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ISBN:9787508020907
作者:(美)加里.贝克,等
页数:363页

书籍目录

目录
专题1 政府管制与自由化政策
解决鱼类被滥捕的最佳方法就是针对捕鱼量来课税
国会应该赶紧放宽对电信业的管制
美国不应该以任何方式来控制国内油价
事实证明,政府过度干预会遏制经济增长
邮政制度沉疴难治民营化是唯一的解决良方
为什么国营企业应该改为民营
专题2 劳工市场及移民问题
调高劳工基本工资 就会降低就业机会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惨痛经验,美国应
该引以为戒
员工持股的制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劳工市场也应该推动自由化政策
联邦政府对非法移民的政策应该改弦更张
如何应付非法外国劳工急速增加的问题
如何让外来移民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专题3 人力资源和学校教育
收入差距扩大 对经济发展未必是件坏事
第三世界要提高经济实力,更应关注基础教
育问题
克林顿的助学贷款计划不可行 应退回重拟
高中辍学的年轻人 应该接受完整的职业训练
为什么美国不能像亚洲国家那样重视教育
对大学生提供教育补助,是错误的政策
如何协助家境清寒的年轻人脱离贫困
良性竞争是改善学校教育的最佳途径
专题4 家庭问题
为什么人民应该减少对政府补助的依赖
夫妻应该在双方都同意之后才能办理离婚
孩子的幸福应该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心
夫妻订定婚姻契约 可以缓和离婚率高涨
的问题
实施强制储蓄的制度,才能让社会保险
行之久远
政府的干预反而让老年劳工无法顺利就业
只有贫穷的老人才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险金
专题5 歧视问题
少数族裔的补偿计划应该取消 才能真正在
社会立足
银行是否歧视少数族裔 不能仅依据某项
研究
美国黑人终究会有机会追逐自我实现的梦想
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 应该把家务的贡献
也算在里面
市场供求法则能真正保障职业妇女的权益
改善生产率是提高职业妇女地位的最佳方法
专题6 犯罪和毒瘾问题
管制枪械的最佳方法 是对持枪犯罪者施以重罚
政府必须采取强硬措施 才能遏止犯罪
的发生
企业犯罪应该根据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而得到合理
的惩罚
在企业违法之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
重罚
赌场经营应该合法化,但目的不在于增加政府
收入
政府增加烟酒税收的压力 不应该由穷人来
承担
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毒品合法化的想法了
应该让毒品的使用合法化吗
专题7 利益团体和政府决策
无家可归的游民人数,显示不少社会问题被过
分渲染
新的总统当选人 只怕不会带来新政
道路破损及警力不足都是问题 但政府也难为
无米之炊
日本的经济成就 不应归功于政府的产业发展
政策
美国企业仍具国际竞争力,政府不必过度干预
工业政策听起来不错 但不能解决问题
最好的工业政策 就是政府不加干预
专题8 政府和税收制度
扩大政府功能不是办法,是缩减政府规模的
时候了
政府不应以不当的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
根除贪污问题之道在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操纵
政府的支出规模实在不容易控制
限制民意代表的任期并不能真正解决国会的
混乱
联邦政府的工资结构应该根据民间企业的标准
来调整
调高香烟税不会增加多少税收反而会带来不少
负作用
政府不该强迫企业增加支出来解决急迫的社会
问题
应该调高的不是饮酒年龄限制而是酒的税率
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审查不应局限于法学素养
联邦法官为终身制的时代已过 应以固定任期制
来取代
专题9 国际贸易和国际协议
欧共体应该放弃单一货币计划并加强各国货币
的竞争
让美元汇率贬值仍然是解决贸易赤字的好方法
所谓的公平贸易措施 通常只是为国内厂商谋
利而已
台湾和韩国的经济成就应该赞扬而不该给予
惩罚
国际贸易的扩张使得小国经济得以
蓬勃发展
各民族寻求独立的声浪高涨 但经济上却走向
整合
小国在经济上照样能够生存 甚至还享有优势
以市场经济制度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难题
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处理温室效应的问题
世界末日的预言总会不攻自破
专题10 股票市场和经济衰退
你认为有人在背后操纵日本股市吗
股价涨跌通常和市场心理有关
股市重挫不会导致经济衰退
下一次的经济衰退究竟会有多严重
专题11 经济学家
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着实让人喜出望外
史蒂格勒教授这位不受拘束的经济学家令人
终身怀念
为什么经济学家既是媒体宠儿 又是他人
嘲笑的对象
附录 走出象牙塔的专栏作家

