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05995553
作者:陈丹青 等
页数:312页

文学带给我慰藉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是凤凰文化推出的一本专访。里面收录了对一些人的采访,例如陈丹青、严歌苓、马原、白先勇等等,这样一批作家。文学的力量真是伟大,甚至可以说是诡异,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任意穿梭,来去自如。这些文人的爱是比较深沉的、亦是担忧的。担忧文化的衰亡,担忧文学的没落,所以他们倾尽全力做一些事情来试图挽救,试图弥补。像白先勇对昆曲一样。我觉得时代是不能缺少文人的。也许他们对政治,对社会的变迁,对制度的变化起到非常小的作用,但是在教化与传承甚至是民族精神上,这一批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文学作品中去体会、挖掘人内心出更加丰富的可能是我看文学作品最大的初衷与归宿,有时候被打动,有时候被吓到,有时候被鼓励,而这些通过对文字阅读变成我自己的感想的时候,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最深层次的交流。这个书的题目我是喜欢的。书里的人各有各的担忧,各有各不能割舍的情怀,合上书后,我想到了我目前的怕和爱。春天已经悄无声息的来了。过完年后,一直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里。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是一种比较失衡的状态。工作中有形的压力,生活里无形的压力,一直想让我选择一种逃离。每当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在文学里找出路,不是说别人的经历一定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别人的经历能拓宽自己的眼界,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当我读到叶嘉莹在谈苏轼作品的时候,尤其是读到苏轼被贬之后所写出来的那种旷达的词句,心里就由衷升起一种敬佩。同样是面对琐碎的生活,同样是面对苦难,为什么有的人能扛过来能强大,有的人却一步步堕落走向灭亡,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很深的东西在里面。都是凡人血肉之躯,为何苦难会造就不同的人?在想这些问题的额时候,想到自己这种总想逃离的态度,就心生一种惭愧。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使命感。有时候也会在想,到底分数可不可以作为一个评判教育的标准?不管什么事情总是要有结果出来的。你去健身,若是三个月后看不到效果,那一定是说明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效果有大有小,但不能没有。教育也是一样。但反过来说,教育又是一个比较长远的事情,短时间内出不来效果也是常理,到底该怎么样去做一个平衡?每次看到学生考试出来的分数,都会心生一种放弃的心情。自己做了能做的一切,但是短时间内就是看不到结果,究竟是自己能力不足,还是问题根本不出在这里?每个人的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作为一个辅导者来说,能做的事情能改变的事情真的是有限的。每当压力大的时候,也是告诉自己说,问心无愧就好。但事后想想,这太容易做到了。可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们都考不上学校,而自己又尽全力的时候,那该用什么来说服自己去接受这样一个结果呢。我怕这样的一种结果。怕本身让我产生一种焦虑一种急躁的心态,但同时,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的回想起自己的少年童年时代。遗憾的是,我没有发现什么美好的事情。除了空白之外就是恐惧与躲避。对家庭父母的躲避与害怕占据了所有的记忆。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能在教他们的时候,不断的发现自身被埋藏的东西。有些时候我与他们是一样的。一样的想要父母理解,一样的想要爱,一样的想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我比他们清醒,人这一生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都是有限的,想做的事情就在那里,做,可以消耗掉时间,可以滋养精神;不做,它还是在那,静静等待,也许永远不会有生命力。生活中的怕和爱都让我从文学里去找慰藉。通过阅读文学,我感觉到人生的宽广与博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文学让我变得虔诚。

