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书评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38568721
作者:【美】丹尼尔·华莱士
页数:192页

因为爱

读它完全是因为自己深爱的女子,她喜欢这个电影。记得她描述这个电影的时候真的很兴奋。能想想到到,你傻傻的样子,我说过了,错过你,我要用好久去忘记,就像书中的父亲,用通篇去感化儿子,结尾也才美丽。 我们一定是没有缘分了,不过,我为她做的,我觉得我没有对不起今年24岁的自己。

父亲

从小跟父亲的相处模式都很奇怪,不知道是因为我们父女两性格太相似还是小时候不跟他一起生活的原因。我们都是不善于表达对对方的关心的人,也很少跟父亲聊些比较深入的话题什么的,因为总觉得有种莫名其妙的隔阂。直到父亲突然骤逝,一直到现在每晚睡觉都会祈祷父亲能到我梦里跟说说话,我很怕很怕会忘记他的声音。

《大鱼》评论-5分

关于小说和电影。文学和电影都属于艺术形式,只是途径不同而已,文学通过心灵,电影运用其特有的画面感,用声画关系共同来传递情感。各有各的优点,他们相互之间无法替代。我先看了小说,总觉得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故事的打动之处,继而又看了电影,这种距离感依旧没有消弱。《大鱼》整体很流畅,稍有些跳跃,每个段落都深含着淡淡的情感,唯有在最终才能把它们交织成一个依然不算完整的故事。美国作家的风格有着惯有的节奏,有点亨利·米勒或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味道。这本书的作者叫丹尼尔·华莱士,《大鱼》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之所以来看《大鱼》的电影,也是最近对蒂姆·伯顿的关注,由蒂姆·伯顿来叙述这个故事再适合不过了,他们一样都极具个性,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都用独特的方式来传递思想。我的读书笔记用完了,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幻化的回忆

儿时的回忆已经磨灭在时光里,我从来都不是记性很好的人,星星点点的,那些回忆都残缺了。尤其是与父亲有关的。相处的时日不多,所以回忆更是少的可怜。我用是个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的画面,薄薄的几页纸而已。小时候的父亲是伟大的。他是所向披靡的船长,是威武的军官。小小的我是那样的崇拜他,不知道他是否在低头的时候,注意过我写满崇拜的眼神。我做所有让父亲感到欣慰的事情,我做所有能让成绩变好的事情,我做所有让自己看起来是乖巧的事情。只要能得到一点点父亲的微笑。他常常很忙,常常很累,常常脾气不好,我很怕他,却又无法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在我情窦初开之时,我也暗暗决定要找一位像父亲一样的男孩,让我可以仰望。只是,时间总是很讨厌的将很多事情都改变,例如我对父亲的崇拜。叛逆期过的太过灰暗。这有一半是出自父亲之手,狠狠地摧毁了我对他的崇拜,碾碎了我对他的向往。我有多崇拜他,到后来,我就有多么的不屑一顾。对父亲负面的情愫,在我阴暗的心底疯狂地生长,从一颗小树苗生生长成了雨林。我甚至找不到它最初的根是哪里,它们已然成为了随意移栽都可以疯魔的怪物。我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内。无法生还。

和父辈的和解

小说改编而成电影总是有一个奇特的悖论,那就是小说和电影当中,最多只能有一个成为神作,而被人记住。因此我们谈论《大鱼》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往往是提姆波顿和伊万麦克格雷格,而非丹尼尔华莱士。这本书很薄,也很简单,这是说,书里有的,电影里都有——而且更为精致丰富。我的想象力被电影嘲笑得一无是处。这个悖论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充满大片空白的故事,对有才能的改变着而言,才是富矿吧。从儿子的角度去观察父亲,从仰望到否认到厌恶,最后又达到和解。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母题,书里这个过程写得比较详细,而且,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相对小说而言,电影对此给予了较少的关注,提姆波顿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父亲绮丽的一生当中。虽然实际上这都是他们自己想象而已。总体上小说没有电影精彩,翻译得也一般,有些句子读起来有点累赘,可以作为电影的一个补充。

最初的怪诞,最后的浪漫

初拿起这本书看的时候,恰好是夏日的午后,让人不禁想要踏进封面上的湖水里,沿着翠绿的树林向深处走去,看看究竟是否有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金屑般的阳光下洗澡。总之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温暖、清爽、奇妙。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怪诞的的一生——作为一条“大鱼”。一个饱览群书、能和动物讲话、驯服了巨人的男孩,一个独自离乡、爱情美满、事业成功的青年,一个买下一座小镇、四海云游、在儿子面前强大又神秘的男人——让人崇敬的辉煌不足以形容他的一生。但眼下这位父亲老了,疾病要将他带走,儿子开始小心翼翼地想问:“父亲啊,为什么从不告诉我真实的你呢?”儿子记得小的时候,父亲从房顶上掉了下来,一动不动、没有呼吸,儿子战战兢兢地看着父亲的脸时,父亲突然眨了眼睛,大笑,说道:“我吓着你了,对吧?”现在,看到游泳时肺里灌了水昏厥过去的父亲,儿子等待着,等待这再次变成一个玩笑。然而没有。毕竟这是个真实的世界,毕竟父亲也不是一条“大鱼”。那么。请愿意的人相信父亲的故事,不愿意的相信爱。就是这样。爱。看完书闭上眼睛,我感到平静,是那种水上荡起一圈圈涟漪的宁静。书里的世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暧昧着,不论朝哪个方向都是美好。不过我更相信父亲最终真的变成一条大鱼,游向了河水深处。一切温暖的浪漫的东西,都能留到最后。

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一本薄薄的小书却看了很久。看书的时候一直走神想到自己的父亲,我是女儿,我知道爸他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为什么父亲总希望有一个儿子来分享自己的生命?或许他们需要一个跟他们一样的雄性,可以深刻的彼此理解,可以传授,培养,竞争,直至被颠覆、被取代。被自己的创造物颠覆,那该是悲哀又美妙的一刻吧。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出生开始,我们便不可避免的向这个结局疾行。儿子一出生,作为男人的父亲便死了一半,他不再是匹浪荡无拘的野马,却被与生俱来的爱与责任圈在另一个生命近旁,也正是这个生命让他重获新生,用一种半是消解、半是传承的方式。2爱德华--父亲、大鱼--用故事来教导儿子成长。他不谈心,不讲大道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讲冷笑话。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故事里了,比我本人更无限接近真实。起初,故事让他成为英雄。然后,故事成为避免伤害的藉口。最后的最后,在他离去之后,故事成为他希望被缅怀的样子。3你不会永远是神,父亲。某一个时刻,光环消褪,我忽然发现,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多少令人无法忍受的,人。有一晚,我梦见旧城坍塌。醒来一想,便知这梦的寓意--就是从那一天起,父亲在我心中不再是神。意识到这一点难免有些悲哀,但这丝毫无损于我对他的爱,仅仅是自我意识成长到某个阶段的必然。我甚至想,或许之前他所有的传授、培养、努力,也都是为了自身被颠覆这一天。"一座城坍塌。被定向爆破层层扒毁。我远远望着,一边捉紧身边人的手臂。那些民房,铁路,铁轨上趴着的火车车厢,无声无息的成了废渣。一座高而厚的红砖大楼倾向旁观的我们,拍在废墟上面,烟尘四起,玻璃飞溅。醒来我想,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我心里毁了,没了,它仿佛旧了,有年头,而我只有惊骇,没有不舍。"

因为最终你会成为另一个他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对男孩而言,父亲意味着什么,只能想起被用得最多的形容,似乎是大山。但我知道对女孩而言,父亲交织着更细密幽微的生命线索。第一双温厚的手掌,第一声蓬勃的心跳,第一个宽阔的胸膛,第一缕深挚的微笑。女孩交付信任的第一个男人是父亲,女孩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像父亲那样爱她的男人。与母亲的温柔呵护沉默相对,父亲以敛藏的爱,为女孩的成长注入勇气和力量。花好几天的时间细细咀嚼这本不算厚的《大鱼》,体味一段父子关系。合上最后一页,只觉满心惆怅:得有多幸运,才拥有爱德华•布龙这样一个写在传奇里的父亲;可是多遗憾,当最后的告别到来的时候,儿子才与父亲达成生命的和解,打开时间的锁,送他进入一扇来世之门。坚毅、志向、个性、乐观、力量、智慧、想象力——这些也许是属于男人的最珍贵美德。弗瑞德出生之后,爱德华•布龙深思熟虑,在纸袋背面写下这七个词语,他打算传给儿子的一切。“这些是他必须自己发现的美德,现在他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完全免费。他突然发现这其中伟大的契机,我的空手而来其实是福气。看着我的眼睛,他看到一片无垠的空旷,等待被填满的欲望。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父亲的工作:将我填满。”我们要在很久以后才懂得,爱往下一辈流动的同时,也是上一辈人梦想与青春逐渐消耗的过程。用以“填满”弗瑞德人生的七种美德,其实早已坚实地构筑爱德华•布龙非凡的一生,只是弗瑞德从不知道,在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成长的时候,在父亲为他输入这些生命养分的时候,它们同时也像被抽出太多的砖瓦,令父亲的人生大厦逐渐坍塌。父亲出生的时候,从不下雪的阿拉巴马白雪无垠;父亲智慧天成,所以总是与成功杯盏相庆,从不与失败落魄擦肩;父亲闯荡世界的时候,富有到买下一整座城镇,去构建他的乌托邦;父亲读懂鸟兽,见过巨人、双头人、装着一只玻璃眼珠能预见未来的人;父亲读懂每个人眼里的渴望,对每一个向他求助的人慷慨解囊,一生都在讲精彩的笑话逗乐身边每一个人。无法发自内心微笑的,唯有弗瑞德,他不信任父亲赖以生存的“魔法”,认定这些传奇只是异想,笑话只是敷衍,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满心悲哀地恳求父亲“正常”起来——“我看着他灰蓝将逝的眼睛。我们互相注视着,展示给对方最后的容貌,我们会带着这张脸进入永恒,我想我多希望自己能更了解他,多希望我们能一起生活,希望父亲对我来说不是这样一个完完全全的谜。”直到父亲终于告诉他想做个英雄,大池子里的大鱼,直到父亲询问他“关于生活我都教了你点儿什么”,他开始不由自主地讲述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的笑话时,他终于读懂了父亲,一生自由不羁的父亲,一生举重若轻的父亲——“没有巨人,没有窥视一切的玻璃眼珠,河里没有等待被营救的女孩,她也不会再回来报答救命之恩。他变成了简单的爱德华•布龙:人。我出现在他生命的低谷。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赖以生存的魔法。他的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不知是《大鱼》赋予了爱德华•布龙太多施展半生的魔法,还是当儿子终于读懂父亲之后,宁愿相信父亲所描绘的一切,也愿意以父亲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切,父亲最终变成了一尾大池子里自由自在的大鱼。当现在的我们习惯了直来直往的爱的表达,却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当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失去了好奇心,不愿去相信生命的奇迹。我更愿意以为,这个交织着爱与奇迹的故事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虽然细密耐心地织出一张网,并不能就此网住父亲这条大鱼。爱德华•布龙说:“记住别人的故事能让那个人不朽,你知道吗?”弗瑞德说:“我其实很想念你,如果我知道我错过了什么。”童话世界里,父亲变成大鱼,永不会消失;现实生活里,任何一种失去都冰冷彻骨。请记住父亲的故事吧,你也许不会成为另一个传奇,但最终一定会成为另一个他。

