与“超我”朱岳苗炜老师的新书《面包会有的》,包含两个中篇小说,其一是“面包会有的”,其二是“土豆烧熟了”。本文只讨论第一篇,剧透相当严重,第二篇则全部留给读者。“面包会有的”共分为十个小节,讲的是主人公杨大卫在一年多时间里的种种经历。杨大卫是一位从世界各地进口高级食物的成功商人,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也是一位重量级老饕。小说前五个小节,可以简化概括为杨大卫的环球饕餮之旅,但也可以理解为“罪”或者“幻境”;第6小节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杨大卫被发现患上胰腺炎,饕餮之旅戛然而止,一直到第9小节,可视为“罚”或者“幻灭”, 但这并不是一个类似《红楼梦》的悲剧故事,第10节,主人公又获得了新生,全书以“眼前一片光明”收尾。小说是按照春、夏、秋、冬、春的顺序展开的,季节都被明确指出:“苏格兰之行是在春天,到了夏天的时候,杨大卫又飞去印度”、“夏至之日……”、“这一年秋天”、“北京深秋的雾霾,接连几天昏天黑地”、“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新年假期之后的一天”、“随着春节临近”、“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季节的更换与主人公的处境相呼应,有隐喻的意味,同时也很清楚地勾勒出了小说的时间轴线。这一清晰的线索是必要的,因为整部小说几乎每一小节都穿插了对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过去的追溯——杨大卫一岁半的时候,朱海伦在美国上学那阵儿,杨大卫第一次吃自助,朱海伦爷爷、爸爸抓鸟的事迹,杨大卫小时候看《百万英镑》,杨大卫回忆吃肥肠,而到了第7小节,杨大卫的“回忆之门”才真正打开……空间上的跨度则更大,从美国的哈里斯农场起步,到苏格兰的斯宾塞酒厂、戈登庄园,再到印度、日本、意大利,中间是国内的几个场景。每一次追溯、回忆又会牵扯出一串地点。而越是如此纷繁一片,越要给出一种秩序,这也许不仅是出于小说架构的需要,也与小说的主旨有关,因为它写的其实不是现象的纷驰,不是给人感官刺激的各色“美食”,而是对现象的一种省察,这就要求内在的明晰与稳固。整部小说的重心是杨大卫的转变,这次转变是富于戏剧性的,但并不突兀。杨大卫的反省其实从第1节就开始了,当时他还在苏格兰吃大餐,忽然问周围的老饕们:“你们挨过饿吗? ”没有人回答,他自己说了一句:“我挨过饿。”这时,作者借朱海伦的视角,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纵情享乐的时候,回忆一下苦日子的确能助兴,可她认为,人们不能在享乐的过程中有丝毫的游离。一旦你在享乐之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怀疑,好日子就戛然而止,一场欢宴就到头了。”这段话为小说的发展埋下伏笔,也对朱海伦的内心做了刻画,同时它又揭示出“纵情享乐”的梦幻感,它经不住一丝怀疑,一旦怀疑,就要从梦中醒来了。在后面,朱海伦一直扮演着维护杨大卫美梦的角色,她把他带入了一个个华丽而又荒诞的场景,直到把他送进医院。实际上,胰腺炎并没有彻底改变杨大卫的命运,他只是不能再吃肉和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去享受美食了。但这对于自诩为美食家的杨大卫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而朱海伦的使命是维系杨大卫的饕餮之梦,她一直在延缓杨大卫的反省和怀疑,安抚他的负罪感,引他进入更深、更美的梦境,但身体的疾病突然将这个梦打破了,于是她离去的时刻也就到了。这时,小说中另外一位核心人物再次显身,这就是崔保罗,他在小说第1节就与杨大卫、朱海伦一同出场,然后就消失了。这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潜在的破坏饕餮之梦的因素,崔保罗被维护梦境的朱海伦挤跑了,当朱海伦离去,他才又有机会出现在杨大卫面前,他说他这大半年都去修行了。在杨大卫看来,崔保罗既像“本我”又像“超我”,他的使命是让杨大卫重新接受现实,他要让杨大卫从饕餮梦的后遗症中解脱出来,转化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改变自己对欲望的态度。他对杨大卫讲述了所谓“出离心”,“出离心不是要你厌恶世间所有法,你如果厌恶世间所有法也不代表有出离心。出离心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舍掉,也都可以接受,内心没有贪婪,也没有什么犹豫和舍不得。