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术与禅心

出版日期:2016-10-1
ISBN:9787222150331
作者:(德)奥根·赫立格尔
页数:112页

内容概要

奥根·赫立格尔(1884-1955),德国哲学家,埃尔朗根大学教授。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192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讲授哲学及古典语文学,期间师从弓道大师阿波研造学禅。二战后隐居于德国加米施。1948年出版学禅回忆录《箭术与禅心》,使“禅”普及于西方世界。
鲁宓,现代艺术家,译者。1961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艺术硕士。曾在台北、巴黎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译著二十余部。

书籍目录

译序
序:无艺之艺
自序
一 禅与日本艺术
二 从学禅到学射箭
三 心灵拉弓
四 不放箭的放箭
五 以心传心
六 箭术的大道
七 结束与开始
八 从箭术到剑道

作者简介

一本奇妙的小书,用文字记述开悟的体验。在禅宗公案和传奇故事中,禅师们在面临无可解的矛盾时,似乎总有一种超越对错二元性的态度,能从中迸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悟”。但禅宗不立文字,我们通常只看到“顿悟”的刹那,而看不到在开悟之前或之后的种种过程。这本《箭术与禅 心》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位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学者,以客观的态度,亲自深入探究东方的直观智慧,以平实的文字加以分析报道,没有夸大渲染。这种来自异国文化观点的第一手心得报告,没有经过时间或口耳相传的扭曲,也不用背负任何传统的包袱,具有参考价值。
为了追求生命的真义,德国哲学家赫立格尔远赴日本学禅。他追随弓圣阿波研造,修行箭术,但习箭的每一个阶段对他而言都是一个困境,仿佛一则则无解的公案。在师父的引导下,他逐渐放下自我的投射,体验了“当下的真心”,得以一睹那遥远的天际,禅所活生生存在并呼吸着的空间。


 箭术与禅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赫立格尔用剑道重述禅心,给西方读者加多了一个参考的维度,也是为说明“禅”的精神贯穿于所有日本艺术之中,无论是武道的剑道、弓道,还是静态的花道、茶道和围棋。那一章里也提到了柳生但马守、禅师泽庵宗彭和一位剑客的典故。那位不知死活的年轻剑客,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宫本武藏。其实在井上雄彦倾注了十年之功的《浪客行》里,宫本武藏就是在用生命历程重述这个道理——若心住于剑,则为剑所滞。井上用毛笔所绘的武藏,最早是个热血中二、目中无人的愣头青,直到完败于柳生老头起开始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再到吉冈七十人斩、自己身受重伤时,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能一路活到现在,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已。至此,井上雄彦还让剑豪宫本武藏种了一年的田,才让他的境界往“禅”的方向靠拢。就像《千岁寒》里的慧能,亡命十年,知道的是得了法,不知道的以为是犯了法。大智如慧能、武藏,尚需十年的渐修来精进、巩固顿悟成果,把“顿悟”当成成佛快捷方式的现代人,真该存点敬畏心,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这事不是活佛摸个顶,开个光,赐一串珠子那么便宜的。说远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到泽庵和尚的名篇《不动的真知》,其实流传更广的译法叫《不动智神妙录》。有点长,记住最后一句就足够受用的了——世间无常,生死如电,行者自重《不动智神妙录》 日本东海寺泽庵宗彭撰1、无明烦恼住地 无明者,晦暗不明,智慧为暗所述。住地者,迟滞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阶位,若於任一阶位,心为尘所滞,即称住地。住,止之意;止,心为尘所取。就兵法而言,於眼剑来之刹那,若心有以剑攻防之意,则心为彼剑所滞,身心失念,即被斩杀,此称心有所住。 若眼观剑来,不分别思维,见剑则否,心无所住,亦无欲抢先机而反击之意,无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剑所及之距,状若败势,逆取彼刃而溃敌手,恰如禅宗所云:「还把枪头倒刺人。」此与无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锋,此方彼方,己剑彼剑,拍子节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则行动缓顿,为彼所斩。