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百年史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081528
作者:萧功秦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萧功秦,湖南衡阳人,1946年生。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
著有《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萧功秦集》《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中国的大转型》《历史的眼睛》《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局》等。

书籍目录

自 序
从一滴水珠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从一颗沙粒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我想,从每个家族的历史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家书中的百年史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 小学生活的回忆
回忆我的青年时代
—— 从工厂到大学
历史:经由我们的眼睛
我的思想历程
—— 从启蒙思潮到新权威主义
知识分子:困境中的思考者
做边缘状态的思想者
—— 萧功秦访谈录
这些人既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们社会的真正优秀人士,他们习惯于在人生苦难中执着地追求真善美,有着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达观与执着。
追忆吾师韩儒林先生
他坐在那高高的山顶上
—— 悼念挚友陈文乔
天堂里的高华
一个离科学圣殿由近渐远的人
—— 回忆我的堂哥萧功伟
学者与侠士
—— 回忆哥哥萧默
敦煌往事/ 204林毓生的真性情
我们时代最需要本土思想家
—— 读李泽厚的谈话录

作者简介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家书中的百年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佛说:一砂一世界,一叶一天堂。而在历史上,每一个家族的历史就会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听着上辈人的故事长大,又讲自己的故事讲诉给我们的下代听。经验、知识、教训,人们就是这样的慢慢的长大,又开始了新的时代。百年时间有多长,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是几代人之间的故事。不说百年了,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几年时间,生活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的人们吃不饱,穿不好,现在不说共同富裕,起码四菜一汤的小康生活都有了。楼房一座座竖起,小车也越来越多。BB机、大哥大难得可见的稀罕货也变成了现在常常的手机,而且变的更为的精致实用。仅仅是60几年就已经是这么大的变化了,对比之下百年时间,那是日月星辰交替下见证的新世代的到来。家书中的百年史诗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回忆录汇集而成。写了他家里的故事,当时的年代和他父亲的故事。参军、当官、以及命运的转折给家里带来的影响。虽然没多提及母亲,但是通过附上的家书也将逝世母亲的事情介绍了点。在作者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多点历史感,少些教条与政治,然后看出来要比在书本上发现的历史要多的多。喜欢作者写的一句话,说人们总是在自己面对的环境中,适应着这个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思想与价值,来追究着他所认为的正确目标,人们总是以此来自认为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少时的作者也是在文革那个特殊时代度过的,虽然有困难,但是他那读书获得的精神自由让他一直有精神支撑。而跟着姑妈的学习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知识,而他爱书也让他有机会去读研究生,从而开始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而他自己也从学术上劲烈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变成了务实的新权威主义。他用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法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想法的经验主义者,而那治学经验的积累也给了读者们带来了新的参照和启示。那些从文化大革命中走的人们总是有一种在苦难中追求美的品质。作者写了他所认识的一些亲人和朋友,他们都是能通过内在的精神去克服外在的压力。精神的自由式真正的自由,会让人生活变得丰富。而他们的精神和经历会是我们这些后辈们所学习的。历史的故事给了我们的无限的思索,也会让以后的生活更好。
  •     眼前的这本萧功秦先生的书,是萧先生对自己的家世、自己的成长史、治学历程访谈和师友兄弟回忆篇章等内容的汇总。一共分了两辑。现在笔者仅就第一辑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点歧义,一开始我还以为,萧先生是要通过对百年来的很多不同人的家书来梳理百年的历史痕迹。拿到书后,才发现这本书只是有关萧先生个人的“百年史”。然而,这种歧义与误读并不能妨碍这本书的价值。在对家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萧家在百年中复杂的变迁。在萧先生的家中,曾经出现过乡绅、早期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国民党的将将领等各种身份的家庭成员。随着对这些人物的回忆,萧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百年来个人家庭情况和国家命运的交织状态,也从侧面揭示了国民党从抗战到内战最终战败的种种行迹。而在家书中,更能折射出时代带给人的人那种深深的烙印。在《回忆我的青年时代》一文中,萧先生向我们介绍了,高中毕业后到工厂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但在这十二年中,萧先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只有在一种‘为而不有’‘贵在自得’的从容的精神自由的心太重,经由‘知识审美主义’的多年字样,它(知识结构)才会自然呈现出来。”类似的描述,我曾从多为经历过文革的学者身上看到,他们在苦闷的岁月中,要么求助于西方的哲学,要么研读物理学著作,要么以大量的阅读来填补那苦闷的岁月,而这些学着最终正是靠着这种“为而不有”的态度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萧先生从工厂到大学之间的故事,颇有戏剧性,他经郑天挺先生的建议报考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一路畅通,没成想因为阅卷者粗心,登分时没有加他试卷前面的得分,少加了50分!这样他与南开大学失之交臂。然而时隔不久,他却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来郑天挺先生认为萧先生是他“遇到的最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因此写信给南京大学的韩儒林先生,向韩先生力荐这位从工厂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这是这样萧先生走入了南京大学的校门。从此,萧先生在两所“南大”中有了两位恩师!萧先生没有辜负郑天挺先生的慧眼,也没有辜负韩儒林先生的栽培,他在治学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与那些在文革中和文革后完全接触西方思想的学者不同,他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的家学渊源,又有着西方哲学思想的丰厚陶冶,所治学上既有开阔的眼界,有又对中国文化的深切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浑厚又敏锐的治学风格。而最难得的是萧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社会责任感。萧先生说“仅仅是知识上的自得其乐,仍然不能完全保证我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个体的生命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体的自我完善,他还必须有一个外在的支点,一条能与外在的或源头连接起来的同道,否则他的内心资源也会像古井水一样渐渐枯竭。对我而言,那个外在的活源头,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从萧先生的言谈之中不难看出,萧先生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以及“为天下立心,为百姓请命”的志向。从关注社会结构的《儒家文化困境》到领悟激情与浪漫危害的《历史拒绝浪漫》;从发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新权威主义”到自承自己是”自我边缘化“类型的学者;从对历史变革的爬梳剔抉到对当代改革的深邃洞见……无一不体现了萧先生治学的成就和风范。