真正有出离心的人,能面对任何苦难,也不会因为苦难而放弃和逃避。你说你不能吃肉了,那就安心吃素,也不用再想吃肉喝酒那些乐子,也不用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坦然接受,这就算有了一点儿出离心。”值得注意的是,崔保罗并不否定“欲望”,他提出的是一种灵活、包容的态度,我想这或许也是作者的态度。否定欲望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一个贫瘠和压抑的时代之后。在我看来,欲望和生命力有紧密的关系,欲望就像是商人,生命力就像是存在银行里的钱,商人找到有吸引力的目标,把钱从银行贷出来,钱才会变活,才会有收益和发展。同时,从消极自由的角度看,也应保证他人实现自身欲求的权利。所以,崔保罗不否定欲望,他把杨大卫的欲望引向茶叶和嗅觉方面,这是“本我”的一面。但崔保罗主张出离心,不贪着,他还对杨大卫说,“吃肉浪费资源,一个人吃素,就能多养活十九个人。”这是“超我”的一面。欲望所借贷的生命力是需要偿还的,但欲望直接寻求的是刺激、快感,伴随这些感觉、情绪而来的事物是否对生命力真实有益则是需要理智的评估,尤其是广义的生命力不仅限于个体,还涉及人类群体与自然整体。假如人们完全受制于欲望,就会失去评估的能力,这时候外部的灾难就更有可能降临,来自权力的强行干涉就更有理由,那么从内部自我调整的时机就丧失了。在杨大卫从饕餮梦中醒来之后,他注意到了更为丰富的现实层面,他看见“一位端庄的女子,买了鸡蛋灌饼和一杯豆浆,在晨风中开始吃自己的早餐。”他看见“菜市场门口有一家书报亭,支着一个烤架,卖的是台湾香肠……”总之,那是一些《舌尖上的中国》里不会出现的中国老百姓的饮食秘密,而后他凭自己敏锐的嗅觉识破了味觉刺激的表象,“他能闻出来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味道,谷氨酸钠、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味道,核苷酸二钠、柠檬酸钠的味道。”这是一串不会引起我们巴普洛夫之犬式条件反射的词汇。在小说的末尾,朱海伦又出现了,这回她不再是饕餮之梦的维护者,而是带来了颇具创意的想象力,她要拉杨大卫一起投资“再生食物”,“所谓‘再生食物’就是把剩饭剩菜快速冷冻,再经过一系列生化处理,变成新的方便食品,这样做可以减少浪费。”支持这个荒诞发明的,是一则恐怖的报告:“每一年中国浪费的粮食就可以养活两亿人……”这一刻,社会现实透过梦境与想象向我们闪动了一下它狰狞的面孔。接着,崔保罗的电话来了,是一个邀请,于是杨大卫踏上了欲望的新生之旅。此时的他似乎找到了一份自由与平衡,他已可以选择自己的享乐方式,同时,他的欲求不再仅限于私欲,而是已经开始希求惠及众生。行文至此,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在开篇处有一段引文,出自马尔科姆•劳里的《在火山下》,是这么写的:“文明带给我们的福祉不计其数,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引起的各种财富的增长难以估量,人类为增进自身的幸福、自由和完美而实现的创造更是不可思议。然而还有那些在苦役中如动物般挣扎的人们,富足的新生活的清泉,依然没有奔流在他们焦渴的嘴唇上。”在我看来,《物》与《面包会有的》异曲同工,前者被认为是一部“社会学小说”,后者也不该被简单归为“美食文学”。最后需要补充一句,小说中还有几个支线故事也很有意思,王蘑菇的蘑菇生死恋、老黄的画眉鸟情结、周奶奶与家用电器的奇缘、薛小雯与饿鬼的斗争……这些都是我所没有剧透的。首发于《新京报》2015.8.1
  •     “上了一堂跑步训练课,检测了足弓和跑步姿态,纠正左脚外翻的毛病。话说北马报名也报上了,经过一年跑步,能跑到车道沟了。”这是“苗师傅”苗炜近期的一条微信朋友圈。记得有次采访他,说起健身,苗炜是坚持每天都要去健身房的。这频率堪比靠身材吃饭的男明星……当然,凭借苗师傅的颜值他也是可以靠脸吃饭的,但他偏要靠才华。新书《面包会有的》收入两篇小说,一篇是《面包会有的》,一篇是《土豆烧熟了》。《土豆烧熟了》是一部穿越小说,但,从来没有人敢像苗炜这样写穿越小说。里面有个人物孙大有,他从现代穿去了明朝,说:“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从何说起。大体而言,未来的人会更聪明,不仅能航海,还能飞上天,但大多数人还是浑浑噩噩,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和孙大有一起穿越过去的还有“薯条”这种食物。而《面包会有的》讲了更多的美食。