少年π的大鱼。

几年前看蒂姆波顿的《大鱼》,觉得故事很童话,要讲的东西也很有哲理,但就是整个叙述过程有些枯燥。今天逐字地看完了这本原著,居然快要掉下眼泪。从看了电影那会儿起,我就知道这个故事很伟大,讲得非常棒,而里面最棒的,则是垂死的父亲对着儿子讲那些明明不切实际的故事,而儿子却早就腻烦的那一段。当时看完《少年派》,我就觉得这两者有惊人的相似度。每个人都知道,真实的现实其实很枯燥,很无趣,但是还有有那么大一部分的人选择去接受它而排斥不切实际的童话。《少年派》讲述了一个非常唯美的童话故事,如果你认真追究起来,也不算童话,只是在经历者眼中,它就是这幅样子。《大鱼》里面父亲的儿子,从小就是听父亲的奇幻故事长大,而终于有一天他明理懂事了,却发现父亲所讲得故事全部都是虚构的,是那么不切实际。其实很多人都会很遗憾,有这么一个天真并且如此爱护孩子的父亲,儿子却宁愿选择无趣无情的现实而回避他。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父亲。可能大部分的父亲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辛勤劳作,养育家人。不管父亲有没有幽默感,有没有给你讲过很多笑话,有没有给你讲他年轻时候挑战巨人的故事,他都应该是我们孩子眼中的英雄。人们常说保持童真是极其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我们怎么也童真不起来。而这样想的人多了,这个世界就变得越来越不童真,越来越无趣,想想都可怕。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一直相信童话世界,也一直相信父亲的伟大。有可能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只动物,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能力,我不希望身边的人因为要遵从现实的东西而失掉了幽默感,我希望生活中每天都有笑话。而且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父亲,都可以变成一条大鱼。

不怎么样

小说真心不怎么样,除了想象力,一无所有。。。。。。。。。。。。。。。。。。。。。。。。。。。。。。。。。。。。。。。。。。。。。。。。。。。。。。。。。。。。。。。。。。。。。。。。。。。。。。。。。电影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不朽

昨天被拉去电台做直播,没有预案,全是闲聊,一句明天父亲节让宿醉的脑袋醒了大半——原来父亲这么硕大的存在也需要专属的一天来纪念。她说她准备了毛笔但父亲嫌贵,他说他也准备了毛笔不知父亲喜不喜欢,我说我忘记准备礼物但车里放着别人送父亲的毛笔。这么多毛笔,送给早有称手武器或者根本就不写字的父亲们,让我不得不想起看完好久的《大鱼》。父亲总是像条大鱼,滑不留手,渐游渐远,却始终用水下巨大无比的身影遮蔽着过于世俗的东西,只有失去他的那天,生命才真正与传奇告别。为了不使此书所有的书评都成为自己与父亲心灵撞击史的记录,就不再追忆儿时颇为得意的作文《父亲的手》,还有父亲亲手用床板改成的大木桌上的无限个日夜。除了他喝醉时我都记不得自己哪年哪月仔细端详过他,他的皮肤那么黑那么亮,根本看不清楚皱纹之类的东西,他似乎会因为肤色而不老。这就像书里那个关于英雄与信仰的隐喻,模糊不清,却被每个儿女理解通透。母亲整理姥爷去世前留下的报纸,每张边角上都记满了天气预报,有本城的,也有大家出差将去的城市。我试图安慰她,她说你不明白,再没有一个人会像五十年来一样提醒自己出门带伞增减衣物了。她永远失去了父亲,这是她五十几年来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开始后悔自己未曾系统地整理过与姥爷的聊天,尽管我自认是个很有耐心的人,能够听一个九十岁的老爷子讲故事讲上三四个小时,但我并不曾真正重视这些。那时我没有看到二十一页的那句话。中国人的丧事程序复杂,讲究甚多,耗时费力,然而不得不说这是缓解痛苦与失落的有效方式。在严格的规则约束和精疲力竭的操办中,父母的魂灵似乎仍能隔空交流一些后事,直到灰残泪尽。而西方虽然也讲究仪式,但更重视往事的追溯,通过生者的回忆与讲述,让逝者的一生蒙上不被遗忘的传奇色彩。《大鱼》这个故事就像这种仪式,是在打通生死间的界限。我已经开始长出背鳍。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可笑或可悲的存在,却也不必是一堵石墙或沙发,他始终保持清醒时的距离,危难中的亲密,困窘时的坚强。母亲让人感觉生存有靠,而父亲则提供了生存下去的重大意义——所有的人和事,所有的,即使某些时刻太过无耻混蛋,终究能够成为一段传奇般的隐喻。十年前波顿的同名电影没看懂,读完故事重看发现导演的风格过于富含侵略性,架起的是一个与文字完全不同的世界。文字世界中最难忘的一句在二十一页:记住别人的故事能让那个人不朽,你知道吗?

爱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如果你有一个时刻能给你讲出一大堆故事的老爸,是件幸福的事吗?当然,幸福感也许取决于你的年龄。三岁时,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啦。你可以每晚享受最美好的睡前光景,也有可能在同龄孩子里尽享羡慕眼光。可三十岁呢?你已经慢慢长大,面对人生种种shitty的事情,每每被生活fucked up,在你最希望得到父亲关于人生最深刻的见解时,这个老头却跟你开最无聊的低级玩笑,总是轻轻松松便把话题从你哪儿岔到他的“英雄事迹”,你还会如三岁时那样痴迷且自豪吗?也许你会认为他是个懦夫,无言面对惨淡的生活而选择逃避在冒险的故事里;也许你认为他是个超级变态自恋狂,永远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也许最后,你会伤心的认为,他并不爱你,否则为何他总愿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而宁愿忽视现实中的你。那个时候,有这样一个总是一肚子故事的老爸,会让你幸福吗?先抛掉幸福感的问题吧,好好想想你对他的那些假设。他是个懦夫吗?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的进出口贸易商的生活能有什么趣味?但他讲给你的生活是这样的:驯服躲在山洞中的巨人;见证史无前例的大风雪;远在东方穿越小巷才能在私宅里得见的双头女人……在生活里眼见日复一日的平庸很平常,但是,能够在活色生香的故事中陶醉和恣意,需要一些勇气和诗意。他是个只关心自己的超级变态自恋狂吗?嗨,难道你忘记啦?五岁你在小河沟里玩儿得正香,却突然被他一把拎了起来,而小河沟已经被一条汹涌澎湃的小河占领啦?你忘记啦?倒下的秋千架把你以抛物线的轨迹甩出去时,他的胳膊像斗篷一样兜住你,把你从天堂的路上拽了回来并平安放在地上?你忘记啦?他要求在病危的时候搬到客房去睡,以免在他走后你妈妈每晚上了床都得面对他趟过的地方颤抖?到了现在,你还会伤心的认为,他不爱你只爱活在故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中的你吗?哦,亲爱的,也许你该倒过来问问,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因为你不够爱他,所以不能理解他所有的故事,以及,他用幽默面对生活的智慧。告诉我,当这样一个强壮高大的人躺倒在病危病床的时候,你有没有害怕?眼前这个弱小憔悴苍白的人多像你父亲,可惜是另一个版本,一个并不意气风发的版本。你知道他快要走了,在这个短暂的也许永不再来的当口,想让他给你说点什么,当然,是些正经的话,比如,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或是他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的,可他,却利用你对他的关心,一本正经地开起上帝和你爷爷的玩笑!? 是的,他跟你讲话的时候一本正经,并没有笑。真可恶!为了搞笑的效果,他故意的!一层伪装下面是另一层伪装,一层又一层。可再下面是什么呢?是那痛楚黑暗的地方,那些你们并不了解的东西。一个人怎么才能伟大?他问你。你的回答是:得到儿子的爱。我倒是觉得,一个人的故事能被别人记住,这个人就能得到永生。你会因为他的故事而永远记得他吗?不,你已经忍受不了没有他的生活,你开始在他的病床前结结巴巴地讲起蹩脚的故事。他笑了,四下张望,朝你眨眨眼。他想离开这儿。你从洗手间门后找来轮椅,用毯子裹住他,绕过护士,飞快逃离了医院。他指挥你往北走上一号高速,在那片酷似以他名字命名的树林边停了下来,他命令你把他抱起来,穿过树林走到湖边。他跟你最后告别,然后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是的,你的父亲,他变成了一条大鱼,一条银色绚丽闪烁的生命,游弋在漆黑的河水深处。不管你多么不喜欢故事,最后,你与他的故事水乳交融。