他们眼中的时代

文\龙女那伽当我以“时代”为关键词搜索时,第一个搜索结果是《时代》杂志,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是个什么时代?身处于这个时代,我们能看得清吗?会不会产生“只缘身在此山中”局限?身为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琐碎消耗了大部分精神,很少会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是个什么时代?当有那么一天,我们谈到时代的时候,究竟会谈些什么?是微博热门词汇?还是负面新闻大集合?是对过去缅怀?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当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书名,不会嫌太大了么?大的题目,或许保证了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但不能保证说出来的东西,都能言之有物。本书是一部部凤凰卫视的采访稿纪录,有作家、编剧、演员等等。有些我只听说过名字,有一些看过几部作品,有一些,则只是在各种新闻中看到过。他们其实说话题其实并不大,都是就自身来谈谈对这个时代的某个方面的看法,或者仅谈自己做的事。身在时代中,个性的体验,也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涓流。我最熟悉的,还是一些作家。比如严歌苓、池莉、阿来。特别是池莉,有段时间我几乎疯了一样读她的作品。最早读到的,是她的一部中篇小说《看麦娘》,当时就觉得惊艳无比。后来读了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深深地被她笔下的女性吸引。读阿来的《尘埃落定》,为文中描写的西藏好奇,也为他语言的克制所吸引。他们,不能说就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至少他们是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陈丹青谈自己谈得很少,主要是推崇木心。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也不会去搜索关于木心的资料。地铁上朋友的介绍,冒昧拜访,从此结成忘年交。麦家最出名的作品,应该是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暗算》,当年播出时,简直就是“屏霸”。但是看了他的访谈才知道,原来他即便写了那么多畅销作品,为众人所知,内心最希望的,却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即便那样的童年不会造就今天的成就。功成名就,内心缺失的,却无法寻回。这样的遗憾,多多少少,我们都有共鸣。至于池莉,我是从一篇《看麦娘》认识,随后找来她的所有作品来读。记得一个武汉的网友说,池莉的作品因为改编成电视剧,让武汉的鸭脖爆红。她还写过一部以中年男人为主角的作品《有了快感你就喊》,然而我始终觉得,她写的最好的,还是那些接地气儿的女人们。生猛又可爱。让我觉得感动的,是白先勇。他说,他也有许多事想做,最想干的还是写作,但是又很不忍昆曲这样美的艺术消亡,所以,他是“迫不得已救昆曲”,希望昆曲这种优美的艺术能够被传承下去,希望昆曲不只有《牡丹亭》,还能有新的发展。昆曲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明这种艺术是被世界公认的,但也同时证明了,它处在即将消亡的危机时刻。白先勇对昆曲的热爱和焦虑,都让人动容。我虽然喜欢听戏,昆曲却很少听。虽然也看过一点,但昆曲那种拖长腔调,缓慢的节奏,确实对年轻人似乎没什么吸引力。或许,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慢下来,静下来的东西吧。艺术家们眼中的时代,或许跟我们普通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不太一样,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感受,只是模模糊糊地体验,或许某个安静的时刻,会猛然想到,自身所处的时代,对自己、对后人意味着什么,却无法斥诸语言。如果说,谈到时代这个话题太大,那么谈到这本书,就是每个人眼中,有每个人的味道了。

个人评分:65分。这本书可以说是莫名其妙

书评: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注意内容,原以为是陈丹青的文字,而且书名也挺吸引人的。没想到只是一个访谈节目的文字版。不过还是引发了很多思考。说实话,这本书可以说是莫名其妙。读起来体验并不好,里面有些人是完全不了解的,然后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看了一段相对突兀的文字,会把你弄得云里雾里,然后还要额外做很多功课。对于阅读来说,这不是一件爽的事。对于他们所谈及的东西,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回忆到经历到对社会的看法到曲艺等等。信息量的确不小,我个人实在是无福消受。不过还是获取了很多讯息,延伸了我更多的阅读,以下几本书也是看了这本书后延伸出来的:《文学回忆录》《第二十二条军规》《白蛇》《围城》这本书讲了什么:整书分了五个部分,从不同的视角聊了一些话题。零星做了一些笔记陈丹青:木心、乌镇、做事想好了再干、别做太多,不要拍脑袋想和做傅佩荣:中国人顾忌太多;受中庸影响;个人都是片面的,角度、高度决定你的视野麦家:童年不幸福;人生就是受苦;爱好和工作的区别是没有压力;生命中充满着各种围城野夫:家净深厚;有些人的好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别人,比如武大校长,晏阳初,梁漱溟马原:哲学小说——牛鬼蛇神;纸张应该退出人类生活严歌苓:白蛇姚谦:唱片、时代读这本书的动机:对陈丹青感兴趣读这本书的目的:想了解陈丹青的文字作者:陈丹青等述书中的感兴趣点:陈丹青、书名这本书的阅读方式:2-3小时通读本书结构:第一部分——四个大家第二部分——四个作家第三部分——四个女性作家第四部分——藏族、写农民的、两个台湾人第五部分——昆曲、戏剧、音乐、明星评分:65