说实话,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刚开始进入这本书会特别的胃口大开。书中的男女主角杨大卫、朱海伦爱吃而走到一起,两个人恋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去苏格兰吃美食,去意大利吃美食,去日本吃美食……简直就是一本“舌尖上的全世界”。让人忍不住要把一些书中讲到的餐厅标记起来,作为旅游攻略。比如那间在意大利维罗纳郊外博尔盖托镇的Antica Locanda Mincio餐厅,书中说这家餐厅1919年开业,是意大利菜的典范。男女主角点的的菜单是:蘑菇汤、黑鲟鱼汤、南瓜小饺子、烤小羊肉、鳟鱼,一瓶意大利红酒。还有朱海伦心心念念想去的法国巴黎的I1 Vino餐厅,“他们家的一种猪肉,说是一种瑞士猪,从小喝牛奶长大的。”只想问苗师傅,你写的这些都是真的吧?!书里还讲到北京四季酒店的“丰收蟹宴”,“朱海伦坐在美食家老沈旁边……”这个老沈真的不是沈宏非吗?虽然苗炜在书的最后感谢的美食家是殳俏。不过,如今致力于减肥健身的苗师傅,怎么可能这样大快朵颐地写下去呢?果然《面包会有的》下半部,故事开始急转直下,那些吃货,都不得善终。男主角杨大卫突患胰腺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虽然最终捡回一条命,然而从此只能吃素,与美食绝缘。而那个爱吃蘑菇的王蘑菇,终于在澳大利亚吃到了毒蘑菇,死了。连吃画眉鸟的猫“大老黄”都没有放过,肾衰竭,死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更可怕的是朱海伦失心疯般迷恋上研究“代餐”科技,合成肉食闻起来有一股塑料味儿,还有牛粪味……仅满足果腹,与美食无关。所以,此书有“风险”,吃货须谨慎。在《土豆烧熟了》里,苗炜借笔下人物庞教士之口讲了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狐狸跑到鸡舍偷鸡吃,鸡舍的篱笆扎得很紧,狐狸进去时很顺利。然而吃饱后,身体变得肥胖,就出不来了。为了逃脱,狐狸只能生饿两天,再瘦回去,才又钻出了篱笆。终须归还,无谓贪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篇4分 第二篇2分
  •     可以,这很苗师傅
  •     简单的迷人的自信!
  •     面包会有的。
  •     中国人吃饭这哪儿是吃饭哪,吃人生呢都。
  •     苗师傅不愧是老饕。
  •     2016.82 很有意思的书,更喜欢第一个故事。总记得中学时看过一本他的《向花季说再见》,纵然是作者同名吧,但百度却什么结果也没有。
  •     土豆熟了,开头读,感觉跟面包会有的,差太多了,读完后,还是一种没品尚完美味的感觉
  •     冷静现实而又光怪陆离。
  •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也期待见证历史。 他说,我们将看到美丽的东西被毁灭,这样的毁灭将一再重演,世间美丽的事物,在他们被毁灭之时,显得最为美丽。
  •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     看完两个篇章,我一直在思考食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活色生香~
  •     苗炜是很好的由城市味道的小说家,里面有王朔的影子,当然这种影子在很多北京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苗炜给人的感觉相当好
  •     人生际遇古今笑谈,都浓缩在食物里。
  •     哎呀我们Ricky老头中文小说debut 但不是这么能吃吗为什么把活蟹放冰箱 被我们青蟹之乡斜眼diss//哎呀读完以后 深觉两个故事都让人欢喜又心悸 余韵是够了的。被白描式的错落时间写法粗暴地弄哭。真是奇怪了 看起来颇为冷情的笔法 写吃却那么好吃 写人世飘零也真如碎纸屑
  •     两篇文章真是把美食写到了极致,但又不显刻意与做作。第二篇文章充满想象力,总夸古今又包揽文理史哲,琴棋诗律。 PS 每次看到 作者错把 不以为然 当 不以为意用 就会使得对本书的评价大打折扣。
  •     很好的两个故事。文字真是奇妙的东西,有时候让人饥肠辘辘,有时候令人伤感满腹。人和食物,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是平衡的。
  •     从味之道推荐来的,饮食小故事
  •     “他抚摸着她的背部,说这一块大概就是西冷,这一块大概就是菲力。朱海伦按住杨大卫的肚子,说这一块就是肉眼吧。他们两个人互相指点,像指点着一头牛,认清一头牛的各个部位,然后互相品尝”。