若临敌时有自身想,心则有住,故不应执著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紧绷,若心住於剑,则为剑所滞;若心欲抢先机,则为欲抢先机所滞,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则失其念,佛法称此迟滞之心为无明住地烦恼。 2、诸佛不动智 诸佛不动智,虽云不动,非同草木,心遍十方,无有所住,是名不动。 佛法有不动明王尊者,右手持剑左持绳,利齿暴出目怒视,现愤怒相护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盘石妙不动,普遍十方一切刹,愤怒为相智为体,示现一切诸众生。 一般凡夫於是中作恐布想,不敢碍佛,离悟近者,则知此为不动智之体现。去一切迷暗,不动智即明,身现明王心不动。故不动明王者,一心不动,无有住处,但住众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种种分别,於分别中,心生黏滞,虽形能动,不能自在。 譬如临敌十人,以一剑应之,心无所住,即舍即取,以寡敌众,无有不足。若心有住,於第一人或能取胜,於余诸敌,则心形黏滞。 观千手观音尊者,虽云千手持千宝,若於一手心有住,则余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因心无有所住故,千手能随顺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动,能示一身具千手,随顺自在无有碍。如人於林中,心若住一叶,则不见余叶,行者悟此道,则了千手尊。 无知凡夫者,於身具千手,终难生信解,而起诸诽谤。今得闻少分,不应诽谤亦不执著,以法为本真实观。 若仅观外相,而无有心法,犹不应轻率,以慢心攻击。是故千手道,普门普示现,法门有种种,果位则不异。 自初学至不动智者,即回归本心,兵法亦如是。 行者初习剑时,无招无势,心亦无所住,若见剑来,亦不分别,心无所住,随机而应。习剑日久,得种种知见,或持剑之法,或心之置所,於临敌手时,惊觉不自由。渐学渐参访,积聚见地心要,於身形剑法,皆回向初学无有知见时,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譬如算数,自一至十,於进位时,一十相邻。复观音乐,十二调性:一壱越,二断金,三平调,四胜绝,五下无,六双调,七凫钟,八黄钟,九蛮,十盘涉,十一神仙,十二上无。 最低壱越,最高上无,初音终音,紧密相邻,故至高至低,至实至空,大智若愚,无华巧之饰。以是义故,无明住地,不动妙智,本来一如,无心无念,动静自在,不为烦恼所缚。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离持弓箭,本无守护作物之心,而鸟兽见之迳自逃散。世间众道究竟,亦复如是。相虽种种,无住为要,无心无念,如稻草人形。 痴愚无智者,以无智慧故,不能显锋;具甚深智者,不露锋芒;一知半解者,有聪无智,示其小慧,甚为可笑,今出家众,状似有道而作佛事,应以为耻。 后论理事修行,理者为尊,其究竟则不取万物,唯舍一心。然若无事之修行,纵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有事无理之修行,亦复如是。故理事修行,如车两轮,不可缺一。 3、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者,两掌相击至有音声,无一发可容之隙。掌击之声鸣,非经思量而后有。於交锋时,心住彼剑,便显间隙;若彼剑与自形间,无一发可容,则彼剑己剑,本无差别。此理与禅宗公案同,佛法以无住为要,呵迟滞之心,称其为无明烦恼。4、石火之机 此意与间不容发同,非关快慢,以无住为要。心若有住,则为人所伺;心欲速疾,则为欲速疾之念所滞。江口游女,有咏歌云:「浮生若梦,为求心止。」此实兵法之要。 若问:「如何是佛?」「佛法心要?」於彼声将绝未绝之隆,或举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树」。此答非关善恶,无思量处,贵心无住故。若心无住,则不为六尘所滞,此不动心,若经思量,寓於文字,则美言藻饰,亦是烦恼分别。 石火之机,迅如闪电。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经思量,诺应之,此非经思维之心,即不动智。若闻名字,思维分别,则心为尘所动,是为凡夫。法门虽三万六千,以明心为要。未明心之人,心随业转。世或有缘觉,自明其心,是事甚难。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间学问,亦论是心,然理事有碍,不能一如。参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则为彼身所取;若置彼剑,则为彼剑所取;若置我剑,则为我剑所取,若置戒备,则戒备所取。 或曰:「心若置余所,则为余所取,故心置丹田,以应敌之机。」以此为极意,然於佛法,此非究竟。心置丹田,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阶。若心置丹田而弃绝余事,则心为弃绝余事所取,不能自在。或问:「若心置丹田,不能得自在,心应置何处?」答曰:「心不应有住,若心住於此,则心失於彼。若心无有住,舍分别思,身心皆脱落,则全体在用,能遍於十方。」故无有一处,是心所住,此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无住之心,全体在用。