作者简介

16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针对这种状况,马萨诸塞州及其他各州决定对商业性的捕鱼以及一般钓鱼客的捕鱼量,都规定严格的限制。过度滥捕未必是鱼类供应明显减少的主因,但在环保人士的大力鼓吹之下,人们以为只要对捕鱼量设定上限,问题就能兜焦〉挠悖虮匦氚阉欠呕睾@锶ァ?
  这种方法,是用税率的高低来控制捕捞

图书封面


 生活中的经济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然是在挂了经管牌子的机构工作,我的专业背景和经管专业却相去甚远,拿起这本小书一半是同事推荐,另一半则是强迫自己去读“令人讨厌”的经济学书。没想到一拿起来竟然舍不得放下了,这实在是本有趣而又有用的书,一扫我因误解经济学只是数字而产生的恐惧感。每个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生活,正如木匠看到松树想到的是木材,而植物学家想到的则是它所属的科,经济学家则想的是这棵树的成本和利益。我长久习惯了把生活看成上班、下班和游玩等之间的相互交织,偶尔也看看新闻抱怨下房价、物价上涨,关注下薪水、社会制度和犯罪等问题,却少有耐心去听经济学家对社会做的分析。在我看来,经济学家都是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哪里有什么时间来理会我们这些小百姓,即使有关心的人,他们的那些宏观大论大概也是胡说八道,对实际的生活不起任何作用。我想,和我抱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作者肯定也听到过诸如此类的抱怨和嘲笑,不然他也不会在11个专题中单独列出一个专题来讨论经济学家的荣誉和面临的尴尬。在人们印象当中,经济学家多半是政府的参谋,鲜有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学在琐细生活中的作用,而作者加里所关注的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力资源、种族歧视以及犯罪等公共事务长久也来也备受争议,直到他在92年因此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善。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些原本被认为只应当属于政治家和社会学关注的问题,加里给出的分析更为透彻和实际。几乎所有的利益集团在解决社会问题上都是为了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不管这利益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因此,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这些方案的目的不在于从根本上去改善社会环境,而是出于利益需要去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案或许可在一定时间内看似平息了问题,但可能已经埋下祸端,在未来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里处于中立的立场,他撰写专栏(这本书是选编了他在《商业周刊》上的专栏文章)初期也不急于给出解决公共事务的方案,后来他从朋友那里获得启示,决定对问题提供改良的建议,不过,他还是力图从分析社会问题的诱因来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这些社会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最后让他给出的那些建议自然浮现,水到渠成。本书谈了11个主题,包括政府管制与自由化、移民与劳工市场、人力资源和学校教育、家庭问题、种族歧视、犯罪和毒瘾、利益团体和政府决策、政府和税收、国际贸易和国际协议、股票市场和经济衰退以及最后一个小小的类似自我说明的经济学家专题,每个主题都试图用一些案例和现象引导人们重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如果不看作者的分析过程,往往会对最后的结论部分大吃一惊,但跟随作者仔细分析后,很多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赞同他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加里的专栏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人们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交流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加里关注的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才引发了人们对这本书的关注。当然,经济学家并不是万能的,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好心的上帝替他们做出判断,但经济学家显然不是这样的上帝,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或集团可以充当这一角色。生活的变革是如此之快,人们不能希望某个解决方案一劳永逸,经济学家可以做的就是告诉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政府和公众则需要综合方法来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生活没有定则,但充分了解各种规则却是前提。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了解经济学的另一面,同时也教给我一些看待问题的方法。我们往往对一些问题匆忙下结论,或者书呆子气的对一些问题给出理想状态的解决方案,却发现最后事与愿违。我在工作中作过太多事与愿违的事情,这些错误几乎都是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造成的后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精彩的分析所吸引,甚至忘记自己是在读一本曾经会让自己畏惧的经济学书,自觉读后受益匪浅,这种读书的乐趣和收益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带给读者们的。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怎么说呢?鸡肋。很多地方精彩得令人难忘,但篇幅有限,所以根本展不开。令人郁闷。
  •     这是真的?
  •       经济学家一般来说,都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确不假,然而事实上,他们还有另外一面,就是从立场来看待问题,只不过他们的立场因为他们有了逻辑上和学术上的修饰,而显得拥有强大的说服力。
      