发现新人张大春

我很喜欢看采访对谈的文章,因为在没有任何辅助和旁引的语境下,很容易跳脱出马脚。到目前为止看了5篇对谈我都没有看到一个我以为的蠢货。反而是那种一个圈层的好友闲聊才让我有无法忍受招架不住的蠢态百出。这本书非常凌冽地在前2章分性别集结采访,真的,看了相当失望,因为在女的那一PART几乎都充斥着家庭恋爱父母小格局私人化,虽然我认为女性是应该扎根家庭,相对于女作家那一部分的小心思,男文艺这部分就开阔很多,但也不确定是否是提问者的有意引导,但总之就没一个女的让我觉得有心怀众生的见识。后来被张大春的机智感动---------------------以下是笔记-----10 陈丹青 我理解的美术史,文学史,随便什么史,它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慢慢就有很多东西没有了,你都不明白什么时候他们就消失了。木心: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14 后现代生活这个结构本身就是让你单一:一样的公寓,一样的通信工具,一样的问,一样的答,连恋爱都是一样的,吵架也是一样的。以前因为没有媒介,所以语言非常重要,也没有现代交际方式,真的事在邻里之间和这种江湖上遭遇,大家你死我活,大家找自己的朋友,就会有剧情。现在生活没有剧情了,从上学,考试,就业,全部一条线给你安排好,人就慢慢变成一个模子,语言越来越乏味,单一。15以前的人没什么娱乐,反而生活得充实,各有个性。聚会上,意气相投的人,聪明的人,一些人聚在一块儿,完全靠语言,靠性情,靠机智,靠豪爽。反观现在,大家都只会掏出了手机各干各事,上来一个菜一起拍拍照。17 关于花甲。---我不太相信孔子说的这个话,我不晓得什么叫天命,60岁讨厌的老头子太多了,我年轻的时候,都不愿意跟老头子来往,混账透顶的50,60,70岁老头子太多了。你以为大家到了60就变得温良恭俭让,变得很安分?18谈死 纪德说要时时刻刻保持对死的恳切,重要的不是死亡这2个字,而是恳切这2个字。21 但问题是死亡给你的联想不止于这个要死的人,而首先是你自己,我们所有人的下场都是这样的。而且所有人都是,主要是有医疗条件的,将来他都会死在病房里, 死在一堆管子里。提醒你,你现在还活着,你得明白你多幸运还活着,站起来就能走。22 我发现年轻人特别喜欢引述这一类跟哲理,跟人生有关的句子,青年人要答案,而且考试里面更要答案,他们是找答案的一代,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25 关于乌镇 所以它走得晚了一步,正因为晚了一步,所以它超前了。31你要是认识很多有钱人,就会发现他们的核心问题就是无聊,要不他们老去会所干嘛?真正不无聊的人是在任何热闹面前,一个人在家里面,做自己要做的事情,非常享受。所有能够在公共场所看到的人,其实一定无聊,他想办法告诉自己今天晚上我真高兴。这句话背后就是说我太无聊了。傅佩荣 有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行不合一。麦家 谈谍战小说 或者说国家对你的要求和你对国家的要求形成匹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国家队你的要求也有可能伤害了你。可以牺牲掉。成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自己和10年前相比,现在我大量的时间被别人消费。写作总的来说还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杨丽萍 我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太多利益对我没有意义。艺术和商业 从小就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否则你种瓜干什么?野夫 我一向反对把苦难变成一种阴影,让自己一直活在阴影之下,而且还把这种阴影扩散给别人。张大春 可贵在于有自知之明。见多识广包容度就大,情商高,清醒。评论阎连科的一句话。张说:我没有办法把阎连科,我的老朋友的话再重新演示一遍。因为我不太知道他上下文是什么,所以做演义,做解释,我做不到。谈跟现实的距离我认为人如果经常泡在一个社群里面会缺乏对于这个社群透析的能力。如果能够想办法在整个生活形态上都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保持一个热切而冷峻的距离,热切的意思就是不会失去了关注的方向,冷峻的意思是你要把自己的某些很热衷的意识做节制。对于一些社会观点--我总是会去看在10年后,20年后,这个议题会怎么再被解释,甚至我还有一个习惯,如果是10年前和20年前看到的这个当下又一个什么样的理解。这已经形成把热切变冷峻的一个很基本的方法,你只要把历史的纬度拉开来,那么你针对现实的,就是着眼的那个点,它就有比较宽广德一个比较架构。说李白 只要是合乎他用的这种学术内容,他都会当作一种临时的信仰。关于金庸 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有学院价值,学院价值只是文学评价体系里面的一个参考价值,而且往往是狭窄的,往往是受限于它的论述工具。继承-- 你不用去担心有人没人,因为天才也好,或者是了不起的有影响力的作家也好,你只能期待他偶尔出现,他们不会是常态。不用说我,我是小说家。情商之高---问,某些厉害的作家对自己的很高赞誉----答:他们是很够朋友的人。问---赞美自己才华会否有包袱?---答。大误会,完全没有。我既不谦虚也不炫技。钱钟书脑子好,脑子不可能那么好的你就不必去盼,巴望着自己有多渊博,我一丁点儿都不会。廖信忠小确幸---日本来的词。 台湾之所以会有这个词,因为现在政府无法带给你大确信,所以我才追求这种小确信。