  •     好奇怪的小说,内有各式食谱,不明其所云。
  •     认真而专业的故事,总是迷人的,从寡人有疾到面包会有,苗老师维持了一个极高的智识水准和叙事的个人风格,去繁为简的民间讽寓故事体,前一篇想象力在地上乱蹿,后一篇想象力在天上乱飞。
  •     第二个故事实在是太扯淡了,教士变厨神,米其林三星估计是有了。
  •     喜欢「土豆烧熟了」 想象力好吃到飞起~
  •     好玩儿
  •     我只是随随便便那么一点开,却大开眼界,饿的人可别看这本书。不过书里一些观点我是不信的,避免浪费的途径不是那样。
  •     看完第一个故事果断弃书,空洞无聊,不是一般的难看,评论说第二个故事不错,反正书我已经扔了,豆瓣第一个一星,那么多五星是花钱刷的吗?
  •     冯唐推荐的,前半部分对食物描写很棒,后半部分一般吧
  •     一旦你在享乐之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怀疑,好日子就戛然而止,一场欢宴就到头了
  •     肥肠好玩 第二篇写南京的虽然没什么南京地方特色但看得我很高兴.....
  •     认真而专业的趣事 希望以后的自己从事着这样一份工作
  •     伪美食家
  •     在我读来是现实主义寓言。
  •     面包总会有的
  •     食欲和性欲,人的动物性从这里产生,又在这里升华。带你领略人之所以为人,在吃这方面的漫长进化的结晶。 美食和性,是人类本我的两大基础和终极追求; 美食和时间,是人类历史的两大永恒记忆,生生不息。
  •     啊我给第二篇四星,有趣,一看就有功底的
  •     通过美食讲述人生。
  •     苗师傅辞职后的新小说,食色,性也。
  •     从容镇定信手拈来的两个「美食」故事,融会贯通美食历史宗教文化,苗师傅写出的调调是一股清流!「面包会有的」起初看起来会有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意味,看完竟是对食物有了敬畏感。「土豆烧熟了」的魔幻写法,真实、虚构交相呼应,亦真亦幻。
  •     这么多年后苗老师终于写了一本我爱的书,we are what we eat
  •     魔鬼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把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转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馋嘴而感到良心不安。
  •     下半部还没读完,但觉得上半部更有意思
  •     当时肯定是看到是美食题材的才想借来看看的,前一个故事很现实,饮食男女从开始到结束,美食是催化剂,后一个故事有点像寓言般不真实,宗教的意味让美食也体现出了别样的人生观,更引人思考
  •     魔鬼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人类在贪食问题上做到了问心无愧,人们将暴饮暴食的饕餮之罪,变成了贪恋珍馐美味的生活品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嘴馋而感到良心不安。我们回忆过去的苦日子,为了给今天的富足调味,我们害怕原料变质腌制熏制的食材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们津津乐道高级美食的传统,浑然不觉这里同类相食的残酷。面包会有的,不要担心啦;土豆烧熟了,咱们开吃吧!
  •     有意思的故事,第一篇写得活色生香,第二篇写得缥缈虚无。
  •     食物是人类永远的情愫,吃这件事情上被赋予太多的意义,男欢女爱,家国天下,人生哲理,都与口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     头一篇,老男人之书,第二篇,惊喜。
  •     弃
  •     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苗炜老师可能是做生活类文学太久了,饮食男女那些弯弯绕绕异常娴熟,文章整体非常地轻,信马由缰,写到哪算哪,在第二篇“土豆烧熟了”中这种感觉尤其明显。读起来很散,文字里的信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所谓反讽也不见得多深刻,就像一个不惑之年稍有些经历的男人,在闲暇时说的或轻或重的话,点到即止,半分油滑半分恳切,朦朦胧胧没有定数。
  •     有点极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