  •     我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下雨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下地干活,常常一家四口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一边看雨,一边讲故事。妈妈常常讲她还没出生的时候,日本兵进村,全家人为了躲避日本兵,跑进玉米地里,为了怕日本兵听见孩子的哭声,她的一个哥哥拼命被捂住嘴,差点喘不上气来。到了她小时候,吃不饱饭,有一次姥爷看她饿得直哭,就到地里偷了半筐青玉米,被生产队的人抓住,好一顿批。而到了我儿子这时候,他就喜欢听我讲小时候的故事。我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吃棒子面窝窝头,过年的时候到姥姥家走亲戚,篮子底下面放馒头,上面放一包蛋糕。那蛋糕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回。还记得,麦子一开始是用镰刀割下来,用小推车拉回家,用那种大石头的碾子碾麦粒。炎热的麦收能持续一个月。后来,小推车换成拖拉机,碾子换成了脱粒机;再后来,就直接换成联合收割机了,收割、脱粒都在地里完成,一亩地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一个麦收季节,最多五天就结束了。那种“我们坐在高高的麦堆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场景再也没有了。如今我儿子已经九岁了,对这些已经陌生到当故事听了。他的童年就是变形金刚、奥特曼、喜洋洋。我们家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家,家中的每个人都没普通,平平淡淡,之所以还不嫌啰嗦地写出来是因为这几天看了萧功秦教授的《家书中的百年史》。严格来说,这本书中的书信并不是很多,更像一部家族史和个人成长史以及对师友和亲人的回忆。只是,比一般作者更有利的是,作者本人是历史学者、政治学者,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他把自己对家族的变迁融合到历史的长河中,既写出了中国当时的大的变迁也写出了大背景下,自己小家庭的各个成员的遭遇。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作者的家庭有很大的代表性。伯父是中共党员,父亲是国民党军人,母亲和姑姑曾经是共青团员。但奇怪的是,他们的身份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有不同的遭遇,这些身份也连累到了他们的下一代,作者的堂哥萧功伟的经历就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偶然和悲剧性。大的历史时期不同,家族的命运就不同,各人的命运也会发生变化。每个家庭,每个各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既被历史左右,也在历史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痕迹。也许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对历史的影响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历史的一分子。关键是每个人在历史中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在厄运中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且努力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从萧教授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小时候曾经快乐的时光,没有作业压力,思想自由,也写到了他从小失去父母,到姑姑家生活的童年。因为历史原因被当了工人,但即使是这样,依然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参加高考,上大学,报志愿又因为老师粗心未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其实,说是命运多舛也不为过,但他不放弃,始终用乐观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终于有了现在的成就。这成就里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可以说,作者用自己的毅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并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这本书对作者本人而言,是一次回忆的整理,家族的记忆,思想成长的梳理;对一些研究中国现当代史的人来说,是一次以小见大的范例;对普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了解历史和了解中国新权威主义的机会;对我而言,它让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处在历史中,今天是昨天的未来,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就是历史,历史影响我们,也被我们影响。所谓,历史即我,我即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全书都是围绕作者自身的关系网展开的,不过也反映了百年的社会背景。阅读改变命运啊!
  •     读了一部分,很有意思。作者的书很多都观点鲜明,独辟蹊径……
  •     第一感觉很好,但现在看,没有想象的那么牛叉。
  •     家族历史很传奇,能在百年动荡中产生这么多属于精英阶层人物的家族,属于很少数,很让人羡慕。在逆境中坚持求知和思考,敢于和大家名师交流,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特质,有这样追求的人,即使暂时处于逆境,埋没于底层,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发光。对于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心,享受获得知识和思考的乐趣,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深以为然的。
  •     内容倒是不错,只不过再一想萧老师本人诸多观点,着实让人反胃。
  •     只为了策略性的好处而选择一种立场,乃是危险而盲目的。
  •     文集。知识审美主义---对知识的好奇心 求知所获取的陶醉感 认识生活世界的思想力。萧老师生于显赫的家庭 却辗转于时代的洪流。
  •     一个家族的历史可以反映出二十世纪历史的缩影。
  •     作者是新保守主义和新权威主义代表人物,这本记事怀人的书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是回忆性文章汇集,后半部分是记叙师长亲友和书序文章汇集。作者文笔干净洗练,逻辑清晰,很好读。开篇的家族史出乎意料,围绕其父萧健展开,是一部现代史的缩影,其父是黄埔六期,胡宗南的亲信,后起义并赴朝参战,在50年代过世。作者本人的治学之路也很奇特,1946年出生,报考大学时文革将起,在工厂12年每天读书,1978年被南京大学元史专家韩儒林录取为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作者并较为详细地介绍学术立场的产生和研究过程。后半部分文章除了恩师韩儒林、挚友陈文乔、堂兄萧功伟、师友林毓生和李泽厚之外,关于历史学家高华和兄长萧默的几篇文章尤其耐看。作者始终看淡物欲享受注重精神文化陶醉,推崇独立思想和个性人格的养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