《大鱼》读后感

一、生死循环许久不写东西,是因为缺乏描述性的语言。就同执笔之手,没有颜料无法挥洒。就同心中所梦,没有舞台供你伸一伸衣袖。爱德华•布龙对儿子弗瑞德说:“我想做个英雄”“大池子里的一条大鱼—这是我的追求,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也许我们都曾希望成为池子里的一尾大鱼,但是却不得不成为普通的一员,在生生死死中循环。我总想起《务虚笔记》里面这段话:“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而在这生死循环中,当你一次次审视自己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父亲,你的家人,也曾像你一样怀揣过梦想。二、填满爱德华•布龙在儿子弗瑞德出生后,把这些写在纸袋的后面:坚毅志向个性乐观力量智慧想象力他的儿子弗瑞德说:“这些是他必须自己发现的美德,现在他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完全免费。他突然发现这其中伟大的契机,我的空手而来其实是福气。看着我的眼睛,他看到一片无垠的空旷,等待被填满的欲望。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父亲的工作:将我填满。”作为父亲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一切来填满后代。将自己牺牲掉的,无法达成的的梦想通过各种方式来传达。爱德华•布龙选择的方式是一生都在讲精彩的笑话逗乐身边每一个人,扮演一个英雄,池子里的一尾大鱼。三、习惯与信仰当一切达成习惯的时候,大厦会崩塌。缺点将被无限的放大,而那些最初单纯的信仰将何处安放。这世上最该懂你的人,却停留在表面,反而容易站在离你最远的位置上。他的儿子弗瑞德说:“我看着他灰蓝将逝的眼睛。我们互相注视着,展示给对方最后的容貌,我们会带着这张脸进入永恒,我想我多希望自己能更了解他,多希望我们能一起生活,希望父亲对我来说不是这样一个完完全全的谜。” 当他放下习惯,放下那些现实生活的种种,真正去倾听父亲的时候,能够明白爱德华•布龙一直坚持扮演的自己。“没有巨人,没有窥视一切的玻璃眼珠,河里没有等待被营救的女孩,她也不会再回来报答救命之恩。他变成了简单的爱德华•布龙:人。我出现在他生命的低谷。这不是他自己的错,只是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赖以生存的魔法。他的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依赖的魔法,和现实的无奈。当你以生活的惯性思维去审视身边,便看不见他们内心那丝抗争和不甘。四、羡慕我们会羡慕弗瑞德有爱德华•布龙这样一个父亲,懂得用幽默和故事来填补平凡的一生。也许不是所有父亲都是爱德华•布龙。但是我们都做过爱德华•弗瑞德。于是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弗瑞德,你的孩子的孩子还是弗瑞德,生死循环就是这样下去的。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到了年纪去看这本叫做《大鱼》的书,或者是叫做《大鱼》的电影,就算看了也可能不懂。但是我们在填满或者被填满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努力去突破这种现实生活的习惯,去建立信仰,去努力做一个爱德华•布龙。哪怕一点点也好。五、最后姥爷在我所知道的时间中,始终是喜欢逗闷子、逗咳嗽的人。上街买菜买多了,人家问他买这么多是为什么?他会告诉人家:“为了省粮食呗。”当我学国画的时候,他也自学起来,接下来学习了书法、篆刻等等。当我学素描的时候,他给我讲透视学的灭点。当我学哲学的时候,他给我讲实践论,讲理解和认识。当我学结构的时候,他给我讲受力他总喜欢自己修理东西,或者研究吃的。电工、焊工、木工这些没有他不行的。炸丸子、炸排叉、炸螃蟹没有他不会的。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忙,而且没有理由不忙起来。该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会没意思。他没上过什么学,但是他有梦。他没挣过什么钱,但是他有生活。现实中他可能又固执又偏激又不善表达情感。但是他一直在做,你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事情。虽然很傻,很愚蠢,但很真实。最后病重了,他坐在那里,眼睛里再没有一丝光泽,再不愿多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的梦碎了,他已经不得不离开了。对我而言,在那个瞬间,姥爷已经离去了。姥爷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但我觉得我懂。姥爷不知道我懂什么的,但那没有关系。当在面对离别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其实是被填满的,是拥有信仰的,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况且生死循环,我们终将归于一处。我只能说:我将重新拿起笔去描述,去挥洒,去实现舞台。做我该做的事情,填满我该去填满的人。

~

很好看 我想 每个孩子都应该 尽力走进父亲的心理 父亲的世界 对于男人来说 父亲和儿子不知为什么总是会有一种说不清的 较量 不知道在较量些什么 就好像是一对情敌或是 工作上的死对头 但是毫无否认 他们彼此相爱 这种较量一旦分出胜负 便意味着儿子已长大已成熟 爸爸已老了

父爱:有些东西将会改变,但有些东西将永远不变……

所有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大概都会试图在孩子的脑子里塑造出一种形象吧。我在看《大鱼》的时候才对父母于儿女之爱有了一个新的理解。除了血脉的关联,子女或者是父母一种通往永恒的方式。有一个玩儿的很要好的朋友给我说过,在她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是最亲近的陌生人。所有关于父亲的记忆,在他生病之前,都是遥远而不真实的。她告诉我,和《大鱼》中的父亲一样。她的父亲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虽然没有电影中的故事那样打着柔光,有着完美的结构和奇妙的语言。但父亲的故事的确是她童年最重要的一部分。她告诉我,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无法再把他脑子里那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塞到她的脑子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开始觉得用父亲教给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太幼稚,太虚幻。她在叛逆期,曾经为父亲满脑子的理想主义而感到尴尬;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更正确,更冷静的去解决问题。而父亲,却更像一个活在他自己虚构的世界里的孩子。终于她和父亲的分歧越来越大,现实赶走了她心中的童话。 “我的父亲是一条大鱼。”好友在看完《大鱼》的时候也这么跟我说过。她告诉我,直到她独自在外求学、生活,很少再回家,直到她的父亲病倒,她才发现。是父亲给了她一颗体会得到美好的心,在曾经走过的无数个岁月里,在她不断的克服自己和周围的困境的日子中,在她一次一次的重新振作起来,坚强的活过来的一瞬间。她曾经以为那只是我自己走过来的,但其实那是因为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就像冰与火的交缠……其实,从我们出生开始,父亲的一部分,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从未离开过。 也许正因为听过朋友说的话,所以我才在看了《大鱼》以后可以真正明白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我从来没有骗你,你看到的我,就是真实的我。 故事里的儿子是个悟性极高的人,他最后终于明白了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幸运的,因为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或许,当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从何而来的,知道自己将向何出处而去。有些东西将会改变,但有些东西将永远不变……

在每一段旅程,我都与你同在

在这个世界上,对每个人都公平的一件事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并不孤独。记得曾在某个时刻,认真地思考着“孤独”这件事。是的,无论你拥有多么完好的家庭、多么彼此相依的恋人、多么重情义的朋友,可人生的无数个时刻,比如病痛,比如分离,比如死亡,你都终究要独自一人承受。《大鱼》这本小书,从书名到它油画般的绿色封面图案,都有种沉重的压迫感。或许是因为,它是写给成年人读的童话,源于最深沉的情感。 大鱼老爸说:“你能相信吗?我觉得这是我的命运。一条大鱼。”而这一切,当然都是来源于他的描述,甚至是被儿子长久不耐烦的描述。 在父亲的故事里,他出生的那天,带来了干涸破败的小镇期许已久的大雨。就好像是一场欢迎式,轰轰烈烈,满是奇迹。可远远不止如此。他的故事,总是超越你的想象,让你绝对无法相信那些都是真的。他帮助被人偷走眼球的老妇人找回眼球,打工时给鲸鱼般的女人挑选出完美的内衣,为了保护无辜的女孩、一把掏出恶狗跳动的心脏……他是一个能与动物们交流的神奇人物,他是能够驯服巨人的英雄,他是一个能挑战黑色地狱犬的勇者,更是能带给所有人快乐的伟大使者。可故事就算再精彩,他也仍然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会老,会死。于是,他在昏暗光线的房间里,深度昏迷。死亡消磨着他的全部气力,他的身体到心灵,都在不断缩小,萎缩。记住别人的故事能让那个人不朽。就算你从来都不相信那个故事。“嘿,”父亲说,“我会想你的。”眼泪刷地模糊了视线。也许吧,也许疾病是他去往另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通行证。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这么一瞬,儿子才突然能够真切地看到他,不再是高大、喋喋不休的父亲,而是一个男孩儿,一个少年。无论多么不舍,他还是要离开了。他用最后的力气,变成了一条鱼,在故事的最后,在父亲人生的终结时分,用另一个身份奔赴了另一场旅程。成年人的童话,终究没有人长生不老、幸福永久。可,它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明白,亲爱的父亲,无论你在或不在,你,都将与我同在。——我的父亲,成了一个神话。

好哦!