妄心者,有住之心。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为大。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万物,冰则不能。冰水非异,若冰溶解,则具妙用。心若有住,如水结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为自由。 7、有心无心 有心者,心有所住,此为妄心。无心者,虽云不动,非同草木,无有所住,不为尘所动,不即一事,不离一事,全体在用。心若有住,则不自由。譬如车轮。若为固定,则不能转,心亦如是。心住一处,则见不遍余色,闻不及余声,心有一物故。若心无住,则能随应,然若有除事之想,则心尚存一物。故不思维,尘自离心,是为无心。行者修习渐久,火侯渐深,自得个中三昧。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芦 若捺水上葫芦,一碰即转,无有所滞故。行者之心,应如捺水上葫芦,片刻不留。 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时,若心有事相,即为斯事所滞。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种种道艺,若心无住而行之,则堪称达人。因心有执,而有轮回,生死相伴。譬如赏花,心生赞叹之时,应无所住。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 敬者,主一无适。持剑挥剑,心住一所,不及旁务。儒家事君,以敬为重,然於佛法,则非究竟,为次第法。主一无适,不及旁务,戒慎恐惧,若以此境为常,日久反不自由。譬如为绳所缚之猫,捕雀不得自在。若捕不捕,善调练之而去诸缚,则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趣。行者之心,亦复如是。善以调练,去心散乱,能收能放,心无所住,自由无碍,方为究竟。以剑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剑空,亦不住空。 昔镰仓无学禅师於中国时,为元兵所捕,於斩首之际,作「电光影里斩春风」偈。无心之境,则电光迅雷之瞬,心无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心无所住,能斩初春之风。於斩春风时,亦无剑、手之想。如是忘却心事,方堪称高人。譬如彩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莲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则心有住有罣碍,如是有心之作为,不堪极意为下乘。 10、 求放心 孟子云:「求其放心而已。」意为求散乱放逸之心回自身。譬如鸡犬逃散而寻回舍。心为身主,故莫放逸。然邵康节云:「心要放。」意为心若有缚,则不自由。心若放逸,则摄心回身,如莲花出於淤泥,此为初学之阶。其上者,如水精於淤泥中,不以为意,不为泥染,来去随意。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时,则为邵康节之心要放。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转」,即精进而行,无疲惫想。身心性命,若不趋於上乘,则终於下乘 11、 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於激流之上,潮来浪去,毯不滞一处,心之作用,亦复如是。 12、 前后际断 前心不舍,今心残留,则心有住,舍前心今心之隙,无有一处心停留,是为前后际断。 13、 水焦上,火洒云 都云:「唯愿武藏野,今莫火燎原。以此蔽天草,护隐夫与我。」 谁解:「明日朝阳东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时。」 世间无常,生死如电,行者自重。
  •     里尔克在一首诗裡,也以持箭的弓和箭矢的标的来譬喻心灵的状态。越玩味越有意思。尚未拉弓紧绷 ( 即诗中「心灵的初始」)和将箭矢射出后 ( 即诗中「跨进那阵气息」)的放鬆状态是一样的。像禅师一笔画成的圆,完成时即回到了初始之点;像恆在的当下,初始即是结束,结束即是初始。然而,是什麽让弓弯身,让弓弦紧绷了呢?是不是每天我不自觉捡拾累积的不悦、期待、担忧、排拒,让我的脑袋和身体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诗人说,回到柔顺的状态吧,放下吧。鬆开拉弓的手,让一切沉重的、紧绷的,如箭矢般跨进大气,回到标的,心灵的家。那即是与如是和谐共处的放鬆与宁静。而里尔克所讚颂的、喜悦的心灵初始,并非从未拉弓射箭过的天真。弓身被苦痛压弯了,始知放下的真谛,始知喜悦的况味。沾着泪水的笑颜,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面容。自儿时以来,那不断累积的「我」的记忆,「我」的故事,我们都不自觉的背负着,行住坐卧,与人互动。放不下的越多,就越沉重。而里尔克在诗尾那般轻盈确切地点出了什麽是所谓的「假我」,什麽是「真我」。那些纠缠沉重的,变迁无常的,是我们可以安心放下的「假我」,因为真正的我们是如风的空间,是以爱观照云朵幻变的穹苍。