那我们呢?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又是什么呢?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写的多是五四那段岁月的事情,或者说是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作家,他们的一些感受。第一次读这样形式的书,第一位出现的采访者便是陈丹青。对他熟悉吗?不熟悉,认识吗?也不认识,我反倒是很奇怪,是因为木心认识了陈丹青,只知道他是画画的,似乎还画的不错;认识木心,是因为他在乌镇,那个我向往的地方。就是这些片面的认识,促使我去买了这本书,也是这些片面的认识让我进一步想要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或许木心的坚持和执着,难得的用一句一句独立的话语写作的人,这样的一种表现内心真实感情的方式,其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它显得朴实,文字能真的体现这个作者的一种状态。实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带着个性的作家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为什么他们能写出这些好的作品,而我们不能呢?印象最深的其实算是蒋方舟,她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我现在不排斥当年妈妈对她的严厉,逼着她写作,培养她,因为这些,她到现在可以不用和同龄人一样挤公交,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她能有多余的时间做自己。每一份坚持或许都是有意义的,而每一份付出,可能真的会有所收获,只是收获可能还在路上,暂时还没有来敲门罢了。再到后来,陈坤的一些话,也是让我默默地感动着。言论是他们的,生活是自己的,活在当下,和自己相处就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这些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并且一说就明白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真的是这么做的嘛?如果我们像他们一样,我们会怎样?我猜总会比现在幸福吧!但我们害怕怕自己这样坚持了,没有结果怕我们在坚持的时候,别人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怕,一个怕字,压倒了我们大多数普通的人所以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想静静然并卵或许浮躁的时代,我们该试着静下来,坚持在坚持。