大鱼铁板?JAP?台湾?大陆?是否爱过大鱼?大鱼爱你么?我爱大鱼,因为大鱼也爱我。我也爱你们··大鱼能够吃么?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无间道》很红,日本岩井俊二的很好看。可以电影中的角色似乎不再令人感动。希望看到更好看的电影。

故事虽美,翻译无味

年少时狭隘无知,狂妄可笑,坚持不看外国文学,还发出这等豪言壮语:等以后学好英语看原版吧! 现在想起来都臊得想找条地缝儿钻:尼玛好大的口气啊!后来不幸上了中文系,又走了极端,我泱泱中华之文学瑰宝且读不过来呢,哪有空儿在洋鬼子身上浪费时间?大三学外国文学史那一段时间,愣是一本好书也没读过。到现在,大概也就是《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小王子》《夏洛的网》这些,手指头脚趾头都掰一遍也就数完了。嗯即使这么贫乏的阅读史也拦不住我要来谈谈翻译这个事儿~絮絮叨叨的蔡康永写看演唱会的体验:“我每次在现场感动得要命的事,后来再透过电视看到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出来是同一件事情。电视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受这句话蛊惑的我立即买了王菲演唱会的门票从西安杀到北京看现场去了。重金验证的结果是:真没错儿!看译文也是这样的。我们与原作者之间,隔着一个人,隔着民族与民族之间迥异的文化背景、人与人之间迥异的思想背景,经一道道手传过来,菜早就变了味儿。我见识浅,看过最惊艳的译文是穆旦版《唐璜》。当时闺蜜在旧书摊觅得两本发黄了的《唐璜》,买回来送给我,上册很愉快很顺畅地读完了,到了下半部,突然便秘了似的,百般难读,“文章硬似铁,读得满嘴都是血”,后来一翻书脊,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套,现在已经不记得下册译者的名字了,但是那鲜明的对比,真是惊心。记得张爱玲评《红楼梦》:“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我这样的平庸之辈,资质平平,偶尔眼睛毒,也只毒在错别字上,总看不到精妙处。《唐璜》那一次,算是亲身经历了一次“曾经沧海难为水”。去年最喜欢的,是何伟写的两本书。李雪顺跟何伟共事过,又懂他,他的文字让我感觉像前些年洗发水的广告,手指插在乌黑顺直的长发里,自己就滑下来了。好了现在该说两句《大鱼》。宁蒙是个建筑师,他的身份让我对此书产生了兴趣。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建筑师,大多低调谦逊且谈吐不凡,所以对这一群体一直心怀敬意。我猜他做翻译,应该也属玩票性质吧,且年轻,与穆旦相比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我英语差极,理应感谢这些认认真真辛辛苦苦把鸡蛋煮熟了剥了皮完整地递到我手里的人,谢谢费心,可是实话不吐不快:译得生硬保守了些,大概为了尊重原文吧,没有中文的语境,那些词组合成一句、一段、一篇,完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是完成了而已,彼此之间并不熟识,呆在一起拘谨别扭。这种氛围干扰到我。读的时候,我总走不到书里面去,不能跟人物并肩坐下来,交流眼神与心事。就一直在岸边打转,可是大鱼是在水底下游啊。高中时的一大噩梦是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总结中心思想之类的题目。老师教我们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读这本书像旧梦重温,我一直在想答应了的书评要怎么写啊,所以读不下去也硬着头皮看完了,所以没有什么感触也要逼着自己写书评。为了更理解此书我还特意下载了电影,看完电影擦干眼泪发现更衬得书不好看了。现在我一边发誓再也不乱接书单了,一边幸灾乐祸地想,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看片时的心情大概也就这样了吧:)

带到河边去的书

这本书是那种可以带到河边去读也可以放到枕头边的书。首先想说说封面,浓得化不开的绿,未见鱼而见涟漪,你觉得自己要穿过层层森林才能来到这个水潭,而当你来到这个地方,你也有可能见不到那条大鱼,但是已经不错了,至少你见到了水的波动。我认为这个封面更能符合作者的心境,没有用电影封面是很好的选择。书的第一页写得朴素又真切,“这让我想起。”这句话用的不是省略号而是句号,而当你翻到第二页接下来的“我小的时候,“好像老人的一生都概括在里面了。这个停顿真的像作者所说,一切都为他减速,或者干脆停一来。如果他直接说这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会是多么直白,当人年老,他回顾小时候的事,他的故事就是他的经历,而他的儿子在最后的时候更加真切地理解他,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我也想成为我父母的朋友,理解他们,也寻求他们的理解,我知道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我会努力的,但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到,实在是太漫长了。关于第一二页的引子让我联想到了这么多,这本书每一页都有可写的书评,还有很多电影中没有呈现出来的,电影和书本来就有不同的联接点。还有这本书最让人来欣赏的是没有找一些人来写无聊又无趣的推荐,最怕一本好书中那些名人自以为是的评论。不过关于作者,为什么不多介绍一些呢。华莱士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个隐居的伯爵。

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它

每当有一个孩童不再相信小精灵时,就会有一个小精灵坠地而死。阅读《大鱼》时,父亲的形象,常常让我想到《彼得潘》里面的小精灵。问题在于,你相信他吗?虽然丹尼尔•华莱士在《大鱼》的献词页写下了“献给我的母亲,纪念我的父亲”。但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本关于亲情的小说,就未免可惜。主人公的父亲爱德华•布龙经常向儿子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奇幻冒险。从驯服有两个人加起来那么高、三个人加起来那么宽的巨人,帮一个独眼老妇人夺回她能预见未来的假眼睛,到买下整整一座神秘的城镇。那是一段光怪陆离的旅程、匪夷所思的经历,足矣支撑起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长大成人的儿子已不再相信传奇,面对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又像在开玩笑的父亲,他越来越失望,并不断尝试在故事的背后拼凑出真相,直到父亲临终之时。父亲,到底是一个传奇的父亲,还是一个从做蜡烛开始、卖风信子给花店、做进出口贸易的父亲?但是,真相真的只能有一个吗?《六祖法宝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当我们想要让自己相信某种东西,不仅仅是未来相信,甚至是过去也相信时,我们就开始给自己的回忆添砖加瓦、添油加醋。父亲的故事已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当父亲病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致哀的人聚满了院子。父亲从二楼的窗户向他们挥手致意,像一个凯旋的英雄,像一个国王面对自己的臣民。人们七嘴八舌说着他的故事和他的善举,仿佛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他给的。他们说,“我们是他的一部分,正如他是我们的一部分。”就像书中幽灵镇的居民所做的。“故事一直在改变,所有的故事都这样。由于没有一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真实的,镇上的人们回忆起来都会带上特别的色彩,早上他们的声音还是嘹亮的,晚上他们已经记着另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一个足以和别人分享的故事,新的转折,每天加入新的谎言。”他们记得父亲还是十岁的男孩时,就能用歌声把雨水带离小镇,拯救即将被淹没人们。没有一滴雨再落入河中,因为云跟着他走。于《大鱼》中的父亲来说,勇气、智慧、力量、见识,或许这是每个人都想相信自己拥有的品质,尤其是一个父亲想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相信,也想让自己的儿子相信。这不是一种谎言,而是一个信仰。书中的父亲爱说笑话,但我相信这个笑话被安排在全书的倒数第二章一定别有深意:有个男人,他需要一套新西装却穷得买不起,他经过一家商店发现里面这件西装正在打折,价格正合适,这是件漂亮的深蓝色带条纹的西装,于是他就买了下来。就这样,他买了下来并穿着它走出了商店,还配了一条很相配的领带,但是可笑的是——我想我应该早点说出来——可笑的是西装不合身。这套西装根本不合身,它太大了。所以为了好看,他必须把一只胳膊肘放在身体侧面,而且走路时必须只动一条腿,这样两条裤缝才能对齐。这个小男人穿着套大西装走在街上,心里想着:我有套多么漂亮的西装啊!这时他在街上遇到两个老妇人,她们看着他走过,其中一个摇摇头对另一个说:“多可怜的男人呀!”而另一个妇人说:“是啊,但是多漂亮的西装呀!”那套漂亮但不合身的西装,就像父亲的故事,我们很难说清把它穿在身上,是因为贫穷、虚荣、苦中作乐,还是爱?但如果我们褒奖《美丽人生》里集中营中为儿子编制故事的父亲,我们也不难理解《大鱼》里为儿子打造传说的父亲。“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它,就像一个隐喻。”父亲是这样评说自己的故事的。你看懂这个故事了吗?

老不正经的老爸

在瑞士作家帕斯卡·梅西的小说《里斯本夜车》里,主人公普拉多有一个卡夫卡式的父亲,他认为是父亲过度的爱以及期待毁了他,这样的父亲很有代表性。那么,如果他换个父亲又会怎么样?如果有这么一个父亲,整日和他嘻嘻哈哈、老不正经、没大没小,他的人生是否会与原来很不同?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的小说《大鱼》中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父亲,令人遗憾的是,《大鱼》不是一本象《里斯本夜车》那样复杂的小说,读者从中只能看到父亲的传奇经历,而对儿子的生活却语焉不详。如果你曾经是《读者》的读者,那么你就会觉得《大鱼》是一本很温馨的小说,它在赞美一个男人的勇敢、幽默、浪漫的同时,同时也在赞美父爱,总之,这是一本输出正能量的小说,如果仅仅如此,这本小说也就适合在飞机或者火车上打发一下无聊的旅途时光。让人奇怪的时,在儿子眼中,这样一个父亲如果算不上坏的话,最少是不可爱的,甚至有些讨人嫌,即使死到临头了,都没有一句正经话,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儿子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吧:“我哭笑不得。他一辈子活得就像乌龟,戴着一个感情背甲,防守严密,根本没法进入。我希望是在这最后的关头,他能对我展示他脆弱温柔的下腹,但是他没有,现在还没有,而我傻乎乎地以为他会的。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每次我们接近一些有意义的,严肃或微妙的话题,他就讲个笑话,从来没有是或者不是,你怎么样,这样,我认为就是生活的意义。”父亲眼中的自己与儿子眼中的父亲显然大相径庭,据父亲给儿子讲过了一百篇的那些故事,他曾经驯服过巨人、杀死过野狗、击败过情敌、周游过列国、战场上大难为死,发了大财之后收购过一个小镇,如此如此,等等等等。父亲所说的他的一生传奇的经历无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那么,他临终时的嘻嘻哈哈,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他一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他就是面对死亡时也象他面对他生命中的其他艰难困苦一样,他不愿意与儿子谈论死亡本身,只是他实在也不把死当回事,他不停地和儿子开玩笑,只是他对死亡的一种蔑视。一种可能是假的,曾经和儿子说,他人生最大的目标是做英雄,很不幸,他度过的只是非常平庸的一生,年少时的父亲,就象无数曾经心比天大的少年一样,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这样,他临终时的嘻嘻哈哈就可以理解为他想向儿子证明,他不但是个蔑视死亡的人,也是一个蔑视失败的人,只是在他死后,他才真正做了唯一一次英雄——他化成了一条大鱼,我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更为可信。其实,无论在《里斯本夜车》里还是在《大鱼》里的父亲都犯了一个错误,儿子需要的永远是一个真实的父亲,而只不是一个勇敢、正义的父亲,真实给一个孩子的温暖与感动,永远大于一个高大全的父亲给孩子的影响,在这点上说,这两本小说里的父亲最大的失败并不是他们没有做成英雄,而是他们永远不可能与儿子的儿子相互理解与温暖,他们其实是在孤寂与遗憾中死去的,这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圆满。关于这种不圆满小说中借儿子之口这样说:“就这样,尽管他非常成功却没有人感到幸福。母亲不幸福,我也不,更不用说父亲了,甚至谈到过完全解散这个家庭,它实在不像一个家。”在小说《大鱼》的最后,父亲化作了一条大鱼,颇有点我们中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父亲一生理想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儿子最终对父亲的理解以及与父亲的和解。