「但那风… 但那空间…」多像禅师指月的手,一切尽在美妙的不言中。《当樱花盛开》的德国女导演 Doris Dörrie 有另一部电影叫做《Erleuchtung garantiert》(保证悟道) 。剧中一位德国中年男子因为妻子离去,和嚮往禅道的哥哥一同前往日本旅游,并到一座禅寺裡去静坐修行。这位解不开心结的男子向师父请教解脱之道。师父说,你可以恨你的妻子,继续恨下去,恨到你再也恨不下去了,那就是解脱的契机。里尔克诗裡弓身拉到了极限的画面,让我不觉想起了电影裡这段对话。德国知名文评 Marcel Reich-Ranicki 是在集中营裡死裡逃生的犹太人。他曾说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真正的、全然的恨,我们是不识得的。」无论我们曾扛负何等沉重的过去,我们都是喜欢回家的。回到爱,本然的我,放鬆,轻盈,平静,喜悦。让头脑暂歇,让身体放鬆,有人练瑜伽,有人练太极,有人静坐,有人练动中禅。而观照呼吸总是最基本,也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托勒常说 a conscious breath。只要带着觉知的一呼一吸,就能帮助我们回到身体,回到当下。也许是在等电梯,也许是正在排队。呼吸,那无时不在进行、发生的事,而我却那麽容易忘记它。等我又想起时,就觉察到身体又不自觉紧绷起来了。佛法裡说身念住,的确是很美妙的练习。藉着吐息,让头脑放空,身体放鬆,回到当下,也是一种吸与呼的箭术禅心吧。Die Sonette an Orpheus Erster Teil IV致奥费斯的十四行诗 第一部 第四首O ihr zärtlichen, tretet zuweilen 啊,柔顺的你们,时而跨进in den Atem, der euch nicht meint, 那阵气息吧,那气息毫不在意地laßt ihn an eueren Wangen sich teilen, 抚行过你们脸颊,分裂为二,hinter euch zittert er, wieder vereint. 又震颤地于你们身后合而为一。O ihr Seligen, o ihr Heilen, 啊,喜悦的你们,完整的你们,die ihr der Anfang der Herzen scheint. 彷彿恆定于心灵的初始。Bogen der Pfeile und Ziele von Pfeilen, 你们是持箭的弓和箭矢的标的,ewiger glänzt euer Lächeln verweint. 你们是泪湿的微笑,恆久闪耀。Fürchtet euch nicht zu leiden, die Schwere, 别畏惧受苦,让一切沉重的gebt sie zurück an der Erde Gewicht; 回归大地的重量吧;schwer sind die Berge, schwer sind die Meere. 沉重的是山,沉重的是海。Selbst die als Kinder ihr pflanztet, die Bäume, 纵使是你们儿时栽下的树wurden zu schwer längst; ihr trüget sie nicht. 也早已壮硕,沉重地不容扛负。Aber die Lüfte ... aber die Räume .... 但那风 … 但那空间 … (Rainer Maria Rilke / 紫蓉 译)作者:李紫蓉原文链接http://blog.xuite.net/vistara/wretch/104155859-里爾克的箭術和禪心#message_header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不要去想那一箭!」师父叫道,「这样一定会失败的。」 「我无法不想,」我回答,「这张力实在太痛苦了。」 「你会感觉痛苦,因为你没有真正放开自己。一切都非常简单。你可以从一张普通的竹叶子学到应该发生的情况。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的确如此,当张力完成后,那一击『必然』滑落,它从射手身上滑落,就像雪从竹叶滑落,射手甚至连想都来不及。」
  •     原来日本的禅起源于佛教禅宗。一方面加深了我对佛教的理解,一方面也让我感知到了自己做事心态该如何调整。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禅的体现,而禅的心法和打坐的心法是没有差异的。每次读完佛教的书籍都会感触到巨大的平静,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受到了上师的加持。禅是一种金线一样的存在,对于经历过的人,一次就无需再解释任何,但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只能感受到语言的匮乏和无力。唯一的一次冥想入定可以让我读懂这部书的前半部分,对于后半部分“弓会自己射箭”似乎就被挡在了理解的高墙之外。我想这部分就是属于艺术和技术的分水岭部分了。这本书胜在是由一位经过多年学术训练的哲学博士所写,所以看到我们大部分人对于禅认识的一种冲突。后半部分的事实会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     精致,短小,无废话,描述开悟的体验
  •     第一次读完觉得什么都没学到。第二次读完开始有点感觉。
  •     短小轻薄,主题非常好,翻译非常好,设计非常好。还需要其他吗?