      所谓的立场,在美国的经济学家来说,就是他所在的党派。所以我一直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党派经济学家,极少数有能够超越党派价值理念的经济学家。因为经济学中的许多假设,隐含了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从不同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能把这个学者所处的党派看个一清二楚。有了政治倾向所谓的效率,无非是这种党派政治理念的一种注释注解罢了。
      
      加里贝克尔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书中有关税收的问题,还有美国其他的一些社会生活问题,比如教育,医疗等都有相当的见解,至今对于中国当下任然有很多借鉴和参考意义,不过这并不是全部。
      
      特别是经济学发展到今天,距离70年代加里贝克尔的鼎盛时期已经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新自由主义的许多论点在后来的东欧剧变以及南美自由化社会实践中,给不少的人带去了财富,但也给更多的人带去了噩梦和不幸。特别当行为经济学开始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框架的时候,那么传统的分析就如同牛顿力学一般,在现代物理世界已近发展到极度微观精确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实质性的用武之地,它只是作为一种基础的存在。
      
      不过,对照中国的现实,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更多的让我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度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哪怕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都不敢对这些问题发声,不免相当遗憾。真的他们没有精力来关注真正的社会经济问题么,还是他们学院派的作风,瞧不起这些问题能对他们学术生涯带来价值。
      
      比如,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中国的城管服务不能市场化,由外包公司服务竞争上岗,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从所谓的执法,变成服务和开发市场,从而彻底的解决目前我们看到的种种惨剧。
  •     说的挺好的!
  •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实例来解说我们日常生活遇见的经济学问题。
      教你怎样用经济学的角度去作出选择。
      面对我们无法解释的事情,作者教你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问题。
      这本书,使我的思考方式发生改变。谢谢,我能督导这本书。
  •        虽然是在挂了经管牌子的机构工作,我的专业背景和经管专业却相去甚远,拿起这本小书一半是同事推荐,另一半则是强迫自己去读“令人讨厌”的经济学书。没想到一拿起来竟然舍不得放下了,这实在是本有趣而又有用的书,一扫我因误解经济学只是数字而产生的恐惧感。
       每个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生活,正如木匠看到松树想到的是木材,而植物学家想到的则是它所属的科,经济学家则想的是这棵树的成本和利益。我长久习惯了把生活看成上班、下班和游玩等之间的相互交织,偶尔也看看新闻抱怨下房价、物价上涨,关注下薪水、社会制度和犯罪等问题,却少有耐心去听经济学家对社会做的分析。在我看来,经济学家都是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哪里有什么时间来理会我们这些小百姓,即使有关心的人,他们的那些宏观大论大概也是胡说八道,对实际的生活不起任何作用。
       我想,和我抱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作者肯定也听到过诸如此类的抱怨和嘲笑,不然他也不会在11个专题中单独列出一个专题来讨论经济学家的荣誉和面临的尴尬。在人们印象当中,经济学家多半是政府的参谋,鲜有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学在琐细生活中的作用,而作者加里所关注的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力资源、种族歧视以及犯罪等公共事务长久也来也备受争议,直到他在92年因此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善。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些原本被认为只应当属于政治家和社会学关注的问题,加里给出的分析更为透彻和实际。几乎所有的利益集团在解决社会问题上都是为了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不管这利益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因此,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这些方案的目的不在于从根本上去改善社会环境,而是出于利益需要去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案或许可在一定时间内看似平息了问题,但可能已经埋下祸端,在未来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里处于中立的立场,他撰写专栏(这本书是选编了他在《商业周刊》上的专栏文章)初期也不急于给出解决公共事务的方案,后来他从朋友那里获得启示,决定对问题提供改良的建议,不过,他还是力图从分析社会问题的诱因来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这些社会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最后让他给出的那些建议自然浮现,水到渠成。
       本书谈了11个主题,包括政府管制与自由化、移民与劳工市场、人力资源和学校教育、家庭问题、种族歧视、犯罪和毒瘾、利益团体和政府决策、政府和税收、国际贸易和国际协议、股票市场和经济衰退以及最后一个小小的类似自我说明的经济学家专题,每个主题都试图用一些案例和现象引导人们重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如果不看作者的分析过程,往往会对最后的结论部分大吃一惊,但跟随作者仔细分析后,很多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赞同他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加里的专栏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人们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交流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加里关注的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才引发了人们对这本书的关注。
       当然,经济学家并不是万能的,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好心的上帝替他们做出判断,但经济学家显然不是这样的上帝,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或集团可以充当这一角色。生活的变革是如此之快,人们不能希望某个解决方案一劳永逸,经济学家可以做的就是告诉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政府和公众则需要综合方法来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生活没有定则,但充分了解各种规则却是前提。
       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了解经济学的另一面,同时也教给我一些看待问题的方法。我们往往对一些问题匆忙下结论,或者书呆子气的对一些问题给出理想状态的解决方案,却发现最后事与愿违。我在工作中作过太多事与愿违的事情,这些错误几乎都是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造成的后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精彩的分析所吸引,甚至忘记自己是在读一本曾经会让自己畏惧的经济学书,自觉读后受益匪浅,这种读书的乐趣和收益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带给读者们的。
      