也许我更喜欢电影

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这么一瞬,我突然真切地看到了他,一个男孩儿,一个少年,在他面前有着完整的未来,就像我面前的未来一样。而这些影响----父亲的现在与过去----重叠了,在这一刻他变成了一个狂野的怪物,同时年轻而苍老着,将死而又是新生的。他说,“如果我把我的疑虑拿出来和你分享,关于上帝,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死亡,你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一大堆疑虑。但是现在,你看,你至少有那么多很棒的笑话。"这是我书中最喜欢的两段话。你可以看到一个爱做英雄的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做英雄的梦想,不愿别人见到自己的软弱,即使是自己的家人。不过说实话,感觉电影改编得更好。

一去不返

怪异的一本小说,很吸引人。全篇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处处是隐喻,字字珠玑。离奇的引子,看似荒诞的故事串联,最后处处契合的隐喻。从没想过一本小说能写成这样:用如梦似幻的童话手法,把父子间情深意切的情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联想到若干年后自己无可避免的将面对的那一幕,很有点不是滋味,离别苦•••不分国界肤色种族文化,在内心深处世界大同。

我的老爸,我的大鱼

父母与子女间无条件的爱基于其血脉的传承,然而却也因“传承”二字所隐含的先后顺序,让两代人注定无法像夫妻配偶般携手走过对方的人生。你迎来了我的出生,拥抱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你的老迈,护送你走向死亡。仿佛如同开在两列并行的轨道上的列车,在空茫的天地间,在彼此都已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后,其中的一列却在一个无名的角落倏尔转向。也许相比于很多孩子,《大鱼》中的儿子威廉是不幸的,当他望着病床上形同枯槁、正在走向人生最后一站的父亲,想更多地了解他时,却蓦然发现那个一生执着于成为一条大鱼-----一个大人物的父亲几乎缺席了他的整个童年、错过了他大部分的成长时光。然而这不幸却又无疑交给了他一把开解父亲人生之谜的钥匙。在《大鱼》中,作者丹尼尔•华莱士以第一人称代入儿子威廉的角色,用乐观的笔调,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表现手法,在有限的记忆和拼凑出的故事中添加合理的夸张及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化传记为传奇,展现了父亲爱德华的一生。通过不懈的奋斗,一个出身于美国南部小镇的男孩终于成为一个大人物,我猜,很多旁观者会这样概括爱德华的一生。然而,在作者笔下,他对爱德华的奋斗史却提及甚少,仅有的篇幅也无非是为了展示爱德华的自尊、正直、智慧、幽默与坚韧而存在。作者的笔下爱德华的一生是他作为父亲、在儿子眼中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鲜少着墨中,却看似机械般地重复着四个几乎是雷同的死亡镜头:医生一如既往的老迈悲伤,父亲始终如一的乐观坚强。而细读之下却不难发现,就在这些镜头回放中,面对丈夫的濒临死亡,妻子的心态已由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渐渐转化为哀伤、做好心理准备和直至最终能够坦然地面对。爱德华不仅用他的细腻洞见到了一旦他离世,妻子将难以面对他的空床而主动搬出卧室,更用他的乐观与坚强一次次击退了死神,给予家人最后的体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整心态,接受他的死亡。在《大鱼》中包含了无数故事,父亲的一生所演绎的故事、梦境中的故事、父亲讲述的故事,他们都是父亲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故事掩盖了真相,可从另一个层面看,却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父亲的一生。他的故事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一部分,真相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其中的隐喻,记得一个人的故事会让他得到永生。在这些隐喻中,儿子理解了父亲,父亲也最终明白,他倾其一生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伟大其实就在家中----最为一个父亲,他的伟大就在于能到儿子的爱----他成为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大鱼。亲情是欧美文学中永恒的追求与不变的话题所在。相比于大量厚重的亲情书写,《大鱼》中把想象作为联系亲情的纽带的写法不免显得薄如蝉翼。然而正如《项脊轩志》中轻盈中又流露出深情与无线遐想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一般,可谓举重若轻,余韵十足。

相信与信仰

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你不需要相信它,你只要信仰它。就像——就像个隐喻。旁边有个同学说,我很喜欢这句话。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件事的真假与别人争辩得脸红耳赤,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揭露别人的谎言而得意洋洋,有时候,我们不懂有时候,有些事的真实性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因为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需要去信仰它。书中父亲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充满传奇的冒险,就像童话故事里的英雄,冒险总是有个美好的结局,让人暂时离开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生活。然而,在他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时候,他的这些传奇故事却遭最亲的儿子的反驳,认为他父亲不肯真实面对他,敞开心,以一个普通父亲的身份跟他谈心。很显然,他并不相信父亲所讲述的夸张故事,但其实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父亲想要的事是自己的儿子去信仰这些故事,信仰这些故事里折射出来的人性,成为一个勇敢,善良,智慧的人,就像他自己一样。这就是父亲,扛着所有负担,身心俱疲却还会在自己的儿子面前逞强。因为他希望在儿子心目中,父亲永远是无所不能,父亲的爱总是这样,很固执,或许我们不需要拆穿什么,这就是父爱。

虽然最后有点整虫,那字我不知道怎么写,香港人啊。言归正传,我觉得挺像我们父子俩。我前端时间改了名字,因为我什么都不信他说的,我觉得父亲和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邪乎。我试图改善,但发现我用一辈子的力也不会够。说明我们的父子缘分就此了结了。昨天我还是用了原名,这个他亲自起给我的名字,一是因为白树这个名字很难看,我也没才能起好名字。二则我真的很怀念从我出生到某个裂缝开始之前的父亲。这本书,给了我这样一个自我安慰的疑问,他是不是也变成大鱼游走了?

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

曾经有位做旅行杂志朋友说:虽然已经去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可最美的地方却是心中那份向往。我不知它在哪里,也许一生也到不了那里,但我知道那里是远方。我说:是啊,我们总是有到不了的远方,还有离不开的脚下。然后,我读了《大鱼》这本书,发现还有一种人生是从未离开的远方。 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我”和父亲爱德华布龙的故事。“我”从小就是在父亲讲述的童话世界中长大的。在父亲给“我”描绘的世界里,充满了坚毅、志向、个性、乐观、智慧、力量和想象力。那个世界里有大鱼、历险记、善良的巨人、拇指小人、连体婴、传奇的爱情、未被发现的小镇、女巫等等不被真实世界认可的人物。儿时的“我”很以这些父亲的经历为自豪,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父亲好像总用这些故事伪装着什么,让“我”看不见父亲的真心和脆弱。父亲总是不经常回家,还用笑话和童话把自己伪装起来,让“我”感觉他对一切都不在乎、无所谓,其中也包括对家庭和“我”。现在,父亲得绝症要死去了,作为儿子的“我”很希望看到他严肃而真实的一面,很想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生活。但是,父亲依旧在给“我”讲述那些我听过几万遍的笑话和故事。“我”最开始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感到绝望,但最后一次又听到这些故事时突然发现了父亲的心意。我发现父亲故事里的人物并不都是虚构的,而他的这些故事只是想给我创造一个更美丽的世界。父亲只是想用故事让世界看起来更美好,生活看起来更简单,人生看起来更快乐。最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对我和家的爱,对生命的爱。“我”继续了父亲的童话,让他变成了大鱼,得到了永生。关于题目《大鱼》英文名字《big fish》是有几层寓意的。1、big fish story 这本身是美国俚语,有夸张、有趣童话的意思。2、故事里的主人公爱德华布龙从出生到死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阿拉巴马州小镇里出生,后来靠自己的能力游历了全世界,赚了很多财富。“大鱼”有比喻这位父亲是小池塘里的大鱼的意思。另外,大鱼都是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布龙的一生。3、布龙的故事里总贯穿着大鱼、美人鱼,后来他自己也以成为大鱼不朽而传奇结尾。中西方父爱的差异也许是读了比较多的西方作品,我个人比较推崇这本书。但是,很多中国读者对此书的反映不是很热烈。我想这和中西方文化里父爱的表达不同有关。很多人认为这是适合孩子看的童话书,但我认为这本书是爱的教育,它适合所有人去读它,去爱它。在中国,说起爱的教育,我想很多父亲都会给孩子讲论语、孟子,讲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儒家传统道德里,先有了道德标准,然后才有按此标准准备的故事。在西方的教育故事中则充满了魔幻色彩,《大鱼》这个故事让我感觉生活不需要很多理性,美好都存在脑海中,只要你相信它就存在,没有条件的存在。奇幻的故事里没有讲一句:你要善良、做好人,有好报。诸如此类的句子。这些故事只是布龙不停地让儿子理解,只要相信就要勇敢去尝试,去创造,这个世界有很多没有道理的奇迹等着你去发掘。说起爱和教育。很多人认为给孩子吃的好、用的好、找好的老师教育就是爱,可是我认为精神上的沟通才是最珍贵的爱。我们的父母很少会花这么多时间和心血来给我们讲故事、编故事,他们只是一味地教育我们做好人,行善事。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都在模仿,最好的教育蕴藏在最简单的故事中。《大鱼》总会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叫《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一直觉得这两个故事里都存在着一个奇妙的兔子洞。在这个洞里,所有的故事都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和理解。在这个洞里,我们会经常想起大人不过是长大的孩子,我们都是孩子。很期待中国的作家能写出一些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类书籍,尝试做一些非线性发展的故事,让故事看起来更丰满而有回味。电影《大鱼》和图书《大鱼》我最开始是从电影《大鱼》中了解这个故事的。这部电影是2003年由蒂姆伯顿导演的作品,得到很多好评。当时,我看完这部影片时热泪滚滚,如同今天我读过此书的感受一样。尤其是结尾当儿子抱着父亲放到水里,父亲变成了一条大鱼游向远方时的场景,经常在我脑中徘徊。但是,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图书还是有所差别。比如,在电影中,父亲过世前威尔已经三年没有和父亲讲话,并且他带着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一起回家。还有,电影中布龙为了追求自己的妻子在马戏团免费工作了三年。等等很多导演添加的情节。因为一种是视听语言,一种是文字语言,我无法比较哪一个版本会更好。我个人一直认为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镜头语言无法表达的。不过,对于喜欢《大鱼》这部小说的读者,我想也推荐你们可以从视听语言里感受另一种感动。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不知道读过此书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大鱼》中把所有生活的磨难都变成了一次奇遇。痛苦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摧残人又磨砺人。在布龙的世界中,他总是用故事把所有的困难都变换成了美丽的遭遇。这让我又想起了《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但是,阿甘和布龙又是不同的。阿甘因为智商低下看不见苦难了,布龙却是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困难,看淡苦难。在布龙的一生中,他不仅完成了自己还完成了儿子。他用故事给周围的人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活得更简单也更快活。因为布龙,更多人都懂得了人生,困难不再是生活的绊脚石而是生命的点缀。这让我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只有看淡痛苦才会看重人生。