  •     Being.
  •     一口气读完没有间断 满心喜悦
  •     再版了
  •     作者经历的认知冲撞,让我几次因为激动落泪。从前版本的评论里有人说这些概念对于东方人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但在我看来,这种将精神与行动统一起来的传统,恰恰是我们在跟随西方文明进程的过程中逐渐抛弃的,书中传达的经验更合于我国“邯郸学步”的文化背景。
  •     非常薄的小书, 正文不足百页, 却装成硬皮,拿到手时颇有腹诽。 两个晚上各一小时看完。收获两点:1,日本的这些”道“,箭道也好, 茶道也好,花道也好, 确实是可藉此入道的。 以前是猜测, 看完这本书,有更多的理解。 2,道, 或曰禅, 确实无法通过阅读等二手经验获得, 必须亲自去体验,老老实实不懈地去践行。 不必羡慕小日本有这么多“道”,我们有更好更直接的传承,我们是更幸运的。 但再怎样, 也要自己一步步去走,一点点克服障碍,才有可能接近直至到达。
  •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遵从当下的内心 得无艺之艺
  •     刚看前几页的时候简直想差评,超薄,来来回回说一个道理。读到后面,才看到精华,禅心,就是这样来来回回的磨练,直到天人合一吧。
  •     我本人就是在练习书中提到的箭术,我们称为弓道。在中国,练习的人或是说真正能得到老师教导过的人很少。在练习的过程中,如同作者本人一样,总有些不得法,可又再一次次的不断困惑中成长。修艺修心艰难就在于当下,看到自己又看不到自己,这是我在看书时,对作者或是练习前辈和老师最大感受。你在亦不在。
  •     就像一篇同桌学习笔记,辅助印证了一些所得知识和体会感触。然而,说学好了还太早。
  •     关于箭与禅的书
  •     我将这本书看作“以技求道”的入门途径,希望它不会让我失望。
  •     10月第3本,2016年第50本。
  •     翻译好点就六星了
  •     很薄的书,描述作者以学箭悟禅的经历。方法是放弃目的而专注当下,放弃自我,以及保持正道而不取巧。
  •     很好读的一本关于禅的小书,结合最近上学学习的内容,有种顿悟边缘的感觉^_^很奇妙~
  •     一个外国人竟然把禅表述的那么清晰。到底是理性国来的人,不过,也正因为太清晰,少了一层朦胧的美感。但是对于破除一些对于禅的偏见还是有作用的。只是还需要一点课外阅读与悟性
  •     平实的笔触中流露出奇妙的禅意,令人心灵沉静的一本书
  •     一本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书
  •     “阻碍了你的,是你用心太切。”
  •     看到一个德国人为了学禅去日本学箭道特别感同身受,想到当初练舞的时候经常会问老师很多问题,老师的回答永远是“练”。简单的动作反复做,让身体去记忆去修正,突然该有的就有了。一如禅讲求顿悟。没有渐修,哪来的顿悟?而顿悟之后,也还是需要持续的渐修。渐修与顿悟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根本不应该被分割。
  •     薄而好读
  •     初学者的所有技术只会使他的“心被剑所夺”
  •     非常薄的小册子,花个一小时就能抓住些“以技入禅”的吉光片羽
  •     刚读完,会马上接着再读一遍。通过射箭学禅,作者体验也写出了一些修行阶段和体悟。很不错。学禅实修很重要。
  •     1、专注。师傅让老外学习呼吸,我的理解是通过呼吸开始进入自己的世界。通过找到当下的真我,仪式,来步入。目的就是要专注而且心无旁骛。 2、积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像卖油翁一样做到无孔(卖油翁好像是这个孔的梗吧 有点忘了)惟手熟尔。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忘我的状态是为了情绪的不起伏,为了连贯无误地射出第二发。 我的理解,以上。
  •     修慧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已浏览。
  •     隔夜就到了。第一次读全本。如今的体会完全不同。
  •     很棒……虽然确实没有详细说到什么,但确实好像触动了某些东西,书不长,五万字,可以试试阅读
  •     主要是讲无我吧~的确如前面评论所说,序中禅意的理解说对于东方人早就熟稔,而我们在跟随西方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吧~
  •     非常走心的一本书
  •     很短,但很透彻
  •     和铃木大拙不同角度写出了禅意,这个无法言说的东西讲到这个层面对西方人来说已属难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