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北京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955014X
作者:[英] 吴芳思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吴芳思(Frances Wood),英国著名的汉学专家,长期担任英国图书馆中国部负责人,对中国文化与典籍有较深的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留学北京。近年已经退休,现在生活在伦敦。
著作有:《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1995),《华人与狗不许入内: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1843-1943》(1998),《留学北京: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历》(2000),《中国指南》(修订版,2002),等等。
译者:王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现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教务处。
润文:张丽,司法部退休干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二章 典型的革命生活
第三章 第一本汉语教材
第四章 交通规则
第五章 起士林餐厅
第六章 决心书
第七章 冰冷的床单
第八章 第一次向遗体告别
第九章 两首诗和又一次葬礼
第十章 严寒
第十一章 不是大学而是晴雨表
第十二章 外交事务
第十三章 我的“流毒”
第十四章 反面教材
第十五章 朝鲜英语
第十六章 不会插秧
第十七章 消防队员
第十八章 盛夏和第三次追悼会
第十九章 假期和地震
第二十章 余震
第二十一章 案又翻过来了

作者简介

1975年,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十名赴英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交流项目,吴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吴芳思和同班的中国学生一样,有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每个星期六上午,有两个小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必修课。此外体育课也是必修的,包括练太极剑、推铅球和扔手榴弹。……
但她还经历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文革”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以及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来活动等一系列事件……


 留学北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从一个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来仔细的简述那个年代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别开生面,因为这个视角特别的独特。还有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用心描述呢?看完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的细节描写。如果作者不是当时有记日记的习惯,那么就是作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次,作者的需要幽默生动,让我看着不禁会笑出来。在白汗衫上本来想印外国人,却被印上了为人民服务。
  •     因为学院不相信任何外国“资本主义当权派”医生的话,所以即便已经在英国体检过的留学生们还是要再次复查,而在中国的体检过程中,留学生们出了洋相,有两个男生居然晕过去了。有趣的是,还是在没有做任何诊查的时候,他们就晕了过去。也许是闻到中国使用的消毒剂的味道。这件事对其中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从此之后,每次经过医疗中心,他总是因为害怕晕倒而绕着弯儿走。每个学院的大门口都有毛泽东举着手臂的雕像,外语学院的大门正对着石油学院,所以两尊面对面的毛主席雕像都举着手臂,好像是自己在向自己打招呼。国际足球比赛月,一支新西兰代表队与中国国家队进行比赛,这场比赛比通常那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节奏要快得多。先是中国球员一个漂亮的射门得分,接着中国守门员得到一次罚球机会,整个新西兰队在他面前排成一溜,使他很难把球踢出去,于是观众有骚动情绪,这是他们前所未闻的战术(但显然是得到国际足联认可的)。他们大声起哄表示不满,这时喇叭里对这一“新规则”进行解释,请观众保持冷静,可是没有起到多少效果。新西兰学生对人群中出现恶劣情绪颇有感触,而他们的球队当下决定立即散开,这显然为新西兰和中国之间的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当段子看看还不错,细看就没太多料了
  •     适合睡前翻阅的消遣读物,不过对于这类文字我总是爱不释手。那个专制要求共性甚至人性扭曲的年代在作者的自嘲的幽默中凸显得内心有刺样。只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中都不能逃离这样的专制灾难。
  •     一些小事有趣。
  •     意思不大。
  •     浮光掠影,有幽默感的作者
  •     这都有人打一星 我气死了
  •     2015.11.19 在地铁上翻阅。
  •     很差很差,整个叙述凌乱。翻译的很苍白。
  •     作者自嘲,拿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钱在中国学习反帝游击战如何仍手榴弹,当年她肯定有种奇怪的感觉。
  •     从文革到粉碎四人帮。有的段子挺好玩的。
  •     中国人耍猴似的让老外表演节目,然后他们就表演了歌曲合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看到这里差点没笑死我。
  •     就是想看看那时候的留学生的生活
  •     普通留学生眼中的那时的中国 错位与思维差异有点意思
  •     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的一本小书,挺有趣的。一直很好奇外国人是怎样来看待中国特有的那些东西。作者很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在北京的留学经历,换个角度来看,又是不一样的体会。书名没有翻到位啊。
  •     她真是不喜欢朝鲜人啊= =
  •     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往往有新发现
  •     很喜欢,角度客观,全书到处都是暗搓搓的幽默感。文革令外国人念念不忘,却是国人想要回避的历史。
  •     1975年,作为中英留学交流作者到北京学习了一年。和当时的中国学生一样下乡学习,学习马列主义,练习扔手榴弹,以及当时的很多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充斥的幽默感使得这本本来就去寻求八卦的我觉得更加有趣味了。
  •     作者也幽默,挺有意思,几乎是哈哈大笑看完的,不过最后一章的惋惜说是对那段时间的怀念,不如说是对她个人生命中的那段时间的怀念更合适
  •     英国女子在1975-76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待了一年,回英国后一直在大英图书馆工作,为中英交流做了不少事情,她写书讲当年的事情,读起来很有意思。一个英国女孩,在那个时间在北京大学里的经历,采用白描手法,并未多加渲染和议论,但读起来既为我们当年经历的一切而尴尬,又为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水平下引起的错位而好笑。读完感觉又回到了当年。我想买一本留在家里。
  •     没有看《江城》时的感动
  •     比较直观的历史回忆录。
  •     语气算客观,但是现在特别烦那种“你看我们过得多惨”的痛心疾首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故藏新知系列,都是这德性。早腻了。同理的还有《闯入者》,好好的空巢老人不讲,非去扯文革,情怀是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