好可怕的真相

我不想看了,因为爱德华没能让珍妮暗淡地说出:lucky girl.蒂姆伯顿骗了我,不过,我倒是了解了儿子的心结,以及为什么无法容忍父亲编织荒诞不经的故事,直到最后才选择理解。

父爱

说来也巧,在父亲节前看了这本书。离奇的经历倒是看的比较有意思,但不太懂美国人的幽默,让书少了些乐趣。儿子最终在父亲临终前同父亲一起完成了这段故事,父亲也变成了一条大鱼永久的留在儿子的心中,他一直想了解的父亲已经真实的展现在他的面前,幽默、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父亲在我们心中想做个英雄,而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英雄。父亲,父亲节快乐!

父亲的传奇

电影喜欢很久了,也很期待书,分享一篇和菜头的影评吧————————————电影《BIG FISH》被翻译为《大智若鱼》,我于2004年4月8日得到了它的D9版,在欣赏完全片以后,我从沙发上站起身来,在我的客厅里鼓掌,向这本片子致意。      我想我处于一个很好但也是很糟糕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已经被拍摄成电影一遍以上。在我身后的人,很可能陷于影片的汪洋大海里---我是说总有一天一个人穷其一生的精力也看不完所有生产出来的影片。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一些很好的片子,听到了些很好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很可能不会被重新拍摄,以其意味深长之故。      《BIG FISH》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片子的中文译名,我觉得还是以《大鱼》为好。虽然这个名字过于朴实无华,不利于院线的销售,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认真看完这片子,并且为其深深打动的人应该会同意我的说法:只有《大鱼》这两个字的片名完全贴切地表达了电影的内容,那种梦幻般的色彩。《大鱼》不是拍给所有的人看的,它给所有那些想试图了解自己父亲的人。      电影《大鱼》讲述的是一个父亲的一生故事,充满了魔幻、隐喻和梦幻。在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内,它可以拿来当成一个魔幻版的《阿甘正传》来看,绝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只会因为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而被深深吸引。而在最后十分钟,在讲故事最关键的时候,如同烟花散尽、笙箫停歇,满天星斗在夜空中显露出来,纤尘不染。你只觉得那一瞬间,你明白了所有的星光,而你却不能言语。      《BIG FISH》让人无言感动。      我不知道女孩子是如何理解父亲的,我是男人。我想大多数男人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当我们在孩童时代,父亲是无所不能的神。他有强劲有力的臂膀能把我们高高抛起,他有扎人的胡子拥抱的时候会带来刺痛,他可以解答你所有的问题他无所不知。。。。。。然后,我们逐渐发现他们并非万能,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有和我们一样多的麻烦和困惑,他们一点点从我们生命中隐退,因为他们不在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慢慢能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天空。      或许还会有争斗,因为我们不屑于他们那样的活着,我们觉得我们比他们更为强大、更为聪明,不愿意按照他们设定的道路前进。尽管在多年以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他们那样做只是出于爱心,而且有相当部分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父与子的战争连绵不绝,直到计划生育政策让家族产生唯一的女继承人为止。      在这种绵延数千年的征战里,没有最糟的情形,只有更糟。《BIG FISH》里的老爸几十年如一日,是个大话王。在他几十年的吹牛过程中,他重复了无数次他的大话谎言,叫人厌倦,叫人尴尬,叫人恼怒。站在儿子(我还是个儿子,没有升级成为父亲)的立场上,我觉得有十足的理由觉得,有这样一个老爸,实属自然灾害,家门不幸。      荒谬的是,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儿子做对,当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父亲之前。所有的人都站在大话王父亲的一边,他们知道那是谎言,但是他们不为所动,似乎是在鼓励老父亲出丑。而老父亲似乎也有了更充足的理由,继续他的大话谎言。      所有的父亲都会有死去的一天,也许儿子因为争吵会砸了家门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但到那一天他总会回来,男人之间的战争总会和解。所有的父亲都很有耐心,他们老迈了,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和解。所有的儿子都会问一个问题,当他们长大很多年,为工作生活奔波很多年以后。面对生命渐渐消亡的老父,他们都会想问同一个问题:这个垂死的男人是谁?他做过什么?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因为儿子是父亲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人总会问自己:我打哪儿来?我们不可能来自神话传说,如此,理性的我们会失去重心。      《BIG FISH》里的大话王父亲依然以他的神话故事做答,儿子不得不自己去找出真相,发现自己父亲究竟是谁,他曾经做过什么。去寻找那条大鱼,他父亲说过多次的那条最大的鲇鱼,那条没有任何人能抓住的鲇鱼。      我可以指天发誓,影片的最后,父亲真的变成了一条大鱼,而且我确信那是真的,那和我的泪眼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是在闪烁的泪光中,我也坚持认为老爸讲的一切都是真的。      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生活中的事,有种种说法。所谓真相,可能是最令人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在生活外表涂上彩虹颜色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信赖,因为他们的爱。      记得儿子最后说:   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   但是,当你再听一次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变成全新的。   于是,你想起来你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它。   我想,那是父亲最后的笑话。   父亲因为讲了那个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   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影片的最后,在梦幻般蓝色薄雾笼罩着河流上,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充满生机,无限自由。而无尽的河水沉默着继续向前无尽流淌,似幻似真。 (作者:和菜头)