都是有意思的人

想找本轻松的书看,网上购书有赠书,选了这本《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是本访谈集,作者“陈丹青等”,是包括陈丹青在内的一大帮人,有作家、画家、舞蹈家、诗人、音乐人,还有导演、演员。谈教育,陈丹青依然尖锐,不过语气平淡了许多:年青人要答案,而且考试里面更要答案,他们是找答案的一代,结果什么都没找到。谈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谈人的问题其实都是人性的问题,人性是永恒的,又是多变的,离不开善恶,又不是善恶那么简单。拿写《纸牌屋》来说,不了解人性之恶的人写不出来,而这个了解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作者内心,从这个意义说,文如其人是有道理的,至少文如其人的一面吧。谈人性,陈先生是为了谈艺术、谈木心,现在终于有不少人在谈木心了,看了这篇访谈,也想去读一读了。目前我痛感很忙,其实无聊才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陈先生会同意,他认为无聊是有钱人或有闲人的核心问题,到各种公共场合看看就知道,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告诉自己今天晚上我真高兴。不过我觉的,人家或许是真高兴吧!傅佩荣先生提醒我们,中国佛教有句古话: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用牛羊眼看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牛羊面。或许是我们的眼光太无聊了,呼唤神明吧,主啊,借我一双上帝的眼睛!麦家,是心理学分析的绝佳案例,他念兹在兹的是童年阴影,至于阴影面积和深度,没有细说。他似乎对别人称他为红色作家颇为介怀,很不幸,我觉得他确实是位红色作家。他尽可通过远离体制来脱红,但他作品中的国家意识却一直保鲜良好。举目神州望,深红间浅红,问题不是你红不红,而是你好不好,麦家挺好的。杨丽萍跳舞这件事,一个情况很有意思,她把少数民族村落的舞蹈拿出去,人家批评她破坏了原生态,结果十年八年过去,有些村落消失了,有些村落还在,舞蹈消失了,于是又从杨丽萍这儿把东西学会去。人事代谢,文明的脚掌一向很硬,只好等它步步生莲。访几个作家,大家都有长篇情结,其它问题就各是其是了。野夫是个行动派,欣赏晏阳初、梁漱溟的知行合一,瞧不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读其书如对《太史公书》,勃勃然有股气在。拒绝遗忘,关注黑暗,探寻民族的病灶,在野夫看来是文学的使命。使命在,是因为未完成。这个问题,苏童理解稍有不同,他觉得,“我完全不可以替别人发言”,同时,“只要我还在写作,我就一直在承担这份(社会)责任”。在另一些人那儿,问题似乎部分解决了,翟永明坦陈,在世俗层面上,诗歌就是个无用之物,齐邦媛也觉得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它能安慰、鼓舞人。老奶奶心灵未老!天才总是超然在问题之外的,马原云:“我最得心应手的事情当然是小说,我一点儿都不谦虚,我在中国有百万计的同行,但是真的对小说有我那么熟悉的人凤毛麟角。”瑞典皇家文学院的诺贝尔奖评选者如何呢,那是一批太老的读者,“他们早就对这个世界不了解了”!这话只有马原讲,我们才不说他是那只葡萄架下的小狐狸。受教育多年,有个印象,作家没有生活,只有“体验生活”,照严歌苓的解释,就是你假装和那个地方的人生活得一样,搜集一些感受回来举一反三、反几地写。这种体验,是种作弊,没有生活体验,很难体验生活,有了生活体验,何必体验生活。万事病在刻意,包括生活,池莉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人”。正因为生活是件大事,才要行其所无事。访谈中蒋方舟这一篇,非常平淡,或许是因为谈生活谈的太多,蒋小姐不也说了吗,她对个人生活没有太强烈的表达欲,自己的生活无聊且平凡,对那些特别能深挖自己的作者,她心怀羡慕。生活既要在其中,又要有距离,这是阿来的经验。人毕竟都活在当下,时间上拉不开,可以通过在空间上拉开得到一些补偿。拿故乡来说,你可以说它可爱,但你说它美丽,问题就来了:“你看中国人写的文章,所有的故乡都是美的,但是你去看一下有几处是美的,那你不是撒谎吗?”这大概就是距离没拉开,近到零距离,把故乡当成自己了。这种距离,张大春的表述是,“一个热切而又冷峻的距离”,热切保证方向不跑偏,冷峻提醒态度要节制。这种距离感,把握得比较好的,梁鸿可算是一个。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现实中的梁庄们沙没了、泥没了、路没了、人没了,空虚化、废墟化,它是一种迫切的现实,一种坚硬的寻在,却也候选成为一种经验和精神的象征。作为故乡,“我爱我的故乡,但是那种爱是可以分离的爱,我可以不回去,我可以心里想它”。人们心中的坟头,肯定不止故乡一处,阿来就注意到一个问题,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成为个例,那就是:中国文学忽略大自然,尤其在当代文学中,自然消失了。一想还真是,这可是个人人高谈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国度啊!中国的文学史上,天才似乎很多的样子,因为现在没发现,所以许多人在呼唤在寻找。或许看到有些人在拿着海子的照片到处打探吧,翟永明悄悄冒了一句,海子是人们的某种偏爱逐渐造成的神话。还是张大春会安慰人,他的意思,天才不会是常态,你只能期待他偶尔出现。文学史靠不住的,那里充满偏见,19世纪以前世界没有文学史,文学史是近代大学学院制度形成的,让学生有些题做,给教授一口饭吃。还是平常心吧,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这不容易,以往的大陆人,总觉得台湾人有种优越感,廖信忠从台湾到大陆工作了就说,这是大陆人的想象啊,他觉得在大陆挣钱挺不容易的。这说明,他来的太晚了!白先勇先生来大陆来得早,1987年第一次来,到苏州旅游,从那之后,就投入了对美的拯救工作,不是苏州的园林的美,是昆曲的美。我们现在一提昆曲,想到的就是白先生,到底是谁拯救了谁,真是说不清。一般来说,越是弱势的东西越会有个强势的表达,有时候是它的表达自感并不强势,但跟它的弱势地位一比,显得比较强势。白先生的昆曲宣言是,做昆曲,不是媚俗、取悦观众的,而是去教育观众的。孟京辉的实验戏剧宣言和他区别并不大,他把群众当朋友,大家一块儿成长,共同进步:“观众肯定不是上帝,谁敢教育上帝,你敢娱乐上帝吗?上帝需要你娱乐吗?”他对观众,教育并娱乐着。一个导演可以用戏剧去娱乐观众,一个演员却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娱乐价值,更别提去享受,许多人寻求突破,结果他们的突破往往更具娱乐效果。聪明如陈坤,选择的是去做公益,在东申童话,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同行者,而不是领导者。我百度了一下,这几年他这个项目做得挺不错的,走走挺好的。走归走,如姚谦谈艺所说,最后还是要回到原地,只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必然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只要不局限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看,音乐在的时候,唱片尚未出生,现在唱片死了,音乐还在!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