  •       历史与经济有多少关系?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
      没有什么人会说自己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回顾我孩提时代懵懂之间,听到过的新闻与经济学的关系。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边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现在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应该比我们现在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了。
      不过,在看看最近过去的2011,2012和2013年,不难保证,我们又一次进入的是什么年代。
  •     读过以后都有点忘了的书
  •     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http://xuezhaofeng.com/blog/?p=1799 薛兆丰为本书的补序
  •       这款瑞泰企业生产的竹牙签,是瑞泰企业成立二十五年来,生产的第326款牙签。
      二十五年前,瑞泰企业只是一个两夫妇开的小作坊,当然,他们并没有预料到,二十五年后,大家会刷那么多牙,把牙都刷稀疏了,吃那么多牛肉,把那么多纤维状的肉制品塞进自己的牙齿,也更不会想到,一个叫日依的云南小镇,生产的牙签,被大量的放置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之中,人们经过这个货架的时候,看也不看,就把他放进自己的购物车中。
      这不要紧,这不会影响到你使用瑞泰牙签,因为大家不会象挑电视机品牌一样的标准,来挑选一盒五毛钱,一盒200根的牙签,甚至从来就没有买牙签的人想到要数过,这一盒的数量是不是够200根。
      消费者买牙签的习惯充满着偶然性,瑞泰之所以畅销全国,各大餐馆饭店,各家餐桌厨房,都摆放着瑞泰牙签,是因为,瑞泰牙签真的很多,你的手,很容易的,机率很大的,就拿着了瑞泰牙签。
      瑞泰现在是一个家族式的现代企业,他们能吃苦,所以,他们的牙签,真是不愁销啊,但今天,他们还是找到我,要我为他们这第326款牙签,写一篇说明书。他们知道,找我写一篇这样的说明书很贵,但他们说他们付得起,因为,他们觉得,生产波音飞机,和生产牙签,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用我们牙签的人,比坐波音的人多得多!”他们坐波音飞到北京,骄傲的跟我说。现在我的桌上就放着这第326款牙签,我基本上看不出他和我过去用的牙签有什么差别,或许我一直用的,就是瑞泰牙签。它是那么的熟悉,我打开盖,取出一根,轻易的从牙齿缝隙中挑出我晚餐时的残余,紧接着,我又用它挑出了我指甲缝里的尘垢。
      这真是一个实用而简单的东西。“它和上一款有什么差别吗?”“哦,它比上一款长1毫米,更适合北方人的骨骼体型。”“那上一款和上上一款呢?”“我们开始只采取竹子根部以上第五节至第八节为原料,在这之前,第九节我们也是采用的。““这有什么差别吗?”“你会发现第九节和第八节的韧性有着跳跃性的衰变。”“哦!”我若有所思。
      我数了数这盒牙签,加上我又含到我嘴里这根,不多不少,刚好200根。
  •     这本书可谓名副其实,不过个人认为有些问题探究得不够深,以专栏评论方式写下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正由于此,其中经济思想却不够深刻,当然,或许是个人的经济学知识不够扎实而致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思想吧。
  •     观点和研究方法很有启发,但是翻译看着好辛苦……
  •     : F0-49/7842
  •     有时候现代化并非椒什么 灵丹妙药。
    易洞很妙啊。
  •     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都会有收获的。
  •     假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