你会因此想念父亲

想一想,我和他亲密的时刻还不少。四岁吧,我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车——红色的三轮小童车。夏天的傍晚,他穿着跨栏背心在前面走,我蹬着小车跟着,他指着地上的一片树叶说,我保证你骑不到这里。我看准方向,脚一用力,准准地压过了树叶。厉害!他赶紧夸。五六岁,他骑车带着我,八十年代的自行车前面都有大梁,我坐在车梁上,他跟我聊天,说他之前学过医,专给小孩打针。我仰起头问,那你都怎么打啊?他就把右手从车把上拿开,放在我手上,然后用大拇指尖假装使劲儿地戳了一下我的手背。喏,就像这样。我格格笑,说你打针一点儿都不疼啊。七岁后,我在奶奶家读小学,每周六(那时候还是六天工作制和上学制)他接我回家。父女间的相处都在这段路上了。一次知识竞赛,老师选我去参加,有一道题要写反义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反义词,课本背得很熟了,“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日月水火”,所以“上”的反义词,我填了个“中”。他接我时,老师专门去告状。回去的路上,他跟我说,反义词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头上,一个在尾巴上。然后举例说,黑的反义词是白(当然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不一定成立)。那你说大的反义词是什么?胖呢?多呢?那段路有一半是土路,坑坑洼洼,我的个子在前面已经坐不下,我就坐在后座上,跟着他的车子一起颠,有时说话声会被地上的小土坑给颠跑。那段路也就是二三十分钟,我却觉得是那样遥远,好像正在跟他去远方。只是,不知道是后来他的事业不顺,还是跟我妈的感情变差,或者这就是他的原本性子,我长大了,他也越来越沉默了。十四岁的女儿,他猜不透她的心思。他看到她忧郁,敏感,动辄情绪低落,闷在屋里不出来,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给钱。那时候,五十块钱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巨款。哪天吃饭女儿又一言不发了,饭后他一准走进她卧室,塞过去四五十块,虽然内心都被担忧占满了,虽然他很想问问女儿怎么了,他可以坐下来娓娓道来地跟女儿谈谈心,但他不擅长这些,每次都是把钱一递,若无其事地说一句:想买什么自己去买啊,就走了。这个方法有用,通过递钱,他也递给了我一些力气,但无法解决我的问题。我还没有恋爱,我幻想有个深情又懂我的父亲,能讲笑话,能用一句话神奇地让我的困惑烟消云散解。相比之下,他平淡太多了。他看见了迷路在森林深处的女儿,却找不到一条通向她的道路。疏远的一个显著表现是,我长年不喊“爸爸”“妈妈”。喊不出口。这分明该是小女孩撒娇时喊的,嗲一点,甜蜜,轻盈,配着裙角飞扬的小花边。我不会撒娇,我的情感是固态的,我把它埋在土里,并恨不得埋得比父亲还深。我从青春期起就穿灰色系的衣服,直到现在。每每去朋友家,看到她们跟父母之间情感的自然流动,看到她们家空气里跳来跳去的浪花朵朵,有时候还有几朵溅到我身上,我灰色的衣角被溅湿,真孤独啊。一年中秋在亲戚家,他喝多了酒,不知怎么就提到这件事。说完还笑着看了我几眼,眼圈是红的。我吓死了,像遇到坏人那样害怕,赶紧跑到另一间屋,甚至还插上了门。我习惯了潜藏在海底,不能见光了。这样的情感表达(哪怕仅仅是眼神对视!)太吓人了。我怕他进来,我手足无措,插了门,心还在扑通扑通跳。后来恋爱了。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对父亲的期待终于转移了。从青春期开始刻画而慢慢清晰的理想男性形象:智慧,强大,风趣,深情不移,我转而寄托给了同龄人。上高中后,虽然离家很近,我还是坚持住进了学校宿舍,跟他也更加疏远。高二那年寒假的前两天,我把书本送回家,又返回去跟室友过假期前的最后一晚。第二天回家,一进门,他递给我一封信,笑笑的,有点腼腆。我不清楚状况,进屋拆开。他写的。他跟我道歉说不是故意要看我的日记,他看完后整夜失眠,他很愧疚,觉得对我关心不够,我的烦恼他都不知道。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做得更好些。最后他说,他爱我。泪水真重,眼眶已经承受不住了,身体里的力量推着我跑过去扑到他怀里,“爸爸”两个字自己从胸腔冲出来,我和他都听到了,那个声音好陌生,我们同时吃了一惊。十年过去,回头去看,这一幕仍是我和他关系温度的最高点。后来我更自由了,可以主动去调配我们之间的浓度和均匀度。情感迸发之后带来过轻度的尴尬,却让我慢慢走向他。自由还表现在,我在青春式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了一条通道,而不再执着于姿态和表象。因为我发现看起来有天壤之别的两个人,没准他们在核心的地方紧密相连。就像我的父亲跟《大鱼》里的父亲。十几年前,爱德华·布龙正是我理想的父亲形象。他是多么传奇啊。健谈,幽默,用浪漫无比的方式追他的妻子,浑身每一个细胞都透着智慧。可惜他生了个跟他对着干的儿子。我想他要是生个女儿,女儿一定会骄傲得要飞起来了。听听他们的对话——“但是连这些都是故事呀,爸爸。我一点儿都不相信。”“你不需要去‘相信’它,你只要去信仰它。就像——就像个隐喻。”“什么隐喻?”“反正不是牛就是羊。”“您担心什么呢,爸爸?来生吗?”“不是,傻瓜。我担心你呀,”他说,“你是个傻孩子。没有我帮忙你都不知道怎么进监狱。”这种智慧的对话从来没有发生在我和我爸之间。我一度纠结,并制造了巨大的情感黑洞。小说里的儿子也是一样。只不过跟我恰恰相反的是,他厌倦了父亲的故事和笑话,他希望父亲正经点,严肃点。而当他真的走进父亲的“核心”,就像我尝试做的那样,我和他都发现那样一个父亲就住在那个核心里。——————————又:几万字的小书,我翻了好几遍,从第二遍开始就不住地走神。豆友大头绿豆看完电影后说,“你会因此想念父亲”,而看书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更强烈。或许是小说片段交叉的书写形式,书不厚,易读,小篇幅与小篇幅之间留有想象空间;或许是书中对父子关系的刻画更细腻深入而电影更多带了蒂姆·波顿的个人色彩;也或许如昆德拉在《慢》中所说,文字的速度是不同的。你翻书,在一些地方跳过去,在另一些地方停下来。而在这本书里,停下来的时候很多。这篇不算书评的回忆小文也是在停留的时候快速写就。你会因此想念父亲。谢谢大头绿豆,拿来做标题了。

大鱼

丹尼尔·华莱士这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一个英雄的故事,这是爱德华·布龙的故事。传奇的经历,非凡的天赋和能力,爱德华·布龙像所有人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隐喻,关于父亲的隐喻。爱德华·布龙的传奇经历和父亲临死前的镜头穿插叙述,确实有极大的震撼力。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的我,在父亲的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笑话中体会着他一生的人生体悟。他确实是个英雄,每一个父亲都是英雄。最后的结局虽然荒诞不科学,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父亲以大鱼的姿态存在。你不需要相信它,你只要信仰它。就像个隐喻。

丝软柔顺,身滑如鱼

有些人很难靠近,稍微近些,他便滑走了,像一条鱼。故事喜欢走童话路线:“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式。反问一句,为什么是到最后才幸福起来呢?漫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很显然,父子的交心状态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那么如愿的。他们之间仿佛有东非大裂谷一般型号的代沟。父亲那么擅长讲故事、讲笑话,应该很容易亲近才对,事实为什么相反。相反的原因可能就在这些故事与笑话上。当试着与父亲深情沟通时,他会给你讲个突然的笑话。当试着寻求父亲的指点时,他会给你讲个夸张的故事。当试着严肃认真地去了解父亲时,他总是玩世不恭、莫名其妙。这样的父亲,让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仿佛父亲关闭了他真实的世界,只是虚拟出一个传奇的影子,让这个影子用夸张的手法来与这个现实的一切往来。为什么把自己的生活描述的如此传奇?这些都是真的么?他全身心投入地爱着生活,人深爱着生活,生活就会反射他的爱,变的绚烂无比,光芒四射。父亲有一颗灿烂无比的心,所以他的世界就是灿烂无比的,认识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的事都是光芒四射的,追求的爱情都是浪漫迷人的。父亲就是这样看世界的,所以这样描述世界,只是外人觉得那只是在虚构编撰离奇故事而已。当然,这些故事都不是真的,但也都不是假的,它们只是比“真”稍微虚胖一点儿。那个人可能不是巨人,但他确实很高。那个人可能没有两个脑袋,但他们是对双胞胎。所有的故事,都仅仅是在真实的故事身上加了些彩色而已。父亲是诚实的。父亲像鱼,滑滑的,指划不住手握不起。想靠近这样的父亲,是不需要把他握紧,用自己理解的世界去框框他的。只需要,也变成一条鱼,跟他一起游走就好。

还是需要心无旁骛的看看书

电影固然是来得便捷,但好比倒卖了一般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理解便也有取舍甚至差池。虽然读过只有至少十年,但还记得他带给我的笑与泪。还有,是你吗?匹若曹?哈?评论太短了?是你吗?是你吗?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传奇

P55“我告诉你问题是什么。”他说,从我的膝盖上举起手,并示意我走近些。我照做了。我想听听。下一句话可能就是他的遗言。“我想做个英雄。”他低声说。其实每个男人,无论是小男孩还是糟老头的内心里都想做个英雄吧!我们在幼儿园学画画的时候,很多老师会最大程度的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就像《小王子》里面描写的那个蟒蛇吞大象被大人们理解成帽子一样,我们理解别人的想象力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沟通。去理解而不是去质疑。P138我的父亲在屋顶上,有时候我就希望这样记住他。穿着挺括的深色西服和锃亮打滑的皮鞋,他左看右看,极目远眺。然后,他向下看,看到我,就在他要掉下来的瞬间,他微笑,眨眼。整个下落过程他都看着我——微笑着的】神秘的、虚幻的,一个未知数:我的爸爸。每个孩子可能都会有一个父亲的形象,让自己每次想到父亲都有这样一个形象,这也是感性的男人想要女儿的原因吧,可以做个慈父,留下一个温柔的形象。P178我说:“你担心什么呢,爸爸?来生吗?”他说:不是,傻瓜。我担心你呀,“他说,”你是个傻孩子,没有我帮忙,你都不知道怎么进监狱。“一个如此爱想象的父亲,在人生的最后,有这样的场景,是让人感动的,无论人生如何,最后我们放不下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人生中大家都渴望成为传奇,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能通过想象,成为一个传奇。我的爷爷曾经被日本人荷枪实弹的带走养马,几天以后神话般的带着自己的马回来,而且还救了别人。多年之后我把从别人那听来的传奇讲给他,他只是摸了摸我的脸小声说,傻孩子,如果我不回来,你奶奶怎么养你大爷(我爸爸他们其他人都还没出生)。原来所谓的传奇会在真相面前戛然而止。

绿色的盎然,模糊而又清晰

上次在书店就看到了这本书,狮子男曾无缘无故对我丢过一句,大鱼。于是,我用心记住了。映入眼帘是书皮的绿色盎然,翻看第一句话,我就被其深深吸引,“你能相信吗?我觉得这是我的命运。一条大鱼。”自由的鱼,无拘无束,就这么畅游,无谓一切。书读起来非常舒服,这是我这几年读得最不费力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的魂你却很难把握,我觉得要再读几遍,认真做些思考。印象深刻的是爱德华离开家乡去寻找自己的路,可惜遇到一个村庄受到种种阻挠,尤其是那只狗,它咬断了多数人的手指,那些缺少手指的人因惧怕狗而浑浑噩噩在这个村庄游荡,无目的无节操。爱德华冲出了重围,当抚摸狗的颈脖似乎在抚摸自己的心脏,“你不需要相信他,你只要信仰它——就像个隐喻。”狗无非是对自己的暗示,走不走出去的魔障无非是自己的心有多远,迈出的步伐有多坚定。这本书虽说是一个父子之间的亲情童话,但我觉得就像上句所说,更像是一个隐喻,我们该如何认真地思考人生,自由而不束缚。父亲爱德华的离世以一种魔幻的方式结束,他变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鲶鱼,带着他的信念,永远的绵延下去,永无止境。最喜欢的书中一句话,“幽默,一如既往,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很重要,但是是这样的。我想这代表了某种达观而有力的意志。一种无法战胜的精神信念。”幽默一些,云淡风轻,对吧,阿Q。

假如你不曾远离

多年前的一个阳光倾洒的午后,我独自猫在家中欣赏完了蒂姆·伯顿执导的电影《大鱼》。或许是那一天的云淡风轻,恰如其分地应和了影片中一切鲜活的美好。纵然在时光的隧道中渐行渐远,闭目回想,橙黄色的花朵、绿意盎然的山林、湍流不息的河流、神秘如画的大鱼......这些童话般的意象依然宛若初见,难以忘却。此刻,手捧着丹尼尔·华莱士原著小说《大鱼》的我,真不忍心将书页翻到最后一章,即便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人的心情略显阴霾。少了明澈阳光的眷顾。却仍然无法抵挡书中所传递出的那份专属于亲情的触动。《大鱼》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了一个父亲充满惊奇的冒险历程,不如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理解和爱意的表露。透过灵动、梦幻的字句,儿子由起初对父亲口中诸多人和事的质疑和厌烦,到最后明白了父亲良苦用心后的豁然开朗。《大鱼》是儿子在父亲的感染下编织出的美梦。在这场美梦中,你我有幸变为了一个无言的旁观者,见证了父亲化为大鱼的不可思议,体悟到了父亲每一个笑话潜在的寓意。而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父亲,横在两代人间的隔阂和代沟,也逐渐被爱所融化。恰似书封上镌刻的感言:“给每一个试图走近自己父亲的人,你们终会彼此了解。”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丹尼尔·华莱士,除了小说家的身份,还是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自绘画中的想象力和灵感,渗透到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当中。在《大鱼》一书中,巨人、大风雪、城镇、连体女人、杜独眼婆婆等看似天方夜谭的情节被华莱士自然而然的刻画而出。父亲爱德华短暂、平凡的一生,在华莱士的笔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父亲出生的时候,作者用“了不起的云彩”暗喻了父亲旅程的非同寻常。微笑、乐观、勇敢、坚强是父亲性格中的符号。即使周遭冷眼不断,困难纷至杳来。父亲都可以用他的幽默和冷静,泰然处之、化险为夷。父亲爱德华就像一位无所不能的“英雄”,他保护着自己的家人,默默帮助着无助的陌生人,他驱散了人性中的胆怯、冷漠’父亲的存在为这个多变世界涂抹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调侃和轻松。“您担心什么呢,爸爸?来生吗?”他说:“不是,傻瓜。我担心你呀,”他说,“你是个傻孩子。没有我帮忙你都不知道怎么进监狱。”

大鱼

蒂姆·波顿经典电影《大鱼》风靡十周年,原著小说纪念版父子世界最安详的童话给每一个试图走近自己父亲的人,你们终会彼此了解这是一个父亲一生的故事。这是父亲终其一生都在给儿子讲述的故事。巨人、大风雪、城镇、连体女人、数不清的笑话。儿子越长大,越不相信。他对父亲的故事和笑话都厌倦了。父子渐渐疏离。当父亲的一生就要过去,儿子终于潜入父亲的世界 。最后,在河边,在儿子面前,父亲变成了一条大鱼,游走了。

Out of Sight

你把世界看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虽然故事在讲儿子与父亲的关系,但我看到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终其一生为儿子的观念做引导,世界存在着,有它原本的样子,但在每个个体的眼中却是不一样的风景,而你看它的样子决定了你的坐标点,生活会躁动,世界会浮华,但如何的流光溢彩也终究可能只是空旷天地间的一粒沙,可能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空间,去到一个新的维度,看到生活的唯妙。

好故事可以赢世界

通常,以亲情为主题的小说都是摆明要以美好、温暖、圆满的结局去触动读者:做一个可靠、干劲十足的男人,娶一个美丽、温柔贤惠的妻子,养育了一个聪明、独立、青出于蓝的儿子。临终时,以自己独特的死亡方式让大家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这种典型的好莱坞“触动模式”已非常陈旧了,除非以花样翻新的后现代技巧借用它。《大鱼》就是这样一本后现代寓言小说,还带着一点不是那么清楚的黑色幽默。这个黑色幽默被善于拍摄哥特风格惊悚电影的导演提姆•伯顿准确地捕捉到,并大大地扩充了。作者丹尼尔•华莱士(1959—)生于美国亚拉巴马伯明翰,年轻时因不愿接受父亲给他安排的工作,跑去日本名古屋工作两年,回国后在北卡罗莱那州教堂山小镇的一个书店里设计插画和名信片。他在《大鱼》之前所写的五本小说均遭退稿,《大鱼》使他一举成名,之后更因被蒂姆•伯顿拍成电影而变得举世皆知。他说:“我所写的是那种有人乐意读的小说,而不是自己想写的那种小说,这也是我写作《大鱼》时头脑里冒出的念头,也是它为何成为我人生的一次突破。”小说由主角“复述”老爸爱德华•布龙曾经向别人津津乐道的个人成长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离奇又自圆其说。爱德华•布龙的成功、好运气、好故事源源不断,好故事又赢来新的成功、好运气、更好的故事。所有人都喜欢爱德华•布龙,除了这个想要还原真相的复述者,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对真相热爱战胜了老爸对他的爱。为什么呢,也许是他老爸的生活太成功,使他的生活倍感压力?这本小说里并没有这样说。爱德华•布龙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积极、乐观、勤劳肯干,而且因为他从不默默地做,做完了还要向别人“吹牛”——推销自己。没有人真正地相信他,但大家都喜欢他的谎言和撒谎的方式。而且到最后,人们已不关心他故事的真假,只求分享他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某些方面说,他更真诚一些,他讲那些骗人的故事从无恶意,除了他的情敌之外,没人会因此失去什么。爱德华•布龙的故事里有恶狗、幽灵小镇、有玻璃眼珠的巫婆、仙女、巨人、双头女人、大鱼,这些确实很离奇,但到底是在哪个层面上不可信呢?这很难判断,恶狗事件可能是真的,但狗可能没有这么恶;幽灵小镇也是存在的,但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小镇;巫婆、仙女、巨人也都是存在的,只是被夸张的怪人。如果抛开那些夸张的地方,爱德华•布龙仍然是积极、乐观的人,一个好父亲,尽管有时很不正经。其实在这本赞美亲情的小说里,这对父子之间的亲情被描写得很不正经,而且这个“不正经”恰恰塑造出小说特有的黑色幽默。在自己的病床前,爱德华•布龙对担心自己的儿子说:“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然后开始讲自己拥有透视未来的超能力(电影里改成爱德华•布龙通过巫婆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结局)故事:有一次,他梦到姨妈的死,第二天姨妈死掉了;又有一次,他梦到一个叫格兰普斯的人死了,第二天,格兰普斯死掉了;第三次,他梦到自己亲生父亲死了,他父亲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吓坏了,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躲了起来,回到家心力憔悴,“老天爷啊”他对妻子说“这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他妻子说:你以为只有你倒霉吗?送牛奶地今天摔死在门廊上了!”这就是爱德华•布龙给陪在床前的儿子所讲的故事,使他儿子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摔门而去。但爱德华•布龙一直赢到最后,赢得听众,赢得巨人,赢得妻子,赢得事业,最后重新赢回儿子的爱,他还战胜了沉闷、乏味的死亡,变成一条“大鱼”消失在水中。《大鱼》的可读性是无庸置疑的,它把古往今来故事里最美好的主题,“爱、忠贞、善良、智慧、毅力、美妙的谎言”都表现得圆满且生机勃勃,而且又以隐喻、夸张、变形等等手法使它们“柔韧绵软、香甜可口”。中国读者大多是先看了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再读到这本小说的,蒂姆•伯顿所拍的同名电影里用两个演员分别扮演爱德华•布龙的青年和老年,青年布龙由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他演活了一个积极、乐观、善良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但最奇妙的还是演老年布龙的阿尔伯特•芬尼有一副好嗓子。他的声音始终带有一种低沉、平稳、庄重、温暖人心的力量,像一只被潮水推到岸边上的漂流瓶,沙沙作响地等待着能被理想激发的心。实际上使叙事者感到幸福的并不是那些乐观的故事,而是他耳边一直有个与他分享成功、快乐、幸福的好声音,当他终于意识到时,却不得不失去了它。书里的儿子写父亲的故事,丹尼尔华莱士又写了这个儿子的故事,他们赢得各自的世界,各得其所。

每个人的故事

耶稣为圣彼得看守大门的那天,有个人慢吞吞地踏上了通往天堂的路。“你做了什么就想进天堂咧?”耶稣问他。那人说:“老实地说没做什么,我只是过着平凡的日子的穷木匠。生平唯一了不起的事就是我的儿子。”“你的儿子?”耶稣来了兴趣。“是的,他是个很棒的儿子,”那人说,“他经过了最不同寻常的出生,后来又经过了伟大的转变。”耶稣看着那人,紧紧地拥抱着他,说“父亲,父亲!”那老人也拥抱着他说,“是你吗,是你吗,匹诺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个父亲的笑话了,读的时候明显由心里的微笑牵动嘴角上扬。剩下的那些稀奇古怪跌宕起伏的经历就像是一圈碎钻,很璀璨,很美丽,却不过是戒托上为了衬真正宝石用的。在这个世界活过的名人,死后没有事先约定的,都会有人为其著书立说。他们大多都很有名了,没有这些传记我们也知道他为甚出名或做过什么。所以真正值得被写进书里的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真实的存在,认真地过活,默默地去世,他们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人记得的。或许他们身边的我们也是会忘记的。这么说就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爱德华·布鲁姆是,我们的父亲也是······他睁开眼看着我,用他那苍白的,充满了急切之情的婴儿似的蓝眼睛看着我,他说,他对我说,对坐在他床边等着他死去的儿子说,他说,“是你吗,匹诺曹?”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大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